星际探索

Ad Astra,星际任务(港),星际救援(台),星际探险

主演:布拉德·皮特,汤米·李·琼斯,丽芙·泰勒,鲁丝·内伽,唐纳德·萨瑟兰,劳恩·迪恩,唐尼·科沙瓦茨,肖恩·布莱克默,鲍比·内什,丽莎盖伊·汉密尔顿,约翰·芬,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巴西,中国大陆语言:英语,挪威语年份:2019

 剧照

星际探索 剧照 NO.1星际探索 剧照 NO.2星际探索 剧照 NO.3星际探索 剧照 NO.4星际探索 剧照 NO.5星际探索 剧照 NO.6星际探索 剧照 NO.13星际探索 剧照 NO.14星际探索 剧照 NO.15星际探索 剧照 NO.16星际探索 剧照 NO.17星际探索 剧照 NO.18星际探索 剧照 NO.19星际探索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给《星际探索》打五星!

文/铃鼓先生

Per Aspera Ad Astra,是一句拉丁语中的格言,意为“循此苦旅,以达天际”,片名“Ad Astra”便取自后半句,“星际探索”显然是商业逻辑下诞生的中文译名。

本片的故事完全可以概括为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宇航员罗伊循此苦旅而已达天际。

这一苦旅的根本诱因,来自地球上日益频繁的灾难现象——潮涌,地球岌岌可危。

而这一切的源头则是遥远的海王星附近人类最为杰出的科学家、宇航员所摆弄自己并不能控制的物质的后果,迫不得已,航天司令部企图用核弹来炸毁潮涌的源头利马号飞船。

讽刺的是,傲慢地征服星辰大海,其结果是用毁灭来阻止毁灭;而人类用于实验研究的猴子,在幽闭的太空舱内成为了异形般的存在。

这便导向了一个终极的问题——人类追寻的宇宙,到底意味着什么。

随着罗伊的旅途,从一颗星球到另一颗,电影建立起了一个逻辑严密、令人信服的不远的未来。

这个未来的太空时代,并不企图剔除人的气息,不需要超乎观众的想象,人类登陆占领一颗颗星球,和狗撒尿把地盘圈起来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会因为领地的问题互相撕咬起来。

月球的基地像是一个火车站,远处闪着餐馆的霓虹灯招牌;在火星上漫步的运输车,活像一辆复古的老爷车。

与人类有关的一切没有什么超乎想象。

或疏离或代入的镜头,或饱和或干净的色彩,密集而富有节奏的声音与死静以致毫无声响,共同陪伴了这位孤独的苦行僧。

虽然不停地做着心理评估,但罗伊的状况仍极为堪忧——常年的太空工作早已把他异化为一个合格且优秀的部件。

电影开篇的一场灾难——在舱位作业的罗伊遭遇“潮涌”的侵袭,他似乎主动放手与空间站的碎片一同下坠,他什么也感觉不到,以致心率也不曾变化。

而通过不了电脑的心理评估,罗伊必须来到“解压室”调整状态。

投在四壁白墙之上花花绿绿却平面虚假的图像,这些景观构筑起一个牢笼囚禁着心理不合格者。

这旅途太孤独难耐了,以至于罗伊不禁自言自语,以至于他忘记了测评而对着机器倾吐心声。

虽然影片最后罗伊对着镜头的再一次自我心理评估,他活过来了,与影片开头同一场景在镜面反射中的评估相比,这次成像更为清晰了,但权力介入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状况没有改变,影片至始至终笼罩在生命政治的阴影之中。

这是一场远离家乡的远行,罗伊深入一点点宇宙,似乎卷入了俄狄浦斯式的命运。

父亲作为人类最伟大最杰出的宇航员,他偏执地追寻着寻找地外生命的崇高使命,甚至当着儿子的面直言根本没有爱过他。

电影伟大的时刻是不需要任何言语的,两人身上被儿子系上的安全绳是一条强韧的脐带,连接着父与子,家园与宇宙,两人在漆黑孤寂的太空背景前翩然起舞。

通过对弑父情节的反讽,这一场苦旅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味。

父亲是人类勇气与坚韧的具体人格化,偏执而孤独、傲慢而虔诚地履行探索宇宙的使命。

人类的偏执傲慢固然是灾难性的,而孤独虔诚也正是人猿手中的大腿骨到宇宙中的空间站这一飞跃的必要品质。

父亲坚定地斩断与儿子的脐带,把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地献祭给深不可测的宇宙,这既是自我惩罚也是自我救赎。

儿子拿着父亲船上卸下的一块金属板,以父亲的意志为盾牌,穿越危险的陨石带。

有了这块盾牌,人类既能走向宇宙,亦能回归家园。

影片指出在人类品质的两极之间存在着关于生活的真理,而这也正是本片的全部意义。

这是一场探寻人类精神的远行,也是回归内心世界的旅途。

罗伊终于回家,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窗外的土地、植被、河流,无不表明这就是地球,但这地球仿佛初次相见般陌生。

舱门打开,罗伊流露出了犹如婴儿一般天真、纯洁、渴求的神情。

电影史的伟大瞬间被这样的脸庞再次呈现——《2001:太空漫游》结尾处,宇宙的子宫里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婴孩。

在诸多关于星际宇宙的电影,几乎穷尽了这个主题之后,詹姆斯·格雷导演仍然表达了他自己独到的看法——用《地心引力》的语气不卑不亢地“反2001”:被人膜拜的黑石碑是造物主是神,宇宙的奥秘虽然宏大但仍然可被感知、可被宗教;而格雷眼中的宇宙是虚无是没有,没有答案,没有原因,无法被抽象,无法被呈现,试图探寻奥秘的人,只能如同这位父亲一般在疯狂与理智的边缘游走。

这也正是本片巧妙的伪装——它根本没有想象一个壮丽的星辰大海,根本没有满足观众内心渴望的天马行空,根本没有尝试着表达任何关于宇宙的或是关于人类本身的精妙判断,任何试图理解的行为只能再次证明人类的傲慢与自负,本片唯一可感的也仅仅是人类关于自身那一丁点儿可怜的想象,而这正是没有判断的判断,人类的偏执才能被西绪福斯般悲壮的色彩所涂抹。

远行乃是归途,而归途则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人类孤独的痛苦也许永远不会终结,但也正因为背负痛苦,天边的虚无方才有一个难以企及的尽头。

添加微信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2 ) 男人的一生就是在逃離父親。

男人的一生就是在逃離父親。

我想現在的我大概理解不了這句話,只能想像Roy鬆開父親的手時的百般掙扎。

.我想起《紅盒子》中那隻操縱人偶的手,那是父權,如此龐大地籠罩著整個社會。

片中也說:每個男孩都是要出生兩次的啊一次是從母親的子宮一次是離開父親.我們看到星際大戰中天行者與Darth Vader的關係,玩具總動員裡巴斯光年與札克的關係,這些描摹都把男人與他的父親放在對立面來看。

從伊底帕斯的悲劇中具象的弒父,到現今社會極度想逃脫父權魔掌的心理,我們知道唯有意義上地殺死父親才能獲得自由。

因為父親就是困住一切的人。

.在《星際救援》中,Roy說,他切斷了與他人情感上的連結,把自己封存在一個無害的空間裡,源自於父親的離去。

我們也看到,Roy走上父親為他鋪好的太空路而渾然不知,而這趟尋父之旅卻也是弒父的開始。

一直以來他堅決相信父親已死,不會再回來,或者應該說,他說服自己相信這就是事實,父親的離去像是他身上的一道傷口,卻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劃開再縫合,這些被壓抑、沒有處理過的情感和情緒積累成一顆心頭上的瘤,時而隱隱作痛。

他的憤怒被壓制,他的所有情緒被封閉,他唯有變得像父親一樣無情才能理解父親。

又或者,他根本成為了他父親。

.「我不想成為我的父親。

」這是他弒父背後的決心,他不願再活在父親的陰影下,不願再被標籤成那個偉大太空人的兒子,他就是他,必須逃離那個牢籠。

可是啊,男人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總有一天會成為別人的父親。

逃離了父權的牢籠,總有一天也會成為牢籠本身。

因為父親就是困住一切的人。

父親就是困住一切的人。

 3 ) 【星际探索】配乐师简介

导演James Gray此次请来欧洲新生代后极简主义大师Max Richter操刀原声带。

Max出生于德国,曾就读于爱丁堡皇家音乐学院,之后前往弗洛伦萨师从当代作曲大师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

毕业后,他从极简音乐作品中汲取灵感,于2002年发布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Memoryhouse》,引起强烈反响,被乐评人称为是当代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

Richter综合运用了钢琴和多种弦乐器,并适当使用电子效果,展现出了一幅历史与想象结合的宏大画卷。

在其后的作品《The Blue Notebook》和《Songs from Before》中,他引入了卡夫卡和村上春树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而在最新时长八小时的划时代歌剧《Sleep》中,Richter则用壮阔的交响乐帮助我们回归最自然宁静的状态。

这一次,Max Richter的配乐天衣无缝地和霍伊特·范·霍特玛的摄影以及凯文·汤普森的美术设计结为一体,并构成了一首宏大的太空冒险交响诗!

 4 ) 宇宙中无新鲜事

冯内古特在《泰坦的女妖》中写到,“无尽的宇宙所给予的奖赏,只有三样:空洞的英雄主义,匮乏的幽默感,和无意义的死亡。

” 这在斯普特尼克发射之前就写下的句子,透露出一种对人类探索的悲观。

当背负使命的宇航员终于置身于星光之中,他或许会失望地发现,宇宙中没有为他准备任何新事物。

他所面对的,还是头盔玻璃上映照出来的自我,耳边只有自己的心跳声和呼吸声,被周身宏大的孤独感,和脑内不停歇的自我质询所笼罩。

詹姆斯·格雷绝对是冯内古特宇宙观的信徒。

他对宇宙的奇观不感兴趣,也无意寻找创世神一样的高级生命,甚至用影片中父亲任务的失败,直接否定了人类在宇宙中不孤独这一假想。

茫茫太空对他来说只是一面恢弘的背景板,或者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那些并不新鲜的挣扎和痛苦。

格雷非常善于探索人类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他将自己的主角放入一个陌生的场景,用环境的变化和意外的奇遇去推动他们认识和接受自我。

他把移民女人放进她梦想中的美国,把一心求功名的军人放入险象环生的南美丛林,而这一次,在无边际的黑暗和星光之间,他放进去了一个最像他自己的男人。

《星际探索》的主角Roy是一位优秀的宇航员。

即使任务中遭遇意外跌落云端,他的心跳也从不超过80。

这份Roy引以为豪的冷静,和对航天工作狂热的忠诚和热情,都继承自他的父亲,一位多年前执行任务时失踪的航天英雄。

然而他很快被当局告知,他那消失在海王星边缘的父亲没有死,并且可能是目前整个宇宙内紊乱能量波的罪魁祸首。

Roy被要求前往火星,向父亲的飞船发送信息以得到具体定位。

从月球,到火星,再沿着漫漫太空到达海王星的星环,这一趟旅途被分割成了几段视觉盛宴,每一个停靠点都充满未来世界的细节设计。

曾掌镜《星际穿越》和《敦刻尔克》的Hoyte van Hoytema,将他手中的宇宙铺满风格化的色彩,带来一种沉稳又令人窒息的美感。

这是一个太空旅行早已普及的时代,飞往月球的商用航班和月球基地的商铺像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一次致敬,空姐微笑着告知毛毯枕头套装要125美元,DHL和Subway的招牌在人流头顶紧挨着。

而好笑的商业气息笼罩的基地之外,是一片被月球海盗统治的荒野,铺着冰冷的黑与白。

在这样的白色荒原之中,上演了一场月球表面的疯狂麦克斯,追逐,枪战,紧张的类型片元素一个不落,却因在真空而近乎无声。

火星是人类最远的一个外星军事基地,地下被铁锈红所笼罩,荒凉的白柱间徘徊着一条狗。

Comfort Room的墙上是幻化的大朵艳花和自欺欺人的自然风景,而基地之外,有的只是一片苍黄。

色彩之外,《星际探索》也带来了一些主观视角下的太空体验。

翻转着向地球急速坠落,呼吸粗重地与异形在舱内搏斗,穿越幽蓝的小行星带,虽然都不算新奇,但也都是太空电影沉浸式魅力的体现。

然而《星际探索》题眼中这场探索,并不是穿越星际的外部旅程。

心跳不超过80的Roy,不只是对危险毫无感觉,他的麻木和疏离夺去了他对人类情感最基本的感知。

他是冷漠的丈夫,低着头一言不发地等着枕边妻子的影子渐渐淡去;他是不合群的同事,看着同船其他宇航员玩乐而自己无法融入;而最内心深处,他是无所适从的儿子。

被父亲缺席了整个童年的Roy,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人生的锚,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向哪里去。

没有人教过他如何生活,也没有人教过他如何去爱,所以他只能日复一日坚守着父亲教导的那些知识和准则,推开身边一切表达善意的人,一身空洞的孤勇,向照片墙上父亲的英姿看齐。

这解释了为什么影片前半部分所有的冲突和危险都显得缺乏紧张感,像是和观众刻意保持了冷淡的距离。

我们和Roy之间有着一层隔阂,观众感受不到在跌落中翻腾的Roy的恐惧,感受不到他对同事的同理心,感受不到他面对威胁生命的危险时的求生意志,就算大特写打到Pitt脸上的沟壑和睫毛上,也像是隔了一层毛玻璃在观察这个人物。

但伴随着他离旅程的终点越来越近,伴随着一次次更新的心理测试和Pitt沉稳的旁白,这层毛玻璃被慢慢砸开,Roy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正常的人类。

他的心跳开始加速,回忆的片段不断闪回,他开始思念妻子,想起她含泪说出的“我也有自己的人生”,开始想起童年那件黄色外套,开始流泪,眩晕,反思和悔恨。

Brad Pitt在本片中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的表演之一。

在小小的录音室,Roy放弃念稿,讲起和父亲的往事,那些一起看的黑白电影,父亲教的数学题。

在一个情感疏离的男人人生第一次的剖析自我中,Pitt的一边眉毛微微抖动着,克制和汹涌同时在脸上浮现,最终忍不住涌起热泪。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于Roy也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英雄标签,他渐渐从别人口中知道了父亲的多重身份,他是个罪犯,是个疯子,也是个忠诚的理想主义者。

跨越了星际站在父亲面前,Roy终于第一次释怀了父亲对自己和母亲的伤害,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作为一个人的他,而不是作为父亲,丈夫,或者什么国家英雄。

跨越三十年,Roy终于完成了迟来的精神上的弑父,从此他是个与父母割裂的个体,获得了第二次新生。

有网友戏言说,如果你不恨你的父亲,那你看不懂《星际探索》。

但理解Roy并不需要仇恨那么强烈的情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用父母的肯定来标定自己的价值,在互相伤害中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和相亲,在逃避命运的路上,成为与父亲或母亲相同的人。

《星际探索》不是一部没有遗憾的作品。

它的短板很突出,节奏慢,格局小,沉闷无聊,作为科幻片也存在一些设定上的疏漏,注定会造成它口碑的两极分化。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来,比起导演的前作《迷失Z城》,《星际探索》最大的两个缺点,是片段间缺乏统一,和几乎放弃塑造女性角色。

《迷失Z城》在丛林和现实世界中有机穿梭,直到两个世界无间融合,家里房子的外墙都长出茂密繁叶。

但《星际探索》,虽然每一场戏都足够有趣味,在整体感上还是缺少一种柔顺的和谐。

《迷失Z城》奉献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妻子形象,独立大方,温柔能干,但《星际探索》中的两个女性角色,Liv Tyler饰演的妻子在银幕上时间不超过3分钟,Ruth Negga饰演的火星高层,虽然在被拒绝参与任务后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凝视镜头,这个角色还是几乎没有在塑造上有过多努力。

但抛开这些缺点,《星际探索》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太空电影。

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后,他接受采访时几乎都在感谢工作人员,或是用科学术语正襟危坐地讲着他的发现。

作为在月球表面留下脚印的人,他只字不提自己在那里的感受,自己的情绪,不讲在太空中回望地球会不会孤独,或是无限的宇宙是否让他想起家庭。

《登月第一人》在一定程度上补全了这段缺失的对话,但《星际探索》更进一步,更奢侈地用一整个宇宙做背景来探讨个人情绪和心理问题。

这种特别,值得任何形式的褒奖。

当Roy回归地球,终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他,在最后一次心理测试中说:“我仍对未来一无所知,但我不再害怕。

我与身边的他人产生联结,我与他们共同承受生活的负担。

”“我会去生活,然后去爱。

 5 ) Where are u?

纯科幻电影在我看来可能都是个伪概念——如果至少有一种共识那就是电影始终是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而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体验装置存在的话。

那么纯粹追求科幻设定、科技想象力的电影可能并称不上是电影。

毕竟电影如果离开了人的主体性,还有什么表达可言呢?

科幻电影也一样,即使整个场域都改变了,但就其主体而言,不管在荒漠还是在太空,无非思虑生死爱欲,思虑自身,思虑此在在世。

人总是在逃的,不管这种逃跑看起来其实是多么的伟大。

这种伟大背后充满了虚假,就像那个英雄其实是杀人凶手,就像那些叛乱者不过是思乡。

这种虚假不是光辉和晦暗的对比,而是在一条简单的原则下复杂的生活被遮蔽了,以至于人彻底失去了应对这种复杂生活的能力。

如何面对自身呢,如何面对爱妻的别离,如何面对英雄父亲的抛妻弃子,如何面对无法处理这些的自己呢?

因为不知道,所以只能逃避,无论是进行自我切割让自己彻底dead inside,还是彻底把自己献祭给那伟大的上帝,或是伟大的上帝所指引的事业,不过都是在逃避而已。

可这种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一套由人所构想的系统无论如何不能覆盖生活中的所有状况。

电影有意指出,那套系统对任何不受控制的情感严令禁止,对命令、对等级马首是瞻。

这套系统像代代相传的魔咒。

你在其中出生,你把系统发出的律令当作是福音,将系统提供的梦想当作是神的旨意,用系统提供的标准去进行判断——甚至未必是宏大的那些,未必是尖锐的那些,可能只是欲望填充后的无尽空虚,只是那些有着诡异的轻率的死亡,是“断肠人柳巷烟花/孤魂野鬼天涯”。

统统在暗示着某种虚假。

系统自我维系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去尽可能的覆盖一切,尽可能的去吞噬一切血肉。

这种覆盖和吞噬的意图,或者是假象,反而越来越让那些溢出的质的部分感到焦虑和痛苦。

像那些猩红的暗影,那些庞大的暗影和渺小的人,像那只愤怒的猩猩,这让我想到之前看一个姑娘分享自己童年时被侵犯的经历,她说,因为这件事她的内心长久的充满一种愤怒,一种毁灭的冲动。

创伤带来的愤怒确实很像一只愤怒的猩猩,它似乎没有明确的对象,没有明确的因果,就这么在你的体内激荡。

这些都不只是孤独而已。

或者说孤独不只是孤独,孤独是创伤带来的自我封闭,是肉身和心灵都飞上太空,逃离地球。

影片里使用很多能让人看到视觉局限的镜头来表达,因为从未看到过真实的生活,从未知道自己是谁,脱去那些定义,脱去那些伟岸事业的光辉,你是谁,你又在哪里,你曾经有着怎样的创伤,你如何去和创伤和解。

要回答这些问题的起点至少是,真实地触摸生活,触摸真实的生活。

尽管在roy找到父亲前后,他可以说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帮人类解决问题。

但是事实上已经是两个不同的人:鲜活的roy和腐烂的roy。

那一声崩溃的吼叫,多么像那只猩猩。

可是正是这声吼叫,让他复活。

 6 ) 我为什么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

首先,我不认为这部电影真的很差。

原因有三。

视觉上,非常美,特别是月球那一段,我太久没看太空科幻了,已经忘记上次有人把月球上的人事物竭尽所能拍成这个黑白的样子是什么时候了。

节奏上,非常稳,特别是开头没有什么背景音乐只有主角回忆/独白的地方。

另外还有,这部电影想要谈一个没怎么有人谈过的问题,也是我以下要展开争论的问题。

从表现上开始说起,我同意这部电影在对太空的表现上,想要达到一种非常“非人”的效果。

只要想想好多其他的太空科幻里的外星人都像人一样有胳膊有腿,用武器和人类互相打,又或者任务是去攻占某个星球而不是探索,我就感谢这部电影里1.首先没正面出现外星人想象2.不是单纯讲打打杀杀,内心独白和星体奇观穿插在一起,显得非常诗意和超越。

如果受人类中心视点而限导致想象力极其贫乏,那还不如避开去谈一些别的。

但是,这样“非人”的视觉体验,一直给我一种非常诡异的感觉,以至于虽然电影通篇把主角内心独白投射到太空奇观上,我却觉得这两个越来越分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个电影的视角是以“我”为中心的视角(因为是男主的视角,所以简称为我)。

想想看,电影的切入点确实是有趣的,我-父亲;个人-国家;地球-太阳系(包括月球、火星、海王星在内)形成了对应的关联。

但是,我相信主角到了海王星见了爸爸最后一面坐上回来的飞船时,一定有人会问:都费尽心机去了海王星了,你就干了这?

对,这句话没有错,应该问,而且应该好好地追问,凭什么要这样?

我们可以发现,导演要讲的其实是一个完全私人的事情,甚至后面开始出现极不科学的内容,比如说飘到宇宙又能游回来这种事,完全可以解读成说主角可能死了,这是他死前看到的幻觉,但这更证明了电影在从一个非常私人的角度,讲一个极其私人的事情。

我对电影主旨的解读就是,主角的父亲代表了人类一种传统的探索太空的视点,而主角代表了一种新的视点。

与其毫无感情,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地探索外太空的资源和生命,为什么不反过来好好追问自己的是否对身边的人投入了足够的感情?

为什么不探索一下你自己的内心世界?

但是,凭什么?

凭什么你大动干戈,连宇宙都用上了,目的是为了讲你个人如何成长,心境如何变化,强迫宇宙被你投射?

为什么你干什么成什么,没有任何一丁点“非人”效果该有的人(的命运)被宇宙万物overwhelmed的感觉(我相信这一点大家在《2001》和《地心引力》里都可以感受到)?

为什么这个男主不是一个random的人,而是他爸爸干了件大事的“天选之子”?

为什么个人-国家;地球-太阳系的关系被你用一个家庭的父子血缘感情关系给类比?

你承担得起吗?

你究竟觉得你个人的情感如何超越,如何伟大,能代表什么了,以及,为什么你不想要去代表,不想要代表的后果又是什么你是否清楚?

为什么不管是国家还是同行的人都变成了“敌人”,你的内心对此也没有挣扎?

为什么你认为你去了海王星最主要的是见你爸爸,而好像仅仅像回办公室拿伞一样顺带下载了父亲多年的研究数据(你真的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吗?

)?

为什么你最终要回归的不是自己的社会,回归人类、自然、地球,而仅仅是你老婆(which is家庭)?

这种“外面的世界都是危险的,只有家才是最好的”的思想让我非常不舒服。

如果导演要讲human psyche和宇宙的关系,完全可以换一种讲法——哪怕选2个random的人为主角,不要以某一个个体的情感和记忆为唯一视点,不借用这种主角中心、个人中心的表现——所要探讨的东西也比这个电影有意义地多(看看塔尔科夫斯基怎么把human psyche和更宏观的外界结合在一起吧)。

这个电影不过是另一种内化的“超人”叙事罢了。

它的内核是极度、极度美式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非常非常反对现在很多过于私人化的艺术作品的原因,因为,凭什么我要care你的私人感情?

如果你的视觉语言是一种极其感官的,或者有开创性的视觉语言,那反倒起到一种普遍化的效果,但它现在仅仅是不丑而已。

新海诚也有这个问题,但他做得更用力,以至于对我来说达到了一种幽默的效果,反倒没有这么problematic了。

 7 ) “爱”的意义(ad astra——对神学的一个注解)

看了新电影《星际探索》。

片名用了拉丁文,ad astra,也许是有意的。

感觉是很古典严谨地以“存在感”为探索主题的艺术品,在声音、画面、情节、人物、心理、精神、神学等诸多层面。

观影过程中对于故事类型的预期也逐渐被修改,意识到,原来这不是以孤独个体识破阴谋反抗体制为主题的电影,没有人蓄意策划阴谋。

那么,为观众所营造的无边无际(已经扩展到太阳系的范围了)的虚无感和荒原感,是为了服务于什么样的主题呢?

是为了探索前面说的,关于存在的意义这一主题,并严谨地挪用了奥德修纪、黑暗之心、现代启示录一类的旅途式情节框架,在人与事中寻求启示。

启示的核心是“爱”的问题,“信、望、爱”中,“最大的”是爱。

无爱即是荒原,即便历尽千帆,即便经历在空间、勇毅和智识上的探索,仍然如此。

男主角对其自幼被父亲遗弃的经历和痛苦的解决之道,是成为一名卓越的宇航员。

在其心理暗示中,认为自己“只关注最核心的事务”,不被羁绊所分心,对人冷漠,并认为爱人无法忍受于此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如此的特质。

而这样一种心理暗示,也使得他能够在宇航员工作使命中的各种突发情况之中,特别冷静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具备常人不备的判断和控制力。

然而这样的心理暗示并非他的内心实情,正如同他接受任务去太阳系尽头寻找他父亲并在一个个事件中变得越来越“像”其父亲的情况,也并非是实情。

实情只能在情境的变量发生之后才会降临——当他在“利马号”上见到了其失散半生的父亲。

当其父亲毫无羁绊地明确说出他当年是出于探寻天外智能生命而选择抛弃男主角和他妈妈时,男主角说出的内心实情则是:“我仍然爱你。

” 而且这时候我们也发现,他在之前,面对国家和宇航机构的调查,针对其与父亲关系所进行谈话测试时,他体现出来的“无爱”般的超然和谨慎,虽然能够使得当局放心地认为他真地是超然和谨慎的,但实际上,他内心深处的动机,何尝不是出于爱而对谜一样父亲的保护?

于是,情节最终证明,男主角与他父亲在“爱”的问题上是相反的。

于是他发现了真实的自己。

(尽量不剧透。

)从神学角度来看,全片则可以看做是一段经文的注解(至于主创人员是否明确地这样想这样说,其实是不重要的):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奥秘和各种知识;我若有全备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没有爱,我什么也不算。

(格前 13:2,天主教思高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哥林多前书 13:2 和合本)(三天前,看完这个电影后,我在微博上发表了一个简短感想如下,浏览人数居然接近20万人。

这让我有些惊讶。

无论如何,是个人一些想法,借此抛砖引玉。

谢谢!

12.10 补记)

 8 ) 废话有点多但很真实的观后感

冲着皮皮去的,尤其还是太空题材,早早,订了票很是期待。

难得双休,昨晚睡得可晚,今天困得昏天黑地在去与废票中纠结,最后还是一路艰难跋涉的去了,预估的时间一个半小时,然后坐地铁到一半疯狂想喝一点点(其实是coco←重点 于是找影院附近有没有商家,找的还是一点点,算了算时间还赶趟,于是果断改了下行程,结果出了地铁等的公交迟迟不来,在车站直转圈,然后惊觉我想喝的是他凉的coco!

于是之前找的线路都推翻了。。。

于是想看路上时间差不多就点外卖送过来,结果又觉得不划算。。。

合计来合计去,决定看完去买回家边吃边喝舒糊。

于是开始跟时间赛跑,沿途还意外被科普了一个景区,可惜没跑过它,耽误了大概两三分钟。

本来以为会有些人晚些进去怪不好,结果进了影厅转头一看,偌大个影厅,就隐隐约约看到一个身影在好后边。。。

安心了,入座观影。

期待很高真不是好事,看得我一言难尽。。。

看了看导演,新锐类型,这就不太好评价了,尤其皮特作为主演和制片人,我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在合计,皮皮是不是看到麦康纳的星际穿越才感兴趣接一个这种独白内心戏居多似乎很文艺的讲述人性与爱的披着太空宇宙外皮的本子。

要不就是导演或摄像是皮皮超级迷弟,要不就是皮皮自己建议指导的,怼着大脸的镜头真是不要更多,看的可还是爽,还好是皮皮,那张脸老了也还是魅力十足(虽然我看到他裸露的脖子总不由自主的想他不爱洗澡会不会搓下很多泥这种极其煞风景的事。。。

)当然了,皮皮演技在我看来没说的,无论下眼皮还是眉梢的颤抖还是面对长官的前倾的身段还是最后老奶狗级别的泪眼都还算耐看。

但是!

皮皮的魅力不足以掩盖它剧本的弱点!!

其实前面大半段不去想他此行目的节奏还是可以的,虽然不明觉厉的安排有点多——月球劫匪?

分支救人被猩猩挠?

看完全片我还是不太能明确这两段的意义,感觉比较像只是丰富Roy这个角色(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居然是Roy!

是那个为生而死的Roy阿!!!

)的性格特征(说到这之前想打短评时候那个标签还有个“自闭症“??

)我知道Roy决定上飞船那一刻之前那三个科学家一定会非死即被招安,没想到死的这么让人无语。。。

纵观全片,Roy的目的从确认父亲的生死到认识父亲作为后似乎想去大义灭亲到想带他回家到最后自己想回充满人气与爱的地球,感觉其实是有点平的,阴谋的氛围不足,宇航局再背锅的意义也没看出很明朗,辛辛苦苦找到的父亲知道了他所已知的太空似乎没有外星生物还是拒绝回去甚至为此决意漂泊在太空,似乎想说明他的坚持固执甚至执拗钻牛角尖,可让我作为观众,没能感受到他那种决心与狂热,只有冷漠——不过这段很有意思,因为Roy后来说他父亲的眼里只有那些壮阔的星球景象,眼前的美好却全都错过,我回想一下那满面皱纹的男人自称有白内障看不清的眼的眼神,觉得十分巧妙——他对人本就单薄的兴趣在多年的孤身生活中已经消耗殆尽,只有亲儿子说出我想你才稍有变化,但不是感动,而是怯弱近乎害怕的感觉,还算很有感觉。

而Roy作为他的儿子,前片交代的他的心率少有波澜和后面做副舰长驾驶那种淡定都表现了两人的如出一辙,但Roy并没泯灭人性,他渴望,但迷惑于自己搞砸一切的行为,也许去太空转了一圈,见证了多人的死亡,才终于意识到生活与爱的重要与自己的渴望。

尽管现在打出字意识到他讲的似乎其实还挺明白,但不精彩。

我后边的老哥,哈欠连天,高潮到的前十分钟,拍拍屁股走了。。。

印象深一点的镜头首当其冲是猩猩出现那段,舰长不瞑目的死状,暴怒的猩猩在失压中爆出鲜血,算是很提神的部分;对月球实况的描绘挺有趣的,被市侩了的月球,成了人类的游乐场和暴徒嚣张的天堂;发现阴谋那段我特别期待,因为《星际穿越》对这一段的体现让我非常震惊佩服和欣赏,然而反观这部,差距真不是一星半点,很有点被迫浅尝即止的不爽感,而且为宇航局卖命,中途发现了他们的阴谋,最后却还是依赖于他们的救援并给出自己父亲的研究成果数据。。。

这可真是。。。

对于太空那种壮丽宏大的表现勉强还行,不过这应该算是拍科幻片的入门要求吧,要是场景都不抓人那可太失败了。。。

对于颜色的应用,能看出点意思——月球几乎都是铅灰,火星是偏灰的橘黄红(通讯室那个神似硬纸壳插出来的什么鬼哦)海王星就是蓝紫。

即便如此,还是觉得表现力不够。。。

音乐着实一般,一点不抓耳,且有几段我刻意去听也没找准节奏。。。

代入感很减分。

不过啊,虽然缺点很多,但一个人在空旷的影院看着讲述着孤独展现着宏大的电影还真是,很新奇的体验!

行了,出地铁到家了,再走想起来的地方再补充,总之,一般,甚至想再看一遍《星际穿越》。

 9 ) 為了你,我要再來一遍《星際救援》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35284292/影院好读版這幾年要找一部沉穩而內斂的電影很難了,越來越豪華的電影院,似乎註定了電影本身的豪華,也註定了豪華之後必然的空虛,有時候我們會忘記自己為何踏入黑暗的世界,再從黑暗中尋求光明,以致於這樣的行為看起來徒勞無功,還好,我們還有詹姆斯葛雷,他讓我們想起來電影所為何事,因為《星際救援》是一部只屬於電影院的電影。

我們需要一部電影,需要一部讓我們願意放棄手腳,放棄手機以外的世界,能做到這樣的電影已經不多了,更多時候在電影院裡,那扇大門乏人問津,人們更傾向於進入手機裡的小世界,統治手機的是竊竊私語的耳語以及瞬息萬變的影像,然而《星際救援》做的更多,它意圖要做的是讓我們被吸進這一個世界。

「我爸會拆了這一切」當月球不再只是月球,正如電影院不再是電影院,而只是我們庸俗生活的延伸,上頭鋪滿我們本要逃避的一切,紀念品、吉祥物、爆米花……太空已不再是太空,而只是地球的延伸,如同西部在被征服的同時,也漸漸死去,《從前有個好萊塢》裡哀悼的既是西部之死,也是電影之死,當我們念出西部這個字,心中有任何的悸動嗎?

在拔槍的剎那之間,榮耀與死亡以一發子彈間隔開來,同樣的,今日「movie」、「film」、「cinema」有何意義?

他們的意思都是電影,卻代表了不同的電影的不同特質,movie說明了構成電影的基本運動,當然也是構成了撼動觀看者的基本運動、「film」說明了電影以膠卷拍攝的物質性,那些飄忽不定、那些粒子、那些冷暖令我們著迷,而「cinema」則意味著身體與靈魂的不可分割性,你不能把電影從電影院割開,如果把它從電影院割開它看起來還是差不多,那它就不是電影,身體與靈魂是一體的,正如我們將自己的身體與靈魂交給電影院與電影。

「太空」、「宇宙」、「銀河」……在今日有何意義?

布萊德彼特所飾演的少校羅伊,因為造成地球危險的凸波的關係,被派往遙遠的海王星,而這一切可能與他的父親有關,他以為他的父親死了,結果十幾年以後,官方居然告訴他,他那參加利馬計畫,前往宇宙盡頭探索外星智慧生物的父親沒死,還可能是這種會威脅地球的凸波之始作俑者,千頭萬緒困擾著他,然而他還是相當的沉穩、冷靜,因為他是專業的士兵、也是專業的太空人,他所受的訓練讓他不會輕易失控,如同開場在太空那因凸波導致的災難,他倖存下來,從宇宙安全降落地球,經過此事卻沒有太大的反應,連他自己都嚇到。

(那個時代突入大氣層已經是這樣輕鬆簡單)而那本來該是個安全無聊的又一天太空站日常。

太空之所以殺人,是因為太空拒絕被馴服,如同羅伊的臉部肌肉運動往往是細微的,沒有完全被「專業訓練」給馴服,他在整部電影中幾乎都不曾大吼大叫,但也絕非面癱,他的壓抑極其幽微,絕非李奧納多式的張狂,除了最後那一次,太空人羅伊叫了出來。

要詮釋這樣的角色實屬不易,因為他不只是一個封閉自己的角色,而是一個對自己的封閉有自知的角色,他在心理對觀眾說、對自己說,他不想變成跟他父親一樣的人,對於父親的情感他是複雜的,父親答應他會回來,最後卻沒有回來,母親守了一輩子活寡,然而理性告訴他,這不是父親的錯,他只是盡忠職守,而這使得他父親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英雄」但這些有什麼意義?

英雄為了凡人拓寬生活圈最終有什麼意義?

月球上私人海盜肆虐,各國勢力則爭奪資源,就像是在地球上一樣,太空時代,意味著人類被分成兩群,其中一群就如同過往一樣生活,另一群則如羅伊的父親一樣,不在乎這些「地球」的事情,因為這些「地球」的事情千遍一律,當人類擺脫重力的束縛,重新回到宇宙母親的懷抱,一切並沒有改變。

詹姆斯葛雷從情節到空間設計,再到聲音處理,一切都簡潔有力,這簡潔有力的一切包括突如其來的海盜劫車,或者其他突發狀況,都沒有太多小題大作、轟轟作響的配樂,就只是簡簡單單的,咻咻幾聲,人的頭盔被射穿,屍體被丟下車,海盜撞車,當羅伊一行人逃離這一切,遠遠的橙黃色星星飛過,下墜,碰。

碰。

我們不需要知道海盜們是誰,頭盔很好的去除了個性,頭盔在本片另一個作用是用來反射幾何空間,使其在頭盔上印下生冷而有力的幾何圖形,這些圖形包覆著彼此,六角形被圓形所包覆著、有時則是三角形、四方形,或者如摺疊紙箱般堆起所包圍住的空間,遵行著太空生存的節約以及輕量原則,不變得太過沈重以致於無法漂浮,有時候頭盔表面會映照著太空艙內的無邊黑暗,太空人們穿著無個性的裝備,生活在幾何圖形所構成的空間之內,這一切都揭示著感性的多餘,因為感性會搞砸任務,如同羅伊旅程中遇見的科學家與技師們,他們與他這名專業士兵不同,並沒有隨時準備戰鬥,自然對於陌生太空站發來的求救訊號毫無準備,而一頭熱的投入了進入陌生太空站的拯救。

結果就是又一次的,羅伊失去了他認識不久的隊友。

即便充滿著自白,然而本片卻沒有走向漫長的節奏,相反地每一個事件都逗弄著觀眾的情緒,我們會緊張,會屏息,會落淚。

我們看著這些深入太空計劃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沒什麼情緒反應,一切照程序走,而他們打算在火星利用羅伊,利用他對父親的情感,來誘使羅伊父親所在的海王星太空站回應訊息。

但歸根究柢,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羅伊希望找到父親,甚至不惜違反軍令,因為官方藉由那一次又一次心理檢查機,試圖阻止他去將任務完成,因為他們認為羅伊不再適任該任務,或者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讓他參與到底,而是要讓他在火星傳遞完訊息後就回去。

他只是偉大機器的零件,以前被父親拋棄,現在被上頭拋棄。

然而羅伊終究還是在火星總監的幫助之下偷偷登上了前往海王星的太空船,並從她那聽到了驚天大秘密,自己的父親為了執行任務,不惜殺害意圖叛變以回家的太空人們,進入太空船過程又是一陣衝突,最終船上只剩下羅伊活著。

羅伊在這過程中思索著自己與父親的距離,父親對他而言是陌生的,然而這一路上,他開始想,或許他與他父親是一樣的,因為兩人都被黑洞所吸引而拉近的人,只要了解他自己在想什麼,或許也就了解了父親在想什麼,不得不說這裡的情感層次相當的豐富,因為即便羅伊父親殺人的真相暴露,但我們還是知道那是他為了將任務進行到底所做的激進行為,當然這裡雖有羅伊父親私人的狂熱成分,於公卻是沒有錯誤的,甚至我們也能多少理解羅伊父親的狂熱因為這個世界有時候如此平庸的令我們想逃離,追尋新的可能在尋父航行中,羅伊獨自一人,甚至接近機器,因為他吃只是為了存活,以致於他補充營養直接用管送入胃,他的精神狀態幾近崩潰,他的記憶正拼命抓緊快散開的一切,包括他的父親、他離婚的妻子,影像疊合在一起,難分難解,半夢半醒間,他承認了自己也害怕孤獨的事實,飄在那宛如子宮的艙室,羅伊的軟弱第一次被我們看見。

最終,他進入了太空站,經過了一個又一個凍僵的屍體,打開一道又一道的門,他找到了父親,白髮蒼蒼的父親,父親歡迎他的到來,然而隔著三角形建築構造,還有鐵網,父親冷淡的告訴羅伊,他從來沒有在乎過他,更沒有在乎過他媽媽,所以他才能來到這裡待這麼久,他從來不會想家。

地球對他而言只是地理名詞,這個通往未知的太空站才是他的家。

換作一般的角色早就生氣的出手揍人,或者大罵眼前這個男人了。

然而羅伊沒有。

他只是淡淡的說他知道,並且淡淡的告訴父親要關閉這個造成一切問題的太空站,並帶他回地球。

溫柔,同時堅定。

「父親,你沒有失敗,你成功了,你證明了宇宙中只有我們。

」他的父親隨著他來到外面,然而最終羅伊還是一個人踏上返鄉之旅,因為他的父親放開了繩子,摔出太空站外,並要求與他綁在一起,隨之掉落的羅伊放開他,他重複著同一句話,語氣先是命令,然後是懇求。

「讓我走,羅伊。

」那個被不知真相的地球人所有人奉為英雄,現在被官方當做眼中釘的,那個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男人,正放棄著一切尊嚴懇求著他,或許是因為不敢回地球,或許是因為愧咎,或許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生命不再有任何價值……如同他用歲月蒐集來的資料一樣沒有任何價值。

羅伊最終接受了他的請求第一次的,我們看見羅伊在咆哮,發狂的咆哮,他失控了,看著遠去最後消失的父親他失控的咆嘯。

之後他動了動頭腦,利用離心力回到太空船上,同時利用爆炸作為動力,帶著父親認為毫無價值的資料,他經過漫長的旅程回到了地球,降落在地面。

迎接他的不是對準他的槍枝,而是稱他為少校的,一只友善的手。

「歡迎回來,少校。

」最終我們聽著他重複了一遍開頭對心理檢查機所說的話語,只是這一次他作了些修改,他知道自己不該再獨自承擔一切,他在酒吧裡等待,而妻子在門外,我們在宇宙中依然孤獨,然而那是因為我們在追尋完美的他人的同時,將其他不那麼完美的他人視若無物。

繞了一圈,回到原點,然而一切卻又截然不同,因為羅伊理解了父親,並且選擇跟父親走了不一樣的路。

如果說宇宙有什麼吸引著我們,那是因為我們的心中也有宇宙,不論英雄或凡人。

 10 ) 《星际探索》:太空再大,只是看向人类自身的舞台罢了

探索外太空类的影片很多,有探险的、有奇幻的、有科学的,但我认为所有的这些都是表面上去探索外太空的生物或者星球,它折射出来的永远是我们人类对于自己的思考和剖析。

毕竟,这是拍给人类看的呀,如果这种思考不从我们开始,再到我们结束,又会走到哪里去呢?

人类就是一种不断繁衍蔓延的病毒人类,是一种充满好奇的生物。

也可以说是 充满了 欲望和匮乏感的动物。

人类的一切文明和毁灭源于一种内在的不满足——无论得到了什么都无法填补他想要得到更多的念头。

向微观,人类会探究质子、中子这种元素;向宏观,人类会走向太空,探索更广阔的宇宙。

无数的未知,让人类拥有一种渴望,而每一次对外太空的一点点了解,都让我们充满了兴奋。

说到底,这兴奋的来源是什么呢?

一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可以说是自信,二是对即将获得的期许。

发现了吗?

人类自私的本性是无法更改的,所有的科学探索、研究,不管是对生物还是地质,对大气还是其他星球,人类所要的就是为我所用。

如果以这种状态为切入点,那么一切的探索目的,也都归于此——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

影片毫不隐晦的批判了这种人类的本性。

比如占领了月球之后,直接把地球的那套复制在月球上,建立了主题乐园,搞娱乐搞经济。

没办法,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原有的地球那一套。

我们像病毒一样复制着、传播着、感染着每一个力所能及的星球。

人的力量来自于自己还是他人?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是群居的动物。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组织有社会构成,我们需要依靠他人获得继续生活的很多资源,在心灵和情感上我们似乎也需要他人的陪伴和慰藉。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时间的独立出来,并且能够独立的完成一件事,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厉害的。

比如说罗伊的这趟旅程。

在最后,他几乎是一个人在撑这段难熬的日子,长时间的独处甚至让他精神恍惚。

他的信念是要去探究一个真相,他的期盼是能和久未谋面的父亲再进行一次对话。

那么,我认为,只要有这样的一份牵挂和目标他的精神就不会崩溃。

到底是他自身的强大还是他人的给予呢?

如果没有外在的目标和任务,他只是一个星际的游荡者,恐怕他无法撑过几天。

一旦他有了一个目标,一个任务,一个责任感的催促,他就会成为一往无前的强者。

有人说感觉罗伊一路来都是开挂的,怎么可能运气那么好。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是一回事,运气又是一回事。

当他具备了一定的身体素质之后,真的成功与否就要看运气了。

历史上无数伟人成就的事业,没有运气的成分吗?

当然需要的。

先驱者和社会人,是冲突的吗?

作为先驱探索者,罗伊的父亲走上了一条极端的路。

虽然在国家的美化之下,他成为了英雄,但他的独断专行以及铁血手段,让他显得特别没有人性。

但这就是先驱者应有的特征。

站在保证项目成功的角度来看,罗伊父亲这样的人具备了一切要素。

他不因情感牵绊而放弃,不因个人得失而气馁,不因人际关系而动摇,他甚至可以无情的扼杀他人的生命只为完成终极任务。

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员工,那么他应该是老板最喜欢的员工了——不要跟我说你要怎么做,能给我结果就行。

但如果作为一个人,一个有着社会关系和情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说,他是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是不体恤下属的领导,是冷血的杀人犯。

这样没有情感属性的人,完全会被靠情感维系的社会成员所鄙夷。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样一个必须通过极端手段完成任务却必然带来很多负面伤害的人,我们怎么看待?

当他的任务性和社会性冲突的时候,我们怎么对待?

罗伊其实一直在这两者之间摇摆。

他为了完成任务,可以说主动阉割掉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情感部分。

他的婚姻生活因此支离破碎,他和同事相处也并非愉快,他总是在这两者之间格格不入。

我们每天听到他的汇报,会感觉很机械,很像一个毫无感情的机器在做没有任何情感浮动的复述。

但他必须要保持如此,这样他才可以被批准完成任务。

我们总说谎言说了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的,如果让一个人心跳一直保持在每分钟80下以内,他还会有情感起伏吗?

他还会心动吗?

他还会兴奋、失落、难过、伤心、快乐吗?

当他的情感犹如一条直线一直保持水平的时候,他还算是个人吗?

但他不觉得这样是不妥的,甚至他认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终极目标,这样是最正确的选择。

然而,当他接受了这个所谓的和父亲对话的任务开始,他便有了一个契机去正式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他完成了和父亲的对话,他在人类能达到的宇宙的边界真正感受到一些曾经无法得知的事情——与其寻找太空外的生物,去了解他们,去研究他们,不如看向自己,去了解自己,去了解身边的人。

我们总是会跑了很远之后,追那一道光,结果反而在精疲力尽的时候发现,那光就在身后。

太空太大,宇宙太浩瀚,一片漆黑的空间里,能让人不致疯狂的只有自己。

《星际探索》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内视的,即看向我们自己的内心的一部电影。

它的情节并不特别吸引人,吸引我的是外太空的很多奇观类的画面。

这让我很有代入感,仿佛自己就处在外太空中。

而外太空最棒的地方是什么呢?

是我没有那么多精力可以被其他琐事吸引,我只能专注于自我——自己的事和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就给我或者说给罗伊一个契机去思考,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2019年12月13日 下午4:19

 短评

好好拍太空制杖片不好吗整什么狗屁不通的情感立意啊

4分钟前
  • HysteriafoX
  • 很差

@KITAG Cinemas Capitol Luzern 4.5 与《迷失Z城》如出一辙的孤独和异乡感。格雷的角色似乎总要走到很远,大洋对岸的国度,世界尽头的丛林,太阳系边缘的海蓝星球,直到时间流逝成虚无的沙粒,再也没有回头的路,才能正视自己的心。20191205重看,盘桓在他背后的阴影,将他一遍又一遍撕成碎片的阴影,终于消失了。

6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生命被政治挤压,或说此番固有矛盾被呈现出来之后,太空的环境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当虚无的中心物身份被呈现,所有的“人物之外”得到强调,人物的视线就被固定了,但同时方向被忽略,飞船前进的方向、父亲离开的方向,Roy注视的始终是一个膨胀的“黑洞”——Clifford试图寻找外星智慧,却被剥夺一切,成为“流浪的掠夺者”。于是,闪回的意义彰显,并入叙事的片段成为人物感情喷涌的入口,情感累积,动作发生,真空消解,映射关系在自我往复中明晰,回忆借由环境和形象的叠加,逐渐形成一股不断向外拉扯的力量,也成为方向的“标识”,摒弃了政治的干扰,残留的只有视线(不确定的时空)和身体(当下),就像时间被极致浓缩后产生的紧张感,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一种纯粹的“发生”,没有任何理由的“发生”。期待导演剪辑版。

8分钟前
  • ChrisKirk
  • 力荐

人在宇宙中是一个不断瓦解的过程,朋友、爱人、国家,离地球越远,这些就越狗屁不是。到了最后,连人本身可能都不再是人。我比较喜欢电影中这种得到与瓦解并存、绝望与希望共生、男人与男孩同在的美,哪怕是追到冥王星,哪怕人的意义只剩下一点气若游丝的亲情,它也依然是值得的。

11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2019威尼斯第二部#真的好难看啊,俗套的亲情+个人英雄主义,硬凹的人物冲突,战五渣的同伴和敌人,全片简直是布拉德皮特的个人广告宣传片?…两星,一星给开头皮特的军装造型,一星给特效,真的不能再多。

12分钟前
  • 杨旖旎小姐
  • 较差

各方面年度最佳预感。调性上,和《银翼杀手2049》贯通了:皮特脸上细腻且意味深长的悲伤,还有肩膀上几乎扛不动的孤独,都像极了倒在茫茫大雪里的高司令,无根的宇宙孤儿,一生渴望一个归属。母题上,和《地心引力》贯通了:当阔别之后双脚重新踏上母星坚实大地的一刻,“回家”这个动作才从精神和物理双重意义上被彻底完成,过程中“寻父”的一系列举动,只是循着精神的脐带,渴盼找到属于自己的根——那片安宁静谧的羊水。而从一切联结逃离的父亲,则与《海上钢琴师》贯通了:逃离是写进个人基因的不可抗的宿命,“永不下船”就是这一个体最好的归宿。经受过生活重锤后的皮特,眼睛里有了更深切丰富的内容。悲伤是人类最好的情感之一,它使一个人抵达了最接近于人的时刻。换做早年那个狂拽酷炫吊炸天的皮特,一定演不出这份百感交集的无奈细腻沉重。

1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渺小的人类

22分钟前
  • LoVe
  • 还行

外太空很美,皮特很帅,但不科学

26分钟前
  • 大頭皮鞋
  • 很差

布拉德皮特疲惫的脸和压抑的嗓音,让广阔无边的宇宙,成了丧失理想信念后只想回归家庭寻找小确幸的孤独人类的一面巨型镜子。当太空探索事业也变得官僚化内卷化,父亲那一代人代表的冷战争霸时期不顾一切的气魄也永远地过时、消逝了,这是不是当代美国精神困境的写照?不喜欢越来越爱谈亲情的美国科幻片,可能因为我期待通过科幻片逃离世俗价值观,就像父子俩喜欢当宇航员逃离地球一样?

30分钟前
  • 北河沿井斯塔
  • 还行

太空题材片往往会给人一种孤寂感,影片所展现的背景是月球已经为人类所开发。开头男主父亲带领团队执行探寻外星生物的“利马计划”,然而意外让他与地球失联。儿子长大成人被选中派往外太空,横跨地球、月球、火星直至海王星,一路等待他的是爆炸、陨石、和月球海盗的飙车枪战、神秘生物等意想不到的考验。见到父亲他对家已经没有概念,为了继续探索他毅然决然飘向更远,男主则拷贝完科考数据后利用爆破力重返地球。

35分钟前
  • 秀才Bui出门
  • 还行

很喜欢,这大概是太空抑郁症。

40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太空人都孤独。

42分钟前
  • ruii
  • 较差

So your life is a one-way voyage, but Brad Pitt can turn around and around.

47分钟前
  • 米索托
  • 较差

最近最失败的影院观影了。想制造空虚寂寞宏大主题就用宇宙元素,结果选了表现主题最容易的一堆元素还什么都讲不好。节奏没有、叙事一塌糊涂,靠能不能退我电影票钱了,能吃一堆宜家肉球儿呢好吗

52分钟前
  • 柠檬汽水
  • 很差

【A+】哪里是“星际探索”,分明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经受着身体在太空中的旋转、失重,同时又伴随着心率80基准下的情感负重,mission过程的人与物都冰冷可怖,头盔玻璃隔绝光影与情绪,影像色调背后暗藏着焦虑的密网,压抑到喘不过气。因而从地球—火星—海王星(绿彩—赤橙—深蓝)的渐入是深入焦虑深处,即父亲/孤独,父子关系又生成孤独情绪的一体两面:归宿或是恐惧,置身于虚无中下坠或是抓住渺小的寄托而脱身。因而最后的父子分离也完成了精神上的交接和创伤的抚平。

56分钟前
  • Cardinal
  • 力荐

【82分】极其浪漫的真正太空公路片,从地球到月球,从火星经过木星土星,再到终点的海王星。每个地方展现出来了不同的色调,环境给人记忆深刻(尤其是火星)。一场探索人类精神的旅程。全片集中于Brad Pitt的角色一人,用非常漂亮的镜头剪辑展现太空中的无助,以及曾经的亲情爱情。全片用了非常多的旁白,部分有效部分还是有点没必要,比如第三幕,极其多的面部特写足够展现出这些旁边的内容。配角不完全无用,让观众看到在太空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威胁展现出不同的人性,却没有人类好的一部分。全片给人很多2001,飞向太空的感觉(多个方面,比如一些闪回Liv Tyler角色的片段打光以及feel,多个地方的建筑布景等等)。如果你之前不喜欢格雷,那这部更不适合你。另外那个月球飙车挺新鲜的,但是不如火星登火箭那段震撼吧。

1小时前
  • 8888恭喜8888
  • 力荐

视听好,但是拍得很沉闷。

1小时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黑色电影式的独白必然是多余的,却也又在无形之中奠定了驱动全片的引擎,皮特作为“创伤侦探”,在茫茫星海的找寻中平息存在和湮灭的互悖,并在了结困扰自己的“执念案件”后最终完成自我疗伤。天体基地与宇宙站皆是线索地点,承载类型娱乐功能,犹如西部淘金故事或硬派侦探小说,犹如近年来相同题材作品的常见体征。太空在几何塑型与精神寄托上的无限自由给了格雷剖析探索人物内心影像实体化的全新可能,不再追随于科波拉和赫尔佐格的城市与丛林中的跋涉苦修,催化了空间和角色的有机演变,统一为更加高级的视听生命,并借无数头盔、舱门、驾驶员等保守视角窥见,那抹闪耀着的星辰,发出的依然是古典主义的万丈光芒。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用最宽广的画卷描绘最亲密细微的情感。由白天到黑夜,混沌到隐秘,行过死荫的幽谷,角色弧画成了圆

1小时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探索虚空,最后坠入虚空。看友邻影评还真以为是现代《奥德赛》甚至《神曲》,高估了,摄影大量模仿《星际穿越》,但凌乱的节奏和唯我论的调调让人无感。有的电影慢是真有点东西,这部电影技巧大于内容,空洞无比(台词和调度都极其乏味)看完很累很疲惫,只想说一句:找个屁啊,你爹炸了

1小时前
  • 永夏之人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