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在处理故事时非常克制,没有引入激烈的戏剧冲突,但其干净的视听语言自带情感张力。
影片中第一次讨论房租问题时,很多观众想必能自然而然地预感到后续的冲突:双方父母未达成一致,孩子因此关系破裂。
但至少令我意外的是,导演把冲突平和化、理性化,没有想象中剧烈的争吵与情感宣泄。
想象一下在我们当下,有多少父母面对孩子的沉默抗议,能够做到数天(至少4天)还没有情绪失控,还能与孩子相对理性地沟通。
这些理性与克制,反而让影片的表达没有被戏剧冲突所淹没,而是聚焦在了经历一些无奈时刻的记忆与感受,可能更能促进我们与生活的和解。
父亲首演后驾车回去的路上,杰克得知父母们处理房租的结果,这是两个情感爆发的时刻。
它们都未引来“受众”的对抗,以引向激烈的交锋,而是述说着成人与孩子各自的弱点与无奈(想一想父亲和杰克在各自情绪失控时刻的独白)。
现实生活不是童话世界,并不是总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也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诉求,更多的是会伤害到一些人但又不得不做的决定。
于是,妥协与无奈不可避免。
不过,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非生活的全部。
致那些无奈时刻,也致那些通过成长与努力而避免的伤害。
电影的内容让我非常熟悉,想起了11年前的我和我最好的朋友。
我们是在同一栋楼生活的,每年夏天,都有很多同龄的小朋友在小区游泳池玩耍,我们也是在那里认识的,说起来挺好笑的,我们互相都注意到对方,但是我一直不敢跟她讲话,后来她终于打破沉寂:“可以交个朋友吗?
”我们关系很好,幸运的是,她妈妈也非常喜欢我。
每个夏天,我们会一起游泳,放假时去她的家玩,我们一起逛街,一起去图书馆,一起玩电脑游戏,那时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她比我稍稍成熟些,我的妈妈不太喜欢她,但我觉得,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我的了。
我们计划好要去同一所初中读书,但她突然跟我说,她要搬家了,要去别的城市上学。
那一瞬间,我真的好难过,我觉得我的心空了,现在想起来虽然感觉自己特别矫情,但当时的我像从天空的云朵上慢慢坠落下去。
我们都改变不了大人的决定,最终她还是去了离我家三个多钟头路程的城市。
那时我们并没有手机,自然跟她断了联系。
过了一年,她突然打到我家里的电话,告诉我她要回来一次,我兴奋地跳了起来,真的抑制不了自己的心情。
但我记得她最终还是没过来,因为某些原因,放了我三次鸽子。
随着进入学校,认识更多的朋友,我也渐渐淡忘了当初与她那种密不可分的感情。
到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她给我打了通电话,聊了很久,我特别开心,又特别心疼她不愉快的初中生活。
我记得我们仅仅见过一次面,她就出国读书了,这次更远了,我很难再去找她了。
但我很开心,她没有忘记我,时不时会打电话,发短信给我,偶尔知道你过得还不错,那也挺好的。
直到2017年,她终于回国了,她再一次约我出去,我有点忐忑,又有点激动,就像许久未见的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但好在,我们还是最初那样,无话不谈。
后来的后来,她来到离我仅仅一个小时的城市工作,只要大家有空,就能一起去玩。
而我妈妈也认为我们这么多年还能这么要好,确实不容易,也放下了她原来的成见。
跨越了8年的友情,有时候可能也不会随时间淡化,《小大人》里的结局,我认为是开放式的,杰克跟我一样,以为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可能一辈子再也不会见面了,但是如果其中一方主动找对方,故事就还没结束,希望杰克跟托尼,能再某天遇见,还能像以前那样。
人生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与人之间的缘分,却太短了,遇见过这么多朋友,还能继续联系的,没有多少。
如果有多年未见还能畅谈的朋友,请一定要珍惜。
明媚的友情。
小时候,我们真的可以为朋友做到和世界为敌。
时间一过去,好像一个月就能刮过几次思想飓风,再看朋友,感觉总是不同。
当初说我为你,千万万遍。
想法是真的。
我会做到。
后来我说,挺好的,有事吗。
想法也是真的,不知道你最近好吗。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中年危机、微微发福、向三餐不继的路上前进的艺术家父亲+强势的母亲+性格怪异、玩缄默的熊孩纸=尔等贫下中农日常2.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然前提是,你得有间房子住或让你住……你说是让孩子在哪个年龄段体会金钱对于这个现实世界的意义跟作用呢?
从小种下的这个根重要否?
还是让孩纸自己发现自己探索or让孩纸觉得是自己的自由意识,来做诱导为主呢?
3.这个女房客的矫情到最后也没整出个一二三,是你的孩子是房东的私生子阿?
还是你手里有啥杀手锏阿?
……法制社会下,啥也没有手里没货,这不是作是啥……
小杰的爷爷生前一直住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两层房子里,爷爷住在二层,一层的店面租给了一对母子:东尼和他做裁缝的妈妈。
去世前,爷爷把这座房产留给了小杰一家。
爷爷去世后,小杰和他的父母顺理成章搬了进来。
因为年龄相仿、兴趣相投,13岁的小杰和东尼很快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二人一块玩耍,一块打游戏,甚至梦想着一块上高中。
然而,因为经济拮据、生活所迫,小杰的父母不得不向东尼的母亲征收更高的房租(只是和布鲁克林市场租金价格持平。
之前,小杰的爷爷只收东尼的母亲很少的租金),以供给家庭开支。
但,东尼的母亲却以“我和小杰的爷爷是很好的朋友”、“这个店面为这条街增色不少”、“比起你们(小杰的父母),我更像是小杰爷爷的亲人”等理由,拒绝支付更多的租金,以及在小杰父母驱赶的情况下拒绝搬走。
为此,两家人从友好相处,走向了纷争。
因为大人之间的争吵,小杰和东尼之间的友谊渐渐受到影响。
东尼的母亲迫使他不要和小杰玩耍;小杰的父亲不再留宿东尼,甚至不让东尼来他们家打游戏。
为了报复两家父母对自己友情的干涉,小杰和东尼都决定不再和父母讲话。
最终,小杰的父亲用法律手段,赶走了这对不愿支付更多房租的母子。
小杰和东尼分道扬镳。
这个故事就是导演艾拉萨克斯电影作品《小小人》的剧情。
从父母之间因为房租而产生的对峙,到两个孩子受到父母纷争的影响,导演用细腻而缜密的镜头、生活化的静水流深,探索着孩子之间友情的微妙变化,而这友情无论多么纯真,都敌挡不住成人世界的算计。
“大人看利益,小孩重感情”,电影里的这份细腻,折射到现实生活中,直触每一个有相似经历的人的心底。
回想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父母间的不和,就被迫使成为那句“不要和他/她玩!
”的牺牲品?
反观这个故事,小杰的父母有没有错?
没有,因为他们是在合理的市场价格内提高房租的。
两个孩子有没有错?
更没有,难道交个朋友,还要受到天谴?
但二者搅在一起,就搅出了问题:孩子的感情遭到大人利益关系的扼杀;父母因为孩子间的亲密关系陷入选择困境。
人们常说,“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但是却给不出解决之道。
钱与感情如何做到同时不伤?
是不是只有不谈钱和冷血了?
如果我也能成为一个眼中看到这样的世界的人该多棒!
喜欢这个本子,不紧不慢但又不温吞,也不矫情,父母关系处理有点弱,现实世界中成人无奈并没有很突出,可能是从小孩子视角吧?
当然不是成人世界勾心斗角儿童世界就天真无邪了,导演又不傻,对比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绝对不可能如此黑白分明。
导演说写女裁缝的台词怀疑是不是太刻薄了,最后用眼泪来表现她其实也有难处,其实呈现在电影中就让人觉得这是导演刻意为之,因为在之前的几次谈话中女裁缝的对白并没有体现出她的思维方式,看完一遍对于三个大人的形象都很模糊。
戏剧化矛盾不集中可能是弱点,但是给情感留下了更大空间,让两个小孩子不知道这件事然后去拍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一种办法。
喜欢葬礼上握手说goodbye那段,但是父亲倒垃圾有点刻意且套路了,让人觉得“come on you can do better than this”其实中间有很多并没有太大新意但是也没有刻意抒情的场面,所以并不让人反感,当然这部片子有魅力的地方也不在这里。
another thought:当一个人对于生活中的变化表现得很木然时,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他有意克制,而是他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应该做什么。
但大多数情况下当这种场面呈现在荧幕上时,我们会更加容易对其产生同情,并且更喜欢这个人物。
演员训练那段好赞,然后大家去坐在阴凉处聊天,气氛超级棒,让人觉得男主青少年时候住在布鲁克林、初中课堂上老师讲安娜贝拉李、有一个想当演员的好朋友、课余玩滑轮打游戏画画,简直了,dude,what's more do you want ?
文_调反唱唱艾拉·萨克斯说[小小人]是受到了小津的启发,具体到影片是[我出生了,但……]和[早安]。
里面都有小孩和成人世界的交织,以及小孩在遇到挫折时,表达的小情绪以及作出的反抗等。
但这只是萨克斯构思整部电影的最初框架,毕竟时代与地域不同,[小小人]里的孩子们必须要面对的是美国式家庭问题,以及体验美国式的成长。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杰克的爷爷不幸去世,他随父母搬到爷爷生前在布鲁克林的住处,房子附带的店面由爷爷生前好友租下,租金多年没有涨过,杰克的父母打算与店主商量将租金翻倍,却屡遭拒绝。
但杰克与店主儿子安东尼奥已然成为了好基友,成人世界的利益纠纷威胁到了孩子们的友谊。
在儿童的世界里,这些原本可以产生强戏剧性的利益纠纷事件,比起他们成长过程中所伴随的大事——下课嬉闹、爱慕女生、谈论理想来说,显得微乎其微。
这些微小事物建立起来的逻辑可以打败成年世界的无趣、繁复以及庸常,凸显出单纯的趣味,这是这部电影即便诉说的故事略带伤感,但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简单、清新、美的原因。
虽说镜头对准儿童,但影片却有着千丝万缕越过儿童身后的意义。
[小小人]延续了前作[爱很怪]的话题,提及了萨克斯持续关注的美国移民、住房问题。
但不同于超越了同性情谊去花更多笔墨描绘美国社会面面观的[爱很怪],[小小人]在描绘成人世界的问题时,显得克制了不少。
比如在杰克的父母与杰克的姑姑一家吃饭的一场戏,因为两个孩子的在座,这场原本要“申述”安东尼奥母亲“罪行”的揭发宴席,变得隐晦和尴尬。
大人自知金钱利益问题的“丑陋”,在孩童面前暂时放弃争执,转而采取柔软的态度,恰好阻挡了狂风骤雨。
这种更为“高级”的情感,还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演员精湛的表演。
令萨克斯沾沾自喜的是,他“成功的选择”了智利裔女演员塔利亚·巴尔萨姆去饰演服装店主,巴尔萨姆拥有凯特·布兰切特的神韵,让观众即便从道义出发,也难以对这样一位厚脸皮的神经质中年女性产生厌恶。
在由杰克一家邀请的律师登门拜访的那场戏里,塔利亚脸上痛苦的表情,辅以不出声的哭泣,给了一直隐忍的情绪一个恰到好处的外化出口,引得先前因为赌气一直不愿意与母亲对话的安东尼奥,此时终于吐出了禁言后的第一个词“妈妈”。
回头再来看看两位散发出青春活力的小男孩,有同志情结的萨克斯善于捕捉少年的美。
镜头隔着汽车窗、地铁窗,三次扫过两个站在滑板上的少年,轻盈的风吹动他们的T恤衫,看着这两个跑动的身影,你无法不被这种久违的特质戳到。
这种生活流式简单的碌碌庸常,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可以让你更为真切的去体会少年的烦恼。
真实还表现在表演上,萨克斯选了两个现实中的文艺少年,让他们饰演自己,许多场景的台词也没有为两位准备好,即兴表演和故意错误告知开关机状态,让萨克斯抓到了感人至深与真实自然的情绪表达。
也正因上文所说,孩子们专注于自己的世界,而忽视了成人世界里发生着巨大的变故,以至于巨浪波及自身时做出的反应激烈,细想之又是那么可爱。
可是在孩童的世界里,是没有小事的。
在成人看来他们因为不满父母对待对方父母的作为先是撒娇、然后是禁言,最后是歇斯底里的大声哭泣,都显示出了那个年龄特有的憨、执拗、淘气甚至是傻气。
在他们的眼里,再大的事也大不过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但现实狠狠的戳中了两个孩子,他们只能向成年人给他们制造的那个严厉且不可触犯的世界妥协。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向来连笑容都很少在脸上出现的冷酷少年杰克,情绪冲动的冲出房门,泪流满面的向父母诉说愤怒。
不止是杰克的表现异乎寻常,这场戏的所有人都似乎找到了一个爆发的出口,悲伤笼罩着整个屋子,但就在这里,情绪已经渲染到最高点时,萨克斯把镜头转到了下一场戏。
蛮以为经过这一番哭闹过后,至少收场不至于那么难看的观众被打脸。
下一个镜头是杰克站在被搬空的店铺外边往里张望,不好意思,这不是电影,这是生活。
孩子们的痛苦只是一团透明的空气,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影片还在继续,三个月后杰克蓄起了长发,当他在美术馆偶然遇到安东尼奥的时候,他只在远处张望却没有上前,任由曾经的挚友以一个帅帅的背影消失在他的眼前。
俗气的说,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个体在命运的道路上前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的无奈、遗憾与痛苦,不是年过花甲是没有办法站在时光河流的末尾,去看这一段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何况是初尝痛苦滋味的少年。
而对于成长到大人的我们,回想起来这样的痛楚也太过于遥远与陈旧,但却也的确有些趣致。
[小小人]的处理刚刚好,没有痛彻心扉,只是一丝浅淡的忧愁飘然而过。
这种瞬间长大的感觉,让人想起一部俄罗斯独立小品[小鸟],一对恋人相爱,外围两个分别恋着这一对的男孩与女孩成为了捣乱同盟,他们想尽了各种可爱淘气的办法去拆散这对情侣,当得知他们已经发生了性关系时,两人各自痛彻心扉了一番。
末尾,男孩对女孩说:“我爱你”,女孩不解,男孩答到:“我长大了”。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我们曾渴望过这样的感觉我们曾拥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曾遗忘过这样的感觉我们曾怀念过这样的感觉那种感觉,一份缘一恍邂重拾不起,一酿成醋一惚生涩就这样,暮年响门,我们再度相逢你好,我好,只叹那一段岁月不曾静好。。。
羁绊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但是不要害怕,因为这就是生活,杜绝这一切,剩下的只是生存,与行尸无异,同走肉无疑。
生命只有一次,别在它结束前,活得像它结束后。
文|慕卿月。
韩寒说,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迫使我们不断去接受和改变的就是生活本身。
这让我想起了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电影《小大人》没有夸张的戏剧性,倒是用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例给我们讲诉了人生中追求目标的几个阶段,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一、老年人的悲哀马克斯爷爷的老年生活基本都是通过店铺租客利奥诺的口诉中得知的,他有稳定的积蓄、安稳的归处。
生活归于简单化,他渴望得到原始感情里的关爱。
而他的孩子正像他年轻的时候那样,在努力的挣扎着生活,像是走他曾经走过的路一样。
被迫接受很多无可奈何的事。
二、成年人的无奈
作为成年人的贾丁在他父亲的追悼会上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悲伤,反倒是在收拾父亲的东西时失声痛哭。
成年人的情绪大多都是隐忍的,却总是在无人的黑夜里崩溃。
孩子杰克问贾丁,他以为父亲不会不跟地形团一起演出了,以为父亲都要去百老汇了。
父亲贾丁说:“事事都没那么简单。
事事都在变化。
”母亲凯西说:“你应该为你父亲的适应能力鼓掌。
生活就是这么回事。
”简单的对白,无不透露出成年人好多时候都是由于生活被迫选择,什么事都不容易,什么事都总有磕磕碰碰。
曾经觉得有目标,只要坚持就好。
长大后才明白,并不是坚持就有用,比起目标更有力量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生存下去,并且过得还不错,才能让生活看起来更像样。
由于贾丁和利奥诺的意见不合,导致了两个孩子赌气不和他们讲话。
在首演之后,贾丁满心期待的问孩子,觉得表演怎么样?
两个孩子还是沉默不言,一句话都不说。
这时候的贾丁是真的生气了。
他把车停在路边,对两个孩子说,你们两个除了自己,有没有想过别人。
对于孩子最难意识到的就是你们的父母也是人,他们也有关心的事,会犯错,努力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
这是成年人里的无奈和悲哀,他们也想过得简单一点,但生活不允许。
从开始工作踏入社会,再到成家立业,无不与利益牵扯。
曾经简单的事,都不再简单,生活很难,又必须往前走。
成年人和孩子的不同大概是,成年人懂得割舍,知道什么时候该选择什么,明白选择背后的结果是什么。
而小孩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抓住,放下很难。
当父亲和孩子和解后,父亲走出房门,和妻子相拥。
此刻,大概只有妻子能理解自己的无奈以及孩子的失落吧。
三、少年人的天真少年杰克一直比较孤僻,几乎没有朋友。
搬家后,他找不到以前的画。
父亲说如果找不到,重新画就好。
可他不认同,他认为旧画和新画不一样。
父亲说,扔东西是件好事,一开始有点儿难,不过接下来你的感觉会很棒。
你要学会放手。
那个时候的杰克并不能理解父亲的话,他只是想要保留当下拥有的。
在父亲和利奥诺的利益纠纷里,杰克失去了他唯一的朋友安东尼奥。
在这件事,不管他愿不愿意,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父亲的一番话,也让他明白了许多。
父亲讲了一个故事,他以前的高中有个同学是跳舞的,一直很努力。
前段时间碰见的时候,发现对方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身材变了形。
大概是放弃了舞蹈家的梦想。
他告诉杰克,人这辈子会遇到很多充满才华的人,而他们不是全都能成为艺术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何时该坚持、何时该放弃、何时该给自己加把劲、何时该放松,他们大多数都掌握不了这种平衡。
杰克想掌握这种平衡,但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时间一定会给他答案的。
即便再后来,他和安东尼奥和之前约定一样上了同一所高中,他也不再向前打招呼,曾经要好的朋友,也会有形同陌路的一天。
影片用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告诉我们,人生的路很长,在社会里生活是一件复杂的事,我们很可能是在与梦想背道而驰。
但不管得失,我想都无需遗憾。
过好当下,足矣。
杰克是一个内向敏感的男中学生,梦想是成为一个艺术家。
在祖父的葬礼上,他认识了阳光开朗的拉丁裔男孩托尼,托尼的梦想是当一个演员,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好朋友。
托尼的母亲雷奥娜租住着杰克祖父的一个临街店面,经营着一家服装店。
由于和杰克祖父关系很好,房租也多年未涨。
祖父去世后,他的房产由杰克的父母和姑母共同继承,他们决定给雷奥娜涨房租,而雷奥娜无法承担上涨后的房租,只能搬离,杰克和托尼的友情也戛然而止,杰克由于失去了唯一的好朋友而怅然若失。
所有的难能可贵却抵挡不住成人世界的算计。
艾拉·萨克斯(Ira Sachs)曾执导《爱很怪》《点亮灯光》《蓝色的40道阴影》。
他有着很强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洞见。
《小大人》突出了纽约的城市风光,讲述了两个家庭冲突之中男孩们影响一生的友谊。
《小大人》的取景地主要在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湾脊和威廉斯堡,拍摄于2015年的夏天。
主创选择纽约布鲁克林的夏天是想突出童年的气质:快乐单纯的时光,充满活力和冒险的夏日。
在这里的孩子们非常自由,可以在家里认真地讨论游戏,也可以乘地铁到繁华的曼哈顿岛参加孩子的舞会,或是骑着滑板车到附近公园溜达。
这些冒险的日子会让人飞速成长。
同时,布鲁克林也面临着绅士化*的困境,这个情况已经持续了十几年。
街区里有各式各样的移民,意大利,波多黎各,亚裔家庭都混杂在一起,各移民的版图也在不断更新。
这是纽约大熔炉的魅力所在,但是不同文化之间也容易产生冲突。
*绅士化(Gentrification)又译中产阶层化或贵族化或缙绅化,指一个旧区从原本聚集低收入人士,到重建后地价及租金上升,引来较高收入人士迁入并取代原有低收入者。
导演萨克斯一直对代际关系很感兴趣,关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2015年的时候,他已经是孩子们的父亲,于是总在想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是什么,怎么当好一个父亲。
所以他决定拍摄一部关于童年的影片,但是以成熟电影人的身份来制作,采用成人视角。
萨克斯觉得生活中的细小瞬间能改变许多东西。
父母声称的原则和信念,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备受考验,在一些情境下做的选择甚至不是孩子的正确榜样。
故事里的孩子13岁,是一个夹在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年龄,你打算弄明白自己是谁,未来要做些什么。
Jake原本文艺又害羞,还不明白未来的道路,直到遇见外向有乐观的Tony,才慢慢代开心扉,对自己有了几分笃定。
Tony想当演员,Jake想做艺术家,两人互相扶持,鼓励彼此的梦想。
艾拉·萨克斯和编剧搭档毛里西奥·扎克瑞亚斯和以往一样,先看电影再开始动笔。
观影的过程中,小津安二郎的两部电影对本片影响最大:一部是默片《我出生了,但……》(1932),另一部是《早安》(1959)。
这两部影片都讲述了孩子们因为种种原因反叛父母的故事,这也成为了《小大人》的叙事核心:孩子们与父母产生了冲突,决定不再和他们说话。
杰克(左侧男孩)由洛杉矶的Theo Taplitz饰演。
著名选角导演Avy Kaufman找到了他,Avy曾发掘了《冰风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儿童主演。
托尼(右侧男孩)由Michael Barbiery饰演。
他在Lee Strasberg Theatre & Film Institute的海选中脱颖而出。
这是他的长片处女作首秀,被《纽约时报》评为“夏日电影季中有突破性表演”的演员,后来他又出演了改编自史蒂芬·金的电影《黑塔》。
导演说,《小大人》由两位第一次拍长片电影的孩子担任主演,孩子们必须能吸引观众注意,在银幕上有突出的个性表达。
幸好Theo和Michael都做到了。
萨克斯说:“人是由跟“爱”以及“金钱”的关系定义的”(We are defined by our relationship to love and our relationship to money)。
人们如何看待爱,如何对待金钱,这些都让他很着迷。
对于13岁的男孩们来说,在自己不肯说话、与好友一起对抗父母的时候,外部其实有着更大的力量在改变两个家庭的关系:金钱。
男孩们对金钱的重要性还茫然无知,直到他们在家庭的压力下突然成人。
不过,钱不能阻挡一切。
尽管友谊随着距离的增加而结束了,但是他们都不会忘记这段纯真的时光,这是会影响一生的情谊。
雷奥娜的角色是为了智利知名演员宝琳娜·加西亚(Paulina García)量身定制的。
她曾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凭借其在电影《葛萝莉亚》中的出色演出,斩获最佳女主角银熊奖。
最初她不知道这一点,直到导演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提及这件事,她表面强装镇定保持微笑,其实内心开心得快晕过去了。
她觉得电影对于人们之间的误会和日常的小恶挖掘得很深,这是一个关于爱与金钱的故事,而我们就是围绕这两个东西日日奔忙。
萨克斯的电影里有一些捷克电影的气息,关注人们的生活,爱,人际关系,痛苦情绪,也就是每个人都经历的事情,而金钱问题一直让人物烦恼,可这就是生活啊。
宝琳娜表现出了雷奥娜的多重情绪,气愤,恐惧,爱,她就好像被逼到角落的母狮子,不知如何破局,总是做着错误的决定。
《小大人》的摄影指导Óscar Durán,曾经拍摄过海梅·罗萨莱斯的《一日时间》,影片荣获第56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费比西奖,以及《荒凉的碎片》,曾荣获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提名。
Óscar相信中景的力量,将人物周围的空间都容纳为图像的一部分。
他的影像风格比较欧洲化,擅长在叙事的小瞬间中找到美与戏剧冲突。
电影不完全是按照剧本拍摄的,有天剧组拍到了Theo Taplitz(杰克的饰演者)和Michael Barbieri(托尼的饰演者)在地铁上深入的谈话,结果导演就用到了电影里。
萨克斯有时让大家按照自己的习惯对给定情境做出本能的反应,带有一些即兴的成分,把自己对角色和情节的看法带到电影里,这样表现出来的对话和日常动作就非常的自然,让人觉得可信。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c3MDY0OA==&mid=2247485114&idx=1&sn=3f779992d1a9a024fae7705c7378d59c&chksm=973a5a8da04dd39b86267134698a0248c656ad82dab9dd3f2f3b2e279725f79421d0d09e5842&token=1406609086&lang=zh_CN#rd
这种电影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合适的,是一部极其安全的电影。不管是时间还是剧情,不会太累不会太难过但会回味一下,平淡的恰到好处。两点,一是雅各布得知利奥诺被赶走的情绪爆发还有最后拉瓜迪亚里的学生群像以及最后的注视。气质这种东西是藏不住的,是可以穿透的,扮演雅各布的小演员就是。
看到Jack向他爸爸求情那眼泪一下流了出来,看这个片差点没让我对美国爹怯魅,不过再不行的美国爹那也是比中国爹强的,就是父子和好的过于突兀。最后jack望向男孩的眼神,“it’s over”真是讓人心碎。
天啊,是淡淡忧伤的片子……我不想当大人,也不想当小孩,别让我受罪了生命本没有意义。
世事无法完美,真是令人伤感。
想起小时候的很多朋友都已经从自己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从小一起上下学,一起骑单车,一起满世界的乱跑打闹,也有曾经一起过夜的经历,但就算这样的关系,在往后的人生轨迹中却再也没有过交集。我们从互相的生活中消失,再见也知道不会像小时候那样亲近那样彼此熟悉。这大概就是成长吧,人来人又往。
成长轻轻的撕裂
@2024-06-04 18:32:49
舒缓。
并没有觉得好看在哪里,只是一个很平淡的小故事
音乐清新得如同夏日微风,不过依旧能扎心的小电影,两个小男孩真好看。
两年前和一群老太老爹在 Lincoln Square Cinemas 看 Love is Strange, 两年后回到了 5 年前居住的 Aix-en-Provence, 在一家酷似的影院和另一群老太老爹看了另一个纽约房价的故事, 时间凝固了; 好喜欢 acting class 那一场戏.
无感~
说好的同性电影呢!!!
的确有过誉之嫌,但是道出了两个痛点:①阶级的固化,Jake最后去Leguardia有一层是纪念已经熄火的友谊,另一层是要说明,被驱逐之后的Tony和母亲根本没有办法去上这间学校。②低潮的经济环境下,牺牲最多的永远是年轻人,很有表演才华的Tony最终淹没在人潮,成了Brian这个蹩脚的演员借以谋生的牺牲品
这俩美少年恨不得当连体婴又要考同样学校,同时跟自家爹妈搞闭嘴冷战激萌😂(年少时的友谊真是暖心又易碎呀
分了好几次才勉强看完
从“爱很怪”的两个老头到“小小人”的两个男孩,Ira Sachs总有一种温柔而直击人心的力量,空镜留白无言的结局,招招即中。
1. 两个男孩子都英俊、美丽。2. 少年的无奈。
看着特别舒服,表演课那段有趣。(杰克真的很gay啊)
Ira Sachs跳出同志题材,拍摄寸土寸金的纽约两个家庭因为房租发生的睚眦。无论成人的世界多么现实,孩子们的感情永远真挚。结尾两个镜头可能是我想多了,不然也太美好了(问过导演了,居然还真是!)两个灵气逼人的小小人儿,未来前途不可限量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