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被身边的东北大妞安利了纪录片《大地情书》,一口气看完了更新的前五集。
先请允许我站在一个小迷妹的角度,截取了纪录片中的两张关于大地的图片。
广袤、开阔,继而脑海里蹦出来地大物博、物产丰厚,但太不够了,匮乏的语言无法表达看到广袤无垠大地时激动心情的万分。
我是西北姑娘,小时在姥姥家望不到边的庄稼地里长大,可能已经将宽阔视野的大地刻印在了记忆底色里。
虽然在家人的呵护下,一直顺着他们朴素的思想尽可能多的念书,他们单纯的认为念成书就可以去大地方,成为公家人,可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束缚,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
像万千被地平线感召着的同龄人一样,念了多年书,走了家里人认为好远的路,虽然是过着被冠名的漂泊日子,但总归活在了大城市里。
在钢筋水泥里,在无亲少友的大城市里,再看到这样的壮美山河,虽是隔着屏幕,但总是心情澎湃,激动不已。
《大地情书》除去令人激动的广袤,更感人的是在这片甚至有点儿寒冷的土地上,热气腾腾的活着的、真实的人们。
冒着严冬里最冷酷的严寒和掉入冰窟的危险,深夜清早起来去河面中央的采冰人说“猫冬的时候出来干点儿,多多少少能有收入,比打牌强”;徒手爬上70米树梢采山珍的跑山人一边说着“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几年我们这边儿总有掉下来摔坏的”,一边又说着“靠着大山,只要你不犯懒,天天出去总能挣到钱,每次卖到钱就高兴”;做大酱的汉子有超出人们对东爷们儿认知的细腻,不仅能把做大酱这个细腻活做到多年好评如一,还能在和妻子相濡以沫三十年后说出“我们约定好了,来世还做夫妻”的温馨话语。
不说了,眼泪又要出来了。
这只是里面几个小段,还有很多真实而又感人至深的人们,他们像一面折光镜,折射出了我的来处。
广袤的土地,冬天有半年的寒冷和白雪皑皑,还有我面朝黄土永远在为生计努力咬牙坚持的亲人们,真的很好哭。
一定要去看,真挺好。
决定每次在抱怨工作不开心,生活很压抑的时候,就重温一遍《大地情书》,想想我就来自于这种咬牙坚持的滋养,才能有今天走过更多路,见到更多人,做更多选择的机会。
虽然在无亲无依的钢筋水泥大城市里,作为漂泊第一代,很多时候也是真的不容易,但是谁不是经过生活的捶打和洗礼,灵魂才能更坚固平和,精神才能更深厚自由呢。
毕竟我这个后浪,不是站在像何老师这样有着雄厚根基基础上的后浪,我的来路只是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每天得咬牙坚持活下去的平凡人。
自勉。
某天偶尔看到了一棵开花的树,对于在经验和认知里更熟悉大漠孤烟直的西北妞来说,惊讶的下巴都要掉了,一棵高大挺拔的树上居然能开满鹅黄色的花朵,真的是太美好了。
查了查是杂交鹅掌楸,记住了。
(这个和大地情书没关系,是我的手机随手拍,不过也可以是城市里的大地书写着的可爱情书的一部分嘛,嘿嘿。
)
《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央视播出《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于近期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成为网生纪录片向国家电视台反向输送的典范,(网络版又名《大地情书》),也是新生态环境下凭借卓越的影像产品,深度联动多平台、多领域、多品牌,树立中国纪录片创作、输出、营销、弘扬主流文化价值的新标杆。
《大地情书》(第一季)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用最诚挚的态度,借助电影奇观式表达,将10组百感交集、沾泥土、带露珠的乡土故事呈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广袤黑土地的自然美、人性美、风物美、东方美;其立意高远、格局宏大、美剧质感,让人视觉绽放、情感沸腾,是一部充满着情感温度与现实厚度,饱含着思想深度与艺术精度的精品力作。
【圆满收官——收获斐然的口碑和人气】:自开播以来《大地情书》评分一路走高,豆瓣评分高达8.9分,仅首播阶段正片播放量达136万小时,亿万网友37万弹幕;视频点击量达1.7亿次;热度一路飙升,连续5周强势占据优酷榜单TOP1;超级大V(1000万+、 100万+)倾情推荐。
不仅如此,《大地情书》还斩获多项纪录片大奖,并引发各类媒体实力发声点赞,和众多KOL#意见领袖对“情书”的全新解读,更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 “以电影美学呈现乡土中国之美”,“乡土中国影像志”、“在奇观式表达中传递情感共鸣”、“担当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的“高级感影像”,一时激起全网对“地域”、“风物”、“特产”、“乡土中国”、“东方人文美学”等话题的热议,成为现象级网生文化作品。
【 把握“主流化”特质】:《大地情书》深谙“文旅融合”、“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电商助农”对于中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影像以深入的采访和细致的观察,奇观式呈现当地特色生产活动的同时,一幅幅文旅融合、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扑面而来,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乡土中国之美;同时影像注重捕捉“平凡人”身上的精神魅力,润物无声地把新时代中国人的坚忍不拔与乐观向上还原了出来。
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地域风貌与时代精神相得益彰,东方之美的源流和内涵缓缓铺陈在我们眼前,彰显出纪录片的品质和时代正能量。
这里物产丰饶 民风淳朴这里山河远阔 风景绝美【树立人文盛宴新标杆】:每一帧都是热血沸腾的视觉盛宴用高级影像视听,表达质朴情感用美剧质感,打造领域极致产品电影大片的摄制规格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具艺术色彩,极大地凸显了纪录片的“高级感”【彰显艺术精度】:《大地情书》也没有高举高打,而是着眼“平凡”,以普通农民为主角,将沾泥土、带露珠的乡土文化,经由“电影美学”呈现,波澜壮阔,大开大合的画面,极大地凸显了影像的“高级感”,也赋予平民化的人物与环境“高级”的美感和格调,与思维中的“乡土”形象形成对比,在反差中凸显艺术张力,给人惊喜,令人震撼。
“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高级感”正是该影像不遗余力的艺术追求。
虽然素材全然集中于一市之内(黑龙江绥化市),但该片并没有降格为掠影式的地区宣传片,而是兼顾了地域性与普遍性:以奇观式的表达展示地域特色生产活动,以描摹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达到观众共鸣。
可以说,在保证了题材平民性的基础上,该片在审美方面并不“平民”,而是与《舌尖上的中国》类似,投向了一种更为“高级”的电影美学,一种“精致”的审美范式。
另外,《大地情书》没有采用惯常的宏大叙事,而是将地域精神、特色风物、农业特产、旅游文化、文化传承这些大主题、宏大叙事,碎化、拆解为小故事、小人物、小情趣、小场景、小确幸,突出“年轻化”表达成为创作方向。
浅析《大地情书》一、【故事感人——地域特产品牌深入人心】《大地情书》播出后,我想火的不只是松子 ,还有庆安大米、赵家大酱、东北大鱼,跑山人范家父子,年轻范立国冒着生命危险爬上70多米高的枝头,采摘松塔的过程惊心动魄,美味背后,两个有关征服大山的男人的故事浮现眼前,为美食赋予新的意义,也让美食更加受到珍视。
赵家大酱的神奇之处,也是《大地情书》传递给人们坚守“匠心”的信条。
每一个风物的背后总有一个恰到好处的故事、一份情怀,旁白总在不经意间将故事讲起,配合画面,带来的奇妙视觉体验,又让风物与情感交融,给观者带去心灵抚慰。
————每一个特产都有自己的故事,以故事为载体来传播特产的品牌势能,能让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三、【镜头调度——匠心独具】《大地情书》在4k的高清镜头下,无论是层林尽染的森林,翠绿欲滴的稻田、热火朝天的劳作、白雪皑皑的呼兰河畔,还是晶莹剔透的冰雕、沾满露珠的秧苗、袅袅升起的山间烟雾……《大地情书》都拍出了一种极致的美感,让人心神向往,心旷神怡。
————这些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大地凸显了纪录片的 “高级感”,也为接下来出场的人物、特产,描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
二、【文案优美——引人入胜】《大地情书》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其文案也功不可没。
村口的母亲,安静度日,仔细回味此生的点点滴滴。
在老人心里,子女就是她种了一辈的庄稼地,时常牵挂,彼此熟悉;在儿女心里,不管活到哪个年岁,回到老屋,都还能叫一声老妈,有人答应着你。
正是这些人间真情,如同一束束光,穿透我们曾经的寒凉。
还有那冬储大白菜,那纯手工粉条……温暖!
温暖!
温暖!
但愿人间从此繁花似锦,扶摇直上,在平凡的日子里,无论飞的多高,走的多远,未曾忘记的始终是故乡,是土地,是真情,所有的幸福、快乐、豁达、坚强,化作四季流云,一片风光,终身伴随在这黑土地,和她朋友们的身旁……真挚!
真挚!
真挚!
————《大地情书》文案引人入胜,搭配纪录片对风物特产视角的放大,对观众来说,这绝对是一次视听饕餮盛宴。
利用文案把风物变成符号来传承记忆,动人心弦,是为特色风物加分的睿智选择。
四、【取材丰富——情感真挚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大地情书》取材广泛,从春天到冬季,从森林到湖泊,从田间到餐桌,从草原到赛场,从病房到舞台,从传统到现代,既呈现了自然风貌地理,又展现人情风物特产…让人应接不暇。
导演通过,精妙的镜头语言,精致的色彩运用,寻觅着人间烟火,带给观者以无限的温暖与感动。
对各种风物的无限的歌咏,流露出导演的人文情怀以及对自然的崇敬。
总之,《大地情书》这是一部颇具“高级感”的电影美学的借鉴使其拥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尊重了观众对于纪录片审美与文化的需求,成为了一部真正好看的“作品”。
不仅情感真挚,地域特色鲜明。
更重要的是,她虽立足东北,但格局远大,希望通过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大地的“情书”,来寻求人类的某种一致性。
《大地情书》的启示:我们爱东北,就是爱这股子人情味和烟火气!
说起东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讲得尽这块黑土地上的风景与美好。
《大地情书》全方位地展现出了东北人民的真实生存现状和生活态度,在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的同时豆瓣也达到了8.9分。
这部备受热捧的纪录片,为广大网友讲述这片黑土地上别具东方之美的乡土故事和人文景观。
东北偏北:5岁的小堂弟说:削他!
我老家在东北,但是却在华北出生,华北长大。
我爸爸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进了关,但是他一直跟我说家乡是个好地方,说好他又说不出什么好,甚至偶尔带着爷爷奶奶开车回老家都得开导航,他几乎不认识那边任何一条街。
我跟着回了一次老家也觉得那是个好地方。
从此年年期待跟着他们回老家。
第一次回去的时候,我还在读小学,爷爷和二爷三爷聊得正开心。
二爷家的哥哥悄悄凑过来,问我要不要跟他出去玩,他给我掏鸟蛋玩。
后来每次回去,我都是像小公主一样的存在。
本身就是远道来的客人,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家族里女孩子很少,我爸爸这一辈只有三爷家有一个小姑姑,到我这辈就只有两个女孩子了。
哥哥弟弟们宠我宠得紧,会带我出去吃好吃的烧烤,会逗我玩。
大人们也宠我宠得紧,有次和堂弟一起扒蒜,家里大人就会说堂弟,你怎么让你姐扒蒜呢。
东北人真的很敞亮,也很热情,一句老乡胜过千言万语。
东北人也几乎不会重男轻女,尤其是像我家这样女孩子少的家庭,小姑娘简直是宝贝中的宝贝。
东北男人真的很有意思,在外面我爸总是说,“我一瞪眼她(我妈)动都不敢动”,可是我觉得明明是我妈一瞪眼我爸都不敢动啊。
后来经我观察,叔叔伯伯家也都是这样,喝了几杯酒恨不得东北都是他们的,媳妇儿一出现,就老老实实的夹着尾巴做人了。
东北好吃的也真的多。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每次一起开车去老家都要在中途住一晚上,我们一般会住在沈阳,晚上跟着爸妈出去找吃的真的不要太开心。
我爸告诉我,东北治安很好的,晚上我自己在外面他都不会很担心。
后来我去北京读了大学,正好也有一个堂哥在北京读研。
他坐了很远的地铁来找我玩,跟我说被欺负了就告诉他。
要知道东北有个特别骄傲的打架的理由,哪怕进了局子也绝对不是黑历史那种,那就是“他欺负我姐/我妹”。
小堂弟两岁的时候,他妈妈就指着我问他,要是有人欺负你姐姐你怎么办。
小堂弟奶声奶气地说,削他!
虽然没有在东北生活过多久,但是我一直是以东北人自称的。
东北话普通话随时切换毫无压力。
最喜欢的菜也是东北菜。
我总觉得这口音和口味就像基因里带的一样,仿佛永远改不掉了。
我想,东北真的是一个你去过就会很喜欢的地方吧。
东北的亲戚关系很奇怪。
虽然大家都很热情,第一次见面的亲戚只要喊过一次就好像特别熟一样。
但是真的不会一直麻烦你。
我有个堂哥在我家这边不远上学。
他爸爸和我爸说照应点。
也就是第一次去学校帮忙送过去,生病了带着去看病而已。
我妈一开始还担心老家人会不会一直很麻烦。
但是到后来就变成了一到过节我妈就问我哥有没有安排要不要来家里吃饭。
堂哥毕业的时候我妈都特别舍不得。
还有就是东北人为什么会能分辨出对方是东北哪的啊……我觉得除了大连半岛以外,东北话明明一样的。
结果我就被长春的基友指出,说我老家是辽宁的…… 爱东北:爱你爱得深沉!
我还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没空管我,东北阿姨就把我带到他家去吃饭,就在阿姨家里,我第一次吃到啥才是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子,手撕白菜,配上切的野性的猪肉,刚端上桌子的白菜呼呼地冒着热气,上面还放着几个肉丸子。
阿姨就像是你亲妈一样麻利地给你盛饭。
我那会觉得自己太幸福了能吃到这么好吃的菜。
多年挑食的我头一次吃了三碗米饭。
吓坏了阿姨。
后来阿姨搬走了,我又吃过许多猪肉炖粉条,可是都没有阿姨给我做的好吃到鼻涕冒泡的猪肉炖粉条。
后来又遇到一个东北阿姨,是我妈多年前的徒弟,来我家小住几天,因为吃不惯我爸妈的蜜汁手艺,阿姨开始变魔术了,几块钱一包的酸菜、酱黄瓜,买点猪肉腌一腌,她也不用我们帮忙,就像电视里的东北老娘们一样,盘着腿坐着,一手擀皮,嘴上哼歌,猪肉酸菜饺子就摆满了。
然后阿姨在的几天,爸妈买菜,阿姨做饭。
我迟吃到了传说中的铁锅炖鱼,电饭锅炖鸡…… 真的,我无比的佩服东北人们的创造力,同样的条件下做出无数花样。
就感觉经他们手做出来的菜,扫地僧一般,其貌不扬,功力深厚。
爸妈的东北朋友们几乎塑造了我对东北无限的憧憬,没去过东北的我对东北的印象就是好吃的饭菜,热心的阿姨,好看的小姐姐,在我不到三十年人生里始终如一,从未改变,wdnmd真就人均会做饭啊。
后来,东北就变了,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虽然身不在东北,但我觉得东北大抵就是所有人心中那个破败不堪的家。
外面的人疯狂的攻击在外只身一人的你,嘲讽你家里穷,嘲讽你土,嘲讽的你开始怀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然后你打电话回家,和你爸妈哭诉自己的遭遇,哭诉自己的心有不甘,这时你就听见,电话那头那个略有年迈但是依旧有精神的声音:儿子,炉子上坐着炖粉条子,觉得累了,就回来住几天吧。
那时,你明白了,什么都没变,家还是家,就在那里。
这个家虽然破,虽然你吵着要出去,再也不想回来了,但有一天真的遍体鳞伤的时候,你知道还有一个地方的锅里,有你最喜欢吃的猪肉炖粉条。
东北人仗义令人难以置信。
东北女人独立,能干,热情。
东北人实在到极致,但令人敬佩。
东北男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
我们爱东北,就是爱这股子人情味。
正如纪录片《大地情书》开篇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艾青
小时候最初接触二人转,就感觉是两个人在舞台上互相埋汰的一场土里土气的闹剧,随便笑一笑就过去了。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看了越来越多的二人转表演,就会发现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非常质朴,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一些看法。
看到纪录片里的东北二人转舞台,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笑容,无一不不表现出东北人对二人转的热爱。
其实,二人转就是在讲述他们的生活,对某些人来说是图一乐呵,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份心理依托。
第二集《大地情书》,一上来就让我们看到一个精神奕奕的二人转演员,穿着病服在病房里唱二人转。
如果没有后面的采访,我想我恐怕永远都不知道她患上的竟然是癌症。
听赵晓敏讲自己的心路历程,她的表情从微笑,到哽咽,到流泪,再回到微笑,这份坚强真的特别令人心疼,她却说“我自己平常的时候不会哭,只有在苦戏的时候才会真哭,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我比男人更坚强。
”她这句话在安慰别人,也在安慰自己,但是从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别人一句“你什么时候回来”,就能瞬间瓦解她的坚强外壳。
是啊,得了癌症,谁能不怕呢?
不过就是少让身边人担心,所故意表现出来的开心罢了。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其实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他们都是因为热爱二人转才会去学习。
就算年纪大了又怎么样?
人生不就是乐在“折腾”嘛!
希望能多看到一些这样平凡、质朴的面孔,他们很真实,很动人,很美丽。
大东北在我眼里,一直以来都是很遥远很寒冷的北方,所有关于东北人的认知,都是源自于哈尔滨开往海南的那列火车,每年寒暑假往返老家,在车上都能遇见,身材高大,不爱洗澡,无论男女性格都是大大咧咧,广东人对他们有个颇带歧视的称呼:捞仔,这是一直以来的刻板印象。
崇山峻岭和蜿蜒河流养活了黑土地上的人们,银装素裹的冰面和一望无际的林海很是新鲜,镜头下的十个普通人的故事,虽然生活习性迥异口音陌生,但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乡村生活总是以它最质朴最真实的一面感动着人们,人们遵循简单的道理,为改善生活而努力。
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憎恶,但所有对平凡生活的真挚热爱,并没有什么不同,东北人粗犷豪爽的性格之下,也拥有这份细腻的情感。
冬去春来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间冷暖交替,人们和所有生命体一样,在肥沃土地的大方馈赠之下,渺小而平凡却又努力倔强地生活着,书写一些消逝在微风里的故事,只有大地在安静的聆听,这是他们之间美好的情书。
PS:私以为松花江的镜头,背景音乐应该配上李健的《松花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早上闲逛豆瓣,看到了一篇推荐这部纪录片的短文,讲的是东北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故事。
于是打开来看。
第一集中讲了跑山人徒手爬上高高的松树采松子和采冰人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用铁锹开冰运冰的故事,被震撼到了。
震撼于在工业如此发展的今天,还需靠手工去完成这两件事。
为何不可以站在地上用杆子钩子之类把松塔打下来呢?
为什么不能造一些小型机器人爬上树梢代替人工呢?
大型起重机械无法开进冰河中央,为何没有几台小型机械合力开冰呢?
我相信,劳动人民在这方面的智慧是远超于我的,之所以还保持现在的方法,一定有他们的道理和原因。
我们做科研搞技术的,可以从这些实际问题出发,去钻研能够付诸生产、解放劳动力的工程技术,这大多是工程问题,还远未达到科学问题的深度和难度。
患了癌症的二人转演员努力把欢声笑语带给大家,“黑土硒都,春耕大捷”,下乡演出,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比那些“殿堂”艺术家不知要高明到哪里去。
“把我最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让大家看不出来我是有病的人”,这就是一个癌症患者的健康心态。
刚好最近看了毛泽东选集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感这种来自人民又到人民中去的艺术家,是最难得的。
大似海上的打鱼人邵把头,80岁高龄,卸任前的最后一年,第一把却落空而归,打了一辈子鱼,头一次碰到空窝儿,他沮丧的表情令人心疼。
祭湖醒网仪式上, 上万斤的大胖鱼随网而出,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似乎也是在给邵把头一个完美的答卷。
割稻大王大油门,有个模特梦,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劳动人民的开心最为简单。
不需要华丽的衣服,不需要浓妆艳抹。
“你觉得我长得啥样?
我觉得我长得挺好。
”比赛虽未取得名次,但开心就好。
说实话,我觉得大油门就单单上台去像往常一样唠嗑,就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准要比她唱歌的效果好。
卖赵家大酱的酱人老赵。
没做好的大酱,宁愿扔掉也不愿意与好酱掺和着一块卖。
“做良心的食品,用口碑说话”。
黑土地上的宅男老丁,不抗倒伏、不抗病虫害的稻子,也坚持种植。
老母亲的菜园里一片绿油油。
儿子种了大片的有机白菜,丰收的季节去赶集“拉秋菜”。
“尽管如今食物不再匮乏,但人们依然留恋这样的生活方式,把一个冬天所需要的瓜果蔬菜,全部拉回家分类窖藏,这样,才算得上是安稳的日子。
”白菜屯里腌白菜,粉条屯里漏粉条。
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吃顿饺子,就是幸福。
“孝心不是等待,而是你就在我眼前。
”这一集相对比较平淡,却是让我最想流泪的一集。
老少马倌儿们以马为乐的田园生活,让人羡慕。
母女对于皮影戏的传承,让人感动。
这是一部充满了烟火气的纪录片,拍摄手法也很讲究,拍的很真实,很精彩,我很喜欢。
《大地情书》的热播,其不同寻常的立意和传播模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和思索。
它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观照小人物的内心真实感受,通过多种媒介广泛传播,得到观众的喜爱。
电商助农进一步擦亮地域文化品牌《大地情书》用真实人物故事展示风物美好,借助强大的媒体阵容,深度联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通过优酷、淘宝、阿里鱼等,直接链接当地特色产品,实现农产品售卖,引导文旅消费,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大地情书》,朴实+厚重+耐人寻味,整个片子共5集,每一个画面的剪辑、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
或让人心头暖暖,或让人充满忧伤,或令人振奋不已,或令人充满欢欣……如:1、村口的母亲,安静度日,仔细回味此生的点点滴滴。
在老人心里,子女就是她种了一辈的庄稼地,时常牵挂,彼此熟悉;在儿女心里,不管活到哪个年岁,回到老屋,都还能叫一声老妈,有人答应着你。
正是这些人间真情,如同一束束光,穿透我们曾经的寒凉。
还有那冬储大白菜,那纯手工粉条……温暖!
温暖!
温暖!
2、望奎皮影的传承,充满优思,非遗可是一代代人的精神寄托。
3、勤劳、朴实的采松子父子、采冰小分队,特殊的二人转社团,他们的精神振奋人心!4、戏精米模、纯粹马倌, 展现出新时代农民勤劳、团结、幸福,充满农耕农趣,...唤起我对儿时的美好回忆,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细细品味,整部片子从头到尾,其实都蕴含着一种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东方的美。
期待续集哦。
看了第一集,爬树和采冰。
画面清晰干净(极度舒适),是优美类型的纪录片。
配音略硬,但解说词内容较简洁明了。
有科普,且好理解,有人情,且不刻意。
第一部分。
爬树打松子是一人在上展示一人在下解说的交叉形式,比传统配音解说更真实且通俗易懂。
登顶航拍,环绕震撼有电影感,解说词多余,最极致的感受应是无言。
配乐小提琴交响乐有高级感,但不够恢弘,应用更大气的音乐,衬托小人物有如英雄一般的勇气。
松仁玉米画龙点睛,(我小时就就常吃)想到自己吃的松子如果是这样采到的可以瞬间共情。
第二部分。
采冰机位多且配合默契,多人远景镜头有美学效果,脚下挫冰和冰块缓缓拉出有电影感。
采冰失败众人失望神情捕捉,无需解说词,顿生怜惜之情。
人在冰上,有爬树至顶相同效果,给人刺激感。
冰灯部分同样共情,如果想到自己看到的美丽的冰灯背后需要付出如此辛苦,那么欣赏人工美景的心态自然会变得不同。
此外,片中人物一句“好人干不了,赖人不希干”,话虽说反但摄制组没有干预,给弹幕留了讨论空间。
两个小片组合恰当,一个单人、一个团队,一个危险、一个辛苦,一个森林、一个江河。
同样都是主人公自己讲述较多,如果只针对东北地区拍摄,那应该是策划者利用地区优势做出的合理安排,毕竟其他地区的表达欲望及能力整体稍差,恐不能达到片中效果。
此片整体类似我以前拍摄的节目,怎么采摘、怎么售卖、怎么吃/用,有层次感,当然效果是我曾经节目的顶配版。
如我曾拍过新疆爬树打桑葚,虽危险程度不同,但效果很电视,而此片很电影,这是相同内容不同处理方式的结果。
此片一有电影感的精美镜头(审美),二有刺激感的桥段(猎奇),三有感同身受的人情(相关性),总体较为成功。
只是部分依然稍慢,习惯性倍速观看,这也可看出制作者还是略传统,如果网络播出,其实可以不用拼片,单个故事单个剪辑,几分钟狂拽酷炫吊炸天即可。
优酷
吹起劳动的号子,用危险,辛劳,努力的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大地之下,每个劳动者献上的情书.
看第一集里山人徒手爬七十米高的松树采松塔,采冰人在零下三十度的冰面上完全依靠人力采冰拖冰时,我不禁跟身边的人说,你我都是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没走过太多地方,不拥有几吊钱,没饿过肚子,不曾干过什么体力活,尤是如此,看这部片子还是让我觉得我们是不知人间疾苦的井底之蛙。平凡生活皆不易,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愿这些坚韧的平凡人一生平安。
纪录片重在真实。所有美好都真实,但只有美好就不真实。这种“合成谬误”是官制纪录片的特点。
有钱的东北人都去海南岛了。
难得看到一部不丑化东北人的影像。
符号化的黑土地 程式化的纪录片 远不如逊克县董德生的快手短视频来得让人感动
选题不错,篇幅有限所以每个故事都讲得不深,旁白有些用力过猛,过于主旋律,个别故事主线不明确。印象最深的还是取冰的故事。
徒手攀70米采松塔收集人间美味;零下30°无畏严寒的“纤夫”采冰人;生死无常,唯有二人转剧团里的人间真情欢乐常在(马三貌似真的走了?);忍饥挨饿坚守,松花江冰面网鱼...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平凡生活颇不易,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兴亡百姓苦,中国人活着真不容易。
最感动的是第二集的二人转部分,对东北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已经刻在了每个人的骨子里。还没去过东北,什么时候去旅游一次。
东北人喳喳呼呼的,爱吹牛,将排面,但是骨子里还是有种坚韧豁达。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没觉的现在东北哪不好,家就是家,东北就是东北。
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
作为纪录片 里面有很多摆拍的成本这就很掉价了故事题材挺好的但是看完就是给人啥都讲到了 但是啥都没讲清楚 一集四十分钟不到 两个故事 讲述的太片面了
其实名字就赢了 内容嘛就还好太散了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回不去的故乡
心情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看看这部纪录片吧!在东北黑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身上有股劲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对人情冷暖的感知与享受,他们的生命极具张力与感染力。
我看见家乡的茫茫大雪,村口街坊邻居的闲谈,远处二人转和观众的喧闹声音,冬日里一口大锅咕嘟着的酸菜白肉屋子里都蒸腾着热气,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饺子,看着窗子上的冰花。我一望无际的大小兴安岭,脚下的黑土地,蜿蜒的松花江,我看到听到感受到,眼里总是湿润的,异乡的东北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看到第五集我才意识到 这是一个绥化的宣传片
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黑土地上的人情冷暖。科技的进步代替不了的那些生活气息~
看预告片我就想哭了,但是正片内容没那么好,只有前两集质量还算过关。脚本语言有的地方过于生硬,有刻意营造悬念之嫌。着眼小人物是很好,但采访不够深入,拍着拍着主题就失焦了。多好的素材用成这样了呢,急得我抓耳挠腮摸不到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