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说我们来看电影吧,我兴高采烈地端坐。
之后便出现了屏幕上骑自行车的男人们,以及一个一越而过的摩托车影子——片名是《宗教的洗手间》,产自乌拉圭。
心底里不禁想:这种片子啊......好像会很闷;不过也有好看的先例,比如《波拉特》。
在乌拉圭这样的国家,我想电影无非表现两种人,一种是历史事件中的大名人;一种则是历史或传闻事件中的小人物。
《宗教的洗手间》的主角是后者,而教皇这样的大人物则成了自始至终的陪衬。
贝托(Beto) 和他的朋友们靠在边境上用自行车走私些许日用品和酒类来维持生计,妻子卡门(Carmen) 操持一家精打细算,女儿Valvulina怀着做播音员的梦想冷眼注视着靠走私养家的父亲。
当听说教皇要来到贝托一家住的这个小村庄后,所有人沸腾地行动起来,积极迎接着大赚一票的种种由电视节目烘托出来的机会。
贝托的想法倒是独出心裁,他聪明地认为别人都只想到了吃进去,可人们毕竟还是要拉出来的,于是建造一个高档洗手间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地萌生,并驱动贝托即使是为人们极为不齿的边境巡逻官跑私活都在所不惜。
而现实是教皇就简单地发表了演说,前来的人们大多是新闻记者,并没有先前所吹嘘和想象中的异国朝圣者。
人们的赌注落空了,包括贝托一家在内。
在一派南美景色和音乐的风情中,我们可以看到穷乡僻壤的小人物明显的大悲伤,亦即倾尽所有却一无收获,而明天的生活不知路在何方);但也不难看到他们的小快乐,例如贝托和朋友打赌赛车,以及走私过程中欢快的南美音乐伴奏等。
尤其影片结尾处,本来由于对教宗事件的错误估计而带来的一派绝望伤心已经甚为蔓延,但影调一转,贝托在为宗教准备的洗手间里又想出了新的办法,而以前对父亲有着错误判断的女儿也收起了不切实际和无可骄傲的播音员梦想,追随父亲开始了为每天生计而奔忙的走私生活。
贝托代表的小人物难道不是很有韧性?
也许他们没有太多的教育和觉悟,只是对生活的艰辛感到麻木,但毕竟他们可以体味出生活原来的滋味并乐于接受,其实也不无道理呢!
当生活有希望时,世界就是美丽的。
每一次有了憧憬,生命就开始奏响欢歌。
教宗来了,却“连屁都没有带来”。
可贝托家里却多了洗手间、女儿也有了收音机更重要的,是撒了一路的理解、宽容、爱。
毕竟,生活还要继续,人还有新的梦想要追...那些丰饶的苦难里挣扎而觉醒的人们你是否是其中一个?
活着不是 一件清松的事,特别是那些为了一日三餐而奔波的人们。
从内心讲其实很希望电影就在两夫妻把玉米粒当成想象中即将到手的钱来分配的时候结束,温情脉脉的画面弥漫着温情脉脉的音乐。
那时候,他们至少还有希望。
这部电影我只会看一次,就像看《小鞋子》一样,真的不忍卒读。
很多情节总是让人情不自禁地叹息:贝托回家时向妻子述说朋友的东西被马里修(海关)没收时(很平淡的语气,大概司空见惯了。
)的习以为常 ;没拿到钱时面对妻女的无助和无言以对; 被马里修辱骂时的哑口无声; 自行车让那个王八蛋马里修没收后扛着马桶在人群中的短暂迷茫。
而其后的缓慢镜头无一不令人心悸和嘘唏,可偏偏电视的画外音却高呼:梅洛居民得到了天父的赐福...他的赐福将带来爱,谅解和工作机会...繁荣的愿景...等待着我们......感谢导演,在最后向我们展示了那个世界温情的一面:西微雅开始理解家人并和父亲并肩而走——这次失败的生意没有毁掉这个除了爱以外已经一无所有的家庭。
这个马桶,重重叩问着当地腐败的执法体制,微妙地讽刺了至高无上的神权,也让固执的西薇雅,看清了生活的残酷和父亲的艰辛,最后,随着她那淌出眼眶的泪水,两代人之间的心灵隔阂,也被彻底冲垮。
一、乌拉圭,一个之前除了足球以外一无所知的国家,因为这部电影而觉得亲切。
是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电影呢,如果每个国家的电影都能至少看一部的话该多有意思啊。
二、所有的人都在打算卖香肠、意面、饼子等食物时,贝托“金脑袋”灵光一闪的逆向思维一下就超越了镇上的其他人。
三、但是他超越不了捉摸不透的巴西人。
四、这里的教宗,也可以替换成奥运、亚运、青奥什么的,一些越是宏大的事件,小人物越要谨慎掺和,输不起。
五、结尾处,没了单车的贝托说:“我又有新点子啦”,然后和女儿一起走着去送货,真输了的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得生活。
http://axinlove.com/2008/11/the-popes-toilet-2/《The Popes Toilet》写在观片之前by @xinl.ve 081104随便快进了几个点,结合中文片名《教宗的厕所》,突然发现电影可能的故事情节那么清晰。
贫困的家庭以极大的忠诚,信仰未曾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上帝,突然某天得到消息,福音的传导者,本地区的教宗将要来体恤民情,来“家访”。
困顿的生活,这家人拿什么招待客人,首先需要考虑。
紧接着就是,衰败地家庭环境,如何接纳贵客。
当这一切都已经勉为其难地得到解决后,惴惴不安的一家人依然发现,简陋的厕所是需要改善的,这个五谷轮回之地的不便,最容易使客人尴尬。
虔诚的人家,不惜借贷或者将生活必用品、微薄的经济来源(家畜等)换来厕所环境的美观与私密。
承担了极大牺牲,愿意将所有的心都捧给教宗来看,但非常可能的结局是教宗根本没有来到这里,一家人所有的准备都变成徒劳。
电影的戏剧性显露无遗,而关于信仰是否真能给人带来善果的功利性疑虑依然没有结果。
有人告诉我,感情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你爱她一百分,有时可能一分的回应也没有。
我想:或许是她根本不爱你,也或许是她怕你太爱她。
那么信仰是否也是如此,仙山灵庙里佛祖、菩萨和神仙的香火和牺牲,那么多,他们应该享用不了吧。
所以,既然未收用献礼,自然无需解决困厄。
《The Popes Toilet》里那一家人困顿的生活可能更加艰难,傻傻付出全心的爱恋也受伤更重。
这样的付出,放到人生的讨论中变得沉重,便让看电影的心也突然复杂。
《The Popes Toilet》信仰之外的力量by @xinl.ve 081105美丽的边境原野,疯狂踏行的自行车和穷苦的面容,贝托和他的麻吉们(台湾的翻译)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巡警马里修的追逐。
镜头里的景色原本应是郊游出行时的背景,美丽、平静、祥和,这些与凌乱的镜头里的速度和主人公的身份并不相容。
在这样的序曲中,对于本片悲剧的预想,就被基本粉碎。
电影中关于自行车的记忆,是《十七岁的单车》中的明媚,胡同里弄,年轻的生命在温暖的阳光中飞扬,还有便是张大民后座上的幸福。
同样的欢快,只是在本片的片尾,贝托和女儿西薇雅开玩笑霸占厕所时存在,人生巨大挫折后一点苦涩的希望--“卡门,我又有新点子了!
”。
贝托这个时候已经因为教宗的到来失去了自行车,近乎惟一的谋生工具。
在乌拉圭一个穷苦的村庄,壮年都只能依靠自行车走私养家糊口的时代,把信仰先放到一边。
教宗来到这个村庄的演讲可能带来的庞大人群,成为村子里所有人觊觎暴富的“空中楼阁”。
越穷越折腾,总有人不甘心被命运划的圈子禁锢,《立春》里的王彩玲(蒋雯丽饰演)是这样,《红与黑》的于连同样如此。
越是穷困,越是渴望改变命运,但人生的宿命:一命二运没有三。
对于罗马教廷的宗教信仰还好没有我前文预想的那么强烈,虽然村庄的人在教宗赐福时,都在胸口划了十字。
原本的剧情预期被粉碎后,电影可能的发展,以为只是贝托一个人的疯狂想法,“教宗用了他的厕所,然后靠其出名而发财”。
以点带面的导演,慢慢把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带了进去,麻吉们开始准备棉花糖、热狗、面包和旗帜,凌晨即开始搭起摊位。
甚至有人因为本金不够,抵押了自己破旧的房产。
期待狂欢的人群,随着电视台的主持人播报的消息起伏,美好预期的来临,与贝托准备卫生间的设备的过程一样,一波三折。
贝托这个典型的代表,他首先伤了腿,不得不冒险透过边防,致使走私的电池被发现。
接下来,要准备钱买厕所门,不得不屈从于马里修,为女儿和妻子所不耻。
最后是自行车掉了链子,修好后又被要挟他的马里修拖走了,不得不扛着马桶赶回家中。
村庄里的众人,首先是清晨得到,可能来到此处的巴西人排了十公里的长队,接着一辆载满参加仪式的人群的汽车从贝托身边超过。
情况便急转直下,没有边境确切的消息,仿佛拥堵,而广场还只有数百人聚集。
有条不紊准备的摊位,最终还是在远低于预期人数的时候,等待仪式的开始和结束。
所有的付出,成为镜头下灰白的定格和慢拍,强烈对比影片开始的多彩和明快。
“信仰”并没有给被教宗临幸的村庄带来好运,却几乎毁掉全村所有人的生活。
影片结束在这一刻,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悲剧,既荒谬,却仿佛意味着上帝在惩罚这些不全心敬奉却想籍此生财的信徒们。
但贝托的“又有新点子”,展现了信仰之外的力量,依然想扼住命运喉咙的不屈的乐观。
影片的基调顿时大变,回到自行车飞驰下的原野,所有希望及实现希望的努力生长的地方。
--
这是一个描写底层市民生活的故事片。
主人公和他的同伴们的家庭境遇使他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如果找到一次机会去改变目前的窘境呢?
如果连上帝都不能帮我还会有谁呢?
主人公的妻子期待着上帝的赐福。
上帝或许不会来,可是上帝的使者——教宗要来了,他将会给人们带来大笔的财富。
梅洛市的市民们忙碌着,等待着教宗的来临。
他们憧憬着可以赚到大把的钞票。
影片最后所特定的人们的表情告诉我们:教宗是来了,却没有带来人们想要的财富。
洗手间盖好了,却显得那么多余。
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贫穷着……影片所以精彩主要是来自三个亮点:一是故事取材于底层市民的生活,二是主人公的心理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是取材于教宗来临的时间结点比较具有讽刺意味。
他们表现出了导演对底层生活和宗教社会的深刻理解。
教宗的洗手间也是装满落寞的洗手间……
1988年的乌拉圭,确切说是乌拉圭与巴西的边境---一个叫做梅洛镇的小城,像每一个美丽的南美小城一样,有着蔚蓝蔚蓝的天,和低得好像伸手就能碰到的大片大片的云,有着一望无际的低矮的橄榄树,和山上那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小房子。
一向盲目热爱拉丁文化的我,总是被那些美丽的景色蒙蔽了双眼,就好像当初在墨西哥,只顾着给那些红的黄的绿的墙拍照,却忘了也许墙里的一家五口正在为揭不开锅而烦恼。
电影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拉开了序幕,将镜头拉近,几个在梅洛镇的小卖部打工的中年男子被“巡警”拦了下来,因为他们刚刚骑着车从巴西“走私”了东西。
【再难也是一个家】Silvia是家里还在上中学的小女儿,唯一的爱好就是听听收音机---其实她也想像隔壁家一样看看电视,她是那么渴望能够到首都Montevideo的大学去学新闻,以后也能像电视里的记者那样神采奕奕的举着话筒对着摄像机采访。
但她那时还不知道,电视里说的,和真实发生的,总是有那么点出入的。
边洗衣服边听收音机,Silvia听到教宗即将要来的消息,这时收音机没电了,妈妈让她从手电里拿,她说手电里的电池也没电了,可怜的Silvia只能等爸爸下次去边境进货带电池回来才能再次打开收音机了。
其实,Silvia的未来就像她的收音机一样前途未卜,妈妈希望她能像别的“乖女孩”一样踏踏实实地去学缝纫,而爸爸只想让她能早点再早点跟他一起骑车去进货。
而Silvia只能每天窝在被子里借着手电光偷偷地用纸卷当话筒满足自己的记者瘾,聊以自慰。
妈妈Carmen实在是个做妻子的典范,宽容、善良、能干,最重要的,是她爱她的丈夫,爱这个家。
没钱,那就放在小瓶子里一点一点攒,那本来是给女儿以后上学用的;丈夫突发奇想想借教宗的东风盖个厕所,没错,Carmen一开始也像我们一样觉得这念头实在是不可理喻,可为了这个家,似乎一切疯狂与荒谬都能够变得合情合理,于是,她开始帮忙,干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支持丈夫,甚至交出那个小瓶子。
而我们的小人物Berto,深信,当一天一家之主,就要有个一家之主的样子,而目标,就是将他往返于家与边境线的自行车换成摩托。
他爱他的女儿,所以他才会冒着被查抄的风险往回运电池,尽管对此一无所知;他爱他的老婆,所以他才会拿了老婆攒的钱然后感恩般地在深夜为她带回一条性感内裤。
对于一个家来说,物质固然重要,可如果没了爱,一切便也显得毫无意义。
【小人物的大智慧】电视里采访众多借教宗来赚钱的村民,其中一个说:“就算穷,我也要穷得有钱。
”他们知道自己与隔壁的巴西的差距,但那差距却并不能阻挡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脚步。
“穷得有钱”,也许就是穷得体面,穷得日子过得去---也许我们的小人物已经早就忘了穷和有钱其实是一对反义词,而把“穷”理所应当地认作是自己的生活常态了。
我们的国家从前或现在也有那样的人们,过着那样的生活---如此艰辛,顶多达到温饱水平,但彼此是那样的快乐,邻里的交往是那样的不分你我,朋友间同事间是那样的仗义,没什么贫富差距,也就没什么欲望,就算有也都是单纯的将日子过得更好。
“从前有一辆新自行车就可以如在天堂,但如今,仿佛一辆汽车也换不回从前的开心。
”人,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真的是生存能力最强的物种之一,怎样艰难,都能笑着活下去。
【梦想值多少钱?
】电影的最后,Berto在他的“豪华厕所”里喊:“Carmen, tengo una idea!”又一个点子在我们的一家之主的脑子里闪现了,也许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争执、妥协、努力与失败,但这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梦想的破碎永远伴随的是新的梦想的成型。
人都是贱骨头,越得不到什么越上赶着。
一个点子值多少钱?
一个梦想又值多少钱?
其实,养活一大家子需要多少钱,就值多少钱。
谁的梦想都需要被尊重,无论是丢掉亲情丢掉爱情甚至丢掉人品就为了换取那心仪已久的美国名校录取通知书的年轻大学生,还是押了房子来贷款立志要卖1200根香肠的妇人,我们也许都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因为追求这件事,从来都不容易。
教宗之于梅洛镇就好像奥运会之于北京,听说奥运会之后,股市大跌,广大的股民就跟那些把一堆堆香肠饼馕砸手里的村民一样,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那又能怎样,不是有句话,who can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说到底,我们想要的,无非就是各种形式的better life,新葺的房顶,加宽的走道,会生蛋的母鸡,更清楚的收音机,仅此而已。
但是别忘了,晴天霹雳和万念俱灰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只有家庭,是永不会弃你而去的依靠。
PS. 1. 如果美国想翻拍如此好的一部电影,建议使用Sean Penn。
2. Magic Hour(电影拍摄术语,意指朝阳初升或夕阳西下之时)真的好美。
《教宗的洗手间》导演:安利克·费南德斯、凯撒·查隆教宗即将光临靠近巴西边境的乌拉圭小镇,生活贫困的当地居民都想着如何赚一笔。
影片的主角贝托想到修个条件不错的收费厕所,《教宗的洗手间》这个片名由此而来。
一个以小见大、苦中带乐的小人物故事,看得人眼角带泪。
天主教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在2005年去世,他生前曾频繁地出外进行各种访问,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引起关注和轰动。
年初拿下柏林金熊的巴西影片《菁英部队》(Tropade Elite),就是讲述保罗二世1998年到访里约热内卢前,政府想要整治千疮百孔的贫民窟的故事。
乌拉圭、巴西和法国合拍的《教宗的洗手间》(The Pope‘s Toilet)也跟保罗二世有关。
1988年5月,教宗即将光临靠近巴西边境的乌拉圭小镇。
当地居民生活贫困,黑白电视跟收音机里不停汇报着教宗的行程,媒体拼命地鼓噪,声称数以万计的可怕人潮即将涌至小镇。
面对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居民们开始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期待着赚上一笔。
在他们看来,跟那些闻风赶来的巴西人一起出现的,就是消费和金钱。
影片的主人公贝托是名靠自行车谋生的中年人,他跟几个好友时常骑行几十公里,穿越国境线到巴西那边去帮人捎带货物。
不过走私就得冒险,他们要面对巡警的盘查克扣,常有损失。
长年累月下来,贝托积劳成疾,腿部作痛,有感生活不易。
面对教宗即将到来的盛事,他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好点子:在门口修个条件不赖的收费厕所,《教宗的洗手间》这片名由此而来。
影片开场就是贝托归来一趟的追踪拍摄,一伙人从自由穿行到被巡警驱车追逐,传达人物情绪的空镜和远景尤为出色。
影片没有借助任何字幕或对白来交代他们的行为和时代背景,而是让观众自己看明白他们到底在干吗。
每当贝托作出重大决定,往往是自行车的出现带动故事的行进,镜头跟着它在昼夜不同的光线下流畅地运动起来,摄影兼导演之一的凯撒·查隆(CesarCharlone,曾掌镜《上帝之城》、《永恒的园丁》等名片)功劳不小。
《教宗的洗手间》是那种以小见大、苦中带乐的传统小人物故事,走私是靠落后的自行车,还不时要带电池这种小东西。
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冲动的贝托在心里还是爱着这个家。
结尾教宗的来访成为一个嘲讽,一切都没变,但生活还在继续。
贝托女儿目睹现场直播画面上,父亲在人群中拉客来光顾洗手间,百感上心头,流下了一滴泪水,这已经是全片最煽情的地方。
【来源:南都 http://www.douban.com/doulist/178515/】改编自真实事件,真诚地剖析了小镇居民为何铤而走险,影片呈现了对整个社会不动声色的写照。
———CathClarke(《卫报》)影片对大众媒体鼓吹宗教活动能给贫困阶层带来帮助提出异议,为抵消这种看法的激进,它又提供了自力更生的传统观点。
———MichaelBrooke(《视与听》)
这个法国的影片讲述的是乌拉圭和巴西的历史,我不了解期中的历史和当时社会的情势,但看得出当时的社会对于教宗这个人物是神圣的,是能给所有的人带来好运的人,在他们心中。
社会最底层小人物与神圣的教宗之间故事就通过一个建造开始了,一间卫生间建造的过程。
伴随着主人公贝托及其家人的梦想的建造,尽管过程的艰辛但却使人充满了幻想和期待,梦想着这间卫生间能让他们过上更温暖舒服的家,能让他们吃上美味的食物,实现孩子读书的梦想和拥有一个电视机......但当教宗来临时,这件卫生间却没给他们带来任何什么,人们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一个个穷苦人的梦想一一破灭了,这似乎有些讽刺,讽刺历史与教宗和一些谎言。
一间卫生间,一块块的土砖,一只豪华的木门,一只罕见的马桶,一个人,一家人,一个人的心愿,一家人的梦想,一个村落的期望,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民族的起落。。。
一间教宗的卫生间
归根结底,问题出在媒体的大肆宣传,他们没有得到准确的信息,所以最后把电视给砸了。
一半可以视为自行车公路片;一半可视为底层平民叙事。教皇来了,又走了。如果说片子里的男性多少有些愚昧而可笑,那么女性同胞则成为男性可笑谬误的牺牲品。
感叹。生活真是的太不容易。里面一句台词“勤奋工作并非一种表象,那纯粹是为了生活。”
No matter what happens, Life goes on as usual. As long as Family is around.
3.5
普通人的生活,总是在时代潮流中上下浮沉,教宗来了,村民们血本无归并不太奇怪(他们掌握的信息太少了),反过来说,就算他们赚了一笔又能如何呢?(在一个贪官横行的社会)幸好他们活得虽然辛苦,但还有尊严,并给予我们这群看起来富有得多的人以警醒和微渺的希望
无论在哪个国家,倒霉的都是小老百姓,片子挺朴实,就是有点沉闷
3.5 看过的乌拉圭电影屈指可数 但每部都印象深刻 《教宗的洗手间》是优秀的黑色幽默电影 用教皇驾临事件做引子 同时讽刺了乌拉圭的社会现实与宗教许愿 寻找到两者的共同点:画饼充饥 百姓的生活已然没有改变的希望时 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变成念想 男主想用一个卫生间改变家庭 最后也被现实砸碎 这背后他付出的隐忍与自尊 都含在影片看似轻松的喜剧氛围里 本片导演将大量笔墨用于表现男主一家封闭空间内的对话及心理活动 这一切对于最后男主扛着白色抽水马桶逆人流而行的高潮段落都是铺垫 在家庭琐事中 我们能感受到村民们都憋着的那股无名火 最后男主扛起马桶段落即是他扛着一个家在奔跑 女儿的流泪与和解 令人动容 影片最可贵的还是半部公路片 自行车走私的开片段落构建了全片的力量来源 不过电影里还是免不了一些俗套的BGM升格煽情段落
乌拉圭贫民生活现状一览。拍摄手法有一种南美的宗教幽默,所以即使这群上帝的子民生活困苦,且被上帝和教宗忽悠,也依然没有丧失生活的激情——一个又一个不靠谱的点子冒出来,只为拼命改善这明显不会改善的生活现状。某些片段特别偶像剧,如两人大男人骑着自行车奔驰在土路上,车后座是带来财富和希望的走私货物,前方是随时可能出现的边境巡查人员,但他们依然哼着歌,瞪着腿,义无反顾。
跟闹运会挺像的...
一个扣人心弦的又一个关于toilet的梦想,谁说比不上猜火车呢?
无产阶级的小人物在生活线中挣扎,压迫的生活促使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生如此的乐趣,你是否有过快乐
第三世界人民的辛酸都一样
嗯……噗噗噗。【2016.03.06】
没有发财命 就算有这脑子 也是白搭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想起股灾中破产的农民
2008.12.21呃……好莱坞误我呀……
非常可乐
在万众期待的情况下竟然是这样一个结果,卡门建议卖勋章反而是个好主意,老天就是在这样愚弄着他的子民,教宗也一样。 小人物重视有着一个有一个的大设想,大计划,梦想着发一笔横财,可常常难以如愿。影片结尾贝托在自家厕所里大叫“我又有一个新点子了”颇具调侃意味,于是小人物的生活一如既往
上帝带不给你梦想和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