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说富贵就一定是好的呢,皇太子,皇后,皇帝这些人身份尊贵吧,可是他们的家庭还不如普通人家快乐,越是富贵人家,彼此之间才更有隔阂,因为人性,让人更看重那点家产,而不是亲情,在富贵人家里,即使你没有争的心,但难免别人没有,别人不会防着你。
所以不是非要富贵,有钱,生活才会好,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心在一起,彼此有爱其乐融融。
2.坚守初心,保持清白真的很难,其实普通人也会遇到萧定权类似的抉择,看到小人因为谄媚而能升职加薪的时候,看到别人利用手段获得利益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能坚守初心呢,大多都丢了自己的纯洁和操守,但是不向社会低头,只能狼狈不堪,最后只能被逼死,难道这就是老天想要看到的吗?
所以有时候我也不懂,到底是坚持初心,还是要跟随社会规则。
也许这部剧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虽然很痛苦,虽然被逼迫而死,但问心无愧。
3.权利原本是用来造福天下的,不是用来为自己谋私利的,那些高层的上位者们享受着百姓的供养,却并没有为百姓做好事,还要争权夺利祸及无辜,他们太不应该了。
这部剧都拍出来了这些,告诉我们要有大爱。
虽然坚守对的事很难,但也不应该利用权利为自己谋私利,这样只会落尽欲望的漩涡,就像毒品一样,尝到一次就永远也逃不掉了。
一个人,对家有小爱,对国有大爱,这是古往今来圣贤教育我们要成为的人,这才是君子的典范。
太子虚伪懦弱,害死了身边所有的人,逢恩永远是那个雪夜中持假军报帮太子进宫门见先皇后的小表哥,可是太子萧定权永远也是虚伪凉薄的皇室萧家人。
想剪辑顾家的戏份cut,逢恩才是我心中的男主。
这个剧里的高光角色很多,卢世瑜陆英陆文普甚至反派角色的中书令安平伯还有五大王都演的很好,最厌恶萧定权和陆文昔
为什么能打四星?
因为敬男主角和女主角从头哭到尾。
男主角辣么聪明居然到最后最后才认出来女主角就是他的初恋。
真是猪油蒙了心,瞎了眼呐!
你要是早看出来了,你还可以等到你娃出来呢!
别云间实际上是鹤唳华亭在后面几集的一些故事片段,专门剪出12集,听说是因为那时候有限集数,不能播太长,所以专门挑了12集成为别云间另外播。
为什么别云间会比鹤唳华亭要更高分一些?
大概是因为别云间,它终于让我们看到了所有戏里面独有的所谓的主角光环,终于降临在男主角头上!
终于再现人间!
男主角没有再被虐的那么惨,虽然从头到尾男主角还是一直被虐,一直失去他非常重要的人。
最后逢恩si的时候真的很不值,弹幕一直说“堂哥表哥一直带都带不动的太子殿下”,还有弹幕说“从来没有那么希望男主角s"🤣🤣🤣但是不得不说最后的逢恩和男主角死的时候还是挺让我触动的。
毕竟男主角舍身捐躯,为国兴邦,既不屑君王之术,坦荡身为一国储君,又一心为社稷谋,为黎民疾苦算,却算不尽君王之心。
老师教了他坦荡君子之道,却没有教他怎么从世间泥泞中走过去还能保持清洁高雅的品行,还能不谋权术,不为私利。
他所守护的所有东西,都守护不住的时候,哀莫大于心死,他也只能辞别这世界。
也可能就是因为他太怯懦,他心中有大爱,他却做不到。
他再也接受不了,身边他所重视的一切,他的舅舅,他的表哥,他的妈妈,他的妹妹,他的老师,他的妻子,这些他曾经非常珍视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
甚至无辜的小舅子,送来了金疮药,也倒在了那一声“姐夫”前。
其实这都不重要。
虽然皇太子一直各种被虐,各种悲,但是我觉得刻画的这个人物,反而显得非常的真实。
一个有血有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用螳臂挡车,用一人之躯,来证天下大道。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苦于君父猜忌,陷于他人算计。
此事古难全。
所以他死了也挺好的,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至于跟女主角的感情线,玻璃渣子挑糖吃,其实也吃不到啥!
还是看完就过去了。
😂😂图个kill time的乐子。
刚看了第一集的一半,啥玩意儿?
什么意思?
看着评价挺高,开始看,直接懵圈。
谁能给解释?
解释啥意思?
前情回顾都看不懂,第一集哪儿来的前情回顾,这是一种新的手法?
求助,求助,发个评价还得凑够140个字,好难呀。
我没看,咋来的剧评,不求助,感觉看不下去了!
进入一个死循环,想看,又看不懂,求助还得凑140个字。
非常感谢梁园写了这么一个神仙故事,夸梁园的话有太多太多了,词简秀美、如金错刀、虽瘦而骨刚,心思灵巧、用典精到、构思细密、一层又一层的“俄罗斯套娃”啊。
但是这些比起她要表达的那种美好的审美、那种精神、那种风骨、那种“情“来说,就是她的术和道。
非常感谢杨导,呈现这么好看,这么多回味无穷的名场面,整部剧就是一件好精美的艺术品。
是的残缺之憾才是真正的艺术之骨吧。
感谢《别》剧的播出,是的,虽然它被有褒有贬,但是《别》的播出确实“圆”了剧迷书迷的心头憾。
虽然悲剧是壮美的,缺憾是壮美。
但是既然为了过审,既然不能演的那么锥心蚀骨,那么就演的更完满完美吧。
完完满满的让看懂浅一层的人开心,让看懂中一层的人会心,让看懂深一层的人....记得剧中和书里都说到那些梦吗?是的完完满满其实是梦,但是看到壮美悲剧的我们很多很多人心底深处希望的不是就是这么美好的一个结局,不是吗?《别》播出之际,很多主创都用“圆”为主题拍了小视频,剧组真的还是很有心的,虽然园可能不同意“圆“,但是这剧也是是园的,不是吗?感谢晋哥哥和桐妹妹,感谢剧中每一位演员,真的真的是没有一位是演的不好的,就连群演的小哥哥都那么投入差点把阿昔勒窒息了。
他们每一位命运转换的悲欣交集,都让我心疼。
五大王最后的那一段话真的很棒,辛鹏小哥哥非常棒👍🏻当然卢尚书的离世是让我最最窒息的。
戒尺打太子那段和遗言那一段,每听每哭。
随着殿下,喝酒心痛投水、一下一下打手心...要感谢的可能很多...我真的很庆幸遇到了《鹤》,也很庆幸《别》也播出了。
回首之顾,珠玉之宝。
谢谢你们。
不看别云间,不能深刻体会鹤唳华亭的立意。
看了别云间,意难平更甚,余味不绝……亲情的浓烈,爱情的拧巴“鹤唳华亭很聪明”,内核外,用剧情包裹着一层一层的亲情和爱情;而且这种情,由于人物身份的特殊,变的极致、浓烈。
极致到让人费解,浓烈到万箭穿心。
黄志忠在采访时也说“我儿子这么好,为什么要这么对他”。
萧定权最后的自杀,除了以死亡卫道,不受辱,全自己的精神洁癖之外,就没有一点是报复父亲,让他终生遗憾的意思?
就像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极致情节;或者,“牛虻”中亚瑟对生父“红衣大主教”蒙泰尼里恨之深里藏着,爱至深,甚至超过对女主角“琼玛”的爱情。
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我们容易对父母伦理,情感冲突,共情。
而且这种情感还高于生活,各种羁绊,复杂而难以纯粹。
所以,念念不忘。
常常的带入是,如果我是萧定权,如果我是皇帝,我该如何处理?
作者巧妙!
也请放过自己,因为大抵上,生活中的亲情,没有那么多的掣肘,那么多关乎利益,影响生死的抉择,没有那么多桎梏让你藏起你的真心。
感恩。
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
如果说,去掉层层精彩的表皮,还试图探究内核的话。
那么箫定权的终极纠结,就是“术”与“道“的问题。
如果,最终达到的正义,需要通过践踏正义来实现,那么你会用“术”去实现“道”么?
你实现的“道”,还是你最初的“道”么?
有一种解法是,有菩萨的心肠,也要有霹雳的手段。
但是事到临头中,是远没有那么简单的。
比如最后顾逢恩要杀李明安,箫定权以剑自刎相阻,这是让顾逢恩悬崖勒马的最后一个筹码。
此时,旁边的军士以手,血肉相拦。
此时的萧定权是应该挥剑去掉这个阻拦,还是就范?
这只是最简单的情景,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可能没有两全法,没有利益端水大师。
就像萧定权,也有使用诛心无间道,搬倒五皇子,虽然开始是别人替他的选择,但后续他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也像罗晋的另一部《归去来》,书澈从开始让箫清代驾背锅,到后来涉及到父亲的贪腐。
我们看到的是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会纠结会权衡,小怯而大勇的人。
这部剧至少还有一个现实意义。
无论何年何月,战争都是对人民的巨大伤害。
最近的《蓝色防线》活生生的让人看到炮弹无眼,受伤后疼了一天的维和战士,无力回天,真切,摧心肝。
但是,某一天为了根本的利益,以战止战又是另一种“术”,或者“道”?!
这是对深层价值观的叩问。
《鹤唳华亭》我都不知道自己看了多少遍,每看一遍,就增加我喜欢一分,喜欢剧中的角色,喜欢剧中的服饰,喜欢剧中的道具,喜欢剧中的礼仪,喜欢剧中的画面,还喜欢剧中的语言……(我看了《大明风华》中皇家的华丽繁复的服饰后更喜欢《鹤唳华亭》服饰的简洁素雅端庄大气,天然去雕饰更显雍容华贵) 当然,更多得是,每看一遍我都不忘揣度太子的心境,体味那些绝望的、苍凉的、悲伤的、辛酸的、忧伤的、无奈的、欣喜的、庆幸的心情,欣赏在战斗中不断成熟的太子内心越煎熬翻腾表情就越平静,感悟通过眼神、泪水、动作、语言展现出的隐忍、杀伐决断和坚毅。
吃瓜群众的我暗自庆幸、心慰电视剧的改编,让太子没有像书中那样自戕。
(但很快我就被无情地打脸了)
没有想到,偶然之间,竟见《别云间》,一个《鹤唳华亭》的番外/续集。
再见《鹤唳华亭》番外,我惊喜我意外。
我无法容忍APP龟速的更新,花钱超前点播观看。
看后,真心佩服导演、编剧的精心剪裁;真心觉得演员的那么多表演没有白费,可以得见天日;真心感谢这些镜头没有用在《鹤唳华亭》中,否则会让《鹤唳华亭》大打折扣,更更感谢的是,如此剪裁出一个12集的番外,终于让我不再遐想,让一切尘埃落定,我可以对《鹤唳华亭》说再见了。
《别云间》中太子萧定权,编剧无论怎么替他挣扎,最后都在书中的结局走到尾声。
这是我最不愿见,也最不想见的,即使这个结局编剧在《别云间》的第7集里已经埋下伏笔,可是情感上依然让我不能接受。
但我理解太子的选择,从出生就作为储君的他,一直所学为君之道,且受一代清流大儒的教导,一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崇地位,早就将他塑造为心性高洁的儒雅君子,虽在皇帝打压下一直不甚体面,甚至狼狈,但骨子里散发的清冷高傲的皇家贵气不容他人玷污,因此如果一朝被废,就如太子在秋千架旁对顾才人所说,对他而言被废和死没有什么不同,届时他不会允许自己苟活,不会给他们留下侮辱他的机会,这个侮辱,也包括陆文昔。
诚然《别云间》中太子依着书中的结局走完一生,让我心痛,但我更悲悯的是顾承恩,他的表兄。
他的一腔的心意被太子践踏,可怜他费尽心机诚心诚意殚精竭虑为太子奉上的筹谋是太子弃之如敝履的不需要、不领情、甚至嫌弃,在太子斩钉截铁地说即便他因此登上皇位也会斩他顾氏满门的无情话语里,曾经阳光俊朗,如今铁血铮铮的英朗将军流着泪在心如死灰中拔剑自刎。
为太子死去的人,太多了,无论是间接的是,还是直接的,多的他早已经无法承受。
自古,皇位就没有不流血的,皇位容不下干净和青春,可是我们都渴望干净和青春。
在可为不可为,能为不能为之间,太子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路,这条路,不踏着鲜血是走不过去的,所以,他要么被废,自我了结;要么,踏着别人的鲜血登上皇位,一展他的家国抱负,皇权路上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可惜,他选择了前者,于是他只能命归黄泉,无缘皇权。
无论怎样,《别云间》让我再次过了眼瘾,也给了我一个放下《鹤唳华亭》的理由。
再见《鹤唳华亭》!
10.2更新:看到最后一集其实是让小顾当了恶人,把李明安、皇帝都洗白了一丢丢,原著里老顾之死是这俩人所为无疑。
这里不讨论改编好坏,谈谈历史上这种叛。。
乱:1.为啥要叛?
现代人的考虑是有没有胜算,而在历史上这种事的动机主要是:别无选择,不叛就死(少数脑子有洞的如朱高煦除外)。
比如钟会灭蜀(当然主要功劳是邓艾老师的)后叛乱,真的只是被姜维忽悠+个人野心膨胀吗?
钟会是司马家绝对心腹,但带领几十万魏军倾巢而出得胜,司马家焉能不忌讳?
历史上这种有实权的将领叛。。
乱的目的一般也不是真要自己当皇帝,而是要上头默认自己地头蛇,土霸王的地位,而那些后人看起来觉得“484傻”的还没叛就被扑灭的,反而更多是要因为站错队注定嗝屁趁还有力量垂死一搏。
所以小顾之叛是很真实的。
2.所以小顾484傻?
当然不是。
原著里胜算至少半数。
只看历史的话,与现代人熟悉的观念不同(现代战争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减少了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的影响,而是绝对实力的对抗,甚至仅凭沙盘推演就能推测走向,所以往往追求的不是胜负,而是明确的政。。
治目标),古代战争里变动极大,能抓住机会迅速占据主动,则以弱胜强不算罕见。
比如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现在看简直是孤注一掷+白送,但曹爽的弱鸡富家翁心态就把曹老板的几世基业拱手让人。
3.雪满梁园也提到了刘璋(把益州献给刘备)、刘琮(把荆州献给曹操)这些原型。
但这些原型其实并不具备这里由小顾带来的萧定权的实力。
而历史上萧定权这种地位的人往往心狠手辣(原著里他也心狠手辣),比如朱允炆,他受全套儒家教育(是不是听起来像萧定权?
),推行的一些事也很“克己复礼”,你以为他是被叔叔赶走的小绵羊,其实他是激进削藩把叔叔们逼的自焚的小狼狗。
因为个人的翩翩风度和与地位/生死相关的心狠手辣其实并不矛盾。
而萧定权的珍贵之处在于他在陆文昔的指引下克服了这种权力带来的异化和分裂,这就是梁园一直说的“大圆满”,也是所谓“天真”。
————原文———《鹤唳华亭》里萧定权的身上融合了太多太子的故事,不只是我们知道的扶苏(但扶苏是长子不是太子),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戾太子刘据,还有很多其他人的影子,如李亨,朱常洛。
这些人的故事里有皇。。
权斗争的非人残酷和历史的可怕惯性。
扶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皇帝驾崩时不在身边,矫诏赐死。
扶苏没听意见起兵而是自杀。
汉文帝是被诛灭吕氏的功臣们选出来继位的。
史记写他的王后和三子接连死去,窦氏于是成为皇后。
现代很多学者认为王后是吕氏(当时刘家各个王的妻子几乎都是吕氏),王后和三子之死是汉文帝(当时还是代王)所为,为了安功臣的心,确保不会复仇。
皇权斗争就是这么残酷。
戾太子和汉武帝感情应当说很好了。
但在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父子之间隔着宦官。
当宦官奉命来查他,太子想到扶苏的下场,怎能不殊死一搏?
这一搏,反而成了造。。
反,兵败自杀。
孙权扶持工具人鲁王对抗太子来制衡江东本土势力和流亡江东的势力,最后两个儿子都没继位,幼主登。。
基。
《鹤唳华亭》的脉络与此完全一样。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
他没儿子,过继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
司马昭还号称要还权于侄儿的,当然没有,传位司马炎。
而司马炎传位给了智。
力。
障。
碍司马衷。
为什么呢?
因为司马家靠贾家、羊家这些士族统治,继承人司马衷是各家的胜利果实,岂容分割?
于是没多久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了。
唐朝从玄武门之变开始都靠抢的。
唐玄宗自己让老爹当了太上皇,就总是担心自己也被太上皇了,于是一日杀三子。
李亨天天如履薄冰痛苦不堪不知道哪天就死翘翘了——终于趁安史之乱上位了把老爹太上皇了。
也许是急于稳固根基确认合。。
法。。
性,贪功冒进要平定安史之乱,结果安史之乱又绵延了好久,华夏生灵涂炭,唐朝后来一直在藩镇割据中。
明朝的长子继。。
位特别多。
因为明朝有一套自己运转的很好的制度和一个强大的文官集团,保证平稳交接就能继续运转。
因此明朝出了很多奇葩皇帝,比如朱祁镇。
朱元璋杀功。。
臣也有这个原因。
本来给嫡长子朱标安排的一套人马随着朱标突然去世变成问题了——权。。
力太大,新人压不住。
只好在老朱自己还活着时统统杀光。
只是没想到杀光后靖难之役没人能打仗了。
万历宠爱郑贵妃,迟迟不肯立太子。
文官集团就给万历很大压力。
《鹤唳华亭》里也能看到,以卢老师和他的门生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如何保太子。
电视剧里没拍出但小说里皇帝如何让太子去管钱以开罪官。。
员(如雍正王朝里4和13的查账),也有赵王定楷如何结交笼络文人(如康熙年间的八爷)。
万历如果真想让心爱的朱常洵继位也有办法,比如毒死朱常洛。
但他没有,还是传位给了后者。
只是可怜的朱常洛继位30多天就被红丸案搞死了,估计郑贵妃脱不了干系。
总结起来就是,皇帝们的儿子都是工具人,父子亲情几乎没有,除非他很爱你妈妈爱屋及乌(如唐太宗爱长孙皇后,康熙爱赫舍里)。
太子就是个不顺利继。。
位就会死的很惨的职业。
这也是为啥《军师联盟》里头看着与世无争的甄夫人发现曹丕恨死了自己后,去跟司马懿歃血为盟,要他辅佐曹叡继。。
位。
因为不然就是死。
所以《鹤唳华亭》里的皇帝和太子看起来变态,其实是历史本来就这么变态,权力抹杀了人性。
随便写写,欢迎补充。
(PS:本来发在鹅组,也搬到这)
一切都始于猜忌,毁于猜忌。
如果不是当年箫睿鉴怀疑自己最爱的女人,他也不会失去他最爱的孩子。
他爱的人,因为无法接受他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而怨恨他,怪罪他,为了所谓的江山,竟不惜手刃手足。
他的不纯洁,不干净,让最爱他的女人失去活着的信仰。
她的爱人,应当是坚毅的,勇敢的,正直的,干净的,纯良的,像萧定权一样,即使身负荆棘,依然一往无前,依然不忘初心。
萧定权,陆文昔。
感谢罗晋李一桐演活了这两个角色。
两位演员在创作过程中非常用心细致,所有的小动作小表情,每一个抬眼,每一滴泪,都满含他们对角色的充分理解以及完整表达。
当萧定权再次肯定,她,就是陆文昔的时候,他满心满眼的欢喜,又满心满眼的心疼。
他仔细地,一点一点的,看着她,想看清楚一点,再清楚一点,仿佛一眼没看住,她就又会从他眼前离开。
她说她怨恨的一直都是自己,因为自己对殿下的贪恋,害死了父兄,更害死了恩师,但这一切并不是她的错,躲过这一劫,也还会有下一次的诬陷,再一次的迫害。
其实文昔更加怨恨自己的,是以为自己的贪恋的那个善良纯洁坚毅勇敢的人,退缩了,懦弱了,不能在她需要时给予庇护。
他让她失望了,一次又一次,猜忌,试探,他的谋划里,竟是用她冒险,拿她博弈。
她害怕自己爱的人会迷失本心,于是在浴池告诫他,用自己的生命将他从深渊的悬崖边拉回来。
她爱透了这个男人,她还是贪恋这个男人,她希望他的心里,依然是净土。
这才是这部剧想表达的大爱啊,这是一部用心至极的作品啊。
已经很久没有作品让我这样感同身受,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有所指,都得到了呼应。
比如屏风,比如浴池边文昔再次挽起自己的袖子,比如大家公认的相认现场,大相国寺;比如她是我的人这句始终贯穿在他们之间的台词;比如定权首次向父亲隔门剖白以及最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表白。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前后呼应,都在讲述一个因果。
最后别云间用许昌平来做旁白,也是很好的设计,许昌平作为曾经最心黑的人,抱着毁掉一切的信念活下来的人,也为太子的正义而感,放下心里的怨恨,可见萧定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角色。
他聪明果敢,是为江山,为社稷,为黎明百姓,为天下苍生。
我必须在这里再夸一下罗晋,他确实哭的很多,但萧定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柔软的人。
他所受恩师的教导,是兄友弟恭,是母慈子孝,是太平盛世,是安居乐业。
他不爱争斗,即使他幼年丧母,饱受父亲冷落,他还是乐观以对,他还是抱着希望,他和父亲,可以不止是君臣,而是真正的父子。
所以他每当看到自己的兄弟为了陷害自己而做出那些不堪的事情,他才更加心痛。
卢世瑜教成了这个孩子,他将国之储君,教导成了一个堪负天下之重任的君王。
一个与他父亲一样睿智沉着却心怀善意的君。
但这条道路太坎坷了,荆棘满布,险象环生,其实,太子最终选择的死亡,是对这天下太平的成全。
他明白,一切始于他父亲的猜疑,只有他消失,才是真正的结束。
他疲了,累了,他不再抱有期望了,他以为,他永远换不来父亲的真心,他没有想到,他的父亲其实已经放下了一切。
是箫睿鉴晚了一步,他以为他的孩子还会像从前的每一次一样,饱含期望与纯真地看向他,叫他爹爹。
此时的帝王,却在他最爱的儿子的血泊中,体会到什么叫孤独。
而那颗即使头破血流也将心怀天下的星星,终是陨落了。
他得到了他要的昌平盛世,却再也换不来天伦之乐。
一切都是箫睿鉴的心魔,他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无法接受自己为权,对手足兄弟兵刃相向,更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女人,也为此要离自己而去。
所以他宠爱另一个女人,宠爱他与另一个女人的孩子,他想用她,换她吃醋嫉妒,换她回到自己身边,换他们二人回到从前。
可惜他一步错,步步错,他甚至找借口去怀疑,自己的女人和被他害死的哥哥有着见不得人的关系,于是他越走越远,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告诉自己,自己没有做错,是他们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是他们对不起他,他是君,他不能承认自己错了。
他在看到渐渐长大萧定权越来越像自己的时候,更加慌乱,他害怕这个像极了自己的孩子,会做出和他当年一样的举动,他怕历史的重复,他怕权力的更迭,他更怕,输。
所以他一次一次试探这个孩子,终于在不断的怀疑中,确定了这是一个好孩子,这是一个不会像他一样大逆不道的孩子,这是他和他最爱的女人生的孩子,这个孩子有着一切的美好,他终于决定做一个父亲了,而定权却没能等到。
定权不知道的是,他的父亲在发现原来母亲是为了保护那个遗腹子的时候,放下了心防。
就算知道定权的谋划,他的手段,也决定相信他,因为他的母亲,是那样的善良 ,他想要相信,这个孩子,也是那样善良的。
但顾思林的死,让他的君王忧火再次燃烧了起来。
他必须留一个后手,因为这个孩子,失去了太多,他以为他会因此恨他,因此反他。
箫睿鉴,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儿子,直到定权的死亡,他才明白,家国天下,是这个孩子心中的大爱,萧定权,是为天下而作为,而非权。
所以啊,萧定权只能死,他认为这个满心忧虑满心猜疑的君王,再也不会相信自己了。
大概萧定权也不明白,父亲心里,也有那一块柔软的地方。
他们父子太像,却又太不了解对方,总是以己度人。
其实这个结局,不仅是萧定权的悲歌,也是箫睿鉴的悲剧,他最终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黄志忠老师太优秀了,实名夸赞,好演员对于好的作品真的是太重要了。
这部剧,太好了,好的让我不知道再怎么夸了。
导演所有的镜头,都是那么精妙。
文昔和定权的最后一面,最后定权背过身去,却没有松开文昔的手,他多舍不得她呀。
他可以赴死,却唯一不愿与她分离。
文昔一点一点将自己的手从他手中抽离,也是满满的不舍,她将再也不能触碰到这个男人了,这个她为之付出了一切的男人。
但她懂他,她也尊重他的选择,终有一天,她也将随他而去。
届时他们也会像初识时的双鹤一样,遨游山水之间,俯瞰这盛世。
这大概是爱情最勇敢的样子了。
非常喜欢主创所想要表达的大爱,用两代君王悲歌,换一首清平乐。
世间险恶,为追逐理想,切勿忘初心。
第一次有想写豆瓣评论的欲望,一定要留给迄今为止我最爱的剧。
人生在世,要感恩在正确的时间里相遇的那些缘分,其中,就包括《鹤唳华亭》吧。
虽然每每动思,都忍不住会流泪。
早就注定的死亡结局,太子殿下应该是很早之前就预感到了,军权和皇权的二元对立,是无解的,要想忠孝两全,他必定不会是留在棋盘上的那颗子。
既然来了,就当是一场虚妄的体验,但还是太痛了。
当亲手一次次地剪掉了自己的羽翼,殿下说:我知道,其实是到不了的……到不了他心中的那个理想国的。
当最后一片羽翼落地,他才彻底死心了吧,已经够刚强了,所以真的不必再忍了,死亡才能解脱啊。
你还说:仍期待轮回,期待再相逢。
但这个时候,真想大声说:去吧,殿下,人间不值得,这么好的你。
《鹤》虽是架空剧,但内核现实得血淋淋,才会让人有剜心之痛。
杨导华亭才子实至名归。
最后的结局处理,没有给皇帝亲手处理武德候的时间,而太子以命相谏,也使想做明君的父亲陛下最终有所顿悟,也算是用另一种方式改变了现实。
感谢杨导,全了太子天真,全了天下赤子的天真。
好在,还有最后的这点光,不然,真的会反的。
(比如,去刷priest的《杀破狼》,缓解一下。
)这是一部反权谋的权谋片,因此最后只能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最后的镜头,巍峨的宫殿和皇城被大雪清洗干净了,这部剧,每一帧都不能漏。
)双鹤展翅而去,畅游祖国壮丽河山。
最后,感恩我们的殿下曾经来过,也庆幸这样的太子不曾真的来过。
青史尽数成灰,如今,只剩不熄的凡间灯火,仍然在给众生温暖。
也许,人生在世,仅需感恩平凡中正确的遇见,那些对的人,对的事。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