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儿
딸에 대하여,Concerning My Daughter,关于我的女儿
导演:李美朗
主演:吴敏爱,林世美,河允庆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3
简介:本片改编自金惠珍的同名畅销书籍。聚焦女性性少数群体和孤寡老人等社会边缘群体,讲述一位酷儿与母亲达到“最佳理解”的过程,独立的女儿因经济问题搬来与母亲同住,她将同性伴侣也带回了家。母亲很困惑。与此同时,身为护工的母亲尽最大努力照顾着年老体弱、没有家人的老人。 “偏见与同情心在一位50多岁的女性身上发生了碰撞,她在养..详细 >
三代人都有各自的孤独,这不是性取向决定的
1:45:59
最近一部像样的电影都没有么?
孤独感 非得一男一女生个孩子才不会孤独吗? 亲密关系不区分同性异性,深刻的链接、共同的创造才会驱除孤独感,而不是形式上一男一女一孩子孤寡老人真的悲哀,所以还是一方面健全法制、另一方面和同龄人共同养老 挺好。
是有小说原著的,难怪剧本特别工整,上至老年关怀,下至同性题材,最终以女性组成的非血亲家庭实现反击,不过并没有特别能打动我的地方
关于我的女儿的女儿的女友。
母亲和女儿的遭遇互为镜像。女儿参与性别认同的抗争中,为的是“万一下一个是自己”。母亲倾心照顾无儿无女的老人,为老人争取权益,也是看到了自己可能的未来。是做不发声的老好人?还是做别人眼中的异类,真的令人难受。更可怜的是那位资助了很多人的作家老人,为了公益奉献所有,然而,等她老了,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竟然没有一个回报她的人,她给予社会温暖,社会反馈她冰冷,太讽刺了。母亲就幸运多了,极力反对的女儿的同居者,用食物温暖了她。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女儿能幸福,那就是放手。
一个很淡的故事。
少了书里的心理描写就变得平淡了很多,但最后短暂的全女空间真的让人感觉很舒适
5分左右。母亲女儿两个人生两个议题,像是硬生生地嵌在一起,说得是索然无味,不过就没苦硬吃这点上来说倒是一模一样。韩式温情片是不适合拍这么淡,至少目前来说没有看过好的。此类型的电影应该学习邻国日本,从生活中捕捉到诗意的镜头,从平淡里开出花来。本片实在为了拉拉这顿饺子,倒了一瓶醋。
最美好的心,无论以哪种方式出现
很巧妙的人物设置 母亲夹在两代人中间 一方面是作为护工对老人家的移情 她从老人家身上看到了社会对于女性或者说是老年群体的不公 却无意识在排斥自己女儿追求自身权利和自由的选择 母亲的角色很出彩 正是在于这种情感上的矛盾和纠结之处 最后与老人和女儿及其女友的和解过程 也象征了一位传统韩国女性的自我成长
电影弱化了书中的很多矛盾,整体氛围闷闷的,很有东亚特色,什么都不明说,大家都维持着表面的体面,看完心里也闷闷的。/很多女性长辈在父权社会下,不自觉的成为了父权制的代理人,替父权编织一张网,将下一代女性织进网中。而母亲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也是为女性坚持,争取权利的那个少数。女儿争取性别认同,为的是“万一下一个是我呢”,母亲倾尽全力照顾无儿无女的老人,也许是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可也许,她们也并不是为了未来的自己,而是她们本身就是勇敢且善良的人,是共情,是理解,是面对世界的不公勇敢的提出了反抗。 妈妈从质疑者似乎变成了理解者,但我想在故事结束后,目前也无法完全理解女儿,可故事在转向为“我知道…”开头的故事,理解爱本身比明白爱的形式更简单。
她们好疲惫,疲惫于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她们依然顽强地坚持抗争,明明知道以微薄之力,撼动不了这对自己生存充满恶意的世界,她们仍在行动,用温柔的理解包容再次接纳所爱的人们。爱会战胜一切的
在对养老的言传身教之后,她的女儿也能在晚年照顾她了,可是她女儿无儿无女,又有谁可以在她老的时候照顾她呢?
母亲和她的照护对象正与女女的相互扶持形成对照(看完书后发现电影丰富了小雨的形象,小雨的那句“我们能做的不多,住在一起,我们能决定的只有这一点”很有力,这事实上所表达的是:在东亚旧家庭根深蒂固的社会里,在她们基本权利无法保障的现实中,决定以小绿小雨的形式相互爱护支持,建立关系与空间,是她们最小单位也是最大单位的努力。)
2.5//看完电影 发现对小说的印象更加深刻 或许和小说能够花费更多篇幅去具体描绘人的想象和思考 不过电影中也展现了一些表现力还可以的境遇对照 由此让母亲的思考转变有了合理基础//日韩两国的影视作品仿佛都在寻找一种女性群居的可能性 而我想起《自梳》//时代的变换速度之快 实在给我们创造了不小的麻烦
剧本写的很崩,有的人物根本没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
不知道原著会不会更好看一些,不知母亲有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做的事情和女儿做的事本质上是一样的
讲述一位酷儿与母亲达到“最佳理解”的过程,独立的女儿因经济问题搬来与母亲同住,她将同性伴侣也带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