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

制服,Uniform

主演:梁宏理,曾雪琼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3

 剧照

制服 剧照 NO.1制服 剧照 NO.2制服 剧照 NO.3制服 剧照 NO.4制服 剧照 NO.5制服 剧照 NO.6制服 剧照 NO.13制服 剧照 NO.14制服 剧照 NO.15制服 剧照 NO.16制服 剧照 NO.17制服 剧照 NO.18制服 剧照 NO.19制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制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裁缝小建(梁宏理 饰)生活在北方的一座小城里,他的父亲患病在床,而父亲所在的工厂正经历转让重组的过程不再庇护她的工人,小建每日的工作无非修改衣服款式跟仿制名牌,直到一件警服的主人遭遇车祸而把警服遗落在他的店里。小建在一个雨夜穿上了这件警服,于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他邂逅了美丽的音像店店员莎莎(曾雪琼 饰),小建在完全的不同的身份里接近莎莎,试图在虚构的基础上和对方开始一段恋情。于是小建在裁缝的工作之外用另一重身份弥补逼仄生活的缺失,他在街上处理违章车辆贴补花用、他穿着警服教训曾经看轻他的人,同时躲避着真警察们的身影…… 本片是导演刁亦男的处女作,由贾樟柯担任顾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潘尼沃斯第一季东城寿司华容道2下一个是谁边境上的死亡身为人母大力水手的复仇干燥的风为什么猫都叫不来和气生财爱情散打绝宠世子妃老爸当家2余生,请多指教假面英雄黑车我的同桌是极品拆局专家神马四兄弟中国兄弟连天才J之第二个J紫禁惊雷绿色地狱大旅行3维索茨基:生而无憾南京东1937好事成双偷偷藏不住我的狗子交响诗篇AO刺心切骨

 长篇影评

 1 ) 岸上有何欢乐,迫你逃向河流

这大概是一部看到开头就能猜中结局的电影。

男主角王小建是北方城市的青年人,平日里守着父母的洗衣店,兼做裁缝,无事时喜上游戏厅,时时被欺负。

一天,他发现了一件无人认领的警察制服。

从他在洗衣店抽出那身警服的时候,就能大抵勾勒出电影的发展脉络:出于种种原因,他没抵制住“制服诱惑”,在权与欲的迷网中越陷越深,到电影的结尾被揭露真身。

从这点上看,片子的创意稍显平庸——制服于王小建,代表的是以往欺压在身的权威。

穿上了制服,就披上了权力的铠甲。

这么着人人都能想到的象征,不太让人惊喜,也不免有些露骨。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刁亦男第三部作品《白日焰火》的意象。

这个片名字面即美,片中又有多种对应:名叫“百日烟火”的夜总会,廖凡饰演的张自力白日里放的焰火,桂纶镁饰演的吴志贞口中的呢喃;它也是皑皑的溜冰场上的照明灯,吴志贞白皙皮肤映衬下的红唇,更或者,就是吴志贞本人,纯洁冷艳,溺水挣扎。

但是《制服》作为刁亦男的处女作,其中的细节处理,我以为却是诚挚迷人的。

看此片的乐趣,就在于看导演编剧的铺垫:是什么让王小建穿上了制服,他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欲罢不能的?

导演会让他怎样露出马脚,是在金钱面前还是爱情面前?

电影给王小建制造了穿制服的机会,巧合得甚至可以说有点狗血:洗衣店里制服没人拿,找上门正主出车祸,拿制服碰上下雨,身上衣服全湿了,不换制服说不过去啊。

偏巧这个时候,郑莎莎来找他借打火机点烟。

前面的一些琐屑生活的铺垫这时便让人了然:在游戏厅被人拦着要钱、想给父亲登记碰壁、在二厂内被无辜围打,大概是除了郑莎莎这个直接原因外,同样促王小建鬼使神差地穿上制服的压力。

如同《夜车》里赶赴另一小城婚介所寻找情爱安慰的法警吴红燕、《白日焰火》里不惜代价要破案的张自力,王小建心中“危险的种子”发芽了,他开始了一段角色扮演的冒险。

他被点燃了过双重生活的冲动。

于是他穿上制服找郑莎莎买磁带。

在与郑莎莎喝汽水时,他坦承自己是“巡警”。

无人处,他练习指挥交通的姿势、拦车检查驾照的手法;慢慢地,他也真的开始“工作”——在公路上拦着超载的中巴罚款,赚了厚厚一摞钱,用衣服包住。

他有了钱,更有了反击的权和自信。

他可以给父亲交部分住院费,有底气约郑莎莎去小东门;他能穿着制服大摇大摆地去收拾一下二厂门口之前驱赶他的老头儿,还可以趾高气扬地教训以前在游戏厅堵他的混混。

他胆子越来越大,竟然还去公安局告发了他的邻居富平。

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另一重身份,王小建在平凡无波的裁缝生活中被压制的隐秘内心得以越发充分地展现,同时,“身份”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出来,只不过这不是导演要强调的重点。

看这段时,我心里想的是,等他讹到第几个人,胆子大到什么程度,会被抓包?

贪则露陷,导演借卖西瓜的小哥角色让交警知道了这个假巡警的存在,顺藤摸瓜找到了音像店。

这之后,男女主人公开始貌合神离。

在小东门聚完后,他们各自回家;在宾馆,莎莎暗示性地问王小建的职业,他没承认,她也就没追究。

同样是在这个时候,王小建开始怀疑女友外面“有人”,跟踪她进了夜总会。

郑莎莎这个角色设置也有趣。

与王小建一样,她有双重职业,带着面具示人。

王小建的面具是制服,她的面具则是在宾馆时王小建送她的那身白色连衣裙。

在男友面前,她总是穿着那条白裙子,化妆也仅限于在某几次约会前涂抹口红,起码导演只强调了这个动作。

《夜车》和《白日焰火》里,吴红燕和吴志贞也会在某个关键点涂口红。

在刁亦男的一个访谈里看到他的解释,是“一个特别常见的动作,也有一些暗示在里面”。

从本片中也可以开始看出导演对夜戏的喜爱。

王小建和郑莎莎的相识、约会大部分是在夜晚,在阳光灿烂的白天的相见,总有几场戏让我觉得不大妙:比如他们开始互相怀疑对方,还有他们最后的一面。

制服在暗夜里有保护色,在白天却让观众看着不自在。

在刁亦男的后两部电影中,人物也经常在晚间活动。

也许只有夜晚,才能让他们做一个双份的自己。

尤其是《白日焰火》里夜幕下的哈尔滨,被塑造出了属于这部电影的城市气质,黑夜里滑野冰的寒气和冰刀刀刃的冷光,悬疑得很有哥特小说感。

继续说男女主人公互相怀疑的情节,这一段其实挺奇怪。

郑莎莎已经大概知道了王小建并非巡警,后者也以为她另有对象,夜市摊上两人可以说各怀心事。

但他们的关系却非近非远,莎莎一边貌似提防,一面又给了王小建自己的电话号码。

这是什么心理?

就好像在一场赢面不大的赌局里,她想要试探一下,搏一搏,不过郑莎莎赌的程度很轻,充其量只是扯一扯王小建的袖子。

女主人公赌博的致命程度在后两部电影里越来越强:吴红燕主动和想杀了自己的男人做爱,吴志贞更是“把自己交给了悬崖”。

在张自力说自己不会滑冰的时候,她主动说,那我教你吧。

吴志贞的悬崖是她身负的命案,如同刁亦男在访谈中谈到的:“之前两部还是其中一个主人公相对被动一些,这次我觉得像是一次合谋一样,更加放开,肆无忌惮,更加主动。

双方也都像下了赌注一样,决绝地看着对方,等待对方出牌。

”终于到了要摊牌的时候。

王小建“钓鱼执法”,以客户之名约了郑莎莎,后者浓妆打扮而来,也并未太惊讶。

两人此时都已确认了对方制服之下的另一面,但竟没有捅破窗户纸。

他们沿着山边的公路散步,然后在河水边坐下。

当王小建在买饮料时被便衣发现并追捕后,郑莎莎依然等在原地,直到电影结束。

电影并未交代王小建的结局,只把镜头留给了她,在河边坐到天黑。

一方身份被揭开,镜头留给另一方。

这种处理在《白日焰火》里也有,当张自力通过“钓鱼执法”把吴志贞送进监狱以后,他在户外白日下放起了烟火为吴志贞送行,又在舞厅里跳起了放松、疯狂、神经质的独舞。

刁亦男电影中的主人公是疯狂的、冒险的。

三部电影里都有警察,但形象都不怎么样——《制服》里是假巡警,《夜车》里是人格分裂的法警,《白日焰火》里是为了办案下套背叛情人的失意警察。

他们都过着双重生活,都不自觉地通过一件制服、一张面具,实现内心的梦。

“所以我的人物好像都是在冒险,都是在经历内心的冲动,都是心灵的阴暗面的火种被点燃,呈现出某种光彩来,去进入生活当中平时不为人探知的另外一面。

”岸上有何欢乐,迫你逃向河流。

他们心中都种着危险的种子和隐秘的疯狂,但一个比一个更主动。

王小建冒险的导火线是通过电影给他安排诸多巧合来点燃的,吴红燕开始主动地到他地寻找寄托,张自力则目的明确,他想弥补战友的牺牲,想追回自己的职业尊严,“我只是想输得慢一点儿”。

《制服》中人物的心理动机、故事的情节冲突与《白日焰火》比,尚算青涩。

后者有强烈得多的黑色电影气质,风格杂糅了悬疑、黑色以及一些控制得当的商业元素;而灵魂人物张自力,有挽留妻子不得的郁闷,办案不利沦为保卫科一员的失意,带着面具与吴志贞相处后动了真心的彷徨。

他倾注了所有的职业理想与他情感发生矛盾。

他们的关系是警察与罪犯,也是情人与情人,吴志贞假警察之手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又被张自力背叛,在背叛与被背叛之间,谁是胜者?

人物的关系又有了错位。

但也因处女作在类型设置和人物设定上的不够成熟(与后两部比),郑莎莎的行为动机更加简单,所以情感更单纯。

在片尾,郑莎莎穿着红衣和热裤等王小建到天黑的时候,这部电影也显露出一丝难言的浪漫,这或许是水落石出过后表达一点儿情意的方式吧——你骗了我,我也骗了你,我们都知道,都不说,这一程快结束了,我就哼着歌,多等一等你。

就是这个结尾,让我觉得《制服》比刁亦男的后两部作品要少了些黑色电影的阴暗、沉郁,让两人的夏天剩着些美好、纯粹的回忆。

 2 ) 《制服》观后

在一个小城作为裁缝的王晓剑,一直处于被欺压的地位;在游戏厅应赢钱被打、因父亲的工作被保安刁难、被误会为闹事的工友又被保安打,怯懦的他不得不接受这一切。

直到一场大雨,他穿上了暂时无法送回的警服,遇上了怦然心动的女孩,他好像意识到了社会身份的重要性;如果说一开始穿警服是为了虚荣,那么因为被父亲的医药费逼到扮演警察索要付款后他意识到了权利的重要性,他也在这种虚假的权利中逐渐获得了自信,于是他光明正大的开始欺压比他弱小的人;当他脱下警服时,他仍是那个被人看不起、被欺压的角色,于是在双重身份的转换中,他开始成为一个复杂的人,报复、反抗、逃跑......女主和男主相遇时时一家音像厅的营业员,一切开始的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寻常,她穿着他做的白裙子,他享受着他的爱情,直到女主敏感的发现男主的假警察身份,直到男主发现女主的另一重身份是陪酒女,爱情的泡沫无声的破灭最后一次见面,男主联系鸡头邀女主出来,两人都默契的没有拆穿彼此的身份,也许他们真的以为可以重新来过。

男主买烟时遇到缉拿他的警察 ,抢了一辆车疯狂的逃跑;女主坐下河边一直在等男主,耳边雷声阵阵,一场大雨仿佛马上就要落下,但电影此刻落下帷幕。

值得记录的情节:男主面对小卖铺老板(女性),他的态度是高高在上的,但得知有男性在场时,他又立马怯懦起来,骨子里带着欺软怕硬的性格,这好像是小市民群像(工厂的保安、音像店讨公道的男顾客);女主在面对不喜欢的客人时一次次的挣扎起身再一次次的被推倒,在比自己强大的力量面前,怎样挣扎都是徒劳.......

 3 ) 白衣清新

他只会沉默。

当游戏厅小混混压榨他,工场看门狗咬他,闹事厂工莫名要揍他,警察训斥他,父亲生病住院,做衣服的少给钱,他更多的是沉默,顺从。

连想搭讪商店女店员,人家也懒得看他一眼。

他没什么朋友,没什么爱好,做衣服挣点钱似乎就是这个年轻人生活的全部。

他的懦弱暴露无遗。

直到他拥有了一件警察的制服。

他的黄金时代来临。

他拦车敲诈,约会音响店的售货员,他一下如此成熟老练。

阳光照在女店员趴在他的胸脯上,照在约会的旅馆床上,他没有笑,也在沉默,但他惬意极了。

他一下握住了生命的关键。

握住了自己的命脉。

这个世界其实也很简单,只需一件警察制服。

所以他可以暴揍工场大门的看门狗,那狗不敢乱吠。

当真正的警察识破他时,他吓破了胆。

黄金时代很快结束。

那个温柔的姑娘原来也如此不堪。

生命又回到没有大镜子反光的至暗时刻。

红衣姑娘还在等待,生活也在等待。

白天终于等到暮色将至。

谁知道谁能等来什么。

白衣清新,牵手温柔如阳光荧光街色。

红衣热辣,一次次被粗暴镇压无力挣扎无泪撕扯。

两个世界终是相通的,隐痛,无非是想握住更多的力量。

平平淡淡,也就如此。

悲哀吗,幸福吗,似乎青春也就多了一段刺激的时刻便偃旗息鼓。

看穿了身边的人,也看不穿生活。

他还是在那个铁皮房里,剪裁几件衣服,丈量未来的时光。

殊不知,连给自己,他都没做一件合适的衣服。

 4 ) !!!!!

反观莎莎,依然是制服控的迷恋者。

她自己也有着一身看似素雅的萌女“制服”。

只不过在她全职做应召女的工作之后,换了一身制服而已。

一个穿着制服的女人没有揭穿另一个穿制服的男人的本来面目。

两个人就在这样的制服平台继续暧昧的生活着。

小建直到片尾都在一直逃避。

而莎莎也只能在制服跟化妆的伪装下继续埋头叹息。

这电影说的就是一个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性问题,你还要演多久?

 5 ) 制服、尊严和权力

伟大的当代中国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本只是两个中性词,跟“革命”和“反革命”这样的中性词没有任何分别。

但也正如同“革命”和“反革命”的褒贬之分一样,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或“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一样,有了褒贬之分。

正是在现实主义很少、很难、很有某种特殊意味的意义上,我才称其为伟大的现实主义。

本片就着这样一部现实主义电影。

从电影美学上来看,本片的缺点是大大的。

但都可以原谅。

我只想说说制服、尊严和权力三者的关系。

小建作为一介平民百姓,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在看大门的面前,在警察面前,在医院的医生面前,都没有任何尊严可谈。

他们随便践踏他的尊严和权利,对他质问、威胁、蔑视,丝毫没有同情心。

对他们来说,他同一条狗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权力制度下的扭曲和病态。

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处在一个不健康的社会环境当中”。

记得在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中,看大门的保安只人车不认人。

现在这个社会就有这种倾向,认的是金钱、权力和地位,而人不过是其附属品。

没钱的时候是孙子,有钱的时候是爷,反之亦然,其它亦然。

因而,在小建穿上不经意得来的警察制服后,他的尊严就建立起来了。

他对别人说“你,过来”,或说“给我蹲下”,或者说“滚”。

这样,别人对制服的敬畏为赋予他尊严和权力,而他也通过对别人尊严的践踏和剥夺,获得利益和快感。

这个时候,人的等级制度通过“制服”体现出来。

对于一个人来说,差别在于是否穿上了“制服”,而无论你是好人还是强盗,是傻逼还是牛人。

对于“制服”来说,无所谓谁穿,永远是高高在上。

这个时候,“制服”就等于尊严和权力。

这样,人人放弃道德和知识,转而追求“制服”,那么得到“制服”的人本身也不可能是具有道德的人,那么不道德就拥有了权力。

这本身是很可怕的。

 6 ) 现代社会,制服很重要

电影中以男主低下的社会地位开篇,前面铺垫男主各种受欺负,直到一件警察制服改变了他的困窘,换上制服后,无论是谁都对他敬畏有加,甚至因此收货爱情。

然而虚假终归虚假,结局随着男主伪装警察而落下帷幕。

电影中的女主同样也有制服,表面上是一位影音店店员,而在此之前则是一位特殊行业工作者,在遇到男主假扮的警察后,本想终于有了靠山,然而却是一位假的警察,最后二人都发现彼此真实的身份后仍愿意与彼此相爱,可惜事与愿违,男主被抓了。

电影中,也有很多表现男主穿了制服后获得的便利,与穿之前行成鲜明的对比,其实制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制服被赋予的权利。

文化产业

 7 ) 夹缝中的欲望

微信公众号:wasabifilm2018 首发于 一斤山葵一件警服遗落在裁缝店,裁缝穿上制服成为“警察”,闲暇时光游荡在城市,结识女孩,例行执法,脱下制服,他是替人量体裁衣的裁缝,这是《制服》的故事。

《制服》是刁亦男的处女作,他的第三部作品《白日焰火》拿了柏林金熊奖,《制服》中无所事事游荡在街头的“警察”小建像极了《小武》,没错,影片的艺术顾问是贾樟柯。

电影开始,充斥画面的是缝纫机的影子和声音,有人在赶制衣服,机器运转不知疲倦,疲倦的是人,有如《白日焰火》中桂纶镁身处的洗衣店,永远有洗衣机转动的嗡嗡声响,缝纫机与洗衣机,裁缝与洗衣工,好像是他们没法摆脱的属性。

《白日焰火》剧照夹缝中的欲望制服代表权力,电影通过设定与情节说明了主角与权力的关系,促使小建穿上制服的原因:小建的父亲患病,终日卧床,工厂重组,父亲没了职位,医药费不能报销。

父辈力量的缺失,使主角愈加被权力压迫;工厂没有保障,工人闹事,砸了桌椅板凳,小建也差点被打。

主角不像大打出手的闹事工人一样试图打破权力的头;小建在游戏厅被混混威胁,与杂货店女孩搭讪未果。

主角渴望摆脱苦闷的生活,奈何是不起眼的小子,生活处处碰壁。

由此可见,小建是一个渴望权力庇护却不得的人,他不是绿林好汉,不会挑衅权力,权力像磐石一样镇压他,他没有力量,但他有欲望,于是,“穿上制服”成了在生活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欲望之花,代替主角绽放生命。

《制服》剧照夹缝中的解放:流行音乐“警察”小建结识了音像店女店员沙沙,他买流行歌曲磁带,买录音机,拎着放着歌的录音机在地下过街通道走,像一个放学不回家的少年。

贾樟柯说流行音乐与他们这一代人的关系密切,是成长中突然出现的,小时候没有什么资讯,电影、录像、音乐充斥着他们的精神生活,为了买一张专辑可以在音像店外等一天。

刁亦男与贾樟柯是同龄人,在他的电影中也经常出现流行音乐的元素,最有代表性的是《白日焰火》最后廖凡伴着欧阳菲菲的《响往》放飞地独舞,流行音乐代表自我解放,是试图开展精神生活的凭证。

”警察“小建在音像店夹缝中的提示:镜子生活中我们借着镜子看清了自己,而电影中的镜子代表角色的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

小建的父亲卧病在床,家中背阴,房间无光,“警察”小建在与女孩沙沙看了一夜通宵电影之后,带着两个工人扛着一面大镜子到家对面的屋顶,为父亲反射出一缕阳光。

在途中,镜子映出小建的面貌,电影提示观众主角已然大半走进了警察的角色。

父亲需要阳光,然而只能通过屋顶的镜子反射得到,小建需要释放自我,只得穿上制服佯装权力,父子形成互文。

从“父亲患病”的父辈力量缺失,到“因父亲需要阳光出现的镜子”而意味着的主角自我认知的变化,自然得不露痕迹,剧本与生活镶嵌在一起。

试问又有多少电影为了达到相同目的,让主角在镜子前假惺惺凝视自己三分钟?

高下立见。

这面镜子并没有到此杀青,电影的末尾,小建说出了闹事工人的名字,工人妻子一气之下砸碎了屋顶的镜子,破碎的镜子也预示着小建“警察”身份的破碎,不久小建的行迹败露。

镜子是主角内心的影射,镜子映出身影(自我认知变化),镜子反射阳光(另一种方式释放自我),镜子破碎(身份破碎),镜子是电影中的提示。

《制服》中的镜子在生活的竞技场中,困兽之斗随时发生,积极向上的人读书,旅行,健身,简单粗暴的人抽烟,喝酒,撸串,以此喘息与消解,电影中假扮警察的主角与生活中的人别无二致,只是电影有趣些,生活平淡些。

灰姑娘穿上晚礼服在宴会上花枝招展,蝙蝠侠穿上黑色战衣在哥谭市拯救苍生,《制服》中的小建穿上警服在街头“体面”地游荡,童话故事与超级英雄替人完成人之所不能,而现实主义如《制服》使人看到自己,反观他者。

刁亦男以一件制服为基面,折射出种种影像,有人在那时说他也许会成大器,不算那人神机妙算了。

 8 ) 刁亦男谈《制服》

“因为我的弟弟,很早以前他上高中没有毕业就出来在社会上混,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被一个这样的假的警察抓住了,然后就带着他去亲戚家要罚款,这样他就不用被送到看守所。

他跟我讲了这个故事以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但是在写剧本的过程当中又发现我真正感兴趣的那个人是假警察。

他当时给我讲这个假警察个子很高,很黑,戴一个眼镜,好像还是自来卷,头发有点卷,然后越来越对这个人物感兴趣,然后就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焦点都集中在这个人物上,而且发现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多时候都会像这个人物一样。

中国的电影局以前对电影的制作方面是特别严格地监督,有一套审查制度,在发行方面也是处于一种垄断的状态,现在就好很多了。

因为随着WTO的开放,很多国外的电影公司进入中国,包括信息的接受渠道有很多。

电影作为一个工业的市场化,它现在在制作方面从原来特别严格的监督管理变成很宽松,已经在开始转变得更宽松一些,可能以后会有更大的改变。

在发行方面也是允许很多民营公司,包括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合资来发行电影,这个脚步就更快。

是这样子说,但是具体会怎么样还是要通过具体的电影来看,我想应该是早晚的事情,大家有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自由的表达方法方式。

现在目前来讲,我感觉是处于一个开放的前期或者前夜,准备的状态,平静的状态,如果一旦打开,就会出现很多电影和导演。

我是怎样对电影感兴趣的?

我也不知道(笑)。

开始是写剧本,写戏剧,然后写电影。

电影剧本写完了钱多一点,可以生活,养活自己,那写着写着就很认真地写,有一些想法就想自己来实现,因为电影毕竟最后是完成(呈现)者的电影,或者说是导演的电影,所以就想把原来写在纸上的东西自己拍出来,这是对我的一个挑战。

这也是一个动力来让我拍电影。

电影可以说改变我很多,带给我很多。

拍这部电影之前也没有任何的影像经验,拍过一些很短的电视纪录片,拍这个电影就是很多朋友凑在一起,大家因为喜欢做一件事情,完全凭着一种热情来玩吧,很认真地来玩。

很多人是没有工资,为什么能做出来,那肯定是因为喜欢。

”访谈内容来自英版DVD光盘收录花絮,由本人整理成文字。

 9 ) 深受贾樟柯影响的处女作引申出身份与权力话题的探讨

通常来讲,每一位导演的处女作巴不得载满炫耀的技巧和表达的欲望,甚至能奠定个人风格更佳。

然而,对刁亦男导演来说,这个法则有点不太适用。

无论是金熊奖作品《白日焰火》还是去年入围戛纳竞赛的《南方车站的聚会》,都难以令人联想到会跟他当年这部处女作在风格上有太大的关联。

也许是由贾樟柯和著名摄影师余力为担任艺术指导的缘故,这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受《小武》的影响很深,描述一个西北二线城市里的小人物故事。

没有花哨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取向,摄影和美术布景充满了粗糙和简陋的质感,这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大陆独立电影的共同特征。

跟贾樟柯极为相似地,刁亦男在故事背景上展现出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变:90年代大量工厂关闭导致下岗潮,经济衰退、城乡发展差异和道德滑坡,逐渐滋生出权力腐败与地下性工作猖獗的现象。

刁亦男并没太大野心,采用全景式格局来描绘整个社会的剧变,却选取了一个青年冒充警察的轶事,引申出身份与权力话题的探讨。

小人物对制服的迷恋隐喻着对权力的渴望,这个显而易见的主题在男女主角身上都有所体现。

男主角在双重身份(裁缝和警察)之间切换,穿上警察制服后享受到经济和感情上的意外收获,令他渐渐陷入到对权力的迷恋之中。

同样地,女主角穿上男主角替她裁剪的衣裳时是清纯的音像店售货员,而之后换上浓妆艳抹的装扮则是伴游小姐,赚取着不为人知的金钱收入。

外在环境因素令两人陷于真实与隐藏身份的心理挣扎之中,也折射出当时经济急速衰退,以及权力腐败等社会问题,这些统统可以在影片众多细节里找到相应的答案。

剧本里对两人感情的描绘颇有意思,起初是男主角以警察身份与女主角相识,然后女主角暗中识穿他的假身份,却没有声张;同样地男主角得知女主角的伴游女身份后,也没有揭穿继续维持发展。

两人关系在这种互相欺骗的身份里愈发显得暧昧,而影片表现的主题似乎从对权力的迷恋,逐渐转向超越身份的爱情本质思考。

而这个主题在刁亦男导演之后的两部作品里有更加深刻的探讨:《夜车》里女法警和女死囚丈夫的不伦关系,《白日焰火》里警察与女杀人犯之间若有若无的感情。

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处女作似乎又预示着导演之后大部分作品的母题:人物角色在真实/隐藏身份切换之间的自我博弈与对抗,继而沉溺于情感/欲望危机里难以自拔。

这部处女作有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画面以女主角在默默等待男主角回来时戛然而止。

这种对感情的放空处理带有王家卫的味道,更明目张胆的是两人在电影厅观看的正是《阿飞正传》。

这种结局在其后的《夜车》和《白日焰火》里再次出现,而且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更加接近欧洲艺术片的气质,自然受到欧洲观众的认可,而凭借《白日焰火》拿下柏林金熊奖似乎也是顺理成章。

 10 ) “制服”含义有了,但未能扒下深入内心

不断坐起不断被推倒这个太刻意了,中间应该有所变化,例如两个男的上去直接把女的给制服了。

这种“仪式感”是不是杜琪峰看多了?

明显受到了贾樟柯和余力为影响,风格叙事影像。

两位主角演技还算在线(为什么他们后来没见在演戏这路上大发展?

大概那些年机会不多,颜值演技不足以在这个圈生存吧)。

但两位嫖客演技太烂了。

 短评

关于尊严的被践踏,拾起和丢弃。难得的拍出了西安人表面生猛内心怯懦的一面,那股战战兢兢的劲儿在各种因错位而产生的冷幽默中更显荒诞。

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牛逼!好电影不用多少钱,思想很重要

10分钟前
  • 做个普通人
  • 力荐

制服带来的自信

11分钟前
  • ONLYSENSES
  • 较差

《白日焰火》拿到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之后,刁亦男导演的前两部作品也被人挖出来传播起来。这一部是他的处女作,评分一般,虽然调子是比较沉闷的,但看得还挺欢乐我会乱说,特别是最后男猪脚抢自行车逃走那一幕。

14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刁亦男导演的处女作,贾樟柯作为顾问的一部片子,风格十分典型。此片有着强烈的贾樟柯范儿,无论整体气质还是立意思想,都跟老贾的东西一个路子,刁亦男在处女作中展现出了他很有想法的一面,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往往让人不禁唏嘘,故事展现出了不少人性中敏感的方面,沉默不语中往往蕴含着太多想说的话

16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颇为不俗的处女作。

21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还行

能听到小河的音乐很是诡异

22分钟前
  • y
  • 较差

刁亦男是个奇才

23分钟前
  • 无法找到该用户
  • 推荐

制服 刁亦男 2003 D5

24分钟前
  • 南团
  • 较差

我不凑合,但是我舍不得

28分钟前
  • 夏夏夏夏夏夏夏
  • 力荐

反映了令人震惊的社会现象,垃圾、阴暗、社会问题、底层人群等等第六代导演标签明显。

29分钟前
  • 爱上女逃犯
  • 推荐

有点意思 但是不多 为啥女性就得是坤的角色呢?

34分钟前
  • 校长老邹
  • 较差

假如我是真的小武

37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独立电影的妥协 不温不火

41分钟前
  • 茶壶
  • 还行

刁亦男的处女作,拍摄简陋条件艰苦,手法青涩但主题深刻。一件警察制服的故事,窥探到了阶层、权力、话语权、小人物的爱情等一系列问题,拼成了一副黑色风情画。简单叙事中也暗含当时不少乱象,比如下岗、工厂问题、乱开罚单等。而最后抓住身穿制服的假警察的,是没穿警服的便衣警察,颇有《小武》结尾的荒诞感。对了,贾樟柯还是本片的顾问之一。

42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还不如《夜车》呢

44分钟前
  • oreo
  • 很差

脱下制服的时候小建的物理位置是确定的(裁缝店),却欠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而当作为巧合的制服表征着更高权力的社会符号出现时,小建的社会地位——甚至是经济地位得到提升,代价则是物理位置的飘离不定,同时外出的时间(仅限晚上)与空间(警察不在)遭到排斥。小建作为一种社会意义的承载体在两个群体间的转化便是“自由”且“脆弱”的,如此薄弱的状态注定其无法承受两个人的阶级跃迁,因此小建与莎莎之间始终存在这层名为“制服”的文化差;结尾当借用假身份的小建向获得新身份的莎莎发出邀请,莎莎却试图找回原来的身份进行回应,而两次爽约的事实再度证明两人变化的身份都只有接纳自我的空间——这种变化都是自私的。

49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没看过跟看过似的,所有的场景、情节、调度方式都太似曾相识,每场包袱一抖就能猜到下一场戏埋的什么线儿。我不觉得能做到《制服》这种地步有多难,确实没什么废戏,但仅仅就是一个基本合格的水平,看不出刁亦男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52分钟前
  • 撕撕撕
  • 还行

故事不复杂,一个神秘连环杀人犯作案和被侦破过程,作案动机也不复杂,典型的报复,但作案过程却复杂之至,又是埋伏,又是偷袭,又是掠走,又是麻醉,又是换衣,又是冰冻,又是杀害,又是化妆,又是造型,这一切,都为给受害者在被发现一刻,呈现出别样的光彩。

54分钟前
  • Morri ✨
  • 较差

大部分时间比较呆板。画面风格很实(估计是拍摄器材的缘故?)但剧情又感觉不写实,所以看得比较分裂……另,弹若干次那段,跟《天注定》里赵涛那段一样一样的

59分钟前
  • 浮云客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