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推荐一本很好的讲Wes Anderson电影的研究性影评:The Films of Wes Anderson: Critical Essays on an Indiewood Icon by P. C. Kunz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另有一篇专门讲《天才一族》,文章写的很好,但对于Wes形式主义的批判有点过头:Turner, Danial. C. 2008. “The American Family (Film) in Retro: Nostalgia as Mode in Wes Anderson’s The Royal Tenenbaums,” in Violating Time: History, Memory, and Nostalgia in Cinema by C. Lee, pp159-174. New York: Bloomsbury.)距初次观影两年半后再来讲一讲这部电影。
最近翻来覆去地看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遍。
某些片段甚至反复观看十多遍。
感受很不一样。
从前因为Wes浪漫地挪用童话的元素而感动。
现在知道了那是经过夸大的虚构,还知道虚构里有反讽,还知道反讽里也有一点希望的微光,不只是灰烬。
如果现在让我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反复念叨“后来他们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种陈词滥调的话,大概率我自己也会被糊里糊涂地感动。
知道了大部分情节的原型来自何处。
总体故事结构借用《鬼火》(The Fire Within)和《伟大的安巴逊》(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里奇和玛格出逃的“童话”参照E. L. Konigsburg1967年的小说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以及Jean Craighead George1959年所创作的My Side of the Mountain,时代背景大部分设置在1970年代初和80年代末(这也是为啥罗伊老头子破产了)……知道了为什么里奇自己要死,为什么维斯要安排他死,为什么他一直用剃刀沿着自己的静脉割下去,也知道了他为什么后来又决定活着。
知道了为什么玛格要在无数的性爱中不断尝试构建自我叙事,但还是仅仅收获了一堆碎片。
知道了为什么会计师是黑人,艾瑟琳是考古学家,嗑药的伊莱叫做cash,罗伊要用复古的装腔作势表白真情。
现代性,反思的自我,新自由主义,文化阶层化,私领域的民主。
解构,戏仿,表意实践。
但我并不认为这些解读方式全都很重要。
虽然越是看下去,越觉得人类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操纵的。
然而也记得人类的情感即使是被操纵,也可以是十万分发自内心的。
——The point is that much of our existence is expressed between quotation marks; the film shows us how our memories are often already clichéd.
(除天才一族也做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前几天还去看了法兰西特派。
只能说韦式美学实在博大精深,四两拨千斤。
)
1.感觉挺趣怪的一部电影。
刚开始看,weirdo这个词就蹦进了我脑海,用粤语说,我想栈鬼挺适合的。
2. 画面大部分室内时间,背景色总是深深浅浅的黄光撒在一片桃红或者深褐的墙上。
室外我只记得老Royal和老Paogoda一起提着皮质行李箱子离开的深灰下雪天。
美术指导真是好符合最近淘宝上关于复古的审美,vintage,浓烈的颜色,桃红,黄,深褐,米绿……这是2001年的电影了。
3.情节,老royal,真欢乐我最喜欢老royal带那一双鬈鬈头兄弟出去耍乐的一段(do some reckless stuff)。
他妈的,真是好欢乐。
冲入游泳池用三张叠起来的类似箱子的桌子还是椅子跳水,去商店老royal放风,鬈鬈头兄弟偷牛奶,老royal竟然还能顺手牵羊一包类似咪咪包装的零食,疯狂地冲过刚转成红灯的马路(哎,这是我见过最勇敢的行为,我一直认为马路是虎口),在桥下边(?
)用玩具电动车飙车,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爷孙三人一起拉着那架类似垃圾车(?
)的把手站在车外边一起飞驰而过……啊!
当然,中年royal老实对童年margot的首部戏剧发表评论的那一段也很有喜感。
11岁的margot一边听,一边淡定地黑下脸来,我简直感受到她脸上那一层层灰度渐变的黑,最后她淡定听完中royal那句:its just a man's opinion blablabla时,几乎静止的嘴唇中吐出一句:good night everyone。
又冷静地收起礼物,独独剩出中royal那份还给他,再边走边不时回头,流露出不可思议+不可置信+些许鄙夷的眼神,消失在楼梯处。
这是最迷人的11岁女生。
4。
配乐开头那段最好听,是beatles的哪一首?
但是我只记得eva也有一首旋律相同的德语插曲,叫做来吧,甜蜜的死亡。
还是根本这才是原曲?
这片子的OST对于indie pop的饭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某句话说:“我们拼尽全力,只是为了成为一个普通人。
”倘若对于天资平平的人而言,生命并非循环式的往复、阶梯式的递进、抑或螺旋式的上升,而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如何渺小的过程,那它总的来说,虽然不失困苦艰辛,略显崎岖坎坷,但还算是一段好走的上山的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沉淀,即使曾经卑微到尘埃里过,也并不会在心头留下久久萦绕的苦楚愁云,既然生来平凡,又何必庸人自扰?
另一句话说:“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不曾见过太阳。
”初中课本里并没有告诉我们,二十岁的方仲永在泯然众人之后,要怎样捱过余下的漫长岁月,想必在曾经熊熊喷薄着的天赋泉源彻底干涸枯竭的那一刻,无论他还算不算是现代年龄标准里的风华正茂、青春年少,就已经能够一眼看到,炎炎烈日下胼手胝足的劳作与父母媒妁一手操办的婚姻里的,走不出祖辈命运的晦暗的未来。
新闻热点也只热衷于那些面庞稚气未脱就已跻身于高等学府的神童,歌颂着神童们拥有与年纪丝毫不相匹配,与同龄人大相径庭的,对于诗词、数学、物理、艺术等林林总总的深刻洞见的奇迹。
冲上热搜、印在头条、博得观者喝彩的那一刻,已然是一辈子的最高光,然后是迅速地隐入尘烟、音讯全无。
他们的人生更像是不对称的函数,过早过快的抵达顶点、波峰,之后是坠落,无止尽的递减。
经历这样的落差,或许称得上是一种更残酷的刑罚。
如同被上天赐福的特伦鲍姆一家亦是如此,开头小号、萨克斯与班卓琴合奏的《Hey Jude》的旋律,透露着一股抹不去的,往事不可追的伤感。
伴随着画面里韦斯安德森招牌的对称构图、暖意融融的色调与细节满满的布景,仿佛又回到了22年前,那属于三个孩子的鲜衣怒马少年时。
Chas拥有着能够日进斗金的商业头脑,Margot的生花妙笔足以囊括所有的征文奖金,而打网球画油画发电波敲架子鼓收藏蝴蝶标本和玩具汽车的Richie,则堪称是在各领域都领跑懵懵懂懂的同龄人们。
玩世不恭的父亲缺位于家庭生活的每个时刻,他实体的子弹在打斗玩闹中,不知有心无意射进了Chas的指缝;“领养的女儿”“胡编乱造的一出”,言语的子弹则在社交场合上射进了Margot的心里;唯有最被欢喜偏爱的Richie,拥有外出赛狗、享受“父爱”的特权。
严谨苛刻的母亲沉浸于精英教育的雕琢之中,课程表排的井井有条,聚光灯挤得客厅一点角落不空。
经济(理性)文学(感性)艺体(兼具)的天赋共存于同一片屋檐下,如此传奇的故事,如此宝贵的经验,一时洛阳纸贵,传诵着的父母们奉为圭臬。
早熟的孩子们仿佛在旁人还无忧无虑纵情欢乐的年纪,就已经拥有了步入成人世界之门的钥匙。
世人孜孜以求的荣誉与成功,对他们而言并非天边罕贵的幸运,而是眼前唾手可得的幸福。
桂纶镁在《蓝色大门》里“三年后,五年后,很久很久以后的我们,会变成怎样的大人呢”的发问,应该是每个人都有过的朦胧而甜蜜的畅想。
总以为时光的流逝往往会使人变得成熟、丰厚,成为更加完整的一个人,可对于这天才一族的成员而言,20年里纷至沓来的背叛、失败与灾难,抹去的是他们意气风发的才情、挥斥方遒的灵气,遗留下的是身体上的累累伤疤、灵魂中的处处创痛。
他们从无所不能的少年变成了破碎迷惘的成人,每个人的封锁与隔膜汇聚成的乌云,无时无刻笼罩在这几近分崩离析的家庭上空,尽管屋子里一切风景如昨。
Chas昔日引以为傲的债券资产在与父亲莫须有的法庭纷争过后土崩瓦解,宠物鼠生意也沦为了家庭卫生除害的头号要事。
Richie柜子里金光闪闪的奖杯见证了无数次的睥睨赛场,却在他于众目睽睽之下输掉最关键的一场决赛后黯然失色。
而Margot拒绝在不幸福的婚姻与无灵感的创作中如溺水者一般挣扎,干脆缩进浴缸中不问世事成天看着电视吸嘬着独属于自己的秘密烟卷。
当青葱年华里的夺目光华消逝之后,无人有足够的勇气不去颓废逃避,而直面生活一地鸡毛的惨淡本色,更何况每个人其实都并没有真正做错什么。
逍遥半生的父亲Royal被酒店扫地出门,不得不“浪子回头”,成为了一家人重聚的由头,推动情节发展与人物和解的线索。
现实生活里我们走出过往的阴影很多时候也正是需要一个这样的契机,但当它不期而至之时,往往会感到强烈的陌生、疏离与惶恐。
《2046》里的梁朝伟慨叹爱的时间性,来得太早或太晚都不行,情人如此,亲人亦如是。
何况每个人不仅错过了最佳时机,甚至根本都不懂得如何去爱:父亲得知妻子多年后另有新欢时才捶胸顿足,为让自己回到身边不惜编造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拙劣借口。
Chas强迫症一般的训练孩子数学计算与逃生技巧,身着显眼的艳红色阿迪达斯外套的男孩眼神中,流露出不属于孩子的机械与木讷。
Margot十余年来放逐、叛逆、寻找自由与归属的历程跌跌撞撞,每一帧的亲吻与拥抱,都浸润着变形而扭曲的孤独。
至于Richie,一次博物馆的共同出逃足以使一个名字永恒铭刻于少年心底,但要经历数十年的岁月蹉跎与无望等待后,才能让自己不再否定和回避这份有悖常理但真挚深沉的感情,甚至深沉到了足以主动尝试让生命画下句点的地步。
爱并没有成为动力、能量、高悬在空中的明亮的星,而成为了伤害、包袱、牢牢挂在身上的枷锁。
就像那个“为什么小时候的乖孩子长大后会发疯”问题的答案一样,归根结底,他们为了迎合世界对自己的高期待而刻意隐藏起童真,压抑起脆弱。
身为常人难免会有的那一份负能量,在缺少爱的童年里被天才熠熠闪光的一面所掩盖,又在光芒褪去,经历了生活充满挫败感的毒打后彻底爆发,如同未能愈合的伤口中流出的脓液。
往事并不如烟。
幸好韦斯安德森骨子里就是个温柔的导演(手术刀一般冰冷而精准的直抵内心的,大概是他的好友鲍姆巴赫与《婚姻故事》)。
那文学式的章节叙事,戏剧化的人物弧光与灵动活泼的视听风格,像马卡龙外壳的那层银白糖霜,包裹起了这个成人童话内在的苦涩滋味。
角色标签的巧妙异置耐人寻味:老顽童一般的父亲似乎总是积极而乐观的面对生活乃至死亡,过早成熟的孩子们则深陷各自的泥沼难以向前迈步。
再出类拔萃的生理学家也难以洞悉妻子过往生活里有过怎样的深情炽爱,但被他用作科研调查对象的小患者却成为了拯救自杀的Richie的那一位,是不是暗示着那些聪颖过人的主角们反而无力自我拯救呢?
还有Eli这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哈草飙车的邻家男孩,看似是个插科打诨负责调剂的人物,但当他流露出想成为特伦鲍姆一家成员的时刻,似乎他的视角与作为观众的我们又重合起来: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人(无论隔着屏幕,真实虚构与否)都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正如从小与小天才们打成一片的Eli也难以共情对面的困境),而支撑维系起这个整体继续向前的,无疑是一种生发自爱的,不言而喻的理解、默契与妥协。
当殷红的血液从Richie手腕动脉喷薄而出时,释放的似乎还有多年曲折郁积在心中的万般愁绪,是啊,辉煌过闪耀过的生命以如此方式陨落,终究是过分可惜。
似乎家庭的每个成员也恍然醒悟,与其无爱冷漠对峙互相折磨到白头,为何不现在就伸出和解的双手呢?
于是Royal坦诚了自己多年来的亏欠歉意后重新获得了亲人们的尊重,18年没再爱上过一个人的考古学家Etheline下定决心走向崭新的婚姻与未来。
而一车撞进房子的不速之客Eli把婚礼弄得一团乱麻,压扁了从空难中存活下来的无辜小狗Buckley,但阴差阳错中又打开Chas的心结:他将艰辛的一年积累下的怨气用拳头发泄到他身上后,在父亲熟悉的安慰下,不再睹物思人,决心再次振作,祖孙三代在环卫车尾玩闹时,他绽放出的笑颜,好像一个最天真无邪的孩童。
“为从即将沉没的战舰残骸中拯救家人而英勇牺牲。
”结局Royal的墓志铭诙谐的道尽了影片鲜亮的底色,葬礼后一切归于平静,天才们即使无法复制那初出茅庐便名扬四海的奇迹,但无论是放下执念学会重拾快乐,还是回到热爱的写作、网球当中,至少也都走出泥沼,迈上正轨,不会再对生命中的遗憾难以释怀到崩溃的地步了。
苦痛、创伤,与欢欣、喜悦一般,都融进了bittersweet的记忆长路的深处,成为个体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不过全片最喜欢的部分,还是Margot与Richie。
重逢的那一幕,镜头放慢了无数倍,近距离特写捕捉着两张彼此再熟悉又陌生不过的面庞。
从绿银色巴士走下的,气质神秘的女生,微风吹拂过她耳旁淡金色的发丝,碧蓝色眸子凝望着行李架旁等待已久的男生:长发蓄须像是已流浪许久未经打理,三色发带似乎仍带着球场草地气息。
尽管深黑色的烟熏眼妆与暗棕色的太阳镜让他们眼神中流转的情感不易辨认,但那紧张不安的心弦仿佛乱了节拍,无数忧郁日子里下撇的嘴角不自觉的上扬,对待一切事物时冷若冰霜的神色悄然松动,插曲正轻柔地诉说道,“回想起被遗忘的往事。
”那些被遗忘的岁月里的生命体验,仿佛再次鲜活起来。
家里墙上还挂着褪色的课程表,出自男生之手的无数幅女生的肖像画,放着无数文学名家的经典著作,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无数个平行宇宙中发生的悲欢离合。
尘封已久的舞蹈室一角,帐篷里自制的水晶球,旧留声机和全家福,以及从博物馆的夜游后原封不动的保存了22年的睡袋。
屋顶那只童年的宠物鸟,由一个人释放自由,飞回了两个人的手里。
你的过去、你的秘密、你的挫败与创痛、你自我闭锁的防备、你所历经的漫漫长夜,一切都无所谓。
在所有物是人非的风景里,我喜欢的只有你。
"家"的故事始终是我的最爱...婚姻,血缘将不同的人,各自延展开来的迥异的人生...一并带到了一个共同的时空里.这一家子也不例外...在Hey Jude的缓缓歌声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家子的前传...接着好戏就开始了...天才也罢,庸才也好...十七年后的短暂一周的family reunion...每个人都在各自重新认识理解了自己后开始重新上路...婚礼,葬礼...所有我们活着都会操办的人生大事...在这个叫做"家"的地方继续上演...我们的人生在那里开始了,此后无论我们去到多远,其实所有的那个源头和答案大约还在那里...忠诚也好,背叛也罢,原谅和理解终究还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真是部很可爱的电影...配乐很可爱的说...Life must go on...
淡淡的憂愁,淡淡的歡樂,從頭到尾,貫徹始終,甚至乎最後,老先生的死去,也是淡淡的,中間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所以,沒有什么過度激烈的感情,就像一首輕輕的歌,有著無所謂的歌詞,你可以一直聽下去,但不會有情緒波動,仿佛,從前就已經聽過仿佛,不會有厭倦的一天。
無法解釋到底什么才是主線,老先生的混蛋轉好人,還是養女與小兒子的糾結,或是金融奇才兒子的痛失愛妻,或是住在對面努力融入Tenen`s family的癮君子他們都不是重點。
重點就是,每個人都很可愛。
所以,就在這首清新小曲中,恣意放松。
無論多么轟轟烈烈的故事,要是能升華為淡淡的滿足,也就功德圓滿了
#喜欢电影的拍摄手法比正经不那么正经,比不正经正经。
导演好像是打破了拍摄视频的框架吧,他拆开了框架来拍这部电影。
色彩也很鲜艳,很吸引我!!!
#不过内容内容对于我来说是平平淡淡的。
只要是讲父亲想好好的弥补家人吧,弥补当初他没有和家人好好过日子。
主题明确,但是题材就有点平淡了玛歌好漂亮啊啊啊!!!!!
Royal背弃家人,老了破产了才知道家人是最珍贵的财富。
他试图装要死,可以赢回一部分家人的关心,可是仍然被揭穿,Chas和妻子对他也并不太关心。
只有最后他多次用真心到行动救了Chas孩子的命,坦然离婚,才被家人尊重。
Chas对安全过度神经敏感,对父亲无比排斥,也是因为妻子去世的打击。
正是如此,接纳悔过的父亲才对他尤为重要。
Margot是养女,于是从小被父亲忽视、感觉明显不那么关心她,这是父亲的过错,也让她成了不良少女。
她搞不清爱情,只能把自己锁起来却于事无补,最终走出来,和Riche在一起也是唯一的解脱,也给专心研究的丈夫交代,各自好过。
Riche网球惨败后在海上茕茕独行,最后才知道他爱着Margot,挣扎后能够重新开始生活。
Ethel也只是需要一个真正关心她的丈夫。
相比之下,Eli沉迷吸毒幻想,不能坦然面对自己想要的和一些小失败,卑微地想要成为天才们的一员,最终开车撞房子也很狼狈,幸好最后逐渐康复,重新走上正轨。
多年后鸟飞回来的一瞬间,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更重要,感慨万千。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小剧情很触动我。
Tenenbaums是天才一族,他们曾经个个风光无限,但是他们多年后会这样,只不过是因为不能处理好亲情、友情、爱情的关系,不能正视自己和他人。
这些比拥有天才智慧更可贵。
Wes Anderson的章回体结构和旁白很有意思,构图和布景依然讲究,而其中冲突(割腕,婚礼追逐)的几场戏也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来二刷了。
这是一个群像电影,以想要挽回家庭的不负责任的破产父亲Royal伪装癌症晚期回到亲人身边为引,通过章节式的段落分割,讲了这家人的“疯”与更本我的东西。
坦白来讲,一刷的时候我没看懂,因为我是一个记不住名字患者和脸盲症患者,看完一遍愣是没记住一个,比较气馁,于是第二天拿着笔记本和烂笔头,又刷了一遍。
无论是长期缺乏正常父爱的妻子遭遇空难的大哥查斯,还是与发小有长时间性关系的暗恋没有血缘关系弟弟的已婚玛格,还是瑞奇,还是伊莱,甚至是他们的父亲Royal,他们几十年在向往的,始终是“爱”这个字,或者说,“爱而不得”。
这是人类最深沉和广阔的情感,因为爱的缺失,再天才的男女,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养一次过去的自己,即使方式很难得到主流的认可。
其实他们心知肚明,他们自己也很难认可这些做法,或者说迷茫于做法的可行性。
但是在追求被爱的旅途上,痛苦是必需品,因为在过去的经验中,正常路径无法使他们获得爱。
妈蛋蛋,忽然觉得好难过。
ps:好新奇的转场方式,韦斯安德森大大好有创意🤓
铺垫:主角royal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抛弃了他们,与妻子分居,妻子辛苦将三个孩子抚养成天才。
催化剂:royal破产,被从酒店里赶出,而妻子又要再婚之际,royal用假癌症的方法试图重归家庭。
争论:但他回归之时,每个孩子都面临着问题,每个人对于缺席了多年而突如其来的父亲并不适应。
他能重新回归家庭吗?
B故事:家中三个孩子的各自发展;主要的还是royal与查斯的父子关系。
游戏:royal与两个孙子玩耍,找回曾经错过的父亲责任;爷爷带着孙子坐电动小汽车、偷商店东西、扒着路过的卡车兜风等。
中点:royal被情敌拆穿假病赶出了家。
灵魂黑夜:没钱的他只能做电梯服务生;网球天才的儿子自杀。
第三幕衔接点:想明白的royal与前妻签署了离婚协议,让妻子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也解脱了自己。
结尾:婚礼上,磕了药的伊莱驾驶汽车驶来,royal救了孙子,获得了查斯的原谅。
但不久后他因心脏病而死,死时只有查斯陪在他的身边。
此剧是典型的“家庭被制度化型”,一种制度:家庭;一种选择:回归;一种牺牲:牺牲自我需求,放弃纠缠妻子。
(但无疑等于自杀)
安德森的电影,大部分都描述生长在悲剧式的家庭里的孩子。
不是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是会成为不会爱人的人。
本来就是会成为冷漠多疑偏执不稳定的人。
而这样的人组成的家庭又注定成为悲剧。
一直一直延续下去。
而安德森很明显非常清楚这一点。
于是他的片子里性格怪异的小孩往往都拥有至少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或者是行为怪异的家长。
好在他的片子里每个孩子都不是单独的一个人。
因为至少他们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
这部片子里的爸爸是个与妻子孩子分居二十几年并没有身为父亲的意识的人。
月升王国是一年前看的,女孩子拥有外遇的妈妈,男孩子呢,我忘了,好像是个孤儿。
还有名叫穿越什么的片子,三个儿子的母亲是在屡次失踪后最终完全消失,做了遥远的喜马拉雅山下的修女。
是的,这些孤僻的孩子都有着不错的家境,不错的成就。
所以这些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不那么明显。
吸毒自杀漂泊猜忌偏执天才冷漠,却又脆弱。
在每部片子的结尾。
这些孩子的悲剧性似乎都通过某些努力得到了改变。
但这都不过是导演对美好的向往罢了。
因为我 不相信,在从小缺乏关爱的土壤里成长的人会懂得如何真正的爱他人。
这些算什么怪胎什么天才啊!而且叙事好boring,难道我这么快就厌倦了韦斯安德森。
画面很美。但是故事太无聊看到一半就真的睡着了(通常我很少会这样。实在没意思
是不是告诉人们,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个道理呀~
我几乎看过所有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这一部是最无趣的。
你有多大勇气面对过去?看看这个电影 释怀其实不难
neurotic,beautiful,sad,lonely and so warm.
虽然标着喜剧但是整个电影的风格都是丧丧的,弥漫着淡淡的悲伤。导演的个人风格很突出,但我个人不喜欢这种没什么剧情的电影。
现在才看到这部电影真是相见恨晚,原来如今的烂片儿王当年曾经也是一起演过好片儿的。毫不犹豫的转变为导演NC饭,从天才一族到穿越大吉岭,再到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一直都在冷静的叙事,冷静的搞笑,冷静的如此美丽。
再次验证了一个道理:越牛逼的卡司片越容易烂。 喜剧之王的强强强强组合结果却是这么个看不下去的玩意,导演个人风格实在欣赏不来
又一部标记了十年的电影,终于看完了。其实是怪咖一族,和天才不怎么沾边。彼时的韦斯·安德森已经显露出色彩控和对称控的特别癖好,但未像现在一样彻底形式化,人物并未完全动画化或工具化,还把握着风格与情感之间的微妙平衡。本片群星聚集的程度虽然不及《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法兰西特派》,但每个人都有非常精彩的演出。格温尼斯·帕特洛饰演了一个和她惯常风格完全不同的角色。吉恩·哈克曼用精湛的表现,把一个很容易令人厌恶的角色,变得甚至是可爱了起来。
1978过于平庸
本片再次证明韦斯安德森不是我的菜...
一贯的怪咖和赞配乐。Margot那个角色太具个性而格温妮丝帕特洛的表演却浮于表面,不够叫人信服,致使角色让人觉得很讨厌。最后那段很慌张好吗!哈哈哈~(旁白Alec Baldwin
第一部很吻合wes的对称结构,色彩鲜艳画风,通话式故事记述,但除了这些形式上的,故事显得比较平淡。
有点无趣
难怪有种看早年版《月升王国》的感觉,原来编导是同一个人。色彩大赞,喜剧荒诞有余,感人深刻不够。
维斯安德森的片子总是充满各种迷人的细节,让人心动。这也是格温妮丝帕特洛所有片子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啦。这种怪鸡的、表达方式诡异的小感情哟~><
幽默太软。Paltrow整天挂着horrible的妆,Wilson一如既往的白。整部片都欠缺力度,唯一稍亮点是老tanenbaum墓碑上的题词。
almost四星。开头和结尾感觉和配乐好好啊,为了小时候打架的那几个片段感觉格局有点小有点拖。其实看Wes Anderson的电影一直觉得格局小可能是因为我觉得发生在美国的设定都比较American Cliche. 比如在家里搭帐篷囤东西的小盒子之类的道具如果背景是欧洲就不会觉得那么商业那么浮那么虚。
特伦鲍姆以其悲惨的死去,拯救了整个家庭的崩溃。人物贼多,第一遍还挺难记的,离婚的夫妻俩,三个孩子,其中一个领养的女孩,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天才之处“,对街邻居家的小孩;22年后,又多了老妈的新男友,女孩的老公,chars的两儿子。你爱她她爱他他也爱她,哇塞简直乱了套。后半段开始渐入佳境,整个电影对于”断手指“”自杀“”妻子飞机失事“这些悲剧的描写是开玩笑式的通过旁白一笔带过,甚至任何情节都是一笔带过,但是从这种讲述中,感受到老爸的浪子回头,爱而不得又失而复得的亲情连接爱情的温馨,最后唯一让观众心痛的可能就是死了的那条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