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影的名字用直译的,并不次于其中文名“世界是平的”。
虽然不如这个有哲学意境,但倒是多了幽默感,似乎更切合喜剧的主题。
哪里仅仅是喜剧这么简单。
美国人很灵活,或许这与民族成长历程有关,这是他们的绝对优势。
从钢筋混凝世界,繁华海岸城市,科技超前,安逸舒适的地方突然到一个原生态的民族中生活,真的有点难。
跳火车、坐蹦蹦、走牛羊挡道的马路、吃刨冰、吃米饭、跳印度舞、听宝莱坞音乐、过荷丽节、认识破坏神伽梨……一个典型性美国人的生活就这么郁闷的变了。
学美国人的口音、穿制服上班、见识“奶酪帽子”、“烤香肠机”,印度人的生活也变了。
这就是Outsourced的影响。
当然,至于“果亚假期”,就不是任何一个人都那么幸运。
只是需要把心打开,荷丽节会很美丽,员工们很开心,任务能很快完成,得到印度人的款待和帮助,还有美丽的印度姑娘的爱慕。
回过头来发现,当时的生活充满乐趣,受到当地人的感染,得益非浅。
世界是平的,就需要这样的态度。
导演很聪明的利用了“Outsourced”时下主流商业运作趋势,利用了Thomas L.Friedman著作《The World Is Flat》,以此为典,做为故事的中心思路,让这样一部简单喜剧拥有一个话题性内涵,不空洞。
又借用美印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为故事添加轻松的情节,甚至印度的性爱宝典都用上来保证故事的完美。
故事简单明了,人物不多,关系不复杂,但是情节发展节奏把握的很好。
看商业片太空洞,看偶像片太腻,看上呈电影又太累。
一直都想找到这么一部电影,不会在看的时候睡着,不会在看的时候走神,不会看到很疲惫,陷入其中,结束的时候发现时间过的很快,但是头脑格外轻松。
《Outsourced》就是这样的一部,像喜剧一样简单,也不仅仅是喜剧一样简单。
这部电影话题性的价值也很大,看完以后发现思维延伸到了很多方面。
电影拍在印度,出自美国,映射的背景可是全世界。
想想中国正是Outsourced的主角。
经济价值讨论不了,自己能了解到的很肤浅,不过会去看Thomas L.Friedman的《The World Is Flat》。
为什么呀,看这部片子觉得如此感人啊!!!
没有什么伤心的或者是特别煽情的桥段,那还真是纯粹的感人泪下啊。
怎么回事啊?
我这感动点还真是有点偏差了啊!
怎么就没什么朋友推荐过这么好看的影片呢??
多亏了outsourced的美剧版,我才得以不错过这个5年前的片子……往大了说从立意啊表现手法之类的都很不错,往小了说就是异国风光啊风情啊风土啊等等都要比《饭祷爱》之类的深入人心许多。
另外,片子里的Dave说:“China is a new India. Twenty heads for the price of one."可是我们的官方语言不是英语啊,我们永远在服务行业里不能成为India的outsourced的下家啊。
我们只能在制造业上成为outsourced king吧……
世界是平的,你要做的是将自己的心打开。
就像影片中的Tod,从一开始对印度的各种排斥与不适但后面的接受与融入,他将自己的心打开了,他会在荷丽节欢乐的反击,他会穿上印度传统服饰,他会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印度……回过头再看,一路来已经收获了许多美好与感动,自己在一点点的改变。
不可否认,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没有办法抵制与阻止它的进程,我们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心打开,用第三只眼去看这个世界……
超级搞笑超级有爱。
有点好莱坞路线,这是免不了俗套的,但同事也有很新颖的地方。
--男主很像Edward Norton,特别是迷离的眼神比Edward Norton看起来斯文点。
女主其实不是很好看,太胖了,但是侧面比正面好看多了。
很表现真实的印度,特别是那些小细节,那个色彩节,和当地的结婚习俗,还有山寨麦当劳和贫民窟。
很真实很生动。
作为一个已经在印度待了4个月,并且还将继续待一个多月的人,我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印度,相当真实客观!
它在我们同事中间流传的速度相当的快!
大家看完都在感叹:哈哈,这就是印度!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说,印度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的神秘国家,虽然由于历史文化或者生活态度的问题,很多亚洲人、欧洲人都在说:印度太脏、印度太落后、印度人太懒,但这些理由并不足以将印度一棍子打死,就如同电影中所反映的,当你真正的融入了这个国家的生活,那么它美好的一面也就浮现了出来。
我在凌晨到达印度德里机场时,就像陶德第一天到达孟买一样:机场外喧闹的街道、蜂拥而上的出租车和突突车司机、黑不溜秋的印度人。。。
但当我第二次、第三次走出德里机场时,我逐渐发现,嘿,这个机场并不是那么糟糕,虽然人很多、但不用担心小偷和抢劫的;虽然司机包围着你问你要去哪里,但其实出租车都是预付费的,不用担心被司机宰;混乱的交通和喧闹的街道,却很少看到严重的车祸和伤亡(当然,印度人开车确实比较快,所以他们的车屁股上基本都有小的刮擦伤痕,但却不会朝着人猛撞)。。。
影片中的洒红节(“holy节”),在每年的3月或4月份,很遗憾我没有赶上,但同事告诉我,那天真的不要穿干净昂贵的衣服出门,因为你是躲不掉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给你洒上各种颜色的粉末,小孩子在楼顶朝下面扔带有颜料的水袋,然后你就回办公室哭去吧,呵呵。
至于印度的饮食,卫生环境确实比较差,我也拉过肚子,但其实印餐还是有很多好吃的东西的,正规餐厅的卫生状况也并不令人恐惧,既然我们是到了另一个国家,那么为什么不能去学着适应这个国家呢?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要着力表达的一个重点。
当然,影片中也反映出了印度人自负的一面,同时也给了印度人很大的面子。
例如女主角听到陶德说美国人不希望发现“call center”是外包的时,她说那是因为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也就是说“外包这个词是被中国制造毁掉的,而不是我们这些印度人”;后来老板将call center搬到上海,理由竟然是中国上海的成本更低,而且印度人还成为的新的call center经理,这几个细节,我想大家都不会认同吧?
不过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部电影还是忠实的还原了印度的生活和文化,让我们这些身在印度的人十分“感同身受”,如果大家想了解真实的印度,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训练口语,you talking to me ?美国人的习惯说法,简化,快速。
来,带点杀气。
偶你吃定我了。
训练完毕,印度人也安排了对todd 训练,想印度的卡拉汉一样载歌载舞。
难为他了。
为什么印度的女主角看起来那么难看?
老外的审美确实不同。
中国的丑女也同样的畅销海外。
对印度人,大约也是如此。
美国电影确实比较赶得上时代,外包这才谈了几年啊,就上电影了,如果是中国还不知道何时呢,指望张艺谋,冯小刚拍这样的主题,不现实。
一连看了两部和印度有关的电影,但两部都不是印度国产的,能够从其他国家的电影中认识到另一个国家,是后者的魅力。
虽然这部《世界是平的》算不上是令人惊喜的作品,但透过全球化的企业外包现象聚焦到崛起中的南亚印度,不免有点与时俱进的味道。
能够以在美国雇佣1个人的报酬雇佣8个人,在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能够轻易实现,利润至上的美国企业家纷纷都把业务外包到这里,陶德所管辖的call center就是其中的一项外包项目。
为了让call center尽快适应美国的工作状态,公司还外派陶德到印度培训员工,估计这是任何美国人都不情愿的事情:在印度机场外面都是抢生意的出租车,上火车是要追着跳上去的,随地大小便……到处都是素质低劣的人,这让陶德非常反感。
更让陶德难以理解的是观念文化习俗上的碰撞:陌生人见面就直接问人家的私隐;拿食物要用右手,因为左手是去厕所用的,因此这里的厕所居然没有卫生纸;年纪大了还没结婚居然被误以为是同性恋;和家人分开居住看成是大逆不道;在这里有汉堡包,但绝对没有牛肉……这都让陶德这个美国白领常常尴尬为难。
和很多美国电影中的情节类似——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蔑视与嘲笑,美国观念对其他国家的排斥与侵蚀。
但在印度却遭到了有力的反驳,美国人的自大和排外被印度人认为是对他们国家、信仰、文化和生活的不尊重,在印度实现了一种对种族、对观念、对文化平等的积极争取。
后来在充满色彩和欢庆的荷丽节上,这个美国人逐渐脱下了格格不入的西装外套,开始融入到印度的传统与信仰,这是个轻松尽情的开始。
有人可能会觉得电影对印度是贬义的、是偏心的,有中伤印度的嫌疑,我也无从评价,毕竟我没去过印度;但我觉得倘若能够抛开这种自卑心态或者贫国心态或者仇富心态,那么就能更从容坦然地以现实击倒现实。
因为在我看来,即便美国与印度有着太多的发达与发展、太多的自由与束缚、太多的现代与传统、太多的新潮与俗气的摩擦冲突了;但却同样能够保持着属于自己的信仰及对自己的认同,这是世界不同大国崛起的共同秘诀。
电影名字叫《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各国各民族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猛进,彼此之间的疆域、围墙都被推平,交往变得快速、便捷、有效,全球化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被认同也被改变,坚持与懦弱、融合与排斥、创造与毁灭都成为这场演变中的主题,是好是坏,见仁见智。
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翻博文才想起来这是10年4月29日在Dr.Ruessl家看的叫做《OUTSOURCED》的电影,居然翻译成这个……囧。
很美国味的电影,传达着传统的美国奋斗与乐观的思想,但与其它商业片比,显得豁达了许多,比如说影片并没有将梦想与现实完全对立又让梦想完全压倒现实实现大团圆,而是将两者润物细无声地,通过很自然又爆笑的对话糅合在一起,给了一个最生活化但又丝毫没有戏剧的开放式结局。
于是我联想到了佛教的一个词“般若”,意思是“智慧”,往往跟在后面的是“波罗密”,意思是“到彼岸”,于是智慧到彼岸,需要经过水,我最喜欢的自然景观就是水,水所能诠释的对立但又兼容的词组太多了,比如:水至柔但又无所不包;水最清澈但也最神秘;水无形但可容于任何有形物中从而具有形态……道家也说“上善若水任方圆,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国道法儒三家的核心精神是“天道”,然而所有泛神论以一“水”敝之足矣。
以一本真之质容于万物,不急不缓,随波逐流,看似无为,实则每一步都有为。
世界是平的,但不是公平的!
一个美国本土员工的成本相当于8个印度外包员工的成本,还相当于20个中国上海外包员工的成本!
老天!
咱们引以为豪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呀!
咋就这么便宜呢!
其实,相比之下,深圳似乎更便宜吧...泱泱大国,醒醒吧!
浓浓的印度风情是本片另一大特点,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很好地传递了印度文化!
这也算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真是痛快,开怀大笑,毫不留情,忘却所有。
不要深刻,不要教育,不要煽情,快乐就好。
大笑中,印度特有的小豆蔻香味隐然飘过。
循着美国人陶德的脚步,我们来到印度――活色生香、衣香鬓影、泥沙俱下。
牛是神物,不可唐突,过马路时行人得安静地候着,闯进办公室来亦不得对其大呼小喝;左手不洁的,千万勿用于进食;婚姻是早就定下的,父母之命万难违抗……轮廓分明、眼眶深陷、长裙拖地、环佩叮当的印度女人逶迤而过令人晕眩。
他们那么鲜活地保持了自己传统的服饰文化。
并且不仅仅是服饰,在婚姻信仰的各个方面,都不曾在西方的冲击下轰然倒塌,而我们呢?
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我们的一切似乎都被全盘西化,民族成为一个日渐虚无的词语。
Umm,我在印度的经历成为看这部电影的所有动力。没有任何excitment但是却又好多共鸣=)
上国际营销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的,当时很多人都笑翻了,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文化的差异和世界的经济走势,尤其是美国的外包工程。老师说做国际营销一定要记住“文化没有好坏只有差异”。
印度人无法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可以一年只见父母两次
哈哈大笑之余,还能学点印度文化,感受点印美文化的冲突,很好玩的一部片子。
傻瓜
那个什么岛的那个什么酒店的特别房间,可以去,啊哈哈。
最后有点猥琐 - -
靠谁说这个是纪录片来着....剧情囧囧囧那个女主角囧囧囧.....
前半段的写实很棒,文化冲突确实很有看点。后半段搞好莱坞狗血了反而就平直了。最后的水淹的高潮蛮好地。“你要买美国货吗?有的。只不过要贵212块”那意思是,除了电影和文化,别的东西中国都能造。
只是想感受cultue shock 却惊讶的发现todd和toad .....而且挺真实的。
plain.
也就这样吧😒………
剧情很不错 男主角还挺帅气的说`` 四星半 不过女主角实在是符合不了审美··
reminds me of times in India
有时候好多际遇就像是一场短期休假,休完了就回到现实生活了。
India=I'll never do it again
…这样的爱情戏码很难看哎。
男女主角都沒電視劇的好看 笑料也還是電視劇版的多得多!!!
竟然就这样滚床单了!!节操呢!下限呢!
当做跨文化科教片来看,还行。印度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简直有鸿沟……因为没去过印度,所以也不清楚这部电影中的现象有百分之几是真实的,种种习俗无不给人强烈的cultural sh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