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蒂姆·菲尔巴姆
主演:彼得·萨斯加德,约翰·马加罗,本·卓别林,莉奥妮·贝尼希,齐内丁·苏阿莱姆,乔治娜·里奇,克里·约翰逊,马库斯·拉瑟福德,丹尼尔·阿德奥松,本杰明·沃克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希伯来语年份:2024
简介:1972 年德国慕尼黑夏季奥运会期间,美国体育转播团队必须适应现场直播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组织扣为人质的情况。详细 >
什么样的玩意儿会在加沙被炸成渣渣,将近5万巴勒斯坦百姓遇难的情况下,居然去编排当年的这点B事?更不用说当年这点B事也还是因为鱿鱼的错在先!
美国人拍这种纪实性重大事件的群戏,果然是不同凡响。虽然有些流水线作业,但事件本身还是颇为吸引人的。同一题材,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珠玉在前,此片亦不遑多让。从新闻直播的角度入手,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在目下这样一个花样百出、议题乱置的时代,还能正常地讲故事,尤其是讲这样题材的故事,相当难得了。
(4.5)以竞技体育媒体的思辨视角 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对于政治与人文的震荡 以及当下与未来何去何从的思考(仇恨沉淀的内发碰撞 在沉默中爆发的羁绊远望 交互包容的友善仍需守望与割舍)
特别的无聊 和想象中那种恐袭的片完全不一样 全程所有的故事场景基本就在一个小小的转播室里完成 怪我自己误会了 还是喜欢第一视角那种惊心动魄的恐袭片
翻译超超超差 很像机翻的 不是很看得懂
看不下去,也许从从业者的角度,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但是从观众的角度,非常的跳跃且无聊。并且在当下这个时间段,这电影显得非常的讽刺。
看得太累了,机翻的字幕牛头不对马嘴的。不过这片真的没夹带私货吗?
64,信息的确认才是重要的,对德国人、女人、事件的单来源就是偏见。影片还可以,节奏也行,但不看也行。
仅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一般吧。
3.5看完挺好但缺点啥
悶到抽筋
新闻的及时性与可靠性有时就是不可兼得的。不管怎样,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就是应该被谴责,不论主体。
非常扎实的剧本、视听和表演,克制且点到即止,基本上都是密闭空间室内戏但节奏很好。这个没提奥斯卡最佳剪辑反而wicked提了实属有点无语(challengers没提剪辑更无语!)等字幕更好的版本出来后推荐新闻工作者看。但的确影片出来的时机很不好,故事也没能够走很深。
对慕尼黑奥运会惨案的全新视角的解读,以狭小空间(新闻直播室)作为切口,视角独特,节奏得当毫不拖沓的心理惊悚片,从新闻专业精神到当时德国警察的专业素养,很具有独特性的一部电影。
新闻工作者又一佳作。1972年,也就53年前,没有想到技术发展如此之快。他们那时还在靠步话机联络,字幕也是一个个字母拼凑的。好在有卫星直播技术。#20250217
作为纪录式电影以媒体转播室的方式和角度叙事还是蛮不错的
要了解慕尼黑惨案,首推纪录片《9月的某一天》。本片的亮点是视角独特,全程在美国abc演播室现场直播,代入感极强,令人身临其境。最有意思的是,在没有电脑和网络的70年代,电视原来是这样现场直播的,字幕居然是人工拼贴后再拍摄。7.4
从第一时间听到枪声到悲剧收场,ABC电视台抢得先机,现场直播是专业职守,也是流量变现,成名成角的大好时机,本片拍下了这个表现功绩的流水帐,而深层次的职业伦理与社会道德冲突是一水划过。这样缺乏电影专业养分的片子入围评奖,政治因素居多吧。
开场直奔主题,电视台视角的恐怖袭击,展现了作为新闻从业者在面临这样被广泛关注同时又很突发的事件所产生的道德困境和决策过程,同时信息密度大,而且从不同的媒介和来源给出各种信息;群像刻画得好,有时候能一两笔就能带出一个人物。非常扎实。
同一历史题材的电影已不止一部,只是这次从美国转播团队出发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什么样的玩意儿会在加沙被炸成渣渣,将近5万巴勒斯坦百姓遇难的情况下,居然去编排当年的这点B事?更不用说当年这点B事也还是因为鱿鱼的错在先!
美国人拍这种纪实性重大事件的群戏,果然是不同凡响。虽然有些流水线作业,但事件本身还是颇为吸引人的。同一题材,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珠玉在前,此片亦不遑多让。从新闻直播的角度入手,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在目下这样一个花样百出、议题乱置的时代,还能正常地讲故事,尤其是讲这样题材的故事,相当难得了。
(4.5)以竞技体育媒体的思辨视角 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对于政治与人文的震荡 以及当下与未来何去何从的思考(仇恨沉淀的内发碰撞 在沉默中爆发的羁绊远望 交互包容的友善仍需守望与割舍)
特别的无聊 和想象中那种恐袭的片完全不一样 全程所有的故事场景基本就在一个小小的转播室里完成 怪我自己误会了 还是喜欢第一视角那种惊心动魄的恐袭片
翻译超超超差 很像机翻的 不是很看得懂
看不下去,也许从从业者的角度,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但是从观众的角度,非常的跳跃且无聊。并且在当下这个时间段,这电影显得非常的讽刺。
看得太累了,机翻的字幕牛头不对马嘴的。不过这片真的没夹带私货吗?
64,信息的确认才是重要的,对德国人、女人、事件的单来源就是偏见。影片还可以,节奏也行,但不看也行。
仅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一般吧。
3.5看完挺好但缺点啥
悶到抽筋
新闻的及时性与可靠性有时就是不可兼得的。不管怎样,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就是应该被谴责,不论主体。
非常扎实的剧本、视听和表演,克制且点到即止,基本上都是密闭空间室内戏但节奏很好。这个没提奥斯卡最佳剪辑反而wicked提了实属有点无语(challengers没提剪辑更无语!)等字幕更好的版本出来后推荐新闻工作者看。但的确影片出来的时机很不好,故事也没能够走很深。
对慕尼黑奥运会惨案的全新视角的解读,以狭小空间(新闻直播室)作为切口,视角独特,节奏得当毫不拖沓的心理惊悚片,从新闻专业精神到当时德国警察的专业素养,很具有独特性的一部电影。
新闻工作者又一佳作。1972年,也就53年前,没有想到技术发展如此之快。他们那时还在靠步话机联络,字幕也是一个个字母拼凑的。好在有卫星直播技术。#20250217
作为纪录式电影以媒体转播室的方式和角度叙事还是蛮不错的
要了解慕尼黑惨案,首推纪录片《9月的某一天》。本片的亮点是视角独特,全程在美国abc演播室现场直播,代入感极强,令人身临其境。最有意思的是,在没有电脑和网络的70年代,电视原来是这样现场直播的,字幕居然是人工拼贴后再拍摄。7.4
从第一时间听到枪声到悲剧收场,ABC电视台抢得先机,现场直播是专业职守,也是流量变现,成名成角的大好时机,本片拍下了这个表现功绩的流水帐,而深层次的职业伦理与社会道德冲突是一水划过。这样缺乏电影专业养分的片子入围评奖,政治因素居多吧。
开场直奔主题,电视台视角的恐怖袭击,展现了作为新闻从业者在面临这样被广泛关注同时又很突发的事件所产生的道德困境和决策过程,同时信息密度大,而且从不同的媒介和来源给出各种信息;群像刻画得好,有时候能一两笔就能带出一个人物。非常扎实。
同一历史题材的电影已不止一部,只是这次从美国转播团队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