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之日》。
4分。
非常失望,甚至略有愤怒。
张东健同志主演。
片中饰演一个日本在朝大臣家的下属的儿子,与大臣之子从小热爱跑步,直至决战马拉松亚洲人选。
而不幸的是,二战爆发,朝鲜人被大量抽壮丁参战。
张东健同志饰演的屈辱的朝鲜人随后被此时以上日军上将的发小凌辱,一直反复凌辱。
但牛逼的是日军军团被苏联红军俘虏,在极寒战俘营,两人从生仇大恨变成德国人的俘虏后而成为生死至交。
两人惺惺相惜,互相照顾,在德军营混得风生水起。
而随着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开战,德国人被干得屁滚尿流,这俩逃兵选择再次逃跑。
但好在,盟军给了张东健同志穿心一枪。
而作为一个战犯,这个小日本竟然拿着张东健同志的士兵牌假装朝鲜人混回了家乡,并参加了马拉松大赛。
怎么说呢?
这他妈的就是一个猪一样的傻逼导演在给二战的日军写赞歌。
哦,忘了说了,范冰冰这个傻大姐在里面饰演了一个能打飞机的狙击枪神。
和《太极旗飘扬》一样,《登陆之日》同样是姜帝圭执导的反战影片,同样描述了战场上的兄弟情谊,但与前者相比这部影片的视角和立意要宏大许多。
《太极旗飘扬》中的兄弟之情,虽然有着大韩民族分裂的喻意,但落脚点仍是凡尘俗世的兄弟情深,振泰无所谓政治立场,只要能够救兄弟,并不介意身为韩军还是人民军,也许在导演看来,能够弥合大韩民族裂痕的唯有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在《登陆之日》中,背景扩展到了日韩中苏之间更加复杂、斩不断理还乱的民族纠葛,影片中的男一号和男二号,既是发小又是对手,既是仇雠又是袍泽,既是主仆又是难友,面对国仇家恨又该如何面对和相处?
《登陆之日》中的人物,同样有着民族属性的暗喻,高大上的韩国主角不消说了,导演有意识地让他透过人性弥合战争的苦难,破除民族主义的狭隘。
而李众泰这个形象,对日本人的仇恨走向极端后,转而通过攀附更强者苏联,取代了奴役者的位置,疯狂地奔向在他看来唯一的希望,但骨子里,仍然是爱着金恩珠、关怀金俊植的李众泰,而不是被异化了的安东,我觉得导演是用他来暗喻北朝鲜。
至于范冰冰饰演的西拉....唉,纯粹就是个打酱油的,没她不影响剧情,有她也是为了凸显男主的高大上,作为中国人看了一点也不觉得高兴,从这个名字,以及她的身份、她的的台词可以看出,韩国人真的对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相比而言,他们对日本人的情谊也许更深些。
影片对长谷川辰雄的心路历程着墨甚多,作为日本占领军将领的嫡孙,他深信军国主义宣传,自认为高朝鲜“野蛮人”一等。
为效忠天皇,放弃学医和体育竞技,决然从军。
在战场上,他冷酷无情,残酷对待战俘和部属,并且深信这一切都是为了民族大义、国家荣誉,他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也会身为俘虏且被祖国抛弃,从加害者沦为受害者。
苏联红军和朝鲜管教殴打嘲骂日本战俘,与日军欺负朝鲜人如出一辙;苏联军官督战枪杀自己的士兵,与自己督战枪杀部属何其相似乃尔。
这一切如同一记记重锤,无情剥蚀着军国主义洗脑教育筑就的幻象,直到自己陷入绝境,被一向鄙视的对手相救,他才幡然醒悟,久被扭曲的人性终于冲破藩篱,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感情战胜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他终于由一个被刻意培养出来的战争机器回归变成普通人,最终肩负金俊植的情谊重返奥运赛场。
影片揭示战争的丑恶,反对民族奴役,倡导人性与和平,相比中国虚假狭隘的民族主义抗战剧和日本影视剧同样狭隘的刻意回避态度,其立意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影片中是具有一定高度的。
同时影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虽为虚构却并未歪曲史实;影片中的战争场面激烈,效果逼真,气势宏大,深得好莱坞影片真传。
实事求是地讲,韩国的商业化影片目前仍是亚洲地区的翘楚。
当然,影片受好莱坞影响的痕迹也比较明显,但遍视全球,包括欧洲、俄罗斯、印度在内,哪个国家不在模仿好莱坞商业影片?
毕竟大伙儿都好这一口,归根结底还是钱说了算。
这也算是全球化带来的一个弊端吧。
再扯远一些。
韩国这个民族其实挺不容易的,夹在中国、日本和俄国之间艰难求生存,得罪谁也不行,他们的民族性格受中国影响很深,情感浓烈细腻外露,但精神上却与中国相当疏离,他们仇恨日本但潜意识里又喜欢和趋近日本,实在很分裂。
相对于大韩民族久居藩属导致的自卑(其外在表现却是过度自尊)与敏感,汉民族内心深处更不能接受老大帝国被战胜乃至被奴役的近代史,虽然士的精神和大国风范早已被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消磨殆尽,但仍不肯正视自己的丑陋之处,转而化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见人就要说老子祖上曾经富过,谁要是说贵祖上也是做过下人的,或是你并不见得比我高贵,头上的癞就要红得透亮并照地上唾一口骂一句虫豸,人要说祖上果然好富,立即心满意得地继续坐在土谷祠前捉虱子去了。
不信看看网上整天叫嚷灭美杀日的,依然活在中国梦中,并不见得比长谷川辰雄高明多少。
登陆之日 (2011)7.42011 / 韩国 / 剧情 爱情 战争 / 姜帝圭 / 张东健 范冰冰
这一部电影拍得很经典,反映了战争是如何把残酷加冕到每一个朋友身上,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所有的友情和亲情那就是不值得一提了,一颗炮弹过去你可能会全家灭亡,因为这就是可怕的战争,这部电影可以这么说,拍的很真实,不管怎么样,如果没有二战的话,全世界肯定会过得更好,我们以后一定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因为这会给我们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1.两个多小时,可以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不竭”来归纳,酷似马拉松跑步全程(巧的是,一场马拉松也是两个多小时)。
第一幕交代缘起紧凑的像美剧,尤其是突如其来过渡到首场战役,叫人惊喜无比,节奏像装了火箭推进器一样嗖嗖的,半秒也不嫌多。
但从进了苏联战俘营就开始洒狗血,几场肉搏没完没了,审美疲劳,应该跟《战地军魂》和《监狱风云》学学。
好在诺曼底登陆没有叫人失望,有罕见的德军视角,也有一笔人性升华,相当于马拉松冲刺的后劲勃发。
2.范冰冰戏份虽少,重要性不可低估。
她在地牢中一段咒骂日本人的独白,看似和影片的主旨格格不入,却是炸开中国大陆市场的重磅火药。
“甭管你韩日友好做了兄弟,咱们中国战士是至死也不放过鬼子的!
”只此一点就足够让大陆观众心潮澎湃,对影片其他反感之处闭一只眼。
3.你可以对技巧和形式诸多微词,但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如假包换的反战片。
《高地战》为了战友而战,《大兵瑞恩》为了拯救生命而战,本片的主人公连这些信念也没有,只为求得生存。
小田切让最终领悟到誓死维护的“大日本帝国”是个虚幻的影子,求生继续长跑就成了他唯一的追求。
“N姓家奴”的屈辱,折射出的是小人物的无奈,战争不神圣,很荒谬。
4.但小田切的转变落入了某种编剧窠臼,在与张东健的数次正面对抗中落了下风(逃跑、搏斗),又遇对方“网开一面”,这才激发出人性因子。
不但俗套,也太一厢情愿,万一张东健逃跑没成功,搏斗中没抢到刀,早就当了冤魂了。
5.战争场面无可挑剔,即使与好莱坞制作相比,但冗长了些。
相较于片长,战争段落少些更精练。
契合反战主题,片中的战斗只有恐怖,没有一丝暴力美学的美感,那血肉模糊的人体被子弹穿射,是血腥恐怖,那漫山遍野袭来的苏联坦克群,是机械恐怖,那铺天盖地投下炸弹的盟军轰炸机,是密集恐怖,都有一种叫人窒息、无处可逃的压迫感和毁灭感。
但镜头给的太多,效果就会打折,好比恐怖片里杀人狂突然出刀将人剁成肉酱,很震撼,如果拍上十几二十分钟他分尸的过程,那就成了黑色幽默,丝毫不恐怖了,顶多有些反胃。
6.中日韩合拍,打的仍是种族牌。
一开始中日韩互相厮杀,你死我活,但一遇到亚洲以外的势力,黄种人间立刻消弭仇恨,共同对敌,曾经互相踢脑袋招呼子弹,转眼就能搀扶着在枪林弹雨中生死与共。
可以想象不久就会有热爱本片的观众对反对派高呼:“人家白人都打过来了,咱们黄种人还互相攻击,还不团结,你就等死吧。
”7.本片投资1.6亿人民币,战场四处,卡车几十辆,坦克无数,飞机无数,爆炸无数,多国士兵目测过千,战舰若干。
以前有传言《金陵十三钗》的六亿成本是公关虚报,我将信将疑,现在彻底信了。
8.马拉松真是一项神奇的运动,只要每天坚持锻炼,你可以做到枪击不死,炮炸不死,西伯利亚的寒风冻不死,棍棒枪托拳头砸不死,带着一身创伤还能勇夺奥运冠军。
唯一对你有杀伤力的,就是好基友那温暖的怀抱。
本不想发言,看众多诋毁留言,忍不住注册感慨一番。
电影本身场面宏大,感情线路清晰,以一个热爱跑步的朝鲜小男孩的悲剧一生烘托着反战的主题。
众观近年来亚洲战争片,此片可说已到达一定高度。
或许在某些极端伪爱国人士看来,电影仿佛又塑造了一个意淫强国的超人,请设身处地想一番,作为一个小国家,其民族凝聚力和生存洞察力,是否令我们汗颜?
电影恰到好处的基于现实的没有诋毁任何一个国家,相反尽量在表现每个国家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这或许和一些歌颂某某的战争片无法相提并论,但作为当今世界大同的普通老百姓而言,个人利益的得失是否更能让人心灵触动。
影片没有过多中国的情节,但通过仅仅一个范冰冰扮演的落魄弱女子的惊天反击,就能透射出背后强大的13亿中国人的力量。
二战时太平洋战场如果没有美军参战,中国应该步朝鲜后尘,或许这个现实很多人并不愿接受,所以会从内心深处抵触韩国的战争片。
另外需要澄清的是中国的朝鲜族并不全都是二战时由日本带到现中国东北,战俘只有少数一部分人。
有时候人需要单纯,应该从电影里感悟积极的一面,而不是专挑刺。
好胜、自负、优越感极强,辰雄从小时候第一次见到俊植一直到被苏军俘虏,都是一副典型的军国主义甲级战犯的嘴脸。
这种人最后能性情大变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他应该带着大日本帝国的荣誉感切腹自尽的。
俊植一直很平和,除了青年时显得有一些反叛。
这种生不知何处时的平和甚至有一些矫枉过正。
正好和辰雄那种极端暴戾的气质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感。
两个人一起当日本兵,一起当苏联兵,一起当德国兵。
辰雄的性格用来发展剧情,他一直在改变;而俊植的性格用来展现主题,不管干什么,不管和谁干,我只有一个目的,活着回家。
与大多数主旋律国产抗战片不同,这里没有什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砍头很要紧,回家最重要。
辰雄作为上将第一次出场,就逼曾下令撤兵的队长切腹,并亲自介错,手起刀落毫不手软。
而后种种强硬政策,直到苏军偷袭,他射杀逃跑者。
这样性格的人应该是宁折不弯的,实在难以想象他会因为被枪指头就换上苏联军服。
而俊植在逃出日本军营之后,就因为看见苏军偷袭就跑回去送信,当然并不一定是为了救辰雄,也可能是为了救上百的朝鲜同胞。
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那样的地方能逃出来还会再主动回去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众泰让我想起了《太极旗飘扬》里的张东健,但却更加真实。
因为他并未迷失自我,他只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他才是被战争摧残精神后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像辰雄原本暴戾,在经历屈辱之后大彻大悟,蜕变成完美人格;还是像俊植从来温润,即使坏境恶劣也不改本性。
都太过理想化,都是主角光环使然。
而众泰,在日军和苏军时两次救下了要被枪决的俊植,并在和德军的战斗中,死前压在俊植身上,以便让他躲过一劫。
他一直是善良的,他所做的那些看上去不好的事情其实都是为了让伤害降到最小。
电影的场面很宏大,由于背景不断变化,在朝鲜国内,在日军,在苏军,在德军。
不同的背景,两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会不断变化,这样戏剧冲突也在不断变化。
高潮递进很有层次。
这是我近期看的比较好的一部战争片,战争更多的是拷问人性,战争永远是丑陋的,根本没有所谓正义之战,那是新闻稿,而不是刺刀见红的战场。
其实金俊植没有死,战后回到了汉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母亲和弟弟和妹妹。
为了埋藏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金俊植改名为李镇泰,干起了修鞋的营生,不久以后李镇泰还娶了老婆。
然而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乱。
战火蔓延汉城,镇泰决定带着家人到大邱去生活,躲避战乱。
但在中途,他们却被强行征入军队,押上了开往洛东江前线的列车。
从此一家人四分五裂。
而在战场上的镇泰只剩下一个愿望:不顾一切用生命保护弟弟,当听说只要获得国家勋章就可以让弟弟免役时,他便疯子般冲在战斗最前沿。
然而残酷的战场加上弄人的命运,他们的生命轨迹发生了无可避免的改变……
本来不觉得怎么样。
可是看完之后对比一下13差我发了如下感慨。
不知道张艺谋看到这片子怎么想。
狠狠的抽了这老家伙十几耳光。
这才是反战,这才是表现了人性的共通。
张艺谋那叫花钱那叫造星。
死老头你会什么回家哭去吧。
如果他的13差都获奖,这片子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
本片是姜帝圭导演继拍摄《太极旗飘扬》后时隔七年的最新作品,七年磨一剑,可以看出是精心之作,讲述的是战争中的故事,其中就有无数让人沉思战争之痛的地方,两位男主角戏份非常重,表演也很精彩,这一次双雄算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配合。。。
范冰冰的客串显然是名气大于实力而获得的,其外形和表演和角色还有一点距离,女阻击手这个桥段韩国电影界在去年已经在两部大片中都用到过了,而且还都是美女型。。。
奥运会马拉松选拔赛容许无关人员骑自行车在跑道里和选手一起奔驰且大喊大叫?
日军把男女囚犯都放在一间地牢?
范冰冰扮演的中国女游击队员神枪手一颗子弹干掉一件苏军战斗机,飞机是纸糊的?
男主角金俊植作为朝鲜人被迫参军给日本人当炮灰,白天打仗晚上跑步;被苏军俘虏,依然白天做工晚上跑步。
先不说战场纪律是否容许?
身体能吃得消吗?
是机器人吗?
男主看到苏军坦克铺天盖地打来,停止谈判,毅然决然跑向日本军队传递消息,包括后来在苏德战场上危难之际出手相救旧主长谷川辰雄,是对殖民主人残存的恩情还是跨越国家、民族、阶级差别的伟大人道主义?
抑或单纯出于军人的愚忠?
想了解一下诺门坎战役,结果看到了日本人奴役朝鲜人,当狗一样,残暴至极;苏军虐待日本战俘,视为取暖木材,更残暴不仁;迫于暴力,朝鲜人被迫为日本人卖命,日本人被逼为苏联卖命的环环相报,因果轮回,看到了恶人自有恶人磨的恩怨相报,完全浪费了这么好的历史题材和愧对了先烈们遭受的苦难。
片尾,形势所迫,两男主双双沦为德军炮灰,历史性相遇,相约逃跑回家(朝鲜是长谷川辰雄的家吗?
),并肩作战(导演给了较多两男主射杀盟军的镜头,似乎想说明此举是两男主出于暴戾的德国军官武力所迫,为了求生不得不向盟军大开杀戒,但演绎得有些过犹不及,似乎有些混淆了是非黑白、正义与邪恶!
),这是要表现超越民族大义、阶级仇恨的日朝(当下日韩)相杀相亲的主仆关系吗?
导演、编剧已不仅仅是基于历史真实人物及事件的改编而脑洞大开,而是混淆视听、模糊正邪不知要表达什么的历史虚无主义。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看得我死了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
情感处理得克制冷静,大片的留白让人浮想无限。这一天结束了,夏天结束了,有些事发生了,有些事没发生,都叫人抓狂。非常好的be美学。
喜欢年上,俩人都很可爱很有魅力,喜欢最后分别的部分“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剧本写得好诶。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3.0。
三星半。故事选题不浮躁,演员表现都不错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好动人的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在那样真正亲密的时刻,倒下的酒瓶声其实是心跳声…高潮后又回到寂寞与无趣的日常…但当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可以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尖的缝隙中流走,这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它都永远属于你。
俄语好催眠
草莓酒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
克制又勇敢。主创们很厉害~
假期结束之后你还会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