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望乡
Додому,EVGE,Homeward,Dodomu
导演:纳里曼·阿利耶夫
主演:阿希姆特·塞塔布拉耶夫,Remzi Bilyalov,Dariya Barihashvili,Viktor Zhdanov,Veronika Lukyanenko,Akmal Gurezov,Larysa Yatzenko
类型:电影地区:乌克兰语言:克里米亚鞑靼语,乌克兰语,俄语年份:2019
简介:A father and a son from Crimean Tatar family transport the body of deceased older son and brother from Kyiv to bury him in Crimea.详细 >
#72nd Cannes# 一部非常应景的由乌克兰文化部资助的纯乌克兰立场的讲述克里米亚问题的电影,其实政治意图大过电影本身。主角父子选择了饱受压抑的克里米亚鞑靼人族群,因此也与苏联时期的鞑靼人被流放的悲惨历史产生了呼应关系;而最与现实政治相关的点则在于克里米亚危机后产生的新的“边界”与乌克兰危机中阵亡的士兵,再混合上伊斯兰教的问题,使得这个故事备齐了所有电影节要素。影片的父子关系以及父亲形象都让人想起日维亚金采夫的成名作《回归》,但是做成了一个公路片。两个主角的表演还都不错,尤其扮演父亲的演员,看得出训练有素功底深厚。不过剧作实在是太学生气了,修车厂+小城集市,还有边检站两段戏之套路也是有些令人厌倦。但是结尾那个日出长镜头实在太美了,情绪饱满而生动,直接可以提上一颗星……
++
俄乌战火中裹挟的时代尘埃,克里米亚困境里无处安放的乡土情怀,立场面前少一些无情的绞杀,多一些基本的人性。
有些人生下来,就注定了一生都在眺望一个难以抵达的远方,那个远方不是她乡,是故乡。整个观影过程是无比感性的,几次鼻酸,想到那些在安曼生活时,看见的巴勒斯坦人。Ta们的后代虽已生活在别处,但仍像漂浮的风筝一样,无法生根。克里米亚和耶路撒冷有着近似的意义。父亲的固执让人生气又很难让人生恨,早年被他排斥的兄弟的外族老婆,被他撬掉的棺材上的十字架,被他锁在屋里,死去儿子的乌克兰未婚妻...都是这些被驱逐的克里米亚鞑靼人死守的顽固和倔强。就像在约旦生活的巴勒斯坦人,从未忘记耶路撒冷的方向。而回不去的克里米亚人,拼死也要倒在故土上又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
乌克兰政府赞助拍摄的关于克里米亚之影片,讲述一个父亲冒死送战死的儿子尸体,穿过克里米亚地区回在俄罗斯的故乡,去入土安葬。主角家庭祖先是塔塔尔族,信奉伊斯兰教。这可能是本片的主旨,即虽然俄罗斯族人数众多,但克里米亚“自古以来”是塔达尔民族的。有些单薄。
穆斯林双人版《落叶归根》,在扑出的咖啡壶,寻找古兰经之外,就是漫长的归乡之旅,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父权的粗暴,对男孩母亲的蛮横,海滩拖尸的执念,是教义不同,对死亡的理解不同。
?????????这片子让我对自己进戛纳有了虚妄的自信。啥啥都不行,连a brother's love那种小聪明讨巧都没有
低配版《回归》,各方面都差点意思。
一次返回克里米亚的为子送别,充满着艰辛苦涩,可尽管只有97分钟,却拍得冗长无比。能够入选戛纳官方单元,Wild Bunch一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战争使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片中的男主人公丧妻后,接着丧子,运送长子遗骸回克里米亚,完成穆斯林的葬礼。尽管没有完全看懂故事脉络,但能看到乌克兰的确是个上演人间悲剧的地方。
克里米亚人的思乡悲歌,电影最后的那轮落日见证着父亲与哥哥生命之源的殒灭,是落叶归根,也是十年长恨;ps 熊族不亡,世无宁日啊!
愿世界没有战争,百姓们安居乐业
故事弱了点,湖和日出都还行
被震到了,“克里米亚是我们的耶路撒冷”。最后的镜头玩的有点绝,最后那段翻译突然停止了翻译,不知说了什么,但确定这段内容应该很有东西。
3.5星吧。“克里米亚是我们的耶路撒冷”这句对白实在印象深刻。电影的片源对我来说也是值得讨论了。因为乌克兰不断强化主体民族和语言的地位,在乌克兰电影中出现非乌克兰语的对白都要加上乌语字幕,虽然这很明显是针对俄语,但是这种字幕型的区隔,在这个片子里却很好地呈现主要角色的身份设定和认同。当然啦,克里米亚能够冒出鞑靼族导演还是挺新奇有趣的事。我更好奇有没有人在克里米亚脱乌后,入俄罗前拍摄过映像素材和家庭级别的作品呢?这让我浮想联翩。
一个父亲坚持要与二儿子阿利姆,将参加俄乌边境战争死去的大儿子尸体运回故乡克里m亚埋葬,踏上了归乡路途,这是一次越来越艰难的归途,途中遇到了交警为难,遇到了抢劫,还在边境与警察发生冲突。终于到了最后一程,阿利姆在前面拉着哥哥的尸体,念着他们的祷文,叫父亲跟着他念(也许是一种确认父亲还在的方式,也许是作为鼓劲的号子),终于身后父亲的声音越来越弱,最后消失了。途中父亲已多次发病,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在踏上这片土地后,父亲却再也支撑不住了……
看哭了。“克里米亚是我们的耶路撒冷,你爷爷常说。他想死在克里米亚,但没成。这真的很重要吗?如果我们不需要彼此,谁又会需要我们呢”。 电影工整,缺乏锐气但很真挚。它在19年不被需要,当下也不会有人真正在意,如同悼词所描述人的生命一样。
5.7 开头两具尸体女性尸体裸露,男性尸体遮得严实就疑惑了,接下来父亲的强硬手段和儿子的叛逆很难不想到《回归》,然后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和这部分毫无关联了,变成一个真正的“回归”,父与子达成和解……既然如此,前面那一堆就是废戏,不过也好,真的要模仿萨金塞夫,就这个摄影和构图也是超低配版了
一场执拗的回归。分成两天看的,前半段还在挠头小儿子在一场持刀防身术和市场搏斗后的转变,说服力有些薄弱,但不影响后半程的沉浸。在叔叔家那一段与结尾都太好了,好到可以原谅一些瑕疵。——“这很重要吗?”“如果我们不需要彼此,谁又会需要我们呢?”结尾,迎着日出拖着亲人的尸骨,太残酷了。不太了解乌克兰、克里米亚、俄罗斯的这段冲突和历史,但看完之后很好奇,想去读一读。
无处不在的腐败与暴力、回不去的故乡,构成了这个没有希望的族群在这个悲哀的年代挣扎的故事。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