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协助FBI长期扮演着公司高级职员以及秘密情报员的双重身份,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实属不易。
一开始,Mark的解释是出于作为一个生物学家出身的正义感,所以他决定站在他认为正确的道义一边。
这种看似合理的理由,即使放在对商业犯罪认知的前提下,除非Mark就像他看上去的一样老实巴交并且蠢,否则要Matt Damon来出演这个角色是一定有他的深远意义的。
了解Matt演艺史的话,该看出Matt Damon憨傻的外表下几乎就有这样蛊惑人心的天分。
索德伯格这次在马特身上安装了不少令他看起来更蠢的要素,肥肉、可笑的发型、笨拙的鼻子等等,还有那些脱口秀一般絮絮叨叨的旁白段落,在原本显沉重的故事原料上抹了几道黑色喜感。
但是就像先前《天才雷普利》给过的提示一样,这样的外形下刻划出的是更多复杂莫测的内心,所谓的正义始终被主人公背后的真实欲求所蒙骗,出现身份的多重。
角色中Mark的那种思辨的活跃和不稳定性,以及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臆想世界,都在暗示这个人在玩弄自己的同时很可能也在玩弄大家。
Mark处事的心态已经把他自己事先安放在一个虚幻、充满悖论的谎言世界里,所以在这个世界各种可能性的发生对他来说就不会那么生硬,做起来就可以像跟大伙开个玩笑一样。
比如编造自己的身世,凭空捏造出一个日本奸商。
影片的黑色基调从一开始就把握得当,配乐的效果也在提醒你这是一部喜剧。
于是若有人加费周折去想明白这啰里啰嗦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想法本身也能教人欢乐。
一场电影看完,令人唏嘘不已。
男主角马克,一个研究氨基酸的生物学家,美国ADM公司的副总裁。
你以为他从小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被收养于富商家中,寄人篱下却自强不息,获得了三个学位,长大后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
其实他父母皆在美国的某个州安养天年,他的求学、入职经历也没有脑补的这么心酸和励志;你以为他正直善良,看不惯资本家联合定价剥削群众转而做了FBI的卧底证人,抛弃自己的高位宁可做每天提心吊胆的无间道,两年多时间帮助FBI录取了多部磁带,收集了大量证据,终于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其实他是因公司找到了FBI的人来调查公司实验材料里病毒的事情,怕自己往公司的实验材料里投放病毒,导致公司每天亏损几百万,而他坐收渔翁利这件事被泄露,进而向FBI告密,牺牲公司,转移FBI视线。
本片跳脱常套的励志与温情的美国喜剧片路线,一路反转,惊喜不断,中间还夹杂着男演员近乎神经质的旁白,与他的一些欺骗行为相得益彰,更显得喜剧效果浓烈。
马克没有生活在楚门的世界,但他却实实在在用谎言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楚门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他谁也不信,谁人皆可骗。
自己做的坏事败露,他找到律师去寻求帮助,却也始终不和律师交底自己到底。
他说谎成性,典型的言语跑的比脑子转的快,脑子还未想到,嘴巴就已经说了一个完美的谎言,到最后,他甚至自我伪造成被抢劫绑架过的样子,去欺骗妻子。
几千年前,古代先贤孟子在舍生取义的命题上做了流传千古、为人赞颂的选择,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种选择的极致化。
故事最后,在FBI探员的询问中,他又不小心暴露了自己谎言下隐藏的现实,探员错愕的神情与他的毫无悔意相互映衬,更让他伪善爱利的人设塑造得更加丰满。
我们无法探寻,生活在虚假世界的他是否真的快乐,我们也无法体会,毕竟“有钱的快乐,是我等无法想象的。
”也许在马克心中,说谎并不是一件感到会感到羞耻的事情,“万般皆下品,唯有利益高。
”也正基于这种逐利的心理,我们的反垄断宽大制度有了实施空间。
一个制度的设计和成功运行实施必定是抓住了人们的要害,基于对人最真心理的探究。
马克思有言:“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豪不畏惧。
”商人间的联合是为了赚取利益,但当宽大制度的适用能够为已方争取到更多的利益时,商业活动的经营者也必定会像马克一样毫不犹豫地做一个告密者,抛弃联盟。
宽大制度是指经营者主动向一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其理论基础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每个经营者都担心自己被出卖,而宽大制度的减免力度又是很大的,这对经营者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
我国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之上设有反垄断委员会。
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横向和纵向垄断协议都能适用宽大制度,在实践中也不乏在纵向垄断协议上适用宽大制度的例子。
只不过横向垄断协议通常具有严重的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随着《反垄断法》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与之斗智斗勇,他们之间所达成和实施的垄断协议的隐蔽性将越来越强,相应地,执法机构发现垄断协议的难度就越来越大。
所以在查处横向垄断协议的方面,宽大制度的作用更加明显,我国也是尤为注重该方面。
2019年1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横向垄断协议案件宽大制度适用指南》来具体规定横向垄断协议的宽大制度的适用。
经营者若要争取宽大,首先,要在特定地时间条件下即在执法机构立案前或者依据《反垄断法》启动调查程序前,也可以在执法机构立案后或者依据《反垄断法》启动调查程序后、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前。
其次,经营者需要和执法机构事先沟通,尽可能早地报告垄断协议有关情况,可以匿名或者实名通过口头或者书面方式与执法机构进行沟通。
然后,根据经营者申请的是免除还是减轻处罚,提交不同的资料文书,申请免除处罚的还要做好登记。
最后,经营者满足其他条件经执法机构审查综合情节决定作出是否给予经营者宽大以及处罚减免幅度。
一般情况下,执法机构在同一垄断协议案件中最多给予三个经营者宽大。
如果案件重大复杂、涉及经营者众多,并且申请宽大的经营者确实提供了不同的重要证据,执法机构可以考虑给予更多的经营者宽大。
美国与中国的宽大制度略有不同。
第一,执法机构不同。
美国的反垄断执法任务分别由反托拉斯局(AD)和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承担,我国是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第二,美国的宽大制度分为个人宽大和企业宽大制度,而我国则无此区分,美国违反反垄断需要承担的责任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而我国《反垄断法》没有与《刑法》衔接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某些协议行为有可能追求刑事责任如串通投标行为。
第三,美国的公司宽大制度主要由A型宽大方案和B型宽大方案两部分组成。
A型宽大方案适用于反托拉斯执法部门在对某一具体卡特尔行为调查之前的情况,其规定宽大申请者只要其在申请宽大时符合六个条件就能够获得宽大待遇。
B型宽大方案适用于反托拉斯执法部门对某一卡特尔已经知悉但证据不足的情况,相比于A型宽大方案要严格一些。
在A型宽大方案下,宽大待遇是自动的,即只要宽大申请者经审核符合宽大条件,无需再经过反托拉斯执法部门决定,宽大待遇自动给予宽大申请者,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能自动获得宽大,大大降低了反托拉斯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而我国的宽大制度仍要经过执法机关一定的审查,执法机关具有较大裁量权。
第四,美国未能获得宽大待遇的卡特尔成员面临来自卡特尔行为受害者提出三倍民事赔偿的诉讼风险,这样的制度设计更加激励经营者去争取宽大机会,但是我国对此却并无这样的规定,宽大是行政责任的减免,不涉及民事责任。
最后,美国的宽大制度中只存在完全宽大,不存在部分宽大,这意味着有且只有第一个宽大申请者能获得宽大待遇。
而我国最多能够一次宽大三个经营者,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多几个名额。
不过,无论是按照美国还是中国宽大制度的规定,马克都不能获得宽大。
正所谓“玩火者必自焚”,马克劳神费力,一砖一瓦地构建了一个楚门拼死也想要逃出去的虚假的世界,最后自食恶果,被谎言反噬。
这也为我们的市场经营者敲响了警钟,在商业逐利活动中,选择遵守法律、坚持德行才是财富能够源源不断的保障。
否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果只能是“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参考文献:[1]李笃. 美欧卡特尔宽大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
国剧告密者第五期,解放军重返段梦玲死亡现场时在墙上面出现了“晚婚晚育”宣传标语,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导演就这么干活的吗?
我看,谁都可以当导演了!
呵呵!
很多人可能都没有看过那本同名的纪实小说。
我认为那部小说比这部电影好看。
电影更侧重于试图探究人性,而非讲故事本身。
从头至尾便若有似无的告诉观众这个人是个谎话大王,这个人是个精神分裂,这个人患有躁郁症,这个人谎言即将破裂,不得不用合作来掩盖,并伺机再扯一个更大的谎。
随着事件进一步升级,他又成了一个野心家,一个贪污犯,一个投机分子。
接着坏事一一败露,终于成为一个阶下囚。
所以让人看了会有关我何事,即使这人挺可怜,但也无可奈何的感觉。
于是便任由肥丑贪的毁容达蒙如舞台上的跳梁小丑或是砧板上将死之鱼一般蹦跶,就想赶紧看到结局里大公司阴谋受到惩治,小人物功不抵过,在同情里去践行司法的公正。
最后,人们如愿以偿。
我一直没有太过投入其中,大概是因为那本书。
书并没有很清楚的讲惠格特自己的犯罪问题,而是力图刻画他在面临是否与FBI合作的抉择时的痛苦,他卧底搜集各方证据时的惊险,他自己双面生活的巨大压力。
读者必定会被其吸引,因为这类小说就是会不断营造紧张感,再用真实事件改编强化阴谋本身的重大性,加强读者对揭露阴谋者身临险境的感受,并试图让读者对其行为进行认同。
所以读书是一个不错的体验。
但是看这个电影,若未看过书,它就是一部用真实事件改编做噱头,犯罪/剧情做包装,用于探讨现代商业与人性的失败半商业半文艺片了。
问题在于:1 故事路子走偏本来可以用这个素材修剪出很多种类型的故事,但它放弃了俗套的商业犯罪这中易于驾驭的类型片路子,却要了一个四不像的选项。
2 探究流于表象如果它决定不光要去层层展开惠格特扭曲的人格,而是更深入的挖掘他何以变成如此的话,也许会让影片显得更有深度。
3 马特达蒙独大整个电影出场的人物数十个,但从头至尾,我只记住了马克,金吉尔,米克,布莱恩这几个名字(当然有英文名难记的原因),但就连这几个能记住名字的人,其人物形象也非常模糊。
于是,整个电影就如同马特达蒙一人在自导自演自说自话。
4 叙述过于平淡从头至尾基本一个节奏一个调调,没有紧张,没有高潮,所以观众的参与性大大降低。
这个导演很厉害,但是这部电影无疑是他的一个失败之作。
当然,再是失败,也有闪光点。
比如:1 敢于用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大家都了解的事件。
2 对于剧情的铺垫,从最开始的旁白到中间的各种暗示,都在尝试引起观众的好奇,为后续刨开惠格特分裂人格做了很多准备。
3 摄影以及后期调色我还蛮喜欢啦。
最后,赞一下在影片中肥丑贪的马特达蒙。
为该影片他努力增肥(超过50磅?
,具体数据待查),而且演技算是到位,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片子。
希望他早日得到他应有的影帝称号(不过此片中的表现还不至于)。
-回头再看我为何用这个标题,大概是因为,惠格特总是让人无法相信,因为他已经习惯谎言,他的生活就是谎言。
因此他甚至也无法再相信任何人。
无疑,从这点看他是可怜的。
而事件本身也是,令人难以置信。
但电影本身并非不能再进一步,更深入或是更好看。
SO, IT'S NOT INCREDIBLE.
买这张碟要推算到许久以前。
谁知道呢。
或许是在他被拍完以前我就已经买到手了。
你可以去问《时代》杂志的阿罗森克里特。
他可以证明!
什么?
你打过电话给索德伯格了?
好。
好,可你去问克里特。
他真的可以证明!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配乐让我回到了ocean's1x系列。
很跳跃,但是很贴切。
这样一个剧本,可以拍成很严肃的题材。
可我看到的却是荒诞化的一出精彩的好戏。
导演对于影片的驾驭能力十分卓越,使得整部片子的风格化让我着迷。
damon的表演也无可挑剔。
记得从前看过一部叫做《曾经安静的男人》的片子。
故事题材差异很大,可人物形象却让我觉得相似。
那也是部装饰性十足的片子,可比起这一部。
显然有些逊色。
这部片子荒诞化的风格把整个世界变成一出闹剧。
毁灭生活的所有重点都不再是重点。
导演成功的让我把对于这个男人的认识从一开始的古板,变成懦弱,变成脑炎,变成骗子,变成精神病患者,变成伟人,变成一个生活在生活中真切的普通人。
这种体验很难得。
整个影片的视听语言也十分典范,基本无可挑剔。
特点不在于拍法,而在于方式。
2010.04.27改剧本于漠居
天知道马克·惠特克(马特·达蒙 饰)是怎么想的。
作为农作物产品巨头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DM)的高层管理人员,事业蒸蒸日上、享受高薪的他竟突然变成了告密者。
1992年11月的一个晚上,惠特克向FBI透露ADM公司一直在与其他竞争对手密谋固定食品添加剂赖氨酸的价格,而他自己正是这个企业联合定价计划的参与者之一。
也许惠特克认为自己是正直的,同时他也天真的幻想,如果ADM公司的高层入狱,他就会是未来的总裁人选。
在经过2年多的调查取证以后,FBI终于可以起诉了。
可是接下来的事让人无法理解,ADM公司的辩护律师发现惠特克贪污公款数目巨大。
面对质询惠特克开始变得前言不搭后语,于是被披露的贪污数额变得越来越大。
惠特克对很多事件都无法自圆其说,而且越来越荒谬、不可理喻。
最终他被判入狱9年,尽管他出狱后仍然做了另一家公司的CEO,但是并没有被授予总裁的权力。
同时似乎他贪污的数额比之前确认的还要大。
史蒂文·索德伯格的黑色喜剧片《告密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惠特克由马特·达蒙饰演,这个过去的肌肉男,摇身一变成了身穿西装、戴着眼睛的中年成功人士,而且也绝对的神似。
这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他的演技。
影片同时表现了对于该事件的两种态度:惠特克是正直的;惠特克是个患有妄想症的贪污犯。
该事件本身就错综复杂,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无法分辨真相。
于是就都呈现在观众面前,由人们自己去评判。
从mark失误的搭上FBI起我就一直在猜最后怎样收场,或是说会是怎样的结果。
我以为是讲mark历尽艰难皈依法律,错了。
以为是mark神奇的掩护公司扭转局势,又错了。
猜不准是因为它不是那种一开始就明确任务和命运,立场分明的奋斗史。
剧情不为结局而起伏。
故事的经过不是为了渲染结果。
导致结果的是最后才被彻底点透的所谓贪婪。
而结尾似乎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结尾,故事经事实改编,时间不止,标志性的结局对人生意义不大,所以故事还在继续,剩下那200万还有电影可拍。
吸引我的不只是一直在以同样幅度波动的情节。
mark&MARK我一直很想知道mark这类人怎样生活。
看来他也一样,会关注生活小事。
他会在重要的会谈中天马行空,胡乱的思索猜测着生活琐事,平凡而轻松。
原来高级的人也不是每时每刻思索着麻烦的难题和伟业。
他们也没有完全与社会机器一体,还是拥有自己隔离的世界。
总统收集邮票,赌王喜欢养狗。
这是生活的自然状态。
所有人都要在此处产生交集。
在这一方面,mark很正常。
而MARK在另一方面就很阴暗了,唯利是图,居然可以编造父母双亡这种谎话。
他做什么都首先考虑自己怎样从中获利,不会为大局和理念出力。
不过说他是因为贪婪下场悲惨,不如说他只是顺应社会潮流。
所有人都抢着赚钱,他也赚。
所有人都拿回扣,他也拿。
这跟所有人都高考上大学所以自己也上高考大学没有区别,就算自己本身就是想养养动物种种地。
这是社会的运行模式,是社会认同你的条件。
想要得到社会的便利就要顺应它。
与茹毛饮血相比,为顺应社会而做出的改变要简单得多。
社会即是权威,社会要你做什么,你就会去做什么,此时的动力已不是人性,而是对权威的依附。
就像打仗杀了人,居然还会觉得光荣。
这时候的人不是完整的自己,人性不知都卡在哪里了。
MARK的自私是社会培养出的思维模式,不幸这种模式不健全不恰当,他又聪明,做的很好,于是就成为了牺牲品。
HALF TRUTH与谎言之间的暧昧同样精彩。
真话说一半的确是保身的好办法,也是一门钻空子的艺术。
没有说谎,却也躲避了风险。
而其结果就是听者得不到有效的帮助,甚至因此偏离目标。
MATT演得很好。
尤其是到后来。
有一种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悬崖边上却还要微笑维持体面的感觉。
妻子那句台词也很经典,大概是Matt U must stop doing this to yourself.是“to your self”而不是"lie to others"很点题很哲学的一句话。
不过还是有些比喻还是不知所云。
比如说有毒的蝴蝶那个,后来结合剧情也不知猜的对不对。
等有机会再看一遍吧。
总之看得很过瘾。
看了某些网友的评论,声称此片很难看,基本只能坚持个十几分钟。
对话流的影片很考验人的眼力。
你不能通过静态的画面和动态的运动来清楚明了的掌握电影的走向脉络,只能通过表情、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场景更迭来还原剧情本身。
有人说看不懂。
这也好理解,我们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电影中的一些典故,一些对时事的反讽,一些对热点的调侃,一些对商业规则的洞悉不是局中人很难引起共鸣。
还有一些关乎宗教历史的隐喻象征,更是想破头皮也不会明白。
所以说,看懂一部美国喜剧片里十个笑点中的两个就已经算合格了但很明显,该片不是一部纯粹的喜剧片,它的内核其实很沉重。
但导演,伟大的斯蒂芬索德伯格在剪切方面是位大师级的人物。
他弱化了这种类型片中常见的很多元素。
比如细致阴险的策划、紧张刺激的取证、明暗交错的心理、惊心动魄的追捕等等,他都一笔带过。
片中主角,那个玩弄一切貌似诚恳无辜的马克,本来应该是位智商超卓而心理阴暗、面容冷峻而心狠手辣的人物。
他的出场却在很多时候引发了强烈的喜剧效果、或者是明显的荒唐怪诞。
好像不是最终的大反派、而是一个小丑。
当然,影片的后半部分,马克的种种行为已经充分表明了这可好男人给了他所在的公司、给了执法部门一个好大的难堪。
你通过一部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影片似乎很难了解一个人。
或者,这正是主创人员在刻意强调的。
马克这个人在本片中似乎不是一个立体的存在,他似乎没有惊慌失措的时候,总是那么憨厚无辜的样子,即使谎言被戳穿,即使坐牢,也会将自己的生活打理的很好。
他做事不择手段,撒起谎来面不改色侃侃而谈。
导演似乎也不想大家过多的探究马克其人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了他的一系列行为。
只是以一种夸张荒诞的手法将他性格中的一面为大家展示出来。
影片只是隐约的提示了马克的行为本身应是一种最大的利己主义的表现。
为此,他能抛弃一切道德方面的羁绊,放下所有的包袱,轻装上阵。
尽管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尽管有马特达蒙和索德伯格加身,但这个片子应该只适合于美国人看。
几乎全室内场景、密集的对话台词和难以理解的怪诞逻辑都有些不可接受。
主人公要不是精明过头就是蠢到家,想不出有什么理由成为FBI的线人结果自己把自己搞到坐牢,男主角的老婆又是一个什么角色,为啥要逼着男主角去当FBI的线人?
先从本人专业角度谈一谈。
本人本科是生物工程专业,硕士食品科学专业。
因此看到简介之后就很感兴趣。
看了开头,我大概猜测,男主的专利是采用工程菌将葡萄糖转化成赖氨酸。
那么葡萄糖的含量其实很多,而赖氨酸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因此这种专利显然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无论他是作为饲料还是食用。
而菌会产生病毒这个我没听说过,因为大多数病毒都是蛋白质加核酸,没有核酸的是朊病毒,比如疯牛病,那种不多。
因此我当时觉得他应该说产生内毒素这样的类似物质,而且一旦产生内毒素,就不好办了,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分离毒素,二是改造菌种,这两个办法都要耗费巨大的资本。
因此公司董事们不答应,就直接让投入生产。
当时我还挺同情男主的,这像极了我和我的导师。
不过没想到,这个病毒完全是男主自导自演,怪不得他说的是病毒。
但凡董事懂一点专业知识,也不会发现不了男主的阴谋。
接下来说说电影的笑料,是真的太多了!
精彩的几个,1.他为了给自己创造博人同情的人设,对外宣称自己6岁时,父母车祸双亡。
当他爸妈在家悠然种菜时通过记者电话得知,他们在自己他儿子的口中车祸身亡时的懵逼,要笑死我了。
2.最后在镜头前请求总统保释,一下看到他头凸了,我在想他经历了什么。
他就说他期间完成了3个硕士学位,我就懂了,变凸了,也变强了。
3.他和律师说,我做间谍的事不会和任何人说,结果第二天,他做间谍的事就上报纸,全国都知道了。
律师看到报纸的绝望表情,太好笑了。
4.当公司和美国zf都不帮男主的时候,为了诬陷zf,就假装自己被打被绑架,连自己老婆也骗,那里马特达蒙的演技太有意思了。
总之笑料太多了,几乎从头笑到尾,十足的黑色幽默。
最后说电影主旨,一开始我以为这个电影就是讽刺美国资本力量的强大,为了资本不惜违法。
进而一定程度讽刺美国政治的弊端。
但是看到后面,我觉得完全不是了。
男主的反转,让我感觉这就是十足的喜剧。
一个聪明人玩弄了一群傻瓜的电影,这群傻瓜包含了公司里面的高层,甚至fbi,最后男主甚至想玩弄总统,不过面对司法和总统,他还是没能成功,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政治体系的成熟,三权分立的制衡效果。
所以我觉得不是讽刺什么了,就当个喜剧看了,因此他的评分所以不太高吧,深度可能还是不够。
it tell me never lie to the people who trust you
好无聊
zzzZZZzz
哈,我被达蒙的老实相给骗啦
我喜不起来..旁白很有趣配乐很美好最后很意外某些地方看的很吃力.................看在男主曾经是个帅锅,多一颗星
承认偶没看懂,而且始终怀疑翻译问题
我睡着了..
我不得不打1星,而且这1星的责任完全在导演和编剧!流水账电影!一个说谎者应有的焦虑没有表现出来,虽然达蒙努力用各种小动作暗示他是一个说话者,但是从头到尾,这个说话者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第一次说谎和说谎成精的心情绝对不一样的。但是导演从头至尾都没有表现出他的变化,非常失败!
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喋喋不休的片子,抬高音调还不停的结巴~
好题材,拍得过于平淡无趣。
对白有点磨人骗到最后到底那句才是真的。
确实是索德伯格的风格
爆料强迫症
最后的造型让我眼前为之一亮
费脑子,不喜欢
该说什么呢...en...Damon同学你果然是变形儿了...
过两种生活的资深说谎者。
这个娃入戏很深啊....~~把FBI都隐了好一阵,不过节奏慢了点,不太喜欢旁白式的解说有点意思~~
枯燥。。
谎言暴露后只能用一个接一个的谎言来弥补,最终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