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简介:调查人员和目击者回忆约克郡屠夫谋杀案,该案曾给20世纪70年代末的英格兰北部蒙上一层阴影。详细 >
对女性的恶意好大
絮絮叨叨讲了个连环杀人犯的故事
足以瞥见那个时代的愚昧落后,以及男人的自视清高
看完真是醍醐灌顶的程度
居然以这种方式落网,实在是耻辱性的结案。新冠死了,真凶。
Yorkshire Ripper活跃的年代,正值1979年第一位英国女首相撒切尔上台——女性不断获取更广的权益,达到更高的高度。从一开始猎杀妓女,到后面瞄准正拥抱着大好青春年华的女大学生,Peter Sutcliffe骨子里的厌女才是他作恶的源头吧。纪录片相比ITV的英剧,补充了当时石油危机、进口冲击下英国普通人生活的困境,生活在那个年代相对不容易,而警察调查报告里专注的不是murder,而是妓女们的loose morales,她们如何如何不管不顾自己的孩子夜夜笙歌,以及字里行间暗示她们本就不innocent… 真是狠狠地无语到了
被抓后在监狱+精神病院被多次攻击,最后死于新冠。(死刑可能确实会便宜了他)
哎哟,实在忍不住吐槽一下,时任警察的那几个高层也太傻逼了吧?
从女权主义&victim blaming视角切入,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时间、地点、人物,既有所侧重,又没有简化案件的发展历程,在4集篇幅里把故事讲清楚挺不错的。早期警方将受害者归入妓女而忽视了案件的本质,直到所谓的“无辜女性”受害才引起重视,虽然投入了大量警力,但调查方向错误导致资源浪费在了无关的线索上,非常可惜...那个年代警方形容受害者的用词令人不适,言语间都是受害者“活该”,呕吐。
无能的警察,女性运动
案件本身可以说是毫无新意,几千年来稀疏平常的性别暴力,让人不禁怀疑男权社会到底会不会有尽头。以至于我从去年开始进度一直停留在第二集。直到今天打开第三集,侧重于女性群体对于无能的警方和仇女的社会的反抗,我突然记起了21年的Sarah Everard绑架谋杀案。听着她们的口号men off the streets,我想到了伦敦人民为Everard守夜的reclaim these streets的标语。一切是那么似曾相识,却又让人感到了一些不同。
警察破案全靠蒙
每次看到受害者污名化的情节就感觉非常无力和压抑。
不知道是不是素材所限,大多数镜头都是一张张人脸,整得像谈话节目
高层们的调查方向完全错误,基层警员的上报、幸存者的报告被完全无视,最后凶手被捕也完全是基层警员照章办事于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然后高层还能靠故事赚钱。那位女记者说得太对了,他们企图把凶手的恶行与其生活的环境分开、简单用所谓恶魔行径解释一切,在70年代的英国寻找维多利亚时代的凶手,然而人不是凭空形成的,凶手屠杀女性的行为必然有其根源。另外看凶手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我想死刑确实是我们普通人面对这样的罪恶能想出来的最恰当的惩罚方式。
By looking at the facts, nobody would say that women’s furies are out of no where.
震惊于本案中的警方是如此的自以为是 傲慢自大 无能 以及显而易见的厌女
第一,专杀妓女这样的判断显然与最初警察呢认知脱不了干系,这也导致而后的侦查一偏再偏;第二,在前一的误解下,凭空出世的录音就这样被作为佐证加以利用,看起来真的十分随便,也导致侦查方向越走越偏。而这样一系列的错误也导致了更多的女性被杀害,范围广而细微的影响则是许多女性对独自一人的担忧,以及因此产生的一些决定。但是,这之后,幸而大众较为全面公开地关注着整个案件的发展,所以他们能够有迹可循地提出问题,凶手的这些“助攻”——自以为是的警方也受到一定的惩罚。
感谢时代和技术的进步,让调查不那么困难。困难的是任何人的玩忽职守都可能导致罪犯的逃脱,因为没有一个人能独自完成完成所有调查。科技的进步让证据更容易说话,但是对人类精神领域的探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警察真的是失职。这部纪录片引入的女性主义视角让人深思。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对女性的恶意好大
絮絮叨叨讲了个连环杀人犯的故事
足以瞥见那个时代的愚昧落后,以及男人的自视清高
看完真是醍醐灌顶的程度
居然以这种方式落网,实在是耻辱性的结案。新冠死了,真凶。
Yorkshire Ripper活跃的年代,正值1979年第一位英国女首相撒切尔上台——女性不断获取更广的权益,达到更高的高度。从一开始猎杀妓女,到后面瞄准正拥抱着大好青春年华的女大学生,Peter Sutcliffe骨子里的厌女才是他作恶的源头吧。纪录片相比ITV的英剧,补充了当时石油危机、进口冲击下英国普通人生活的困境,生活在那个年代相对不容易,而警察调查报告里专注的不是murder,而是妓女们的loose morales,她们如何如何不管不顾自己的孩子夜夜笙歌,以及字里行间暗示她们本就不innocent… 真是狠狠地无语到了
被抓后在监狱+精神病院被多次攻击,最后死于新冠。(死刑可能确实会便宜了他)
哎哟,实在忍不住吐槽一下,时任警察的那几个高层也太傻逼了吧?
从女权主义&victim blaming视角切入,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时间、地点、人物,既有所侧重,又没有简化案件的发展历程,在4集篇幅里把故事讲清楚挺不错的。早期警方将受害者归入妓女而忽视了案件的本质,直到所谓的“无辜女性”受害才引起重视,虽然投入了大量警力,但调查方向错误导致资源浪费在了无关的线索上,非常可惜...那个年代警方形容受害者的用词令人不适,言语间都是受害者“活该”,呕吐。
无能的警察,女性运动
案件本身可以说是毫无新意,几千年来稀疏平常的性别暴力,让人不禁怀疑男权社会到底会不会有尽头。以至于我从去年开始进度一直停留在第二集。直到今天打开第三集,侧重于女性群体对于无能的警方和仇女的社会的反抗,我突然记起了21年的Sarah Everard绑架谋杀案。听着她们的口号men off the streets,我想到了伦敦人民为Everard守夜的reclaim these streets的标语。一切是那么似曾相识,却又让人感到了一些不同。
警察破案全靠蒙
每次看到受害者污名化的情节就感觉非常无力和压抑。
不知道是不是素材所限,大多数镜头都是一张张人脸,整得像谈话节目
高层们的调查方向完全错误,基层警员的上报、幸存者的报告被完全无视,最后凶手被捕也完全是基层警员照章办事于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然后高层还能靠故事赚钱。那位女记者说得太对了,他们企图把凶手的恶行与其生活的环境分开、简单用所谓恶魔行径解释一切,在70年代的英国寻找维多利亚时代的凶手,然而人不是凭空形成的,凶手屠杀女性的行为必然有其根源。另外看凶手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我想死刑确实是我们普通人面对这样的罪恶能想出来的最恰当的惩罚方式。
By looking at the facts, nobody would say that women’s furies are out of no where.
震惊于本案中的警方是如此的自以为是 傲慢自大 无能 以及显而易见的厌女
第一,专杀妓女这样的判断显然与最初警察呢认知脱不了干系,这也导致而后的侦查一偏再偏;第二,在前一的误解下,凭空出世的录音就这样被作为佐证加以利用,看起来真的十分随便,也导致侦查方向越走越偏。而这样一系列的错误也导致了更多的女性被杀害,范围广而细微的影响则是许多女性对独自一人的担忧,以及因此产生的一些决定。但是,这之后,幸而大众较为全面公开地关注着整个案件的发展,所以他们能够有迹可循地提出问题,凶手的这些“助攻”——自以为是的警方也受到一定的惩罚。
感谢时代和技术的进步,让调查不那么困难。困难的是任何人的玩忽职守都可能导致罪犯的逃脱,因为没有一个人能独自完成完成所有调查。科技的进步让证据更容易说话,但是对人类精神领域的探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警察真的是失职。这部纪录片引入的女性主义视角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