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儿看了阿丘那期的《客从何处来》,比易中天那几期做的好,特别感人,下南洋的那批华人的心酸血泪都浓缩在里面,本来阿丘追寻60多年前在马来西亚惨死的外公外婆,以为外公是英雄或叛徒,反正好也好臭也好总之是历史留名的。
后来发现,两个都不是,先人就是在动荡的局势中枉死的普通底层工人。
我看到中间还纳闷,为什么当时4个孩子只有一个留在马来,其他3个被姑母接回中国,还在想,可能那时候大姐已经在当地结婚了所以没有一起回到中国来。
看到马来西亚的阿丘的表哥拿着从中国老家寄来的破祖屋照片哭得比阿丘还厉害,我还想这表哥情感好丰富啊。
后来表哥写的一封信直接让我泪奔了,表哥的妈妈也就是大姐,当时因为路费不够,把自己卖掉换路费让弟弟妹妹回到中国,她在马来卖给人家当佣人,那时候她才11岁,受到很多折磨,后来被福利机构救出,却被福利机构的人霸占继续当佣人,精神受到创伤,直到后来结婚生活才有所好转。
看到大姐年轻时候的照片,是个非常美丽温柔的女孩,这样一个女孩,用自己柔弱的双手将弟妹送回家,又用这双手改变生活,看到他们现在在马来拥有一个生活还不错的热情开朗的大家庭,也有所安慰。
易中天那几集让人感到一种家族血脉传承的历史隆重感。
可是阿丘这集让人觉得,即使先人是普通人,是底层人,那种拼命讨生活的经历那么真实,那么令人心酸,动容,肃然起敬。
你有时候觉得很累,生活是苦的,可是看见还有一些人挣扎着,留着血,顽强地活着,就不敢讲自己经历的那些叫“苦”,那只能叫生活。
从明星的家族史回顾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
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个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样厉害,我们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过去,比如曾宝仪的外公那样,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
看完了客从何处来,我恨不得立即去问我爸,我们家族谱在哪里,我们家以前是在哪里的,可是我现在一个人在外面,不在他们身边。
当大家会一起回忆一个人会是什么时候?
是葬礼的时候。
想起了年初,我外婆离世,那时候正好是大年初七。
在她的葬礼上,我见到了许许多多我从来没见过的人,他们都跟我有着某种联系。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我外婆的过去,我第一次知道我那自我记事以来就疾病缠身的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我是从表哥表姐等人那里知道的。
他们也都是平日里一点一点地听说的,知道这个几个人才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些。
我也只听了个大概,我觉得我外婆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
我外公的父母只有我外婆一个女儿,那是我外婆的父亲是个厨子,家里生活条件很好,还收了好几个徒弟,认作了干儿子。
我也才知道原来在外婆葬礼上出现的那几个爷爷是外婆的干哥哥。
想来我外婆家那个时候是很富足的。
听说我外婆年轻的时候还做过买卖,是个很精明干练的女人。
后来,她嫁给了我外公至于是怎么嫁的,为什么嫁我就不知道了。
外公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没什么印象。
在外婆的葬礼我我才了解了他一些。
外公是个特别特别老实人,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
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经历了饥荒、大生产,那时候家里很穷,据说我舅舅曾经差点饿死,。
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一大家子都是靠着我外婆支撑,靠她左右逢源。
我从没想过我的外婆是个这样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佝偻着身子,喘着气,一到冬天身体就特别不好。
据说她这哮喘是年轻时候留下的,她靠着这样的身子撑起一个大家庭,一直到她离开。
我对她的了解也就这么多了,我的妈妈舅舅知道的肯定比我多些,而我的后辈又能记得多少?
所有的事情都随着她的离开慢慢被时光掩埋。
听上去多么无奈。
我们普通人不可能有《客从何处来》里的嘉宾那样寻根的经历,无法深扒家族的过去,没有那么多档案史料,长辈们很多时候对过去也是闭口不谈。
当我们老了,有一天忽然问自己“我是哪里来的,我们家是从哪里来的”,留下的只会是遗憾。
所以,回去向长辈们问一问我们的家族历史吧,即使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零星小事,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和留给后辈的回忆,依旧亲人之间的纽带。
知道多少是多少,然后告诉下一代,让这些历史跟随着不息的生命传承下去。
S1. 易中天1. 什么是悲剧,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在善的冲突这样的一种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向前走。
2. 明朝军队也曾在越南的国土上烧杀抢虐,无恶不作,甚至还焚书坑籍,破坏了越南的文明。
多数的我们知道自己的受害者,却不知道自己也曾是别人的灾难。
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句话我们听过太多次,通过这一期节目,我有了那种仿佛触摸到历史之墙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
历史是一棵大树,远观可见其盛绿繁茂,近观才知,其盛绿繁茂,乃枝之繁茂,叶之盛绿所赐。
曾经我看到的只是一棵参天大树,今天我看到的,是这棵大树的一根树干伸展出来的一棵枝丫,从枝杈到叶芽,根筋脉络,印刻其中,你听到的,你看到的,不单单是一幕幕家族史,更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对生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对义的执着,对忠的献身。
这些,就是我们的根基所在。
S2 马未都1. 马爷会对那一颗被日军投放在韩国济州岛海域然后随着洋流漂泊到父亲老家的海滩,然后将七十多位乡亲炸死的水雷作何感想?
那颗水雷炸死了父亲的弟弟,父亲一气之下投笔从戎加入了抗日的队伍,辗转千里最后在北京落脚,最后有了儿子马未都。
我想他大概会感叹,人的一生,是多少个这样的偶然的结果。
2. 儿子与父亲总是相像的:马爷的父亲在刚刚有了体面的教师工作后因为咽不下弟弟平白无故被炸死这件事负气出走投军打仗,马爷在进了出版社谋得一个编辑的工作后也辞职下海写起了剧本拍起了电视剧,在那时的电视剧蓝海中挣得盆满钵满,这时他又对古玩起了兴趣,做起了那时被看做是“不务正业”的收古玩的行当,后来古玩大热,一夜之间马爷再次暴富,这时他没有选择将自己苦心多年收藏来的那些古玩变卖出售,而是开了一家叫做“观复”的博物馆,取名“观复”,来源于老子《道德经》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思是: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
追溯本源,马爷和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大概是留存在血脉中的不安分与闯荡的本能。
3. 历史总会在宏大的节点将个人与世界相连。
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举国震动。
这一年,易中天的曾祖父将他的第二个儿子送到了两江学堂读书,后来这个孩子加入了第一批公费留学日本的队伍,成为了日本帝国陆军学堂的一名留学生,后来成为了易中天的二爷爷,他在抗战期间为保护家族血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易家血脉得以留存,生生不息。
马爷的外高祖在1895年也受到了甲午海战的波及:政府将全部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抵御外敌入侵的行动中,外高祖的家乡遭受黄河决口导致的水灾泛滥,朝廷坐视不管,外高祖崔家世代经营的盐场损失严重,从此家道中落,几年后举家北迁前往北京谋生,这才有了马爷的父亲和母亲在北京相遇相爱最后结婚生下马爷的故事。
马爷说的很对:看似偶然的家族历史,构成了整个民族的必然。
S3 阿丘1.你望着那位有点驼背,两眼无神的老太太,你只觉得她老态龙钟,活力全无,全然意识不到她的身上曾承受过多少生活的重担:11岁的时候把自己卖给别人当佣人,只为凑够弟弟妹妹回家的路费,17岁时无法承受主人家对自己的无端责骂与精神打击,不堪抑郁症的折磨选择自杀,被抢救回来之后送往福利机构生活,以为生活刚有了一点转机却又被卑劣的福利院院长霸占,开始了为他们家做女佣的暗无天日的日子,天知道你在那里又受了多少不堪的罪。
27岁时,终于被爱情所拯救,在新的家庭里养儿育女,相夫教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用历史的沉浮来解释个人的际遇,在这里反而显得太过轻佻,你只能望着她的眼睛,明白大概此生都无法报答她用无数牺牲带来的今天的你的这份恩情。
2. 海外华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身体把一个个国家托举起来,身上却带着这个国家给他们带来的伤痕。
很多情感就只隔着一层薄薄的冰片儿。
不去想我是谁了,不去想这对社会什么用,是政治经济的什么形态表现了,那些真的都不重要了。
在电视上放大来看,当年那就是让我们皮连着肉掉着泪的,有伤痛,抚平他。
一切波澜落幕之后,我们作为受害者施暴者谋反者甚至是陌生者的骨肉,在上一代人的手心手背下长大了,去学习历史。
如果放在一条时间轴上,距离我们几十年几百年的过往在我们的课本里连一句话都没有,就好像我们什么都没有。
寻根,寻过往,最直接的就是再去迎接那些熟悉的而素未谋面的疼痛,流泪,当我们触及【再也不回来】【最后一面】【不知道在哪里了】这样的字眼,那随之而来的不舍含着今世的温度,然后我们回首我们仰天,我们长叹。
现在的历史老师讲过一句话【在座的诸位都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啊】当时仅仅觉得有道理,现在想起来,后面的抽筋扒皮连着丝儿的苦难是我们这一代只隔着十几年却完全无法想象的。
我们根本什么都不用做就纵情消费着社会资源,我们每天都挺着胸膛在走路,我们每天都有睡觉的权利,有讲话的权利,哇,多好。
当然,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曲折,我们在和平年代中,人们相互却越来越复杂,当一切慢慢落入正常轨道之后,道路往往就开始不知不觉地偏移。
易中天推开两湖书院的正门那一刻,我们仿佛都看到一个眉眼和易中天很像的穿着长褂背着两个蓝麻布包袱的年轻男人意气风发的推开这扇大门,不管周围事物变迁了多少,我们总能在血缘的指引下找到,某年某月的那个人,他不是朋友,不是长辈,甚至没办法和威严的祖先联系在一起,但你很关注他,你很想了解他的一切,亲人,我家里的人,大抵就是这样的没由来的联系吧。
以至于了解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岭南人士大量南下远洋,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在最基层里谋生,那时候,管这样的人叫【猪仔华工】,我很心酸的,那时候中国才多少人,战争打的人们受不了了,抱个包袱就远远地离开了飘荡着这家香那家闹的土地,年纪很小,还很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战争在现在再去谴责,再去追究,对于个人来讲还有多少意义呢?
带着伤从战火中走下来,满目疮痍,还追究什么呢。
易中天的明朝祖辈易先,阿丘的外公陈斌,它们都与战争有关,都算是无辜的人,包括后来易中天的曾祖父住处营田,也是战争的无辜牺牲。
外交官吴建民先生谈过战争,说这个是冲突的最有利解决方式,一打仗,谁输谁赢,都搞定了。
而我们被迫去面对的是,在战争中夹缝求生的大多数民众不可避免的遭受灾难。
总体看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而放大到每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旧资料上看到【两个华人被绑,砍毙】【华人男子被抓枪毙,其华妇则被重伤】。。
大大小小发生了几百件,而电视前的你除了掩面低泣,还能怎么办呢。
一对夫妻过着很艰难的生活,在两个尖锐势力的敌对下丧生后,女儿又深陷惨痛中,经历了二十年的残害,被压迫的透不过气,一个人在这双亲魂散的异乡,才11岁,什么是她活着的念想呢?
而当时,马来西亚3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多少个在不安中惶惶的受害女孩呢?
全世界,到目前为止,七十亿鱼龙混杂中,又有多少个承受着苦难的生命每夜每夜的抑郁,怀里揣着几十年前的家庭照片,该有多少啊。。
深夜月眠,人影灯曳,欲言暂止。
宝仪的阿公祖籍江苏淮安,解放前在南京的印刷厂工作,1949年大年初一随国民党先南下广州,后辗转台湾。
如今一晃,60多年过去。
宝仪带着阿公的心愿,踏上了此次寻根之旅。
宝仪说,他阿公对于过去,很多的事都已经忘了,也不会再谈起,当那段尘封的岁月在宝仪面前轻轻开启的时候,有难过的泪水,纠结的情愫和久违的感动。
片中有3个场景让我也不知不觉红了眼眶。
第一个场景在旧南京老火车站,档案馆老师给宝仪讲述当年他阿公背井离乡从这里离开去台湾的种种,宝仪沉默不语,转身背对着镜头,良久。
我想宝仪应该是在细细体会当时阿公离开家乡的心情:无奈、彷徨、惶恐….原来那段岁月是多么的不堪回首。
第二个场景是宝仪回到淮安老家,站在阿公父母亲的坟前,宝仪的舅舅告诉宝仪说,90年代,台湾大陆三通之后,阿公第一次返回大陆探亲,当时阿公的父母已经不在了,面对久未归家的他来说,只剩下一个墓碑和一堆黄土,阿公在父母坟前哭了好久,重新休憩了父母的坟,亲手种下一棵树,就当做自己永远陪伴在父母的身旁….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也终于止不住了,脑海里想起了余光中那首非常有名的诗,“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是一种多么刻骨的乡愁啊,一别此去,杳无音讯,60多载春与秋….第三个场景是宝仪回到台湾阿公家中,当宝仪跟80几岁的阿公讲述这次的寻根之旅的时候,阿公脸上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没有特别的伤心难过,只有淡淡的神情,仿佛在说一件很久远很久远的事情….乡愁,对于阿公来说,曾经是一道反反复复撕开又慢慢愈合的伤口,时间久了,结痂了,只会留下隐隐的痛,这从阿公接过宝仪手中她母亲留下的胭脂盒,握在手中反复擦拭可以感觉。
离开家乡的阿公在台湾成家立业,这么多年的离别让阿公看淡了、想通了很多人与事,唯独这淡淡的乡愁,与父母的记忆一起深深的尘封在心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多么巧,前不久和同学聊暑假想拍非遗时,生出了这么个念头:“去探索我从哪里来,我的家族来自哪里。
”隐约记得当时美术史刚讲了图像法的由来,知道有一个叫“记忆女神“的项目,才觉得有趣。
但因为难度太大,念头只是念头,没有想做出来的打算。
可偶尔看到了这一部纪录片,只是对名字很好奇,看了才发现,这不就是我想做的吗,原来早已有人做了,而且做的还挺好。
纪录片策划得很完整,像是为了照应关于“访史”的选题一样,选了背景各异,就像不同角度,不同史观展开了每一集,最后组合在一起,让这个纪录片很饱满、丰盈。
这一百年来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大变,这也是这部片子存在的基础,嘉宾们探索的或是疑惑,或是遗憾,但谜底几乎都与战争有关,而他们寻到的那些故事,那些前人,即使只有只言片语,却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骨气、他们作为中国人的刚直不阿,不知是策划伊始就回避掉不好的选题了,还是拍下来发现那一代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那么正直,总之展现出来的是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很值得我去反思“要拍什么”的一部纪录片,你的选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必要去拍,其实好的故事是有共性的,但那些共性是否又是你想要的呢……
看纪录片《客从何处来》,为历史的细枝末节震惊。
血脉的延续与大历史的交汇,上至百年,各类小人物的选择,构成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如果说随历史沉浮的大多数中唯有一点不变,大约就是“但凡发生过,必定有迹可循”这一点。
背马哲时尚且机械地重复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句,看完这部纪录片,这种认知就变得清晰多了。
观影优质的纪录片只会带来美的享受,我欢喜这种状态,只觉得每一篇章节都分外亲切。
*易中天的寻祖之旅是从一份“死亡名单”开始的,祖上400余人一夜之间惨遭灭口,上至百岁,下至襁褓中的幼童,他从传真机上接过这份文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诡异。
台灯的光昏暗,窗外漆黑一片。
故事,就从他口中的“渗人”开始。
对这份死亡名单的追溯,要到1939年。
这一年,日军夜袭湖南营田,空投的炸弹,让易家占地20公顷的大宅在火光中化为灰烬。
而他这一支血脉之所以能够存在,多亏了曾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二爷爷。
信号弹划过夜空,二爷爷易甲鹇发动言馨堂的家属连夜撤离,在离家不过十里的地方,眼见大火焚烧旧宅。
没人能预料到这一次离家就是诀别,而事实上,的确如此。
讽刺的是,这场战役的日方指挥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总司令冈村宁次,他还是二爷爷身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的同门师弟。
营田惨案发生的当晚,前者在指挥战役,后者忙于逃命。
大时代的洪流为他们营造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却为他们安排了这样残酷的相遇方式。
这一期寻根的结束地选在了越南,追溯到了易中天先生的十八世祖,易先将军。
在镇压越南起义军的一次攻城战役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他死守谅山,最终自缢而死。
易先死前,命令部下开门投降,换取城中百姓性命。
追随他的易家部下也纷纷投井自缢,可谓忠义两全。
研究学者在还原那段历史的过程中,在史料中找到证据表明,他的牺牲本可避免,可惜伴君如伴虎,忠臣往往是皇权政治的牺牲品。
最近看到的一句话让人很有感触——“时代轻轻曲折,却足够绞碎任何伟大个体的全部人生。
”这一刻翻过历史的片段,暗自感慨所有的巧合,怎神奇二字可囊括。
*《客从何处来》的选角中,除了这些能追溯出赫赫战功的杰出历史人物,更多的是平凡却让人共情的小人物。
主人公阿丘的寻根之旅终于马来西亚,他从广西出发,辗转多地,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外公客死异乡的真相。
这个亲戚们口中不愿提起的男人究竟是否为那个时代的坏人——所谓的“汉奸”?
母亲和姨母的回忆出现的偏差,让外公的身份更加扑朔迷离。
寻找的过程中临时加入的表哥,也成为这次寻根之旅意外的收获。
故事的谜底,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当年外公可能客死异乡的真相,即作为普通的割胶工人成为两方阵营斗争的牺牲品。
我不知道这个答案是否让他们满意,但二人最后在橡胶林的落泪,和不约而同的祭拜举动实在让旁观者动容。
我很喜欢表哥最后手写的那一封信件,这种由陌生到熟悉的娓娓道来让人充满了真实感。
他说,“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或许一切亲情,缘于血浓于水,都是情难自禁。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更新到第二季,因某些不可知原因停更。
B站尚有部分主人公的记录,如撒贝宁、萧敬腾、谢娜等。
传承了第一季的风格,节目仍旧精致,于我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关雨神萧敬腾的故事。
他回忆与阿嫲相处的点滴,童年的时光永远快乐,只因有她的纵容。
时隔多年回到阿嫲当初经营的店铺,从邻居阿姨那边接过保存了近十年的旧物,他在一堆杂物中放声大哭,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心痛。
那个时候尚有胃病的阿嫲,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全家人。
好像所有真正的离别都不是从死亡的那一刻开始的,而是某一刻的触景生情,然后突然就崩塌了。
还有一个片段让人记忆犹新,萧敬腾回到泉州的老家寻祖,在无人认领的庙宇间捧一杯骨灰,不知在那里寄宿多久的流浪老人卧在一旁,四目相对,好似窥到不可言喻的旧日时光。
不敢发声,怕惊扰这一室的静谧。
故事的结尾,萧敬腾站在小舟上,飘荡于碧波间。
他的一席话倒是应景——
喜欢这种对过去的探寻,许知远在《十三邀》中说:“每一代人如果对上一代人缺乏足够的好奇心,这一代人绝对不会有特别大的可能性。
”深以为然,只希望这样的节目越多越好。
观影的最后,在心里默念这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倒也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第一集:我看到传真的镜头时,还觉得有些矫情。
不过是知乎上偶然看到的一个问题里截图提到这部纪录片,今天无事就找来看。
后半段,整个人都哭得不能自已,我本身也是十分容易受到触动的人。
言馨堂在炮火中不复存在,一百多人的家也没了。
世事无常,当时未出生的幼童也成为了外公,更不消说上一代上上代,早就融入黄土,散入风里。
那些名人他们做了一些实事,姓名事迹都得以保存。
不是名人的呢,都在我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闲聊里。
生活烦闷匆忙,大多数人们都是偶尔想一想。
记忆一点点说出来,一点点被言语磨损,又沉淀在下一辈的同年回忆中,就这样慢慢的流传下来——这是我家的记忆方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钟磬音(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49371525/看的最后一期是曾宝仪的那一期,看的我好感动,尤其是曾宝仪会外公老家淮安和亲戚们见面的场景,和四外婆聊天的场景,看哭了。
外公王悦善十七岁离家(1992年62岁才回家)去南京谋生活,在当时的总统府印刷厂当印刷工,印刷当时的党政机关报纸,在1949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在本应该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晚上,被迫收拾行李乘坐火车南下广州,然后乘坐了一艘运输香蕉的小货船(三百多箱货物外加三百多逃亡的人)两天两夜漂洋过海到台湾,开始了只身一人的异乡漂泊。
而此时在老家定下的娃娃亲的女娃还在家等王悦善回来,因为当时的封建思想浓厚,被定亲的女娃也不好找其他婆家,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二十一岁时怕闲言碎语多,就住到了婆家,一等就是三年,还是没有等到王悦善的归来。
然后被定亲的女娃应该是在老家也待不下去了,便离开老家去了王悦善曾经谋生过的南京当保姆,也是是想再打听打听王的下落吧,最后遇到了现任的丈夫,才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觉得那个女娃娃被耽误了好久。
王悦善离开大陆后,他的兄弟相继去世,只剩下四弟和弟妹与父母相依为命。
曾宝仪回到淮安后,外公那辈只有四外婆还在世,四外婆提到了一些当年的往事,听了让人泪目。
说当年还出去讨饭,因为曾宝仪的曾祖母裹小脚走路不方便,四叔又没出息(当年四叔留在家里陪父母就是因为没出息不能外出做事),四外婆就只身出去讨饭养一家子。
听到这段时,突然想到杨显惠写的《定西孤儿院》提到的那三年饥荒的故事,知道那段时间四外婆是有多不容易。
最后四外婆还嘱咐曾宝仪回去不要和外公提起这些,不然外公会伤心。
好感人,写到这我又不禁满眶泪。
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的祖上就很有本事。
易中天的祖上建了言馨堂,外婆是接受新式教育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没有听过外婆说英语曾爷爷是两湖书院第一批学生,二爷爷是第一批公费留日的......陈冲的外公张昌绍好优秀,有智慧有情怀,成绩非常优秀,能思善辩,还是共青团成员(那时的共青团是很危险的)公费留学,两年拿到两个博士学位,毅然拒绝美国来到抗日前线,给中国的医学发展做贡献。
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文革前期受不了污蔑选择了自杀。
陈冲的祖父也非常优秀,和哥哥一起考上了湘雅医学院(这所学校是非常难考的),后因为热血青年比较激进,无法继续升学,跟着哥哥来到抗战一线救死扶伤。
陈冲知道这些历史后都不敢相信,跟自己认识的外公完全不一样。
马未都的父亲是长孙,全家供他上学,是全家的希望,在1944年自己偷偷跑出来当兵,母亲祖上是盐商,出身富贵。
令我感动的还有阿丘的大姨妈。
当年阿丘的外公外婆下南洋谋生,在马来西亚割胶为生,当时政治时局混乱,外公外婆都被误杀,丢下四个待哺的孩子。
当时阿丘的姑奶奶把三个孩子带回了中国,为什么只有三个?
因为路费不够,阿丘11岁的大姨把自己卖给别人做佣人,卖身的钱才够弟弟妹妹回中国。
大姨一个人在被雇佣的家庭受尽欺负,没受过好脸色,后来被当地的福利院监护,期间被高级官员占有,有七年的时间都是在时候高级官员的一家(就像书中的故事一样),因为身世太惨,得过抑郁症。
后来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两个人努力工作,供子女出国读书,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幸福的家庭。
看到那些照片,大姨年轻的时候真的挺漂亮的。
第二季从谢娜的那期就停播了,好可惜,好想看,好希望有资源流出来......
我是一个普通人,三十多岁我结婚生子后,才从妈妈处得知我爸爸的小时候的事情,知道他是奶奶和前夫生的孩子,并且自己的生父在1958年即失去联系,我爸爸一辈子困于自己的身世之谜,一辈子惆怅。
我听说后一开始并不以为然,时至今年终于觉悟并帮我爸爸开始他的寻根之路,一开始并没有报多大希望只是打听下,幸运的是一路上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我替爸爸找到他的生父的消息。
虽然亲爷爷已经不在世上,但找到亲爷爷在辽宁的后来的家眷,可以前去灵前拜一拜,不久我即将带领父母前去认亲。
我爸爸一辈子沉默寡言,我没见他这么高兴轻松过,他看着我:替我办成这么大事儿,我咋谢你呢?
那一刻我泪奔了。
这就是所有的一切的意义。
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爸妈也跟着看了一些,我就问他们爷爷姥爷及更早一些长辈的履历,果然是有故事的,有些让我心有戚戚,如果我文笔好可以写下就好了。
家国一体 无法分离
这样的纪录片,比教科书里的历史来得深刻。
易中天先生也是家学了得。阿丘那一集很感动。中国多数人没有什么家学渊源 没有什么族谱可考 可能只是历史上的一个注脚 甚至都没有办法留下活着的印记 但正是这批人不辞辛苦费劲心力哺育了中国。太心疼她姨妈了,身为长女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个人命运在历史大命运前实在是太脆弱。
名人家族寻根。
如果有机会,我也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根在哪,也许我的家族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笔,无论辉煌或平庸,我都想知道在历史的洪流中在这些人的身上曾发生过些什么,因为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页精彩的耐人寻味的个人史诗。
看了一期 我的俗气侦测仪💥了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有时难免媚俗
一切历史最终还是要凝结在鲜活的个体上
曾宝仪和阿丘两集最动人,因为是底层平凡人的故事,而且还有当事人活着,其他显赫家世的资料堆砌就比较无聊。我也好想找历史研究者帮我挖一挖祖辈资料寻寻根啊。
抄袭
曾宝仪那期挺不错的
易中天家族故事最引人入胜。曾宝仪家族故事感人至深
做作
有'味儿'•但是未坚持
明收越南,奴役屠戮当地人民,激起民愤,起义争自由,易中天的先祖作为明朝守将,死守谅山,全家殉。五百多年后,日本侵略中国,屠戮平民,易家宗室一夜之间死掉四百多人,从1岁到71岁无一幸免。这仿佛是历史的轮回,战争和征服是当权者的政治资本,可这资本却是侵略与被侵略双方的人民用血泪堆起来的
很感动,不禁对自己的家族史有了兴趣,慢慢寻根吧
易大教授的“演技”有待商榷,却有种别样的拙劣可爱。陈冲篇乏善可陈,阿亿催泪弹。悲剧是善的冲突!历史是人性的镜子!祖先,家史,过往都是我们的组成要素!
一場追根溯源的彼此追尋,幾段從個體出發的歷史記憶,鋪展開的是舉重若輕的家國記憶。第一季從技巧上遠不如第二季純熟,卻真誠得看得見靈魂。這才是這個民族的「根」啊,是隱祕記憶深處的柔軟和溫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