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性标题,理想性故事。
BTW这好像是达妹第二次演Lucy了🤣其实也没有网传的那么糟糕,两位俊男以为美女已经足够值得一星起步了(没错,我的三⭐️当中有一星是给演员的颜值的)。
这部电影因为有着“达妹的衣橱”之称,所以我期待了许久,但是最终为了抢先看只能看到高糊画质的枪版,而开头一度让我以为枪版也是假的😢说实话,这个故事很简单,Lucy经过了工作与爱情中的羁绊,在现实和理想中选择了理想的爱情。
但是通篇看起来显得有点虚无(流水作),既没有彰显当下主流的女性独立思想主义,也没有体现出有价值的爱情观念。
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要用接近两个小时来叙述,缺少了重点,而且略显沉缀,稍微浓缩一点,可以除了主角外,从客户方面充实这个故事。
其实电影的前半段非常现实,女主就是“物质人”的写照,当然大家都不愿意为柴米油盐而每天争吵。
最后结局的扭转,桃总这个角色必然需要承担起情感共鸣的责任,但我认为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说服力。
如果按照现在的剧情发展,我会更偏向于开放性结局,让女主自由飞吧!
在电影里,忍不住想到了另一个现实事件。
“20万接骨为了长高一寸”,提升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这好像与花几十万留学一两年 为了提升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个道理?
佩爹和桃总,达妹的生活 我的梦啊!
真的不能all in吗?
🥺对比起电影,更喜欢看三位主角在戏外的采访,太有生活感了。
(才认识桃总,他看起又温柔又有责任感😭)正版上线后会再刷一遍的颜剧🤩
同样是在赞美真爱,宋导演的《过往人生》中体现出的情感暗流润物细无声,多么令人动容,本片却像一场雄辩,张扬喧嚣,一厢情愿。
以客户的性骚扰案件为分水岭,影片前半段结构紧凑、讽刺尖锐、人物鲜活,后半段转折突兀、人设崩坏、草草收尾。
可见宋导演对精英圈层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的把握仅停留在了表面,她还是更擅长表现大城市中下阶层的小确幸。
本来应该让女主卸下伪装自我觉醒,故事中非要加入性侵案近似机械降神的方式用别人的痛苦唤醒身处灰姑娘现实童话中的她,这从逻辑上和情感上都说不通吧。
多年培植的“配对数理学”就因为一个错误的变量就全盘否定了?
我当然知道这是导演对于现代人物化自我甚至为关系估值的现状的讽刺,但让一个辛苦奋斗改变命运的女孩一己承担打破现状的重任多少有些不公平,她也承担不起。
(以下是短评写不下的)我想影片之所以给我如此割裂的感觉还在于女主角的选角。
都不用和格雷塔·李对比,就是和影片中闪过的女客户们相比她的表演都要落于下乘。
从一个平面到另一个平面,从一种僵硬到另一种僵硬。
表情上,意气风发时和情深意浓时都是同一副含笑俾睨的神色,台词上,公事公办时和真情流露时都是同一套波澜不惊的语调。
也许导演在选角的时候就是看中了她这身皮囊和骨子里的虚伪语做作吧,可即使拿花瓶的标准来看我也不觉得怎样,当她为了安慰男友说自己也是“科技”加身并指向胸部的时候我都笑了,只能把这番对话当成善意的谎言。
另外,虽然知道这样说很冒犯,但如果有人能把她碍眼的留海去掉我愿意给这个影片打六星。
一个亚裔导演创作的美国故事 不妨碍我们中式解读道可道,非常道带17岁儿子19岁女儿看的 结论是比我们预期的好太多 预期的剧情走向当然错不了 但是结尾居然靠了一些crazy writing 救回来了剧终在婚姻登记处的背景板挺好 能看完后静静平复三个主演精彩表演带来的冲击这片子在嘲讽当代婚姻市场上 easy slide 笔墨太多 观众容易跟着吐槽。
I'm gonna die alone 回响太多次了在爱是什么方面 只能侧写虚写 简单粗暴的展示爱是物质主义的反面我觉得即使以红楼梦网状结构深雕爱是什么 读者还有一票宝钗死党 恰恰说明了爱是自由 超出作者设定的自由 爱是尊重 作者尊重参与这个人生过程的个人们的决定 立意是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 商业片走向的本片让人看的还算舒服 平衡到位 中间有喊cringe 和single dimension characters 的时候结尾也在辞职时刻得到升职加薪 而不是真的跳出来(要是她改去做演艺圈的agent 进入新的拉皮条 那可真讽刺了 写到这我都觉得毒)要说纯洁版 那就再加一些戏剧艺术的美好 描画男主的事业 而不是只现短板 只现女主滤镜里的男主 (观众大概只看到颜值和温柔)毕竟生活是包罗万象的 哪有什么die alone 观影前我在图书馆附近拍的岁月静好 学习和探索才是热爱生命的主题
很想拍这个女生的专注 离的有点近 也逆光手残了 如果剧中男女有钱或有颜都自怨自艾 那普罗大众该去死吗?
我儿子就提到黑人单亲妈问题从20%到现在75%了
电影里的爱情,哪怕清晰地摆在银幕上,哪怕可以拥有的结局无外乎那几个,人的心情还是不由得随着故事情节上下起伏。
好的故事该有这种张力。
比如傲慢与偏见,观众很早便明了 Elizabeth 和 Mr. Darcy 的爱,于是我们看着故事走向我们意料中的结局,这让一切的亲吻和争吵都合理、好看。
我的意思是,电影中的爱情该让人觉得“我早知道会这样” 。
因为最动人的爱情总是关乎命运,而命运的逻辑谁人不清楚。
这种意料之中的、个人无法抵抗的、命运中一定会发生的爱才能让人信服,让人看下去,让这个电影成立。
物质主义者显然是它的反面。
故事发展是巧合推动的,具体呈现是放在台词里的,有时候台词又写的不够好听,产生一种把舞台剧搬到大银幕的水土不服之感。
或者像对仗工整的寓言故事,收录在故事集中,教人一堂关于爱情的课。
然而Celine 的风格一贯无敌写实,看到最后我真的有种“你是在逗我吗我真的被你冒犯了请问你是在逗我吗”的感觉。
我就在想象如果拍成韦斯安德森的摄影风格,我是不是会觉得这故事成立。
起码视觉上离现实世界稍远点儿。
镜头调度很慢很空旷,像过往人生一样,但在这里格外突兀。
我总觉得Celine在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镜头组合和节奏拍商业长片,这让我喜欢过往人生——但其实过往人生里pan来pan去得还是让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这种呈现手法在物质主义者里完全是减分项,毫无任何道理可言。
故事和形式根本就采取了两套逻辑,硬要组合成一部电影。
显得影片真的很staging…是电影版的摆拍的意思吧。
我们摆好了,我们要开拍咯。
构图很花心思。
比如在同样的画幅里把Lucy和John放得很近,紧紧挨在一起,而和Harry却坐在餐桌各一边,所以笑容再甜蜜,餐厅再高级,看起来始终是疏离的。
话说回来,如果故事不让人信服,画面做成这样就让我觉得是导演在偷偷给我洗脑,让我在潜移默化中相信故事的走向…整个后半部分全靠巧合推动。
比如恰好遇上John公司的货车 ,吵架的时候恰好Sophie来电,恰好Harry做过腿部手术,于是主人公得以探讨爱情,于是在末尾点明了本片主题。
严肃地说如果本片叫做“机会主义者”可能会好一点,就探讨我们该如何抓住机会挽回爱情……我是认真的。
最重要的是,两个相爱五年又分开多年的人,怎么会轻易地重新在一起。
是哪个人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还是两人的处境有了根本的变化,于是旧的矛盾不会再发生?
完全没有交代。
完全无法信服。
如果这个变化,或者说,这部影片的故事线是:Lucy本是爱情上的物质主义者,在date了黄金单身汉并且经历了婚恋事业的存在主义危机后,意识到物质其实并不重要……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去信服。
我仍然不知道Lucy产生改变的驱动力是什么。
不讨论阶级地讨论爱情都是在无理取闹,然而这部电影似乎在说…“不必理会阶级,因为爱情价更高。
”或者…“我看见阶级的存在,它让我担心自己不是真的被爱的,不过这没那么重要因为我选择另一份爱情。
” 总之这种故事是悬浮的毫无逻辑的…无论是傲慢与偏见或者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会看到阶级如何影响和塑造了一个人,而爱如何使ta们突破外在的束缚清楚地看见彼此,相信彼此,愿意与系统性的困难抗衡以创造一个共有的未来。
这是自由的动人的,而前者大概只是做了一场荒唐的梦。
把故事放在纽约,把dating app和dating culture搬进影片不代表对爱情的探讨就新颖了。
还有一点悬浮之处是:如果John已经在纽约合租十余年,和室友相处了很久,那他面对室友的各种状况…便不该像小孩一样大吵大闹戏剧般地生气。
他只是在跟着剧本表演生气…以及开头结尾的对原始人类爱情的刻画…把花戴在对方的无名指上。
尽管这可能是Lucy的想象画面…也不难从此判断,本片没有任何解构爱情的意图。
它不关心爱情这种情感和关系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也不关心爱情相关的仪式和习俗在过去的时间里到底如何。
总之就是,架空的。
怎么说呢,我戏剧般地发现我对好电影的感觉类似Lucy对爱情的感觉,它是轻易而自然的。
一个片子好便是好了,我很难理性地分析它为什么好。
但对一个没那么好的片子,显然…我有很多话想说。
“Won't you tell me the last time that love bought you clothes?”如果把情感比作需求,比起什么都想要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可能对情感关系中的他方伤害要更大。
而编剧宋女士在《物质主义者》中创造了第三类:出场设置成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在剧情发展中的行为时不时表现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后选了原本不想要的。
《物质主义者》的参考影片中,除了《明亮的星》,其他的碰巧都看过。
不知道宋女士具体参考了什么,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作品中对女主角的刻画,都没有出现过设定和行为有冲突或者矛盾的地方,而宋女士的剧本对 Lucy 的塑造似乎并没有参考到这一点。
她的前作《过往人生》里的女主,设定和行为上倒是没有明显的冲突,而且知道自己两个都想要,只是客观上不能两个都选,所以就算跟《物》里的女主一样有夸夸其谈的"特点",倒也可以接受。
记得看完《过》时的失望,更多来源于对影片的过高预期,如今调低预期来看《物》,看到一个被塑造得如此失败的女主角,失望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Lucy 一出场就是很典型的经济独立女性设定:美丽,精致,事业有成。
年收入不算多,具体在纽约市区是个什么水平,影片结尾也有交代: John表白时特意说明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编剧大约是想让观众放宽心,让 Lucy 说,她可以自给自足。
可是整部影片里Lucy 只付过出租车费和自己喝的啤酒的钱不是么?
大多数消费行为(尤其大额)都是别人做的?
跟 Harry 约会,是 Harry 付钱;去看 John 的演出,大家喝酒庆祝,也是 Harry 付钱;跟 Harry 分手后,因为已经把公寓租出去了,所以带着行李直奔 John 的住处——纽约是没有她能住得起一周的酒店了吗?
如果一部影片的女主角自己的公寓内部从头到尾只有某个角落出镜三次、女主在画面上大部分时间住在别人家里、同时又没有能明确体现她消费水平的情节,很难让人信服她在“经济独立”这点上的设定。
这还不算 Lucy 人设和行为矛盾点中的大问题。
Lucy的另一个设定是善解人意。
撮合了 9 桩婚姻、成功化解新娘在仪式前的疑虑,这些情节即使不够体现Lucy 的善良,至少也让人知道她的情商不低。
可同样是她,明知道旧爱的生活状况并不宽裕,明知道旧爱有不止一个室友,明明在与旧爱重逢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别人约会、恋爱、半同居,却在分手后的第一时间带着一堆行李冲到旧爱住处,说打算借住一周。
他们并不是良好关系一直保持了很多年的友人或者近似恋人不是吗?
从闪回情节来看,可能当初都不是友好分手。
宋女士自己或许也觉得此处说不过去,所以借 Lucy 的口说,“算了,这不是个好办法”。
拜托,按前面的剧本给到Lucy 应该有的情商和应该有的经济实力,从 Harry 住处出来的时候她就应该已经在 Yelp 上找性价比高的酒店了,而不是在电话没打通的情况下依然拖着大包小包义无反顾的去找旧爱解决突然没了住处的问题。
比这些人设上的矛盾之处更匪夷所思的是,这还是头一回在浪漫爱情片里看到女主角被分配了那么多台词,对不同的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对方不要选择跟自己在一起的。
在被主管约谈安抚的时候Lucy 已经说了,自己没有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可是面对 Harry 或者 John,她总能像心理咨询师那样循循善诱,劝导对方打开心结,解开执念,坚定的告诉对方,自己并不是他们想要的伴侣。
其实,看完全片我也没太明白为什么 Harry不能跟 Lucy 在一起,也不明白为什么 John 又能跟 Lucy 在一起了。
Lucy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常见的浪漫爱情片女主角出场,无非是好听的背景音乐伴奏,镜头在女主的公寓里转一圈,让观众看到她家的内部装饰,整洁程度(尤其厨房),有几本书,有多少专辑,墙上贴的什么海报/装饰画,桌上放的跟谁的/去过哪里的照片,然后切到衣柜,可能会切到首饰台,再切到正化妆的女主角,化什么风格妆等等。
一般看到这,女主角是什么类型的人物观众就略知一二了。
想当年Bridget Jones 一首对口型还没唱完我就已经喜欢上她,而宋女士大概不想沿用传统做法,也不想让女主角搞卡拉OK 这样的整活,所以把塑造主要人物用的开头那 2 分钟情节给到了原始人。
结果就是,在Lucy对自己做了一顿剖析、问 John“你怎么还能爱着我”的时候,我也很想知道答案,以及,刚开始我以为打开片子的方式不对。
在宋女士参考的片单里,没有提到1990 年的《漂亮女人》。
这部浪漫爱情类的经典影片也出现了一个跟类型极不和谐的元素——对女性的暴力攻击。
《漂》的画面明确了殴打和试图侵犯,《物》里的用词是assault,没有画面表现,但这个不是本文讨论重点,重点在于,宋女士把这个元素写到剧本的意图是什么?
根据影片宣传期的采访,有记者提及宋女士曾做过半年的职业媒人,也就是说,这件事可能在她的客户身上发生过,或者在她当时所在的职场范围内听说过。
《漂》里的情节让观众看到男主的立场、对 Vivian 的真情,而《物》似乎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这一严肃事件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也无法找到该不该深入讨论 “婚介所在客户遭受侵犯时应该采取的立场”的平衡点。
从Lucy得知客户遇袭后的内疚,对其他客户的态度转变,和她想尽办法要找到客户当面安抚来看,宋女士好像愿意多花一些笔墨来鼓励观众思考“媒人到底要不要对受侵犯的客户负责”,又顾虑着故事中心并不是在讲婚介所和媒人,最终效果就很像是把以往职业生涯中某一段委屈或者见闻当做轶事写到了自己的剧本里。
受侵犯的客户明明值得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却在《物》中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而且在当街辱骂了媒人之后再次见面就委婉的继续提需求(“我得有个男朋友啊,不然遇上事了就只能打电话给媒人”)。
用工具人也不是不行,为什么不用在Lucy 意识到自己最愿意倾诉的人仍然是 John之后,再跟 Harry 表明两人不应该再在一起?
按影片中的分手方式,我是 Harry 的话也很难不怀疑 Lucy 提分手就是因为看到我腿上的疤痕啊。
看预告片的时候就感觉Lucy 可能会选 John,因为爱情仍在。
后来看了一些评论标题或者简评,以为 Lucy 最后谁都没有选——倒也合理——实际最后确实选了 John。
没想到的是,宋女士的处理方法让Lucy的选择看上去更多因为方便——他就在身边,也还爱着她——而不是因为她又爱上了他或是她也一直爱着他。
尽管仍然属于“金钱面前选择了爱情”的范畴,但以 Lucy 在全片中展现出的处事风格和个性,不论她是否接受纽约总部主管的职位,除非 John 在演艺事业上迅速取得成功,不然他们迟早还是会离婚,就像《夜行动物》中的 Susan 和 Tony 一样。
这一次,大概率还是会由 Lucy 先提出,只是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吵嚷。
Lucy 会温柔的对 John 做深刻的自我剖析,然后告诉他,“你不会想再和我在一起”。
没有更好的语言可以表达我在电影院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了。
绝望的最后的几分钟如同目睹一场无法避免的车祸:男的因为在针对女性的性别暴力里承担了一次司机/陪同的角色,就把女主给感动了,她就又相信爱情了,就走下纽约公寓的楼梯、忘情地啃起回头草了。
另一点令人痛心的是,达妹长得这么漂亮,却演得毫无灵魂。
无论高兴还是难过,听她说话都都像是点开了 b 站的某个业余 amsr 视频,简直令人怀疑宋导演是不是故意讽刺这种伪人感的,但是看到后面,好像又不是。
女主的人设是 35 岁从底层打拼上来的职场女性,却各个方面被塑造得像个孩子。
无论是在霸道总裁家的两次 oversize 衬衫睡衣造型(虽然我知道这是很美味啦,“女生也喜欢”的那种),还是得知女客户被相亲对象性侵后的懵懂反应,从里到外都让人觉得……既然是要写小妞,干嘛要设定成35岁中段出现性侵事件的时候,我还以为电影突然要严肃了。
结果发现另一个女性的活生生的痛苦 + 系统性的暴力只是为了给女主的“自我探索”做背景板。
甚至面对这种困境时,她居然连一个可以商量的女生朋友都没有,只能在霸总和穷小子之间流连忘返。
我仿佛重温了 HIMYM 里 Robin 在 Ted 和 Barney 之间反复纠结的剧情,女主在就像被夺舍了一样,面对霸总就是 AT 立场全开一言不发,面对穷小子(舔狗)就是先利用后感动。
最后不仅女主爱了,被性侵的女孩也又开始美美相亲了(?
这对吗)。
我不觉得 rape culture 是什么可以轻轻拿起、轻轻放下的话题。
如果要在剧本里包括这个内容,最好问问自己有没有诚意和能力来面对它,而不是仅仅让它成为推动主角发展的“悲惨故事”。
全程我最同意的三处台词就是:1. 女主说自己一点演员天赋都没有,也不会念台词;2. 受害者女生 Sophie 说女会员其实是相亲公司的资产而非客户;3. 穷小子前男友说女主就是在利用他。
简直就像看新三国电视剧一样,别人越骂主角我越高兴。
其实不是不能理解宋导——毕竟从衬衫睡衣到霸道总裁爱上我,能把自己的玛丽苏幻想拍出来,这不就是当电影导演的最大意义么(虽然观众看完会觉得 what was that)?
只不过除了断骨增高技术(本片最大亮点)外,其他部分实在都太太太太老套了!
宋导的东亚式含蓄、对话间漫长的停顿也不如《过往人生》中那么恰到好处,反而让我有点疲劳。
可惜这么有意思的题材没有拍出最好的效果。
可能 20 年前同样的内容看了会让人感叹“又相信爱情了”,现在只会让我觉得“还是要摧毁异性恋霸权,谢谢”。
抱着低期待去看的,但看完比想象中还喜欢。
很久没看时髦的时装片了。
剧本其实还挺自洽的,一直在传达的观点就是爱是couldn’t help but,不是数学计算,而是一种情感冲动。
这样定义下的爱和婚姻其实没必要一起讨论。
爱不一定要进入婚姻,甚至看着女主和john旁观别人婚礼时讨论那些婚姻必经之路,会在想该不会导演其实反对的是婚姻吧!
这个反人性的制度。
可以理解为什么unicorn为什么要追求女主,我猜是他在怀疑自己到底是否capable of love的时候碰到那么会算数学的女主却说love is easy。
最后john也call back了,love is easy。
而且,要有人用我脑袋里想象的野人花戒指给我戴上,我也把他理解为soulmate。
女主之前劝不想结婚的新娘也是说he makes you valuable, 对henry对她的欣赏所回应的也是you make me feel valuable。
matchmaker干的就是这个,按照各种具体标准给人打分,所以她能说出这种话也能理解,以外界对一个人的反馈来衡量他的价值,但后来她意识到people are people后,价值观的转变使得她不再适合这份职业于是毅然辞职。
这个转变来自于她的客户sophie被她匹配的date袭击了,她匹配前了解这个男客户的任何物质条件但其实被sophie一诘问才发现she doesn’t know him。
单听故事主线女主放弃富人选了穷人还辞了工作会听起来荒谬,但是看完完整剧情后完全能理解每一个选择,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故事。
看到许多影评都不是很喜欢这个结局,觉得女主为什么要和这么烂的37岁存款只有2000美金的男人在极其物质的纽约生活下去,我想为这个穷小子说点话,讲一些可能被大家忽视的点。
当大家把关注点都放在外在条件的时候,会觉得这个男人是很不行的。
但如果站在女主的视角,她看到的这个男人在追逐自己的梦想,内心实打实地觉得美队对于演戏是有天赋的,而这正是她自己想有却没有的能力。
对于那些有自己没有能力的人来说,人是很容易产生崇拜的心理,这种崇拜也很容易转化成爱。
其次,他们都born poor, raise poor, in a shitty family,这反而会让他们有更加多的Connection,like bird of a feather。
达妹和派爹的Dating为什么没有办法推进,也看不出什么Chemistry,是因为你会发现这两个人的世界完全不一样,所以没法有什么情感上的共鸣,交流都停留在表面上。
当佩爹说出自己其实是人工增高到6 feet的那场戏的时候,反而是达妹最了解佩爹的时候,但那时已经为时已晚,达妹去意已决。
达妹的理想生活虽然是富裕的上层阶级的生活,可这样的生活对她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反而那种为生计拼命努力工作是更能和她引起共鸣的生活方式,对她来说是感觉更Real的。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Unicorn,可能和女主并没有办法产生爱情的原因。
当美队向达妹表白的时候,大家吐槽的是他给的一生一世会爱你的Offer,但被忽略的是他自己想要寻求改变的决心,会更多接商业,轮班赚钱而不是一味只顾着梦想,也会更多的在遇到冲突的时候考虑女主的感受。
穷小子在这个过程中是有成长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女主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
他们在别人婚礼上那段吵架的戏份,其实是两个人see each other, 两个人其实都从内心明白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怎么样的优点和缺点,却依然想要爱对方。
关于很多人说为什么男人这么多偏要在这两个人中选,这当然部分是电影设定的原因。
不过如果你在大城市Date过,会发现其实很多所谓看起来很好的人,你和他相处就是没什么Chemistry,而要遇到一个和你有共同背景聊的起来,还能让你觉得有趣的人其实是很难的,所以给这个穷小子一个机会,我并没有觉得对女主来说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
电影没有拍的部分中可能是更现实骨感的,他们可能会遇到和之前大马路上吵架类似的问题,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是他们是否能长久在一起的关键。
我的朋友看完评价说this film is for hopeless romantic。
我觉得在这个Materialist物欲横流的年代,给自己的爱情做一次文艺复兴,纵身一跃。
坚定相信自己认定的价值,而不是资本主义市场逻辑下的价值,就像女主自己对于工作的选择一样,又有何不可呢?
看这部片时,很难不提“婚姻市场经济”这个词。
我们在择偶时,不再是情感的主体,而变成了一串条件的集合体——年龄是折旧率,学历是保值指标,房产是硬资产,外貌是短期红利,家庭背景是基金信用评级。
谈恋爱?
更像是在做一场带杠杆的长期投资,回报未明,风险自负。
人人都在焦虑、计算、抢跑,仿佛晚一步就会错失人生红利。
朋友说,00后都开始相亲了。
爱情,也像ETF一样,要趁早买入,防止错过风口。
而像我这样的“大姐”,大概早就在估值体系里归类为风险资产,回收价值待定。
在这种结构下,“爱情”只是一个精美的广告语,真正卖的,是人生资源的重组权。
而达妹,一个职业红娘、婚恋专家,正是这个体系的代言人。
她熟练操作市场规则,熟悉算法匹配,却偏偏在最后,放弃了“钻石王老五”,选择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
逻辑在哪里?
真爱吗?
可能吧……但也可能是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厌倦了为别人建构幸福模型,却始终无法为自己找到落点。
这部电影试图用一个“俗套但安全”的爱情设定,来调和我们时代的精神焦虑。
你看,那些看起来理性、现实的择偶标准,本质上是现代人对“确定性”的渴望。
我们害怕失控、怕付出得不到回报,所以发明了一整套评估体系——用收入换安全感,用学历换信任,用长相换吸引力,用平台代替命运。
爱情呢?
不好意思,它不稳定、不可靠、不听话。
它会让人放弃高分选项,去拥抱一个月薪四千、住合租房的中年浪子。
在婚姻市场的语言中,这叫“非理性行为”;在诗人的语言里,这也许就是“爱”。
我们不愿承认爱情的混乱,却又总在深夜渴望它的失控。
正因为它不稳定,所以它像希望;正因为它无逻辑,所以它才值得我们一再违背逻辑地靠近。
所以我想说的是:真正的亲密关系,从来不是在条件完备之后自然发生的,而是在你卸下所有条件时,仍有人靠近;婚姻,也许不是人生的“最优解”,而是一种有瑕疵但值得尝试的人类实验;而爱情,从不属于市场经济,它反逻辑、反效率、反理性——是我们在人生被过度计算后,对混乱、冲动与意义最后的留恋。
“Compatibility is an achievement of love; it must not be its precondition.” ——Alain de Botton最后,回到电影本身。
画面很干净,色调相对克制,没有杂质,看着是舒服的。
音乐没有特别调动我的情绪,它在的地方都恰当,只是恰当地令人无感。
它太懂这个时代的结构性疲惫,以至于连叙事也一并疲惫了。
这是我在豆瓣第一次点开“写影评”这个标签,斗胆为一部电影加上一些评论,同时与其称为我对《物质主义者》的点评,不如说是 萨布里纳·切尔奎拉 对这部电影的点评。
我只是恰好在看《物质主义者》这天的中午正好看了《坠入爱情》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好像就是在论证《坠入爱情》的第一部分“选择”。
一,罗兰·巴特——社会无意识你爱上某一个人,是因为另一个人或其他人向你揭示了这个人是值得追求的;不管多么奇特,爱欲是被诱导激发起来的。
Lucy作为红娘凑成了一对,在婚礼之前,新娘犹豫不决,最后她说出内心的想法,因为跟Peter结婚,能让她的姐妹嫉妒。
Lucy认为,Peter让她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
爱情都不是自发的,换句话说,爱情的根源并非爱情,爱情的根源不是出于自己,而是出于哪些向我们指出该去爱谁的人。
二,叔本华——生物无意识电影中,Lucy就职的婚恋交友公司所有的客户都会对自己的交往对象有要求。
比如:身高、年龄、肤色、身材、收入。
身高
年龄
肤色
身材
收入叔本华说,爱情从来都不是一种个人的或有意识的选择,如果真的能根据某种标准去选择,那么这种选择只能是出于一种人类物种性的无意识。
出于本能,我们只想生出漂亮幸福的后代。
如果对爱情对象的选择是无意识的,那么这个选择的标准就可以被轻而易举地制定出来,因为所有的标准都遵循物种的逻辑。
三,帕斯卡尔——爱上一个人的品质(qualités)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这样写道:我们不会爱上一个人,只会爱上一个人的品质。
我是李厚辰亲革劳党成员,他也多次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我们要用美德去追求对方。
在电影中,Lucy与新认识的高富帅Harry迅速坠入爱情,对方能带她出入高级餐厅、住上了千万豪宅、去冰岛旅行,在这同时,她仍然对前任John念念不忘,John是Harry的反面,很穷,但好像他与Lucy的内在连结更加紧密。
这样就产生出一个问题,到底哪种感情更美好、更卓越,或者说,更高尚?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更希望别人爱的是我的本我。
但我的本我是什么?
我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但这两者都不是“本我”——人们只能透过这两者看到一些品质,也就是我们表面所呈现出的,一些会变的东西。
没有人爱上的是我的本我,因为我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看到的我,即一个社会身份,这个身份是我的肉体特征、智力特征和社会特征的集合。
所以帕斯卡尔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本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才华或美貌爱上某个人,不比因财富或权势而爱上他显得更高尚。
无论爱情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应受到谴责。
四,席琳·宋——理想主义者虽然标题为《物质主义者》,但影片的最后,Lucy还是跟John在一起了。
在《过往人生》中,提着旅行箱的男主与女主在门口告别,而在这部电影里,他们重新在一起了。
感谢席琳·宋,过去几年以来,我一直在试图“坠入爱情”(当然都失败了),试图在软件上左划右划,为自己理想中的另一半设定一个画像,长发、喜欢看电影、喜欢运动等等,席琳·宋用一部影片消解了这些行为的意义——实际上这些都不重要。
坠入爱情,就是让自己远离利益的游戏。
我们知道何为利益,却不知道是什么让我们坠入爱情。
《泰坦尼克号》里,杰克和罗丝不顾一切地爱上彼此,也正是这样的爱情,让杰克甘愿为罗丝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看来,这才是纯洁的爱情,因为它既表现出一种颠覆,又表现为一种宿命(选择权不由我主导)。
谁也不能规划爱情、担保爱情。
我们把握不住爱情的选择标准,因为违抗,所以自由,爱情会给生命带来一场混乱。
如果我们心之所向的是杰克与罗丝的爱情,那可能是因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东西,那就是爱情颠覆一切的力量。
看起来这是一部很落俗套的电影,但感谢它,它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妈妈,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彩虹终于出现在我的天空
“相爱容易约会难”的精炼总结、假设经济适用男与物质多金男之间的单选题还有对于外形、年龄、身高、薪资的执着,在这个情爱习惯与择偶准则飞速改变的世界,仍执着地聚焦一个关于“配对”的故事。即使有相当多的陈词滥调,但从首作来到这里,这个选择与转变实在是很大胆;同样也始终借由镜头呈现着自己对爱情喜剧流派、对这座已被写(和浪漫想象)到泛滥的城市的个性理解。犹如(不恰当的比喻)《非诚勿扰》,形形色色的客户和口号标签式的出场最有效果,导致主角故事本身没有太多亮点;但确信这是一个让人看得舒服惬意的故事,也就难得。
celine song对顾里名言“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做出了乐观探讨。如果不过分深究把物质vs.爱分得这么二元对立是不是单薄,或者chris和pedro的角色是否过于从这两个概念出发而非从”人/男人”出发的话,可以说是一部扎实的rom com(好久没有新的nyc-based rom com, 想念这个类别),挺取巧地借match maker这个设定对当代约会文化进行了caricature式调侃。但要是更较真起来还可以问:真的是纯粹的爱而不是习惯使然吗?不过本片”不完美但尽力了”的结尾也足够了,本来就不会想从浪漫小品里凹出什么开天辟地的东西。以及最好笑的是女主那顺溜的服务+销售行业话术,她崩溃时又被上司用类似的空洞漂亮话安抚,一层一层的好幽默啊我们生活的这个corporate世界
难看死了
结局很反人类,真爱咱不懂,但全宇宙的定律是6 feet以下的男的没人权(喜闻乐见)。总体没有Past Lives好。
养眼
还是2星吧,看的过程一直在唉声叹气,被前期宣发吊的胃口太高了,像“屎味儿巧克力”。看了一些评论,不太同意,应该是在经历了一些事后才不会蠢到选择broke但有爱的文青吧?何况另一位多金男还是佩佩,当然选1200万刀啊= = 达妹演技真的好平,全片唯一演技大赏是索菲在街上崩溃那场戏。还有感觉看外国人【如此对话】好割裂哦
幾位演員比較養眼,故事本身還是有點老套,雖然最後結婚的場景是在繁忙的登記處,但是他們在看他人的婚禮的時候說的那段話才是最真實的。而且結尾處强行和Sophie和好有點畫蛇添足。
有美队这种又帅鸡巴又大的男友,还嫌弃他穷显然就是这妹子的不对了。
矮子男看了这个不得破防啊 世界上不是只有穷小子和断腿男 好希望女主可以walk away
片子一直keep saying价值、do the math…但爱情这东西just can’t do in that way…所以Lucy问John为什么爱她,John才“I just do”…没办法,有人喜欢“坐在宝马车里哭”有人也选择No,Choose another life。但一边是埃文斯一边是帕斯卡…不能两个都要吗?!
对于长期浸淫在“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理念的观众来说,把亲密关系做成选择题的结局实在很难不被诟病。比起past live通过地缘给了人物极尽丰富的精神世界,materialist片名就差直接把角色单薄写在脸上了,“约会是投资婚姻是交易”对于经典两男一女模式的爱情片来说想拍出新意但效果不佳
席琳宋这是打算把异性恋当作者性来运作了吗?没想到会是和片名反向的表达,而且也太直白太恋爱脑了,被骂也太正常了。达妹的断气音实在表达不好她这个角色,她太娇贵了完全不像自述的出身寒门。
第二次买票在电影院里见证导演的玛丽苏大翻车,再次证明我此前的断言,席琳宋就是一个很过誉并且老派的电影人。物质主义者老得像是上世纪的电影,老派的故事,老派的内核,老派的表演,老派的台词...(注意我说的不是复古)。我认为这次引发两极化讨论的直接导火索是极度空洞和悬空的台词,终于让美国人抛开亚裔滤镜开始直面这个在过往人生里就严重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席琳宋试图证明一个好莱坞上世纪才流行的真爱定律,但是却缺乏有效的情感搭建,因而让这个关于爱情的故事缺乏令人相信的素材。坦白说就是埃文斯没那么值得爱,帕斯卡也没理由被放弃,爱情不是什么魔法或者粘合剂,三个人始终像是在演三部电影。其实我劝导演参考一下泰坦尼克号的叙事方式,如果下次还是想要呼唤爱情,至少知道怎样比较浪漫。
虽然片名叫 Materialists,虽然女主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做算术,但这部电影打骨子里就是彻彻底底的浪漫主义的。整个剧情,或者说它想要探讨的整个主旨,就是在 "How expensive a meal is makes the date romantic?" 和 "You're the only reason I know I'm capble of love." 这两句台词里反复摇摆。爱情究竟应该在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哪个地方落脚才最合适?婚姻是一种财务安排呢,还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对抗孤独的手段呢,还是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憧憬呢?这部电影就在这些充满物质标签的问题里,得出了一个反物质主义的答案。这一点不新鲜,甚至也算不上特别深刻,但它讨论得很用心也很真诚。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现实主义标题,理想主义故事。都说故事俗套,但有没有可能,因为脱离现实的故事反而让人更投入故事本身呢。现实生活确实很难有不劳而获就能获得的爱情吧。
很美很流畅 很多亚洲元素很好的融合进纽约这座城 为了那句没说出口的话 约会结婚需要理由 但是爱不需要理由 我反倒非常喜欢结局 爱还在 爱可以排在第一位
失望,本以为会有些灵光乍现的对白,的确是有零星的这样的点,但更多的是刻意的戏剧冲突以及脸谱化的两极人物设定。感觉总体很俗套远不如Past Life. 另请问非要在这么极端的两个男人里面选吗?那不如我全部都要。
和《过往人生》的水准比较,有点失望…先跟富二代,再跟穷前任,就算是颜狗,和美队以后吃路边摊炒饭,真的一辈子都满足吗?女主自己能挣也可以,不一定非靠男人,她也可以带男人,去吃好餐厅!
很理想主义和浪漫化。作为在纽约呆了几年的人,我想说现实中daddy大概是是离异带俩娃or隐瞒婚姻,而前男友会在即将复合之际遇到天降的活泼开朗女生,然后火速和女主切断联系lol。
导演完全复刻了前作过往人生的基本结构:来自纽约潦倒艺术圈子的女主同看似完美的、象征另一个世界(当然也是纽约)诱惑的男性相遇,在他和同自己一起打拼(过)的(前)男友间做出抉择。不过象征故国迷梦的暖男变成了象征荣华富贵生活的...豪华版暖男。前作中朦胧闪烁的情感表达被妙语连珠的情景喜剧式对话和段子取代,给本片蒙上了一层90年代小妞爱情电影的光晕,而跟今天好莱坞文戏越来越少和不知所谓的商业片相比,一部行云流水的爱情片都显得可贵了。虽然结论略显无力,但是对消费主义下用购买服务、奢侈品和生意解释一切、tick boxes的逻辑在理解情感上的断裂的刻画还是让我信服(和捧腹)的。另:回去得再问问个子高的朋友,六英尺身高看到的世界有那么不同么喂!有本事安排个5尺7身高演员来演前男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