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题材里拍摄手法特别的一部。
男主又是一个在人性和被洗脑得没人性中挣扎的英俊德国贵族男孩纳税军官。
女主,旧俄贵族,贵族的时候美丽动人,早年在意大利庄园游玩的时候吸引了这个年轻的德国贵族。
后逃到法国因救犹太小孩被关进集中营,在非人环境里,所有习惯全抛,迅速人老珠黄,面容憔悴,活着就很感激了。
换一般人可能就不会再惦记此时不在年轻貌美的女主,可是男主是一个喜欢俄国文学,注重精神生活的德国贵族,一眼从背影认出女主,把她调到自己住处作清洁。
这和辛德勒名单里的阿蒙(应该是德国平民出身,从他问辛德勒的衣服的布料的材质可以看出。
)有点像,调自己喜欢的女孩到自己住处做家务。
区别是这德国贵族从不打骂这女主,尽力对女主好,心心恋恋要帮女主逃出去,和女主过安静的生活。
但是女主在非人环境里生活久了,在确认男主心意后,不断重复说男主很伟大,德国人是优等人种,男主要女主做什么都可以。
结果男主气疯了,抓住女主吼到那些言论是骗人的。
最后德国战败,男主让同伴带女主走,并安排好他们后续的生活。
男主自己原地等死。
此时的男主对信仰失望,对女主也是失望的,她不再是以往那个美丽优雅的俄国女贵族,现在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为了活着已经把自己降到尘埃里的有奴性思想的女人。
男主想要在一起的是那个记忆里的优雅俄国女人。
女主最后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
从片中看男主本性善良,他母亲去世时,他真诚的坐在女家仆对面握着着对方的手说话。
他也是聪明的,在最终答应救邻居的情况下,用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犹太血统的理由救人。
他是公正的,查出军队内部有人腐败直接严惩。
这时的男主爱着女主却不善表达。
女主做清洁时忍不住在浴缸洗了澡穿了睡衣在床上睡着,他发现了,只是温柔的帮女主盖好被子,坐在床边的椅子上默默的看着她。
男主和女主最后没有在一起。
他们已经没有了最亲的亲人,彼此也没有给对方精神上活下去的寄托。
最后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赴死。
要是在和平年代,这一对也许是家庭地位样貌精神世界相当的幸福的姐弟恋。
但是战争扭曲了这一切,也毁灭了这一切美好的可能。
另外想说女主如果最后稍微动动脑筋,劝说男主,可能凭着男主的聪明和地位,女主救出两个犹太小孩一起逃走也是有可能的(参考《美丽人生》)。
可是女主最后是悲观的。
最后,你对生活笑,生活就对你笑。
你对生活哭,生活就对你哭。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禁锢”就成了影片反复出现的主题。
在影片中,朱尔斯、奥尔加与赫尔姆三个角色各自面对镜头,好像在回答一个不知身份的采访者的问题。
此人的身份直到片尾字幕才公布,这种设计给人的感觉未免刻意,拉远了人物和观众的距离,让他们的情感和处境显得无关痛痒,也影响了叙事的节奏和流畅度。
导演对于花哨的叙事技巧追求过度,让影片的诚意打了折扣。
此外,在几个片段中,影片用他人配音的方式替代了演员本人的声音,这种粗糙的做法令人不解。
不过,演员的表现堪称出色:赫尔姆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安·克劳斯成功诠释了在善恶之间挣扎的内心,而奥尔加的扮演者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则将人物的智慧、痛苦和绝望的牺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是黑白片,但也确实只有黑白片才能拍出这样的感觉。
这个电影比较妙的一点就是它把叙事点放在了天堂,天堂是人最诚恳的地方。
同时大量莫名其妙地过曝其实也是对天堂环境的一种暗示。
类似于纪录片的镜头拍摄,我觉得这个片子最妙的一点是它从三种不同的立场解读了这场战争。
被迫成为走狗的法国人,他的叙述是特别短的,但不是不充分的,把一个“懦夫”的形象立的特别好。
但是我觉得这个角色是相对平庸的。
相对的我特别喜欢那个军官的角色设置,它把当时德国人那些被洗脑的原因体现了一清二楚。
我特别喜欢对战前德国灰暗的描述,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人会选择了纳粹,那些十二岁的孩子就要上街卖身,这就是当时萧条的德国,这也使得这个男主完全相信了希特勒。
但是后来,慢慢地开始反思这个事情,尤其是对犹太人的屠杀,但是我说不准爱情在这里会占到多么大的比例。
这里面还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点就是战前战后的对比,那个意大利的假日,大家都是那么善良的孩子,可现在战争完全改变了人,那个兄弟在醉酒后的一番话着实触动到了我,你以前不是这样的,触动到了他,更触动到了所有的观众。
这片子是我相当喜欢的一个电影,他给了纳粹信徒们足够的理由,但是讽刺的是它居然是一部俄罗斯片。
2022-4-2看
没白跑这么远去看它。
喜欢电影的拍摄手法,三个不同民族的人用不同语言向上帝陈述自己的故事、既是回忆、又是赎罪。
用黑白录影带的方式记录这客观、真实、简单的时刻,使人辨别不清是在现实还是在神明的世界。
三个人从不同角度叙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在不断闪回的回忆中、他们的命运相交在战争的背景下。
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鲜明的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立场。
有人想通过战争建立所有人的天堂、有人在战争中守护自己的天堂。
最后陈述完毕,录影带结束,上帝呼唤女主角“你什么也不用怕,进来吧”—开门的声音、一道白光。
人世间只有她拯救的几个身影在钢琴声中沿着道路行走。
很震撼的电影,震撼在叙述的平静、回忆的真实、现实的复杂,在所有个体的行为和幻觉交织之间,还是能看到人类共同的、超脱个体感受的“善”。
最打动我的角色不是为了救人放弃逃生机会的俄国女贵族,而是梦想建立“天堂”的德国军官,他说如果生在苏联或许会成为布尔什维克,带着光荣伟大的理想最纯粹天真的笃信,却依然在心底里向往着带着心爱的女人“到南美洲、到乌拉圭,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肩并肩坐着”,崇高的理想在集中营里沦为残忍嘈杂的现实,记忆回到那个炎热的意大利假期,那时她长发披肩、闪烁着光芒,你我都不知疲倦、何为所谓为之赴死的伟大理想?
只有苏联文学、只有契诃夫。
「谨以此片纪念苏联移民者以及抵抗占领法国纳粹党人的抗战战士们,他们为了拯救犹太儿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战争天堂》的后记,也是题记。
塔可夫斯基老搭档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导演的这部影片获去年威尼斯影节银狮奖(最佳导演)。
影片延续康导的历史政治探索和人文关照的题材特色,讲述二战时期在法国的一位俄国流亡贵族女子,先后如何与法国维希政府盖世太保和德国党卫军军官周旋,舍命搭救两位犹太男孩的人道主义壮举,极为感人。
叙述结构上,通过贵族女子、盖世太保(一位警察局长)和热爱俄罗斯文学的年轻纳粹党卫军官——这三位人物的经历和自述穿插进行,人物自白构成理解影片意蕴的关键部分。
通过不同的阐释视角所提供的线索,在呈现故事完整面貌的同时,三位人物的形象也逐渐饱满起来。
从他们各种言行所表现的不同立场,折射着对人性、宗教信仰、种族、文学和政治意识形态等各种议题的整体性思考。
反映二战纳粹集中营和犹太人苦难的文学和电影作品汗牛充栋,拍出新意殊非易事,它政治正确的一面可能让人有点审美疲劳。
但是康导尚能拍出这部情感真挚、力量充沛的电影,我觉得很了不起。
此类题材意旨和故事路径大同小异,不赘述。
仅简单说一说两方面给我印象较为不同的,因为这部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在我看来很大部分即来源于此:一是,导演不直接对集中营各种人物的作为,亦即对于历史作出价值判断,它以文学想象的方式,重构那段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片段,诉之于超验的语境——一个隐匿的上帝,或者说集体意识(复数的观众)的人性自觉——让观者去感受并产生同鸣。
这种方式不难让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书写中,其浓浓的宗教意识。
原片名直译就是「天堂」,剧中借一位被纳粹利用充当炮灰致身心俱残的纳粹军官之口对另一位纳粹军官(即主角之一)发出诘问:「你真的相信你的天堂是所有人的吗?
」与19世纪陀氏观照欧洲天主教和斯拉夫正教信仰之后发出的质疑是有共通之处的。
二是,这部片的语境设置:以一种绝对存在的方式(不是假设),即「已经死去的人」口述的方式串联起整个叙事,通过这些死人,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以及和他们产生联系的人,作出解读。
这些别致的场景富有艺术意象的丰富的可解读性。
比如,既是忏悔,又是审判;比如,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戏剧手法,或者说,导演营造的这种话语场的某种前设性,比较有意思;又比如,容易让人联想到最后审判的这些场景,不时嵌入拍摄噪音和剪辑断裂的明显迹象,有刻意为之的间离效果,这种对图像的后现代主义解构,让人想到康导在叙事背后(可能有的)对电影(影像)与历史——如吉奥乔.阿甘本评论戈达尔所言,「一个和拯救有关的历史」,这层意义上的「历史」——的关系的一层指涉。
有一处剧情上的处理,可能会被引以为小缺憾。
俄国贵族女子得到纳粹军官的帮助,即将被安排送往瑞士获得自由,但在最后一刻,她改变主意,放弃了这唯一的生存机会,她偷偷地与狱友更换囚衣,代替她进入毒气室,以此保护两个犹太男孩得以获救(这个场景让人泪目)。
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隐匿的上帝,审判者,或者作为观众的我们,或许会问)「已经死去的她」如是说:「邪恶的生长无需任何人帮忙,但善良则总是需要最后使劲推一把,带出邪恶后面的希望,就出现了奇迹,那种爱确实存在。
」这种因「爱」、因为神迹的召唤从容赴死的情感动机,让人难以理解。
对于欠缺深厚宗教传统滋养的中国观众来说,这是有可能的。
前几天看完随记,不成文,作为观影的一个笔记。
战争天堂 (2016)7.72016 / 俄罗斯 德国 / 剧情 战争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 彼得·库尔特仍旧是乔治·斯坦纳在《语言与沉默》中的深刻发问:一个每天听管弦乐队两小时演奏的德国军官如何做到同时每天把一万犹太人送进毒气室?
为了“德国天堂”,建造完美的天堂需要做出必要的牺牲,凡是自诩为超人的人,从来无惧牺牲他人,需要的时候,丝毫也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而往往抱持这一执念的人,恰恰是那些对哲学和艺术有着深刻领悟与非凡把握的人。
对此,斯坦纳倡导“阅读是行为方式”,鼓励理想主义的顽抗,正如片中奥尔加所认为的:“邪恶的生长无需任何人帮忙,但善良则总是需要最后使劲推一把,带出邪恶后面的希望,就出现了奇迹。
”
olga毫无疑问,本片形象最丰满的一个人物。
她有过最奢华富贵的苏联王妃生活,也有过最肮脏恐怖的集中营经历。
她曾靠自己精致的物件,品质的生活,还未露面就已经俘获抓捕她的警官;她靠自己的活力与魅力,让一面之缘的男孩念念不忘。
但是她在集中营中,也是那么的不堪,俨然原始的动物,毫无人性。
她不是圣人,但关键时刻来临时,她依旧是最恐怖最黑暗的时候,那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那道光,来源于善良的本能。
人之初,性本善。
那是不合逻辑的不被理解的选择,但是她出于直觉,还是毅然选择了死亡。
她也会害怕死。
在被送往毒气室的时候,她拼命地在通道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试图留下一些什么。
但是她也知道,外在的世界没有什么会被留下,一切都终归于无。
只有自己的内心在判定一切。
所以最后她说,她无所畏惧。
其实反过来再看她的一生,她并不是犹太人啊,一切的一切其实和她没有任何的关系啊,她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尊严。
helmut这是我最崇敬的人物,一个真正的贵族。
还记得蝙蝠侠前传2中的joker说过:不到危急时刻,谁不想彬彬有礼。
片中的helmet就跳出了joker设定的怪圈,因为,他能在违背人性的炼狱之中还保持着自己贵族的风度与牺牲。
这个特性让本来就好看的德国小哥哥帅出新境界。
就像helmut朋友所说,helmut特别好看,同时也特别傻,这种清冽又决绝的贵族气质,完全不同于那些散发着elite气质的new money.当道的new money,不过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哪里有金钱和权力,他们就簇拥过去,甚至有时候,还要拉上社会学家公益先锋等等正义之士,去给自己精明的小心思安上一些好听的名头。
但是贵族不一样。
贵族是身边所有人沆瀣一气,腐败捞钱时,还是仔细查帐,找回公平正义的人。
贵族是所有人都盲目信仰元首,但自己却还能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人。
贵族是为了契诃夫的作品与真理,可以酣战整夜忽略一切的人。
贵族是有莺莺燕燕绕身的情况下,哪怕真爱不回信也要执着等待一辈子的人。
贵族是明明可以归隐田园陪伴最爱的人,却为了大义要去成为历史先锋的人。
贵族是在有生还机会的时候,为了众生的天堂,可以牺牲自己的人。
这样的贵族,血液里流淌着骄傲与自省。
从曾祖父辈开始,就都是留在历史长河中不可忽略的一些人,要么去开拓过全新的土地,要么在重要战役中作出贡献牺牲。
代代相传,无一胆怯懦夫。
到了helmut这里,他坚信元首一代人,可以真正建立一个天堂,一个完美的世界。
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你可以说他傻,说他幼稚,说他不知人间疾苦,说他异想天开。
你以为他没想过做个小农安度平生吗?
你以为他不用为柴米油盐操心就没有自己的痛苦吗?
贵族的责任感不允许他做一个长寿安稳的平庸之辈。
这也是我特别喜欢他的原因。
这样精神上的贵族,太少太少了。
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注定是为了众生而牺牲的。
the whole world doesn't deserve to have these people.ps. helmut朋友也是另一种帅,那是一种邪魅狂狷的疯癫和令人心疼的挣扎,想把小哥哥揽入怀中patpatjules这个人物没啥可说的,不坏也不好,可悲又可笑,普通人而已。
即使那天没死,战后审判也有的受的。
(文/杨时旸)当人性被置于不同的环境,它就会被挤压成不同的形状,这是被无数次验证的事。
而当面对恐惧、暴力和绝望的时候,人性中所散发出的幽暗与光亮,即便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还是能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部《战争天堂》以深切的悲悯意识以及独特的结构方式做出了一次人性逼问。
1942年的欧洲,一位移居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奥尔加因为担任抵抗组织成员保护两个犹太儿童而被捕,她遇到了两个男人——一位盖世太保手下的法国警察朱尔斯和看管集中营的德国军官赫尔穆特。
故事围绕着三个人展开。
他们的前世今生,他们的意外纠葛,他们的生以及他们的死。
故事展开的中途,总被穿插的一场场访谈打断,三个人不停地面对着一位不明身份的“审问者”叙述着自己的想法、动机,有时在叫嚣,有时是辩解,有时也游移。
最终,人们才知道,那是导演高度抽象和象征化的安排,三个人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接受“终极审判”。
这种结构方式让整个故事变得迥然不同。
它向人们决绝地展现了一种后果。
总有作恶者说,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但《战争天堂》用这样的方式告诫人们,终极审判总会到来,善恶皆有代价与报偿,没有人能逃避那一切——那审问来自他人的眼光,来自自己的内心,来自道德的重压或者来自高于人类的、某种不可言明的力量。
有关于集中营内对于人心、人性拷问的优秀作品汗牛充栋,《战争天堂》之所以能够享有如此口碑,不只因为它呈现了既定又分明的善与恶,而是因为它直视了人性的捉摸不定和闪烁不明。
这一切不确定让人悲叹。
被抓之后的女人奥尔加想以色诱的方式,换取自由和孩子们的安全,但警察朱尔斯尚未得逞,就被反抗者终结了性命;女人被送到集中营,偶遇的军官却发现,这个女人曾和自己在一次聚会上一见钟情,后来莫名离散。
三个人在极端的境遇中偶然扭结在一起,曾经颐指气使的贵族和底层警察,如今调转了身份,曾经两情相悦的情人现在成为了狱卒和犯人。
这其中的况味又何以言说。
故事中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兼备了黑暗与光明。
如果说,只陈述邪恶的嚣张和善良的泯灭,这一切就不可避免地落入这类题材的俗套,但是《战争天堂》呈现着嬗变,那个警察朱尔斯原本一直拒绝向家人承认自己为盖世太保服务,他知道这工作的肮脏,但他面对女人的色诱也开始流露出某种虐待狂的狰狞;而那个女人——一个善良和正义的化身,但当她陷入牢狱,照样会为了一个烟头和一口食物和其他女人以死相拼,她受到旧情人的照顾,自己也会偷偷藏起一截口红,想用肉身换取特权;年轻的军官放弃了家业,对于自己服务的权力系统是真正的信仰,但最后,却也不得不承认,那一切都是谎言。
你看,谁是彻底洁净的,谁又是绝对脏污的?
谁能永远保持清醒,又是谁一直装作糊涂?
人性像水,遇到怎样的容器,水就因时就势出暂时的形状。
那女人得知自己可能被解救后的疯癫,跪拜于曾经戕害自己的邪恶的权力,这是她被篡改了吗?
可最终,她又宁可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他人。
这又说明曾经的勇敢和善良还魂了吗?
或许什么都说明不了,人心中有时会莫名划过一道闪电,有时又会长久地遁入黑暗。
一切叵测。
《战争天堂》的导演是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曾经著名电影《伊万的童年》的编剧,他这一次的成功在于,怀揣着悲悯但又毫不留情地逼视每一个角色,故事中的三个人都是立体的、复杂的、动态的。
那些人心嬗变,最后都形成了拷问,到底是环境造就了这一切,还是我们人性深处就一直潜藏着这一切,只是被环境激发?
电影有着黑白的影调,空气中布满尘埃和颗粒,犹如炭笔涂抹。
当人们看着那三个人不停地追忆、陈述自己的过往,每个观众都成为了上帝或者死神,凝视着那些被审判者的供述,但是我们配得上审判者的身份吗?
我们自己在面对那样极端的境遇时,是不是也都会扭曲成那些人的样子?
谁能逃脱终极审判,谁又有权充当判官?
1942年战时的欧洲,奥尔加,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同时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盖世太保发现她在自己公寓藏匿两名犹太儿童而被捕,她的案子被分配到盖世太保掌控下的法国警察局长朱尔斯手里,奥尔加想用身体交易换取自己的自由,然而好色又胆小的法国人还在犹豫不决,就被抵抗组织一枪送去见了上帝。
一部文艺的战争片,整部电影冷峻克制,安德烈采用了4:3黑白画幅,镜头工致,台词讲究,叙事手法独具一格,一边是堕落的战争地狱,一边是救赎的《战争天堂》,三个主人公犹如被上帝审问一般诉说着自己的遭遇,最后发出一道神圣之光穿透屏幕照亮了观众的眼眸,而那两个孩子的笑容则尤为触动人心!
朱尔斯被枪杀后奥尔加被关进犹太集中营,遇到了一个认识的德国军官赫尔穆特,在战争开始前,两人曾在托斯卡纳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愉快的假期,在那里,赫尔穆特曾对奥尔加一见钟情。
如今,貌美迷人的俄国贵族成了为一点点生存可能抢死人靴子、为了两根香烟给集中营里的女监工提供服务的阶下囚,而热爱音乐和契科夫的德国青年,放弃家产和一切,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相信和追随的纳粹事业中来。
在每天都要死一万多人的地狱般的集中营里,两人踏上一段扭曲的关系。
在战争后期纳粹全面失利的时候,赫尔穆特做好了假护照决定带奥尔加一起逃往南美德国殖民地,这让对生存有巨大渴望的奥尔加激动得无以复加。
然而奥尔加在集中营里偶遇自己曾在巴黎公寓里藏匿过的两个犹太男孩儿,让她一念之差,在最后关头改变了主意
1、我一直疑惑不解,纳粹及其仆从国是如何分辨和甄别犹太人的?
即使一直保持犹太血统的犹太人会保持一些外表特征,可那些经历过数代与异族通婚、外表特征逐渐模糊的呢?
2、如同食腐的秃鹫一样,一旦有难友死去,他(或她)身上的衣服、鞋子或是最后一点残余的个人物品,都会马上被身边的人洗劫一空,正如可以为了一盒香烟去杀人……集中营没有道德准则,集中营是不折不扣的地狱……3、人生如棋。
在集中营,伯爵夫人和她曾经的仰慕者--纳粹军官(还是布尔什维克和斯大林的“小迷弟”)不期而遇,和她曾经掩护过但仍难逃魔爪的一对小男孩意外重逢……4、奥尔加,俄国贵族,法国抵抗组织成员,在生死抉择之际,慨然将生的机会让给了“还有女儿等着”的狱友,走向了人生的最终归宿--毒气室;5、同样是逝者独白,但是折射出各自生前的人性高下立现:伪警察头子至死执迷不悟,唯一后悔的是“死在儿子面前和没有睡了那个俄罗斯贵族”;纳粹军官至少有勇气在承认理想和信仰的幻灭后了结自己;唯有奥尔加,说不出什么高尚的动机,却最终被天堂接纳……
太規整,設計感重。資料館
告解室
中间犯困了,还好结尾有力,有种“何以为人”的重击。影片用一种尘世之外、远离战争的冷静口吻去讲述看不见的二战和屠杀灭绝,纹丝不动的固定镜头和方正古典的黑白构图,算是老导演的行活。加入16mm胶片之类的手法,则像是故意掺加的玩味调剂。
2017128 一星美学不合
HKIFF2017 对stereotype的过度消费。最后陈年包袱抖出来吐了
北影节看过两部康察洛夫,形式感都惊艳极了。画面和声音质量之讲究,电影语言上的探索和自圆其说,虽然说不上新鲜,但浑厚自然,为二战之殇这样老题目创造了新的导语,让它依然动人。不过还是有立场的,最后俄国人救了犹太人上了天堂,法国这一角也有些鸡肋,也难怪拿不到奖咯。
相比电影,这个故事更好的载体是文字。大量的面对镜头自述剖析的确新奇,但总让人觉得信息太密集太琐碎,节奏也随之拖沓。直到后半段主题才慢慢变得明朗,但又显得仓促结尾
4.5
+ 老調以新式重彈。
1)好讨厌虚构天堂的叙事主线和结尾…拿腔作势的…2)饿国政府给了钱也不能把好好的残酷历史拍成饿螺丝文艺作品推介会吖…3)女主超美,贵妇人设不错;男主超帅,军装尤其帅
阴郁、沉闷、压抑
用花哨的表现形式吸引了我,再用走向死亡震撼了我。
女主塑造得挺失败的
“超人说”在上,纳粹的狂热能把人烧出建造地狱以候天堂的妄念。文学拯救不了世道,就连契科夫的前任未婚妻也被扯入毒气室。Olga说仇恨能随意滋生,善意却需被推上一把。只是她有一念之差的善良,却在狂喜中失去心智,远离的,何止意大利那个贵族式的愉快夏天。口述部分有些涣散乏味。@资料馆
好看,就是钢琴师那种好看程度。不会成为最爱的好看
睡了十分鐘 結尾的聖光亮瞎 難受
故事挺大路货的,独白的设置也主要是讨巧,好在是老导演,技术指标上还算稳健。
“如果你的契诃夫知道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他会说什么?”“他什么都不会说”
第2018部 浙江青年电影周 《下一站天国》版《辛德勒的名单》
过度理性、秩序、完美的外在包裹着内在的极度疯狂与人性泯灭,即使是战前托斯卡纳庄园的夏日热恋,也只剩黑白灰的冰冷。结构上,法国人是个冗余,前后两段严重脱节。刻画上,德国人为了完美的天堂愿意奔赴地狱,那在地狱遇到旧情人,又如何在破灭里等待最后的审判,两个极端的冲突却在温吞里失去了冲击力。理性与疯狂原来只有一步之遥,在可怕的机器运行之下,人要么是撒旦,要么是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