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周末下雨无事可做,在无聊之极的时候找到一些老的文艺片来消磨时间,其中有一部片子叫《开往春天的地铁》,一部还算不错的片子,反正就是讲城市男女的爱情故事,主要以地铁为线索串起三个爱情故事,其中建斌和小慧的爱情在经历了7年之痒后出现了一丝丝的问题,特别是在建斌失业3个月后更是如此,建斌背负的爱情诺言越来越沉重,甚至于有点想逃避,同时小慧的生活中也出现了另外的一个男孩,建斌对于他们之间有一些误会在里面,沉闷的他们把各自的心事放在心里,两个人虽然住在同一个房间,心灵却都能感觉得到越走越远。。。
终于有一天徐静蕾忍不住,想把她与另外一个男孩之间的事告诉建斌,告诉他,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她看到她与建斌的照片沉思了半天,然后在相框附近有一只蟑螂在慢慢的爬向相框,于是徐静蕾默默的对自己说“如果它爬向相框,我就告诉建斌,我跟另外一个男孩根本没有什么,我还是爱着建斌”。
这个场景突然让我有一种窥探她内心活动的欲望,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某些时候在决定是否进行一件事时,会借助于一件完全不相关或者随机性很强的事件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这一事件,比如选择抛硬币猜正反面以决定是否做某件事,在电影中徐静蕾就以那只蟑螂爬向相框的结果做为开口的前提条件。
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来讲肯定是有一件事摆在面前,现在这件事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在这件事从脑中从构思并形成时,在心理中已经有一个心理趋向,就是说这件事已经趋向于做,但是碍于种种原因不做的理由或影响条件太多,这时就形成了一种思想冲突,心理趋向于做,但某些条件限制又不能做,这个时候解决这种矛盾冲突的解决就是选择一件随机性比较强的事件结果来决定做与不做,归结下来就是为自己的行为在心理上找一种借口与安慰,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强迫症的表现,就是心理认定要做这件事,但随机性结果根本不是自己心理意识想要的结果,就会不断的重复随机性事件直到得到自己预想要的结果,从而继续自己的心理趋向,这种事件在一些电影中也有反映的。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上面的分析就是对意识的一种分析,因为我们察觉到了我们的心理趋向,我们察觉到了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随机性事件,这就捕捉到了意识,可以说在选择随机性事件上我们从表面走向到了意识层面。
意识之外还有一种叫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那潜意识什么时候能被我们察觉或者表现出来呢?
梦境!
在睡眠时,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关于这部分一直是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对像,在1900年他就出版有《梦的解析》这一本书,其中专门就是讲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以怎么样的伪装的方式出现,他的很多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在他分析到病人潜意识的根源后通过他的方法得到了根治。
意识除了分为意识,潜意识外还有一种意识叫做下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下意识很容易解释中国古语”借酒消愁愁更愁“这句话,因为愁在下意识层面被释放到意识展面,再次被强化,在清醒后又不得不压抑到下意识里面。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危险时,我们做出一些本能的规避危险的反应,这些反应也属于下意识里面的,只不过这种意识不是被个体主观压抑到下意识层面,而是这种下意识是我们人类与生具来的本能,只是这种下意识的触发条件与主动压抑到下意识层面的触发条件不一样。
也就是说下意识层面可以归类为主观压抑到该层面的意识与客观一直存在的于该层面的意识,前者如我们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这一系列都被个体主观的压抑到下意识层面,它们多数是后天形成的,触发它们需要弱化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才能实现,如酒精或者事件的发生地,总之得有一个索引,这个索引有可能是个体本身心理防御机制的松懈,也有可能是外部场景或者环境的重现从而导致个体本身心理防御机制的松懈;后者如我们求生的本能,对性的渴望,这两种是与生具来的意识都被归入下意识层面,同时这种客观一直存在的下意识触发条件不需要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客观下意识多数由直接事件触发,如危险,诱惑,它们导致了身体机能方面做出回应从而触发客观下意识。
对于心理机制,意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对像,其中有几部电影值得一看《沉默的羔羊》《红龙》《汉尼拔》这三部曲,可以说在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心理学的表现片段,值得一看。
对于意识的研究一直是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对像,但心理学界还有另外一个人对于心理学研究也很有造诣,这个就是华生,他的对心理学的研究的对像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华生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由此心理学形成了两个学派:意识心理学与行为心理学,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弗洛伊德与华生。
华生有一段很著名的话:"你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
",华生崇尚的是行为主义,崇尚的是刺激―反应(S-R),他想像化学与物理一样来研究心理学,让心理学像物理与化学一样量化与公式化,就如关于前面一打婴儿的说法就是,他能通过刺激与反应让婴儿变成想塑造的类型,他与另外一个科学家为了验证刺激与反应,在婴儿身上进行了现代备受争议的恐惧习得实验--小艾伯特实验。
华生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Albert)为被试。
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
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
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小艾伯特实验遭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最后华生准备对小艾伯特进行恢复实验时,小艾伯特被人认养,华生计划的恢复实验没有得以进行,但他的恢复理论还是得到了证实,他指导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琼斯完成了这个实验,琼斯是华生的第二个妻子罗莎莉的同学和朋友,因此当琼斯着手消除彼得的恐惧症时得到了华生的指教。
被试是一个名叫彼得的小男孩,他特别害怕兔子、白鼠等,甚至皮毛和棉绒也非常害怕。
琼斯完全没有考虑男孩的父亲是否对他产生了什么俄狄浦斯式的精神影响,而只是采用了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案。
首先创造一个能使小彼得与其他三个小孩儿一起玩的环境,并给他食物。
当他玩得高兴时,琼斯就给他们看一只兔子,她天天坚持这样做。
开始时,彼得对兔子仍然害怕,但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他的恐惧开始减弱。
慢慢地,他能够容忍兔子跟自己越来越靠近,到了第 45 次时,他可以将兔子抱在怀里抚摸,并让它轻轻地咬自己的手指头,彼得病症的治疗变相验证了华生的恢复实验。
前面提到的俄狄浦斯式的精神影响这个理论来源于弗洛伊德理论,不考虑俄狄浦斯式的精神影响可以看出两派心理学分支的分歧。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在我看来,很多方面是从人体生理结构与反应方面进行解释心理活动,我不是很赞同这种理论,因为这种理论就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只不过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而已,基于刺激―反应(S-R)理论基础有很多不能解释的东西。
也许是我对行为心理学的了解不够多的原因,一直不是很赞同行为心理学,不过从行为心理学的发展来看,现在形式也不是很乐观,也没有得到长足的进步或者没有基于行为心理学诞生新的分支学说,反观意识心理学则完全不同,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现在很多理论已经证明弗洛伊德某些理论不够正确,不过基于弗洛伊德的意识心理学框架没有得到动摇的,仍然是整个意识心理学的架构。
弗洛伊德在晚年的自传中写到:“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这一辈子所做的些杂碎工作,我可以说,我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建议。
将来,某些东西会从中诞生出来,不过,我自己还不能够说这东西是大是小。
然而,我可以表达一个希望,即我打开了一条通道,沿着这个通道,我们的知识会有长足的进步。
”,这不得不说是对他最中肯与谦虚的评价,他也预见到今天意识心理学的发展
几年前吧,第一次看《开往春天的地铁》,估计那会我还是一对爱情和生活全然没有概念的傻妞,所以更谈不上理解电影所要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就当作一沉闷的爱情悲剧看看。
唯一记得的,是小惠大喊:建斌!
我要和你一起死!
然后两个人抱在一起跳下悬崖。
那时候,我说一定要跟相爱的人去蹦极,体味一下生死相依的感觉。
几年后,再次翻出这部电影来看,这里的尴尬、无助、痛苦和快乐,是感同身受了,想不到,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阶段真的可以品出越来越浓的醇香,那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将我们扔进去的若干年。
建斌在门外一根一根地吸烟,然后对自己说:我爱里面那女的,我想让她幸福,我失败了,可我爱的人找到了她想要的……临走前,建斌修好了家里坏了好久的水龙头,然后提着行李箱,轻轻关上房门,站在楼下,他看见窗里的灯亮了,他知道,小惠没睡。
他以为,小惠找到了她的幸福,他以为错了,七年了,小惠爱的仍然是他。
在我眼里,这是个有些木讷甚至懦弱的男人,面对事业的失败、生活的压力和感情的背叛,将所有的一切消化在一列列疾驰的地铁中,他想要的是让她快乐。
很多事发展下去就是这样的,我爱你你爱我,每天说几遍,过了好多年,却不知道爱是什么了,在一起那么多年也不是没有默契,也不是不再信任,实在是生活太无趣了,都被淹没了,就开始动摇,开始怀疑了,我爱你吗你爱我吗。
肯定句便成了疑问句,没有热情如火,没有耳摩私语,只有并排坐在沙发上不停的按着遥控器换台,各自揣测对方的心思。
我们都变了,没有当初要闯荡江湖的雄心壮志,没有对未来信誓旦旦的笃定,没有了那单纯的眼神和对爱情的坚定,忧郁和游离取代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当明天的房租和面包没有着落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会悠闲的泡在浴缸里,满脸甜蜜和幸福的说:我们怎么一直都这么好啊!
这已经在千千万万的人身上应验了,或许这就是我们被时间和生活湮没了。
可是,我们说好的,对感情永远都要诚实,我们没做错什么,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肯对对方说呢?
说我现在糟糕的状况,说我其实很害怕你离开,说一切都是误会我最爱的仍然是你,我现在想要的只是让你紧紧抱着我,为什么我们不敢?
闭嘴不要紧,关上了心对感情才是致命的。
耿乐这段戏演得真好啊,把嘴塞得鼓鼓的,咔嚓咔嚓地使劲嚼着菜叶子,虽然面对面坐着,却能让人感觉心逃避的远远的了,这大概就是貌合神离吧。
小惠几次努力,欲言又止,他们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出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又不知道怎样去改变现在的样子,各自在自己的心里给这段七年的感情判了死刑,有多么悲凉可想而知。
男人在面对这样的境遇却还是不肯尝试做任何努力,再多的爱也不会支撑到底。
就像有段话说的,我们之间距离一百步,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我愿意迈出剩下的九十九步去拥抱你。
可是你转身离开了。
“能告诉我你怕的是什么么?
”“我最害怕的是我不会哭了。
”我哭了,说明我还在乎,我还爱你,你懂吗?
还好,还好,无论怎么变,最初那颗纯净的心没有变,最终都会明白,那不过就是漫长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考验。
最后相遇的那列地铁,应该会载他们从冬天走向春天了。
爱情会回来,或者说爱情从未离开过,那我们还怕什么呢?
其实,我爱你,不是想要你给我快乐,而是想要你给我你的快乐。
是02年我到川师后看的第一部电影,在本部北门,内时候内里是传说中的堕落一条街。
和文涛在旧书店逛,买了本《马克思传》,出来后看到旁边影院挂着徐静蕾的大幅海报,文涛当时正壮志凌云打算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我完全是初来乍到的百无聊赖。
于是就不约而同的进去了。
走进那个啥子奥斯卡厅的时候竟然是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一直到开始放映,还是不见有人再进来。
算是我们的专场,爽。
后来看《看电影》,记住里面有段介绍这部电影的文字“相信每个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很久的、25岁以上的年轻人看了这部电影,都会产生类似的感觉,它说的确实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感情、我们的表达。
”可惜我一直生活在小城市,而且当时也还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所以完全没有设法去感受,只是抱着对所谓恋爱的憧憬去小心揣摩的。
安妮宝贝写过一个《七年》,玛丽莲梦露拍过一个《七年之痒》,似乎所有爱情的期限都是7年。
七年对一个人来说确实不算短,但与企图白头到老的承诺而言,七年又实在不能算是太长的付出。
城市人大多都是带着功利心来度量自己的感情,所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其实归根结底爱的还是自己。
即便是会偶然关心关心身边内个人的情绪,也是在计较对自己是不是有所得失的情况下,始终以个人为中心。
每个人都得学会虚伪,因为是人际关系的准则,内爱情呢?
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只是收放自如欲说还休的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我不认为造成建斌和小慧婚姻分岔的原因是建斌无法启齿的失业,但两个人坐在一起看电视却无言以对只能靠蟑螂的移动来揣测对方的心情。
为什么他不对她说,为什么她不对他说,也该反省了吧。
说啥子感情最默契的时候就是内心渴望最深刻压抑的时候,这种矫情的蠢话会有人信么?
人表达欲望的手段本来就是熟练运用肢体语言,同样影片穿插了另一段故事,地铁里一个19岁男孩每天都遇到内个在照相馆工作的女孩,每天都感觉到她在自己的身旁,却始终没有开口跟她说话。
终于有一天他用胶卷拍下了自己想说的话交给了女孩,他踏着溜冰鞋经过照相馆,女孩正在擦窗户,那个瞬间,光影掠过女孩的脸、男孩的身影,完全安静的美丽。
女孩去了他约的地方,他却提前走了。
后来女孩在地铁里责问他,他无言以对,直到女孩生气的下车,隔着车窗,他打起了手语,同一个手势打了很多遍。
至此,关于表达的本质终于凸现了。
结局是个谜,七年前,建斌和小慧一起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从地铁里出来,他喃喃地说要给她幸福,她在他耳边留下轻轻一句:我爱你。
难道这一切真的就这样逝去了么?
七年后,仍然是人潮纷涌的地铁,小慧匆匆走出地铁,在几进几出的人群里她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当人潮退去,建斌站在内里。
再过一个七年,又会怎样,谁知道?
之所以突然又想起这些,前段时间专心背书,因为是重点,就把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拿来看了看,一下子就想到了这部电影,大概是现代派小说心理分析太多的缘故。
当然也没内么严重,穆时英写的都是上海的畸形城市生活片断,而电影只不过是现代城市男女情感的缩影,算不上畸形,有点空虚就是了。
要说像,也应该是张爱玲。
张阿姨爱写火车,表现颠沛流离的浪漫和无奈,我想如果她活到现在,抛弃土地革命的悲凉,重归城市题材,她肯定也会好好安排一场在地铁的戏,风驰电掣之间不肯短暂停留让我们能够看清彼此眼里的爱意。
还有啥子比这更抒情的。
第二次看这个电影了,看到凌晨。
第一次看的时候,给她讲过,七年之痒,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而且我们都不会放弃,尤其是我,白羊座,不会放弃。
第二次看的时候,却是在发生完了比电影里更惨烈的故事之后。
故事的背景是北京的地铁,正如我那天和朋友一起乘坐地铁,谈到了北京的地铁上,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爱情故事一样。
喜欢里面的人物独白,喜欢主题曲,甚至喜欢里面的每一个场景及对话。
““现在是1993年11月20日下午6点,我们,刘建斌和陈小慧来到北京了”,七年后的建斌看着时光中倒映出七年前的自己:“小慧,我会让你幸福的。
”尚是青涩的小慧先是小性地转身,继而莞尔一笑。
七年前的小慧建斌在耳边甜甜地说“我爱你”,七年后的小慧在酒吧面对老虎暧昧的神色,不知所措。
七年前说着海枯石烂我心不变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已然是满面人间烟火。
”是的,人变了,都变得现实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值得看十遍,才能深入理解电影中的情节,可我,已经不能再看第三遍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是电影,甚至比电影还精彩。
面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我们都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原来的那种摄魂颠倒、怦然心动。
面对这种失落,我们首先是想到了逃避。
地铁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好地方,我们躲进去以为可以逃离失落,但换来的却是更大的迷茫。
短暂的逃避也许能使我们暂时忘记痛苦,却无法摆脱无限的困惑。
对自己诚实,不要欺骗自己,那是最难做到的。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选择逃避。
春天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而开往春天的地铁,也许能穿越那漆黑的地下道,有看见阳光的一天。
记得第一次听到《开往春天的地铁》是在电视上的音乐节目,那时大概小学高年级,对“开往春天的地铁”这句歌词印象深刻。
再看整部电影,却被歌曲开头那段二胡惊艳,这段音乐古典又现代,缠绵悲戚还带着一点凛冽的荡气回肠,配合着地铁人海中忧郁的耿乐,说是直击灵魂也不为过。
另一段把这曲子发挥到极致的是在地铁车厢里的一幕,直率女孩高圆圆在曲子的伴奏中找到那个用胶片向她表白却爽约的男生,圆圆把男孩表白的照片别在他衣服上,半娇嗔半质问他为什么没来,却发现男孩是聋哑人,音乐在此时达到高潮,圆圆迷惑、惊讶、失望、错愕、怜惜,男孩无奈但坦诚,隔着车门向她打着手语,这一段圆圆和男孩都演得很好。
你以为的完美爱人,他并不完美,多无奈。
感情的严冬,猜疑的寒冷,摧毁不了的坚冰,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潺潺激流,仿佛,春天再也不会到来了。
这个冬天没完没了,纠缠不休。
两个人在一起七年,却越来越无法沟通,只是因为越爱,心的封口就越无法打开,怕一打开,那郁积的祸水便会喷涌而出,无法收拾。
爱你,所以不愿意让这些淹没你。
我在地铁里来来回回,我只是在想它能不能载着我驶向春天。
你看见我在地铁里茫然的脸了吗?
你看见站在ATM钱不知所措的我了吗?
你看见我在接了那通电话后内心的波涛汹涌了吗?
你看见躺在阳光下青草上笑着却内心枯寒的我了吗?
不,你没有看见,你只看见了一个见死不救,任我们的感情淹死的我。
心如刀绞。
爱你,可你却看不见,你在那个雨天接了我的电话,我却只字未说,那一刻,我只是强烈地想念你。
我那不是怦然心动,对你早已不用再怦然心动,因为,你已是我的心跳。
离开,放你去翻开你生命新的一页。
请给我留下最后一点尊严,让我离开你。
我不要你再说什么,也不要你再看出我爱你,你不会知道,离开的那一刻,过去的七年在我心里碎成一片一片的,割的我血流不止。
最后,熙熙攘攘的地铁站里,我再看不见你。
呼啸而过的地铁似穿心而过,而你,会和我一起搭上那辆开往春天的地铁吗?
去年写的。
突然想起。
粘贴过来了。
十五除以三等于五,看完张一白新片《开往春天的地铁》,心里发狠地算着一笔账:这部用300多万元人民币拍出来的品质上佳的片子,如果将其投资数额乘以5倍的话,差不多就是前些日子一部票房惨淡的国产动作"大片"的耗资数目--1500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拍一部所谓大片"烧"的钱,足够四五个像张一白这样的小心翼翼对待投资的"小"导演拍出四五部像《开往春天的地铁》那样的真心实意面对市场的"小"电影。
7 / 91 《开往春天的地铁》"小",是相对它的先天来说,除了投资少,还因为它的导演张一白,是拍MTV、广告、电视剧的"出身",在电影的行道里,算个小导演;它的场景,相对地封闭在地铁、病房、居室等窄小的空间里;它讲述的故事,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然而,在陆陆续续的几次小范围放映后,该片却收获了观影者们许多由衷的夸赞。
记者看到此片的时间迟了些,看过之后,观影情绪在心中狼奔豕突正待发泄,已然看见有媒体记者对该片的评价:"《开往春天的地铁》具有中国电影少有的细腻感。
这其中包括小压抑、小自卑、小逃避、小嫉妒、小移情别恋与小情感煎熬。
它向人们展示了平凡生活之中的种种小的、但最终累积却能造成很大心理冲突的微妙矛盾。
"这个评价如此贴切,分毫不差地描写了《开往春天的地铁》中,有关人物情感的"姿色"。
这的确是一部颇有姿色的电影,除了人物情感的姿色外,人物内心活动的姿色、环境的姿色、音乐的姿色、结构的姿色……斑斓交织。
先说人物和内心活动,徐静蕾与耿乐,都是在一些时候能流泻出性感的那种"有质感"的演员,电影中他们的奔放、压抑或欲语还休,每一时刻的性情表露,带出的均是一种尖锐的有刺痛感的美,而环境的姿色,仰仗的是摄影的良好把握,但焕发其神采的,又是人物内心的波澜。
音乐,张亚东的音乐,在整个充满情绪的片子中,对角色和观众都是一种释放和抚慰。
片尾曲是羽·泉唱的,非常好听,但刺激影片情感更加饱满的还是片中常常出现的张亚东那几声旋律简单的配乐。
最后是结构,三对恋人的几段情感涡流,被很好地控制在了"徐静蕾"与"耿乐"的爱情主线里,自然得像我们心灵中的别处或眼角余光之所见,不突兀、不别扭,却可以让人参照着想一想电影中"徐静蕾"与"耿乐"那随着时日渐渐怯懦的爱情,是不是也正发生在你的身上?
《开往春天的地铁》虽然是部小电影,但它提供观影者一个情感能够真实游荡的地方:我们依靠多年的爱情,实际是个脆弱的孩子,如意的日子他浪漫迷人,失意的时刻他怯懦茫然,我们总是需要一起克服怯懦……反正,看花大钱拍的"大片",我可没想那么多。
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在时间流逝中到底需要什么?
这是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提出的问题。
屋子,承诺,信任,付出,看起来似乎是一人对另一人的关系,或者说,是与另一个人有关的及物动词的组合。
但当我们深入观察体会,问题的答案便豁然开朗,那只关系到一个人——自己。
建斌与小慧似乎是挺顺利的一对,与剧中串场出演的其他人相比,在爱情与时间、机会的矛盾中显得坚强而有准备的多。
他们所要面对的,只是自己在时间的问号前,难描画的一颗心。
在所谓“七年之痒”的考验下,彷徨了,迷惑了。
说到底,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会无话可说,感情愈加淡漠呢?
他们的关系并不异类或危险,尚且有爱对方的真心与能力,恰恰是不信任或无承诺吗?
当两人的爱情理想是接近而又替对方辩护的,当爱情中的自己也是真实的自己,道德感并无与想象可悖之处,这种维持时间不短的心结便成为了恼人的绊脚石:生活中突发而来的小变故导致的对自己的拷问以及对生活与爱情根本上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焦虑。
地铁在影片中是人们情感与生活的载体,人们因相遇在地铁站,失落在地铁车厢,重复着一天天或无聊或新奇的精神变故。
正如疾驰而过的车厢,时间以一种轮回的姿态注视着生活,身处其中的我们被它带来的沙砾磨糙了对真情的表达方式,迷糊了观察身边所熟悉的人面容表情的双眼,怀疑了自己,疏离了对方。
当要开口时,却发现失却了行动力的自己似乎已不知如何表达,但回头看看自己,对过去那个随心追求所相信的生活的自己感到可笑时,恍然惊醒。
除却影片情节上的一些瑕疵,比如建斌仅因为害怕面对妻子知道自己丢掉工作的真相躲在地铁站而非继续找工作,有些不可思议,以及老虎与小慧一起看熊的情节似乎无甚意义,其他方面还是比较优秀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两位男女主演的演技,以及导演通过变换故事发展场景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手法。
影片中感人之处也是处处可见。
当影片中那个因在火灾中救人而头部受伤的幼儿园女教师拆开脸上的纱布时,被问及当她可以重新看见自己的脸,会害怕什么。
她回答,会害怕自己不会哭了。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一段感情似乎在双方对时间所做出的妥协下习惯每一件事时,在失去感动的冲动与伤感的泪时,便离结束不远了。
爱情需要形式,需要新鲜感,而生活则是琐细而无惊的。
爱情在生活面前似乎不值一提,因为生活有时会让你对很多事做出妥协,包括爱情。
而影片的精彩就在于表现主人公在这种情况下的内心挣扎。
也许这个故事只是故事,因为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而也许它不只是故事,因为当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敢面对自己和所爱的人时,总会有曙光出现。
生活的不确定让理想主义者和非理想主义者都在爱情的困惑中寻找到了答案。
02年电影一出来就开始关注了 那时候还在念小学 关注这部电影是因为有羽泉 因为冷酷到底的flash而喜欢羽泉 那个年代flash在在中国正好开始刚刚火 web2.0的时代也还没有到来 但是那个年代的聊天室确实很火 好像扯远了 重新回到羽泉 因为羽泉当时的同名新歌 开往春天的地铁 而关注这部电影 而羽泉这首歌也是给这个电影写的吧 也由于当年还小 还不知道什么爱情 所以就觉得这个电影很无聊就没有看了 虽说电影频道放过好几次无奈我都没有完全看下来 用现在的话讲当时的年龄还不能理解这么文艺小清新的电影 和早几年的爱情麻辣烫相比 那部电影会更有乐趣一些 至少我觉得一对爱好玩具的夫妇的故事的吸引力肯定会比描写一个正在面临七年之痒大片心理描写的故事 会更加吸引一个十一岁左右的小孩 对 就是当时的我 因此觉得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可看性 于是就逐渐的被遗忘在世间的长河里了 12年 十年后 12年七夕的前夜因为整理我的豆瓣我偶然的翻到了这部电影 于是又来看这部电影 10年前的电影 没有找到高清的资源(又是盗版,我们还是应该支持正版) 但是画面还是很好 张一白的导演 电影的背景以北京以及北京地铁为主 人物以建斌和小惠(徐静蕾)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穿插着一个川菜厨子王要(范伟)和推销女 一个哑巴男孩大明和一个我认为很美好的姑娘天爱 三对恋人 另外还有丽川和建斌有关系的一个姑娘 老虎和小惠有关系的男人 这么八个人的故事 02年 12年 十年后 变化的了很多 也有没有变的 十年后的北京再也没有晚上闪黄灯的时候 十年后的北京地铁只有两条线 十年后的北京地铁却有很多条线路 十年后的北京地铁没有了不带空调的车 但是一号线和二号线(当年叫环线)却比十年前更拥挤 十年后地铁站的装修还是没有变 广告一直都在换但是广告的位置还是没有变 十年后的徐静蕾 已经变成老徐 但是好像十年前就不是很白 (这条纯属闲扯)十年前连纯平的电视和显示器都没有 但是现在已经买大街的LED十年前的手机连彩屏都没有 现在的手都快能赶上笔记本电脑了十年前的宜家的产品就已经出现在 电影中 十年后就不说了太普遍了 十年后 看了电影更多是对那个年代的怀念 关于电影地铁里 由于拥挤和狭小的空间 总会有很多意外或者可以引发的意外发生 既有着熟悉也有着陌生 故事的开始从地铁开始 也在地铁结束 七年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 建斌和小惠最终还是回到了一起 王要和推销女结婚 在地铁给熟悉的陌生人发喜糖 大明在胶片里约了天爱在大望站见面 但是还是没有勇气见天爱 最后还是天爱在地铁里主动找大明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 大明和天爱总是只抓一个把手 这样的默契大家心照不宣都不开口 建斌和小惠又何尝不是呢 俩人都心怀鬼胎 但又都不愿意开口 才会导致后来怀疑对方 最后不是王要在发喜糖的时候告诉小惠建斌事业好几个月了 我估计也小惠也不会知道 但是事实还证明了一件事 有时候说什么不如直接野蛮的上床 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前提是对方也要愿意 电影总体的来说还是比较好看的 至少我个人认为是比近几年所谓的大片要好看一些吧 --老N
这样讲故事的方法真的好吗?MV电影,小时代的前辈。
爱张亚东的所有配乐,爱别有用心的摄影,只是不断出现的打破第四堵墙,来自导演强烈的表达欲望控制了人物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沉浸在自我呓语的MV,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高圆圆的故事很动人。
很真实 太喜欢旁边两段爱情
北京。。爱情的地狱吧。
如果年轻时看到这种片子也许会感动?反正现在看就是一个字:作。不知道在北京谁见过一个大姑娘穿着吊带满大街跑的
看北京人谈恋爱吗 镜头没什么变化 演员演技上也没什么可圈可点的 好像一群机器人 没有个人情绪的 谈恋爱最怕作 有什么说什么 什么是终点 结婚生了孩子就是终点吗 不 终点就是不再爱了
矫情体小资爱情长MV,尤其这碎剪蒙太奇广告式跳切剧情和内心独白对镜头倾诉更显得尴尬。你们谁在北京租房失业仨月不交房租还能这么晃悠的?风中凌乱我自洒脱唯爱永恒啊这是。5.8
一句手语 一个故事 一句话---我想让她幸福 问题是 她在做对她自己正确的选择 我失败了 可我爱的人找到了她想要的 我还能说什么呢.一道我也会那么回答的问题.一次没有追上去 一次拥抱 一次蹦极 和……一句--我爱你……
爱极电影里的配乐。。。七年了 还有爱情吗?每当想起这句话 就会一身的冷汗
过分煽情和做作。从一开头就觉得从叙事、镜头、几个人物故事分主次平行交叉进行等都是模仿,却又模仿得太过拙劣。7年是一个符号,春天是一个符号,地铁也是一个象征符号。细腻还是有的,但不足以弥补全片的缺憾。构想是好的,但对这渣渣功夫而言,太宏大了。高圆圆真心漂亮,加分。
真不是很喜欢,有点强说情的味道,好矫情啊,演了个啥啊。感觉就是为了徐静蕾专门打造的电影,那个动作做作的很。几对暧昧中人也真是腻歪,说又不好好说的扭捏样真的让人讨厌。当年这片子怎么就那么火呢,啧啧。不过男主的身材确实还不错。高圆圆在里面真的是土丑土丑的。
和初恋男友一起看过的(唯一的?)电影。张一白是不行啊。
爱情中人,如何度过七年之痒!这个绝对是反面教材!结尾开放式的,按照整个电影的操性,结尾太可能是构想,小慧的构想!
虽然我不喜欢徐静蕾,但我喜欢电影里的地铁,还有羽泉这首歌.
装逼文艺范~受不鸟
为什么要欲言又止, 什么话都不说明白,让对方去揣测,可往往恋人之间没那种默契,偏偏还想的南辕北辙,我们都要对自己的感情诚实。羽泉的这首歌不错,再就是剪辑手法不错
这么文艺“腔”兮兮的国产片貌似还真不多见…演员不行,看着真难受…
宜家的家具,丽江风格的小户型,咖啡店,领养小熊,去农村垦荒,背包客,zippo,地下铁。各种文艺我都信,可是我就是不信有人能这样除了爱啥都不想,除了爱啥都不做的活着。傻逼小清新的典型。再骂句:日!
烂片,,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腻味静蕾了,,不是她人不好,,只是她压根没拍过一部象样的片
终于看了,好虐心啊。。。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