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觉得一部影片可以拍的如此的差,我就纳闷了,这样的片子也允许上映,对观众也太不负责了!!!!!
影片名是80后,以为可以跟着剧情再回忆回忆学校生活,再重温下青春岁月!
可惜,整个片子看下来都不知道主题是什么?
学校生活也就是两三个镜头,毕业后找工作,创业等等一个镜头也没有,这是什么跟什么啊,到底编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一场电影看下来,我都不知道讲的什么?
问朋友,她也不知道,唉呀,悲哀!
有幸在杭州看完这部于杭州拍毕的电影。
电影据说是要阐述包括我这一代人的情怀,观看时我诚惶诚恐——一代人也,瞧人家名字取得就大气!
横跨10来年,有史诗气魄,不像一些电影取的名字,什么《高考1977》啥的,就1年你也好意思拿出来拍?
还有什么《生日快乐》啊,就你这二打六角色出生的一天也好意思拍个电影纪念?
看毕电影,心潮澎湃,史诗呀!
归纳以下几点本戏的亮点,各位在看时可以细细品味一下:1。
这部电影很有社会意义,电影中挨家挨户都是破碎家庭,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充分让我认识到了杭州地区非常不稳定的社会问题,破碎家庭在杭州乃是个普遍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了。
因为家庭问题,由此波及到无数的单亲孩童的成长问题,也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电影中揭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多数都要坐牢,希望杭州政府有关官员看看这部电影,好好反思一下,想想该如何治理好杭州;2。
虽然揭示了一系列杭州的社会问题,但这部电影将杭州拍得相当美好。
故事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插进一些杭州的美景,和叙事无关但却相当吸引眼球。
我非常佩服导演的勇气,在叙事中突然加入这些类似城市宣传片的镜头,说明导演是非常热爱杭州的,将宣传杭州看成是自己的义务,这点也值得杭州有关部门好好学习一下,人家一个外人,把宣传杭州看成是自己的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再看看你们!
3。
导演不但记录了杭州的美景,还记录了将近20年间中国的大事小事,虽然这些事与故事也基本没什么关系,但一个导演,在叙事中突然加入这些纪实镜头,这是什么精神?!
说明导演很有记录时代的精神和责任感。
什么叫做史诗?
你不拍这些事怎么能算是史诗?
李芳芳通过本片告诉你真正的青春史诗是这样炼成的。
4。
能否关注新兴事物是衡量一位导演敏锐度的标准之一。
电影中出现了一位织毛衣的毛衣哥,演绎状态完全诠释了”傻*”二字,很明显导演关注了最近网上“傻*织毛衣”的热潮,马上引入电影之中,这种敏锐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在太了不起了。
有朋友说了,这片子拍的时候那网络段子还没出来呢!
那就更加不可思议了,一个导演竟然能够无意间引领了潮流和时尚的走向,具备未卜先知的本事,还让不让人活了?
太佩服了!!!!
5。
电影叙事相当伤感,几位主角经常表情深沉,传达了人生的某种悲观主义。
我想导演应该是一位相当伤感的人,经常会仰望天空,只有这样的导演才会拍出这样美好忧伤的电影,那种抽搐的小清新简直美绝了!
6。
这部戏商业元素太齐全了!
走私犯,枪支,伤人,拿着水果刀在游戏厅中穿梭,导演对商业元素掌握得相当到位。
虽然号称是纪实电影,但从主角们穿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部商业片!
关键是这部商业片相当好看,从表演到那些商业元素,都与那些纪实戏造成了强烈的反差,让这部戏充满了戏剧性和变化特质,非常让人着迷!
7。
最后说说这部戏中关于杭州的饮食。
妈妈带儿子吃饭,让儿子吃点好的,上的菜都是”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多亲切啊,导演宣传杭帮菜完全发自真心,赞一个!
还有杭州的农夫山泉,主角渴了必须要喝一口,又让主角解了渴,又宣传了本土产业,真是一举两得也!
还有那句很火的广告。
"你为什么要考北京的大学?
”“TOT苏打红茶。
”看我那表情,你就知道我爱这电影爱得都喜极而泣了。
我 绝 望 的 渴 望 被 爱 , 却 不 懂 的 如 何 去 爱 人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生活绝望的让人渴望,让人幻想我不再是一个小孩在我的意识里有两个自己存在那不是天使与魔鬼而是年幼和成熟(——引自导演的一句话)年幼的我总是在幻想 幻想着这条街道能够变得宽一点,干净一点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去游戏厅玩一玩幻想着如果换一个爸爸该多好幻想着在自己参加比赛的时候穿的是买来的礼服,而不是妈妈做的为了掩盖内心的幻想我需要一个盾牌那就是学习的骄傲在学校,我从来都是老师眼中的乖乖牌不迟到、不旷课、学习自主、成绩优异殊不知,可能我的本意并不是如此因为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了成绩我还能有什么年幼时家庭,给我的伤害已经够深了,深到我无法呼吸,想要逃离如今,我已不是个小孩我知道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我便渴望渴望自己也能有一段单纯的天长地久的爱情渴望自己的家人永远不要再分开渴望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够事业有成,能够享受维持生计之外的精神生活渴望自己可以不用在孤独的时候感到寂寞,在悲伤的时候想要依靠为了掩饰心中的渴望我努力的散发着光芒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乐观和坚强其实我并没有做好恋爱的失败,让我不敢去爱得到的关怀,却不知怎么去体会明明近在眼前,却想要拒之于千里之外尽管内心千万种思念,却不懂的如何去表达是伤?
是痛?
我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的如何去爱人。。。。。。
一部纯情电影天长地久是一部纯情电影,俊男美女、杭州西湖外景、画面感强,难怪电影在受东京观众欢迎。
电影里的男孩都很帅,电影里的女孩都很可爱。
黄明的角色因为家庭因素,显得心思很重,但始终有着一颗单纯善良的心;刘冬的角色,有点桀骜不驯,但坚守一份真爱。
其实,喜欢刘冬的另一个男孩,完全可以再顽皮搞笑点,比如喜欢黄明那个女同学,角色就更鲜明,痴情得让人感动,最后的改变,其实她没有错,更符合现实人的选择,但更衬托出刘冬角色的出世。
电影是一条纯情的主线,但前尘往事和故事发展电影却是有着一种别样的悬疑味道,那么漂亮的人给人一种破碎感印象,所以电影有一个文艺的核,确实商业片的肉。
许多导演处女作毫无反响,但新晋导演李芳芳的《80’后》,我看完则有些惊讶。
电影出众控制力,叙事有条不紊,视效也异常华丽,况且娴熟的影像技巧,不辱学院派名成。
电影《80’后》最近在上海电影节出师告捷,不过论及质量,当真大有惊喜。
一位生活蒙上伤痕的纯真少女,意外跟同病相怜的男孩相遇,两者由于共鸣,产生缠绵爱恋,而影片不断穿插的历史事件,渐渐镌刻进他们生活,电影拍得非常大气。
沈星辰是一个80后女孩,电影以她成长经历为主线,巧妙描绘出中国20年间为人熟知的变化,加上非典、奥运会、张国荣逝世等事件,总让有有亲近感。
《80’后》充满了回忆的味道,而男女主角相聚在成长道路,他们的爱,他们的青春,都是那么动人。
影片从1992年伊始,当一曲《有谁共鸣》响起,将故人的时代娓娓道来。
这里有张国荣的声音与电影《霸王别姬》杀青的消息,有时代的巨轮发出响声,有97香港交替的旗帜,有申奥的欢呼雀跃,还有非典时期医院内外痛彻心扉的疾呼,而沈星辰与明远,他们信守忠贞,即便理解不了什么是不变黄的白,依旧为爱情守候多年。
在处理人物情感方面,《80’后》煞废苦功,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有为爱牺牲的伤心往事,但都处理得极其细微,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男主角明远为了母亲,惹来牢狱之灾,可怜的帅气小男生,就这样与爱人分离。
而刚烈敏感的女主角,不仅为爱誓死等候,还为心上人修建了房子,就那样等啊等啊等啊....《80’后》原名《天长地久》,我想就是这个意思吧。
另外,电影选在杭州取景,那是个古老漂亮城市,一切的景象,都融于怀旧爱情故事,颇令人触景生情,挺打动人心的。
最近大家都在为世界杯喝彩,还有不少大片猛片的上映,但《80’后》宣传虽小,但摄影、美工、配乐都精益求精,整体制作水准极高。
这部囊括大时代背景的青春史诗,唯美影像充满着各种青春记忆,挺打动人心的。
去电影院看的,看到美院里那么多人我就觉得好笑,太假了吧,哪有人没事抱画板在草坪画画啊,平时都见不到半个人···整部戏前半部分还好啦,后面就太戏剧化了,弟弟怎么就被砸死了呢·这个剧情太牵强了。
看这部戏是个偶然,电影院那天要看的片下档了,这部时间刚好不用等很久就看了··说起来我竟然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oh no还我钱算了,虽然我不喜欢矫情,都是年轻人弄的,支持下吧··
试着数一数上一次进影院为爱情而感动是什么时候,似乎已经过去太久了。
2010贺岁档,阿凡达领着无数大片席卷票房,有科幻,有战争,有动作,有喜剧,唯独缺少可歌可泣的爱情大片。
到了情人节档,独步影坛的《全城热恋》似乎更多的是网络各路明星来走马观花的诉说几个故事……能够坐在幽静的空间里欣赏别人的爱情,欣赏这种人与人之间简单的无以复加的关系,才是我辈情之所钟吧。
时光的咏叹调 《天长地久》的男女主角算得上是青梅竹马的组合,儿时先后经历家庭的变故而彼此分开,两人后来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相遇,带着内心的伤痛互相温暖而走到了一起,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生活总是有一些问题不断的追问着我们,两人因为升学的因素而开始了分隔两地的异地恋,异地恋几乎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碰到的问题,理性的分离与感性的思恋第一次在人生之中教会彼此选择与放弃。
《天长地久》中女主角的形象便是如此建立起来的。
自小寄人篱下的女一号沈星辰一直追求着最好的东西来保护自己,她的人生是伴随着各种一等奖而成长,顺理成章的,她去到了最好的大学,而男主角明远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电影发生地——杭州。
这个时候沈星辰还是不懂爱的,她只明白自己生命中的缺失,她一直在坚持,没有放弃自己儿时被抛弃的生命。
当她在面对明远直白的爱情席卷而来时,她仍旧当作一切自然而然。
“我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人”是片中沈星辰的自我剖白,在她经历的成长的伤痛之后终于明白儿时母亲带给她的领悟。
沈星辰的顿悟是每一个努力学习去爱人的女孩都需要的一课。
沈星辰与明远之间的爱情几经坎坷,年少的轻盈,成长的蜕变,沉重的负担和彼此之间一直的追寻,为当下这个时代的爱情微缩了一程多姿多彩的生命。
这部影片将献给每一个没有爱过,学习爱和深深爱过的女孩,在他们的故事里共鸣自己的情愫。
等待的独奏曲 每一对爱情修成正果的情侣身边都会有一些其他的人伴随,这样的人默默的守护在男女主角的身边,你哭时他们安慰你,你笑时他们更开心,他们身上的能量因为一个人而守恒,是爱情里最不变的元素。
闻嘉的出场在《天长地久》里是伴随着明远对父辈的寄念而出现的,其后一直默默守候在明远的身边。
升学时,沈星辰因为理想去往外地,而闻嘉的选择就是明远的选择。
闻嘉几乎伴随着明远经历过了大学时期该经历的喜怒哀乐,她同样亦明白,在明远的眼里,只有他从小就认识的沈星辰。
同样,闻嘉的结局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沈星辰的生命历程,她“羡慕那些时光流逝而没能改变她们的人”,她在她原地等待明远的时光中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但她依然是爱情成立的结果中的许多种,没有人会去怀疑闻嘉她真心所付出的爱情。
这是导演的用心之处,没有一个人物会沦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人肉道具,他们有情有理,她们让观众看完了想拥抱爱情。
伤痕的共鸣乐 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那对于《天长地久》的导演李芳芳来说,必然会遮挡住她一些成熟的技巧。
导演在故事个内容之外,展开外延,通过聪明的技巧,角色的设置一层一层丰满了整个故事。
《天长地久》的故事是一个宿命的故事,由父辈的悲剧展开,多线索展现了人与人之间陌生而又温暖的关系。
父辈带给了影片中的主角们难以磨灭的伤疤,他们必须学习去弥补,学习去不让那条疤疼痛,最后学习让自己也能成为一个给人温暖的人。
导演熟练的掌握了这之间的节奏,每一个人的成长,每一个人的悲伤,每一个人的收获都深深烙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
导演还原了80后的童年,虽然在剧中设置了戏剧化的冲突,但剖开表面,无不覆盖了每个人同样的童年。
沈星辰与弟弟的成长是放养式的,父母管教很少,自个儿玩到大。
妹妹的童年是家教式的,谁都有小时候为了学习钢琴或者书法等某一样才艺而放弃了太多玩乐的时间。
有了这一层,导演将其解读为父辈为我们带来了第一道伤痕。
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抚慰内心伤痕的过程。
病,只有知其理,才医得真切。
了解这部电影,也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
虽则有伤,但未尝不是一个温暖共鸣的过程。
许多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为爱情感动,为生命感怀。
10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直击内心的深处,这是许多寻常大片中找不到的温暖。
当习惯了电影院里的视效,绝佳的音响后,是否还应该为真诚的心灵也买下一份温暖的晚餐。
看完后,像其他观众一样,要么拥抱爱情,要么拥抱导演吧。
完全不经意间看到《80’后》,当时还叫做《天长地久》。
入了戏才忆起:去年东京电影节有部中国片似乎就叫做这名字。
影片的入戏之快令我诧异。
看惯了因陋就简、拖泥带水的国产小片,这部片子先声夺人的利落开场和通透的画面质感,完全不像一部处女作!
这是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八零后细腻而完整的成长印迹。
同样走过的日子,从九十年代之初的市井生活、香港回归、到非典、奥运,萦绕首尾的张国荣歌声,一个个标志性的时代节点,每每令人感同身受。
更为难得的是,即便刨去这些公众记忆,影片中那些个体性的经验也足以令人动容。
男女主人公跨越十多年的爱情还有他们各自家庭的波折与苦难,在成功地唤起观众怀旧快慰的同时,深深触痛着每个人成长中的都可能经历的挫折与迷茫。
在太多的青春电影中,坏孩子的成长往事似乎总那么有光彩和值得夸耀,好孩子则往往成为循规蹈矩和乏味的代名词。
这部电影不同,故事谈不上明亮,但他绝非于那些荷尔蒙分泌过剩的残酷青春,固然也有欲说还羞的青涩恋爱、群而攻之的打架场景、甚至还出现了“枪”!
要知道,在一部没有警察的国产片中出现“枪”是多么罕见。
但这些都不成其为影片最大的兴奋点。
重要的是,主人公和我们一样地念书、考学、就业,和我们一样跟着时代的步伐往前走,从始至终没有偏离过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主线!
两个携带着伤疤的年轻人最终选择不分开,爱拯救爱,舔透了伤口获得了力量,使影片在感伤之余,具有了某种更为普泛和深沉的内在力量。
尽管我们身边缺少片中那般清一色的俊男美女、尽管我们生活的环境远不比西湖如诗如画、尽管不时有些用力过猛、巧合过度,但因为它如此真切地捕捉和还原了八零后一代的心灵之声,这些过于唯美的举措,我都欣然领受。
影片几无自怨自艾的文青气,这在处女作中简直是种稀缺品质,令人不禁好奇编剧和导演李芳芳何许人也?
Google方知,她16岁时写了一部小说,后来自己改编拍成电视剧,叫《十七岁不哭》,那是我高中阶段难得被特许看完的一部片子。
演员一众新人,女一号刘冬谈不上惊艳的漂亮,但通过角色传达出的那种刚烈和坚持足以让人在一百多分钟内爱上她;男主角天生一个偶像剧模子,也表现出不负职业饭碗的演技。
史可、石凉还有《蹉跎岁月》的赵越等资深演员作为父一辈的帮衬登场,显示出新人导演一定的行业资源调配能力。
从制作来看,影片的工业水准相当高,没有明显的短板。
那个美国人的摄影,估计会给杭州带来绝不少于《非诚勿扰》的游客;林海的音乐,是他自《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之后电影原声的最佳发挥;美术、服装、置景乃至调色、特效也都一概毫不马虎,比如非典隔离医院,内景的细致自不必说,还要铺排出几个大场景,一栋大楼玻璃上满满趴伏着的淡蓝色人影,一下子将人带回那个气氛肃杀的03年春天。
方才走出混战如泥的贺岁档,碰到这样一部意外好看的国产青春片,抑制不住的惊喜。
如果说09年《非常完美》依萌对于好莱坞爱情喜剧类型的操练已让人小有所乐,那么同样自美国修成归来的李芳芳则在此片中显示出更加熟稔的专业质素和对观众更为受用的情感穿透力,巧妙地将私密情感与公众记忆相衔接、并在个体表达、工业体制诉求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获得微妙平衡。
希望能有好票房吧。
在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当下,靠一个宁浩是远远不够的。
曹保平加油!
高群书加油!
伍仕贤加油!
金依萌加油!
丁晟加油!
李蔚然加油!
李芳芳加油……中国新一代导演,该出头了!
总体说,李芳芳导演的这部《80’后》不是那么整齐。
为何要如此说,盖因故事过于枝繁叶茂。
枝繁叶茂未必是好事,旁枝太茁壮,就会导致主干养分分流,分不清主次。
以人为例,姚明的四肢长在凤姐身上,比例失调。
明明一男一女的故事,辅以男配女配足矣,但片中出现太多无关紧要的人物和事件。
双方父母,双方同学,双方朋友和仇人。
里面有台词有场次情节之人多达二十位。
试问谁能在短短百十分钟的观影时间里,把这么纷繁复杂的关系理清呢。
不过,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李芳芳给我们讲述的并不是单一的故事,而是两代人的记忆。
所谓的七零后和八零后的成长历程。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还说得通顺。
毕竟是按照时代背景来说故事,七十年代的走私、出国淘金热、改革开放之后的下海热,八十年代的皮筋儿、小伙伴、街头混混、各种经典老歌……以及九十年代的申奥失败,新世纪的申奥成功和非典等等。
每一个大事件背后都留有我们的点滴回忆。
不得不说,这种回忆是美好伴随着苦涩,看这个电影,令人记忆深刻的并不是人,而是那些曾经的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回忆。
八零年代出生的人,尤其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没人会忘记跳皮筋儿和沉重的作业。
中学里男孩子也常常会羡慕那些街头混混放浪形骸的作为。
打架斗殴不是人人会参与,但绝对会成为中学时代铭记于心的回忆。
恋爱的苗头也从那时开始,八零年之后,八五年之前出生的人,在世纪末都上了中学,恋爱的苗头也在那时萌发,男生们常会在私下里品评一下班级里看得过眼的女生,以接触了某某为荣,以和某某关系好为耀。
女生们常常在下课后或者闺房里和好友窃窃私语,诉说一下谁谁今天写了情书给自己,谁谁最近借故与自己搭话,乃至谁谁向谁谁打听了自己。
早恋并不可耻,相反是青涩、纯情而赏心悦目的。
新世纪来临,80后一代大部分成为大学生,高中的恋情几乎烟消云散,但也有虽然两地相隔,但感情坚如磐石的例子。
相思之苦是极为考验情侣感情的,大学里初步接触到社会之后,能够最终走到一起的两人,都是极为不易。
中国人在小事上往往不团结,但大事上不含糊,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荣誉感从小就深刻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申奥的一次失败和一次成功,80后一代人都经历了,并且深入其中。
在公布了北京成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一瞬间,不论热爱体育与否,热血而激情的这一代人都迸发出了无与伦比的热情。
还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许多人自发走上街头,弹冠相庆,手舞足蹈。
随后而来的非典瘟疫,给中国大地蒙上一层阴影。
2003年,值得铭记的一年。
真的是万众一心,共抗非典。
无论是在校大学生志愿者,还是毕业实习的医护人员,都少不了80后的身影。
只有真的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到当时的气氛。
所以说,李芳芳给我们呈现的影片,讲的小情小爱少,大事大爱多。
通过影片唤起往昔记忆,可能是看过影片后的深刻感受。
这不同于记住一个好故事和几个演员,而是由她为我们整理了清晰的记忆,让我们有一有二地看到了这二十几年是怎样走过的。
至此,还是肯定这部影片的价值,起码在心灵方面,我感受到了真挚。
看影片我就在想,怎么会叫80后怎么会叫80后呢?
看电影前很少去看故事背景及介绍,看电影纯粹为了放松。
如果能在放松中带给你一点感动一点共鸣,那就更完美了。
80后有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美丽的角色,一个能打动我的故事,让我发觉不了时间的流逝,这已经具备了好电影的元素了。
时间跳跃很快,主题不够宏大,纯粹写一份80后真挚的爱情。
有多少事物能真正天长地久,爱情吗?
怎么都感觉故事有点硬!跟80后没什么关系吧~除了主人公们的年龄~仅此而已
各种大事都包括了
80後沒那麼曲折吧= = 也忒極端了點。情節是可以用莫名奇妙來形容了。
如果不是取这个名字,或许分数会更高些。这个故事放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能成立,并没有80后的特定烙印。
改个名字也许会更好点
为神马要牵强附会那么多不幸累积到男女主角身上?百炼成钢?那最后又干嘛安排一个温情的解决?最正常的男女配角,反而就是龙套了。啊!!!我二话不说就从了女配角啊。
我看完电影才知道有些恶意的评论是多么地不负责任,如果这样的电影还要被骂成烂,谁还敢做电影?
问题不少
不能要求太多
80标志物乱入太多形似广告
打着80后的幌子,硬生生的插进申奥,哥哥等片段,其实就是在往题目上靠,除了非典对剧情有些推动,其他都没任何作用,说穿了就是打着80后的主题的一部三流爱情片
我就是讨厌这种穿着不知道哪国校服,宣传上炒XXX不哭冷饭,又抱80后大腿的东西。我就是不看,还给一颗星。
剧情狗血。十分矫情!
就像一篇题目叫《80’后》的命题作文,学生先找到了一堆和年代印记相关的素材,加上一些细枝末节的故事线索,看上去挺像那么一回事,读起来却凌乱不堪,感受不到一个鲜活生动的角色。既然张国荣非典、申奥成功都来了,还珠格格、泰坦尼克又哪里去了?不得不说,比《致青春》都差一大截。
不食人间烟火的故事,美倒是很美,就是太虚了,为赋新词强说愁!★★★
又假又莫名其妙~
我就给5颗星,谁说都没用!!
一星减编剧,一星减演技,一星减音乐,一星减主题,一星加画面
感觉太伤痕了啊!
如果这是80后?那么我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