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勒姆的女巫

The Crucible,炼狱

主演:理查德·阿米蒂奇,萨曼莎·科利,玛拉马·科利特,安·弗班克,威廉姆·格奥特,克里斯托弗·戈德温,Catherine Hammond,劳伦·莱尔,安娜·梅德利,萨拉·奈尔斯,丽贝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剧照

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2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3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4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5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6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3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4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5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6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7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8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19萨勒姆的女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萨勒姆的女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692年的美国,一个名为萨勒姆的小镇之中,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思想单纯,甚至有些愚昧的村民们。阿比盖尔(萨曼莎·科利 Samantha Colley 饰)是牧师的外甥女,她爱上了名为普罗克托的男人,然而,普罗克托已经有家室了,这段感情在普罗克托的妻子伊丽莎白发现之 后,迅速走向了破灭。 阿比盖尔失败的恋情在小镇里传开了,她遭到了同伴们的嘲笑和奚落,愤怒和羞愧中,阿比盖尔在森林里举行了诅咒仪式,诅咒伊丽莎白。这场仪式被刚好经过的帕里斯牧师给看到了,虽然没有看清究竟是谁在举行仪式,但是村子里存在女巫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整个小镇陷入了恐慌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狐妖小红娘·月红2极狐动画异类大奖赛双生爱相杀冬天没有童话迷失海湾第四季伊里野的天空,UFO之夏地球百子第六季美味情缘疯狂电影人那年夏天有风吹过奥斯卡的美国梦狼王传世宝藏生死迷局我们俩的婚姻香辣意面弑神者!都是一家人贴身女保镖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孩子,去哪儿了商女云洛溪危险性直播吉隆坡黑帮电竞杀手一起同过窗第二季魔力充电娘不是闹着玩的恋爱操控师德鲁亚加之塔~乌鲁克之盾~

 长篇影评

 1 ) 《萨勒姆的女巫》高清影映版@广州.20191109

这个官摄真的绝了绝了!

在黑白是非颠倒的世界里,是否有勇气坚持自己、捍卫真相和挑战权威?

每次黑暗审判前夜,开路的两盏油灯,如同黑暗中即将吞噬美好的困兽双眼。

当一己私欲或傲慢浅薄蔓延,把权力和法律当作武器时真的太可怕了,全程的压抑和窒息感。

唯一的闪光点,是John临死前和Elizabeth的对话太动人了,哪怕对他的爱再深,哪怕只要轻轻一句话就可以留下他的生命,她也不愿充当他生命最后的审判官。

I accept as you will. 好几幕所谓的权威及decent people,和平民的对峙,让我想起了堂吉柯德,为了捍卫自己认定的事情,不惜牺牲一切包括生命的高尚灵魂是可贵的,永远为这种英雄主义折服和讴歌。

 2 ) 当出卖灵魂都无法成全名字,我用生命在炼狱中呐喊

帕斯卡曾经用赌徒博弈论证了,人们应该信仰上帝。

这种信仰是一种自我成全,但在贪婪和自私的人性铸就的炼狱,上帝之光都无法将其穿透。

《萨勒姆的女巫》的剧本依据的是“女巫审判案”真实事件。

因为无可证实的“巫术罪”导致十数人命丧绞架、数百人被关押,几百年后的今人看来不可思议;一场三小时多的话剧,却还原出历史现场的震撼人心却细思恐极。

出轨一时爽,代价悔断肠 整部剧前半部分,交代了事件背景、主要人物和关系,耐心铺垫了即将掀起的一场血雨腥风的肇始—男主角和镇上牧师侄女的一段婚外情。

怀春少女的心,共浴爱河时是已婚大叔的安慰剂,遭遇冷落后就成了毁天灭地的核武器。

安比就是此中典范。

被身为雇主的男主老婆伊丽莎白赶走后,安比纠集小姐妹们让黑人女奴教其用舞蹈召唤恶魔、喝下诅咒之血;被牧师舅舅发现后,事态升级过程中,干脆来个组团表演“恶灵上身”栽赃嫁祸。

随着副总督到来成立法庭,事态已然完全失控。

当然,其中亦有小镇牧师利用法庭审判巩固自己在教区地位的私心、小镇富人利用审判打击异己帮助获利的私欲掺杂推波助澜……前半部在小镇教区最虔诚的老太太教徒、最有法庭战斗经验老者老婆及男主老婆纷纷被捕入狱后拉下帷幕。

以神之名的审判,丑态百出的群演 女巫审判案发生时,美帝还没立国,个人自由、平等与民主的自由主义价值观还未扬诸四海,所以才有安息日耕作都是基督徒不允许有的行为这种氛围。

神权渗透到市民生活的角角落落、神职人员腐化、政教不分等等也正是造成宗教改革回归世俗化的重要原因。

剧目后半部的细化,利用戏剧张力将这些矛盾演绎到了极致。

男主说服了本是白莲花小三阵营的小姐妹、联合另外两位老婆被抓的苦主且已经做好自曝婚外情黑史的打算找到副总督申冤。

不过已经自诩为正义化身的副总督,一开始就把自己钉在绝不“啪啪自我打脸”的人设上了。

但法庭这场戏,让人更难忘的,是白莲花小三带领小姐妹表演“集体附身”的戏。

“当人融入一个群体,他就变得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

”不管是暗怀私心的小镇法官、私欲爆棚的小镇富人疑惑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执法人,在女孩们癫狂的尖叫中,共同奉上的“看到恶魔”的表演,让神圣之名催生的法庭,变成审判基督徒的炼狱。

男主角成了撒旦的使者。

圣徒的尘土,凡人的救赎 说来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最后一幕确实看得我在电影院暗搓搓流下两滴“独立的泪水”,再赞一下男主超有张力的表演。

窃以为吕贝卡这个纯24k圣徒老太太的存在是为了参照对比的需要,你我皆凡人,凡人都是瑕疵品。

男主约翰这种,遭遇婚姻生活中某种不协调,和家中年轻美艳小女仆开个小差什么的是符合人性的。

偏偏,十诫中一条重磅条款是,“忌奸淫”。

如果没有遇到“女巫审判”,男主这段风流史许就成为当事人们的共同秘密和回味往事。

可遭遇非常时期的“倒霉”男主,却不得不在已被烙印上“不忠者”名头后,还得在自己的生命和“圣徒的尘土”中做选择。

最后那幕真的惊心动魄啊,一再退让的男主,以为出卖自己的灵魂就能保住自己的姓名,“上帝”饶过谁?

“圣徒的尘土”在召唤他,副总督那虚伪的嘴脸在催促他,凡人哪,只有奉献自己的生命,才能最终用“善”来自赎。

上帝啊,饶过谁……

 3 ) 朴素的力量直击人性

2014年Old Vic剧场的版本,中间舞台四周观众的感觉很棒,表演区域不大但是并没有受局限,空间感很好的表现出来了。

看完总觉得RA太大只了,最后最后的表现真的不够好,看导演在大段独白都切Elisa特写就知道了=、=;Elisa的演员好棒,口音偏英音可能是为了表现刻板(?

)演的太好了不愿意相信是口音问题啊,这里Elisa的丰富的内心完全演出来了,特别喜欢这个女演员安娜·玛德蕾 Anna Madeley(果然是英国人=、=),她和本瞄居然合作“故园风雨后”,list加加加。

有国话和电影的铺垫,最后居然把英文啃下来也是蛮佩服自己的。

不过很明显,英文的金句、长句不容易记,能当场理解也觉得棒但是前后呼应的部分和点题的主旨台词都要看截图才发现,天然的语言障碍还是有那么点。

这里飞扬而下的黑色纸片真的很有感觉,对比Hamlet还是更应景(看什么都要把BC挂出来鞭尸也是脑残粉的一种方式orz)。

最后的结局没有最后一段的圣经背诵,去高潮化,更人性;对比电影版的悲壮、国话版单纯的愤怒,这个版本更多了凄凉。

一个细节就是这里Andover作为对比是一直存在的,这个从hale出场就提到的引子在后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显得salem更为顽固对真相视而不见。

另外这里对妻子的表现也喜欢:不像国话的只是单纯的顺从,这里虽然都叫她goody Proctor,但是她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不阻拦JP的决定不是顺从,而是站在一个更高尚的角度,她的内心是pure的,她深切贯彻“每个人为自己负责”的想法;所以即使JP一开始的通奸、招供都是让她反感不符合她的三观的,她也不是一味指责,而是理解他、支持他、甚至于反省自己的错误;最后JP选择做个诚实的人选择绞架,她也是赞成的,因为她相信更大的审批在上帝的手中。

剧情里总督大人、法官、hale甚至于Parris的对比,体现出了人性的召唤;仔细想想,Hale真的是蛮容易出彩的,开始的信心满满;中间有所怀疑并站在执法者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要求公正;最后被愧疚击倒,身为神父却站在拯救生命的立场上说服别人说谎,一步一步的情感转折是看得见的而且和观众的情感是贴合的,很容易博得好感,逆转后的一些台词,虽然更宗教同时也更具反讽的效果。

(还有监狱里死刑犯们召唤Satan神马的,即使讽刺也是返程虔诚老奶奶和主角的内心坚定)。

说好的记台词:零、“Abigail, I cannot go before my congregation.”“There are wheels within wheels in this village and fires within fires!

”一、JP和Hale的思辨JohnP:Is the accuser always holy now?I'll tell you what's walking Salem - vengeance is walking Salem!Hale:(这里有呼应)Private vengeance is working through this testimony.From the beginning this man has truck me true.I believe him! This girl has always stuck me false!二、四个男人的讨论——主要表现总督的性格总督:Mr Parris, you are a brainless man! (Audience laugh)Andover is remedied. The court returns on Friday and resumes examinations.(其实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对Abby的判断,却用Andover找理由)Parris:Andover have thrown out the court and will have no part of witchcraft. I fear there will be roit here.法官At every execution I have seen naught but high satisfaction in the town!Parris:Judge Hathorne, it were a different sort that hanged till now.When I summoned the congregation for John Proctor's excommunicaiton.-受到了民众的质疑(Haley出现)总督:When I speak God's law, I will not crack its voice with whimpering.(直接表现总督的缺乏同情心、这里的惨剧他要负主要责任)Hale:Excellency, if you postpone a week and publish to the town that you are striving for thear confessions, that speak mercy on your part, not faltering.(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督:...so I cannot withhold from them the perfection of their punishment.Hale:If you think God wills you to raise rebellion, you are mistaken!总督:Why have you returned here?Hale:Why, it is all simple.I come to do the Devil's work.I come to counsel Christians they should belie themselves!三、Hale和Elisa的对话——hale的内心戏全出来了Hale:...for if he is taken, I count myself his murderer. Do you understand me?Let you not mistake your duty as I mistook my own. I came into this village like a bridegroom to his beloved, bearing gifts of high religion.The very crowns of holy law I brought, and what I touched with my bright confidence, it died, and where I turned the eye of my great faith, blood flowed up.Beware, Goody Proctor, cleave to no faith when faith brings blood. It is mistaken law that leads you to sacrifice.Life, woman, life is God's most precious gift. No principle, however glorious, may justify the taking of it.Quail not before God's judgement in this, for it may well be God damns a liar less than he that throws his life away for pride.Elisa:I think that be the Devil's argument.Hale:Woman, before the laws of God we are as swine! We cannot read His will!四、Elisa和JP的对话——步步败退,JP巨大的无力感Elisa:But let none judge you. There is no higher judge under Heaven than Proctor is!JP:Why do you cry it? It is evil, is it not? It is evil.You would not; if tongs of fire were singeing you, you would not! It is evil!Good, then - it is evil, and I do it! And there is your first marvel.

 4 ) 西洋版文革红卫兵整人记

一群红卫兵小将在某个心怀鬼胎的小姑娘的唆使下(再次证明小孩子都是魔鬼啊again> <),借愚昧而自私的大人之手大开杀戒,有人为了保命有人为了复仇最后所有的人都疯狂了。

信任和真理在愚昧的社会不堪一击。

原来文革哪里都有哎,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同样入围oliver,今年得奖的桥景胜在故事切口小、短、精,还有马强叔叔一双水汪汪楚楚可怜的眼睛。

美美的大舅不要气馁哦,你也是棒棒哒

 5 ) 令人浑身颤栗、毛骨悚然的人性真相

不知道是否每个人伴随出生,就逐渐饱尝世事无常,变幻莫测的生存焦虑(或曰死亡恐惧?

)在传统社会背景下,有文化习俗的加持,可以把焦虑恐惧安放到家族系统、婚姻家庭和社会位置中,然而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下,原有的社会文化规训似乎逐渐失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存焦虑恐惧和生命意义与整个时代划曰到个人日常生活结构的关联越来越摇摇欲坠虽然影片的故事原型是一个人的私欲之爱,却无处不在地影射着现代人的自我安置之困难重重在这样剧烈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很容易感受到现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情感连接微乎其微,越发把个人的情感依托毫无意识地归置到孩子身上,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无法承重,陆续躺平我们谁都不想被恐惧焦虑驱使裹挟,但现实生活中,真是“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命运共同体之感,面对庞大的碾压式的恐惧,我们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被撕裂,早已支离破碎、伤痕累累观影过程中还一度脑子昏沉到意欲学习各种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知识体系,妄图针对时代的鸿沟做些缝合之术,待影片结束后这几个小时的扪心自问,只有不断地回归自身,不断的练习不带意图妄念地生活,才有可能在纵横捭阖错综复杂的重压下,有一丝泰然自若的可能性愿我遵守内心中正平和之道,不带意图与妄念地生活下去,为自己那最后一丝淡然的可能性付出持之以恒而不刻意努力地行动

 6 ) 米勒从凡人身上创造了悲剧英雄,而悲剧英雄永远是孤独

最近读哈罗德·布鲁姆的《剧作家与戏剧》,被里边对萧伯纳和米勒的讽刺笑到拍桌。

先是说萧伯纳“如今只有那些剧本前的序言还会有人读一读”,只是靠着“艺高人胆大,才救活了《圣女贞德》”;继而又说阿瑟·米勒的作品搬上舞台都是好戏,文本本身却都难以猝读,例如与《圣女贞德》颇多呼应的《萨勒姆的女巫》,虽然前者十分注重道德教化,但妙处在于萧伯纳独有的反讽与机智,但米勒身上“根本不具备这一文学素质”23333布鲁姆固然是过于尖刻,但尖刻之余也不是全无道理。

这促使我去思考在观剧过程中感到的一些割裂之处来自哪里——当然,米勒真正的天赋确实不在于语言,而在于表现痛苦,这仍是一部足够深刻和引发共鸣的好剧。

米勒说《萨勒姆的女巫》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所本,但马萨诸塞猎巫案真实历史中的普克托60岁,艾比盖尔12岁。

米勒修改了其中这两人的年龄,并演绎出普克托和艾比盖尔之间的婚外情,这下不仅为艾比盖尔作为召唤巫术的少女首领找到了“嫉妒”与“复仇”的驱动力,更为普克托设计了两难的道德困境——要么承认女巫的存在来换取自己和妻子的安全,要么承认和艾比盖尔的“奸情”,来证明她只是出于复仇心而不是什么无名力量作祟——在两难困境的无限折磨中,米勒给这个有道德瑕疵但不失质朴的农民指了一条决绝的出路,那就是死亡的“悲剧性胜利”。

米勒在史实之外创造出了一种感情,却用收着写的方法,只把它作为一个引子。

据说在米勒手稿中发现的一些修改之处,就包括对普克托和艾比盖尔的情感交流,进行了不少删节,从而把笔力集中在普克托自己的挣扎上。

在老维克剧院这版复排中,多走先锋路线的导演雅艾尔·法伯(Yaël Farber)也放弃了其他风格化的表达,而采用了十分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

遵照剧本,普克托和艾比盖尔的同台交流并不多,已经意识到自己出轨错误的普克托在面对艾比盖尔暧昧的言行时,也没有再多分给什么温柔的眼神,但是普克托的扮演者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一种味道:“Samantha Colley(艾比盖尔的饰演者)总是用同一种洗发水洗头,让我完全熟悉了这种味道。

” 却完全可以想象演出现场萦绕在两个人之间欲说还休、莫可名状的氛围。

普克托最终还是从当众承认婚外恋情的羞耻感和认罪苟活的羞耻感中挣扎出来了,他在完全有意识的情况下,撕毁认罪书,推动了自己的生死门。

这是作为清教徒的普克托寻找自我灵魂的努力,而非一桩性丑闻的脱罪过程;这是米勒从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身上创造出的悲剧神话。

这么看来《萨勒姆的女巫》和《圣女贞德》之间确实具有某种相似性。

有的人在普克托/贞德身上看到人性的伟大,有的人从始作俑者/审判者/“帮凶”民众等等更多人身上看到的是人性之恶。

这恰恰也是两部杰作中存在的内在的割裂和矛盾,也是这个世界里天差地别的绝望。

普克托光芒万丈,让人觉得人性的光辉可以照亮前方,但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找到类似对应的故事,似乎又确信无疑地告诉我们仍在黑暗中毫无进步,一个悲剧英雄除了拯救自我的灵魂,无补于世——这或许也是米勒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理想的困境。

发于微信公号:新现场

 7 ) 他们为什么不反抗?

谁是恶魔?

谁在亵渎神灵?

绞刑判罚得太轻松了,生命就这样轻易地被取走了。

整部电影看得太痛苦了,太压抑了,仅仅因为几个女孩的恶意,就害死了那么多人。

女孩是恶人,法官也是恶人,迷信盲从的群众也是恶人。

而被抓起来的女人呢,昨天还在污蔑诽谤别人,今天也身陷囹圄。

权力的滥用和群众的恶意,共同造就了一场悲剧,不论是宗教还是权力都应该被限制起来,而他们自身是不会限制自己的,他们只想不断扩大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不杀了那个玩弄权术的法官?

为什么不杀了那几个撒谎的年轻女孩?

自古以来都是欺凌弱小,拿起手中的剑吧,保卫自己和家人。

 8 ) 从萨勒姆的女巫谈谈信仰与权力

题记: 不要信任语言(符号),而作为语言系统里的一份子,我目前能做的只能是严谨、真诚地使用它。

信仰总是饱含着人类最美好的初心,在抽象层面,对乌托邦的构想一定会不断地震撼读者(观众),然而,为了让神的旨意实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抽象理念进入世俗权力或生成一套权力机制时,原初的理念就开始了作为语言的不断流变。

几乎每一次,信仰产生的话语被使用,进而信仰被阐释,最终让位于世俗权力——信仰作为且仅仅作为旗帜,它已经被悬空了。

宗教通过“政教分离”来避免体制的毁灭,同时似乎也宣称了一种可能:在世俗权力之外依旧能为心灵世界留下空间。

但所谓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难道不是另一个抽象概念吗?

被掷入权力世界的人,能保有政治之外的心灵吗?

天国在人间的代理机构,能避免成为另一套世俗权力机构吗?

《萨勒姆的女巫》之中就充满了语言的游戏,但在打着信仰幌子的一次次词汇、意义的置换下,真正作祟的是那个据说不可以被冒犯的权威——约翰说他厌恶的那个词“authority”。

也正是authority,让剧中的几乎每一个人物都陷入了巨大的陷阱,被污蔑、被惩罚、被审判,或时刻受着这样的威胁。

这authority是什么呢,很难去真正描述它,但它一定不是信仰,也不是教义,我愿意这样命名它:由言语构成的世俗权力。

一种根本没办法定义,却可以通过言语被随意使用的权威。

比起那些显而易见处在受害者位置的角色,牧师黑尔,最高法官和以阿比盖尔为首的姑娘们,是我更愿意讨论的人物。

法官是剧作中站在权力最高处的角色,某个程度上,他成为了权力的面相,不可被质疑、极度严厉、绝不露怯,简直铁板一块。

比起帕里斯神父这样依附权威谋私的卑微者,法官严苛果断又显得公正不阿。

但他真的公正吗?

他质问反水玛丽的态度,与质疑阿比盖尔的态度难道不是明显不一致的吗?

正是从这里,法官展现出了他作为人的面相,即使他努力视自己为法律的代言人,他依旧是一个权力体制之中的人,他无法与体制合一,面对可能颠覆法庭的质疑和叛乱情绪,他会慌张,强作镇定。

最后一幕中,法官急迫地想要约翰认罪,却无论如何不肯在制度上放松一刻,暴露出的即是他作为人,与authority之间的不融合。

法官和以帕里斯为代表的神父们,是权力者,同时也是权力依附者,很难说他们是否真的相信信仰,或是否是有意地使用信仰语言来玩权力游戏。

受害者的最大苦难则是他们把信仰和权力完完全全混为一谈了。

伊丽莎白否认通奸,是她看似坚定的信仰里始终掺杂着的权力结构的一次暴露。

即使在“最后的抉择中”,约翰由于捍卫自己的名字而撕毁认罪书,毕竟,他捍卫的不是拉康所述的象征界中的“父的名”与“父之法”吗?

约翰认同自己的名字,却将这名字与自我合一而违抗authority,是否可以视为是在象征界中撕开了一条裂痕?

阿比盖尔才是从头开始就疏离authority的角色,她说约翰让她明白了萨勒姆的人们教给她的是怎样的谎言,她不会再闭上“已经张开的眼睛”。

她似乎摸透了权力混沌的肉身,带领姑娘们从被惩戒者的位置自保甚至反攻至权力的表象——信仰——成为信仰的化身。

她们是玩弄、利用、不信任authority的人,但要命的是她们依旧把权力与信仰混作一谈,阿比盖尔拒斥权力的同时,难道不也把信仰推得远远了吗?

但在权力已经将自己与信仰同构的处境下,是否还存在其它可能的行动呢?

黑尔神父也许是一个答案,但他自己是仍是迷茫痛苦的,我在他身上也无法找到终极回答。

几个月前和同学讨论过苏联人民的信仰热情是多么的感染人、多么具有乌托邦式的美好。

这篇文章的观点可以追溯到当时我说的那句“信仰当然很美好,但是当它开始生发出具体的权力机关时可能就更复杂了,我觉得两个东西不能被同样看待。

”我还没能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只有一个空洞抽象因而可能自相矛盾的观点罢了:绝对不要轻信被权力使用的信仰话语,但最好也不要因为拒斥权力而放逐一切。

到最后,其实说不要做什么最轻松了,真正想清楚的人会直接说应该怎么做。

 9 ) “他人即地狱”人类关系短暂性和谐,持久性矛盾

真是看得浑身恶寒!

为了活命互相构陷不是什么新颖题材,探索人性长久不衰,又加上宗教这剂猛药,捶打得我瘫在座位上起不来。

剧场里不可能有的寒风却环绕脚脖子,窜到后背,阵阵发凉!

也不知是不是最近生活里看见的、遇到的事情,让我莫名有种感同身受的共鸣感,有种历史循环的恐惧感。

群戏太好了,紧锁的眉头是戏,颤抖的嘴唇是戏,眼神和头发丝都是戏,每个人在故事中沉沦,或推进,或阻碍,或救人,或害命,或装疯,或真疯,演员们的台词和表演就是织网的经线与纬线,穿插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就是事件的重现。

群戏中的语言力量太强大,以至于余震都覆盖掉了为数不多的主角的独角戏。

米勒在写这部戏前,曾受到审查。

1956年美国众院非美行为调查委员会调查演艺圈有无共产党颠覆活动,被人指称参与了共党集会,紧随其后,他与玛丽莲·梦露结婚。

后来米勒因为拒绝提供参与共党集会者的姓名,被控藐视国会……我会不自觉将他这段经历进行发散,在脑中为他做文学创作,再观这戏,简直像吃了开胃药后的正餐,食材的鲜美呈无限放大状。

因为生产资料有限,所以人人为争得生存,必然要争斗,由此发展出的斗争路数和斗争手段就成了探索人性的钥匙。

与“真理越辩越明”不同,人性越探越叫人眩晕,却也让一部分人类越探越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幸运的是,这部分人是人类之光。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我最后证明一下:2019年4月12号,黄浦剧场七排18座16座的一对情侣,在观看放映期间迟到,随后打开了一包膨化食品食用,被前排好心小姐姐要求“轻一点”后恼羞成怒,反击“不能客气一点啊”遂女方故意揉搓食品包装袋,发出巨大响声,令人诧然。

 10 ) 我们是烧不死的绞不死的女巫后代

在我短暂又浅薄的生命经验里总是被戏剧一次又一次沉重地击中,断断续续地看,沉重得让人难以承受,吃饭的时候眼泪控制不住地往饭里掉。

关于性别、信仰、权力、爱、死亡…猎巫。

什么是Confess,权利的上位者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当男人的罪状与签名被钉在教堂体制才能稳固他自身的正确。

当一群女孩们嘶叫着大喊看到魔鬼时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摆脱被当成魔鬼的命运。

她们必须是女人,正是因为没有权力,谎言才会成为唯一掌握主动的证词,她们被系统压迫又借由此加害于其他女人。

阿比盖尔可恨,约翰可恨,但每个人都好像是运作着的巨大机器中身不由己的齿轮,所有人的痛苦都被无形的权力和道德罩住。

我喜欢伊丽莎白,即使在戏剧开篇时下意识相信了阿比盖尔口中“疯女人”的控告。

“猎巫”这样沉重的词语落点在了普罗克托一家,她选择不再审判。

“Shall the dust praise him? Shall the worms declare his truth?”“He have his goodness now.”这样一个冷静克制的女人有着近乎神性的强大故事早就被剧作家写完了,但戏剧仍在我们眼前不停上演。

我们是烧不死的绞不死的女巫后代。

此外,我还羡慕那些坐在观众席的人们,在看戏之余我也忍不住的去观察他们的反应,在置身于17世纪的马萨诸塞州萨勒姆小镇时,在亲眼目睹一场百年前的猎巫行动在眼前不超过十米的地方展开时是什么心情。

灯光减息掌声响起的时候,演员的返场让人忍不住在心里长舒一口气,谢幕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你看,生活还是在好起来的。

看到某条一分短评后补充:圣与娼的分裂贯穿在无数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学创作中,当了解到阿比盖尔的原型是11岁的女孩而约翰·普罗克托已然花甲,戏剧的意义再度偏移,从欲望纠缠的男女关系到老年男性与少年儿童的权力错位,剧本将系统性的结构压迫简化处理为个人情感。

我很难说剧作家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戏剧是镜子,我从中吸收我想要看到的东西,但它依然难以摆脱作者的个人视角和时代的限制伊丽莎白的“圣”和阿比盖尔的“娼”是剧作赋予的宿命式定位,男人则是有罪但高贵的、动机复杂的、有权力的、被诱惑的,剧场的光打向谁,历史的叙事权就掌握在谁的手中。

女人要么沉默要么尖叫。

我依然喜欢这部戏,喜欢伊丽莎白,只是当我抬头看向那束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它的起点并不在她的身上。

 短评

Armitage的台词差到让我印象深刻!

5分钟前
  • 浅野忠信
  • 推荐

开始半小时还有点困,第一幕结束的时候完全振奋起来了,演员太有张力了,节奏感非常好,戏剧冲突一浪一浪扑面而来。荒谬的时代,愚蠢的人类,似寓言又真实有力,最后神性的感召与人性的回归,小剧场沉浸式效果更好,像在旁观一场人类实验,但其实你我就身处其中。虽然观影途中有非常不愉快的事,损失了第三幕大半,还好看到了结尾的高潮。@百美汇戏剧影像展

8分钟前
  • Pluto
  • 力荐

毛骨悚然,人性对自身的阴暗的恐惧和拒斥反而会无以复加地反噬到自身

13分钟前
  • love all over
  • 力荐

God is dead. How ironic that in a place where women were the biggest victims a man was again made the hero in the end.

16分钟前
  • Sssssssss9
  • 还行

因为对这个本子巨好奇去看了 结果没抵得住催眠 这出未免也太没舞台了吧?整场表演全兜在同一平面进行 场景毫无变化 层次感全无 主演更是咆哮得看不下去 用力过猛导致没有起伏 失望

19分钟前
  • 乞力马扎罗Taxi
  • 较差

2019.3.10 首都剧场 not really my type of play

23分钟前
  • 我的苦茶子呢
  • 还行

20190412@黄浦剧场:4+,今时今日看AM这部真是搭。平凡与无知的群体之恶,审判与自我审判的利剑高悬,无法抛却的意识形态下的伦理之争…以及,RA表现出的均质的、理想的、同时象征妥协与希望的人性的昏明。

27分钟前
  • #木鼓鼓🌈#
  • 推荐

激烈致郁。为什么这种事一直都在发生。

28分钟前
  • 潜入深水的鬼魂
  • 力荐

You gave me goosebumps RA, no wonder lp couldn&#39;t help but be the first to stand up and applause &gt;_&lt;

32分钟前
  • 改喝茶了
  • 力荐

惊悚、躁狂的暗黑氛围,英超式观众席好近,象看时装表演,观众隐约的脸和表情,似环伺施压的陪审团。把情与法、义与利的撕扯表达得太啰嗦,表演用力过度,充斥眼泪、怒吼、扭曲,看得累。正不胜邪的原因可能是:正义想遵循道德,邪恶却操纵道德,而自证清白永远比泼脏水更难。或者说,由于人的自私天性,更愿意相信(推定)恶。

33分钟前
  • 好大的棉花糖
  • 还行

我要把2015第一个“看过”点给RA!(虽然影院版本要下周才去看……)去年去现场看了5遍,实在太赞,因为题材很沉重,看完很久都无法高兴起来……

35分钟前
  • Norloth
  • 力荐

在混乱和愚蠢和压抑和黑暗中找到了人类的大和谐。咖啡馆十一观影。

37分钟前
  • 洛潇郎
  • 力荐

3个多小时。。。阿瑟米勒这个剧本如果放在文革时期应该会有共鸣吧。

39分钟前
  • Maan
  • 较差

让善良的人承认莫须有的罪名的,一定是巫术。

43分钟前
  • 南赫
  • 力荐

也许是戏剧性已经足够强,以先锋著称的导演Yaël Farber竟然选择了非常有耐心甚至到略感拖沓的节奏去演绎,像逐渐蔓延的人性黑洞缓慢吞噬一切,舞台设计也一样,最后总觉得差那么一点暴击。看过《狗镇》之后感觉所有小镇都应该是它的模样。

48分钟前
  • 七七|烂柯人bot
  • 推荐

1. 世界的规则是:相信比真相更重要。2. 不畏强权的个人牺牲很可能只是无谓牺牲,或者个人救赎,而世界照常运转。3.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人之常情,但等到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一切就都晚了。4. 领导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为了自己的错误扭曲事实,一手遮天,继续更多的错误。

50分钟前
  • Jy37
  • 推荐

虽然更多讲的是宗教与信仰,但这个故事放到当代也很有现实意义了。。。恶魔在人间,群体行为可以扭曲黑白,信仰可以是操纵他人的工具。看得还是很震撼的,就是歇斯底里的表演到后面稍有疲倦,几乎没有全景的摄影方式不知是否刻意为之,观感其实更像电视电影

51分钟前
  • willamette
  • 推荐

2019.11.8晚 戏剧展济南站观看。本以为会一直觉得荒谬怀着一种高高在上的真基督徒的蔑视来看,殊不知自己在那么想的时候已经犯了过分正义的罪。人心,在遍布假先知、魔鬼、“演技”爆棚的恶人的封闭环境里,可以饱受怎样的煎熬,又可以多么冷酷,这部作品全部呈现出来了。全剧最泪崩时刻:Rebecca说“God sent you mercy”。一个人可以欺骗所有人包括他自己,但他在耶和华面前永远透明。我们都在等待最后的审判。

55分钟前
  • Rose
  • 力荐

今年看的最好的片子了

59分钟前
  • 昆泽
  • 力荐

现场

1小时前
  • 长个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