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从铃木敏夫的《吉卜力的天才们》这本书里得知的。
该书内容散乱,都是些采访、随笔之类。
其中夹杂了这么一段跟导演迈克·杜德伟特的采访,这段采访吸引了我。
首先是导演--大名鼎鼎的短片《父与女》的作者。
那个小短片,即便是在一个像素很低的手机上看过,也会被感动到。
当天晚上,我就找来了这部片子。
影片一开头就吸引了我:一个人在巨浪中苦苦挣扎,最后依附在小船上,他漂到了一个孤岛,岛上什么也没有。
每一个镜头,海滩、石头、竹林、深潭、天空,每一个镜头都那么美。
抛开绘画的技术,就是导演的构图习惯,是正中了自己的欣赏偏好--留白、留白。
只是个人更喜欢留白的画面,克制的表达。
其实《活出怎样的人生》里,很喜欢前面在进入异世界之前的那一段。
虽然很多观众,感觉到进入故事前面这一段太长,感觉要没耐心了,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但是,我恰恰是喜欢这样的叙述,也许会让故事在结构上有些失衡,但是影片让人更容易进入作者想要传递的世界。
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看热闹。
我要体验这样的世界,导演需要时间来构建,并且让我相信。
说回来这部《红海龟》,影片视觉构图留白,可以说没啥热闹的情节,故事很简单。
这种留白很多,情节推动缓慢的电影,倒是给脑子一点反应的时间。
喜欢的观众能充分的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以及情绪的触角沉浸在其中。
不像有些国产动画,片子不停的展开绚丽、闪动、信息量极大的画面,见缝插针、不厌其烦的向观众展示奇观,或者,人物话实在太多,总是不假思索产生聒噪的废话对白,一个劲闹腾,满天飞的特效,画面整体感觉就是“too much,too much” 完全overloaded。
多希望这一部能在国内院线看到,会成为一股清流,当然票房应该也蛮清淡...《红海龟》视觉是克制的,就更不要提它压根没台词。
但观众都懂。
孩子想要离开小岛,去看外面的世界,那个玻璃瓶子链接的世界吸引着他。
妈妈不舍,睡觉时,把手放在孩子手上时,那一刻就被击中,画面的线条及其简单,色彩也克制,但是正是这种敏感的观察、纯粹的表达,能击中观众。
人物脸部只有两个黑色的小竖道儿,喜怒哀乐不通过特写表情或语言来传递,是通过动作,甚至是在远处看到的人物动作,看到人物与环境的互动、自然,风、竹林、虫子、螃蟹、天空、海浪,在一个个空镜中,可以顺其自然的体会到人物感受,海啸过后的劫后重逢、你放弃了龟壳,我放弃了筏子,这样的承诺,其实这些话都无需说出口。
当然,这类影片需要观众更多的投入,观影是制作团队和观众一起完成的,观众若可以耐心的把自己投入其中,观影的体验非常好。
P.S 去年去斐济,还去了Tom Hanks拍cast away的那个小荒岛去体验了几小时,斐济的小岛上有巨石、树木、果实、浅滩都能看到鲨鱼。
这些体验也促成了与这部电影的共鸣。
这个小岛的原型就是热带小岛,导演也提到了他在浮潜时遇到海龟的经历,我有一模一样的经历,终生难忘,那是信息量极大的十几秒钟,并且感觉到温暖和真正的被看到。
文/梦里诗书对极简主义的善用与全片无对白的艺术手法,使吉卜力这部糅合了欧洲动画血脉的《红海龟》在呈现上是如此的不同,但从内在上来看,电影虽然兼具着对自然敬畏与生命的哲思隐喻,却显得过于空洞,难见感动。
吉卜力的手上并不只有宫崎骏这一张可以打的牌,这是后宫崎骏时代吉卜力所致力要给观众留下的映像,从画风转变的《辉夜姬的物语》到更为深耕于人物的《记忆中的玛妮》,再到这部兼具极简美学与欧洲风格的《红海龟》,可以说吉卜力一再用二维动画散发着一种独到的艺术魅力,这种自《风之谷》一脉相承难以言状的风格,才是吉卜力动画真正的底牌。
回到故事本身,《红海龟》的剧情构思其实就是一个魔幻版的鲁滨逊漂流记,人与红海龟间的奇缘所组成的电影脉络,既有着对自然的敬畏之意,也有着在生命中生与死所浇筑的人文关怀,但作为曾凭《父与女》揽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迈克尔·度德威特,对长篇动画节奏掌控无力的问题在这部作品里变的尤为突出,其实《红海龟》的故事就如同《父与女》一样,它只能适用于一个短片动画,而难以维系住一部电影所需的时长。
无对白的艺术手法,就注定了电影本身必须要承载酝酿出更多的意境与表达,吉卜力虽然用无可挑剔的制作形成了电影所苛求的意境,但却并无法构筑电影的内在表达,极简并不意味着空洞,就感动而言,《红海龟》的故事尚远不及《父与女》来的真挚,寡淡的剧情推进,令电影从中段就已然开始变的稍显冗长,如此呈现的后果,就形成了电影对观众的苛求,孩子很难在这样一部电影中谈何感悟甚至无法吸引他们的目光,而很多成人也难以在这样一场魔幻超现实又匮剧情张力的故事中得以共鸣,这无疑将电影置于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单薄的故事难以承载过于厚重人与自然的命题,这部既带有变革又有以坚守的吉卜力新作更多的是遗憾而不是惊喜,终让电影看来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壳。
后宫崎骏时代吉卜力大胆引入欧洲血统,奥斯卡奖父与女导演执导,高畑勋艺术指导,堪称日欧动画的一次完美结合。
依旧有吉卜力的写实画风,人对自然的敬畏主题,飞翔,梦境,童话,卖萌的小生灵等元素。
而极简主义故事,全片无台词的默片风格,血缘亲情,对岁月的守望,又延续了父与女的艺术美。
一部如此古典,人、岛屿和海洋,拒绝也不需要言语的后311时代电影
这部动画片的质朴风格设定不是没有缘由的.而且我一直偏爱这类闷闷的,没有满足期待欲望的片子。
让我不经想起对比明显的少年派。
红海龟的魔幻程度是极力克制的,唯一的体现在红海龟变成女人,实际上重点在于男人本身的荒岛求生的心理变化隐喻出的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人的生活状态。
那么假设越多的修饰岛上生活的戏剧性就会越削弱对现实生活那种无限循环的孤独和人终会消失的恐惧。
包括儿子的出走也是必然的,人的寂寞感可以消除,而孤单的感觉是无法消除的这是与生俱来的特质。
那个海龟女人对男主是个独特的存在,这个设定也可以是其它的动物,只要她是未知的具有神秘感的,然后被驯服再然后就是陪伴,经历磨难。
这个片子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对观影的审美态度,而不是感叹孤独或者相濡以沫,或者人生鸡汤blablabla……当然这种审美态度对抗的就是媚俗,一种老是期待爆点和彩蛋的心理,它对抗的是浮躁的信息过量的现状,实际上想象力也在这种大量的观看习惯中消失了。
因为太多选择后,你一时无法沉迷某一种风格,也不会再去研究或者深究,而是渴望获得更多的过剩信息。
这里我想说说李安的少年派,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同类型里面的佼佼者。
不过,这种人性悖论主题的片子我更喜欢十戒里讲故事的方式,镜头的平稳沉闷带出肉身的沉重和命运的荒诞。
ps:我超喜欢李安的。
看着红海龟每个镜头都有体现出的细节 ,很感动。
最近的片子大家都是学习好莱坞,经典的三段式让观影体现可预期,食用久了就不免乏味,把自己的脑子完全的交了出去,换来了所谓的娱乐。
红海龟这部影片很特别,可以说很古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现代。
首先是它的画面,无论是近似水彩的海浪,还是油画一般的天空,配上简笔画风格的人物,大面积的留白,让人的视觉非常放松。
从音乐看,从spotify或apple music都可以搜到电影原声,我连接音箱重放了一遍,就是古典乐风格,单听倒也和其他电影原声没有太大差别,但配上画面真的是不一样,可以说是完美吻合了画面的意境,同时又补充了画面单调可能引发的观影趣味的下降。
剧情说实在的我一开始是猜不透的,看了三十分钟还是不确定故事的主旨,前期的悬疑设置还是很到位的,直到红海龟变成了女人,一切似乎就明朗起来。
影片主要呈现了人生的过程,从年轻到死亡。
剥离所有可能的修饰和人物设定,全篇都没有一句对白,没有刻意设置的情节,用动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探讨人生的元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其很现代的地方。
影片的寓意并不深刻。
青年男子漂流到一个岛屿中,竭力制作木筏逃出小岛却屡屡被红海龟撞沉。
红海龟上岸被愤怒的男主打伤,男主不忍红海龟死去悉心照料,海归却变成了一个红发女人,女人与她从试探到情深,孩子诞生了。
短暂的快乐后一场海啸席卷小岛,此时也已青年的孩子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并离家探索未知的世界。
夫妻俩在岛上白头,死去,故事结束。
批评者或许会攻击这部片子平淡无奇,试图探讨大的概念却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尝试。
但我却认为这正是该片着力打造的意境。
观众从日常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两个小时,如果仅仅接受单方面的信息轰炸,却没有双方面的交流探讨,是称不上娱乐的。
影片中孩子的出走和男主最后望了一下月亮后断气,都是非常引起我个人共鸣的镜头。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挣扎,驯服,扎根,意外,逃离,归根。
看到了这个,仿佛存在自身周围的困难和障碍都被抚平了一样,非常治愈。
不同于评价看完后觉得人的本质是永恒的孤独,我个人觉得观影的体验是相当温暖的。
《红海龟》豆瓣7.5 我评8.5 本就喜欢动画且耐性好的推荐看,无所谓大道理,不剧透,只讲感官。
全剧完,一句话总结感官---克制的压抑。
长一点讲---生命终将孤独的离去,不管是人还是物。
一部动画用奇幻色彩的剧情陈述了现实,想起一句话【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的。
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没有对白,一条主线,画风繁复的自然与永远单线条的人类,反差强烈。
很容易就被带入男主体感:掉入洞口的绝望,船被毁的愤恨,无奈的选择,平静,最后的怀念以及一点点遗憾…海上的月亮,时圆时缺,时间是延续的也是永恒的
和那句“所有人都是一条大鱼的”开场白不一样,《红海龟》认为所有人都是一座孤岛,但是它不用开场白,也同《大鱼》绚丽的色彩和精心设计的画面不一样,《红海龟》所有的画面都经过色彩和构成元素上最大的删减,不论是简单的比例还是压缩的色彩,片子极想通过这样简化的外在手法来突出其内涵深重的感情元素。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无论是李安说“作为一个丈夫也要努力赢得妻子的尊敬”,还是金星在谈及帮助出租车司机hand job的时候,我们可以明白人的生命本质,即是影片里的一座孤岛,只是有岛屿周围航路繁华,一些人迹寥寥。
故事开始在男主年轻的时候,他在大海中被巨浪波涛拍打回自己的小岛,他想要抗争地出走,但是像大多数人一样,他没有忍心斩杀牵缚自己的命运,那只红海龟不只是后来他的妻子,也是他本身的乡愿和被传统和社会所束缚的一部分灵魂,那个灵魂会阻挡你的冒险,会规劝你回到家庭,会让你忽然为爱情悸动不已。
试想自己,是不是忽然地发现自己陷入爱情的时候就是无可救药地迷失和排斥独自的冒险呢,是的,是常人的选择,也是《红海龟》的基调和逻辑出发点,一个普通的偏向大众的人生叙述,但是动画的意义就是发现生命中的意思并且用动画来展示,即便是最最普通的人的生命轮回,也蕴藏可以用诗意的画面来表达的价值,这是我认为的《红海龟》的价值所在。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抽离普通冗杂的的情感并升华成诗意这方面《诗经》做的最好,《红海龟》是动画的《诗经》。
最后一个画面两位老人生死两别的手相互摩娑着的画面,仿佛就是与子偕老的余音,是相看两不厌的末尾,是全片的墨彩融化的点,在一个黑白的夜晚,死亡的情节给动画的诗画上句号。
《红海龟》是一部象征意义大于逻辑性的作品。
电影中有许多的剧情看似不合理之处,它们更像是为了表述一种行为或者过程而设置虽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导演的驾驭失败的地方。
而是否紧看重这一点,我认为是电影评论两极分化的地方。
远景镜头的大量运用使电影整体呈现一种空旷寂寥的气氛。
而为了强化这一点,电影里面除了充满好奇心的几只螃蟹外,其他动物都是孤独的个体,又或者是在一个更辽阔的环境下成群,反而更凸显了其孤立。
而虽然是写实的画风,可画面中除了主人公之外,几乎都是各自单独的色块,黄色的沙滩,蓝色的大海,绿色的竹林,彼此之间的界限,从那片严格密密麻麻长在一起的竹林与沙滩之间的鲜明区分便可见一斑。
这类氛围的渲染,与其说是为了故事服务,不如说是更强烈的导演个人风格的表达。
我很喜欢动画短片风格的电影,特别是人物勾画注重整体线条和身体动作,较少描绘面部细节的片子。
海风吹动主角的头发,磨破的裤脚,一个礁石上的背影,转过来有一双豆眼。
可以,这很法国。
人物像剪报拼贴一样贴在场景里,似真非真。
场景非常美,像一幅印象派的画,没有实际的样子,但是有光有温度有味道,是一种在海边晒的汗涔涔快昏倒的感觉。
剧情不好说,解释不了,可以用“魔幻主义”概括。
从前,有一只性格怪异的红色大海龟,不知为何不让男主角坐筏子回归人类社会,爬上岸被男主角报复,结果变身美丽女子和男主角在荒岛上生了一个儿子享受天伦之乐,最后儿子跟着海龟小伙伴跑了男主角死了美丽女子又变成了海龟爬走了。
故事有点耳熟,有点像“田螺姑娘”拼贴“雪女和猎人”的故事。
看了一眼短评,大多批评片子格局不够,浪费了吉卜力的才气,另一些人读出了片子里“人类永恒的孤独”,”回归“之类的。
在片子开始后不久,我也一直在猜测片子的主题是什么,随着故事的进展,我设想的主题从“孤独” 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冤冤相报何时了“到人定不能胜天”。
可能是人类的天性,总想为发生的所有事情找一个看似合理解释或者归纳概括出一个所谓的”规律“才肯罢休,毕竟失控的感觉有点糟糕。
在这部电影里找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有点难,因为他讲述了一个男人有些魔幻的人生。
一个真实的人生是没有主题的,就如一个真实的人类会有一百张面孔一样:他会愤怒会怨恨会报复,会慷慨会关怀会勇敢。
带有明确主题,只有一张脸的主人公只会出现在上大学以前的作文里:一位对所有人都慷慨热情的母亲,一位正直勇敢的父亲,一个不离不弃的兄弟姐妹。
一旦设立了主题,那么所有偏离主题的部分都是需要重新修正和解释的不和谐的因子,甚是烦恼。
然而一个生命远比一篇八百字的文章丰富的多,它有时高亢有时低落,有时勇敢有时怯懦,有时正直有时龃龉,它是流动的,是变幻的,是向前的是无法预测的。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喜欢从荧幕吹来的海洋的风,我喜欢小螃蟹落到水里击起的尘沙,我喜欢竹子燃烧时升腾摇曳又模糊的火焰。
我喜欢这一首没有主题的,难以解释的人生之歌。
关于“孤独”这个主题,Michael Dudok de Wit 从来未停止过探索,他的作品总在传达着这样的一个信息:人的一生从来都是孤独的,但心里有了牵挂,这份孤独才不至于蚀人心骨。
《父与女》是这样,《红海龟》亦如是,只不过由当年的 8 分钟短片,变成了后者长达 80 分钟的完整动画。
Michael Dudok de Wit 的动画作品多为默片,不特别渲染人物冲突和角色情感,通过画面中的其他元素来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比如《父与女》女主一生遇见的路人,《红海龟》里男主所在荒岛。
主线单一看似平淡,但总能敲动人心。
有着与《父与女》如出一撤的简洁和阴郁,《红海龟》多了一份熟悉的超现实,日本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熟悉的画风迎面扑来。
由宫崎骏、高畑勋统筹成立的吉卜力动画工作室包揽了几乎所有宫崎骏的作品,此次和 Michael 共同制作的《红海龟》保留了精致流畅动画效果的同时,也出人意料地没有冲淡 Michael 本身的风格。
《红海龟》讲述了一个红海龟化成女人,陪伴男主一生后重回大海的故事。
虽然我很想把这片子叫做《人龟情未了》的人打死,但这句话确实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红海龟》的主要剧情。
也不要问我为什么海龟不是变成男人,因为我不是导演#微笑#。
影片轻描淡写地重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成长、生活受挫(船难)、恋爱、结婚、生子、子女离家、老伴先逝,这是一个对生活有向往、有理想、希望逃离安全岛但最终留守的普通人的一生。
导演没有要批判平凡的打算,也没有歌颂野心的意思,只是中性地刻画了我们最为寻常的人的一生:有风浪、不甘心、努力过、伤害过关心自己的人、为了另一半留守安全范围、面临下一代想要逃脱的离别和晚景的孤单。
我们都以为每个人的路各不相同,其实大部分都殊途同归。
所有的野心都将归于平淡,所有的风浪都是日后谈资。
野心和追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但没有野心,也不代表我们可以过得不认真。
爱情,你可以看做是一种对野心的羁绊,也可以看做是平淡的支点。
如何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时机问题。
但即使是在当年想当然的安全小岛,生活未知的风流却仍然时有发生,而此时你虽然担心的不再仅仅是自己的安危,还有别人。
到最后的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只要好好活着就已经足够了。
后宫崎骏时代吉卜力大胆引入欧洲血统,奥斯卡奖父与女导演执导,高畑勋艺术指导,堪称日欧动画的一次完美结合。依旧有吉卜力的写实画风,人对自然的敬畏主题,飞翔,梦境,童话,卖萌的小生灵等元素。而极简主义故事,全片无台词的默片风格,血缘亲情,对岁月的守望,又延续了父与女的艺术美。
为了回应细田守的《狼的孩子雨和雪》和《怪物之子》,吉卜力搞了这出《红海龟》。我瞎扯的。
这片子最出色的是画风,能做到这种极致。再是极简的故事。男人女人小孩,一个岛一片海,在没有外人作用的条件下,人就保持匀速直线生活。彼此不说话,当然也不会吵架,没有猜忌。平静地生活及至死去。这难道不是人生的究极目标和奥义么?
想到[裸岛]
清奇
龟不还手,有佛性。
音乐还好。
中年鲁滨逊漂流记
很美,可讲真的很无趣,像在看ppt,最喜欢没对白这样一个事实
实在不能接受这种,男人打了乌龟,乌龟变成一个女人来报答他的故事。怎么想的?!
在去马尔代夫的航班上看,没有一句台词,宁静沉静的和午夜航班一样,人和自然人和水结合得很好,就像我的浪漫假期一样。还剩一点点在回程的航班上看完,在大自然里度过一生固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里奋斗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很喜欢的风格 唯美
吉卜力在欧洲的新鲜尝试,个人觉得不太成功…简洁的线条,简单的故事。鲁宾逊漂流记的开场,加上安徒生童话的内核,音乐很好,视觉上最冲击的是海啸一幕。
#美人龟#太爱这种画风了,为了体现是与吉普力合作的而不是完全出自吉普力而把男女主的眼睛画成了两个黑点,一看就是欧洲范啊。结尾有一种凄凉又有一种恍如一场大梦的感觉。
一个男人的幻想
modern W civilization-biased: woman-turtle loves a man, intercourse, baby (why 1 only??), disaster, aging,die, back to sea.What a chiche!
有点尴尬😅
05.19-⒈2016年奇幻动画版《荒岛余生》;⒉看见经典蓝色的吉卜力Logo变成红色,新鲜;⒊在24小时之内观看6部制片国家/地区、故事类型、语言都不同的电影,感觉就像是1天之内去了世界上不同的6个地方观光一样?!⒋相濡以沫,携手一生;⒌观察细致入微的导演让螃蟹偶尔竖着走是有什么考究吗?……-11.21
吉卜力第一部反自然男权主义电影诞生!
画面最对胃口的2d动漫,没有之一。有趣的东西一定是美的,但是美不一定很有趣。这个电影就属于后者吧......但是我还是喜欢又美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