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重要”,理解为“最接近影片表述的主旨”,或者“最能凝练地反映影片的内容”,而本片就有一个这样的镜头,我对影片的理解与兴趣都在这个镜头上。
注意下面剧透。
(虽然我觉得看新海诚的东西剧不剧透都无所谓的,反正大家也不是来看剧情的= =)我所指的镜头即00:20:21-00:20:41这20秒。
画面是一个中景,男孩在给老师量脚,老师站在长椅上,好像对话男孩又好像自言自语地说:“我啊,无法顺利走下去了,不知何时起。
”“工作方面吗?
”“是,但也不全是”,男孩低下头,目光集中在老师脚上,开始了新海诚惯用的内心独白:“我对她,几乎还一无所知,职业、年龄、有什么烦恼……(镜头切换,缓慢拉至远景,后面抒情内容不再赘述)”而这20秒又可以分成前后两个10秒,前10秒为雨天二人简单的对话,从男孩低下头开始后10秒,开始进入男孩的内心独白,雨渐弱,阳光迅速照射出来,同时焦距开始拉近,二人身影变得模糊,最终聚焦在一根置于前景的、沾满雨水的树枝上。
我认为这20秒讲述了很多事情,它既将影片前期铺垫部分推向高潮,又扮演了情节转折点的角色,对情节进行了总结与暗示。
在这之前,是对梅雨季节二人相识相知以至产生感情这一过程的平铺直叙;这一过程在男孩触及老师脚掌这一瞬间达到高潮,即此20秒;在这之后,是雨季之后二人的生活,影片节奏发生变化,情节急转直下,开始进入到导演“揭秘”的过程当中。
由此看来,这个镜头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自明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推断新海诚在这个镜头下足了功夫。
下面开始说我的理解。
首先是二人在画面构图上的位置,我们知道在中景惯常的取景手法中,作为中心的人物之间大多是一种平行或者平等的关系,比如最常见的是两人对面全身或者半身的对话构图,二者的关系是平等的。
而在这个镜头中,二人的构图关系明显打破了常规手法——在平视的角度,构建了一种明显不均衡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构成上体现为不稳定,而在人物地位方面则体现为一种不平等。
而这种不平等,恰恰就是男孩与老师这两个人物在影片中所折射出的一种地位关系:老师无论在年龄上、阅历上还是看问题的角度上,都是高男孩一等的。
因此在二者交流时,是男孩仰视,老师俯视。
总结,在这里,构图本身象征了一种地位的关系。
其次,当处于两种地位的角色之间产生交流时,二者的连接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种惯性思维迫使我们发现是位于这两种地位之间的一个交集、是二人之间的一个连接点使二者产生交流。
而这个连接点,在这个镜头中也交待的非常清楚了,是鞋。
单从构图的角度即可进行解释,是男孩握着老师的脚,这种肉体的触碰引申为灵魂的摩擦。
再次,不可不注意在后10秒中天气以及镜头焦距的变化。
我说这20秒就像整部影片的缩影,以00:20:31处男孩低下头为界,前后10秒分别微缩了整部影片以此20秒为界的上下两个部分。
后10秒,作为“启下”的部分,自然为后面的剧情做足了暗示与铺垫。
首先说天气的变化,这个比较好理解,即男孩的目光从仰视老师变为俯视脚时,即剧情变化时,后文的天气会是连绵的晴天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暗示。
然后说焦距的变化。
我认为这个变焦才是极具深意的。
变焦之后凸显出来的这根沾满雨水的树枝,它的潜台词是告诉观者,不要忘记,其实二者之间还有一个连接点,就是雨。
而我认为最巧妙的就是这根树枝的处理,它有两个作用:第一,上面说了,后10秒要做一个晴天的暗示,而在这个天气已经放晴的情况下,导演再想向观者强调“雨”元素在影片中的重要性,该怎么办呢?
于是这根树枝出现了,导演用沾在树枝上的雨滴,借代了“雨"这一元素。
这里紧跟上第二个作用,那导演想强调“雨”元素的什么呢?
于是这根树枝,再次从构图上割裂了两人的领域,成为了横亘在二人之间的、将二人连接到一起的那根线。
这个变焦的镜头仿佛在对观者说:是雨,将二人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而如果雨季过去,二人的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最后,这个镜头在后文有一个照应,就是最后二人暴雨天在楼梯上彻底释放感情的那场戏。
是否有注意,当老师追上男孩,男儿再也无法抑制情绪,对老师拼命嘶吼,而老师只是站在楼梯上默默流泪的时候,二者的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
依然是中景,依然是平视,依然是不均衡的构图,依然是不平等的地位。
这一切距离感的来源其实一直都存在,直到老师再也无法抑制,从台阶上冲下来抱住男孩,这种等级感,才彻底消失;直到在这一刻,横亘在二者之间的那道沟壑才被彻底消除,画面拉近,回到了我们熟悉的半身对话镜头。
其实到这个时候,后面的剧情已经不重要了,这两个镜头的相互照应已经说明一切,之后的一切都无需赘述了。
而影片结束在这个地方恰到好处,少则功力不济,多则做作拖沓,只有在这个时刻收尾,这出戏才唱的完完整整、有声有色。
{短评奉献给画面了,长评就好好数落下故事吧}【当我们谈论理性时我们谈什么】第一,这是明白无误的师生恋,有包含年龄与地位的权力关系存在,双方起点就高下立判。
第二,秋月是按照母亲的形象乃至恋爱模式去寻找恋人的。
母亲因为和哥哥怄气就搬出去和小自己一轮的男友居住。
这种孱弱且恋幼的女性是秋月恋爱地图的范本。
(男15,女27,这是巧合?
)第三,秋月的孤独更多是由内生发的:自我理想和教育体制的不相容。
雪野则是被孤立。
秋月倔强而雪野软弱,两种孤独其实是不同的。
互相取暖已经勉强,互相拯救简直不可思议。
第四,雪野非常不独立,无论是逃避学校,逃避食物还是对前男友的藕断丝连(老婆婆的谎话难道不可疑?
)都使得她的依赖与哀伤变成了一种不讨喜的存在。
第五,秋月的人生理想因为后段一心要为雪野做鞋子而格局骤然缩小。
爱情中最坚韧的不是付出,而是自我形塑。
奉献并不动人,动人的是各自学会成长。
第六,片尾曲的歌词比秋月的告白还索然无味,简直是故事梗概加刻意升华。
日语的婉转含蓄何在?
【当我们谈论感性时我们谈什么】爱之美妙,在于不可言说。
不可言说不等于不说,但绝对不可能等于直接说。
秋月的表白让我吃惊,能领会“今晚月色好美”语境的日本人,就这么生硬地“喜欢”了?
(其实整个片子暴露了新海诚的少年心已经消失了)紧接着的一长段痛诉女主更是将观众当作前面都没看懂的白目君,拼了命要字字泣血地表达“爱的就是你的冥顽不灵”这种狂霸拽节奏。
当然,已吐槽过让我惊掉下巴的片尾曲进一步让我感受到了何谓“结结实实的爱情”。
如此确凿,无法相信。
我们期待新海诚,期待的绝不是俗世里的奇情狂爱,期待的就是和他那细腻画面一样细腻的情感表达,曾经,我们在花苗身上深刻地感受过那种表面不动声色,内心翻腾入海的感情,但这一次,我真的失望。
同样是不快活的结局,雪野像一个引诱者,一点点教秋月咬了钩,最后还给了看似温柔的拥抱,却留下了希望的陷阱,因为她终究是离开了。
而贵树懵然无知,心绪全在远方,爱之绝望压在花苗一个人身上,尤为值得怜惜。
爱或不爱,喜悦或绝望都是明确的,最可憎的,是始终不明白对方传递的到底是不是爱。
可以被理解的人物,是有着自己力量的。
这种力量,于贵树是远方的牵挂,于花苗是与浪搏击,甚至秋月原本也是有的,就是成为制鞋师。
然而雪野是没有的,这就令秋月的爱显得可疑了。
他爱的,只是雪野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神秘?
那么是不是在第一次相遇时,其实无论是哪个女性,都有可能成为命定?
当年的花苗打动我,是因为她除了爱情,还有自己,而今天的雪野不讨喜,是因为她实在太粘腻,粘腻得就像梅雨,令人觉得窒息,而不觉得安静。
不要自欺欺人了,一个会做饭的孩子是家庭所迫而不是男性的体贴,一个受挫的女教师只是人生路上崴了脚而不会长久为你停留。
所以这个故事到头来其实什么也没发生,只是短暂寂寞遇上倾谈的欢乐,那离爱,还很远。
在陌生人社会,付出真心固然重要,但滥用温暖也很伤人。
更不提这一次,快要把肉麻当有趣。
只是想写点自己的感想。
作为一个秒速粉来说我并不失望。
没错,在看言叶之庭之前我也希望新海诚能制作出第二部秒速,但是看完言叶之后我改变了我的想法。
看过旧作的朋友应该很清楚,新海诚永恒的主题是“思念、孤独、爱,还有就是心的距离”。
《遥远的世界》、《星之声》、《她和她的猫》、《云之彼端》还有《秒速五厘米》等等都是围绕着这几个主题展开的。
言叶之庭在包含这几个的要素下把两颗心的距离逐渐缩短,预告PV中也提到了“在爱之前是孤独希悲的故事”。
在最后几幕之前,令人觉疑的是男主的性格和之前新海诚旧作中的男主的性格相差不少,在同样保持着细腻的情感下却显得勇敢得多。
在孝雄直接拿取雪野的食物,听到朋友说了雪野的事情之后等她离开立刻就去质问说雪野坏话的人。
这里都可以看出。
女主,在孝雄说出那些话之后,也彻底释放出了自己一直压抑的情感。
我本以为雪野会坐在那个凳子上,然后这一幕就结束的。
可她突然站起来跑下来去追孝雄。
这就是新海诚的改变,他终于开始让心底沉默的两个人,努力靠得越来越近。
情感也在这里开始爆发出来。
这里难免提到秒速的远野贵树和筱原明里。
贵树唯一的一次勇敢只体现在小时候,同学们取笑他们的关系的时候,贵树直接牵起明里的手就冲出了教室。
可在成长中,贵树却并未对明里有着明显的示意。
他在宇航员中时常发着没有寄信人的短信,打完之后又删去。
这里就可以看出。
而明里我相信她也是有等待贵树的,只是因为等待的时间太久,所以她最后也只能和别人订了婚。
在最后的火车一幕中,明里也没有站在对面。
两人都认出了对方,只是两人都没有跨出那一步。
言叶里的秋月孝雄,却显得更加成熟和勇敢,他向喜欢的人告了白,在之前的暑假里他也说“要念大专就要尽量攒学费,制作工具,皮革都要花钱,并非不想念她,但若无法将这份心情诉诸行动,对她而言我恐怕永远都只是个孩子。
”可以说, 孝雄和秒速里的澄田花苗是一样的,只不过花苗在最后情绪崩溃之前她就已经知道,远野贵树眼里一直看的是筱原明里。
孝雄充分明白光是现在的自己是不可能和雪野在一起的,于是他开始努力,为的就是将这不可能变成可能。
最令我讶异的是雪野,她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冲出门外,追向孝雄。
“你就一直这样,对重要的事情只字不提,然后摆出若无其事的表情,一直孤独一人,度过一生吧!
”此刻雪野终于不再掩饰自己的情感,之前不愿去学校的种种恐惧,还有对孝雄特别的情感。
(注意:阳光也出来了。
寓意可能就是一种跨越心的暗示)雪野终于卸下了种种埋在心里的情感,抱住孝雄哭着说“每天早上,每天早上都穿戴整齐,准备去学校,但总是被恐惧压得迈不出脚步,在那里,是你,是你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这时,两人的心,都消除了距离。
言叶可能对于新海诚来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电影,他终于跨出了这一步,终于想把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做了,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不再把它压得死死的。
所以我认为,言叶与秒速没有可比性。
这是两部不同的作品,有着相同,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怎么看是观众的事情了,新海诚已经勇敢地迈出那一步了。
我也是秒速的脑残粉,可同时我也觉得言叶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在情感上没有丝毫的减弱,表达方式更为强烈。
看完秒速后我的心情被收得很紧,就像有股难以言喻的痛苦在心中上不来下不去。
看完言叶后,我的情感却都释放开了。
唯一让我遗憾的就是篇幅短了点,否则剧情可以发展得更好。
两部没有谁好,也没有谁差,难道做出第二部秒速就真的好么?
这是新海诚的新生。
这是所有人的新生。
哎,看了抢先版后又看了遍蓝光。
表示一本满足。
新海诚作品特有的光影效果实在是令人赏心悦目。
不过,很多人拿着言叶和秒五比,我觉得是实在没有什么必要的。
但是闲着无聊还是给片子做做评价吧。
前几天youtube上GR Anime那个老外又做了一期angel beats的评论,最后稍稍提到的5项评价动画的指标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所以就照着那个思路来写了。
这5项是story,characters,animation,sound,enjoyment。
单词很简单,也不用过多解释了吧。
我打算让每项占3分,满分15。
以下开始review。
1.story言叶的故事回归了秒五的风格,不同于云彼和追星。
其实我个人觉得新海诚更适合拍轻故事重情绪的片子,但是这么一来,故事简单反而不好评价story这一项了。
言叶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波折,直到最后才出现了整篇的情绪爆发点,片子前一部分完全可以当风景美术片来看。
不过新海诚的片子也的确都是风景美术片orz,下雨的天气和翠绿的色调给整个片子定下了温柔缓和的基调,配合简单的故事和单纯的boy meets girl plot也是非常得体的。
使得整个片子的风格非常统一和谐。
但是片子后半天台上投接球那一段有点刻意,仿佛就是为了说明情节而生硬加上去的。
最后那个楼梯感情爆发的场景,虽然打动了我,但不意味能打动所有人,客观来看难免有些“暴力煽情”的感觉。
所以故事方面我给2分。
2.characters这项也包括了声优的表现。
所以我就说,为。
什。
么。
要。
选。
兵。
库。
北。
换句话说,为。
什。
么。
你。
们。
这。
么。
丧。
心。
病。
狂。
导致我在看片的时候脑中一直是句“兵库北阴转小雨”,太!
出!
戏!
了!
不过这不是声优的错,是我个人问题。
声优表现总体良好,花泽香菜的声线稍微有点嫩,不太符合27岁这个设定,不过观察片子里的描写,女主也的确有一种没长大的感觉:爱吃巧克力,故意隐瞒自己身份,写信的末尾画一只卖萌的高跟鞋。
所以这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但是个人感觉片子里声优的有几句“啊”有点。。。
出(xiao)戏(hun)。
再就是动画人物刻画方面,因为片子篇幅的限制,人物刻画几乎是蜻蜓点水,严重了说,男女主角几乎就是导演的木偶,他们说的话总感觉没有血肉,有点笨拙和做作。
借人物表达自己想法和操控人物说话还是有微妙区别的,所以新海诚还是略中二了。
这项我给1.5分。
3.animation动画制作方面真的没得讲,新海诚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画面风格,写实而诗意。
人物方面,这次新海诚貌似放弃了秒五里三层阴影的画法,而是采用了传统的两层阴影加上大胆的光影上色和亮线勾勒,使得人物十分明亮和清爽。
风景方面,写实风格又上一层楼,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都让我怀疑是不是实景滤镜了,风景的翠绿色沁人心脾。
物件譬如信纸和高跟鞋等等,也是写实风格,但是画出来的果然和拍出来的不一样,物件特写的画面非常纯净,文艺感十足,这里面估计也有色指定的功劳。
不说了,这项3分。
4.sound其实我不知道天门是谁。。
动画音乐在做到动听之前,还必须达到配合整片风格的目的,喧宾夺主的BGM不是好BGM,在此之上才可以plus一下。
总的来说言叶的配乐非常和谐,是优秀的BGM,但是相比秒五,的确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主旋律,所以BGM2分。
外加演出效果极佳的片尾曲,再加0.5分。
合计2.5分。
5.enjoyment个人观影感受十分好!!
言叶是目前今年看过最舒心的动画剧场版。
啊,不对,应该是目前今年看过最舒心的电影(包括真人电影)。
男男女女的故事,都市的距离,成长的迷惘。。。
这些东西怎么说也说不完,是艺术创作的永命题。
多说不益,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吧enjoyment,3分。
以上,各项2+1.5+3+2.5+3,总分12/15。
言叶之庭,以爱之名,真心推荐!
ps:有些截图没法放在评论里,有兴趣请戳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280298935/
假设情节再往后发展十分钟,这片子注定会变质成一星烂片——毕竟这对初尝老牛嫩草之欢的狗男女下场会是如何,当观众的心里恐怕再清楚不过:女主角回老家后迅速陷入父母辖区,逼婚相亲的节奏扑面而来,而男主角一介中二屁孩已在成长期渐入佳境,时刻面临更缭眼多变的未来诱惑。
别说必须熬满男主角法定婚龄这三年,哪怕只有两年,一年,时间的洪流够不够格成为分隔两人的麻木矫情的借口?
够不够让男女主角或第三四五六人陷入穷追不舍进退两难你情我不愿的狗血大酬宾?
够不够格让观众随之一起头痛欲裂,心在滴血,无法思考?
——所以,让故事结束在这株恋情的嫩草最新鲜多汁的时候,渣诚用一部部片子交这么多年学费的成果也终于浮出水面了。
言叶庭无疑是渣诚出道以来最令人舒心的一部片子,因为那些最糟糕的戏外发展我们无从得知,仅46分钟的简单叙事也有幸使其避免成为滋生更多矫情造作的温床,避免因为冗长拖沓制造更多空虚、矛盾与无法挽回的节奏内分泌失调——一切都在轨道尚未偏离太远时干净利索地收尾,至于这对狗男女的未来,心有戚戚者自然会送上免费的祝福,其余旁观者只需欣赏他们最光鲜亮丽的那一段,也不至于被由此衍生的细枝末节闹心——“也许这就是我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男女主角行将修成正果时,用这句台词标记了一个不祥的注脚:这段短暂的幸福似乎注定无法超越,无法复制,甚至难以延续。
即使有了二人在数分钟后令人三观尽毁的深情一拥,又怎能轻易许诺对方一个光明的未来?
渣诚在明面欢实地撒糖,暗面却已悄悄修好退路,着实狡猾的很。
说来也不由得感叹渣诚难得一次搞出这么可爱的男主角——面相憨实,心有定数,清楚自己要什么并敢于争取,家事万能小天使,每天努力打工的身影也比只会每晚守在地铁口假装等人排遣空虚的浩纪,以及阿贵这个只会发空白短信自欺欺人的死宅程序员更加分——如果再删掉妻大姐嗜好,多半会被直接列入基佬的最爱。
而他在自认被甩后不挣扎不矫饰,直接抬屁股走人,以及之后那一连串眼泪与唾沫星齐飞的撒泼怒骂,简直要把萌度刷爆表——被发了卡还要给对方好脸色,哪来这么好赚的便宜?
倘若把发卡对象换成阿贵这个闷骚男,结局绝壁会矫情得不堪入目——更何况骂得句句见血,直击要害,在矫情成常态的渣诚电影里简直成了一股清流滋润心田:管你要不要屈从时间洪流的阻隔无法呼吸无法动弹,先掏心窝子骂醒你丫的,把眼前这株嫩草乖乖吃下去再说。
——退一万步说,即使对方骂不醒,我爽了我高兴,你憋屈你活该。
某天在字幕组群里面和人聊天,聊到唐顿庄园,其中一个妹子说我一直看啊看啊然后看到大表哥死了,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剧它不好看啊。
这句话深得我心啊,我看言叶之庭也是,一直看啊看啊到最后才突然意识到,这片子它不好看啊。
我完全没有喷新海诚的意思,整部片子的作画、音乐等等等等都表现出这是一部质量之高令人惊叹的片子,只是它的剧情以及向要表达的含义我实在是不能理解。
从秒五开始就一直不大能理解新海诚的讲故事的方法,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却用如此累赘的手法来讲述实在不是上策。
如果不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作画如此出彩,这部片子恐怕也只是一部普通的动画电影,不会得到多少注目吧。
新海诚大概不是个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是一种心境,讲的是秒五里面两个人无法靠近的心境,讲的是言叶之庭里面蔓延开的淡淡的情愫,讲的是他们终于迈出去那一步的心境。
大概这才是新海诚的目的吧,他描述的心境太美好以至于剧情都不重要了。
但是剧情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我不能体会这部片子了。
能够进一步突破自己的人,其实是心境上有了些微情感的变化。
《秒速》出世那天,新海诚35岁。
他在访谈的时候,没有说明任何有关过往的情伤,只是很轻描淡写地讲述他在这部作品里面想要描述的东西。
速度有快有慢,也有方向,有儿时贵树和明里之间的互向,有长大后贵树和明里之间的同向,也有贵树和水野之间的反向,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形成了距离,从而合成了三部有关思念与爱的小短篇。
所以看《秒速》的时候,心是有戚戚然的,会为结局而忧心。
就像一些本应该延续下去的美好,由于某种原因渐渐转淡到最后消失的那种无迹可寻的哀愁。
新海诚应该也受过些被爱情折磨的痛苦,自己也非常喜爱读村上春树。
距离感是村上作品的灵魂,新海诚早期作品《被包围的世界》灵感源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新作《言叶之庭》也跟《挪威的森林》有关,秋月和雪野在雨中庭院的时候,也有说”我们就像天鹅过了河一样“,这些都是来自《挪威》的句子。
所以打从一开始,新海诚就将其自己所有作品主题定位为思念、孤独、距离和爱,人世间一些美好与错过。
从《星之声》以光年计的距离,到《云之彼端》天空中的距离,再到《秒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氛围如同李清照、纳兰容若等人的诗词作,”缠绵清婉“,清新中蕴藏忧伤。
《秒速》之后,无论从《追逐繁星的孩子》,还是新作《言叶之庭》,可以看出新海诚作品一个变化,他希望能做出将重心放在”联系与交流"的作品,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距离。
《追》这部科幻架空作品,其实已经露出苗头,将一些美好的成果放进故事中。
但是影片恶评如潮,因为严格来说,新海诚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甚至乎《秒速》和《言叶》也不是。
他最好的故事是在《星之声》,反正我觉得,他早期的这部片子,将所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一次过全部用光了。
《追》的失败之处,在于新海诚对“冒险”这一主题的故事结构写作失败。
描写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但是过快地推进剧情,没有任何令观众回味的空间,就切换到下一幕,这不是新海诚典型的做法,这不是他的拿手好戏,他讲故事的能力实在有待提高。
但是《追》却确立了一个以往作品没有的主题,追逐失去的东西并为之奋斗。
所以你会看到,《追》尽管是以”失去“为主题,但是内容全都是积极向上的,如何追寻,如何冒险,如何看尽风景,距离在冒险的过程中逐步拉近。
新海诚的高明之处是把握作品的质感,确切来说知把握作品主题的质感。
《秒速》里面,对白不多,如何体现”距离“这个虚幻的东西?
用樱花飘落,用火车,用火箭,用一切实体来表现虚幻的主题,不遗余力的描绘这些事物的画面,配上天门的钢琴,质感就出来了。
所谓的质感,很大程度上会弃用重故事性的表达,而将人物与环境的意识感用轻故事、画面与声音强烈的表达出来,印象最深刻的,文字作品就是村上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电影就是《一代宗师》(这部连故事都讲得好,实在太厉害),以及这部《言叶之庭》。
直到《言叶之庭》,新海诚对质感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质感要怎么体现出来,分享一下第一幕:阴天,新宿御苑内,雨淅淅沥沥地下。
树叶碰到水面,泛起涟漪。
秋月走在湖中桥上,园外是一座高楼。
秋月走到庭中,收伞,第一次遇到在喝啤酒吃巧克力的女主角,坐下,用铅笔画鞋(这铅笔画图的声音简直一绝)。
他打量女主角,看到茫然拿着啤酒的她望着湖面,感叹道似曾相识。
秋月用橡皮擦,手一滑掉到了女主角脚下,捡起,互相寒暄两句。
一阵沉默后,秋月问女主角我们是否见过,回答没有。
天空开始电闪雷鸣,雪野突然望到秋月衣服上的校徽,一阵惊讶转为坚定,对秋月说:”也许真的见过。
“出钢琴音乐《A Rainy Morning》,出雷鸣,雪野接着用了一句短歌:”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走出画面,出片头。
回到宿舍我就反复地看这段,真心觉得妙不可言,很有古风的味道。
这就是质感。
为了追求这种很难说得上来的东西,新海诚在新宿御苑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烧了很多钱,然后画面就这样出来了,文字方面,引用《万叶集》的短歌配画面堪称一绝。
音乐方面,弃用一直合作很久的天门,改用柏大辅,清澈简单的钢琴音,配上雨落树叶的声音,只能用漂亮来形容。
设定方面也很有意思,女主角雪野是一名古文教师,其吟诵的短歌,力求与“言叶”配合;男主角秋月是一名喜爱制鞋的学生,关于“制鞋”这一设定,新海诚在访谈中表示,选择“制作鞋子”这个设定是因为这样他就必须要触摸她的脚,就像人与人之间,必须联系才能交流一样。
最后说结局,《言叶之庭》的结局很正面向上,冬天来临,雪野离开秋月到远方教书,同样产生了距离,但是有信,信上有祝福与期盼,秋月用自己的行动表明,我一定要追赶到你。
这个跟以前的所有作品,都是迈出新的一步,同样是距离,却有”希望拉近“的愿望。
所以看《言叶之庭》时,真的觉得很温暖。
期待新海诚不断进步!!吃饭先。
在《言叶之庭》中,导演新海诚借助梦的机制使纯洁的师生恋情发芽,在“疯狂”的隐喻中恋情迅速成长,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禁锢下,这份真情又面临着“生死抉择”,何去何从?
是对社会的追问,亦是对你我的追问。
作为导演得新海诚在影片中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请为爱而勇敢向前。
一、梦境的意义影片中,孝雄在亭子里做了一个梦:妈妈生日这天,爸爸送给妈妈一双紫色高跟鞋。
儿时的孝雄被精美的鞋子深深吸引,在他心中便悄悄种下了“做一名制鞋师”的理想。
梦境虽然很短,但在整部影片中却具有重要作用。
新海诚借“梦”交代了孝雄迷恋制鞋的原因,同时孝雄对雪野的爱也在梦中“初露端倪”。
孝雄渴望与雪野相遇,每次相遇,孝雄总会被雪野的鞋子吸引。
“雪野”以及“雪野的鞋”成为孝雄单调生活中一抹亮彩;在梦中,儿时的孝雄被妈妈紫色的高跟鞋吸引,高跟鞋成为孝雄脑海中不可遗忘的记忆。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的来源是“白天的那些经验,而由此中记忆再将重点转移到某些看来无甚关系的记忆上”,影片中,孝雄生活中的“雪野的鞋”通过梦机制的改造变成了“紫色高跟鞋”,同时“雪野”也经过梦的改造变成了“妈妈”。
影片中,孝雄的妈妈不做家务、任性、爱喝酒,正如孝雄的哥哥所说,妈妈是不称职的。
然而,母爱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在孝雄的世界中,“不称职的妈妈”意味着孝雄不能在母亲那里得到充分的爱,最终导致“爱缺失”。
这种缺失性的体验是一种“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式的落差,一方面激发了孝雄制鞋的才能,另一方面,也促使孝雄在生活中会更努力的去寻找爱的寄托:为妈妈绘制鞋图、制作鞋子变成为了最理想的情感寄托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会将自己儿时对母亲的依恋转化成为对家庭以外长者的爱。
这些人可能是父母的朋友(如电影《毕业生》),也可能是自己的老师(如电影《教室别恋》)。
在影片《言叶之庭》中,当15岁孝雄在将制鞋当作是唯一情感寄托方式的时候,雪野出现了。
在这位温柔的、美丽的、成熟的,并且以陪伴(无意的)方式欣赏孝雄“制鞋”的女性身上,孝雄的情感得到释放,和雪野在一起,孝雄体会到了弥足珍贵的幸福。
伴随着梦机制的改造,雪野变成了孝雄梦中的“妈妈”,整个梦境将白天所有重要的记忆完成改造。
梦境完成了改造,也帮助做梦的主人实现了内心的愿望,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梦的本质“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
梦境中,“孝雄爸爸送鞋给妈妈”的过程的深层意义正是梦境帮助孝雄完成“送鞋给雪野”的潜层愿望。
梦境展现孝雄对雪野情感变化的同时亦为影片结尾“孝雄送鞋给雪野”做出暗示。
二、隐晦的叙事《言叶之庭》是一个关于制鞋师(孝雄)追求梦想的故事,“鞋”自然成为了叙事核心。
影片中,孝雄制鞋、爸爸送鞋、雪野爱鞋、孝雄送鞋。
“鞋”成为影片所有情绪的承载点,“鞋”代表孝雄的理想:孝雄为制鞋而坚持不懈、勤奋认真;“鞋”代表雪野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制鞋师的帮助下,雪野恢复了味觉并勇敢迈出了追求幸福的步子。
然而,除此以外,影片中的“鞋”更是有关“性”的叙事。
在孝雄的梦中,爸爸送给妈妈一双紫色的高跟鞋。
这一梦境的描写与其说是主人公关于童年的记忆,倒不如说是15岁孝雄内心深处的对雪野(梦中的妈妈)的欲望:鞋,中空呈船型,在梦中出现代表女性生殖器(弗洛伊德)。
当然这种欲望不是龌龊肮脏的,而是情窦初开对爱、对性的懵懂,应该被理解、被尊重。
除了孝雄梦境中的“鞋”以外,在影片中也多次对鞋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雪野是个爱鞋的女人,每次出场都会穿着一双不同的样式不同色彩的精致的鞋,阳光下雪野的鞋子光亮迷人,鞋和足融为一体。
影片中的“足”,一个生动的象征,具有“性”的指代意义。
它给人的满足从动态中来,这种动态既包括走路时的节拍,也包括闲暇时脚对鞋的挑动。
这种有节拍、有压力的过程让人联想到性交合的基本动态。
影片中,应接不暇的鞋样在雪野脚上或静静停伫、或有节奏行走、或被脚尖随意挑动,这一切画面背后的文本意义正是导演对男女主人公“性”的疯狂隐喻和臆想。
如果说影片中,导演新海诚通过对足和鞋的多视角描绘完成了二人情感的“积欲”,那么,影片最后,雪野赤足奔出家门,踮着脚拥抱孝雄痛苦的场景则很好的完成了二人情感以及影片情绪的“释欲”:雪野勇敢迈出了追求幸福的一步,抛开尘俗烦恼,紧紧地抱住孝雄……优质精美的画面是新海诚的招牌手艺,而此次在《言叶之庭》中,精致画面背后的足与鞋意象的挖掘与重构,使简单的故事编的丰满,为单调的叙事渲染上了艺术的色泽。
三、“师生恋”的人文关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与学生上下有别,这是传统伦理道德下“师生恋”不为人们所接受的根本原因。
然而影片《言叶之庭》中故事情节的设定与满怀希望结尾却是导演新海诚给出的自己对“师生恋”的思考与认识,这份思考不是对生活的描摹与伦理道德的循规蹈矩,而是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批判的对“师生恋”人文关怀。
在孝雄的梦中,雪野完成了与孝雄妈妈的“置换”,梦中的孝雄妈妈是雪野的镜像,帮助孝雄完成情感的转移。
影片中,尽管孝雄妈妈并没有正面出现,唯一的两次露面也是在孝雄的梦中和孝雄哥哥的回忆中,但是新海诚却借他人之口几位认真细致的交代了她的特征:爱喝酒、爱鞋子、不擅长做家务、与一个小自己12岁的男人恋爱。
而这一角色特征的设定恰恰与雪野的特征不谋而合:雪野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靠啤酒麻醉自己缓解压力;她喜欢鞋子,百无聊赖时会用脚挑动玩耍鞋子,而且每次出场都会穿一双不同的鞋;影片中,雪野与孝雄彼此喜欢,并且雪野27岁,孝雄15岁,两个人也正好相差12岁。
现实生活中,孝雄妈妈同样是女主人公雪野的镜像、缩影。
孝雄在雪野身上找到了母亲的感觉,是一种难以抗拒的亲切。
影片孝雄哥哥交代,后来妈妈从家中搬出去与她的男友同居。
导演对这一剧情的设定独具匠心:孝雄妈妈是雪野的镜像,孝雄妈妈与小她12岁的男友“成功出走”成为雪野与孝雄关系的暗示:二人必将在一起。
在师生伦理面前,孝雄也曾犹豫:是该勇敢表白,还是默默离开?
是该听从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是在伦理道德中随波逐流?
面对孝雄的表白,雪野有些猝不及防,但在“老师”社会身份的束缚下,最终无法接受这份沉重的爱:“不是雪野小姐,该叫我,老师”。
但新海诚的笔下二人最终抛开尘俗伦理,在雨中紧紧相拥。
尽管影片最后雪野到了新的城市教书,孝雄的生活也恢复到往日的平静与单调,但是孝雄与雪野仍保持着联系,彼此互为动力的满怀希望的生活着。
生活中,冷冰冰的传统伦理等级约束下的真挚情感得不到“善果”终究是一件让人惋惜而心痛的事,影片《言叶之庭》在临摹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为它注入了鲜活的“绿意”,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人性关怀,是腊月寒冬的一抹娇红。
尽管少的不真实,但却弥足珍贵,也满怀希望:雪野小姐也好,雪野老师也罢,请为爱勇敢的迈出一步吧!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
”参考文献1.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2. 霭理士.性心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3. 邱鸿忠.性心理学[M].广州:济南大学出版社,20084. 聂欣如.动画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 元天庆.新海诚及其动画作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点击阅读原文。
这部动画,就算抛下剧情,只看画面,也值得给五星。
一直以来,对日本都是有特别的好感,身为一个82年出生的人,小时候还是接触日本“正面”的信息为主的,不像85后和之后的90后00后,懂事开始就是南京大屠杀,就是钓鱼岛等等问题。
但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对日本有特别好感,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出生在中国,长大在中国,和日本有那么一丁点关系,就是外公的姐姐的儿子,从一名中国屌丝去到日本,变成了一个高富帅,还娶了个日本老婆,生了个日本儿子,做了日本人。
但这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还是我,我还是要在天朝过着“艰苦”的日子。
那为什么会对日本有特别的好感呢?
一直以来我都不清楚为什么,但看完这部新作后,我终于明白了,是因为那种符合我们东亚人的独特审美观,那种美难以言表,但看后就会有独特的好感,无论是日本的音乐,还是日本的动画,都是如此。
当今世界是有西方主导,在欧美动画都全面向3D迈进的时候,日本还在坚持着2D,很多人说2D没前途了,但日本人用着实际行动告诉我们2D还有潜力可挖,还没到尽头,不停得扇着某些人的脸,其中就有我,本来我以为从花开物语开始,2D画面就应该到达了顶峰了,没有什么潜力了,但这部作品的出现,彻彻底底令我改观。
美!
是在太美了。
但还能坚守多久?
日本的科技树其实和西方不同,从随身听到手机皆是如此,但最后的结果都是日本失败,放弃阵地,全面迎合西方,从MD到MP3,从翻盖手机到触屏智能手机,如果不是SONY拥有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话,也许高清标准,也难有日本什么事情。
所以随着美国主导,全世界都转向3D动画的情况下,技术越来越成熟,效率越来越高,2D动画还能坚持多久?
我希望这种复合东亚人的独特审美观,永远不要消失,能有他一席之地。
也希望能出现更多的2D动画人,守护着2D技术,发掘出2D动画更多的潜力。
15岁的高中生秋月孝雄27岁的职场女性雪野百香里幽静的小亭子潮湿的梅雨天命运般的邂逅剧情一步步展开,男主爱上了女主男主那张老成的脸下是满满的少男心啊,爱上比自己大12岁的女主,也是很感人,而且还是同校的老师。
还蛮喜欢这个女主的,至少,她敢于冲下去拥抱他至于风景,是真的好看,大一还拿来专门分析过构图,果然是壁纸狂魔很喜欢里面的歌,贴下歌词吧,跟影片很贴:不动声色 无以言表 扮演温柔直到今日 所有冲动都化作 这雨夜鲁莽的拥抱路旁的传单和坏掉的长明灯 街角旁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不是你错的是我 无法掩藏住激情的我啊LADY 你包裹着雨幕 跑过空空的车站不顾大雨滂沱 不顾浑身湿透 你卷起雨花 渐行渐远小巷里的清晨总是更早到来 我要趁现在 捉住你 对你说 不要走 不要走各自仰望的天空 孤单得快要哭泣 紧握它的坚强 如今已不再但仍有心的一角 未曾改变 不愿再看到受伤的你LADY 你被雨打湿 略微凝视我双眼不顾大雨滂沱 不顾浑身湿透 我吹着口哨 追随你分明已对你了解太多 却仍会像初次争吵的夜晚时般 对你说 不要走 不要走衬衫半开 走出车站时 你的城市已只是绵绵细雨只有过完今天明天才会到来 和你不会就这样结束LADY 此刻你是否一如既往 不肯撑伞不顾大雨滂沱 不顾浑身湿透 你卷起雨花 渐行渐远小巷里的清晨总是更早到来 我要趁现在 捉住你 对你说 不要走 不要走不顾大雨滂沱 不顾浑身湿透 我吹着口哨 追随你分明已对你了解太多 却仍会像初次争吵的夜晚时般 对你说 不要走 不要走
越来越受不了新海诚了,画面更加精美了,故事苍白空洞,人物远没有背景精美显得突兀,不如去掉情节和人物,拍部CG算了,日本动画监督中,新海诚算是最没有深度的,从始至终的孤独爱距离,你就小清新一辈子吧
有多久,没有静静地看着车窗上的雨水汇聚成流然后淌下来。一心想做鞋子的小男孩和遭遇排挤的老师,雨水中宁静的公园和亭子。这是一部太过美好的电影。
故事真的很弱。讲了某种情愫,但我觉得不是爱情。另下雨天真的好舒服啊
对于这样的小清新,一直都无法太吸引我,像秒速五厘米之类。画风什么的足够满分。可做为一部独立的创造,我觉得它被神化了,和秒速一样,这种类型漫一但被神化,总有一种让人想要撕碎它的冲动。无法面对太完美太美好的东西可能是一种病吧,但已弃疗。
好美啊,色彩绚烂得目迷神驰,纯净得一尘不染,尽管算是不足一小时的短片,还是被打动了一下,忍不住四星。看完这个片子,有多少人会成为恋足癖呢?
纯纯直男电影(对直男状态的描摹都准确到这种程度了居然还有人怀疑新海诚是弯的?),最有趣的是对匹配剪辑的使用,他后来接着去拍长片(基于本片诞生的《天气之子》)是太正确的选择
对于潜意识里道德观念太重的人,看不出美好。因为多为雨景,背景皆为绿色,画面的变化不够大不够美。
入梅,套在即将开始的某个电影节毫无违和感。相逢在雨天,雨季不再来。大段大段的旁白,公园就是整个世界。
太一般的故事
嗯
新海诚彻底放弃你
秋月真帅,OST动人,但没秒5动心
★★★☆ 新海誠相比宮崎駿、今敏、細田守等動畫導演,對於非現實題材及長片敘事的把控能力一直顯得薄弱,但其對於小清新愛情題材中人物內心的細膩刻畫又極為突出,而其在鏡頭處理和剪輯手法上又很有真人電影的味道,我十分期待他能將他在動畫電影中歷練的光影效果和個人美學用來拍真人電影。
既然搞出了这么好的画质,为什么就不能花点钱请个编剧!还有,就不能给人物的形象加点特色吗?没见过这么大众脸的男主。看了这么多日本电影,也有了完全讨厌的导演名单:中二病犯新海诚就是其中一个
画面好到无以复加,可以很硬很现实的刻画建筑马路,也可以很细腻柔和的刻画人物。故事本身无感,没戳中任何G点。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 我亦留此地 短歌也赞一个
新海诚就是喜欢把这种美得要死的画面浪费在无聊的要死的故事上
誠哥終於回過弦兒了 就是#僅僅燒畫質的一男一女的純愛故事# 怎麼著吧? 沒錯 就是要拿出這股堅挺勁來 恢弘敘事 人性闡揮之類真的不適合誠哥 刻畫生活和情感細膩入微才是他的菜。作為一群不同程度被當年秒5虐殤了的“屌絲” 人民群鳥紛紛表示圓滿了 然現實版神吐槽【女老師消失了 結果少年上了"中專"】。
[一脸震惊之后弱弱留个爪印:这剧情…这画的不就是我吗…(羞耻的匿了) ] // PS. 新海诚就是当你缺电脑壁纸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想起的那个人了…
笑出声
。。。。。。。。。。没话说了。。。。。。星海诚的口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