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电影名字的暗示,看这个电影,我不觉得是在看电影,而是在水族馆里看水母。
这些貌似湿乎乎,稀溜溜的人,生活没有型,左一下,右一下,上一下,下一下地挣。
他们时而相遇,时而分开。
似有所向,却无定所。
我这个观众,隔着鱼缸,凝视着安宁、美丽而又动感的水母,不知不觉地就开始做上了自己的梦,梦里鱼缸中的水母们,在蓝色的水里漂游。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也用同样的目光凑近了鱼缸,用大大的眼睛望着我,把我也变成了一只同游的水母......就这样,等到Batya醒了,我也醒了。
我醒的时候,和Batya一样,脸上挂着微笑。
电影在灿烂的阳光中结束,想到美丽的水母会见光死,最终会变成沙滩上干瘪的海蜇皮,我还想回到那个暗淡却是有梦的鱼缸里。
所有对童年的记忆都纠结于海边冰激凌小贩的照片里,未能兑现的承诺,即使只是一只冰激凌都有着足够让人唏嘘的力量,那样的痛楚不算很深,但很持久。
Batya终于说出,“别走”,但男友已经离去,连情感都略显迟钝,对于母亲随口的问到,她说,他晚上要加班。
家庭,本该是情感最终的归属,但对Batya却总显得陌生而又遥远,这或许也是导演对于某些人的记忆,当看到满面光鲜的母亲在电视里优雅的讲到,“在这个富足的年代,有些人却一无所有,母亲愿把整个世界献给孩子,但有些母亲却无能为力,孩子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家,一张床……”“让我们敞开心扉慷慨施舍,因为每个人都应当拥有一个家”,时,不知道Batya内心有着怎样的涌动,或者她会想起母亲最关心的,“我很上镜吧?
”自恋的人难免自大,母亲说,“你有事别瞒着我”,“我没法和你姥姥交流,但我和她不一样”,却无法了解,或者也根本不愿去了解Batya内心的阴郁,她必然不会想到海滩上,自己不曾兑现的承诺,就如同她断定父亲会将Batya幼时的衣服丢掉一样,都有着同样的自我。
而Batya不停寻找着的仅着泳裤的小女孩,或许恰就是童年的自己,情感漂浮,无依无靠,在别人的录影带里寻找自己美好的童年。
即使医生说,“为何要去加勒比海?你们彼此相爱就够了。
”但仍不能宽慰Keret的不安与焦躁,总有不满足,内心缺乏爱所包围的安全感,“就像睡在大马路中间一样”Keret在酒店里说到。
即使琐碎的事情终究都会将由它所带来的感觉潜移默化到我们最终的情感里,而情感的空虚与不满足亦终于都变成彼此的隔阂,伤害与彼此伤害是我们所擅长,丈夫在终于的疲惫里说起,初识Keret的电影。
而最后一起在套房的阳台上看海是否又代表曾所有的纯真呢,爱,宽容,及谅解或许也该是家庭重要的方面。
Joy的出现是导演对母亲的另一个诠释,对于以为不能兑现对孩子的诺言的悲痛表达了导演认为母亲该有的责任,亦是对Batya的故事的呼应,丰富了影片的剧情与结构。
当最终以色列老太太将买到的模型船送给Joy时,我们看到母爱跨越语言与文化的传递,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或者影片最后Batya终于再次遇到的冰激凌小贩,就是一种情感纠结的释怀,也是导演给予的一种美好的许愿。
A ship inside a bottle cannot sink or collect dust,it's nice to look at and floats on glass,No one is small enough to board it,it doesn't know where it's heading,the wind outside won't blow it's sails,it has no sails, only a slip, a dress, and beneath them. jellyfish.Her mouth is dry though she's surrounded by water,She drinks it through the openings in her eyes which never close.when she dies, it won't be noticeable, she won't crash on rocks.she will remain tall and proud.If you didn't kiss her on your way out, my loveif you can, kiss me when you return.
《蓝色果冻海》。
这名字真好。
可惜是冬天看的,如果是夏天应该会更好,因为清爽,凉快。
蓝色,果冻,海,这些事物都是那么舒服,让人会觉得美好。
男友离开了,他问,你没什么想要跟我说的了吗?
比如,别走?
女孩儿不吭气。
男友搬家的车开走了。
她说,别走。
浑浑噩噩地过着依旧疲倦的日子,直到巴雅特(她的名字我忘记了,姑且这样叫吧)在海边遇到了没穿衣服只套了个小小救生圈的小女孩儿。
女孩儿那么小,样子讨人喜欢,我对这个小女孩儿喜爱得不得了,她浅浅的棕色小卷发,红蓝的小救生圈,一切都可爱到不行。
小女孩儿乐呵呵跟着,这个女孩儿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甜甜得咯咯地笑,唯一一次发出声音,是当巴雅特试图为她穿上一件衣服的时候,她惊恐地大喊起来,就像《铁皮鼓》里面,小奥斯卡在医院里嘶叫起来,所有的瓶瓶罐罐都闻声落地,碎裂一片,这声音听得真让人揪心。
你女儿的眼睛跟你的很像。
警察冒出这样一句话。
而她也在被问到小女孩儿年级的时候脱口而出,五岁。
这一切后来我才理解,小女孩儿就是她,她就是小女孩儿。
小女孩儿在海边迷失了方向,或者不是迷失,她只是讨厌爸爸妈妈无休止的争吵和欺骗。
她逃走了。
她套着小小的救生圈,永久地,在海上,迷失自己。
直到被长大的自己重新发现。
可悲哀的是长大后的自己还是在重复地不快乐,过着水母一样的人生。
另一条情节线,老妈妈朝自己舞台上扮演僵尸的女儿笑了的时候,她慈祥的样子以及女儿回报她的一笑让我眼泪流下来。
后来女儿说,真高兴你能来。
老太太乐得那么高兴,憨憨地说,“我很喜欢这部演出,这个导演真有才华。
”我为她的谎言而伤感和感动。
“我呢?
”“你是我女儿,我不能客观评价。
”“你喜欢我的演出?
”“嗯。
你有一半时间都躺在地上装死。
”如果真的有什么地方让我感受到蓝色果冻海这个名字的话,那就是巴雅特家漏水漏到整个房间浸了厚厚的水。
那时候,月光打在地板的水面上,深蓝夜色的光泽,柔软地浮动,碎碎的月色随着每一次的浮动被撕得更碎,漂浮的水面亮晶晶的像果冻,又放佛是一片海。
真美。
这也许就是果冻海。
当然这只是我的胡乱联想,事实上,它的另两个名字是,蛇发女妖,水母。
从这里开始雨水把影片的几个主要人物联系在了一起。
小男孩儿以为新婚丈夫是乞讨者,在妈妈的鼓励下跑过去给他东西。
老太太和菲佣挽着手走在大雨里,两个人笑得那么幸福,像是一对母女,老太太蹦蹦跳跳的样子就像又一次年轻起来了。
这真让人感动。
而巴雅特,面对可以游泳的房间,只是安静地关上门,走出房间,这时候下起雨来,她站在一个地方仰起头,上面就是妈妈的大海报。
妈妈作出爱心公益的招牌动作,那颗用手比划的爱心就在她的头顶上,可其实却唯独没有关爱到她身上。
我能睡沙发吗?
这儿没沙发。
然后她趴到床上就睡。
她让人一次次想要怜惜。
可是这些幸福以后便是不快乐。
老太太的话气走了女儿。
菲佣没有买到给儿子的大船。
她在哭,转过身,老太太看到她,突然就抱住她,两个人的悲伤转变为一份双重的情感。
老太太给了她母爱,她把自己对儿子的母爱给了孤独的老太太,变成老太太渴望已久的女儿的爱。
事实上,老太太给她买了那只大船。
而女儿也并不是真的要走。
“水母就在船下方”水母,像许许多多的庸庸碌碌,虽没有作为,却一直在抗争,就像诗人的话,她们被水包围着,可仍然口渴,我突然想到幸福,其实我被幸福包围着,仍然觉得不那么幸福,还在希冀着更多的幸福。
她要用她眼睛中的开口才能喝水,从不能闭上眼,没人会注意到水母的死去,因为她不会粉身碎骨于岩石之上,她仍然保持高高在上,保持着不可一世的姿态。
水母才是导演的意图吧,每个人都像是水母。
至于蛇发女妖,我猜也许是水母很蛇发的样子呢?
相比翻译过来看不出情态只觉得很美的《蓝色果冻海》,我更喜欢直译过来的《水母》一名。
片名水母算是一个象征,整个人生就像是个汪洋大海,每一个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却也在不经意间伤害了身边的人。
水母片场并不长,只有不到八十多分钟,却多线交错的讲述了三个女性人物的故事线,三个不同的女性,她们会在某个偶遇,但却互不相识。
影片又通过她们带出了一些支线人物,我很喜欢那个不按常理拍照的女孩儿,还有酒店里非常光彩照人的女诗人,可惜她却在影片将要结束时自杀了。
电影很隐晦的道出了巴特雅无所依托的缘由,她的父母离异后并不怎么关心她的成长和生活,充满怀旧感的影像画质实际上却并不温暖。
电影关注了至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双方都将对方当做透明一样的存在,漠视感情的付出,水母蛰伤效应也由此体现,父母探望躺在病床上的巴特雅显得那样的虚伪;反过来,菲佣那样努力想要照顾自己的孩子,结果却被儿女遗忘,孤独终老……电影里的人物不约而同都找到了自己,如果可以,多多关注身边的人,不要漠视了感情的付出。
按照惯例,提起这部电影,首先不得不提一下影片的另外一个名字《蛇发女妖》,很多看完电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一个恐怖片的名字和电影本身的内容完全不相干。
至于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无从考证。
不过相信,这样一部情感细腻的电影,不至于取一个哗众的名字用以取巧。
《蓝色果冻海》,我觉得更能代表这部电影的含义。
影片的开头很有蛊惑性的展示出一片蓝色:色泽纯净、优雅、充满幻想,像一片海洋,或者明净的天空。
然后镜头慢慢的后退、后退、再后退,这下可以完整的看到这片蓝色的全貌了:搬家车上的蓝色车厢。
破破旧旧,就这样从美好到低俗的转变,仿佛暗示着全剧的基调:优雅与不羁相结合的冷幽默。
搬家车缓缓开走,带走了一个女人巴特雅生活的一部分:爱情。
男人离别的时候说,不说点什么吗?
女人的表情,有着一种无所谓和对生活的茫然:没什么。
车走远了。
女人喊了一句:别走。
可是没人听得到了。
两个人的离别,有时候仅仅是挽留来的迟了一点而已。
巴特雅的生活继续,一个普普通通的餐厅侍应生的生活,仿佛没有什么转变,也不存在转机,直到有一天在海边遇到一个围着游泳圈满脸雀斑的迷路了的小女孩,女孩站在巴特雅的面前带着洞穿未来的微笑,巴特雅把女孩带入了警察局,警察局值班员脸上的神色充满了看透世俗的疲倦:周末,警察局无法收容,只好拜托巴特雅暂时收留女孩。
等到警察局上班的时候再带女孩来寻找他的父母。
巴特雅的童年缺了一块,在记忆里也无法搜寻到合适的可以解释童年美好生活的证据。
小女孩的到来仿佛弥补了这样一个缺失,生活一团糟糕的巴特雅开始照顾起女孩的生活,帮女孩找一些合适的衣服,于是,她开始联系不经常联系的父母,询问自己童年时的衣服是否还在。
循着这条线,故事渐渐有了一个脉络:巴特雅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父亲的出轨而离异,巴特雅是一个缺乏家庭幸福的女孩,目前,专注于慈善事业,父亲向宠爱一个孩子一样的宠爱自己年轻的小妻子。
这两种爱都非常怪异的远离了亲情,没有辐射到巴特雅的身上。
父母对待巴特雅的态度像是一个关系稍好的朋友,或者一个普通的亲戚:可以推迟约定,可以长久不联系。
巴特雅带着小女孩去找自己的父亲拿自己小时候的旧衣服。
小女孩在一堆杂物里找出一个相册,一页一页的翻着,然后指着一张照片对着巴特雅默默的笑:照片上是一个卖冰激凌的老头,老头的背后是沙滩和海,以及嘈杂的人群。
巴特雅对这样的指示茫然无知,找好衣服,带着女孩迅速的离开。
故事的交集从一场婚礼开始,而命运的转轮在此之前就已经拉开序幕:婚礼是在巴特雅所在的餐厅举行,新娘在结婚当天摔断了腿,因为换衣间的门坏了,婚礼已经开始,而她找不到人来解救自己,只好翻门。
巴特雅带着小女孩来上班,迟到了,巴特雅像个邋遢的家庭妇女一样,摸了摸头发就端起盘子送餐,中途盘子被碰掉,从地上收拾起水果,拨拉两下就端了出去,一出厨房的门,盘子上的点心就被一个胖乎乎的女人很享受的拿起一块,随意的情景,仿佛都在勾勒出一种生活态度:不耐烦的,随便的,无所谓的,没有生气的,没有幻想,缺乏活力的。
一片被冻住了的海洋。。。
巴特雅安顿好小女孩在餐厅的一角安静的坐好,便开始忙工作。
专门被请来拍摄婚宴的纳欧米,总是再拍一些与婚宴无关的事物,她拍下了一张小女孩的照片,然而却因此被餐厅的经理开除。
巴特雅回头找不到小女孩,失魂落魄,无法安心工作,也被餐厅经理开除。
巴特雅到警察局报案,警察局的值班员对于巴特雅的紧张、焦急、不安都已司空见惯。
他说,你知道失踪小女孩的名字?
住在哪里?
巴特雅手足无措。
警察局值班员拿出厚厚一叠蒙了灰的失踪儿童的资料。
告诉她:这些都是两年前的报案。
仿佛毫无希望了。
然而巴特雅对于从来没有与自己说过一句话的小女孩有一种莫名的执着。
她去寻找拍下了小女孩照片的纳欧米。
并在纳欧米狭小、拥挤的小摄影棚里找到了纳欧米童年的一段录像,一段关于沙滩的录像:纳欧米的童年是幸福的,父母宠爱,总会满足自己的需要,直到父母意外去世。
在录像里,巴特雅看到了那个卖冰激凌的老人,在同样的沙滩上,命运很怪异的展示了两种人生:幸福的而后缺失的,缺失的并且一直被遗忘的。
巴特雅看着录像。
大眼睛里仿佛有所获知,然而却依然无法寻找。
第二天巴特雅再等待和母亲的约会的时候,看到小女孩的泳圈在马路上滚,仿佛一只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的巴特雅毫不犹豫的跟了上去,剧烈的碰撞,画面停止,发生了车祸:巴特雅被车撞倒。
在医院的床上,巴特雅仿佛做了很绵长的梦:在那一片碧蓝的海水里,童年的巴特雅,穿着小泳衣,围着游泳圈,脸上长着雀斑,海蓝色的眼睛,在海水里看在岸上争吵的父母,母亲歇斯底里的问,你是不是喜欢上了那个18岁的贱货。
父母的背后是卖冰激凌的老人,以及其他幸福的欢乐的人群,虽然无法获知着幸福的人群里是否有纳欧米一家,然而,巴特雅仿佛找到了生活剧变的开始,更仿佛找到了丢失的小女孩:那只是自己的童年来寻找成年的自己。
影片从始至终仿佛讲的不是故事,而像一个万花筒,展现出四个、八个、甚至更多的面,慢慢的旋转,让观众自己去寻找能出现多少种交叉的情景。
影片的每一个角色的出演,仿佛都担任了重要的任务:成年人的困惑,成长中的困惑,为人母亲的困惑,步入婚姻殿堂的困惑。
每一种困惑都想说明理由的合理性。
却又用别的面去证明它所带来的后果的悲剧性。
摔断腿的新娘,因为断腿而被迫取消加勒比海的度假,只能住进拉特维夫的小旅馆每天看海。
生性多疑的新娘对丈夫存在强烈的占有欲,然而却因为无法掌控而充满苦恼,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就在白纸上写下自己寂寞的思想。
楼上的豪华房间里是一个假说自己是诗人的女人,被婚姻生活窒息的新郎时常在楼梯口经常听女诗人谈论梦想以及自己的婚姻,在一次参观了假说自己是诗人的女人的房间后,毫无顾忌的感叹:要是自己的妻子住在这里一定不会再抱怨。
“诗人”毫不犹豫的提出换房。
新娘获知后无比开心,换房的第二天,他们去看望“女诗人”,然而看到的却是死亡,女诗人在那张床上自杀了,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优雅的诗句。
新郎拿起纸忧伤而崇拜的念:新娘的眼泪不可抑制的落了下来,这是她再熟悉不过的诗句,因为本身就是她写的,遗落在房间的柜子里。
而这却成全了那个死去的女人“诗人”的美名。
她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优雅舒适的大房子,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而她遗落的诗句,也成全了别人的美名。
在自己丈夫的心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故事。
有时候我们遗弃的是别人苦苦追寻的,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想要追寻的却是别人从不放在心上的。
生命仿佛一场错觉。
我们生命的空白总是由别人的影子来填满。
未来如此无法感知,而生命却依然要悲伤前行。
在整个的电影中出现了一只玩具帆船,是一个菲律宾佣人想要卖给自己儿子的礼物,那个传说中的玩具的获赠者仿佛一个梦想,或者一个空气,从来没有在画面里出现过,然而,却仿佛一个新生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母亲在一个法国老妇人那里做佣人,开始的时候受到雇主的刁难,仿佛异常难过,然而最终她通过自己撮合老妇人认知,认可自己的女儿是舞蹈演员的行为得到了老妇人的宠爱:偷偷替菲佣买下了那个她隔着商店玻璃看过无数次的玩具帆船。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看下来,并不轻松,充满了无心的插曲,充满了旁观者,充满了感知和空白。
我们无法得到的太多,我们想要的太多,然而我们了解到太少,可以感知的太少。
只能从他人的身上去寻找自己缺失掉的影子。
故事讲述的都是一些尚有能力去感知别人的人,而那些缺乏感知能力的人渐渐的都像一个个蒙了灰的生活的布景,成为了承托别人的道具。
无法感受到他人情感的人生是缺失的。
最后,用《我的野蛮女友》里的一句台词来结束:既然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学习,那么就应该继续好好的活着。
既然我们都需要填补人生的空白,那么就更应该好好的去感知他人。
拉了这部电影的前五分钟,写了五十三页的拉片作业不过大部分截图截图全是水分。
虽然没有专业设备,自己手工作坊拉一拉还是挺有乐趣然后我发现这样的多线叙事果然是讨巧又好看就说说这谋杀了我五六个小时的前五分钟。
影片开始,服务生小女孩和他的男朋友出现在蓝色背景上,湛蓝湛蓝的背景呀看上去一点也不真实,就像在梦里一样。
男人的手中抱着一个放在瓶中的船……这是第一件出现的把三个主人公联系在一起的线索船这片头出现之前的一分半钟一直是这一对情侣在蓝色背景下关于分别的情绪积累,两个人都面无表情看上去平静。
直到那样梦幻的蓝色背景突然启动,原来是一辆货车,男人头也不回的上车走掉。
这个主角小女孩那最后的一句别走凝固在空气里,蓝色背景被灰色调取代,小景深的画面,女孩失望的表情,有些悲伤,更多是荒谬然后音乐响起,片头。
01:35接着女孩走进一扇门,走进厨房,在逼仄忙碌的空间里,移动的镜头有时候加上变换角度的摇拍,她一直不停碰到不同的人,却始终没有一个注意到她,她也从来没有抬起头。
冷色调的画面和让人窒息的孤独气氛。
然后,又走出一扇门,女孩把镜头带入一场舞会,上一个场景中几乎没有一句对白,但单纯的画面仿佛就是人物介绍,一目了然,如果说这一扇门的推开是对另一个世界的进入,那最开始的一扇门就是带入女孩自己的世界嗯……继续,女孩手里拿着托盘,一个胖女人过来拿食物,这个女人,很胖,打扮的很花哨,很,滑稽又是滑稽她这么囧的造型一出现,就让人意识到呀有事要发生了。
果然这个囧女人带着镜头从这个第一女主的身上来到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三分之一——新婚夫妇。
这里这里,从片头就开始的音乐并没有消失,而是由女服务生的心灵音乐变成了舞会音乐从头开始。
再说这胖女人啊她把大家带到舞池的中间,一对新婚夫妇。
这个胖女人,她就是个好串场然后,新娘新郎甜蜜地转几个圈,男的被带走。
有人给新娘送了一个绿气球。
为什么是绿气球呢?
因为又有事要发生了……嗯……接着跟拍这个新娘,她拿着绿气球来到一个老女人身边,这时候,镜头左边出现了一个穿墨绿色衣服的亚洲女人。
接着镜头摇,摇到亚洲女人和老女人的近景画面,老女人拿着绿气球。
想一想这色彩到这里电影的最后一个三分之一也出来了。
接着,电影中的第……二次(第一次是女孩出厨房)镜头剪接出来了,两个相视而笑的女人身上闪光灯闪过,紧接拿相机的女摄影师同时,同时音乐改变咳咳咳从片头字幕就开始的音乐就像一段开场白,它能表现女服务生的寂寞,能表现新婚夫妇的浪漫,也能在亚洲女人身上一带而过,在主要人物全部出场的下一秒马上切换,随着闪光灯的扇动一点也不突兀中间省略几十秒……然后是新娘被困在了厕所,又见蓝色,蓝色的封闭空间,一直用俯拍。
新娘喊老公的名字,画面切到她老公喝醉的脸,新娘喊外面有没有人,画面切到一群在舞池里乱七八糟的人……这样的蒙太奇运用,又是荒诞而且,随着新娘的最后一声喊,画面切到亚洲女人,摇到她的近景,她捂住耳朵,绿色气球顶在天花板上(气球不就是她……)显然她不是因为听到新娘的喊声才捂耳朵,但这样的剪接,还是两个字,滑稽荒诞的不真实里透出的生活小悲伤……最后呀这新娘没办法,就自己往出爬呗于是,就有了婚礼上的这一幕,婚纱摊在地上,新娘只穿着睡裙,被困在厕所里哀嚎……还是那两个字哈哈这五分钟的最后,又是那扇门,镜头从全景推推推推成女服务生的特写。
她,还是被排除在外……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开场。
一场舞会,自然流畅地带出三个主要人物,并且性格鲜明,到处都是小情趣,到处都是小无奈,到处都是小悲伤。
其实在开头就能遇见每条线索的结局。
女服务生从始至终被忽略,她的世界就在没有人理会她的后厨,她一直站在那扇门外,望也望不到中间的舞台。
亚洲女人,其实就像那只绿色的气球,即使充满氢气能够往上飞也只能停留在屋顶,冲不破束缚。
她在喧闹的舞会捂住自己的耳朵却不能离开,因为线始终我在她的雇主手上。
可怜的新娘,她在自己的新婚舞会上被从舞台的中心逼到了狭窄的厕所,华丽的婚纱和高跟鞋都是假的,她坐在地板上音乐盖过她的声音没有人要听她说话。
她们都在这个舞会上被排斥失语……就像,她们的生活一样。
强烈建议看看这部电影啊,三条线不时地自然交错,即使不看,找找这五分钟来看看也不错这五分钟俨然一部短片啊什么时候***能拍出来该多么牛叉
一个在婚礼公司工作的女服务生和她遇到的一个不说话的走失小女孩和她同一个公司的女摄影师和她的父亲及后母和她的母亲…… 一个在婚礼上摔伤脚的女生和她新婚燕尔的丈夫和他们同一个旅馆的女诗人…… 一个语言不通的菲律宾女人和她照顾的那些老妪和她的两个雇主…… 漏水的屋顶、打石膏的脚踝、丢失的照片……寓意着生活中的侵蚀与麻木、伤害与逃避、遗失与寻觅…… 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奇思妙想,就连她们的交集都是如同路人相碰一样简单。
只有如同不断拍打着岸的海一般平淡的生活和自我找寻的释然。
2008-07-13
其实我觉得,讲的还是接受和内心强大。
接受,接受所有困扰你的生活糟粕,承认他们客观存在。
放弃沟通、停止被理解的奢求,其实人人都各自背负,理解了又如何,无法救赎。
孤独,我们生来孤独、并孤独至死。
如果你明白的,不必再多言,我们拥抱,然后微笑着独自坚强。
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以色列电影。
光看片名就感觉到浓厚的以色列风情(我一直觉得蓝色就是以色列的民族色)。
的确,这部片子反映了生活在以色列的各阶层、各族裔的小人物的故事,出身离异家庭、情场失意的婚礼服务员到一个人住酒店套房的诗人,从为了养活孩子而身怀六甲到以色列打工的菲旅宾女佣到坚持梦想的阿拉伯裔话剧演员。
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以色列的社会现状:失踪人口、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慈善事业、多民族融合等等。
一开始婚礼的长镜头,一下子就把片中的几个人物囊括进去了,女服务员、女婚礼摄影师、新郎和新娘还有观礼的菲佣。
然后从女服务员在蓝色的大海遇到长着雀斑、光着身子、总是穿着游泳圈的小女孩开始,这几个小人物的故事就慢慢地发展了。
这几个故事从一开始到比较后面的发展都是有点消极的,因为几个主人翁都处于不太好的境遇当中,社会上的不公平对待、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会,使他们就像漂泊在瓶中的船,蓝色大海的水母,无助地生存着。
而到了最后,人与人之间误解的消除、释然让故事有了完美的结局。
最有意思的镜头应该是女服务员小的时候在海滩游泳的镜头,以小女孩的视角拍的,作为故事线索的买雪糕老人的镜头,爸爸和妈妈准备吵架的镜头,到在海边游泳时迎面而来的汹涌浪花再到回头望见爸爸妈妈在海滩上吵架的镜头,生动了还原了女服务员唯一的童年记忆。
而这个情景也暗示了观众,其实那个在大海走出来的光着身子、戴着游泳圈的小女孩,不过是女服务员童年的一个幻影。
有一个城市小人物故事片惯用的手法也在本片中出现了,就是不同的主人翁会在同一场景中产生交集,他们不一定认识,但这些交集却会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此外还有从一个故事转移到另一个故事的作用,比如菲佣和女服务员在街边不小心撞上了,菲佣的钱包里面的东西洒在路上,女服务员帮忙捡东西,而菲佣却把儿子的照片弄丢了。
看到这里我联想起自己多年前看的同题材的越南电影《恋恋三季》,这部片中也出现了不同的主人翁产生交集的情节。
与《蓝色果冻海》不同的是,《恋恋三季》是以一年的“三季”作为时间线索,以“爱恋”为主题,而《蓝色果冻海》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区间,它是以广泛的“生活百态”为主题,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叙事的。
有一个细节是很有趣的,就是警察局的警官将不能有专门文件夹入档的失踪人口档案一一折成之船的样子,从而引申出瓶中之船那首诗的隐喻。
这首诗是有意思的,前半部分是新娘子写的,她当时跟丈夫度蜜月时屡遭挫折产生隔阂,所以才写下有点绝望的诗句;后半部分却是给新婚夫妇让出套房的单身女诗人写的,却也成为了她的绝命诗。
就像无助的蓝色水母,她带着有遗憾的情感了解自己,孤独地离开人世。
在这里po出这首诗的节选,以作欣赏:(新娘子写的)瓶中之船不会沉没不会积尘看瓶中船漂啊漂多漂亮啊却没人能上甲板不知驶向何方外界的风不能使之扬帆船不能扬帆帆就成了装饰 船翻了水母就在船下方被水包围 仍感口渴眼睛一睁一眨 喝到水......(女诗人接着写)从不能闭上眼没人会注意到水母的死去因为她不会粉身碎骨于岩石之上她仍然保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姿态......这个贯穿本片的隐喻,其实不仅仅能用在民族命运蹉跎的以色列人身上,芸芸众生,未尝不是如此。
人都是孤独的,当中苦乐无人知晓,无人相助,就像瓶中孤独漂泊不能扬帆的船;但人也有属于自己生活的姿态来保持尊严,就像用眼睛喝水的、可爱的蓝色水母。
被海浪冲上岩岸的水母,为什么不能像玻璃那样碎掉呢,如果能一下子碎掉的话,等待着我的忧伤也不会那么漫长吧
小女孩好可爱。大爱片尾曲
片头曲是玫瑰人生.这部片子好奇怪.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看的我特别摸不着头绪..
几个落魄女人的一大萝废话,女主的头发还能更那啥一点吗
看了以后,才知道为什么法国那么喜欢蔡小胖
就是几个人的生活片段。有点忧伤有点无助。画面给人摇曳飘零之感。像一首莫名其妙却又不是滋味抒发一时感怀的散文诗。比较喜欢前半部分。小女孩可爱。
迷茫在大海的尽头……总有期盼。
像是看到了我自己的生活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每个人都有被忽视的孤独
蓝色果冻海。它很美,不是吗?她们走在雨里,那段的配乐让我惊艳,因为这个我爱上了它。
没太看懂,卖冰的老爷爷好慈祥
2007/12/05@金馬
三个故事线,三个悲伤而又治愈的故事。如果能在细腻一点就好了。
以为是夏日小清新呢,结果,和窗外的台风天一样,灰灰的。
当年我到底看了多少大闷片啊!
08年11月12日."水母很脆弱,没有骨头或者外壳可以保护自己,但同时也具有攻击性,她们在海水里飘来飘去,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前进方向."
篇名很诱人,实际上就是水母。整体感觉如篇名一样,镜头赞,内容不错,就是略显单薄。配乐不好。
要是我生活在这么美的海边,怕是碰不到太多烦恼啊
很多独立电影常有的问题,主题优秀但表现的过于沉闷,失去张力也就失去了视觉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