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一点,虽然个人很喜欢阿加莎,很喜欢波洛这个角色,但并不是说忠于原著就是圣旨。
在这个时代,合情合理的改编甚至演绎,对推广经典作品是好事。
比如,前几年麦克莱恩老爷子的《福尔摩斯先生》,演绎了一段退休后的老年福尔摩斯边养蜂、边探究旧案、边感悟人生的故事,就还挺棒的吧。
而这部《ABC谋杀案》,作为BBC致敬阿加莎系列的第四部,则带来了另一位知名侦探波洛的晚年生活演绎。
但是,和福尔摩斯在柯南道尔的笔下过了60岁就音讯全无不同的是,波洛可是被阿加莎从初出茅庐写到去世的,所以原著党对他老年后的经历也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波洛当主角的案子,一旦改得不好,就容易被骂。
不幸的是,BBC团队在这个系列的第四部,第一次推出“大主角”波洛后,看来免不了要被骂了。
因为,即便不是得罪原著党,这部《ABC谋杀案》也不是一部合格的犯罪探案剧!
为什么得罪原著党仅就本剧来说,得罪原著党的最大原因,毫无疑问,主要在于侦探波洛的人设。
在阿加莎笔下,波洛接手”ABC谋杀案“,可以说是在他私家侦探生涯的黄金年代。
这一案前两三年,他坐了东方快车,坐了普罗米修斯号航班(云中命案),后两三年又坐了尼罗河上的游轮和地中海上的邮轮(海上迷案)。
一会儿火车一会儿航班一会儿游船,从生命力上,当时的波洛是很强的,从破案难度上,他的灰色脑细胞也是很活跃的。
如今,突然整出来了个老年的波洛,是会让人接受不了。
那再退一步讲,真要像《福尔摩斯先生》一样,安排一个老年侦探呢,恐怕这个波洛又和原著里的侦探从气质上有完全的不同。
原著里,在帷幕一案之前,波洛从外型到语言到性格上,除了侦探应有的机智和敏锐外,是带有一点自嘲式的幽默,以及相应的一点点自负的。
身边的贾普、黑斯廷斯、奥利弗太太甚至女仆都衬托出了他的这些特质。
而在最后的帷幕一案里,身体不行了的波洛,没有了轻松幽默但绝对少不了侦探的自负和掌控力。
大家从他的死法能看出他极强的个性,强到自己来了一出“无人生还“式的犯罪。
这样的波洛,会有本剧中的老年不得志和郁郁寡欢吗?
再往深了说,英国从天气到环境的灰暗是让人印象深刻,但在阿加莎以波洛为主角的作品里,除了个别几案,多数是不太体现这一点。
因为阿加莎自己的经历,波洛不是在阳光明媚的乡间见证谋杀,就是在全世界的旅途中帮人破案,表面上是不太看到不列颠岛上的雾霾的,更多的阴暗来自犯罪的内里。
那么,这个波洛是怎么来的?
如果是一个听惯了人间忏悔的教堂牧师,他又是怎么做到侦探的?
剧里没交代,恐怕也说不通吧。
为什么抛开原著也不是一个合格作品?
如果说一个莫名其妙的侦探形象让原著党不满意,那一个失败的罪犯设定,就决定了抛开原著它都不是一个合作的剧。
在《ABC谋杀案》原作里,罪犯的初心是阿加莎最常用的套路:杀人夺取财产。
为此,他借刀杀人炮制了前两个案子和后一个案子——并没有E——伪装成连环杀人案。
其实,阿加莎的原作就是有一点过于强调犯罪手法的诡异而有点漏洞的,比如现实中真要达到这个目的,找个人做幌子去按字母杀人,不如自己无差别的连续杀人来得保险。
那到了本剧里呢,凶手的犯罪动机似乎都改了,改成了从波洛身上找到了灵感而去变态连环杀人从而挑战波洛,甚至最后有点成就波洛复出的意思……你俩跟我这儿扯犊子呢,还是搞基呢?
真要为了这个,干啥找个人当幌子,那岂不是出错概率更大,更不如自己去无差别杀人呢。
而且,剧里好像对于怎么查出凶手的,是不是似乎也没说太清楚?
是不是在结束前20分钟就一笔带过了?
搞得原著党看不下去,非原著党一脸懵逼啊……所以啊,这三年来,从无人生还到控方证人到无妄之灾到abc谋杀案,口碑越来越堪忧,bbc可能真得记住那句话: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否则你们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
最后,为明年的《死亡终局》捏一把汗,并期待下明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要排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老实说昨天趁着吃饭时间喜悦的心情看完了三集《无妄之灾》喷了一口老血之后,今天点开三集《ABC谋杀案》时我是战战兢兢犹豫再三的,看完第一集之后我实在想破口大骂,想了一下午,还是本着好奇Sarah这个编剧有多辣鸡的心看完了后两集。
以往太烂的片我都舍不得浪费时间写长评,在短评区简明扼要列举几个大槽点就完了。
但《ABC谋杀案》改编的糟糕程度,我真是如坐针毡。
我一向是不反对改编的,像国内的《西游记》和《大话西游》、《三国演义》和《大话三国》,像国外的《神探夏洛克》和《大侦探福尔摩斯》。
就拿同属侦探类的福尔摩斯来说,《大侦探福尔摩斯》加入了福尔摩斯的老情人,我觉得并无不妥,编剧还写得很出彩,对大侦探的人物形象烘托得更丰满。
原著一向不是圣旨,改编得合情合理即可,甚至彻底推倒所有人物关系、重构整个案件也可以接受,只要它还有推理侦探剧的味道,作案手法及破案手法能够自洽,不借助科学无法解释的怪力乱神和无头无尾的灵光一闪。
但,即使抛开原著,抛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光环,从一个推理破案故事的基本角度来看这三集迷你剧,它能合格吗?
不能!
尽管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的波洛没有肯尼斯·布拉纳扮演的自恋型波洛那么戏多,尽管安德鲁·巴肯扮演的凶手形象也还有模有样,尽管本剧所有演员的演技比起国内近几年那些四大名著和金庸古龙等小说的流量小花改编剧,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还是很不满意整个故事架构。
别跟我提制作精良、画质一流、构图完美、服装华丽,你倒是去看不需要讲故事的超清纪录片啊!
美滴很呢!
我再强调一点,我是看过好多本,但我不是非原著不可的书粉。
这部剧、这个编剧的最大硬伤,显而易见,便是强行加戏、无脑杂糅、说多错多。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
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那几个关于战争难民的悲惨经历的小片段,以及那几个逮到机会就强行渲染本土国民对外国移民的抵抗情绪的只言片语和小情节,不管是包租婆对新住客的吐槽,还是门口贴着的反对移民的海报,还是媒体记者直接抛出的关于嫌烦是否英国原住民的拷问,还是检票员或者女邻居对波洛这个外国人的不屑,目的是什么?
除了影射政局现状以博眼球,对案件或者对波洛这个侦探角色的丰满有何推动作用?
Sarah如果想讨论1)战争与和平2)士兵的创伤后应激障碍3)西方社会与人道主义4)尊重生命5)如何正确对待难民及战争移民,为什么要反复穿插在一个主要视角为杀人与追凶、犯案与破案的故事里头?
还要骑在推理女王的头上撒这么一把野尿?
单独原创个政治或者战争故事,大大方方地讨论,不爽吗?
再举个也很明显的例子。
波洛去了几次教堂,还和牧师讨论了忏悔与宽恕,又特写了几次丝袜推销员床头挂着的那句“上帝无时无刻注视着你”,以及波洛在不断闪现的一战期间比利时难民在教堂被焚烧至死的记忆中寻找救赎,和这个案件有什么关系?
我差点以为要发展成《达芬奇密码》或者《天使与魔鬼》了。
Sarah如果觉得自己想法很多,想问问天问问地,去写个宗教奇幻故事呗,别来糟蹋推理类。
再举几个神奇的特写,出租屋SM?
像极了流脓的荷包蛋?
眼珠子会转动的木偶?
火车脱险记?
小三互撕大战?
这纷繁各异的故事类型,我简直要被四分五裂。
Sarah同学爱好众多,雨露均沾,像极了最近上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花费大量时间描述与案件毫不相关的情节,然而一分钟不舍得给的,就是本剧的最大(唯一)要素,推理过程,抑或叫破案手法。
在哪儿?
在哪儿?
第一集花了一个小时讲了前两起杀人案件;第二集毫无进展;第三集还剩下40分钟,时间快来不及了,赶紧抛出“丝袜”,找到了丝袜售货小弟;第三集还剩下26分钟,要剧终了,赶紧推翻售货小弟的嫌疑,直接祭出凶手???
谈了几句之后,波洛采集了凶手的指纹,匹配!
还在他的衣柜搜到了伪装用的外套,坐实!
下一秒就逮捕入狱了!
这苏格兰场的效率真高!
Sarah同学的脑洞有点大,剩下9分钟不知怎么打发,直接上演腐国经典情节之监狱搞基?
凶手对波洛表达爱慕之情,并祈求得到赏识?
作案动机是对波洛的可怜,希望给这个暮年名侦探搭把手再振雄风?
还慰问波洛的伤疤,并走过去爱抚一下太阳穴?
我好怕美丽的安德鲁·巴肯强吻我心爱的波洛同学……我不知道Sarah对推理小说有什么误解,我希望她没有兴趣读推理小说,就不要糟蹋它们。
如果Sarah想编个破案的剧,那就自己自力更生(自生自灭)想一个吧。
再这么“取其精华、加入糟粕”的“比比谁更辣鸡”式的改编,阿婆的棺材板要按不住的。
翻了一下订了七部,《罗杰疑案》拼了老命都不准动!
俄罗斯改编的5集共250分钟版本已经好得出乎意料了。
《ABC谋杀案》在阿加莎侦探小说中并不是最出名的,我大概在十年前读过原著,对于情节已经很模糊了,这次BBC的三集迷你剧评分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改编比较大,引起很多原著粉不满。
我大概是由于对原著的模糊记忆,看得时候没有什么预设,十分满意。
其实对于情节上的改动倒是还好,改动最大的是整个故事的基调,即大侦探波洛不再是那个大腹便便留着漂亮胡子的很有喜感的准老头,而是一个英雄迟暮带着悲凉色彩时时面对自己心魔的老年人。
其实在波洛系列中,时间线跨度很长,波洛是年龄渐长,然而可能是以往影视剧演绎的关系,和大侦探沉稳不紧不慢的风格,在我的记忆里波洛就始终是个50岁出头的年龄,从没有年轻过,但是也没有很老。
所以第一集看到波洛,我是有点吃惊的,并没有一开始就确定这个角色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侦探波洛。
年老、落寞、过气,初印象。
第一集看完,我被完全带入剧集的节奏中,回味无穷。
然后,以每晚一集的速度,三天看完了。
BBC还是一贯的制作精良,其中扮演新任警探的是当年哈利波特中罗恩的扮演者,要不是看演员介绍,我真的完全认不出来,已经全然褪去了罗恩的青涩。
每个演员的戏都很好,所以人物之间的交锋、牵缠斗很好看,最好看的就是谋杀案。
我们都爱看破案,尤其是谋杀案,谁是凶手,动机是什么,背后有什么秘密,他们的真面目是怎样。
永远不会腻,侦探小说永远有市场。
短评里有人说,我是来看波洛虐凶手的,不是来看编剧虐波洛的。
但是我对这个有点悲凉的大侦探,几乎是立刻就接受了,毫无违和感。
大概是因为那句话,快乐的人是做不了侦探的,也无法成为作家。
快乐,你就无法洞察人性的黑暗面;快乐,你就无法一直和罪恶周旋。
阿加莎也是在经历离婚和神秘失踪21天之后,名声才达到顶点。
ABC谋杀案,有五个受害者,A, B, C, D, E;凶手自称ABC。
五个受害者,一个嫌疑人,一个真凶。
在书里,凶手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其他都是烟雾弹;而在改编的迷你剧中,凶手有一个非杀不可的人,但也是连环杀手,不被抓住不会停手。
凶手执行绞刑前,和波洛吃最后的早餐,他认为他是波洛的朋友,是他让大侦探重新焕发光彩,重新拥有名望。
他回忆当初认识波洛是在伯爵夫人的生日宴会上,波洛作为嘉宾带领他们玩了一场谋杀游戏,生日谋杀案。
也就是我们今天玩的天黑请闭眼、狼人杀的贵族高逼格版本,他说波洛点燃了他的罪恶之光,开启了他的犯罪道路。
然后,他就一直等待着一个时机,策划了这一系列为波洛量身订造的案件。
在他的心里,他和波洛是至交,是最了解彼此的人,他认为临死前他应该得到回报,即波洛的秘密。
大侦探不愧是大侦探,眉头都不邹一下,说,你就是一块等待火花的绒布,你的灵魂就是一个停尸间。
你得到了最后的早餐,不会得到我的秘密。
剧集中伯爵夫人初登场已是病入膏肓不见往日神采,床头柜上有一张当年生日宴会的合影,提示着往日的风华。
波洛来拜访是,伯爵夫人说,看到波洛很开心,让她想起了当年的生日会,那时他们都还风华正茂。
不管是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的伯爵夫人还是步入暮年名声不再的波洛,都有一种怀旧的美感,怀念往昔荣光。
然而,在最后,这种怀旧又被波洛自己推翻了,他说旧时光一样残忍。
上帝视角的我们看到了编剧为波洛设定的前世今生,保护不了信徒的牧师最后成为了侦探,永远追逐罪恶,这就是凶手问他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一直驱动着你。
罪恶一直在重复着,人类并没有变得更好,但是波洛找到了与之对抗的方式。
上帝视角还看到了貌似对秘书心猿意马的伯爵其实深爱妻子,那个想要勾引伯爵的秘书未必又不可怜,放荡的妹妹其实很爱姐姐,抢了她的未婚夫可能是她能想到最好的保护姐姐的方法,看起来痛恨妹妹的姐姐在妹妹死后却发现自己是唯一为她难过的人,温文尔雅的贵族其实邪恶又狡诈,看起来变态的嫌疑人其实只是个被人利用的病人。
有一些秘密被揭开,有一些反转,似乎在冷漠客观的揭开一切之后,冥冥中还留着一丝温情。
可能这就是阿加莎为什么长盛不衰,再早一点的人们看狄更斯,只要打开一本狄更斯的小说就岁月静好。
我们看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集,最好是冬天或者雨天,窝在家里,手边有热茶,翻开书页,等着什么时候出现第一个死者,等着侦探登场,猜测着已经出现的人物里谁才是凶手,他们有什么秘密,动机是什么。
然后心里稳稳的,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秘密和黑暗都会被揭开,凶手一定会被绳之以法,无辜者得到救赎,正义一定会来到。
三集看完,平心而论比无妄之灾要好那么一点点。
这次至少没有自作聪明地乱改结局,而且推理因素也还算有,最后也基本圆上了问题嘛也很明显,就是除了人物的名字一样之外基本就跟原著没有关系了,最后菠萝的背景故事也是天雷滚滚。
但如果不把这剧当做阿婆的书,而是一部普通的谋杀惊悚片来看的话,其实还是可圈可点的。
只是下次一是拜托别再挂羊头卖狗肉;二是少点莫名其妙的人物冲突和毫无意义的sex scene,一个半小时的戏硬拖到三个小时就好了
改编不易,且行且小心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微博:影探探长作者:香蕉姐转载请注明出处可能每个大IP翻拍,都会面临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面对老版珠玉在前的现状,忠实原作还是大幅度改编?
忠实原作,观众会说:翻拍干什么,重播得了!
大幅度改编,观众又会觉得亵渎原作,让你翻拍又不是拍新剧!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圣诞档,BBC又出来搞事情了。
对,说的就是阿加莎系列改编剧,今年轮到了这部:《ABC谋杀案》The ABC Murders
说到阿加莎系列改编剧,就不得不从2015年说起。
当时为了纪念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诞辰125周年;BBC推出了剧版[无人生还],并在当年大获成功。
2016年,BBC在推出[控方证人]后,宣布继续预定7部阿婆小说的影视改编作品。
包括[无妄之灾](2018.4),和刚完结不久的[ABC谋杀案](2018.12),还有未播出的[死亡终剧]等。
阿婆的金字招牌+BBC精良制作,使得每年播出的阿婆改编剧都备受瞩目。
其中[无人生还]在豆瓣有近十万人标记;4月播出的[无妄之灾]由于推理薄弱备受粉丝诟病,但也因为悬疑味十足、剧情紧凑,大火了一把。
所以,每年圣诞档,香蕉姐都和很多观众一样,搬好小板凳,嗑着瓜子,等着看神剧。
但是,刚完结不久的这部[ABC谋杀案]却猝不及防来了个“年度大翻车”。
香蕉姐就看着豆瓣评分一路往下降,降到了现在的6.5分,史上最低分啊喂!
没看过的小伙伴可能要问了,这部剧真的有那么难看吗?
其实,还好。
烂番茄全鲜,还是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香蕉姐作为亲历者,好好跟大家说说评分“惨案”背后的原因。
不过在讲之前,香蕉姐要先带大家了解一下[ABC谋杀案]的基本信息。
[ABC]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就不用多介绍了吧。
这个一生都在“谋杀”的女人,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之一。
即使你没有读过几本阿婆的小说,也能通过改编的影视剧对她的作品有一些了解。
[ABC谋杀案],作为阿婆的代表作;连同[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一起奠定了她在侦探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地位。
不仅因为在这部作品里,大侦探波洛与凶手精彩的对峙,更因为它的诡计设计得十分新奇,至今仍被后人模仿。
香蕉姐记得[明星大侦探]第四季“神秘来电”那一期中的某些作案手法就模仿了[ABC谋杀案]。
大家乍一听[ABC谋杀案]的标题,多少会疑惑“ABC”代表了什么?
ABC,实际上代表三座城市、三个人、三桩凶杀案。
A,安多弗市(Andover),爱丽丝·阿舍(Alice Asher),杂货店老板,割颈而死;
B,贝克斯希尔(Bexhill),贝蒂·伯纳德(Betty Barnard),咖啡馆服务生,被丝袜勒死;
C,彻斯顿(Churston),卡尔迈科·克拉克(Carmichael Clarke),被砍死。
看到没,凶手按照字母顺序杀人,A城A死者,B城B死者,C城C死者。
而且在每个被害人的尸体旁都会留下一本《ABC铁路指南》,页数翻到对应的字母,作为死亡标记。
为什么要留下一本《ABC铁路指南》呢,正如波洛所说:那是凶手在告诉他们游戏规则。
按照铁路指南的字母顺序,下一个死者会是D城叫D的人,下下个会是E城叫E的人……可见,这个凶手十分残忍且自负,把杀人当做游戏。
更为嚣张的是,这还是一桩事先张扬的连环谋杀案。
原来,凶手署名ABC,经常给波洛写信,而且每封信的邮戳都不一样,波洛无法找到他。
ABC在谋杀前,先通知波洛“我准备行动了”;
完事儿后还会挑衅波洛,“你猜对了吗?
”
就在波洛猜中下一次谋杀地点,和警察一起赶往唐卡斯特(Doncaster);准备阻止下一场残忍的谋杀时,ABC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错杀了与德克斯特·杜利(ABC原本的目标)共用一个化妆间的滑稽演员本尼·格鲁。
一向自负,想与波洛一决高下的ABC,犯了如此重大的错误,他该如何收场?
熟悉ABC心理的波洛猜测,他会狂怒,会展开一系列报复,将这个游戏进行到底,来证明他的才智。
波洛的调查不断被这样一个决心要胜过他的敌人挫败,他的权威、正直,和自身身份将经历严峻的考验。
所以波洛必须在ABC下一次作案前抓住他。
可能对波洛来说,抓到凶手固然重要,但更让他感兴趣的是:凶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要制造这场恶毒的游戏?
这也是波洛的惯常思路,在他看来,找出凶手的杀人动机才代表一个案件的终结。
诸如杀人动机、《ABC铁路指南》的创意出处,这些令人费解的谜题在阿婆的书里都被波洛揭开了;而且还提醒读者记住一个信条:永远不要挑战大侦探波洛的智慧。
在阿婆的书里,波洛即使受到挑战,他还是那个幽默、自信、优雅,带点小骄傲的波洛。
但是在BBC新改编的剧里,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下面香蕉姐主要说说剧里的改编。
为什么新剧几乎完整呈现了阿婆的诡计,却有那么多观众不买账?
首先是大侦探波罗的人设问题。
在BBC这部新剧之前,还有一版非常经典的改编[大侦探波洛](1989-2013)。
由大卫·苏切特饰演的波洛,矮小敦实,留着八字小胡,是一个严肃、优雅、智慧、犀利、意气风发的小老头。
观众就觉得,波洛就应该是苏切特版的那个样子。
但在新剧里,由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的波洛,人设却大变。
电视剧开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苍老而疲惫的波洛,走路的姿势像跛足。
他已不再年轻,人生中最声名显赫的时光已然逝去,为了抵御衰老,他甚至用染发剂染黑自己的胡子。
观众熟知的波洛意气风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日薄西山的阴郁沉闷。
编剧似乎为了突出波洛的阴郁气质,还为他添上了不堪回首的前史,并在全剧不断闪回出现。
在人物关系上,波洛的好基友黑斯廷斯也不见了。
不仅如此,包括克罗姆([哈利波特]里的“罗恩”鲁伯特·格林特饰演)在内的警察厅还集体排斥他。
因为年轻的警察们想做出一番事业,而波洛的智慧又显得他们很愚蠢。
人物底色的阳光、自信,被阴郁和孱弱代替。
这样的设定简直踩了原著党的重雷区,他们觉得这根本毁了这个人物的基石。
除了波洛形象的颠覆,许多原著粉怒打低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从剧情上来说,悬疑感有些薄弱。
和原著相同的是,新剧分两条线索行进,一条波洛,一条卡斯特先生。
不同的是,新剧对卡斯特形象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和丰富。
在剧中,卡斯特先生是个卖“足尖轻舞”牌丝袜的旅行推销员。
他神经衰弱,经常忘记自己做过什么,还有强烈的抖M倾向。
喜欢被人命令,如果没人指使他该做什么,他就会迷茫,找不到生活的动力。
剧中,凶手的行动轨迹和卡斯特先生卖丝袜的旅行路线一模一样,而且他也有一本《ABC铁路指南》,和一台打字机。
更为吊诡的是,每个死者生前都与他有过联系。
波洛在阿舍夫人的房间里找到“足尖轻舞”牌丝袜的吊牌一角;贝蒂·伯纳德是被“足尖轻舞”牌丝袜勒死;克拉克爵士的秘书曾与卡斯特有过交流……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布局,但越是完美越显得古怪。
卡斯特先生的性格、心理,与给波洛写信的真正的凶手大相径庭。
很显然,这是凶手故意引导波洛走向错误的方向……
新剧主要线索明晰,基本遵从阿婆的诡计的行进。
但是由于太注重人物冲突和气氛营造,导致大大削弱了故事的紧张氛围和推理的乐趣。
香蕉姐特别能理解这一点。
对于推理小说影视化来说,时刻保持悬疑是改编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看过之前几版BBC改编就会知道,编剧莎拉·菲尔普斯恰恰最不注重情节和推理。
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挖掘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人与人复杂的关系上。
叙事节奏平缓沉闷,观众一直期待的波洛的“高光时刻”,最后也没有到来,而是以“反高潮”的形式结尾。
这一切都踩中了原著党的红线,打低分也在所难免。
其实,香蕉倒觉得,编剧大幅度改编本身无可厚非。
毕竟面对的是一本80多年前的小说,现在与过去的时代背景、人类智识、艺术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应风向做一些改编,或者编剧想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都是OK的。
比如,现在谋杀案如果一味渲染诡计和破案的快感,会有被指责为反人类的风险;所以该剧加重了受害者家庭的戏份,展现人的矛盾和创伤。
但是,无论如何,改编不能失掉原作的根基,否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了。
[ABC谋杀案]如果是一部新剧,观众就不会那么苛刻了。
但这是一部人人熟知的大IP,而且已经有了一部经典的前作,再去翻拍确实不容易。
不过,无论怎样,不知道会有多少观众,会和香蕉姐一样;依旧会在下一个圣诞节等待阿婆改编剧的到来,这可能就是经典大IP的魅力吧文/香蕉姐(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非原著党,第一次看这种剧,以前也看过阿加莎的侦探小说改编的电影,不多。
因为我并没有看过原书,所以对于剧本改编很大并不是有很多怨言。
我在看剧的时候偶尔会扫两眼弹幕,我看很多人对这里面大侦探菠萝的性格人生境况等等的改编表示很多不满,当然因为我并没有亲身体会所以感觉不出来。
其实我觉得编剧这样改了我自己是还挺能接受的,好多人说前面铺垫菠萝以前不是警察的回忆出现太多回,其实我感觉这段应该算彻彻底底对菠萝的改编在我看来虽然逻辑可行性有点怀疑(就是弹幕有人说战争不杀神职人员),但是感觉从内涵来说还是有点震撼的,任何关于在战争中的人性问题都让人觉得复杂又可怕,所以编剧加入这段原创历史其实如果只当成一个新编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剧情。
然后是关于剧情拖沓问题,其实也就还好,一共才三集,虽然一集小一个小时,不过很多都是在描写替罪羊和犯案过程,所以直接导致这个不像一个侦探推理剧反而像一个悬疑惊悚剧,不过我就是抱着悬疑片看的,所以这里我还是没有什么心里落差,如果是想看大推理的电视剧劝你不要看了。
就从悬疑片的角度看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很多地方还是很给人吓人的紧迫感。
不过如果将它看成推理的话那就肯定会失望很多,看了两集半还在搜集证据抓到替罪羊,不过我个人觉得,我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你知道的所有都和剧里的侦探知道的一样多,没有任何证据对观众隐瞒了,聪明的人就能猜出来凶手是谁。
反而太多太多的剧基本都不给你展示线索这样最后推理时刻给你列出来让你感到惊奇,我不喜欢那种。
然后是关于凶手的杀人动机,表面看是为了伯爵的地位和钱,实际上是内里已经杀人上瘾的心里疾病,不知道是不是这一类人都是那种极端的人,希望自己的犯罪能将聪明的名侦探耍的团团转,希望能成为他的对手,用自己的犯罪成就自己……嗯,非常之疯狂。
当然这点好像也和原著不一样。
所以整体来说还是当成一个用了原著杀人手法的新编老年菠萝侦探的故事好了,不要过分纠结于侦探推理过程,其实也还算是不错的。
chin–chin Cenduruila
1、衰老 大侦探波罗也会老去。
曾经如此荣耀,时过境迁,一定有人感恩戴德,有人咬牙切齿。
只不过,你光荣时,前者的声音被放大,后者被淹没。
荣光不在时,恰恰相反。
可能编剧们到了中年危机,开始思考衰老。
比起年轻的小伙子们,波罗们多么羡慕。
不过还好,年轻的小伙子们也将老去。
波罗们就该放心了。
2、生活 大侦探波罗就应该是大侦探,没有其他的标签。
比如,爸爸、丈夫、哥哥等等。
牛逼的人物为什么晚景凄凉?
要么是太过优秀,看破红尘,了无牵挂,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要么是挥霍才华,没积攒下资本,人力资源耗费后,老无所依。
所以啊,生活,得早早为老了做打算。
当然,这跟剧关系不大。
而且,三两个小时时间,必然要抽去一些细节,留下要表达的内核。
3、强硬 强硬如波罗,这一集里竟然如此凄凉。
为理想、国家以及荣耀这样虚无的概念而抛弃其他,比较危险。
如果你把事儿做成了,或者有人为你立碑立传还行,否则都是白干。
热泪盈眶就完了。
还不如,让人有个念想,记得好处。
人是社交动物。
社交+动物。
当然,后期的处理太没劲了。
波罗证明了自己老当益壮,苏格兰场证明自己一无是处。
误解变成理解。
皆大欢喜,人性显现。
太平庸了。
莫不如就是一条路走到黑。
看了开头,我就懵了,我记忆中的波洛没这么颓废啊,翻了一下原著,明明说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往下看,反正波罗就是被各种不待见各种憋屈,整一个老年危机。
编剧把黑斯廷斯写没了,硬塞进来一段陈年旧事,把整个案件的逻辑都给改变了。
然后加进来各种无关的细节,虽然对刻画人物可能有点用,但也太喧宾夺主了吧,正经推理部分好少,最后推出正真凶手那里几乎完全没有交代,最后凶手自己说是白兰地酒杯上的指纹暴露了,我觉得也有点牵强。。。
ABC=Alexander B Cust, or alphabeticallyAre you lonely? Don't be lonely. I am here, watching you.I followed the other day. You looked old and tired. You walk as if your feet hurt. I was rather concerned for you. I stood so close behind you. Could you feel my breath on you neck, Hercule? Plenty will say that it is vanity. "That puffed up, pompous peacock Poirot, " They'll say. And they'll laugh at you behind your back, but I'm not laughing.Because it's not vanity. I think you're trying to roll back the time to when you were a famous detective. When you were celebrated, when you were wanted. When you were loved. I have never been loved. But I will be feared. I will be a faceless beast, leading lambs to the slaughter.March 31st, Andover, Alice AsherApril 4th, Bexhill, Betty BarnardApril 10th, Churston, Carmichael ClarkeDoncaster, Dexter DooleyEmbsay, Ernie Edwards
如果要评选英国BBC最爱的女作家,那一定是简·奥斯汀和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感觉隔段时间,BBC觉得自己没什么像样的作品了,就把这两位的小说拿出来拍一拍,总能吸引观众眼球。
就像TVB也总要隔段时间就拍一下金庸小说来引发观众热情一样。
2015年圣诞节,BBC推出了阿加莎最经典的小说《无人生还》的三集同名迷你剧,大获成功。
虽然,很多阿加莎书迷对BBC这一次的改编并不满意。
但显然,BBC对自己的改编也是有自己坚持的态度和风格。
它当时就宣布,将要翻拍阿加莎·克里斯蒂7部经典作品,并于每一年的圣诞期间推出。
2016年,短篇《控方证人》被BBC改编为两集迷你剧。
2017年,BBC拍摄《无妄之灾》的时候遭遇了“无妄之灾”,原定饰演米奇·阿盖尔的爱德·维斯特维克(代表作《绯闻女孩》)被指控涉嫌性侵,BBC发表声明称:“即使爱德·维斯特维克极力否认,强奸也是很严重的指控。
英国广播公司不会做出任何裁决,但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我们也不会将《无妄之灾》的上映列入时间表……”
爱德·维斯特维克最终爱德·维斯特维克的戏份由克里斯蒂安·库克全部重拍。
三集迷你剧《无妄之灾》拖到2018年4月才终于播出。
《无妄之灾》剧照,后排右一就是克里斯蒂安·库克,左一是马修·古迪2018年圣诞,三集迷你剧《ABC谋杀案》播出,BBC终于改编了“ABC”。
我先从最新的《ABC谋杀案》说起。
作为阿加莎的书迷,觉得她的书其实并没有那么好改编为影视剧。
虽然有些情节曲折,人物动人,故事涉及到金钱、情色、权谋、鲜血、悬案……总是夺人眼球。
但很多时候阿加莎的文字迷宫根本无法用影像展现,或者用影像展现出来之后,魅力就大打折扣。
比如被称作最难改编的《罗杰疑案》,阿加莎在小说中算是玩了一把“文字游戏”,读者看的时候都被她成功“骗”过,于是猜不到真凶,可这怎么影像化呢?
但即便如此,之前将《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为日本版的著名编剧三谷幸喜(我当年为此写过《从十二怒汉,到十二嫌犯》)还是在去年将《罗杰疑案》改编成了《黑井户疑案》,依旧由野村万斋饰演日本版波洛探长胜吕武尊——看来他是要把阿加莎在日本一直本土化下去啊,真的是人人都爱阿加莎!
三谷幸喜在改编《东方快车谋杀案》时成功加入了很多自己新编的情节,但《黑井户疑案》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看得出他也是处处制肘,三谷幸喜这次没能给我惊喜。
阿加莎另一部难改编的作品应该就是《ABC谋杀案》了。
因为你真凶出场早了,观众可能很容易就猜到了;但若是出场太晚,太过刻意,观众也很容易就猜到了。
《无人生还》为什么被改编那么多次?
因为人人互为凶手,无人生还……
1989年开播的英剧《大侦探波洛》第四季也改编了《ABC谋杀案》既然是改编,又是改的人人都爱的阿加莎,要不要改动?
怎样改?
该不该加入新的东西?
加的算不算好?
这些都是编剧要面对的问题。
BBC这几部阿加莎的编剧都是同一个人:莎拉·菲尔普斯,她挺擅长改编的,之前改编过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J·K·罗琳的《偶发空缺》,菲利帕·格里高利的《白公主》……
BBC版《雾都孤儿》连续看下来,基本可以总结莎拉·菲尔普斯改编阿加莎的规律:增加暗黑的氛围。
丰富人物细节以强调人性化。
只要能说得通,把凶手改了也不是不可以的。
并且一点也不追求揭露凶手的快意,没有快意,哪怕成功破案都是丧气十足。
把阿加莎的几部作品都改得丧气十足。
《无妄之灾》剧照先说氛围暗黑——BBC新版的阿加莎几乎是我看过最暗黑的阿加莎。
《无人生还》因为是密室杀人无人生还,氛围暗黑我也认了,后面居然一部比一部更暗黑,到了《ABC谋杀案》,这种暗黑风格简直达到了高潮。
明明是以波洛为主角拍摄的,但这个波洛一点也没有喜感,反而很是愁人。
饰演波洛的居然是约翰·马尔科维奇——卡司也是强大,但约翰·马尔科维奇有一双凶狠的眼睛,之前在《空中监狱》里演反派,以及《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海报上无数张他的脸,都是许多人深深的噩梦(我有个朋友说他是“美国版冯远征”,请自行代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感受一下)。
《ABC谋杀案》剧照他和波洛唯一相似的地方就只有头发稀疏吧……以前银幕上的波洛,总是胖胖的,有两撇上翘的胡子,爱吃,爱笑,爱出汗,不爱运动,睿智但同时又有着可爱的喜感。
《ABC谋杀案》中的波洛却苦得要命,他被深深的创伤回忆所困扰无法自拔总是噩梦连连,现实中又已经过气不受警察待见,还因为是比利时人遭到了英国人的歧视……这个波洛角色的塑造本身就挺暗黑的。
影视剧中比较成功的波洛是彼得·乌斯蒂诺夫,他在电影《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中饰演了胖胖的、爱吃冰淇淋的可爱又睿智的波洛。
BBC增加暗黑氛围的法宝之一是:加入战争戏。
战争总是残酷的,留给人内心极大的创伤,久久无法平复。
在阿加莎小说中,战争最多是遥远的背景。
但BBC迷你剧中,战争与故事息息相关。
《控方证人》一开场即是战争,男女主角是从硝烟中携手走出来的,两个人之后的彼此守护,简直让你想到东野圭吾的《白夜行》。
律师愿意帮助男主打官司,也因为自己儿子在战争中牺牲了,于是看到从战争中生还的男主产生了共情之心。
BBC增加暗黑氛围的法宝之二是:那些莫名有着精神疾病的角色或自残,或疯癫……搅乱身边的空气。
我记得阿加莎小说中没有这么多精神有问题的人啊,大家都是头脑明晰的,于是才会高智商犯罪以及破解疑案嘛。
但在迷你剧《无妄之灾》中,编剧将杰克的不在场证人亚瑟写成了一个精神病人,他之所以没能及时为杰克作证,因为被精神病院抓进去了……阿加莎的小说中明明是车祸造成的短暂失忆啊。
至于亚瑟为什么有精神病呢?
因为他写的代码被用于战争……又是战争的错。
再说人性化——看得出BBC这次改编阿加莎的野心并不是拍侦探小说,而是想要借着侦探剧讲述人性的复杂。
于是阿加莎小说中破案的部分变弱了,关于案件中涉及人性的部分被放大,放大,再放大。
《无人生还》不惜一次次破坏悬疑氛围,也要不断闪回十个人的往事人生。
不过这样也有好处,确实会让一些角色被大家记住,比如原著中并不突出的隆巴德,因为坦诚(和帅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无妄之灾》这样的家族大群戏更是BBC擅长的,几个养子女,每人的故事都要讲到,每个人都不是单纯的好人或者坏人,背后都涉及到复杂的人性。
甚至那些残酷之举,一转身都能找到合理的人性动机。
演着演着,仿佛命案已经不重要了,我们看的不是阿加莎,而是《唐顿庄园》。
《无妄之灾》的宣传照也很《唐顿庄园》,这时候中间站着的还是爱德·维斯特维克。
《控方证人》中律师发现真相后质问男女主,女主反问他:“你在拿到证据后,曾答应要在第二天回去见给你证据的女人,将不足的钱补给她,但你回去了吗?
你没有。
你还发誓你会回去呢,以你的妻子起誓,以你已故的儿子起誓,先生……”真是一个人性的大拷问啊。
《控方证人》除了结尾部分,前面都是这样烟雾笼罩的黑漆漆的伦敦。
而《ABC谋杀案》中波洛形象被扩充到有了前情后事前因后果,根本已经不是一个破案的工具性人物,俨然就拍成一部《波洛传》了。
然后说关键情节改动——对于耳熟能详的侦探故事,改编的时候能不能改动关键情节,比如换凶手?
对此我的态度是:只要能够保持人物和情节的合理性,我们还是应该鼓励改编的。
就是有金刚钻,自然能揽瓷器活。
因为有时候,看过书后知道了凶手再看剧集,是会少了一些乐趣的嘛。
不过换凶手确实很难就是了。
BBC目前改编的四部阿加莎作品中,只有《无妄之灾》成功改了凶手。
别的三部最多也就改了凶手的动机什么的,以给凶手注入更多的人性。
最后说说丧——大家为什么喜欢看侦探小说?
是不是都是为了最后侦探能够找出真凶,惩恶扬善?
大家看柯南是不是就等着他说那句台词:“真相只有一个!
”看阿加莎是不是都等着波洛最后将所有人集中起来娓娓道来推理过程?
每当此时,这总是小说或者之前改编的影视剧的高潮环节。
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每当此刻我都觉得波洛一定特别有成就感!
但BBC这一部分简直欠奉,它的改编完全不追求这样的一幕戏剧性。
比如那么多坏人阴谋被揭穿好人得好报的小说它都不选,偏偏选了坏人最后成功逃脱的《控方证人》。
而且当年比利·怀德的电影版,最后为了恶有恶报,还让女主杀了男主。
BBC的结局可不是哦,简直要让老律师在悔恨中度过余生,再也过不好余生。
比利·怀德版《控方证人》,有银幕女神玛琳·黛德丽,豆瓣评分高达9.6《无妄之灾》《ABC谋杀案》原著中都有大家排座座听分析案情且最终揪出真凶的情节,但迷你剧里基本上都没有。
迷你剧看到最后没有快意恩仇,只有如丧人生。
看BBC选《无人生还》作为改编第一弹就知道了:人都死光了,哪有赢家?
赢家也死了。
就算真凶找到,被杀者也不能回来,许多人的人生还是被改变了,没有赢家。
BBC版《ABC谋杀案》简直是另一个版本的《无人生还》……所以如果看宫斗,一定要看《延禧攻略》那样的宫斗剧,就不要看BBC改编的这几部阿加莎了,可能会让你很不能够爽到。
但如果你更喜欢《如懿传》那样的……也许可以看一下的。
BBC版《ABC谋杀案》的结尾,真凶归案,镜头扫过涉案的每一个人,那些被杀者的家人,杀人者,杀人者的家人,被错认为犯人的人……每个人都过得很糟糕,并没有因为案件成功侦破就此扬眉吐气了。
侦破快感只是一时的,惨案留下的伤害却是永久的。
简直就是一幕众生皆苦的悲惨世界。
而BBC今年真的改编了雨果的著作《悲惨世界》。
鉴于对它之前改编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信任,我决定养肥之后还是要看一下的。
最后,说了这么多BBC改编的阿加莎,我要说另一部英国另一电视台Channel 5拍的关于阿加莎的92分钟剧集《阿加莎与谋杀的真谛》,让大家轻松一下。
喜欢阿加莎的人都知道,她在1926年时遭遇老公出轨,曾经突然“失踪”11天。
关于这段失踪经历,阿加莎本人一直守口如瓶,于是也给后来人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
《阿加莎与谋杀的真谛》拍的就是这11天的故事,虚构出写作和生活都遭遇瓶颈的阿加莎决定利用这段“失踪”去帮人破案。
破的案子可远不如她小说中的精彩哦!
为什么呢?
因为故弄玄虚云山雾罩才是小说啊,而现实中谋杀的真谛往往就是那个最有条件谋杀的人。
剧集字幕是这样写的:本片未获得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及阿加莎·克里斯蒂公司的许可、批准及授权。
哈哈!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BBC最差改编?
挺好看的
去年用了几个月时间,把阿婆的波罗系列和几个有名的单本都看了。BBC的剧版是今年才补上的。从《无人生还》,《控方证人》,再到《无妄之灾》,虽然没有惊喜,但也算对原著负责,呈现效果都在基准之上。而到了本篇,不知道是编剧的工资没发够,还是脑子进水,一顿抽风式的自我发挥。剧情极度不连贯,悬疑成分所剩无几。其中最让书迷无法忍受的是,那个原本自恋到几近自大、永远胸有成竹的大侦探波罗,竟然被塑造成了一个遭遇老年危机,极度不自信、眼神飘忽不定、说话有气无力的白胡子老头…(虽然这本原著中波罗开始的确走错了方向,但也绝不是剧中的这种丧B状态)刻意营造的人性压抑,感只会让观众生理不适。BBC若是延续这态度,最好还是赶紧收手别拍了。糟蹋原著是会遭雷劈的。
BBC这水准,无人生还之后全部都改编的故作玄虚,谁说推理片就一定要神秘兮兮的,阿婆要被气的活过来了。
美术一流 拍摄上毫无疑问的好 只是就算抛开原著这也不算合格的侦探故事
看不下去了,这魔改阿婆是一年比一年雷人= =改编不是让你改成每个人都是神经病啊= =
被害人都如纸片人,波洛完全没有体现出睿智,毫无新意毫无推理的改编。
多余的背景刻画和做作的记忆闪回。
韦斯莱咱们不秃好吗。
用波洛先生的心理危机说事儿,是大败笔。
3.5/5
波罗原来是做神父的,这个太雷了
典型对细节过分描述,而忽略了剧本流畅度。
这次改编没让人讨厌,谋杀游戏恶趣味十足。但为什么拍得这么腐。
水准维持。Mes enfants最后还是很震撼的。
没看过原著,就这部剧来说,毕竟是英剧,那种浓厚的质感还是有的,缺点是推理性太弱,第三集的凶手转折也有点太突然。波洛这个角色和英剧波洛的性格外形区别太大,他的相同的闪回镜头太多,头号嫌疑犯的额头形状从侧面看很奇怪,真正的凶手的动机也有点牵强:一开始是为了钱,为了掩饰而设计了系列杀人案,还找了替罪羊(替罪羊居然还有间歇性失忆症和癫痫),慢慢地自己还爱上了杀人的感觉······
比大卫苏切版差很多,伪线出现的太早太明显,没了哄骗误导观众的作用了……而且波洛不应该是个自信到让人以为是自负的胖老头吗?怎么变成了郁郁寡欢,似乎还有点小心翼翼……
非原著党,所以第一第二集骂声一片的时候我觉得还可以呀。我可是马尔科维奇黑哦但这剧我觉得真的可以。结果第三集掉链子。。。。。
7分 结局反转
回去看苏切特老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