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经叛道

Unorthodox,出走布鲁克林(台)

主演:茜拉·哈斯,阿米特·拉哈夫,耶夫·威尔布什,阿里克斯·瑞德,罗内特·阿什里,迪莉娅·梅尔,迪娜·多隆,艾伦·阿尔塔拉斯,塔玛·阿米特·约瑟夫,兰斯顿·伊贝

类型:电视地区:德国语言:德语,英语,意第绪语年份:2020

 剧照

离经叛道 剧照 NO.1离经叛道 剧照 NO.2离经叛道 剧照 NO.3离经叛道 剧照 NO.4离经叛道 剧照 NO.5离经叛道 剧照 NO.6离经叛道 剧照 NO.13离经叛道 剧照 NO.14离经叛道 剧照 NO.15离经叛道 剧照 NO.16离经叛道 剧照 NO.17离经叛道 剧照 NO.18离经叛道 剧照 NO.19离经叛道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不仅关于女性觉醒,更关于文化和禁锢

在Netflix会员到期前狂看一波好剧。

今天刷的4集短剧Unorthodox引起了许多思考与共鸣:—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在纽约威廉斯堡哈西德派社区成长的少女Esty逃离的故事。

虽然地处宇宙中心纽约,但在这个犹太教极端保守社区里,女人在十多岁嫁人后就要剃光头,以丈夫为纲,除了生小孩没有其他价值。

而Esty偏偏逃去了柏林,这个犹太人闻之色变的地方…—这当然主要是一部有关女性力量觉醒的剧,而我个人被触到的点:1、剧中有一句话是威廉斯堡旁边又没有护城河。

那到底是什么在禁锢人的思想?

在Esty试图逃向自由时,莫以什想用恐惧压制住她:“你没有受过教育,你没有一技之长,离开这个文化你一无是处,你谁都不是”。

是的,就是用恐惧,用恐惧来设立律例,设立条条框框,让人害怕不敢逾矩。

2、另一方面,整个社区用沉重的仇恨教育来捆绑群体,苦难的民族和永远不能忘记的屈辱历史全都压制在每个个体的脑中,只有永不放下,才能延续基于仇恨的团结。

3、Esty困惑,她究竟是谁?

离开了成长的文化,她究竟是谁?

片尾的指南针点明了题意:不论身处何方,她永远是她自己。

4、究竟如何算是文化凝视?

当看见这样一种压制女性的文化,我包括剧中的柏林朋友们确实是在用居高临下的视角在审查这样的一种文化。

即使自己内心只想逃离,当代表身份背景的文化被其他人judge时,Esty仍然首先想要维护。

这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毕竟文化背景可以代表一部分的自我,如果被他人否定也代表着一部分自我的被否定。

 2 ) 自由到底值多少?看“离经叛道”女主的心路历程

01从认同到叛逆女主Esther出生在哈西迪犹太教派家庭,自幼妈妈离开,爸爸酗酒不靠谱,Esther从小跟奶奶长大,跟大多孩子一样,谁喂养她,她就跟谁亲相信谁。

Esther一直怨恨妈妈抛弃自己,因为奶奶等家人一直这样告诉她的,直到她逃离后才有机会跟妈妈单独对话,知道妈妈经历过多重困难包括被恐吓等,最终在法院上失去了抚养权,不得不离开自己。

抚养孩子的一方永远有说对方坏话的先天优势,为了发泄自己的怨恨和对孩子的控制,去攻击离开的一方,而孩子由于依赖抚养者很容易轻信而怨恨另外一方。

哈西迪犹太教派对女人有诸多规矩要求,Esther从小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长大,自然而然地也就认同了,比如到17岁就不再受教育,女人的责任就是照顾家庭生宝宝,女人有了孩子才会尊贵等,以至于结婚后主动放弃了自己钟爱的钢琴课。

婚后的Esther就像生活在一个精致的笼子里,生活上很比较安逸但没有自由的空间,与丈夫的性生活遇到问题,丈夫会说给自己的妈妈听,以至于婆婆上门来教育Esther,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不要让我失望。

”婚后的一年,打破了Esther在结婚前的美好憧憬,她在自己不舒服的时候,不愿意顺从教派的各种规矩,导致丈夫家人对自己各种不满意,加上一年没有怀孕,丈夫家族做出了离婚的决定,在Esther刚刚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丈夫正式提出了离婚,这成了Esther逃离的最后一根稻草。

02自由的艰辛与释放Esther从布鲁克林逃离到柏林的生活,从各种格格不入开始,在咖啡厅想点一杯咖啡都不知道如何选择,这时候帅气的男生出现帮Esther解了围,Esthe主动帮男生将打包的咖啡带回去,有机会听到了她有生以来最美的音乐演奏会。

在跟着一群新认识的朋友去海边时,大家自然地脱下衣服穿着泳衣游泳,Esther只是脱下外套,穿着上衣和裙子慢慢走进海里,看似非常地拘谨,但Esther在这一刻她脱下了代表其女性传统的假发,露出了结婚是被剃后的短发,从心理上也开始脱下了多年的传统禁锢。

在刚到柏林的日子,Esther为了省钱忍受饥饿还跳窗户进音乐学院里睡觉,幸运的是她遇到了非常温暖的老师,和一群充满活力可爱的朋友,这些朋友性格各异,其中一个女生说话很直接,讲到Esther所在的教派将女人视为工具,被Esther听到后很不爽,当场反驳,而实际上,在跟另外一个女生沟通时,Esther听这个女生说家里人认为她很有才华,让她压力很大,Esther说我的家人只在乎我是不是能生孩子,能不能做一个好妻子,她心里是认同被作为工具存在的。

Esther跟朋友们一起去夜店,告诉大家说,她一直被告知这样的地方会毁了自己,随着音乐Esther从一开始的僵硬,到快乐地与一开始认识的帅气男生互动,最后在与男生回到住处后,主动去亲吻男生,整个的过程Esther性格中被压抑的部分正在逐步被瓦解得到释放。

03与妈妈的和解,让独立有了更多力量Esther来到柏林后遇到的最大打击,不是缺钱带来的生活艰辛,而是希望的破灭,她申请了音乐学院的助学课程,选择的是钢琴专业,在考试前弹给她认识的这些音乐演奏家朋友听,心直口快的朋友说,在普通的场合是很好了,但是永远达不到学院的要求。

Esther带着音乐的梦想逃离家族,面对着希望破灭的残酷事实,她忍不住给奶奶打电话,崩溃地哭诉,而奶奶挂掉了电话。

而在Esther遇到第二个打击的时候,是和她丈夫一起来柏林的家族男性,对她各种威胁甚至拿枪给她,她吓坏了跑到了妈妈的住处,妈妈表现出了跟奶奶完全不同的反应,她给了Esther强有力的支持,并告诉Esther她并没有抛弃她的真相。

在Esther参加考试的时候,妈妈拿着枪守在门口,挡住了想要破坏的家族成员,一直守护Esther考试结束,在关键的时候,妈妈给了Esther温暖有力的支持,而妈妈有力量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仅因为对Esther的爱,也是因为妈妈自己也经历各种艰难获得了自由的生活。

妈妈与奶奶的表现,也体现了在对女性压迫的环境中,女性不同的选择。

04坚韧地爱自由,坚定地爱自己从片子一开始,我就被女主深深吸引,没有美颜滤镜,没有化妆,没有光滑吹弹可破的皮肤,反而经常是黑眼圈,并且女主也没有完美的身材,很多缺点都非常明显,就是这样真实,又是这样地触动心灵,非常地鲜活,不由自主被吸引。

Esther虽然经历了各种教义的从小到大的不断洗脑,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能尊重自己的感受,虽然一开始认同女性要做家庭主妇要生孩子,但是在怀孕遇到问题以及对方家族的强力干涉时,她问丈夫,难道我难受也要被强迫吗?

她没有去虐待自己而迎合她一直被教育的教义,没有用牺牲自己来获得自我感动和道德优越感,而是勇敢地去维护自己,保护自己,在彻底绝望后,毅然选择逃离。

虽然到了柏林之后那么艰难,Esther依然主动争取各种机会,遇到打击的时候,可以勇敢地面对现实,Esther在弹奏钢琴被朋友评价不会有机会时,另外一个朋友为了安慰Esther说,你知道她不是这个意思。

Esther回答说,我知道她就是这个意思,并且我也认为需要有人告诉我这个事实。

能够面对事实的人,在我看来就是最坚强的人,Esther不仅可以接受这个事实,还请朋友帮忙,重新为考试做准备,放弃了钢琴改成了演唱,最后惊艳了评委,能够面对现实还能勇于求助,Esther的强韧充满了弹性,让她最终如愿所偿。

而在最后,面对丈夫愿意剪掉辫子来改变,求她回去一起生活,Esther说这一切太晚了,坚定地选择留在柏林。

真正爱自己的人会得到全世界的爱,Esther做到了。

 3 ) 电影绘画笔记:《离经叛道》

看完爽的要命。

故事讲述一个哈西迪犹太教派(天知道那是什么,但东亚女性可以将那什么替换一下来感受)的姑娘艾斯蒂,新婚不久便逃离,从布鲁克林到柏林,被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吸引,发现自己的歌唱天赋,展开新生的故事。

另一条线则表达布鲁克林的传统宗教家庭被这次逃离所引发的轩然大波,年轻的妈宝丈夫杨奇千里追妻,和表兄一起试图以各种方式将怀孕的迷途羔羊带回,而同时他又被这个新鲜的世界所改变着。

是四年前看的剧,很多情节已经淡忘,唯三点印象深刻。

一个是首集开篇以十几分钟展现的逃离过程。

小小个子的女孩有条不紊地实施一项即将震惊所有人的大计划,早就藏好在各处的钱,外婆的照片,收在一个小得足够低调的包里,即便这样,走到大门处也被三姑六婆拦住,说街上电线坏了,今天大家都不出门,她只能折返,把唯一的包也断舍离掉,照片放在裙腰里,想了想,索性老式手机也扔在床上。

两手空空地出门,一副要去探望隔壁外婆的样子,这次不再有人拦她,但面对路遇邻居的疑问——你外婆不是住在那个方向吗?

她哑口无言,只能果断说再见,把尴尬与怀疑尽数抛在身后。

帮她买机票做接应的是钢琴女老师,出发时,小艾斯蒂扑上去给了老师一个非清教徒式的热烈拥抱,一高一矮,金发黑发。

不久之后,她坐在柏林街边长椅上打开老师的临别礼物,是一只小小的指南针。

第二是丈夫杨奇的家庭线索,以及艾斯蒂回忆婚前婚后生活中的窒息氛围。

那并非《使女的故事》中极端的,离奇的,偏隐喻性的勒颈式窒息,而是被柔软与生活,被爱与保护之名,被信仰与忠诚之名所层层包裹起来的,一场漫长的窒息。

是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东亚式胸闷。

重新看了那段当时令我毛骨悚然的情节。

少女艾斯蒂被姑姑带到超市,后者说,她们想要看看你。

艾斯蒂环顾四周,我怎么知道她们长什么样?

你不需要知道,你只要像平时购物那样四处走一走就好,姑姑向前走去,记得要面带微笑。

一排货架尽头,两个蓝衣女人等待着,寻找着,看到艾斯蒂的背影,她们跟了上去,端详,审视,掂量,仿佛在挑一只罐头,看它是否值标签上的价钱。

艾斯蒂在某一刻发现了跟踪者,她后背挺的僵直,肩膀因紧张微微端起,她缓慢地走着,给后者留下足够的时间来打量自己。

走到货架边,艾斯蒂深吸口气,转过身来,面向跟踪者走来,她微微颔首,尽力放下少女的羞涩,彼此没有目光交流,但身材模样风姿,是否适合做一名宗教价值体系内的好妻子,是否能够做一个家族价值体系内的生育典范,种种参数,悉数尽收眼底。

演员对这一段演绎相当精彩,初时令人想到T台模特,在他者目光里目不斜视地走着,之后又令人无可避免地想到奴隶市场上一场即将成交的买卖。

走过两人的艾斯蒂,在货架某处停下来,拿起罐头,细细打量,她微微向跟踪者侧首,将姣好的右侧脸庞呈现给对方,仿如特写,一场无声致意。

她穿着保守的风衣长裙,却演出了暗夜在人群中裸身游街的诡异感。

几天后,一场相亲,艾斯蒂在男方家里正式见到了她未来的婆婆。

在留给男女青年独自交谈的空间里,杨奇说,去年和叔叔们去了欧洲,艾斯蒂欣喜,我只去过纽约,我们去看了所有拉比的墓。

你们大老远去了欧洲,只为了看拉比的墓?

这是一部很容易引发争议的剧,也相当容易变成对某些极端宗教表现的指责,但在诸如“把那六百万死去的犹太人生回来”此类的荒谬与惊悚之外,依然有爱、宽容与美的空间。

妈宝丈夫杨奇的自我改变虽然可笑又徒劳,但令人不禁唏嘘,父权制所毁坏的绝不仅是女人,而是“人”这一存在。

艾斯蒂的歌声是整部剧的“翅膀”。

有时很难相信,拘谨的教徒生活之内,竟能孕育如此震撼人心的歌声。

一个族群的悲伤历史,一个对律法高度遵从的传统教派,再混杂了当代年轻人迷茫挣扎的内心、女性独有的生命体验,让艾斯蒂的歌声比父辈更多了一些层次和力量。

据说此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在一个剧评里看到,原作者始终否认这是一场叛逃,她说,我不是逃离,我只是相信上帝让我有更大的可能。

 4 ) 逃离

片头开始就有点意思,女主艾斯缇紧张的深情,每个人互相的监视,还有做什么都要说明意向,让人想要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帮她出国的老师这块有点薄弱,在一个女性相当于一头羊的作用的男权世界里,艾斯缇是怎么让那个老师以学费抵房租的?

她还有个父亲,艾斯缇难道有权收房租吗?

我不理解弹幕里居然还有说艾斯缇老公还挺好的,人是挺好的,但他被塑造成了不是他自己,艾斯缇被要求这要求那,还有按时间内要怀孕上的,震惊我了,有交代老公跟他妈妈都施加压力说她没怀孕,但是感觉表现得不够,要是再多展现一点就好了那些仅有的一点钱去到陌生的地方,找到自己重新开始,挺好的,真希望有女性能找这样的勇气开始自己的人生

 5 ) 看《离经叛道》有感

看完剧,如果不是看了一眼发行时间,真的不敢相信这是21世纪的片子,在现代社会里,在如此自由的纽约,竟然存在着一群如此封闭的群体,通过意识形态与车水马龙的另一个世界隔绝。

这个地方,与纽约的曼哈顿仅一桥之隔,这个群体,叫正统犹太教。

我要感谢奈飞,它向我展示了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世界,在此之前,我对这个任何宗教一无所知,看完之后,百度了一下...."正统派犹太教,19世纪兴起的犹太教教派。

最严格地恪守传统信仰和律法礼仪的犹太教徒。

认为成文律法和口传律法都是上帝启示,与之立约的见证,为犹太人对上帝承担义务的律法准绳。

律法的613条规则不能修改,至今仍为教徒生活的唯一准则。

坚持每日礼拜,遵奉饮食戒律,奉行传统礼仪和祈祷文,经常研读律法书,会堂实行男女分坐,严守安息日与宗教节日,在公众礼拜中不使用器乐等。

"这仅仅是百度词条的,除此之外,通过剧,也了解到,女性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出去工作,只能结婚生子,做爱是为了上帝,女人要学会取悦男人...等等。

女主的每一次性生活,都是为了生育,忍受着如强奸般的痛苦,毫无前戏快感可言,不敢想象,可怕至极,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监狱。

犹太男人在家中是个王,而妻子甚至不是一个王后。

女主因为受不了这样的人生而逃离到了柏林,这又是另一种讽刺,大屠杀之后的犹太人为了逃避犹太组织内部的迫害而又回到了德国。

看完之后也非常庆幸我生在中国,虽然我的父母也经常在我耳边催我结婚生子,但他们也只是说说,并不能真的做些什么,而我也只是听听,并不按他们说的做。

选题的切入点很好,follow your heart chase your dream永远是炒不冷的话题,片子的结尾很感动,而现实世界是否真的那么美好,不得而知,也许就是现实世界不太美好,才引得那么多人向往自由,呼吁自由。

也是通过这个片子了解到,自由,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国家,也许大多人说口中说的自由:是财务自由,人生自由,不上班自由。

而却有那么一些小群体向往的自由:仅仅是正常生活的自由,正常工作,正常追求自己的爱好,正常谈恋爱,正常性生活的自由。

 6 ) 女性的自我救赎

我们为什么说哈西迪犹太教派所在的community是封建的而非宗教性质的,因为他们的信仰中存在糟粕,他们的教条是将女性处于受压迫的位置。

丈夫就是妻子的国王,而妻子的言行中就应该提现出这一点--让丈夫感到自己就是国王。

他们将生育视为神圣不可冒犯,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们像执行任务一样执行着生育,女性就是生育的机器。

其他家庭主妇们似乎乐在其中,Esther对教她做人的*B哭喊道,''我感到这一切很痛苦 然后我逃离 就是我自私吗?

''(这里也佐证了苏珊•桑塔格所说的,''大多数女人总是把自己想得要比实际逊色一些''吧) 从错误中抽离不是逃离,而是自我的领悟,被禁锢在牢笼里是痛苦的,挣脱牢笼--离经叛道这一过程,也是痛苦的。

这个瘦小的女人做到了(勇气的化身)!

这一过程痛苦也主要因为Esther一直受到community教条的荼毒 教条里的God还是刻在她的信仰体系中的,做出有悖信仰的行为也是一种煎熬。

 7 ) 我生活在犹太人区

我住在维也纳的二区,之前没住那里之前从没有见过犹太人,对他们的印象还是二战时候有很多逃难到上海的,妈妈说犹太人和我们很好,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

直到我三年前搬到二区,发现走过路过好多人着装奇异,我还不知他们是犹太人。

先是我朋友来我家新房子玩,她土生土长的维也纳人说你家这里好多犹太人,从没有见过这么多。

我开始关注这个群体,我每天上班下班,周末买菜路过,总会与他们擦肩而过。

我看到这部剧他们男人走路的样子,他们的穿着,女人的衣着鞋子假发丝袜都和剧里的一模一样。

小女孩们也着长裙,背着书包去上学,但没见过十七八岁的女学生。

最大的也就十四五的样子。

戴假发的大多年纪大些,很多推着婴儿车。

他们连假发的样子颜色都差不多。

希特勒就是奥地利人,可能他们在奥地利更加敏感,从没有在路上见到他们任何一个人和普通穿着的人说话。

我问我的朋友,他们是不是只有特殊场合才穿成这样?

答案是她也不知道。

从我家走不到10分钟就是犹太博物馆,好像也没有人去。

走过他们聚集的场所会闻到游泳池的味道,我觉得那里面可能就是洗礼用的水池。

住了这么久我不了解他们,他们就像另一个世界的人,我希望她或者他其实和我们平常人一样,但如果他们有正常的生活,我每天见到的形形色色穿着打扮都统一的又是谁呢?

这部剧好像是我用来寻找答案的吧,我只能说拍的很良心,起码道具服装真的一摸一样。

连演员也都很像,除了她妈妈。

 8 ) 哈西迪犹太教的Culture Shock

虽然在哈西迪犹太教社区工作过,接触过他们的文化,但这部片还是给了我很大的culture shock。

有一些片中不解的问题还专门去请教了一个犹太教学弟。

以下内容给大家分享,共同探讨。

进门用右手摸门框再亲吻右手传统犹太人家里的门框上会有门户经卷,希伯来文叫mazuzah。

门户经卷里面羊皮纸由经受多年精心培养的有资质的文士预备,经文用黑色墨水和特殊的鹅毛笔书写,然后卷起羊皮纸并放置在盒内。

具体段落每个都不一样,取决于抄经师的心情。

这个习俗来自于圣经中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说,上帝说要让犹太人把他说的话记在心里,捆绑在手上,戴在头上,放在门上,不管干什么事,要时刻思念上帝的律法。

门户卷径,因为有人说要竖着放,有人说要横着放,最后就折中斜着放了犹太人家里除了卫生间的门框以外,所有的门上都有mazuzah。

表面房间圣洁,被上帝保佑。

绑在手上,戴在头上,小盒子里放的也是经文

一般戴在不写字的那个手上。

犹太教义,安息日不仅不能生火,任何可能和工作和生火有关的东西均属于禁止触碰之物。

所以他们干脆把这些东西都包起来了。

不确定椅子是不是也给绑住了。

因为安息日不能干活,也不能移动家里那些不需要移动的东西,比如搬桌椅之类。

要捆起来可能是为了不搬动。

极端正统犹太人认为以色列国家的建立是不符合圣经的,是非法的。

他们认为真正的复国应该是世界末日的时候由上帝建立。

一切都应该是上帝指派的。

所以对于酒店前台误把他们认为是以色列犹太人,并用希伯来语和他们问好时,他非常不屑一顾。

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女子不可以读《塔木德》。

塔木德的直译就是“研究”,是对圣经,犹太文化,以及犹太传统文化和科学做的研究,记录和注释。

基本上是古代犹太学者的学术汇编。

一套完整的塔木德有这么多:

更多问题和答案等待大家补充。

参考资料:犹太人家门口的装饰性木棒有什么含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45452 Haredi Juda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edi_Judaism Orthodox Juda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thodox_Judaism

 9 ) Rules are imaginery

一些个人化的感想:男女主都非常棒,女主更是把那种挣脱之后的transformation表现得恰到好处,不会有用力过猛恍然大悟,感觉刚被仁波切开光过的感觉。

这很好的体现在剧组对Etsy衣服精心的选择上:她来到德国之内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衣着都是暗淡保守的,长裙,扣子紧紧地扣到锁骨下方,显然过去生活的遗迹还在她身上盘旋,不能像一个包裹一样随便丢掉——亲身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很真实。

她走向湖水中扔掉假发的那一幕,恰好和婚礼前进入蓝色的浸礼池成为呼应,想想水在仪式中的作用吧:the decision has been made, and a new self is born. 我想起来上周末去Dorset的海边,一直游到游客都不敢去的礁石旁,白浪在石头上扑碎,我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浪潮一样高,我感受无穷无尽的海水包容我,又在威胁我,这种感觉真是非比寻常,看得我也想去柏林的Wannsee游泳,在永恒夏日的傍晚。

当Moishe和Yanky来到柏林,继续在房间里做礼拜,把女人的裸像包裹起来,他们追寻的叙事:每生下一个小孩都是在补偿六千万犹太人的生命;他们的行为和信仰在柏林这个环境下(寻欢作乐的夏日,“自由,平等”)显得格格不入,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也在酝酿一种无声的质疑,一直到最后在Etsy临走前,借由钢琴老师之口说出来:Rules are imaginery. 其实被想象的不仅仅是规则,生活中种种的必要性,就像女人剃光的头发和对kosher的要求一样,也是想像出来的。

只不过宗教的束缚在现代的语境下显得更刺耳一些,然而所谓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对自己施加的束缚也同样的是想象的产物。

从这点来说,其实我非常不认同最后Yanky剪掉象征着自己身份的卷须,假如说patriarchy迫使Etsy不得不剃光自己的头发,是一种权力的暴力,那Yanky剪掉自己的头发同样是一种对位的屈服,在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前遗弃了自己的身份,同样是一种被施压的皈依。

问题在于,Etsy的屈服被当作压迫,而Yanky的屈服在剧中则被当作真诚改变的表现,然而:自由平等是否真的就比patriarchy更加接近“真理”?

我相信剧组是真诚的这样认为的,很多人也是这样真诚的认为,但是重点应当在于人无论如何有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人无论如何应当皈依真理。

每个人都应当被允许有自己的真理。

 10 ) 犹太,宗教,自由

仅4集的德剧《离经叛道》,刷新了我对纯正犹太教的认知。

女主Esther Shapiro出生于极端犹太教的群体。

这一群体的女人的使命就是生育。

宗教把受纳粹残害的亡灵陷入人的骨血,忘记仇恨就是背叛。

他们要尽可能多地延续后代,扩大自己的族群。

性仅仅是创造生命的程序。

每周五晚上,丈夫简单粗暴地侵入她的房间,侵入她。

上帝的指令不容置喙。

他说疼痛是她的问题。

“要时时刻刻让我的儿子觉得自己是王。

”男主的母亲说。

“那我是王后吗?

”Eshther挑衅地问。

男主母亲沉默。

她说她不是逃走,她只是对谁也没有提起地离开。

她来到了德国柏林,在这片承载着悲惨历史的土地上,她第一次换下主妇的长裙,第一次展现桀骜的短发,第一次在人前唱歌,第一次体味脱离了宗教意味的性(这都是不被族群允许的)。

最触动我的场景是,她看着新朋友们一个个脱掉所有衣服,雀跃地奔向大海。

她踌躇了许久,慢慢地她走向海,仿佛走向忐忑又迷人的新世界。

置身于水中,清冷的海水洗涤她压抑已久的灵魂。

即使“离经叛道”会将原来的自己扯得皮开肉绽万劫不复,但在庄重地摘下假发的那一刻,她依然对偷来的自由感到惊心动魄的解脱。

离经叛道刚刚开始,自由的代价紧追其后。

她并非决然地与传统割席,她仍然为腹中的新生命感到高兴,传统与反叛在其身上反复交叠。

她又将如何寻得两者的融合共生呢?

期待第二季。

 短评

从开头和结尾开始的narrative structure很好。但是到结尾我特别同情老公怎么办!He's willing to change! 又是一部喊着“解放女性”和其他符号的空洞片。

7分钟前
  • Salzig
  • 较差

女主逃到柏林后遇到一群学生,其中一位叫Yael的犹太女孩来自以色列。在其他人一头雾水时,她们能自然地聊及彼此熟知的犹太菜肴。当妇科医生对怀孕女主说“选择权在你手中”时,她回答“但我们需要弥补曾失去的六百万犹太人”;Yael在谈及二战时却略带嘲讽地说We're too busy defending our present to be sentimental about our past。Yael向朋友解释极端正统犹太教,说他们不允许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女人就是生孩子的机器;而女主只否定是生孩子的机器,说自己不是逃离那里,而是上帝对她期待更多。这种本是同根、却由于身处的环境和教育不同而产生的巨大隔阂,因血缘和文化相连,也正是因血缘和文化而彼此偏见和敌意,很大程度地令我感同身受,就像有时和同龄的华裔或港台同胞交流时一样。

9分钟前
  • litanerr
  • 推荐

四集刻画的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刻,有点非黑即白。又是一个Esty。女主演技不着痕迹

13分钟前
  • Daaaaantje
  • 还行

题材很好,没拍好,低于预期,但值得一看,世界比你想象的更疯狂

18分钟前
  • Allons-y
  • 还行

看着满压抑的,封建的思想。不被理解的女孩,被言语和精神伤害的双重打击使得她不得不逃离那个像"地狱"一样的家。逃离地狱之后,她有幸进入了学校学习。认识了许多朋友,脸上也不再是那么的愁容,而是花季少女该有的微笑。

23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浩浩
  • 推荐

不知道是剧情还是主演演技觉得有些过分刻意,两集弃。(我去看原著先

26分钟前
  • Scheiße
  • 还行

2020.09

31分钟前
  • 木易雕
  • 还行

天才音乐家逃离妈宝男

35分钟前
  • 少年PI
  • 推荐

无论故事如何无法喜欢这种极致细节的作品

39分钟前
  • 中年直男
  • 还行

这个剧的切入点很有意思,因为很少有影视作品描绘神秘的极端正统犹太教徒的生活。虽然生活在繁华的纽约,但这群极端正统犹太教的分支——哈西迪派——却恪守古老的教义,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用智能手机,女人的任务是不停地生孩子。当他们主动或被迫去到外面的世界,所受到的冲击令人发笑又发人深省。

42分钟前
  • 包子
  • 推荐

自由无价

44分钟前
  • 白川
  • 力荐

太短了,爆发力不够,当猎奇向来看

45分钟前
  • 无名氏
  • 还行

所以我一直对所谓「正统」宗教没有好感。好的宗教应该是向内的,通过对自己的约束引领人向善,而不是排外,守旧,通过各种奇怪的规矩达到对教徒的系统性控制。她不过想要一种正常的生活,却已是离经叛道。

50分钟前
  • ⚡️
  • 力荐

女主的转变和融入简单得有一点生硬,以我朴素的经验来看,冲破一些在心中根深蒂固的规则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除非遇到非常刻骨铭心的事件。单纯因为一个认识不超过几天的丈夫提出离婚,就做好决定远走高飞,再也不回家,未免也成长得太舒服了。还是disobedience好看一些

53分钟前
  • 快要晋升酋长
  • 还行

确实。如果生下来被迫拥有信仰,的确难以忍受。不过这样的故事……换一拨人照讲无误,新瓶装老酒。

57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离经叛道只是为了追逐人类之光。那些狭隘的人,自己住在井里,还要把能飞上天空的天鹅也拽在井里。可是天鹅就是天鹅,青蛙就是青蛙。从自己的文化里撕开,非常困难,可是不想ta们憋死自己。

58分钟前
  • 徐友仁
  • 力荐

满满的弥漫着白左的政治正确,过度脸谱化了hasidic社区。曾经在纽约看到过一幕,几个成年hasidic带着高毛帽穿着长衫行色匆匆的在第五大道走过,旁边一群黑人小混混对着他们吹口哨比中指,他们也不为所动。纽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对不同文化充分的包容和尊重。而所谓的政治正确是不是同时也在扼杀这种多样性?

1小时前
  • silly
  • 还行

看的数次泪流满面,女性不易,珍重仅有的自由

1小时前
  • Stacy
  • 力荐

他们控制的只是你的思想

1小时前
  • 乌突突
  • 还行

动人。谁不想要欧洲的夏天!

1小时前
  • 小小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