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做一个关于儿童期的课堂报告,找到这部电影。
昨晚,十一点多开始看,快到一点才结束。
躺在床上,困意全无,想起了自己。
*1小学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期中期末考。
那时候妈妈全职在家照顾我和弟弟的生活起居,每一次考的不如那些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孩子时,妈妈就会说,别人爸妈都不在家学习还那么好······,记得寒假成绩出来,不敢去学校领成绩单,直到其他同学告诉我,你获得了奖状,才飞奔老师那里。
小学升初中那一年,正赶上开始实行六年制。
除了成绩特别好和年龄过线,其余的同学都要读六年级。
爸爸从任课老师那儿得知,我成绩不稳定,估计得上六年级。
当时听到这些话,躲在被窝里哭了一整晚。
幸好,考试超长发挥,顺利上了初中。
*2初中住校。
学校条件差到连凉水都要跑很远,到附近的居民楼提一桶。
三年的时间,有两年身上都是各种皮肤病。
夏天再热,只能一个星期回家洗一次澡;冬天再冷,凑合着用凉水洗把脸。
更别说一日三餐都是咸菜。
现在体重不足40kg,怎么想都与小时候营养不良有关。
在这样一个吃不好睡不好身体不适的环境中,学习成绩自然一泻千里。
初一一共有四个班级,我们这个班每次考试所有科目都是垫底。
那个时候疯狂的写日记,盼望着高中的到来,听别人说,高中条件会很好。
初三,两个重点班,被分到其中一个。
物理数学经常不及格,印象最深的就是数学老师在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拧我耳朵。
然而,老师越严厉,我上课越来越煎熬,越来越提心吊胆,整天想着就是去应付老师,应付那一堆作业。
中考前,班主任找到我,让我复读一年,这样明年或许能考上重点高中。
当时,班里成绩像我这样的同学大多被劝说留级,我固执的选择了参加中考。
奇迹并没有降临在我身上,以七分之差与县城里唯一一所重点高中失之交臂。
选择去了职业高中。
*3高中职业高中,简直就是小混混的聚集地。
高中班主任是一个较劲的老头,同时代数学课。
大概老师觉得我还有考上二本大学的希望(历届考的最好的也就是二本),对我要求特别严。
高中三年,都不允许我跟男生说话,看到一次,找我谈话一次。
我知道老师是为我好,我知道老师的心意,可是怎么给老师解释我和男生之间就是正常的谈话老师都是委婉的劝我。
后来,也就淡了和异性交流的心思。
高中三年,唯一庆幸的是,数学终于变成我的强势学科。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什么,高考,输的一败涂地。
暑假在家,老师来家里游说,让我回去复读,说复读也许能考个二本。
爸妈说尊重我的想法。
那个时候,经常一整天仰望天空发呆。
终于决定还是复读一年,去了重点高中的分部。
*4复读三个文科班,学生除了是重点高中转来的,就是分部的。
我们以前学校的学生就三四个。
我记得去报到第一天。
教室空荡荡的,只有我自己,我坐下,把出师表抄写了一遍。
和年级第一的女生相识相熟,一起吃饭一起回宿舍,我一点一点消化学习的差距。
第一次月考,分数出来还没有排名次,我和她差了几十分。
我记得那个下午,我们一起在操场散步,我习惯性的仰望天空,给自己加油。
后来,戏剧性的是,即使差了那么多分,竟然是班级第三。
当时,心里狂喜不止,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名次,更重要的他们重点高中的学生也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强大,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超过他们。
这是经过初中高中给我最大的鼓励。
后来,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我不会的知识点越来越多。
最严重的第二次全市大考,我和第一名差了100分。
不过,我的心态特别好,我越来越知道考试唯一的作用就是查漏补缺,名次都是浮云,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完善自己的知识点。
又一年高考到来。
我以班级第三全县前十的成绩终于为我的高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经过一年的复习,文科总成绩增加了100多分,我的成绩成为学校招生的招牌。
*5大学考取了全省唯一的一所211大学,自由放任的学习环境让我终于不再因为期末成绩不合格而担忧。
必然,成绩不是很好,没有保研的资格。
这个时候,自己特别想来南京,就去问学姐,有没有认识考上这个学校的研究生的学姐学长。
学姐的花让我心凉了半截,前几届学姐都没有考上。
同学劝我放弃,选择其他的学校。
我自己也纠结了好久,然而还是好想来南京。
现在,终于我还是来到了南京,来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学校。
小时候,我们不能愉快地学习,因为大人的世界只看成绩,成绩不好的学生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长大后,我们依然被束缚在条条框框中。
学习不好,你就笨的无可救药学习优秀,你就前途光明还好,我没有放弃自己。
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五口之家爸爸妈妈是工作达人,大儿子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小儿子是懵懂的孩童,还有奶奶。
还有另一个单亲家庭,下岗的父亲带着儿子生活,不善表达爱意的父亲,用拳头打散了亲情……渐渐的孩子跟父母之间就出现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这是成才的爸爸临终前才觉悟的。
他不是不爱成才,他只知道自己是从小被打大的,不希望成才再重蹈覆辙,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和表达自己的爱,才导致了今天的悲剧,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孩子的成长与回头。
“苹果虽然烂掉了,可把烂的部分去掉,还是好苹果,如果扔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就像学生,就像孩子,当他们犯错时,老师和父母的打骂是对他们的否定、放弃。
《小孩不笨》一共有两部,这两部中,清楚地描写了很多孩子的心理,大人也要了解。
家长有时候也不以身作则,就像Tom和Jerry在吃饭时,父母不准他们接电话,可是他们自己却接了电话,而且还是无关于工作的事。
家长以为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我们孩子根本听不进去,都是一直耳进,一直耳出。
看着它,我不得不掉下眼泪。
我为成才父亲对成才的爱落泪;Tom为父亲买剃须刀修电脑却被否定而哭泣;为Jerry 想让父母去看他的演出而付出的努力而哭泣;为Tom妈妈为了儿子辞去工作而哭泣;为父亲Tom为了儿子下跪而哭泣;更为两代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而哭泣。
影片中三个小男孩的家庭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
Terry的父母否定孩子,认为孩子不行,需要大人时刻的照拂,所以他们要求Terry听话,他们认为给Terry经济上的满足就做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
文福的妈妈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已经不好了,就要孩子把精力放在补贴家用上,学习不好的孩子是没有前途的,不如现在卖力工作。
国彬的妈妈对他寄予厚望,望子成龙的心情异常强烈,她因为孩子学习不好不惜使用暴力惩罚,给孩子带来了许多的压力,导致最后国彬想到了自杀。
畸形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带来了诸多心里障碍,就像Terry最后被绑架,绑匪跟他说不要逃跑,他就乖乖听话,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Terry的母亲要求他听话,他反抗无果后乖乖听话,他让小伙伴对他产生怀疑,甚至最后因为听话危及他的生命。
可见,失败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最近比较火的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的马雅舒女士在她的女儿不听话时,对友人说她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后老师教育会好很多,我表示哗然,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教育就抛给老师,或许以后老师会严格要求这个叛逆的小孩,马雅舒可能会反过来指责老师凭什么苛责她的女儿。
家庭教育往往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在人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有些人没做好充分的准备便做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
我很认同洛克的“白板说”,在孩子生命中画下第一笔的是家长,如果家长胡乱书写,那么受害的终究是孩子,任以后的老师如何纠正,始终差强人意。
重视家庭教育吧,不希望我们身边出现影片中孩子们那样的不幸,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我看了《小孩不笨》,内心深有感触。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人们普遍的教育问题。
在电影中的杰利父母、符老师、成才爸都犯了错,他们一味地打骂孩子,虽然言传, 却不以身做则。
他们猜疑孩子,不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只是光翻他们的缺点。
他们都想教好孩子,哪知越教越差。
老师们也不断启发符老师,最终使他会看孩子们的优点,不断夸赞孩子,给足了孩子们信心。
符老师班成绩也有不小的提升,而成才与杨学廉也深受感染,从开始的离家出走到坑蒙拐骗,最后杨学谦又投入了学习的怀抱,而成才也成为了一届拳击大师。
其实电影中,孩子们的动向与家长脱不了关系,杰利偷走了小店老板娘的钱,正是因为父母不来看演出,无视演出,所以才拿这钱买一个小时的时间。
成才就更严重了,他不爱学习,去打拳击,但他也是因为父要要骂无常,做得不好,打;做得好,还不够,打;谁又会忍受住这种打骂呢?
杨学谦,一个博客大五,到最后打抢老人。
家长对他十分失望,他也是如此,一个家只成了睡觉的地方,没有了心灵港湾,他变得无依我靠,如一只无法回窝的鸟。
他碰上了黑帮组织,那些人却也只是给了一个肥皀泡,他们重重打击了杨学谦的心,而杨学谦也被迫打抢,最后父亲出面才与杨学谦重归于好。
其实电影中,孩子们的动向与家长脱不了关系,杰利偷走了小店老板娘的钱,正是因为父母不来看演出,无视演出,所以才拿这钱买一个小时的时间。
成才就更严重了,他不爱学习,去打拳击,但他也是因为父要要骂无常,做得不好,打;做得好,还不够,打;谁又会忍受住这种打骂呢?
杨学谦,一个博客大五,到最后打抢老人。
家长对他十分失望,他也是如此,一个家只成了睡觉的地方,没有了心灵港湾,他变得无依我靠,如一只无法回窝的鸟。
他碰上了黑帮组织,那些人却也只是给了一个肥皀泡,他们重重打击了杨学谦的心,而杨 学谦也被迫打抢,最后父亲出面才与杨学谦重归于好。
这种事例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一个孩子,他小学时在日日高压之下学习,最后,他自然是如愿以偿上 蛟川中学。
但故事并未结束,这个学生在改为寄宿后十分无拘无束,加上他以前十分高压,突然自由,自然染上了网瘾,成绩直线下坠,从年级前十瞬间跌入增谷底,后来,他也在初三时从蛟川自动退学,成了社会的包袱。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长期高压下走出的“学霸”并非真学霸。
教育,就是引领孩子找方法,而不是如上所述 人们 样高压,题册的压迫,这样只会使一个孩子 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罢了,至于“成绩”,也不过是肥皀泡,越吹越大,最终化为泡影。
对于片子,第一想说的是典型的教育,典型的制度,就如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大家都知道这么回事,却还是会为之限制.公平也只有相对的.然而受到感动的是一种亲情的力量,这里渲染得算成功.让人知道这个世界亲情力量是那么的无法抗拒,感人.特别是两代间的沟通.而片中那种受委屈,是一种不被理解的悲哀.那种委屈感是不是又让你感同身受?之能感到惋惜,与隔膜.片中讲的是在"没救班"的三个孩子与他们家庭的事情,情节有些平淡俗套些,但是却给人很强的真实性.真实之中又带有戏剧性,也许现实中出现的几率较小,但还是会牵扯你那个跳动的心灵.总体上还是好的,以喜剧结局,也算符合大众胃口.人们的误会得到了和解,孩子也得到了成长,还是隐藏着一种希望在里面.最后想说的,典型的社会,典型的教育,不衰的人间之情,还有反省与希望.
在朋友迪的推荐之下看了《小孩不笨》这部电影,但从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小孩的故事,我想到了会是与童年和成长有关,看简介也知道这是一个喜剧片,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看得泪流满满的。
其中让我忍不住哭泣的第一个点是国彬因为担心考不到好成绩吗,妈妈再打他而作弊要被请家长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学校听到一个11岁小孩自杀的新闻后,他一个人默默地按了最高层11层的电梯。
他一个人的身影让我觉得特别特别难受,很有共鸣。
我虽不至于成绩不好到如此地步,应该说是没有办法满足妈妈的期待拿到第一名拿到一百分,都会得不到夸赞吧。
就是那种无论怎么样,都没有办法让爸妈满意的无力感。
随着年龄和求学一路的成长,或许在我身边的朋友看来,我对生活对学习对自己都是自信的,其实我知道,我内心深处的自卑和否定自己,我是多么渴望得到导师得到朋友得到爸妈得到甚至一切外人的认可和肯定。
最近几年的经历和成长,也愈加向内看,观察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渴望,以及理性分析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不是陷在各种情绪里不可自拔。
第二个引发泪腺的点是国彬在得知妈妈身患血癌很可能不久于人世之后,和朋友竭尽全力的努力学习也是没有拿到妈妈期待的90分时,他对自己失望难过的在妈妈床边说我已经尽力最大的努力,自己还是没有办法拿到90分,那里的音乐以及那里妈妈的话,让我听了真的特别特别感动。
“国彬,不要哭,妈知道你已经尽力了。
就算你没有拿90分,妈也心满意足了。
以前妈不知道你是“不要”还是“不会”做功课。
一个人如果因为懒惰没有把自己最好的潜能发挥出来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
“我不断探索自己,企图改变一些叹息,我知道你对我的期许,是将来眼光的抵御...…”.第三个内心很有冲击的点是Terry最后自己做决定捐献出自己的骨髓救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妈妈。
我虽然没有Terry家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从小妈妈就一直让我专心学习,不留长头发,也不让我怎么干家务活,告诉我最大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从小到大学,我从来没有留过长头发,经过的青春期虽然和爸妈有争执,但是基本上是一个非常非常听话的孩子。
我真正意义上我自己做决定是我决定我考研,真正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意识培养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并愿意积极的听取身边人的建议和话语,而不是在自己的立场和一元论下坚持己见。
虽然我知道有些想法仍然根深蒂固,可能我并没有发现,但是我不拒绝成长。
非常喜欢里面的李老师。
如果有一日成为一个老师,希望可以成为这样带给学生尊重,光和希望的老师。
附上片尾曲有用的人作词:梁智强作曲:李毅/梁智强原唱:陈国荣谁不希望自己是聪明的人谁不希望什么都能100分谁会希望自己又呆又傻又愚蠢谁会愿意听到“你真的好笨”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残忍有些道路没有直通那扇门有些游戏结果不一定要获胜有些收获不在终点只在过程我们不会心灰意冷 我们会给自己掌声我不是你想像的笨 我也有我自己的门其实你不是不能 只是你肯不肯给自己多一个机会 因为我们都是有用的人
2002新加坡喜剧片《小孩不笨1》,又名《憨仔鬼精灵》,豆瓣评分8.0,时光网评分7.8,IMDb评分7.2。
之前不知道这个新加坡IP,《小孩不笨3》引进国内上映才让我关注到这个IP。
第一部网上很难找,难免找到低分辨率的AVI版凑合看。
我看的是无字幕版,新加坡原配音,由于新加坡各种语言混搭,又是国语,又是方言,又是英语,理解起来很吃力,勉强看完全片。
由于只能听懂国语又没有中文字幕,所以影片味道大打折扣,完全没感受到豆瓣8.0这么好看。
影片的主题是子女教育和家校教育,有些像印度《起跑线》的主题,探讨了成绩好坏与健康成长的关系,还包括望子成龙焦虑的家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内核。
影片故事虽然发生在新加坡,但是和中国的教育现状非常相似。
片中很多演员的表演很做作,表演痕迹很重,最亮眼的是胖男孩的胖妈妈,不仅白胖外形很好笑,而且一口新加坡味道的英语每每听到都会引发笑点,这让我想到了印度电影中常见的咖喱味英语。
本片有中国大陆引进海报,但是却查不到国内上映时间。
而且国内片名为《憨仔鬼精灵》,这很奇怪,国内片名是不能出现“鬼”字的。
所以搞不懂本片究竟是否引进过国内上映。
2006年,续集《小孩不笨2》上映。
2024年,第三部《小孩不笨3》引进国内上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千百年来一直在提醒着我们,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
从小学的重点班再到重点大学的基地班,任何东西在学习成绩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一直以来,学习不好的小孩都是被遗忘的角落,他们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坏榜样,如毒品般的应该敬而远之。
而这也在他们心中深深地烙下自卑,甚至仇恨。
想起以前听说一件事,一位老师在教室里对某位成绩不好的同学口不择言地嘲讽时,该学生说:如果你再说下去,等毕业后你最好给我小心些。
或许老师会认为自己好心被当驴干肺,但谁来理解小孩那脆弱的心灵。
他是小孩,但不代表一无所知。
他只是在学习这件事情不擅长,并非一事无成。
经历了一次次的筛选后最终到达象牙塔的那些所谓的“精英”又如何,到了现在才发现文凭也不够是狗屁,用了十几年去证明那一张必需的纸并不能直通康庄大道。
口口声声地声讨着现代教育制度,但在面对下一代教育时又有几人能做到当时心里所想。
循环到最后会有出路吗
有用的人〈一〉用Google搜索这个题目,你会有趣的发现,有一首歌叫这个名字,而这首歌正是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的片尾曲。
知道网络上给这首歌的定性是什么吗?
“考研励志歌”!
这不禁让人对这部电影充满好奇。
其实,这是部儿童片。
我对儿童片的理解是,儿童主演的片子。
我们在这个年纪之所以会对儿童片失去兴趣,因为,我们变狂妄了。
是的。
我们觉得儿童的思维已经于我们无益了。
是吗?
《小孩不笨》会做出最好的回答。
〈二〉把简单故事用孩子的角度去讲述,并且还能够讲出值得大多数人回味并且认可的话,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首先,孩子的话向来不被成年人接受和认可,要成年人去思考他们的话,更是难上加难。
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夸张的手法把生活中极偶然的故事集中的堆积在一起,这样,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变短了,精彩了,看了还想看。
其次,电影的细节处理的很好,很多前后呼应的地方比如,关于听话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引子之一,开头的字母和结尾的独白都和观众形成了很好的互动,这就是很好的创意了。
当一部影片的导演没有把自己上升到凌驾整部影片的时候,当他开始考虑到和观众互动的时候,影片的特点就立刻显现出来了,特色出来了,观众就有兴趣看了。
毋庸置疑。
当你对一样东西感兴趣的时候,自然就比较容易接受那样东西传达出来的意思,这点,更加毋庸置疑。
最后,我想说内容不沉重也不无聊。
内容永远是影片的重点之所在,再好的创意,都是要有内容作为前提来体现的,没有好的内容,好的创意不会被观众感受到。
这部影片的导演是务实的,没有搞出什么无聊的噱头,而是,认认真真地讲故事,把一个夸张的故事,用最为真实的手法表现出来。
观众能感到真实的原因是,这部片子没有夸张情节,而是把夸张的故事融入丰富的场景和情节中,讲的直白点就是你会感到这个故事很假,可是,你还是会被打动。
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了。
〈三〉故事的背景是人人熟悉的学校,主角是三个不同家庭的3个孩子。
被教育定义为“没的治”,受歧视,连卖练习的小贩都说他们这个班的学生不需要做习题了。
但是,学习不好,也要成长啊。
他们都在探索着成长。
找家长、考不及格是家常便饭,家长的烦恼和孩子的烦恼越来越复杂,真让人感觉会演不完。
这样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但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
这在下面会说到。
两个小朋友被绑架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另一个小朋友的绘画天分得到了展现,这样,之前那组绑架前的对于凶手的特写有了交待。
紧接而来,一个小朋友的妈妈换上血癌开始得到转机。
人们在人命关天的时候开始安静下来,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无邪的孩子感到了温暖。
对于生命的理解改变了。
于是故事继续了,完成了:他们各自战胜了各自的缺点,而他们的才干呢,也被极大的发掘的出来。
〈四〉想说说几个除三个主角外的人物:首先是三人父母。
这类父母爱孩子、为孩子好,孩子不领情的故事,可谓老生常谈。
没有任何心意。
可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却没有把他们的形象或者准确地讲是把他们的定位固定下来,让你觉得他们一定独裁的可恶或者一定开明的可敬,他们是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
这样,家长的形象立刻鲜活了起来,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像个家长的样子。
而正是他们的故事,孩子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演绎,才使影片的可看性增加了一倍。
其次是后来接管EM3的李老师。
她很想融入孩子,她没有歧视这些学习不好孩子们,她在用心教育着他们,却没有得到一般影片那样神奇的效果。
效果神奇的那是神,世界上没有神。
所以,教学效果在很细微的方向改变着。
她最大的贡献就是最大限度的发现了学生的长处,并且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方法值得现实中的基础教育的从业人员借鉴下。
〈五〉文章写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希望这部影片能使大家重拾生活的信心。
告诉你,你也许在别人眼里不优秀,但是,你也应该知道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
毕竟一无是处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常人难以达到的。
古老的主题,没有什么好说的,对人的激励,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想就影片本省,找个小小的茬,影片在处理那个小朋友运用自身绘画功底帮助破案这个情节的时候显得有些纠结,估计无论导演还是编剧都不想留几个家庭在破案的时候就和好吧,不然结下来的曲折的献血及两个家庭的家长相互帮助的故事就没有办法进行了。
所以,我就觉得,影片总让人觉得上了些什么。
这个失误,绝对可以忽略。
略提。
勿上心。
就像我们一样,不可能完美,但是,都是有用的。
I'm not stupid 小孩不笨首先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很温馨,很好玩,很感人。
我看电影不怎么哭的,可是看这部电影哭了好几次。
电影看似简单,故事有些无厘头,但是却有很多寓意,表现了新加坡的很多方面,作为华人,他们有很多传统和观念都和我们一样,所以,看这部电影也特别会产生共鸣,在那些孩子身上发现了自己童年的痕迹。
关于教育:文凭决定一切;英语数学好就是好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其他爱好和天分,每个学生都是读书的机器,长大了就像新加坡人一样——乖乖听话。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success. they never take shortcut. 关于家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 for your own good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爸爸妈妈打我,心里一定是在哭泣的吧。。。
家长会做很多以为是对自己孩子好的事,可是,往往绕了很多弯路。
但是,永远不变的是他们对孩子的爱。
关于社会:1. 新加坡人就像新加坡的鱼,从不开口。
you just behave yourself. 乖乖听话,不要多管闲事。
2. 外国人,无论有没有能力,都被视为elites。
他们挥舞着international的背景,就可以拿比local高的工资,拥有更好待遇。
其实,如果不了解当地的文化,不能够localization,他们根本就是连那些孩子都不如的idiots。
3. 除了贩毒,连绑架都可能被判死刑!
关于语言:1. 新加坡英语Singlish已经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一门语言,融合了英语、华语、闽南话、马来语等地方语的口音和特色,还体现了新加坡独特的文化。
听Singlish蛮好笑的,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光听听Singlish就会有很多笑点。
片子中也有讨论到Singlish是否应该保留和发扬的问题。
语言嘛,沟通是第一位的。
新加坡的英语不可避免会受到周围文化的影响,Singlish是新加坡的性格,就好好地保护他吧。
我不是native speaker都能理解他们说什么,更何况英语为母语的人呢?
2. 片子中还提到了华语。
Terry的姐姐拒绝学华语,于是老师和广告公司的老板就说了华语的重要性。
虽然他们是business-oriented,不过新加坡如此重视华语教育,还是很值得全世界的华人骄傲的。
总之,很喜欢这部片子,简单的故事,深刻的内涵,很感动。
非常有特色,新加坡版的家有喜事
高中看的,觉得特别特别好看啊
雖然是說新加波的教育但填鴨式其實香港也是
真的每个镜头都体现出新加坡移民的心声
哇靠新加坡人说英文要人命啊!
孩子题材影片中的精品了
#Touch#2012年9月8日电影~无聊~
结局二逼了
的好有爱!好有爱~!
发音怎么想印度英语....
看完2后专门找得,拍得很不错,但跟2比就稍差些了
新加坡对于教育的认同度还是比较残酷的,不知道现在是怎样,还是说亚洲国家都这样?那个小胖子真的很可爱
小学时在姐姐的推荐下,和姐姐在白山看的原以为幼齿却意外地吸引人的作品
说出孩子的心声
新加坡英语好怪。
1.8
lol
贴近群众
这片子太矫揉造作了一点,不过作为年终总结会的讨论题材倒是挺不错
for your own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