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医疗剧 大家喜欢是有原因的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健康中国”战略 医疗系统无疑是一场重头戏 由于工作原因 近些年来 我接触医疗工作人员比较多 他们的辛苦 面对患者的耐心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最起码我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耐心 所以 希望每一位患者及患者家属能够尊重我们的医疗工作者
2016年,《人间世》开创了国内高分医疗纪录片的先河。
导演周全将镜头对准医院里形形色色的人,通过纪实拍摄,呈现了“死亡”面前的人生百态。
2017年,《生门》又将目光转向妇产科,用生猛的镜头直面生命诞生的过程。
两部真实记录的作品,分别获得了豆瓣9.6和9.5的高分。
这一次,一部关注院前医疗急救这个特殊行业的医疗纪录片再次收获好评。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延续医疗纪实类节目“无剧本、无预设、全天候跟踪拍摄”的手法。
记录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三辆120救护车、9位120一线急救人员的日常工作。
我必须承认,如果不是这部片子,我们可能不会知道120急救车的人员标配:一名院前急救医师+一名急救员+一名司机,他们被称为“院前急救金三角”。
他们每天轮值12小时,奔波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调度员一个电话,即使刚走进食堂,也得转头奔向急救车。
因为他们知道,当病痛突如其来,120急救车拉响的警笛,给患者带去的是希望和安心。
我们总说医生见多了生死,殊不知,院前急救医师总是比医生更先一步与死神交手。
患者拨打120急救热线后,急救车会以最快速度赶到,金三角装备齐全奔赴现场。
急救医师一边检查患者,一边向家属了解情况;急救员和司机则有条不紊配合医师展开初步救治。
待情况稳定后,三人才合力将患者抬上急救车送往医院。
而上了急救车,医师也丝毫不能放松,就算在看病历,余光也要一直盯紧监控仪器。
紧急情况出现,甚至要在急救车上进行先一步抢救。
往往,急救医师的院前诊治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避免更糟糕的结果发生。
沉稳冷静的急救医师,惊慌焦灼的家属,和痛苦挣扎的患者,构成了这一方天地里的全部景观。
而这风驰电掣的急救车,承载着病人生的希望。
凌晨1点,吴昕医师组接到心梗病人转院的任务。
这个病人在抢救中已经电击除颤过8次,而转院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室颤,危及生命。
一路上,急救医师吴昕密切关注监控仪器,成功除颤一次。
急救员张星一面关注病人情况,一面协助司机疏通路面,忙而不乱。
司机陆坚宗一路猛踩油门,5公里用时3分40秒,成功将病人送至医院。
金三角默契的配合成功挽救了危重患者,他们的开心溢于言表。
夜班结束,三人坐在深夜街头的路边摊前,以水代酒,庆祝又一次战胜了死神。
然而他们的工作中,并不只是有成就感,更多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晚上7点半,吴昕医师组接总机调度,前往抢救一名重症肌无力患者。
急救车赶到时,病人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三人立刻分工明确展开抢救:急救员张星做胸外按压,司机阿宗接手呼吸道管理,医师吴昕进行静脉开通,第一时间注射肾上腺素。
要确保有效的心肺复苏,按压强度必须保持每分钟100次。
这样的强度之下,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急救员,坚持两分钟也会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三人只好轮番上阵,不间断按压。
一轮一轮的按压、用药、除颤里,所有人都在等地奇迹的出现。
然而,30分钟的抢救,10次除颤,8毫克肾上腺素,最终没能挽回病人的心跳。
急救员张星向家属宣告病人死亡时,语气里的犹豫,暴露了他心里巨大的失落。
医师吴昕坦言:最难的时候,就是跟家属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
一面是无力回天的病人,一面是殷切期盼的家属,巨大的压力远非常人能够想象。
在犹如千钧的目光聚焦下,吴昕说自己常常会不停回想抢救过程,质问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
而这,是比抢救失败更大的折磨。
一面是抢救成功的成就,是病人和家属千恩万谢赋予的使命感;一面是抢救失败的失落,是败于死神的不甘和无奈。
而这群特殊的从业者夹在中间,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不放弃任何一个生的希望。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也是一部急救知识百科全书。
病人突发心梗,家属打完120架着病人来到路边等候。
匆匆赶来的急救组惊出一身冷汗,忙教育观众“疾病发作切勿挪动”;
90岁高龄老人发热,家属坚称老人脑梗,不断质疑急救医师的诊断,严重干扰救治过程;
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心肺复苏学一点没坏处……小到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热线,大到心跳骤停如何快速施救,所有案例中涉及的急救知识,剧集中都有醒目标出。
在这些相关知识中,小万想聊聊关于大家关于急救资源的认知。
急救资源是稀缺资源。
即使是上海这种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4万人才有一辆急救车资源。
但仍然有人肆意浪费着这宝贵的救命资源。
老人只是普通发烧,家属却要送往十几公里外的三甲医院,完全无视晚高峰的严重堵车。
急救小组反复劝说,家属仍无动于衷。
19岁的小姑娘扭到脖子,也坚持要急救车送往医院,理由是看不到路。
家属称老人胃口不好不肯吃饭,急救组火速赶到,家属却说“老人没事,麻烦你们送我们去养老院”。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急救组人员无奈的心情。
但根据规定:如接预报电话,急救车必须出车;如病人有意愿,急救车必须送他去医院。
急救组急得快把座椅抠出洞来,还是得耐着性子一趟一趟送他们去医院。
这些把120急救车当出租车、把急救人员当免费抬抱工具的人,怕是要把下面这张健康贴士抄上百八十遍长长记性。
与所有直面生死的医疗纪实片一样,《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更是一部探索人生意义的启示录。
84岁老人得知妻子去世,悲痛过度突发脑梗,送到医院后,老人坚持“爬也要爬回家去”,只因第二天妻子大殓。
目睹一切的医师姚明,拨通了远在摩洛哥进行医疗支援的妻子的视频,叮嘱她“照顾好自己”。
92岁高龄老人昏迷不醒,送医途中一度呼吸心跳停止。
急救医师郜素艳想到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痛哭失声,告诫观众“以后多陪陪父母吧,不要等他们离开后才后悔。
”
生活给我们的警示无处不在,但我们却总是借着“太忙”的由头选择视而不见。
幸好有这些优秀的纪录片,呼唤我们停下脚步,看看周围的风景,和身边我们爱的人。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
原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紧急救护120》在我印象中是第一部关于120的片子,它基本完整地讲述了120急救的全过程,而片子的纯纪实性质不仅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国内急救水平,同时也让观众从急救医生的视角里,有了对120急救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一种真实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可能是因为没有实际接触过这一突发性“急救工具”,也可能是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知识,在这部片子出来之前,我对120救护车对急救毫无概念,自以为就是单纯的抢时间把病人运送至医院。
可想而知,当我真正遇到需要120急救的时候,我会不会错过很多救命的良机。
我相信很多人大都是跟我一样的,对这方面常识一知半解甚至毫无概念。
而这部片子纪实重现了院前急救的过程,让很多和我一样的观众接受到了这方面的知识,单凭这一点来说,就已经成功了。
另外,除了关于120常识性知识的普及,这部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也相当触动观众。
急救医生是最直接面对病人的一群人,他们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疾病,甚至要直面病人所处的环境,这里面不仅仅描绘了急救过程,更是解剖了现实状况里病人的遭遇。
这不仅需要技术需要专业,更需要医生的怜悯心和关怀。
片子里面的吴昕医生给我印象很深,乍一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后来才知道他已经三十多岁,有着丰富的急救经验。
你能感受到他对于病人,对于年轻同事之间的关怀,很暖心。
在无数次成功及时挽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他也遇到过失败的时候。
在他之后提起时,我们能看到他通红的眼睛和浸湿的眼眶,他为此感到悲伤自责,却又不能因此影响情绪而耽误下一次急救,他告诉自己“只要按着正确的急救方式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每天直击生生死死,我们从屏幕里看到都会觉得难受,何况这些每天直接触摸生死的人?
这需要怎样的温情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好。
曾经听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家里老人突发重病着急忙慌打了120,却因为没有说清楚地址,而导致120救护车在路上耽误了时间。
家属嫌救护车来的太慢,最后怪责急救医生,要打要骂的。
也许,通过这样的一部纪实节目,大家够可以懂得更多,成长更多,收获更多。
几周前的晚上,《好久不见》还没大结局,花朵朵拒绝了富二代乃大的求婚,预告中转而为资金向其求助。
还没吐槽完,吴昕医生就来了。
画风瞬间从花朵朵的花花世界落到了云泥共存的人世间。
正常人是这样的,会吐,会疼,会哭,会无助,会没救,会死。
没有随便给百万的富二代暗恋者,没有潜在地产大佬的男朋友,没有前男友作证随便胜诉的大官司。
还好,有云,有吴昕医生们。
以血肉之躯拯救另一些血肉之躯。
上海的夏天很热吧,抬病人上救护车的时候,汗滴清晰可见,头发浸卷在脑门上,眼镜歪掉,胡乱地抹一把,扭曲不精致的五官,真帅!
工作给自己带来的职业自豪感和自己带给别人的安全感,是比百万千万更能推动普通人走下去的力量。
上海这个魔都,是有温度的小怪兽吧。
这个纪录片很有意义,救护车包括上面的工作人员,真的是与死神赛跑的,工作人员很辛苦,医生很尽职,担架员也很负责,救护司机很沉稳,致敬这么一帮可爱的人。
同时也呼吁民众不要浪费宝贵的资源,很有可能因为你们的自私浪费资源从而让真正需要的人失去生命,成为帮凶。
也希望道路上的过往司机遇见救护车,尽量让出生命通道,因为车上很有可能是急等救命的,俗话说救人一命胜于七级浮屠。
在某天丧到不行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东方卫视的这部纪实片,当然我知道,这并不算是一个治愈人心的片子,甚至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比过往看过的《外科风云》和《code blue》要伤感一万倍,因为它每分每秒记录的都不是故事,而是事故。
里面有很多你我都不愿意正视的东西,包括老年化、车祸、疾病、甚至是死亡。
生命的本质是苦,尽管如此,但我们不得不面对。
我们总要面对所有的折磨和恐惧,意外失事的人生,灾难一样的畸爱。
我们总能克服一切——尽管在事发现场你并不相信——在长久的逃避以后,总能有一天,我们能克服一切。
你必须接受更糟糕的事情发生。
作为交换的,你也能因此感受到某些好细小的、微弱的好事情正在降临。
这正是我喜欢《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的原因所在。
我们能看到老去后的力不从心,能看到事故的可怕,能看到亲人的离世,也能在所有事故背后,品出人间温暖,得到向上的源动力。
你也真的可以相信,在你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的时候,只要拨出那个号码,就会有这样一群人,带着爱和希望来到你的身边。
所以,即使你现在在经历很难过的事情,即使感到此时此刻就是你人生的滑铁卢,即使已经不再相信世界上还会有奇迹存在了。
但这一切,统统都不是最重要的,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的东西,它就在那里,在每个容易被击败的人心里。
不管这个世界怎么糟糕,不管你看起来是否像个弱者,请再试着,相信奇迹一次,相信自己一次。
120救护人员的收入偏低,很多患者甚至没把他们当医生看,质疑他们的专业性。
希望政府能至少提高这个伟大的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待遇吧,包括医生。
认识的几个原来在公立医院工作的年轻医生,都因为收入和医患关系跳槽去了私立医院。
其中的一个原来在儿科上班的医生告诉我,他去了私立医疗机构,环境好了很多有自己的办公室,待遇是原来的n倍,患者也都是有钱人所以心平气和。
如果医疗体系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的话,倒霉的只能是我们普通大众。
急救医生简直医生中的战斗机,一人担三角,是医生要指挥协调、判断病情、插管按压,是护士要配液给药、监测病情、穿刺安抚,还要当担架员,十二小时值班无休,这就是中国医生的现状,干着卖命的活儿,拿着卖白菜的钱,最最让人心寒的是,社会对医护人员普遍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其二,国人的医疗急救知识实在是匮乏,弹幕里那个止血要扎远心端的给我站住,腿还想不想要了,还有高热还非得捂着的,是想把病人烧死过去吗?!
最后,严厉谴责随意占用医疗资源的人,小病小痛能走的,自己打车去医院可以吗,急救通道不是给你停车的请让开好不?!
最最后,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路遇危急,伸手相助,因为这是在救未来也难免会需要援助的自己!!
补充:中国老龄化的现状越来越严重,看片子就可以知道,救助的大部分是老年人!
随着医疗资源愈发紧张,医患矛盾愈发激化;不少人对健康和医疗的话题,越来越感兴趣。
去年,就有不少医疗题材的国产剧,登陆荧屏。
可是漏洞百出的专业错误,脸谱化严重的人物形象;让几部剧都没能获得很好的口碑。
与它们对比鲜明的,是不少国产医疗纪实类节目,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两季《急诊室故事》,评分都稳定在9.6的高分;集集都让人哭惨的《人间世》,同样也是9.6分;根据同名纪录片电影改编的《生门》,前不久在卫视频道播出;评分同样高达9.4。
纪实镜头下的生离死别,映射出一幕幕令人唏嘘的真实故事;这比任何编写的剧情,都更能戳痛人心。
派爷今天要说的,是一部同样戳人的“救命”良心——《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2018)
介绍这部片子之前,派爷要先来夸赞一波东方卫视。
因为派爷上面介绍的那几档医疗节目,都出自番茄台,可谓良心。
而《生命时速》也是如此;节目自3月12日起,在东方卫视播出。
节目筹备了2年的时间;100多天里,12小时全程跟踪拍摄;用镜头记录下了救护人员平凡又伟大的日常工作。
和《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相同;《生命时速》也把记录的地点放在了上海的各大医院。
不同的是,《生命时速》关注的;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同样是情况最紧急的环节——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指的是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
通俗来说,就是突发状况时;我们拨打120,开着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实施的抢救。
生活中,派爷经常会看见急救车呼啸而过;却从来没想过车里面是怎样的配置。
这部片子,为我们科普了这个常识。
当接到一通急救电话之后;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会立即通知患者所处位置附近的可用急救车辆,前往现场。
一部急救车上有三个人。
两名急救人员,和一名可以平稳飙车的老司机。
他们每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奔走于医院和急救的第一现场之间。
忙得飞起时,他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受限于环境的因素,院前急救要远比急诊室中的情况,复杂得多。
就像医生说的那样,这和在医院内的抢救,完全不一样。
医生们首要面对的,是凶险的病情。
一名患者酒后突发急性心梗,需要紧急转院。
严重的心梗病人,有可能在几分钟内命悬一线。
之前在别的医院,病人已经发了八次室颤,病情十分凶险。
医生要随时顶着心电图波形,准备为病人除颤。
急救车司机要把车开得快一些,为病人争取一线生机;小小的救护车,承载了患者生的希望。
只用了六分钟,急救车就将病人送到了目标医院。
幸好,后续的治疗很成功。
多亏了救护车来的及时,才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除了病情危机,院前急救医生们还要面对险要的救助环境。
一名94岁高龄的老人,出现了发热状况,医护人员立马赶赴现场。
预报的地址,是在老城区的弄堂中。
这是他们最不喜欢的“地形”。
这种老街老巷,道路崎岖狭窄,楼道中的台阶又陡又滑,对救援产生了不小的阻碍。
医生们把阿婆抬下楼的时候,抬在头位的医生几乎是一路坐在台阶上走下去的。
这时,哭笑不得的一幕发生了。
在下楼的过程中,阿婆由于紧张害怕;下意识地抓紧了救助人员的裤子。
小哥哥一边哀求阿婆不要拉自己的裤子,一边还要注意脚底下的情况;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当然,这还不是最无奈的时刻。
更让急救人员们“无fuck说”的,是急救资源的滥用。
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配备了近800辆急救车,是目前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
但是面对着2400万居民的庞大数字;上海仍然面临着平均每四万人才拥有一辆救护车的现状。
供需矛盾的问题,依然严峻。
正是急救资源十分紧张,所以急救车才应该出现在真正需要急救的地方。
但是偏偏有些病情并不危急、可以自行前往医院就医的患者;依然选择急救车。
小姑娘打120,说自己的脖子扭伤了。
医护人员们急急忙忙赶到,发现她只是落枕而已。。。
家属打电话,说老人胃口不好吃不下饭;医护人员们急急忙忙赶到,家属原来是想送老人去养老院。。。
那一天,医护人员们又接到了一个电话:老人发热,要去医院就诊。
经过现场检查,老人只是简单的发热,不是危重病情。
但是患者提出来去医院的要求,医护人员们也不能拒绝。
这种小病,就近的二级医院就可以治疗;但是执拗的家属,偏偏只信任市中心的一家三甲医院。
医护人员从老人的病情、医疗资源的紧缺、为别人行个方便等多种角度劝说家属,让他们就近就诊;但是依然被家属断然拒绝。
无奈之下,医护人员不得不踏上长达16公里,跨4个区,经过49个红绿灯的旅程。
该巧不巧,当天正是下午六点的晚高峰。
不论是高架还是地面,都挤满了车辆,行动缓慢。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们终于到达了家属们指定的医院。
如果节省下来这两个小时去就近医院就诊;急救人员们本可以帮助一个更需要救助的病人。
可惜,家属们没有这么做。
在节目组的镜头下,让不少问题得以曝光。
一方面,医疗分级依然任重道远。
普通群众对于三甲医院的过度信赖;导致了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被不断浪费的情况。
另一方面,人性中自私的一部分,也得以显现。
当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没有人愿意选择让步。
为了自己的方便,他们宁愿忽视那些等待救助的患者。
他们宁愿在路上塞两个小时的车;也不愿意去就近能治愈他们疾病的医院就诊。
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他们就算可以自行就诊,也要躺在救护车上,让自己安心。
多亏了有《生命时速》这样的良心医疗纪实片;把这些问题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才能知道它们的存在。
小小的救护车,就像一个小型的模拟社会。
生与死的故事,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这里有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生死离别。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需要,这群白衣天使就一直都在。
所以,请不要随意调戏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
自己现在正在大四实习,实习了四个科室了。
慢慢地自己开始迷茫,面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以及是否要从事这个行业的迷茫。
看完整集,很有力量。
我们的工作很神圣,也很有价值,值得自己去做好,当书本上的知识出现在病人身上时看着医生的处理,自己也开始思考,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大众的,也是我们医学生应该观看的,把自己融入场景之中,思考如果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
前面有很多人给我们立了榜样,我们也要心中有信仰,在自己选择的这条医学之路上坚定走下去。
拍医疗题材纪录片,上海台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很好看,很写实,向白衣天使致敬!
看什么行业剧,多搞点这种纪实类节目比什么都强
生命救护的第一线
3.5 内容不差,刻意有点太多了,这类纪录片还是要忌讳一下摄制组涉入感太强吧就……在拍摄的这个存在感还是重了。
上海老人家那么喜欢打麻将,在麻将房里熬夜打麻将还关门窗吸烟使得空气不通畅很容易导致心梗,这也是没想到。纪录片里呼叫急救车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发生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中风老年痴呆各种。看到各种卧床形容枯槁的老人奄奄一息真的很难受,真切感受到社会老龄化的严重。一当急病发作,就算急救医生尽心尽力cpr各种抢救也有无力回天的时候,生死真的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连告别都来不及。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对亲人孝顺,开心健康最重要,引导老人家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来得及的时候一定要时刻记得说我爱你。
看了两集,好多解说,差评。比《生门》差多了。
纪录片比电视剧好看系列,国产剧真的可以屎了
能有一个客观视角再自然一点就好了。
这部三角巾蛮挑的;好吧,我承认我已经忘了怎么绑了。。。看来平时用不到急救知识的民众,学了之后要经常复习才好。
一般般,没有给到很多触动,略逊于急诊室故事! 2018.03.16-2018.04.26
很不错
上海番茄台的医疗纪录片第三弹!好喜欢吴医生🙈
医生的几分钟的抢救也许可以救回患者无辜的一条生命
作为纪录片不够客观、克制。
315. 主体倒都很有意思,但太过分散。
缺乏故事性
良心制作
有点审美疲劳吧。什么时候国内才能拍出真正好看的医疗剧,而不是纪录片。
我知道急救事业的幸苦,片子拍的非常真实,剪的也很厉害,我听到的那些熟悉的词汇,和吴昕医生也在团委共事过~之所以没给五星,是因为透过表现,我看到120的那些不足,那些无奈,这几年还是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