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框眼镜泛滥的《青年医生》我看过了,一部洋洋洒洒家长里短的医疗剧。
据说其中的病例都是真实的故事,有些桥段也的确挺感人的。
但是50集也真是长了,看着挺累人的,剧情也太拖拉了,感情方面也是看的人不痛不痒的。
现在的电视剧真是越拍越长,动不动就要扯那么多集,真是受不了。
从一开始就可以数广告植入了,矿泉水,洗面露,鸡尾酒,牛奶,相宜本草,善存等等,浓浓的商业味。
演员方面有很多友情客串,于娜,文章,霍思燕,杜淳,王子文,姚笛,孙红雷,马苏,陈赫等等,我知道名字的都写上了,其他不知道名字的都归为等等吧。
总而言之赵导的剧是大不如从前的好看了。
一部好剧。
实在,着眼现实。
充满了正能量。
特别喜欢程俊这个角色。
他的工作状态:忙,急诊室情况多事情杂,很多事都要他负责任。
首先,很高的职业素养,各种各样的病情伤情都能应付自如,而且对医院的工作流程、大小杂事也熟门熟路。
王博刚当上住院总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程俊教他的。
另外,在高效地与病人沟通这方面,程俊也做得很好。
(PS:沟通方法的重要性,有一段故事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一位老太太把老伴送来急诊室,本来需要马上动手术,王博去找老太太沟通,但是老太太迟迟不敢拿主意,最后因时间耽误太久导致病人死亡,发生这样的悲剧,医生的沟通方法也是有责任的。
)职业素养既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东西,也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其次,他不二,懂得人情,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
这也是高效沟通的必要条件了。
然后,他有一颗仁爱之心。
为别人着想,想着帮别人解决问题。
尤其是他帮夏可欣完成婚礼,不仅仅是有爱心,更是有勇气有魄力。
最后,我最欣赏的,他有胸襟,坦坦荡荡,做真实的自己。
他不伪装。
程俊从小就看到父母从事医生职业所付出的辛苦,但热爱医学的程俊毅然选择成为一名急诊科医生。
医生工作压力巨大,但是乐天的程俊依然能找到快乐。
当从小带大自己的奶奶突然被查出患有肝癌晚期,程俊痛苦已,身为医生却挽救不了奶奶的生命。
程俊喜欢同科室的大夫欧阳雨露,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大师兄沈青川加入到西华医院心外科,同时对欧阳发起了强势进攻。
沈青川的加入,使欧阳、程俊都陷入感情的漩涡中。
新分配到急诊科的3名实习医生也给急诊室带来了不少麻烦,同时也给这个集体增添了不少故事。
程俊与急诊室这个小集体,克服困难,在医治病患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自我,锤炼医德,在职业之路上坚持探索和守护,找到了急诊室守护生命的意义
奇葩连续剧,“青年医生”我们医学专业的读书都少、你可别骗我。
9%的生理盐水?
你这是要腌咸菜啊?
40毫升的甲强龙?
你治霸王龙吧!
青年医生?
还不如写40毫升氯化钾静推呢!
那感觉!
那酸爽!
再说了,血浆能是这个颜色吗?
鲜榨橙汁啊!
你这样就能看到视网膜吗?
视网膜和意识有毛关系啊!
还能再假一点吗?
快点封杀吧,不然病人又要吵了:你用的药和电视剧里不一样😂
《青年医生》真的是赵宝刚导演的作品吗?
那他的用意何在,如果说他是想改善如今医患之间的尴尬局面,那真的是弄巧成拙了。
越抹越黑。
像是给医疗界做了一次失败的公关。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在课本还是考卷的阅读材料读过一个小故事,大意就是说为什么我们在很多公共场合随处可见诸如爱护环境的标语,可仍然能看到满地垃圾。
而自己的家中不需要张贴任何提示也能随时保持整洁。
正如“解释就是掩饰”确实有理可寻。
就像这部电视剧,把社会上对医疗机构的矛盾一条一条罗列出来,硬是拼上去凑成了剧情,台词更是刻意,怎么看都是一种讽刺。
先说那三个打酱油的实习生吧,整天没看到干什么正事,竟是知道八卦医生之间的私事。
其中一个自称学沫,门门功课没过也能参加实习。
虽然他是资质聪明有潜质,可怎么说也是和人命打交道的职业,是不是该严肃些呢。
自古就有俗话说穷人最怕生病,为什么呢,不就是怕没钱医,怕一看病就得花上一辈子积蓄。
当然这种不安全感不能全赖医院,是社会本身就缺失对弱势群体的保障。
可电视上配的剧情是先治病后谈钱,还有医生偷偷的私下治病不收钱,甚至有富二代实习生让老爸花钱买下患者的小车,让患者有钱交费。
这能不让观众吐槽狗血吗。
有时候觉得,我们国人的思想真的很费解。
我们寻求的安心并不是技术的先进和成熟,反而是“关系”。
不管是买东西还是看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有没有熟人,一听是某某介绍的,心里就踏实了。
说到这还得提一个敏感的话题“收红包”。
我自己就有亲身经历过。
那时候我父亲身体出了些小状况,需要动一个微创手术。
先插播一段关于我的蓝色性格,蓝色性格的人如果生病,一定是先百度翻书各种查资料,能自疗的决不看医生。
就是什么事都要自己弄个明白。
比如上星期逛街的时候买了瓶面霜,当天晚上就把卡尼尔的产品和企业文化研究透了,连为什么退出中国市场都要挖出来看。
说回正题,理所当然我把父亲的状况能了解的都了解透了,可父亲肯定也不会信我这一套。
然后是父亲的好朋友介绍了名当地的诊所大夫,再经他介绍到了市某医院。
然后我们就享受了一次插队待遇。
父亲康复出院后,立马拉着我去拜访了那名诊所大夫。
当时我因为担心会不会有后患,问了些关于病症的问题,尽管我基本上都百度过了。
我看着他进到内屋后,查阅一本厚厚的书籍,再回到外厅敷衍的回了我几句专业术语,说:没什么问题的啦,有问题随时给我电话。
那语气和态度让我很不舒服,也许是过于关心父亲吧。
随后我们起身要走,父亲从上衣口袋掏出了红包塞给大夫。
大夫也很娴熟的收进了抽屉里。
我没有和父亲争议什么,尽管我心里很不痛快,像是被讹了一样。
但是我知道只有这样做,父亲才有“安全感”,比起排队挂号等一系列程序和看医护的脸色,这样能令他舒心。
当然我们家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我也没有问那个红包里塞了几张,但是我知道那几张对父亲来说有多不容易,那意味着多少农活。
我相信不是每个医生都会收红包,但只要还有一个人肯收,像父亲这样的群体就会把这当理所当然,他们已经不知道正确的程序应该是怎样。
而电视剧?
肯定演的是拒收啦!
我也有学医的同学,有朋友是医护人员,我相信大多数的“白大褂”依然秉承救死扶伤的职责,满腔热血的坚持着对的事。
我愿意去相信社会的美好,只是有几个“调皮捣蛋”的,或许我们应该试着找到监督和修正的途径。
或许宝刚导演就是想激发这种热血,让医护更尽责,让患者更安心,让大家明白理解很重要。
可惜,拍得真的不好,起了反效果。
比起来,我想起几个月前看的韩剧《doctor异乡人》更能突出医生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老说韩剧很泡沫,以前的确是。
近一两年内,不得不对韩剧改观。
无论是讲述医生、精神病、警匪还是保护总统,都拍得很不错。
首先剧情很浪漫就吸引了一群年轻观众,其次真的能看到和学到一些知识,哪怕精神粮食也够了。
也可能导演是在画个蓝图吧,未来我们的医疗机构但愿能如电视剧演的这般让民众受益。
也希望国内电视剧加把油,拍更多好电视。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加油,就当为更好的自己吧!
很少有内地片子能让我看完,这部是其中之一,当然,并不是说它就是好片子了。
'只是相对于神剧来说这部片子还算可以。
我看电视电影从来不记演员名字,所以对于演员的过往演技从来都是不关注的,只是单从剧中的演技来评价。
本人不是医学专业的,所以这部电视剧中的医学角度不做评价,即使如此,对于第一集中的赵冲门门不及格仍然上临床的设定表示无语。
从演技来看,我认为剧中主要人物的演技都是不过关的,尤其是程俊,欧阳,艾小天,赵冲,张军。
稍好一点的另外的人也就半斤八两。
其中演技最好的我认为是23集左右出现的那个企业家。
至于其他的比如一个病人所有的医生甚至主任都出动,我觉得是有些不合理的。
说完缺点说优点。
整个剧关注的焦点就是医患关系,这一点十分明确,所探讨的话题也是比较深刻的,不仅仅从病人的角度,也从医生和病人家属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这一点比较好的,尤其是企业家那一段我觉得十分的精彩,另外对于医生接不接受病人及病人家属的礼物也进行了探讨,这点不错。
另外有句台词。
“美国的院前急救成功率能达到27%,而我们中国的只有不到5%”,很让我'震撼。
总体来说,这部电视剧还是可以看看的。
我不是医生,也不懂医疗。
所以也针对电视剧里的槽点多说什么,只说说我收获了什么。
从剧情中生硬插入的医疗知识广告,能感觉得带导演对已医患关系问题的关注,和对于中国目前医疗事业存在问题的忧心。
起码在整剧看完之后,我对与医院里的情况和医生的生活有了最基础的认识,明白了在治疗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家属在治疗过程里的作用。
以及采用怎样的心态是有意患者治疗的。
对于医院的期望不会像之前那么高,人送到医院,不代表就能脱离危险。
只是代表了有了能够治愈的机会,这点上医生需要我们病人或家属的理解。
而医患之间的信任,有效的沟通,才能利于治疗。
对于绝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是比治疗更重要的事情。
这些是我在看剧之前所不了解的,仅仅于此也就足够了。
医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力有不逮的地方。
相互体谅,携手对抗病魔。
这才正确的事情,我们都需要往这方面努力。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强大的人都需要学会合作的精神,明白团结的重要,才能齐心协力做好该做想做的事儿。
这个理儿最近在荧屏热播正酣的医疗剧《青年医生》中体会的更深,剧中急诊室的三大美男资深医生任重、王阳和张铎,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团和气其乐融融,但工作里外却是个人有自己的小心思。
当这点小心思集中到三个人的生活中时,必然有一些小摩擦。
演员任重、王阳和张铎,三个人私下里好哥们一辈子,你想不到吧,他们是同一个大学同一个班级毕业的铁哥们,而现在是同属一个经纪公司同属一个经纪人,有一生一世好朋友的架势了。
他们十六年前共同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而今又首度同拍一部《青年医生》,同样扮演年轻医生,每个人驾驭一个不同的角色彼此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立即明白了对方的想法,观众常常为他们的默契喝彩。
三个人感情好,但个性又不同,且该剧为他们量身定做的角色又是如此有说服力,暗含一份天作之合的美好。
网上也流传过很多关于他们仨关系好的事,几乎可以同穿一件衣服同喝一杯水的步调了,因此他们在剧中的默契程度可想而知,当然得从小摩擦开始哦!
在说三个人的小摩擦之前,有必要先详细的总结一下《青年医生》中急诊室的三大男神医生们的性格特点和人物背景:“程俊”(任重饰演),急诊科高年资住院医,为人非常热情正义感并富有爱心,最重要的是一直坚持喜欢同科的医生“欧阳雨露”(张俪饰演)。
“沈青川”(张铎饰演),学成海归派,精湛的医术丰富的经验为人正义,是不可多得的好医生。
工作中是“程俊”的好搭档好同事,但因为他也喜欢“欧阳雨露”所以生活中他和“程俊”又是情敌竞争对手。
“王博”(王阳饰演),急诊室高年资住院医师,性格风趣幽默直爽热心。
和“程俊”不仅是工作伙伴,还是他的爱情参。
两人因为共事时间长友谊深厚,但也曾因为竞争“住院总”而发生一些误会和矛盾。
所以从剧中三个男神医生的身份背景来看,回到开篇提到的摩擦矛盾话题,自然三个人在工作中和生活里,“情敌”和“职业竞争对手”关系导致的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但矛盾过后是晴天,“程俊”为人真诚坦荡,“沈青川”有热情和信念,“王博”典型事业狂,三个人就算有小碰撞在工作中却是紧密合作,积极医治病人做好本职工作也在工作之余帮助病人。
发挥团结合作共同协助的精神,让专业和医道信仰来划分工作和生活的混为一谈。
其实电视剧的角色设置很有意义,在贴近生活接地气的人物身份背景之外,也让观众明白一个道理,即生活中彼此之间难免有意见和情绪,但也不应该将矛盾激化到工作中。
而且工作就必须要合作团结,唯有这样才真正对得起自己的本职。
戏虽然是戏,但戏也是从生活中而来,观众看的是剧情故事,学的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正能量,这也是《青年医生》在讲述青年梦想工作激情医患关系之外的本意之一吧。
当然了《青年医生》三位急诊科医生角色如此精彩,功劳之一自然是离不开演员的精彩驾驭。
对于剧中三位外形偶像内在实力的演员们的精湛演出,实在是太有必要结合角色的更多情感故事细细分析一番,方可不辜负他们的表演。
而且在开播之前网络也曝光了一张任重,王阳和张铎的合影,原来从青涩年华开始三人便是密友,如今时隔多年再度三剑合璧,必然是旧情新意,焕发更多戏里戏外的新感觉。
程俊这个角色非常适合任重,一直以来任重的形象形象都是暖男大好人,最佳男友最佳老公的标杆榜样,这次依旧塑造的是中国痴情男的形象。
对急诊科的“欧阳雨露”喜欢了2年都未曾表白,结果当表白之后却遭遇失败,然而因为爱的太深太痴情,铩羽而归的他依旧保持对欧阳坚定的爱,选择默默的关注偏执理性的喜欢,程俊的这份痴情被任重演的特别实在,也很温暖。
记得有一场戏是程俊第一次给“欧阳雨露”庆祝生日买蛋糕告白被婉拒,程俊失落的眼神和委屈的深情被任重演的非常细致。
此外程俊对欧阳继续一路的守护,和沈青川的情路相逢两眼分外红也被任重刻画微妙。
可以说任重版程俊除了工作认真负责,热情阳光之外,感情的专一也是角色最大魅力值,尤其在任重精细的表演之下,人物更散发淳厚吸引力。
关于张铎饰沈青川这个角色出场时可谓是略带神秘感的同时又是惊天动地的,意外感染病毒成了重点隔离对象还连带欧阳和程俊也被隔离。
再加上角色高材生海归的身份,“沈青川”一角可谓是凝聚着人才的光环闪亮登场。
对于角色的属性把握,实力演员张铎也演的非常自然,人物气质上的冷肃,行动上体现海归的味道都是很足的。
其次是对“欧阳雨露”的感情,当“沈青川”和“欧阳雨露”真正走到一起时,考验他们感情的因素也很多,一面是“程俊”的等待,一面两个人快速升温的感情却遭到家长反对,尤其是沈青川的父母。
而在演绎这段不太稳定的感情时,张铎的表演也是很走心的,而且他的表演风格非常特别,看似轻描淡写却非常入情,所以特别期待他如何演绎“沈青川”接下来和“欧阳雨露”的感情会发展成怎样的结果。
关于“王博”,这位高年资住院医生性格中有特别之处,便是天生的幽默和调侃,很多时候活跃了剧中的气氛,而“王博”的性格也能很好的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当然这个角色也是非常拼命的工作狂,上进心非常强。
再看王阳的表演,他对角色的把握是行云流水的,有时候看王阳演角色的嬉笑插科打诨非常流畅,感觉不像是演戏一样,这便是真正的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吧。
此外也是离不开感情的元素,虽然说“王博”看起来风趣幽默但对待感情却是认真的,特别是对“邹倚梦”(周放饰演)的感情从无到有,再到爱的执着深沉,过程的变化在王阳的刻画中令人逐渐感受爱情的温度递增。
尤其是最近的剧情,“王博”都直接给“邹倚梦”钱来表达自己的真爱,王阳的一段表演无论是眼神还是微表情,都非常感人。
个人是很好看这对恋人,就期待工作狂的“王博”能收获一份完美的爱情。
分析三大男神演员们演技和角色情感的解读,从三个人的情感故事中,也令观众学到不少,比如如何去坚持爱一个人,如何从爱中改变自我,遇到真爱应该怎样表达。
男主角们的情感经历,也引发观众的情感互动,再结合开篇说的工作团结精神令人看后有所收获。
《青年医生》这部剧真正做到了让观众看有所学,学有所思,不愧是赵宝刚的年度巨献。
1. 「9% 的生理盐水,你腌咸菜呢!
」 学过医的都知道,所谓「生理盐水」,就是浓度为 0.9% 的氯化钠溶液,它的渗透压和人体组织液恰好相当。
如果打进浓度 9% 的「生理盐水」,由于细胞外面的液体浓度比里面的浓度高,细胞只能不断把里面的水吐出去,就像咸菜那样,被特别齁的盐水泡过,就蔫了。
想想看,比正常的身体状态高出 10 倍的浓度的液体,会把人「腌」成个啥样儿?
2. [200 cc 的血送化验,你家机器口渴了吧!
] 「青年医生」中确实没有出现这样的错误,这个是其他电视剧的剧情,但我们也不妨了解一下。
200 cc 是什么概念呢?
如果你曾经献过血,那一袋就是 200 cc,又称为一个输血单位。
身体一般的人迅速被抽走一个输血单位的血液,可能会觉得口渴、头晕、心跳加快、手脚发凉,遑论病人。
那么住院之后化验抽血到底要抽多少啊?
基本上,一张化验单,对应一个抽血管,一个抽血管里大约 1 – 5 mL 血液足矣。
骚离角落:不经意间看过一眼,其中一幕:一个实习生费尽万难拿到了病人心肌酶的报告,结果是阳性,然后主治医生就跟家属说要行搭桥手术,这不是误导是什么?
1. 心肌酶呈阳性,不一定要做心脏搭桥手术。
除了患者的一般情况,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结果才能让医生明确要不要和在哪里做搭桥手术。
2. 有典型心肌梗死症状的患者,如果心肌酶明显升高,实际上需要尽快做的事,是进行介入治疗,使狭窄、堵塞的冠状动脉血管再通。
是拖延综合症还是 :手术,抢救病人时居然打的是普通针,几路盐水怎么进啊,能救活吗,除颤时居然还是隔着衣服的,其他的已经无力吐槽了。
1. 「抢救病人时居然打的是普通针」 临床上有一种T字形的「三通管」,一边连着插进血管的针头,另外两边可以接上输液管。
它的设计非常精巧,不同入口打进的药物是没机会混合的。
抢救病人时,时间就是生命,除了维持生命体征,首要的是建立静脉通道,也就是说让药物能够顺利打进血管。
多次寻找血管、建立通道打药不实际,只埋置普通的输液针也不能满足抢救的需要。
2. 「除颤时居然还是隔着衣服的」 为了防止除颤仪和胸壁之间有空隙,曾经有指南要求除颤前要刮除胸毛,以防导电不良,或者强电流击穿空气造成烧伤。
后来,可能也是考虑到缩短抢救时间,指南里刮除胸毛的要求被移掉了。
敞开胸口衣服,还是必须的,不然导电膏涂了还有什么用啊,难道是要给衣服除颤吗…… cxnp :这是要吐槽吗?
作为心内科医生我真没听过怀疑心肌梗死患者需行PC检查。
PC检查是啥?
真心求解!
真是惭愧,丁香医生也不知道这是啥,难道是介入治疗(PCI)的误称?
huanmengyunhai :给外行人看还行,内行人看的话,烂片一部!!!
充满了商业化元素,各种八卦处对象,纯属扯淡,外伤性脾破裂+骨折,咋地没咋地居然在太平间蹭一下跪到地下,你不疼吗?
你腿能动吗?
脾破裂术后居然没有引流管?
Oh,My God!
额,那个…行动自如,应该是剧情需要… 看完了专业吐槽,也让我们不要再纠结于细节,来看看医生们对这部剧的肯定吧!
sgjhsl :我看电视剧里医疗器械展示的不错,我开眼界啦,好想回到实习时的交大二院吴清清1753 :虽说这不电视剧把剧情夸大了,但是现实里,真正的医生其实更加辛苦,24小时班其实是30多个小时上下来的,自己倒下了还要继续上班,因为总不能不管自己的病人吧。
其实这电视剧很好的诠释了现在的医患关系,也让行外人知道医生的辛苦、卑微、无奈,其实还是不错的。
bingsgui100vip :挺好的,最起码告诉大众一个常识,去医院急诊科急救的大部分都抢救不过来,没有出现太多超越医学的奇迹!
就我们现实而言,现实社会中如果出现那几例死亡病例,将全部是医疗纠纷!
linxiaolei8152 :电视剧确实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在如今这样紧张的医疗环境下,这个电视剧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让社会对医生的误解少一点,正面的感情多一点,让老百姓看到医生也是有感情的,对待病人是真心实意的,也有很多的无奈。
黄灰红 :挺不错了,毕竟所有的病例都能看到影子,只是毕竟不能专业的描述。
有时候给大众一个认识比急着跟大众探讨细节更为实际甘医影 :体现了政府和媒体正在宣传医生的正面形象,宣扬的是医生的正能量,可以改善一下医患关系。
lp3100 :医生和病人谈话有的讲的很真实天接水 :尽管好些地方可比抗日雷剧,但唯一一个亮点:提倡医务人员应该多进行人文关怀,多关心病人的心理、家庭、经济状况等,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
这一点还是可取的「丁香医生」也觉得,让非专业医生来导演一出编织急救场景、穿插爱恨情仇、定位在「大型青春医疗职业剧」的影视作品,夸大情节在所难免啊!
不禁想起《豪斯医生》这部剧,虽然病人「每集必吐血」,仍挡不住大家的喜爱之情。
正如没有全部呈现在此的诸多网友提到的,剧集中出现的人文关怀和医患关系,是更值得思考的亮点。
电视剧嘛,最重要的,还是看得开心,你饿不饿,我给你下碗面吃?
《青年医生》一剧,据说是导演赵宝刚应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提议,为缓和当下医患紧张而筹备拍摄的。
故事乍看很眼熟,两女一男医学生进入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急诊室进行实习,在经历了生死、遭遇了形形色色病人之后,三个菜鸟实习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老道的剧迷看到这,必然露出会心一笑,这场景这情节,可不就是美剧《急诊室的故事》、《实习医生格蕾》的翻版?
这人物这故事,跟日剧《实习医生菜菜子》、《实习医生五人组》着实也有些相似。
这些珠玉已在前,待到中国版的“实习医生”登上荧幕时,四面八方的苛责与批评蜂拥而至:常识性错误多、医生只谈恋爱不治病、对医患关系的探讨浅尝辄止、中国人就是拍不好医疗剧……而在另一个据说里,各类争议甚至令导演赵宝刚都萌生了悔意。
这些争议中的错误,当然不能都怪在赵宝刚的头上。
当美剧或日剧里,国外医生们穿着白大褂来去如风,将手术台变作挥洒自如的舞台,彼此激辩人与神的区别、讨论生与死的界限之时,内地剧的医生们只能温和的讨论家长里短和世态人情。
这样的对比与遗憾,对于中国电视剧来说,不是第一次,也远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在强大的管制下,血腥画面不能播,手术展示有限制,种种因体制之苦而造就的医患紧张医患矛盾到最后都只能统统化为三个字,曰“不可说”。
能留给中国电视剧导演们的,也只剩下些不痛不痒的边角料话题。
《柳叶刀》是这么干的,《医者仁心》也是这么干的,即便是当年宣称“100%真实呈现医患关系”的《心术》,看吴秀波和海清打嘴仗的时间也远比看他们做手术的时间多。
于是导演赵宝刚走了另一条路。
借着医疗剧的外壳,《青年医生》讲述的还是青年男女恋爱与成长的温暖故事。
实习医生们卖萌卖二卖天真,医院老鸟们扮酷扮冷扮高深。
冷面女神夹在热血暖男与海归精英之间摇摆不定;后辈医生与前辈医生互不理解到相互认同;病人家属对医生的体谅与理解,让温情与感动从第一集弥漫到了最后一集。
杜江、张佳宁、任重、张俪等二线演员的表演亦算流畅,可圈可点。
而这样的小清新小感动,相信也正是创作者以及创作者背后单位所乐见的——怎样解决医患矛盾?
当然是靠爱啊!
当然,若真要挑一处《青年医生》不可原谅的硬伤,那就是杜江所饰演的“学沫”赵冲。
居然能够在所有科目未通过的情况下获得了特批的实习机会。
在老百姓怀疑每个医生都不务正业的当下,赵导你这样安排,真的不是在黑医疗行业么?
@京华时报 有删节
为了一首歌看了一部剧,歌曲真得好好听,但是剧情貌似太咯噔了些
青年医生的爱情故事…醉了
不喜欢打着医院名头的言情剧,不理解身边的老妈一直能看下去
嗯。。。。
瞎扯,还是带点童话,艾小天真是从头蠢到尾!她真配不上赵冲
很多自认懂医疗的人说,作为医疗剧它不够专业,但是在一些非医术问题的探讨上我自认为这部剧想得比现如今的医院和医生还要深刻一些,你可以将这一套赵宝刚式的说教说成是幼稚或者一厢情愿,但是他起码是作为看惯了听惯了黑暗的医疗体系的人们的一种小小夙愿。
看到编辑这么拼死硬塞那三个实习生进剧里我也是醉了
这他妈编剧也太脑残了!
真的比《心术》差太多了 只有任重比较招人稀罕 其他男女都没啥魅力
医疗操作细节仍有不足。但该剧让我想起在一线战斗的日子。
大妈比较喜欢的剧,医学剧情太过薄弱了,要是能请个医学顾问专业点就好了
两星半,槽点与广告满天飞,格蕾在哭泣。。。。
看看各种青年演员还挺养眼的呀
作为从医者不对别的发表意见,毕竟电视剧嘛,但是确实讲出了从医者的无奈……最喜欢看王博和邹倚梦的事了
医疗剧里面还算不错的一个了呢
和楠姐一起看的。我也在服务业,所以对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医患纠纷更来得感同身受,服务业有其特殊性,面对各式各样的顾客,有时候确实是种挑战,需要很多的坚忍和耐心。
看过补档
據說這部劇裡面有文章和姚笛客串...
喜欢赵导的戏
50集还挺快就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