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院线没有排片的电影,这是一部没有宣发团队的电影,但这是一部好电影,好看的电影。
导演带影片海报物料跑,坐在现场发票挨个签名,映前映后和影迷敞开畅聊电影细节,好电影不该被流量片淹没,对吧!
影片背景是在没落的东北,这里工业化浪潮已退去变得暮色沉沉,时代背景下的老中青三代人各有各的困境,老年人辉煌已过有的生命已逝,有的瘫痪在床,有的被病痛折磨,他们的困境是要有尊严的活;年轻人正青春,离开故乡闯荡大城市,为了更体面的活要“啃老”父辈,吸血上一代;夹在中间的也是最令人难以喘息的是中年男主,他下要辅助大城市打拼的儿子,上要照顾八十岁独身老母,他就像是被困在冰下的鱼,想要破出冰面呼吸新鲜空气,但现实生活就像影片第一幕那条鱼,越出水面会被寒风冻死,只不过是从一个困境跳到另一个困境罢了。
还能怎样硬撑罢了…
全片的主线则是围绕母亲洗澡这件事,母亲在年轻时是一个万人迷,直到老了还保持着优雅与从容,导演说母亲年轻时颇有魅力,和苏联科学家谈过恋爱(影片中男主和母亲喝茅台是谈了很多故事,后期删剪了),已过80的母亲年岁已大,厂区内私有化的浴池老板处处刁难,她只是想洗个澡这件简单的事却一直完成不了。
对于当今的老龄化社会,影片中也有展现,母亲去看望闺蜜,照顾瘫痪老伴儿的闺蜜仿佛被困住,三个儿子不在身边孤苦伶仃,让人看着可怜;医院里躺在担架上的老人,倾听着子女的因为医药费的相互指责抱怨却无能为力(还有隔壁老王“色心”不改,不忘初心的追求爱情),我们终将会老去,当我们老去的那一天面对的生活会是这样吗?
导演张力16年就在酝酿这剧本,面对父亲的离世,想到自己母亲将独身一人生活,两个人的时候好歹有个老伴儿,能够互相依偎,互相聊天,互相洗澡搓背,父亲不在了,那母亲的生活多么的不便,由此导演萌生了献给父母的一部作品,所以它很真诚,你能感受到它的真诚。
影片中用了很多的长镜头,还有细节上的巧思,导演对于影迷的提问都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但是他又不想多说,想把理解交给观众自己。
待宰的猪牛羊、未绽放的烟花、吐出嘴的橘子…好的电影禁得起解读。
全片生活化的场景,素人的演绎,让故事生动鲜活,年轻人的“吸血啃老”,老年人要有尊严的活,又是当今社会现状,导演很随和映前映后和大家敞开聊,影片中诸多细节和隐喻的确用心,真心推荐!
如今的电影市场,现实主义题材似乎早已成为不入主流的“小众”,但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影人坚守着心中对它的热爱与追求。
《冰下的鱼》,寒彻的片名,却能感触到创作组的一颗烫热的心,讲述了一个时代变迁下中老年人在现实中挣扎迷失、求生觅死的故事。
这种久违的现实感“扎心”却无比动人。
“冰下的鱼”,我以为,既指代着儿子朱红兵,也有着母亲赵丽华的影子,儿子为了圆母亲去职工澡堂洗澡的心愿,求了身边所有人却倍感挫折与自身的无力,母亲为了死前把自己洗干净,苟延残喘地熬了一个又一个难眠的日日夜夜。
母女俩都是“冰下的鱼”,冰岸上下都是现实的深渊,求死不得、却又生不如死,反映了时代快步向前的进程中,步入年迈的中老年群体的力不从心和如履薄冰,有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凉。
导演的电影语言克制却出色,没有大量使用煽情的背景音乐,尽量用了原声,只在情到深处做了画龙点睛的点缀。
同时,看似日常的画面,构图与焦点的虚实变化在无声中不断强化着着故事的母题。
尤其是母女俩的几个特写,给观众留下了无尽回味的情绪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不得不承认,这样精彩的电影佳作依然很难获得高票房,因为它过于贴近现实,缺少夺人眼球的饕餮盛宴加持,而如今已被生活折腾到麻木的观众很难愿意再到娱乐影院里重温这种近乎真实的苦涩。
但我相信,它的价值犹在,让我们知道电影也能成为生活的一面“镜像”。
两年前看到海报和名字的时候,就很想看这部电影,今儿终于看上了。
感觉不能说是压抑,而是本来就是这么回事。
朱红兵其实并不是脾气不好,只是作为老技术人,他是有自己的坚持、严谨和骨气,而他所遭受的一些故意激怒他的行为,其实也都是故意为之,一代一代的人都会经历。
这就让我想到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叫《下流老人》,内容不是特别喜欢,但是说的比较现实的观点就是有的时候不是我们自己不努力、不作为而导致自己陷入困境,而是你不能排除因为各种可能性让你在老去的时候,陷入各种你面对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
赵丽华很孤独,即使儿子在身边照顾,女儿也总买衣服寄给她。
最终每个人都会经历,可能这种孤独感强大到某种地步的时候,是可以对抗对于“告别”的恐惧的。
想到自己家的老人应该也曾如此孤独过,还是会因为作为后辈的自己身上的那种迟钝而感受到惭愧以及悔恨。
儿女以自己的方式孝顺父母,但或许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
就像女儿对赵丽华总是穿着已过世父亲的旧衬衫不理解,为什么不穿自己买的新衣服。
新衣服对于老人来说,或许没有那么重要,他们那一代人节俭一辈子,本就不喜华丽,喜欢的大都是恋旧的。
新东西舍不得用,往往一放就是很多年。
但是我看着她穿着爱人的那件旧衬衣,我觉得再美不过了,她在这件衬衣下,才能感受到“被保护”“被理解”“被爱”。
朱红兵也是被方方面面都压的喘不过气。
他已经很难有余力去心平气和的对待。
他对着父亲的遗像磕头,他在梦中靠在爸爸的肩膀。
不难看出,父亲的离世,对于朱红兵是一个被迫成长的暴击,即使朱红兵的躯壳也奔着知天命去了,可心中还是依赖父亲。
所以他没有那份能够充分理解母亲的“细腻”,即使他还是为了母亲的去澡堂洗澡的愿望想尽办法。
最后他跌跌撞撞的出门去追母亲,就像一个刚蹒跚学步的孩子,想要跟上母亲的脚步。
虽然赵丽华的词没几句,但我从她身上就好像看见了曾经我的姥爷和姥姥。
这部电影那种真实感和熟悉感,会把人过去相似的记忆都拉扯出来,体验感不好,但是那种过去的熟悉感又会让你贪恋,就像短暂的回到过去。
最后电影的结尾赫然出现的黑底白字忽然就有了警示教育意义:
总体我觉得蛮好的,只是不适合神经太脆弱的人看。
《冰下的雨》老太太想去厂公共浴室洗个澡,中年儿子各种折腾受气都没洗成,好人做蠢事看着气人:为洗澡儿子做的无用功有请澡堂老板吃饭;请澡堂看门的吃饭、送一条香烟;跟老婆上床跟女同事搂抱亲嘴(为了让她们陪老太太洗澡)结果老婆未被睡服跑了,女同事老公捉了现行;找学生时暗恋自己的成功女企业家,请她陪老太太洗澡被驱…….送按摩妹一部手机若干现金,她陪老太太洗澡。
按摩妹开了个钟点房,老太太不要她洗,儿子亲自给老太太搓背。
电影结尾是洗干净的老太太跳冰窟窿去死。
(她有行动能力)本片我没看出社会对老人不公和中年人的不易,本来可以直接酒店开个房的事,瞎折腾啥?
我有这样办事能力的儿子,也会想死的。
特别有生活质地的片子,围绕解决母亲在职工澡堂洗澡的核心事件,着力描画出一个疲惫的中年人形象:为了在北京给儿子买房卖掉了在老家的大房子,挤在母亲的老房子里,妻子和母亲之间水火不容,作为老工人仍然坚持着上世纪师徒传代关系的工作习惯,而工厂已经转轨改革,主张现代企业制度的人事处年轻人接到投诉不断找他谈话,母亲因为年龄大,澡堂不允许她进去洗澡,职工澡堂早已外包出去,而他想托关系却发现恰巧得罪过澡堂老板。
除有关自身的境况描摹外,以中年男性为移动的视点,也捕捉到了养老问题和老年人情感问题。
有好多场戏,中年夫妻的性生活,深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女性和主人公在车里拥抱着哭,主人公愁闷地醉倒在酒摊上,风情女坐在他边上哭,还有就是主人公给母亲搓澡压抑地哭,拍得都挺动人。
再有就是拉着猪牛羊的车分三次分别从主人公边上经过,那个声音的运用真的惊艳到我,但始终会觉得作为一个电影而非新闻报道或社会学调查田野笔记,缺乏一点高于生活的那个东西,缺乏一个情感的出口(结尾字幕写献给父亲,我还以为导演代入的是那个啃老的角色,映后导演却否认了,那就完全找不到导演情感的位置了)。
《冰下的鱼》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剧情文艺片。
讲述了一位老太太想要在职工澡堂洗澡,却被多次拒之门外,在儿子的帮助下费尽周折,最终如愿以偿完成愿望的故事。
电影中展现男主与多位女人之间的冲突,体现了社会现实:一个人成长到中年,形成了很多关系,除了自己的爱人,还会有自己的红颜知己,电影是一个典型人物,具有代表性。
电影中有很多的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面开头就采用了冷色调,从开篇就营造了一种忧郁的气氛。
同时影片开头就是一条鱼从冰下蹦出来又落回去的画面,与影片的名字以及故事情节的内涵相呼应。
三次男主在户外时开过三次车,分别是牛猪羊,每次背景都有叮的声音,叮是铃铛的声音,铃铛突出氛围与日常的不一样,是朱红兵内心的声音,突出朱红兵内心的世界,让观众看电影的时候更有沉浸感。
母亲在抽烟之前把烟嘴剪去,只抽前面的烟头,更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老太太可能是以前看过自己的丈夫吸烟,剪去烟嘴的烟味道更加地浓郁,吸烟也可能是对丈夫的思念,把烟嘴剪掉,让烟草的味道更浓,这样对丈夫的思念也会更浓。
老太太看见跳出的鱼活灵活现逐渐变得僵硬,生命的存在和消失,对老太太产生了影响,鱼生命的短暂,让老太太的表情逐渐僵硬。
老太太梦境中的铁丝网是形而上的东西,代表牢笼,枷锁。
结尾朱红兵寻找母亲,角色的面部描写让整部影片的情感共鸣更加深刻,镜头从正面开拍,角色的目光直勾勾地盯着镜头。
朱红兵的长镜头之后看向镜头是违背传统电影的拍摄的,一般的电影结尾不会这样结尾。
导演想给观众营造一种观众就是朱红兵,朱红兵就是观众的错觉,建造一个勾连。
电影的节奏很快,让人有一种逐步紧张到无法呼吸的感觉,甚至有时候会祈祷希望主角不要去遭受恶意,这种矛盾不断加大,到电影最后却突然戛然而止,给观众一种忽然一脚踩空的感觉,作者篇往往是不是闭环的,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给人更多思考,给观众一种情绪的延续,产生更多话题,是电影更加延续。
整个电影加入的背景音乐采用了民谣的形式,是达吾尔族的民歌,本来是表达劳动之后的丰收的情景,最后加入影片又加入了鼓声,形成了足够的音乐渲染展现人物内心的世推动情节的。
同时电影的拍摄方面也具有很多的深意:电影的名字体现了作者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冰下的鱼,生命是及其短暂的,转瞬即逝。
电影中任务的消失,也代表着对实现母亲愿望可能性的消失。
电影中男主去祭祀选用了猪牛羊三种贡品,猪牛羊都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生命的祭品,代表的也是生命,体现的也是对生命的思考。
好巧不巧,在和男主角一地鸡毛、同病相怜,被家庭琐事重压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职场不顺、母不慈妻不贤子不孝、东北男人要么为富不仁、仗势欺人,要么在外鬼混窝里横……东北,不仅经济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早就失去了昔日的热情纯朴善良,人文环境也压抑到几乎令人窒息的程度……朱红兵这样老老实实干活、希望清清白白为人的,只能憋屈地掉眼泪很不能理解片中的这位母亲,要说已经失能失智了,如此执着于要去职工浴室洗澡,我还勉强能够理解。
但是,她能坐公车穿城去看老朋友,记得在老伴生日这天拿出珍藏40多年的茅台,但不肯穿远方的女儿寄来的新衣,又为了洗澡的事几乎把儿子逼到绝境,而又在儿子以为完成母亲的夙愿稍微松口气的时候,毅然走上绝路……你说,你哪里是给子孙留下的装修的钱,留下的是终身的悔恨和心理阴影啊。
很不赞同片尾那三句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三字经”:现代社会,儿女不易,除了极少数不孝的以外,没几个对父母会有意“冷落、辜负、留遗憾”,何况他们当中有的也已为父为母,亦需负重前行啊……道德谴责,大可不必。
原创 浅析冰下的鱼 冰下的鱼让我看到了一部不一样的文艺片通俗易懂的叙事方法,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以一件老太太想洗澡这种稀松平常的小事贯穿整部电影,给我一种很强的生活化气息,不仅是我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垂髫小儿都能从片中悟出不一样的意味。
作为中国首部自媒体电影,平民化电影创作成为其重要主张,它鼓励平凡的普通人用电影视听语言去表现自己独特而有意味的生活。
因此电影也将叙述视角瞄向普通人,大部分普通人都是冰下的鱼。
以一条从冰窟窿里捞出的鱼作为开篇,在空气中让它感到窒息他不断跳动挣扎,终于跃进了结冰的湖里。
讲述的就是母亲赵丽华洗澡的夙愿,最终完成了干干净净的去追寻自己已逝的老伴。
丽华也得到了解脱就如同跃入冰中的鱼。
在电影中赵丽华老人表现的是一位固执、封闭的老人,多次去职工澡堂被拒抽烟被阻止与澡堂前台大打出手,赶走暗恋自己多年的隔壁老王,没有接受他的告白,从女儿的电话中可以得知儿子给他买的新衣服他一次没穿,而是一直穿着自己去世多年老伴的破衣烂衫但又把自己不舍得穿的衣服送个了自己的空巢老人朋友,为以故的老伴喝酒庆祝生日开掉了四十年的茅台,十几万的酒说喝酒喝,从这几件小事中表现出来她不是一个在意物质的人而是恋旧的、希望得到精神寄托和洗礼,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何在厂里工作了一辈子的丽华会为没能在厂澡堂洗上澡会成为她终生的遗憾。
电影中不仅看到了老人对于洗涤自我视为神圣的仪式的执着,还看到的是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的悲哀,为了让母亲洗澡去职工公寓建设陪酒赔笑,独自躲在厕所呕吐不止,刚刚卖掉了老家的大房子还陪上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才帮儿子凑齐了北京房子的首付,又听到了要为孩子在北京房子装修20万,中年危机身体体力不行,婆媳关系导致的夫妻关系恶化。
这些情节中红兵的表现是面对生活压力的束缚他只是默默忍受。
红兵在梦里见到了父亲,他只是一句简单的“爸我好累”体现出压在他肩上的负担之重,且无人可以到处心里的苦水,只有在梦中见到已经去世的父亲才会透露自己的情绪,表达出他的压抑与妥协。
而后半段找到雇工丽华如愿进了职工澡堂却被耍酒疯的郑总哄跑,红兵还为此大打出手不顾前程担忧,表现出冰中鱼在岸上生活使他窒息,他虽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但他也会正蹦正蹦挣扎一下,表现出冰中鱼在挣扎与妥协之间的矛盾。
来到自己出租出去的房子,之前好心没有将租客赶走,却被租客臭骂不懂事,这是导演对现社会的一种讽刺,颇有一种东郭先生与狼的感觉。
红兵最后在钟点房给母亲洗澡虽然没有任何描述但从他含泪一次一次擦拭母亲的身体看出了他对自己无能的懊恼,儿子的电话催钱成为了压垮他最后的稻,红兵将手机扔进水中,此时他心中即使崩溃又有小小的解脱。
出去喝了酒,酒醒后却说很高兴了却了老妈的心愿。
电影中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首先是女同事在车内向红兵叙述自己的不幸被自己丈夫抓到的镜头让我记忆犹新,之前的广播还在平静祥和的叙述冬捕季,而同时丈夫出现后对女人的打骂开始车载音乐变得急促诡异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
在结尾中红兵读完母亲的信也用到了这个配乐街上奔跑寻找自己的母亲,诡异的音乐再辞响起,让人内心不安并且声音仿佛是从红兵身上发出来的一般随着他向镜头由远到进,由近到远音乐也随之变大变小,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感到红兵此时内心的不安迷惘和晕眩。
最后红兵凝视镜头似乎在告诫观众不要让你的父母也如丽华一样成为冰下鱼。
也结合最后导演写出以此片献给父亲。
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的感觉。
此外影片还从一些小细节表现让人诟病的社会现象,怕担责任的澡堂和看护公司,家庭暴力,在公交车上道德绑架逼迫年轻人让座的大爷大妈,空巢老人,等也很耐人寻味,总之是一部寓意极深又深入浅出的文艺片。
人生百态,但结局都是走向死亡,但是在死亡之前的衰老,除了让我们失去青春、活力这些表面,内里的失去才是值得关注的。
而这部电影,则通过“一件小事”来展现那些被忽视的“身份认同、尊严”。
洗澡,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电影中,母亲的洗澡之路坎坷、憋屈、甚至充满了被羞辱,从母亲想洗个澡而贯穿出的职工浴室、医院、家政机构、闺蜜家等地,将“老而无尊”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观影者深刻的体会到“想要有尊严的老去太难了”,很直观的现实表现,其中夹杂着小一辈的“要首付”啃老,中间辈的“职场嫌弃”,让老一辈的“难”除了生理,更加深了心理与精神的难。
有人说养儿防老,电影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儿子在为“母亲洗澡”这件事而努力,喝酒、打架、到处求人甚至是联系上了多年未见的异性,观影中随着他的行动而揪心,但脱离电影后,现场互动时观众的一句话“为什么儿子能这么努力,却没想到要给母亲修淋浴头呢?
”完美的闭环了海报上“The Unfilial Son”。
我们是否真的关注过年迈父母的“精神需求”,那些蹒跚下楼不能打弯的膝盖,那些屡劝不改的恶习,那些执拗坚持的小性子,他们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我们老了之后是否也会有这些需求?
“文章憎命达,苦难出华章”,好的电影不止是讲难与苦让人去哭一场了事,而是能通过电影,去产生更多的思考与讨论,推荐看看这部电影,看看老年人真实的生存困境,思考一下想有尊严的老去我们应该做什么。
文艺片太喜欢用动物作隐喻,用得好的寥寥无几,本片也不例外。
并且台词过于文本化了,其实东北话是一种高度生活化、情景化的语言,不过这已经是电影里较为还原的了,可能因为导演是本地人的缘故。
关于国营变私有、下岗潮的创痛几乎是东北文学社会意义上的母题,失去伴侣的老人去浴室洗澡这个切入点选得挺巧的,选女性陪同,延展出了儿子和生命中其他女性的故事,这个结构安排我也喜欢。
但关于中年男性的所谓困境我确实无法共情,性能力、婆媳关系、上有老下有小,这几点我真的看够了。
映后第一个观众提问,他问为什么被家暴的妻子不反抗?
为什么妈妈执着于去浴池洗澡?
也许同性别之间更容易理解吧,我不明白,我只想反问他,为什么你可以傲慢到问出这样的问题?
不过片子其实无意关注性别问题,所以我也不作为评判标准了。
关于人的尊严、衰老的痛苦、社会的变革,以及这片土地的模样,都叙写的不错,最难得的是东北没有被景观化,至少在这九十分钟里它不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真正的有人生活的地方。
这一点加半星,三星半。
祝后续公映顺利,我借着镜头里的冰河,想念我的故乡。
勉强打四星,是因为设计感太强故事背景真的很有地域特色,而我又处在两头不靠的年纪不想说表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只想说表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生活但偏偏导演又破坏了现实感
玛雅高放和丽华适配度真的好高,完全演出了丽华内心的苦闷和压抑,非常有代入感
没法产生共鸣,太无聊
能看出很多困境,老工业城市,中年男人,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啃老的下一代,朱红兵为了让老母亲去职工澡堂洗个澡,困难重重,求这个告那个,婚姻不靠谱,儿子不靠谱,工厂那些耍官威的更不靠谱,老母亲执着于洗澡这件事,反映了老一辈的某些坚守。
设计感太强了,学院派习作,连吵架的角度都是凹过的,没意思,看的时候是8分。
开个房这思路肯定比之前的折腾强,时代的变化是所有人都需要适应的
应试作文~
🙂🙄🙃🙄😑😑yue--___
活在传统人情世故与现代房奴的中国人缩影
对这种太过于现实的很不耐受
一老太太想去公共澡堂洗回澡的事。与其说表达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还不如说是无能。
非常一般的水平,但结尾的镜头实在减分,近两个月已经看到两部国片这样结尾了,不会都以为自己是特吕弗吧……过程中想到《诗》但真的差远了……高放老师其实演得蛮好,怎奈剧情撑不起来。
挣扎的鱼、被锁住的牛、猪和羊,让一个本来普通的镜头,又增加了强烈的戏剧张力。
待屠宰的猪牛羊,冰上和冰下濒死的鱼儿。明线老太太想要洗个澡,暗线买房的压力,老年人老无所养的困境,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本来应该是一直压抑最后有一个爆发的结构,节奏和表现上还欠缺一点儿,二个是戏眼老太太不太压戏,但是男主人公表现很棒,值得鼓励。
和漫长的季节一样,带着浓浓东北特有的气质,比如说非得去工厂澡堂洗个澡。有尝试去碰触社会问题,但终归就是无奈。隐喻颇多,我们终究也不过是冰下的鱼,困在冰面下,陷在牢笼里,太压抑了。
PYIFF | 非常典型的小镇传统家庭,中年苦闷的日子,70后的男主人公性格轴脾气倔,自尊心极强,工作不顺,家庭不合,儿子只会伸手要钱,妻子母亲水火不容,无数个底层普通人的家庭写照,真实、有烟火气。电影中出现过三次非常有宗教色彩的片段,一辆屠宰车载着牛、猪、羊分别三次经过男主身边,不禁让我想到《撞死一只羊》这部作品中羊的宗教隐喻。中年男子的无力感,就像这些最后被献祭牲口一样。最后一幕也让我想到了奉俊昊导演的《杀人回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窒息绝望。
这可能就是我不愿意接受自己变老的原因吧
又是这种苦大仇深的电影,符号用得太刻意且生硬,镜头调度也是,人物表达也是,强行把电影往深沉向拉。影片结尾那一行字倒是给我整笑了,别留遗憾,这和片子要表达的东西贴吗?
真不错!剧作非常好,拍的也好,长镜头调度很厉害!
主线虽然是“八十老太洗澡难”,但感觉更多的笔墨还是放在了中年男性生活困境上。整部电影的“糙”是贯穿始终的,粗糙虽然是由低成本、技术上的问题带来的,但也带来了国产电影里久违的、粗粝的生活质感和人味儿,感觉和小时候看的老电影一样。老太太和红兵的演技真好,在这么低成本的戏里还有好几场高光时刻。民乐用的还不错。意象加的有点刻意不明,文本上存在一些男性本位的废戏,虽然狗血,看得倒也挺爽。最后二十分钟的剧本把这个片子拉高了一个档次,东北人的“轴”劲儿、倔劲儿,追了一辈子,到底在追什么呢。终究还是像那冰下的鱼一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