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军再一次干涉他国内政,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者,哈哈哈。
目前是2016年最好的战争片,简介有些出入,片中雇佣军属于比利时控制的公司,没有法国什么事。
爱尔兰人的战斗只是 雅多维尔事件的一小部分,感觉影片给夸大了,拍的有点像国产的神剧,敌人被扫到一大片,自己毫发无损。
影片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投降了,我猜导演应该添油加醋了。
联合国被黑的这么严重,是不是有点过了,哈哈,满满地阴谋。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1961年刚果政变后维和行动的一段黑暗历史,一支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150人爱尔兰维和部队,遭遇20倍人数敌人连续五天的阵地围攻战,在成为政治上的弃卒后依然凭着勇气智慧坚持到最后并奇迹般的无人战死。
这一切的背后关乎的是刚成为新事物的联合国及其内在政客的政治梦,各大国间在政治和地盘上的角力以及他们臭名昭著的雇佣兵的介入。
前往斡旋的联合国秘书长座机坠毁的幕后黑手可真是一段难以揭开的尘封往事。
昨天看了一部根据爱尔兰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雅多维尔围城战》,枪战场面火爆,剧情跌宕起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50名没打过仗的爱尔兰士兵,被联合国编排成维和部队,前往动荡的刚果执行任务(联合国还有一个小算盘,这里不便明说)。
到了之后才发现,留给他们的是二战时的武器装备,塑料的“钢盔”,而且面对。
的是装备精良的三千多雇佣兵。
想要打胜这场战争,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打光了所有弹药,指挥官决定,带着几名伤员,宣布投降,保证了所有士兵的生命安全。
最后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监禁被释放回国。
可没想到,回国后却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让战士们凉透了心。
看过之后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八卦”说法。
说战斗这么激烈,对方已经死伤许多,这边怎么可能没有一个人被打死?
是指挥官到了现场,就宣布投降了,所以才保住所有士兵的性命。
至于事件真相,还是让历史去证明吧。
雅多维尔围城战,让我想起国内1944年抗击日本的衡阳保卫战。
两者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 两场战争中的保卫方军人都只是政客的棋子。
2 都有被救援部队抛弃的情节。
3 领导们都是一样的狗血,让被围军队顶住,而不顾现实。
通讯中相同的有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
4 军队最后都投降了。
5 军队老大下场都不怎么样——不被承认,反而备受屈辱。
而爱尔兰军人幸运的是,在2005年的时候,终于得到正义伸张。
希望国内也拍一场衡阳保卫战的电影,光是历史展现,就很感人。
片子由爱尔兰和南非共同出品,爱尔兰暂且不说,先说说南非。
作为出品过《第九区》这样小成本科幻神作,以及最熟悉非洲战争的非洲国家,南非涉及这个题材必然是品质保证,至少在武器细节方面,无论是爱尔兰维和部队还是私人雇佣军,双方的装备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有时代的特色,完全没有“跨时代”的“黑科技”出现。
片中双方冲锋枪的使用很符合史实,但打起来动作都过于“酷炫”,许多镜头都是“腰射”或是边跑边打,两种冲锋枪即使拉开枪托有效射程也就100米,在非洲广袤平坦的大草原上,实在不是合适的武器,还是在巷战或丛林战比较合适,所以双方的军官拿冲锋枪“闪转腾挪”扮酷炫,基本也就是耍帅而已。
至于手枪,停战前雇佣军军官的“卢格”比较显眼,实战中手枪的意义远大于射杀对手,片子手枪也是打的“乒乒乓乓”,实际上只是凸显气氛罢了。
1.联合国的角色为什么总让人感觉是在四处和稀泥,跑到世界各地去当和事佬,可有的时候别人还不领你的情;2.官僚主义的社会,使得官员只会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爱尔兰维和部队在他们眼中确实只是棋子,为了保全大局,也是随时可以舍弃的;3.实际的战争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特别是现代战争,当两方实力差距悬殊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所谓的顽强抵抗了,别人的精确制导武器打过来,你可能还没看见敌人长什么样子,你就已经被灭了。
最后再让我可怜一下这位爱尔兰维和部队的长官,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跟上级请求支援也根本没屁点用处,就这么点人和这么几杆子鸟枪,要面对这么多敌人,还时不时地要担心天上的飞机会来给你送一波子弹雨,真是特么倒了八辈子的霉了。。。
故事围绕上世纪60年代初的刚果,爱尔兰司令帕特·昆兰领导的驻守部队,将面临法、比派遣的雇佣兵侵袭展开围攻Jadotville被描述为一个地缘政治的动作惊悚片,围绕联合国150个爱尔兰军队围困在刚果Commandant Pat Quinlan为首的1961后,亲西方的领导人Moise Tshombe在加丹加地区控制了刚果领袖Patrice Lumumba。
Quinlan和他的部队坚持抵抗力3000地方部队由法国和比利时的雇佣军的采矿公司工作。
Dornan将扮演Pat Quinlan船长,爱尔兰人谁领导的联合国部队。
南非涉及这个题材必然是品质保证,至少在武器细节方面,无论是爱尔兰维和部队还是私人雇佣军,双方的装备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有时代的特色,完全没有“跨时代”的“黑科技”出现。
1961年的战争,到2005年才授勋,当初甚至还要因为投降而上军事法庭,其他地方的维和部队都没有受到进攻,而且Tshombe那么明显地说出来没有忘记雅多维尔的士兵,那个博士是怎么想的,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自以为是,可偏偏这样的人,往往混得风生水起,还有那个将军,难道没有做过一线士兵么,还是因为当了将军,就变成了一个政客,博士不懂战争的残酷,难道他也不懂?
连长说了敌人有重火力,派去一个排的士兵居然还都拿着轻武器,敷衍也敷衍的认真一点好吗。
战斗到最后一刻是军人的职责,但战斗到最后一刻你要活着是家庭的权利!
史实是在科尔韦济据点获得安全保障之后,冲伯以此为基地,对联合国部队发起了一系列愤怒的反击。
比利时雇佣军飞行员约瑟夫•杜兰驾驶加丹加唯一一架能作战的 “教师” 教练/攻击机,随心所欲地轰炸了联合国部队的阵地,却没有遭到联合国飞机和有效地面炮火的反击。
杜兰甚至摧毁了在伊丽莎白维尔的一些联合国包机。
伤亡数字快速上升,雅多维尔的爱尔兰部队被击败后成了俘虏。
格局太小了,没有把刚果当年的政治环境讲清楚,完全专注于爱尔兰维和部队的打斗,使影片缺少如《父辈的旗帜》那样的震撼力,变成一部纯粹战争技术的电影。
影片有联合国高层部队和刚果反叛军的谈判,大意是反叛军希望联合国撤退,双方联手对抗苏联,可是苏联的势力在哪里呢?
苏联希望复辟政权,而美国也认为政变违反了民主,那么联合国联合部队参军平叛,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途有什么变化?
最后为什么就停战?
为什么没有救援?
整个大环境没有讲清楚,没有《奇爱博士》那样的冷战思考,变成了主流意识流水线的英雄。
所以我就只能忽略冷战的背景,欣赏这部散发着古典的战斗精神的电影。
在战争中,双方除了战斗,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互相尊重。
对敌手的尊重在这里的两次会面得到了体现,但是爱尔兰投资的电影还是集中在爱尔兰军,对另一位据说传奇的法国雇佣军领袖则表现的不足,他一次次的攻击都被打败,完全看不出谋略啊!
爱尔兰这边真的很厉害,有子弹就打,没子弹也不硬撑,没有煽情,也不缺乏勇敢,当直升飞机在天空飞旋,我们感觉到那个士兵在死亡边缘。
当士兵被擦破一点皮,被炸弹炸起的土埋葬,你能感觉到战争的残酷。
那满地的尸体,满地的子弹壳,都是战争的见证血淋淋。
而另一方面,爱尔兰竟然神奇地没有一个人阵亡。
他们打的很吃力,但是不悲惨,连领袖肩部打了一枪,都没有什么感觉,立刻取出子弹,额头上连汗都没有。
真是绝了!
和《集结号》相比少了悲壮,也许当时的非洲军队实在太差了吧。
好莱坞的枪战片有太多的炫技和花招,有时候需要一些这样简单的写实的战争片,比如前段时间的地雷区,1944,还有描述丹麦二战的4月9日,都特别写实。
()某些字打错,修改过来了
爱尔兰人为了掩盖自己一枪没打就投降事实而拍的神片
一般
据说故事是吹牛的;大boss穿着白西装督战,真的是自寻死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进攻方一次次被击退,不如硬着头皮推过去;看了好几天,今天在湖州看完。
一个没经历过战争的连队以及领袖,在千人围攻下坚守几天。领导虽然一开始有判断失误,后面却也越来越厉害。战斗几天,子弹都用了两次,一个都没死…牛逼。战斗很刺激,剧情很不错,好评
我们每一颗子弹都用了2次
类似野鹅敢死队/我们曾经是战士,只是场面和情节都更简单些
军人永远是政治家的棋子,还好历史最终还了他们应有的荣誉和尊严
真实的屈辱投降历史就这么被杜撰,也是挺考验脸皮的
子弹壳都能当武器用!够屌!“我们每一颗子弹都用了2次”——这句经典
完美指挥官演绎经典围城战,废弃子弹壳迎来生涯第二春。
现实永远比虚构更狗血而令人难以置信。
歪曲历史的极品电影
政客=正确,正义一定迟到
燃
3.5星。丢卒保车?原本打算牺牲掉这连人,好找这个理由出兵干预。结果这连人,临危不惧,机智勇敢,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简直是啪啪啪的打脸!
大国博弈,其实也就是阴谋,在别人的土地上,别人的军队,几番厮杀,得益的,是没有踏上非洲大陆的大国们,军队投降了,没有战斗到最后一人,也是,一群爱尔兰人,为什么要为非洲大陆牺牲自己的性命?而且,牺牲了也不会怎样...
为了一个UN连队,派出了上千人,飞机轰炸 机枪扫射,竟然硬抗了五天。孤胆英雄!
6.5分!爱尔兰维和官兵营地守备战!
看来网飞的片评分都有水分。这片子素质很一般
还是喜欢听Dornan的爱尔兰口音,狙击手小哥好帅好眼熟,后来发现原来是燃情主厨里面的那个小厨师,几场交战看得我好紧张,爱尔兰部队最终竟然没有任何一名战士阵亡真的是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