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主演:叶开,周国平,郭初阳,钱理群,李玉龙,蔡朝阳,童蓓蓓,何易,邓康延,陈丹青,听雪,廖炜,张俐,吴文冰,曾杰,梁琛,金秋,李泽武,冼华,徐添,孙云晓,阮锦辉,李绪莲,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剧照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2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3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4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5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6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3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4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5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6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7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8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19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而立之年音乐剧部~秘密的歌园~最后的七个夺命巨鲨富滇风云水仙花开德古拉明月引勇敢的心2世间道阿奇一家今天你想吃什么国家审计玉面桃花总相逢猛虎嗅蔷薇之舞“盗”团独自去逃欢烽烟恋情告急星球大战:侍者圣诞宅急便绝命47小时史上最糟糕的室友第二季无敌当家5无语问苍天血浓于水放送禁止洗脑邪恶的铁之印象战争目光废物之火鸳鸯佩命运-冠位指定-月光/失落之室-

 长篇影评

 1 ) 對教育的反思各有各的不同

這部紀錄片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此之前剛把《高考》又刷了一遍。

從他們身上感同身受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記得去年香港除了很火的《沒有起跑線》,講了很多做父母的憂慮,從子宮裡的戰爭到考幼稚園考小學。

然後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5歲就要開始做閱讀理解,6歲就要用英文寫creative writting 的孩子們。

天知道我六歲連writting都拼不出來。

然後眼花撩亂的教學法,然後就是一些對教育失望的家長開始自學。

再回頭看這部紀錄片,發現歷史是驚人的相似。

原來哪兒哪兒都一樣。

於是慶幸自己生的早,不然現在二十好幾的人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估計從小學就輟學了。

扯遠了,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很不錯的紀錄片。

視角廣泛且全面,涉及到孩子,家長,校長和社會現象,並且敘述是盡可能的溫和且正面的。

在第一集裡很多人對現代的小學語文教育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很多誇張的,不切實際的指引,一些刪改的面目全非的文章。

他們不是第一個發生的人,鄭淵潔早前就曾在節目中說為什麼自己不讓兒子去學校上學,因為每次他幫兒子寫作文就會拿不及格,保母幫兒子寫作文次次高分。

這樣引起了他的反思,學校根本不會搭理他那一套。

這和文中第一集的受訪者一樣,在他們眼裡,畫出好詞好句跟回答閱讀理解的問題一樣困難。

他們的困惑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教授出的學生究竟是怎樣的。

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吃了一嘴爛糊糊,而有的人卻連爛糊糊都沒得吃。

下一集緊接著就是教育的失衡,教育資源的不公,學校之間的不公。

中國自77年恢復高考至今三十年之久,實現的知識普及程度已是相當之高,至少消滅了很多文盲。

但是如何進一步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平等,是另一舉步維艱的難題。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我也不願去極為閉塞的地方教書,雖然當年我考研的政治最後一道大題是什麼一堆大學生去鸚哥嶺教書(最後當然是沒考上研==)。

扯遠了,大家不願去的地方一定是有目共睹的較為落後的地方,但是他的落後是誰造成的呢?

不是你我,不是他們的父輩,不是時代,可能只是因為地勢險峻,地理位置偏僻。

這樣的話誰可以幫助他們?

又有誰真的幫得到他們呢?

有些人擠破頭皮上大學,有些人已悄無聲息地變沉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有些人畢業之後渾渾噩噩,有些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去上大學。

作為一個老師,你希望自己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呢?

如果自己都喪失了思考的能力,那學生就能難站得高看得遠。

有些時候我會後悔自己在學生時代荒度光陰,四年的大學下來,我最引以自豪的事情竟然是學會了彈吉他(我的大學課畢竟沒有吉他==)。

其實,大一的先當代文學,大三的美學都是非常很棒的課,老師講的也很好,可是為什麼沒有好好去聽。

回想起來非常後悔,也難怪上課的時候老師會說,你們學藝術的學生,和我們文學系的學生不是一樣的。

可是我也希望他們可以指引我們,而不是接受現實。

或許真的會改變一些人的想法。

小時候很多人的志願是長大做老師,不僅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也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對任何人而言都熟悉的職業。

每個人都是由學生成長起來了,一生將經歷的很多老師。

可是一旦成了老師,會變成什麼樣子?

會不會變成曾經自己最討厭的老師的模樣?

就像王蒙的《玫瑰大師及其他》,玫瑰大師傾其一生都在尋找美,而他一直都徘徊在自己創造的美的門外而不自知。

 2 ) 听着鸟叫声醒来的早晨

先看了一集。

在精英操纵的国家机器运转下,统一思想能更好地运转吧,至少大家有某种共同的信念和身为一国之民的基本姿态。

想也不是什么愚民教育之类的,况何谓“愚民”?

还能发生类“文革”的盲目?

现在的矛盾更多是利益团体、阶层之间、体制内外的对抗、撕扯,很多人但凡自身所属利益团体标签得到变化便也不再这样叫嚣,只是觉得被国家和现实“辜负”了而已。

北大教授说的各学校负责各自的教育,想也是不可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这样理想的状态会牵动多少利益呀,考分怎么划?

招生怎么招?

有时候标准也是一种过渡。

总有人很努力在为这个国家生活的人民作出点什么,若是这种纯粹那真是太美好了,正是这些努力才会越来越好,哪怕很慢,⭐️⭐️⭐️⭐️⭐️致敬给努力着的人们。

感觉照这个趋势,也会禁不住成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呢🙈脑子里有一篇课文“山的那边还是山”之类的,也再没找出来读过,只是偶尔会想课本里怎么会有这么无望的句子,还是我只记住了这一句?

竟是我与身俱来就有种无力感么?

课本终究是辅助作用,一个人性格更多的是成长环境造成的,很多人都是读这些课本长大的,可依旧正直、善良、正义更有肩负使命感者(我也觉得自己还不错😅除了穷了点、没文化了一点),如今教育确有很大不足,虽然不断在吐槽但也找不出更好地药到病除的办法,就如同前日去溶洞,进去之后五颜六色的灯,光怪陆离的景象,倒也是嫌弃了一番,就不能遵循它本来的样子么?

想起了苏州博物馆借用自然光,那能不能遵循同样的理念呢?

不行,溶洞必定是不能长期直触阳光,况山体凿壁开光难度大,山体稳定性也必然受到极大考验。

若真是自然光,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灰色山洞,对游客的吸引力是不是会下降?

毕竟彩色拍照效果好也利于传播,灰蒙蒙的让人压抑。

爱迪生那么辛苦才发明了电灯,我们却又在强调返璞归真,这个世界的包容性还真是让人折服。

于是想了那么多,也没有想到一种更好的办法来改变这种五颜六色的格局,以至于后来竟也接受觉着还不错。

那么如今存在着所有尚待优化的体制、教育、贫富差距等,若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么就还是先相信国家。

可即便这样,还是喜欢民国时的教本,不暗示任何意识形态,不强加任何解读,只是简单的陈述,“两头牛在吃草,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儿”,竟忍不住笑了,思绪繁多,想必作为课本也会极大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自然真的太美好了…辞职时候的悠闲时光,十分怀念出发,去表哥家吃饭过端午🎈

 3 ) 如果你有小孩,值得一看

我们的前辈做过那么多的努力,我们踩在他们肩膀上看世界。

搭配央视那部《高考》纪录片一起享用,效果更佳。

另一个奇妙的点是我注意到纪录片拜访对象多以男性为多,女性的教育工作者都去了哪儿?

为什么比例如此之小?

还有一个是纪录片其中的歌曲歌词,看的人很心酸。

谢谢那些坚持在做的一线教育者们,我看到了这个世界,这个国家,稍微可爱的一面。

 4 ) 观《盗火者》有感

1.我明白我为什么执着于关注教育,因为我在高中意识到了我所受的教育的弊端,然后对抗了教育,我想证明我是对的。

我也想去更多的了解到教育对我的影响。

感谢朱昊鲲,感谢历史老师对抗语文老师。

感谢高考纪录片。

2.我当时非常痛苦,在无止境的刷题中,在重复的机械性的学习中,在受到了差的教育的愤怒之中,感觉被世界欺骗,也因为我有阅读的欲望,可是我没有书,直到高中我才有课外书,我自卑且自尊心强,所以拼命读书,不甘居人下。

3.人才是目的,可是,在我受的教育中,考试是目的,而人是工具。

我是为适应考试而生的螺丝钉,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

思想不被鼓励,被鼓励的是分数。

4.我开始意识到学校带给了我伤害。

这种体制内的教育让我失去了一些东西。

它试图磨平我的棱角,扼杀我的个性。

5.我被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胜利,而不是成为更好的人。

作为人我要学习很多东西,可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习占据了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以至于我缺失了成人的学习。

公民教育的缺乏。

 5 ) 应试教育

这是一部下架了的纪录片,记录了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些问题以及可供参照的改ge模式。

我虽是应试教育既得利益者,高考考取了一所还不错的名校。

但也因为自己之前真的讨厌学习,回过头看之前的读书生涯,竟没有任何记忆和受启发之感,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瘫痪”了的人,自主学习之后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进而反思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我有想过挺多的,为什么自己没意识到文科的重要性?

自己之所以不爱学习是否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平均?

有没有一种教育是启发我去认识世界而不只是灌输我知识?

我该怎么让我的小朋友们认识到其实读书和学习真的不痛苦真的很快乐?

考好成绩有那么重要吗这么功利真的不累吗?

凭什么我就一定要上名校啊?

……很多想法吧,无意中发现这部纪录片,竟还是拍摄于2013年的,原来那么早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这种模式的弊端并想要自下而上地进行改ge了,原来一直有人默默地为改ge蓄力中,起初看确实很新奇,其中有些观点的确能引起共鸣。

比如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我的确是在脱离应试教育之后才意识到原来那些大道理等等,语文阅读都交给我了,小时候讨厌的那句“请背诵全文”,到了见证离别场景,脑子里浮现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一句古诗,与现实贴切到令人泪目,才意识到自己真的错过了很多语文给我带来的美好。

直到现在喜欢看一些课外书,体会小说故事,去感受人物的情感,才发现原来主人公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可以影响人的,而读者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

进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真的存在某些问题,这些问题,让一些孩童找不到语文之美了。

比如华德福教育,这个教育起源于国外,不同与应试教育,它以人为本,回归人类本心,他们要教孩子去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

华德福教育不会把学科分得很开,而是融合在一起教学。

我很反对文理分科,因为我曾经就是一个非常不喜欢文科的人,但当我接触之后,才明白之前我真是一个只发展了一半人格的人。

也许应试教育确实可以吸取一些华德福的精华。

比如乡村教育,教育资源的不平均导致农村留下的乡村越来越少,越穷的地方越读不起书,越考不上好大学。

信息差导致了他们视野变窄,也导致了他们被迫接受命运,乡村是留不住教师的,然而学生们,谁又来当他们的“普罗米修斯”呢?

2020年一场疫情让学生们在家自习,但其实还有很多山区里的孩子他们是没有手机的,这就落下了很多课程。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阶层,可总有一部分人的声音被忽视,他们没有手机,甚至连抱怨的渠道也没有。

但他们的确是存在的,也是需要帮助的,乡村里不为功利而读书的孩子不在少数,因此这也是我们需要帮助的。

我在搜集资料的时候还意外了解到一个德国人“卢安克”,他被誉为当代“白求恩”,无私奉献地扎根于广西贫困乡里,为那些孩童带来知识,这真令人敬佩。

比如大学教育,北大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读书变成了一件非常功利的事情,这是何等的悲哀。

内卷的严重让不少学生叫苦连天,我身边甚至也有同学感到焦虑和抑郁,在这种环境下真的很难不被影响,甚至想逃都很困难。

仿佛你考入名校之后你就必须得一直优秀,倘若掉队便与大伙格格不入一般,这种愈演愈烈的风气在去年时狠命掐着我的脖子,过于嘈杂的声音甚至让我快听不清自己的本心了,我甚至也动过拼命刷绩点拿国奖成为他人眼中“佼佼者”的想法。

但我发现这不能给我带来快乐🙃去你的光鲜亮丽!

去你的大城市安逸生活!

去你的高薪工作!

老子要去基层服务人民886!

比如公民教育,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人,而不只是只关心自己的人。

这的确需要引起重视,毕竟Marx宣传的是集体主义。

虽然我有千言万语,却愣是说不出一句话,我又想起马克思那篇初中论文了,我都快背下来了太鼓舞人心了!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Marx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无独有偶,列宁传中也有提到列宁青年时有摘抄《怎么办?

》中这么一段令他深受启发的一段话。

“一个男性儿童如果没有获得独自参加社会事业的习惯,没有具备公民感,那么他长大以后就会变成一个中年的、以后又是老年的存在物,而不能成为一个男子汉,或者至少不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男子汉。

一个人如果不参加社会事业,不把自己的感情贡献给这种事业,那他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什么意义……剩下的只是每个人为关心自己的私囊、关心自己的肚皮或者关心自己的快乐这些狭隘的个人利益而奔波劳碌。

”以上,共勉。

比如一些探索教育改ge的模式,包括高校改ge,自主招生;语文课堂改ge,翻转课堂,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授课等等,都提现了一种去形式化,更注重教育本身的思想。

影片尤为提到自下而上的改ge力量,列举了许多自办私塾,自授课程等案例,认为教育就该自由,脱离教育部管辖。

(也许正因如此才会被禁)实际上我不太赞同影片的做法,虽然我同意他们的目的是想让教育回归本心,初心是好的,但个人认为这有些“民粹”思想,我承认应试教育是存在一些弊端,但这也是在当前情况下最优的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当然也会慢慢改变,会以另一种更公平,更注重教育本心的方式出现。

我也会努力推动这一进程。

 6 ) 看到教育的可能性

《盗火者》让所有在应试教育笼中的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

遵循常规的教育体系,上了二十多年学。

在学校期间,与同学们无数次的吐槽,埋怨当时经历的教育体制。

外界也有声音在说现在教育不行,学生只会考试,身心不健全等。

但问题在哪,怎么办?

在《盗火者》中,有那么多探索者,实践者在努力开拓新的教育成长之路。

他们发现问题,讨论对策,逐步实践,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建立了不同的教育改革区。

这些教育改革无疑都承受了社会舆论的质疑与责问,但开拓者们顶住各方压力,建立起各式的教育试验田。

这些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现在社会制度,符合现有社会生产力条件,是否符合现有社会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问了这些问题,就是是以现有教育体制来评判,来考核这些创新教育。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是国家教育进步过程的必要条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进步的,未来是发展的,教育也应该持续创新,持续探索。

所有的教育探索者都值得尊敬,不论最后成功与失败。

每个人都有是“选择权”,也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权”。

 7 ) 个人笔记

第一集 重回人的语文钱理群:现在我们作文最关键的是两个大问题,一个问题是说大话空话废话套话,第二个说华丽的话。

蔡朝阳:课本中小鹰跟老鹰说我想要学会飞翔,老鹰说好你自己去学吧,于是小鹰学会了飞翔,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逻辑,就是不重过程只重结果。

第一线:在2009年初提交了一份20余万字的研究报告,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被他们概括为四大缺失。

事实的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

第二集 呵护童年成都华德福学校第三集 天梯 寒门学子的出路农村儿童良好教育的缺失,变成根据权力和地位来分配机会,社会非常危险。

第四集 守望乡村立人图书馆&鲁班木工职业学校**对农村教育作出的两种努力,一种是希望他们能够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机会去接触到广袤的世界,另外一种是找出一条城市孩子普遍不会选择的路给农村孩子,让他们有所专长。

一种很理想一种很实际。

我觉得第二条路才走得通,安身立命之本,应该要在第二条路上,加上第一条路的内容。

第五集 大学大学钱理群谈大学弥漫的风气:1. 实用和实利 2. 虚无主义陈寅恪在王国维两周年的碑上题字: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大学:人人都在想钱 人人都想赚钱与民国相比,权力侵占了各个方面,教育变成了官场**到底是我们对过去的生活有着滤镜,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真的功利主义真的不自由?

第六集 在路上刘道玉:前任武汉大学校长,真正做教育改革的校长八十年代的深圳大学:没有政治课,没有全校大会2009年南科大去政治化,拒绝教育部参加高考的要求,但最终还是进入了体制内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每一个改革它都是很具体的,有限的目标,甚至只能走一小步,但是还是要肯定他鼓励他。

引进洋大学作为鲶鱼。

**就我个人上大学的经验来看,大学里外教整体比本地教师更负责,尤其是写作老师真的会要求我们office hour去进行面批,但是外教也有混子而且样本比较少不足以下结论,但我觉得大学老师参差不齐的很厉害,有数目不小的老师在混日子,要解决这个问题无疑要重视评教,但整个大学不是以学生为重心而是以行政为中心,尤其是赵凌云上台之后,一个搞行政出身而不是搞教育出身的人能当什么好校长,学生没有发言权,没有监督如何能进步?

我一直坚信这点。

第七集 课堂风暴**杜郎口中学做的已经很好了,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没有农村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品,成绩还是悬在学校及老师头上的一把剑,除非像北京十一中的历史老师一样,只教理科生,完全没有成绩压力的限制。

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动力,如何培养孩子和社会要求匹配的能力,并在这种条件下保持公平,这未免太难了。

第八集 寻找马小平 人文教育**马老师生在应试教育还没有盛行时,成名于老师还有一定自由度的年代,即便如此,后来也遭遇家长的围攻,受到学生的冷对。

是啊,如果跟升学跟当下利益无关时,谁愿意去听这些沉甸甸苦涩涩的东西呢。

不知道马老师活到今天会怎样,也大概不会有什么很好的结果,同在深圳中学的高盛元老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的课堂有百万播放,他在全中国数一数二发达的地方,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他成为一个在体制里捣乱的人,他只能做师奴,或者离开。

第九集 在家上学张健柏 今日学堂 尊重个性 英语作为一门工具自然学习 能够交流 不按现行的教育大纲 教育局强行切段学堂的水电供应**私立办学许可还是一个需要长期争取的问题,需求已经产生,那就要为这种需求作出努力。

英语这门学科尤其能体现应试教育的失败,学生学十几年英语后依旧不能交流,英语不是一门语言不是一项工具而被简化成一门学科。

以后有孩子了一定用英文带娃。

第十集 公民教育李庆明 央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深圳南山区教育局合办 崔武 律师 公民教育辅导员吴恒 复旦大学研究生 掷出窗外网站 食品安全问题网站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泛指拥有一国国籍,并依据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18世纪末,公民教育走进西方国家的主流课堂,它教育孩子做一个真实的人,独立,自信,尊重他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有能力捍卫个人的幸福与尊严。

民国时代,商务和中华书局等多家出版社的公民教材贯穿了小学到大学,后来国民党虽在公民课本里加入三民主义党义,但有关公民的权利和责任的教育大体不变,而且教员们也有诸多自觉抵制党化教育的行动。

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课程体系中退出代替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意识和国家的意识开始混同。

吴恒: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洗牌论者吧,就是中国当下的状况就一塌糊涂了,我们只有重新洗牌才能有个更好的现状。

但是当我真正去学历史,从历史中间找到经验和智慧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如果没有一点一点的公民社会的积累,就算突然洗牌了,重新有个牌局出现,其实可能历史会重演。

**如果不有意识进行公民教育,那么中国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但很显然我们已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能想到的方式就是明年暑假给出学生一个清单,列出能够帮助他们成为现代公民的内容,希望能起一点微薄的作用,再由他们去影响其他人。

 8 ) 推荐所有父母和教师看看这部纪录片

太震撼了,看完《2001太空漫游》以后通宵看完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满足了我对教育的所有想象,片中这些盗火者是给中国教育带来光和热的普罗米修斯,我想如果我在开始思考人生的高中时期看过这部纪录片,我的人生轨迹肯定会大大改变;希望政府能够做氧气推动火苗成为形成燎原之势的大火,而不是像在片中屡屡让其熄灭;也希望政府能够面对批评,而不是通过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来让问题消失或干脆视而不见,在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频频出现的社会问题,国家的活力和强盛根源上来说也是来自教育,这些盗火者所采集的火苗也注定会成燎原之势,一直打压只会发生爆炸,即使真的熄灭了,也必然会再次燃起,无论是熄灭还是爆炸,对人民或国家都不是好事,政府做到成为助燃剂就需要限制权力,过大的权力只会腐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仅仅因为有位老师说出了真相就利用强权将其解聘,不过是在掩饰问题罢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大禹和他爸的治水经验告诉我们,用堵的方式只不过是在酝酿洪灾,唯有真正疏通让其自然发展才是正道。

也推荐所有的家长和教师看看这部纪录片。

 9 ) 十年回首,盗火者熄灭火把

看完十集,本纪录片是对中国教育自上而下的一次充分展示,当然是从一些所谓“另类”的教育尝试来反向衬托的。

我几乎在看到每一集的任一案例任一人员,都会在互联网上搜索它们的当前信息,以得到一个时间上的验证。

结果是令人唏嘘的,绝大部分的改革案例无疾而终,有的改革者初心已变,兴趣不在,更有甚者是口是心非,坑蒙拐骗,面对纪录片说得一番漂亮话,实际上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大锅试验品,有的则是无力对抗,只想保留自己的一番试验田。

十年光阴,仅余破败残垣,后来者敬仰于他们的精神,更感叹盗火者或许自己熄灭了火焰。

教育是复杂难料的,因为人就是复杂难料的。

我最认同的是,把学生教育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不需要取得世俗上的成功,这一理念作用到学生本身是最真实有效的。

但是很多改革者寄托教育改革的宏大叙事,则是一种对抗整个社会架构、评价体系的幻想,太难太难。

纪录片对西方教育文化或者一些尊古教育尝试的推崇是具有时代背景的,而且从对某些无脑崇拜的语气看来,一些改革者多少有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推崇尚古”,归根结底是对当前情况的逃避,改革方式上的取巧。

事实上从教育结果来看,而仅仅在关于公民道德,或民众智识一层面,经历疫情后时代,在全世界公民的全体审视下,中国公民在灾难中是经得住考验的(全世界各民族文化冲突、敌视情绪搁置不谈)。

既然在中国传统教育下的我们能够形成这种思考和智识,那我觉得当前相对固定的教育形式是有可取之处的。

那么何须如纪录片中许多改革者大刀阔斧地另辟蹊径,而不是直接在内容之中加入适合对应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环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呢?

如今,新一轮教改已经落实,强制的双减政策击碎了许多k12机构赚大钱的梦想,但同时也悄然把一些学生的命运导向有人所希望的那些岗位上去。

我是不想以最坏的想法来揣测这一切的...... 未知无畏,而没有感叹,只顾向前走,困顿于当下。

人只有一辈子,一辈子只有一次不会重来的教育机会,随机投掷的开始,随波逐流的角逐,与其感叹我们该去向何方,不如问如何安放自己,祝教育者幸运,也祝被教育者幸运。

 10 ) 第一集

小学语文课本存在的问题:一是事实缺失,爱迪生救妈妈故事的真伪?

二是经典的缺失,课本对文学大师巴金名篇《鸟的天堂》的删改,甚至其女儿都不知道此事,更不用谈稿费了。

三是儿童视角的缺失,列举课本中云彩给云彩写信森林给森林写信?

小学教材的编撰者穿了小孩子的衣服,脸蛋涂了宝宝霜,伪装成儿童腔,却在固化儿童的想象,混淆他们的判断力。

假大空,陈词滥调。

四是快乐的缺失,孟郊的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孙中山破除裹小脚、缺水。

没有一些发挥展现儿童快乐的部分。

隐蔽课程的灌输,《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纪录片鞭辟入里、视角犀利。

在意识到教材的问题之后,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却在圈内悄然走红。

《新国文——国民学校教科书》,感受到开放而质朴的时代气息,编撰者大多是一时精英,蔡元培、丰子恺、叶圣陶等大家,不惜放下身段,为小学生斟酌字句。

钱理群:现在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归到教育之外了,不是理念问题、不是方法问题,是一个利益问题。

但教育本质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东西,它应该最不讲利益,但是现实不是这样。

教育圈内流传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在退朝以后的沙滩上捡小鱼,看到一条就把它扔回大海。

但沙滩上满是小鱼,有人就告诉他这么多小鱼你怎么捡得过来?

这个小孩说:“对这条我扔回大海的小鱼来说,这就是全部。

”我们不能做需要很大能量的事情,但是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短评

革命仍未成功,是否胎死腹中。7.3

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教育之痛是社会之耻 关于教育的本义与探索在改革开放后如星星之火 未曾燎原 根源症结却以昭然若揭 这是一场关于社会资源与公义标准的拷问 一个国家的教育与人才选拔系统反射着社会对于财富与知识 权力与真理的衡量 关于人类与未来的远光与良知 我们刚刚上路 我们已经远行 里面出现的教育家都是国家脊梁

8分钟前
  • 念念
  • 力荐

很久之前看过一部分,最近总算补完了。期间我已经不像最初看的时候那么热血沸腾了,因为教育太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了。这个纪录片总体还不错,介绍了很多的尝试,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偏向立场的,不是那么的客观中立。 而且过了10年了,可以看看当初这些轰动一时的事件如今什么结果。有哪些其实是利用所谓的新教育来圈钱骗人的,有哪些其实是反智主义教育的。潮水退去就可以看到是谁在表演。我不反对教育改革,尤其是应试教育,异地高考等等。但是纪录片里面很多东西明显也是有很大问题的。需要自己去甄别,尤其是所谓的国学经典,还他妈整天背四书五经的糊弄鬼呢,五四运动白运动了?这些浑人才是在坑害天真的孩子。

12分钟前
  • 麻雀在麦田
  • 还行

快熄火了。第三集续写《许三观卖血》,学生的提议是“卖非亲生儿子的血”“带老婆去当鸡”,这就是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说出来的???当然现在的学生已经进阶到举报老师了。

13分钟前
  • 福禄寿喜锅
  • 力荐

作为纪录片是不合格的,但教育问题仍然值得探讨,乡村教育的缺失,高等教育的功利性,政治与教育挂钩,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的缺陷,我们仍然有许多路要走。

17分钟前
  • CHUN
  • 还行

有指出不完善的地方,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后面两三集)。

21分钟前
  • ALOHAKO
  • 还行

教育的问题肯定不是教育本身。教育是有历史性的,即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教育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本片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大多是国外的教育理念,但是中国的土壤目前并不一定适合这些方式方法。西方的好,中国的坏,这种评价标准确实是10多年前“公知”们的典型言论。中国的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培养的“人才”也是最适应中国社会的(想想班干部制度)。适者生存,让孩子适应社会难道不是目的?政经制度没有发生变化,却希望改变教育,培养一堆适应不良的孩子,宛如陈胜吴广在公元221年揭竿而起,非时也、非势也。也许正如片中人物所说他们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他们开班、办校挣小钱钱),这与我这个实用主义者的教育工作者不同吧。如果你希望孩子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片子给了你路径,去吧!

24分钟前
  • psyluo
  • 很差

有点儿无聊没有全看完。保留了孩子的一些纯真,这种教育模式还挺理想化的。有朋友说这种不够功利,好吧😑尊重理解。

29分钟前
  • 抒情诗
  • 还行

都是中国教育之痛,但编排略显零散。

31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缺少深度

34分钟前
  • 苏漠笛
  • 很差

我在国内是上到小学六年级,但是因为我家人在市少年宫工作,所以看了好多课外的书,像什么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我觉得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没有觉得语文问题没有他们说得那么严重。因为我觉得更多的是课外的阅读拓展吧。可能最重要的是标准答案上有问题。我就是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有一堂课讲周恩来去世,然后就有学生一直在那里笑,然后.....还有就是我写的作文其实用的白话文也很多,但是很多时候分数也很高。然后我去欧洲以后重上了小学六年级,当时以我国内六年以及课外阅读写的文章市里还获奖了。国外小学经历我记不太清。上中学后,我当时在图书馆好像是兼职帮别人辅导数学,就也看了很多书。然后当时我记得高中要求看很多象1984,动物农场。佐拉,羊脂球,红与黑,等等,然后也有考试。我个人感觉就是语文评分真的很难。

37分钟前
  • 人间观察者
  • 还行

第一集很惊艳,后面谈的太片面,不过作为问题提出已经很勇敢。杨东平提出的理念都想得很透彻,改革应该是多个立面的,百花齐放的,有人会实践教材改革,有人专注去行政化,有人关注课改,不管哪种改革方法,都应该是具体的,快速的,长效的。但是似乎没有谈到理科/科学教育,教育不应只是语文教育啊。

42分钟前
  • 大流士
  • 推荐

课本造假和过度审核,无异于抛弃精华,自制糟粕;高校严进宽出,与社会脱节;大学行政化,学术精神日益沦丧;缺乏公民教育,冷漠、暴戾、狭隘等劣根性就难以改善……改革之路还很长,致敬先行者。

44分钟前
  • Everest
  • 力荐

这部纪录片同样是“盗火者”

46分钟前
  • 曾英俊
  • 力荐

能怎么样?还能怎么样?看多了也就无感了。

48分钟前
  • 修水
  • 还行

教育改革,碰触到太多的利益。在一个追求整齐划一的环境中,只要头上那把大刀还在,被削平就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这确实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教育之外的问题。近十年了,看看今天的教育,只剩一声叹息。

51分钟前
  • J.W.
  • 力荐

教育出了大问题,这纪录片就告诉了我这件事情。然而这些事情都是我已经知道的,我真正想知道的如何改变当前教育的方法却只是浅尝辄止。

52分钟前
  • 浮躁
  • 还行

搞文科的充斥着自以为是 自命不凡的人

56分钟前
  • 电脑儿童
  • 很差

讲的很现实,但是我一直相信中国的教育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里面的观点我前几集很同意,但是后面的很一般,特别是什么幼儿园。超脱体制之外,说实话不现实,谁敢赌?况且还是拿自己小孩的前途和命运在赌。中国还是重文凭的,没有文凭你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何谈其他?我记得里面还有一个认为国学是一切的,难道数学和国学也没有可比性吗?国学很重要,但不代表其他不重要,认为国学是一切的人恐怕是太偏激了吧。

1小时前
  • Timekeeper
  • 还行

只有第5集能看一看。教育不能脱离制度,社会,经济。理想主义也应落到实处。

1小时前
  • Nanc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