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男人的相遇和结交成为朋友是从小就开始的。
一起登山的经历,即使分别15年后,仍然感觉不变。
仿佛这个世界只有我懂你,只有你懂我。
几乎在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没有房贷压力,没有车贷压力,也没有对物质的过多追求,平平淡淡的生活。
领多少人称羡啊。
反观国内,教育压力,生存压力,医疗压力,养老压力,8座大山压死你。
《八座山》让我想起同样意大利背景的《灿烂人生》,似乎《八座山》的布鲁诺和《灿烂人生》的马里奥是另一个自己,皮埃特罗和尼古拉是体验过无奈和绝望后重生的自我。
八座山拍的即生活又艺术。
生活的是人物心态自己感同身受,艺术的是导演可以通过皮埃特罗和布鲁诺不同的人生轨迹表达个体差异人生态度,而我们自己有时候只有一种选择一条路。
想离开这座山的人最后却留在了这座山;想留在这座山的人最后奔走于另一座山;无数描写大山的镜头,不变的是大山,变幻的是季节。
电影里的镜头只有进山,唯一一次的下山描写镜头是给了皮埃特罗,那是一个远景镜头,茫茫雪山之中,一路打滑下山,不仔细看,都不知道他在哪,那是一次永远的离别,想想导演的的那个镜头是不是预示着皮艾特罗永远走不出这个山,也在永远不想在走进这座山。
喜欢欧洲这一类型的影片,电影里不同背景出生,不同人生追求,不同人生轨迹,没有偏见,没有审判,没有答案。
导演通过一个镜头就交代故事中人物的心路变化,通过几个镜头就可以描写他们的人生轨迹,电影里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是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这样的答案,至少我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样子。
反复的进山出山,直到找到那座“山”对自己的意义,努力让自己不要变成电影中的布鲁诺。
可能皮埃特罗回头看,山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和自己和解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他需要那座山需要布鲁诺,当然我们也可以是那座山那片海和生活中的那个他/她/它。
电影中是两个男人不同的人生历程,但是生活里可能是一个男人/女人不同时期的两段心路历程,有些人走过来了,有些人永远的留在了那座山。
大家好,我们是弯弯~本期将介绍的电影是《八山》,讲述了人与山、人与人的故事。
正如题目所言,“须弥山巅,亦或是八山漂泊”,这部电影围绕着一座山,也围绕着“八山”寓意的“山脚下的世界”,讲述了彼得罗和布鲁诺的故事。
和《再见,我的灵魂伴侣》相似,这也是伴随着成长的友情史。
我不能偏颇地讲这部电影多么吸引人,毕竟作为还未阅读原著的观看者来说,电影中拍摄下的自然景观的确动人,可是剧情却不够紧凑、直接。
坦白来讲,这是一部需要耐下心进入状态来观看的影片。
如果你的心里也有一座山不可逾越,如果你的人生中也有一个人难以忘怀,那这部电影会为你铺展线索:无论是友情的羁绊,还是选择带来的不同人生体验,在八山探寻和在山巅停留,都蕴含着生命的力量;而失去了一座山,只能在八山漂泊,蕴含着生离死别的痛楚与感伤。
人生追求的探索,尽在这群山之中。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整部的中心思想仍然像阿尔卑斯山间的迷雾一样,让人琢磨不透,像是围绕着彼得罗的父亲展开。
但是到了后半部分,彼得罗与布鲁诺之间的友情、亲情,伴随着彼此的互相影响而走出的不同人生路径,都让整个故事的羁绊感更进一步。
直到最后的最后,令人感伤的结局像是在告诉观者,“曾经我的父亲是那座山,而现在我的好友是那座山,我一直魂牵梦萦的山”,主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原来独守山巅与八山漂泊原来不仅仅是不同的追求,在这段友情中,成为了他们跨越距离的纽带。
这一切,从彼得罗的父亲开始,从那座山开始,到他们两个结束,到这座山结束。
所有的生命体验都围绕着自然,又亲近人类,带着平淡又耐人寻味的滋味。
说真的,那些自然景观很浪漫,彼得罗探索八山、布鲁诺独守山巅都很浪漫。
这份浪漫伴随着生命的沉重,也同时伴随着生命的探索。
各自守着相信的道路,前进或是停留,都浪漫又有意义。
这部电影评分不是很高,不夸张地讲,在观看的前半小时,我只感受到了景色真好以及剧情零散。
但是人生何尝不是这样,由那些零碎的、平凡的瞬间构成,又因为某种执念与追寻、某种生离与死别而掀起涟漪。
就像彼得罗在最后说的那样,“对有些人来说,存在着一些再也回不去的山。
没有人能回到众山峰中心的那座山,正如人无法回到自己的生命起点。
对于我们这样,在第一座——那座最高的山上,失去了一位朋友的人来说,就只能围绕着八山漂泊,别无他法。
”失去什么,追寻什么,我们一生寻寻觅觅,时而彷徨,是否也是围绕着某座山漂泊呢?
好电影,主题是通过矛盾冲突来讲述,三个人现实和理想,救赎,寻找归途以及回不去的路。
布鲁洛和彼得多一个是山里的孩子,一个是城里优越条件的孩子,彼得多父亲是万人大厂工程师,终日为现实奔波,最大爱好登山只有每年夏天几周假期去征服一座座山,他每登完一座山会留下一个笔记本,写着自己向往自由的感慨. 彼得多成长判逆期完成不按照父亲安排专心完成学业,走一条传统稳定路线,而想当儿家,一气之下离家十余年打各种工在直到他31岁父亲去世才回来,在这10余年里他在事业尚无任何结果,人生状态颓然,他父亲生前和农家儿子经常一起爬山并给予人生各种帮忙(像是第二个儿子),父亲生前在山顶买了一块地,彼得多在和布鲁诺在山顶一起历时半年盖房、爬山、生活 的历练和解放中找到自己的本心,开始沉心写作最后出书 ,慢慢找到人生路,在此同时,他开始登一座座昔日父亲和儿时玩伴布鲁诺的山,翻开一本本的日志。
他发现他有两个父亲,一个是在城里工作年父亲,一个在登山的父亲. 这个父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农家儿子,一个是自己亲生儿子.农家儿子在工程师爸爸中得到救赎想开农场,他借了资金有了家庭和孩子,有了事业,每日勤恳工作,但是由于不懂财务,经营不善又局限固执,最终导致失去农场和家庭(理想破灭)但他仍然认为自己是属于山里的人,最终在一次大雪中终于魂归山间(另一种理想的死去)导演安排多个冲突矛盾,一个是父亲理想和现实双重矛盾两个儿子的冲突又是另一层的现实和理想最后,山间房子在大雪被 锯了个口,彼得多说:想必房子可能就要毁了,就想有些路不可能重走(暗示他父亲的死和儿童玩伴布鲁 诺的死已经回不去),而他只能用登八座山的方式去怀念他们.
虽然电影开头男主的旁白就明说了这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但我敢保证在场80%的观众都是把它当成一部同志电影来看待的。
因为两位男主角之间真的很有火花,许多静静相处的对手戏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两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以至于当关键女性角色突然登场时大家的疑惑/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但很多观众也因为对片中的感情戏过于投入,反而对结局感到大跌眼镜。
实际上,整部电影围绕八座山这个哲学主题还是搭建了十分完整的框架的:童年境遇完全不同的两人在父亲这个意向的影响下分别迈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个坚定地朝着心中的“最高峰”攀登,一个带着迷茫的心情环游着世界各地的“八座山”,最终在执拗与遗憾中迎来了各自的结局。
虽然这个收尾可能让人如鲠在喉(其实我觉得结局不必如此惨烈也能很好地扣题),但这间接表达了作者对两种选择的态度和警示。
我个人最喜欢本片的部分是两人每每在迎来重要的人生节点时,都会不远万里地赶来重逢度过一段独处的时光,互诉心中的迷茫并主动向对方伸出援手(这也让结尾显得更加可惜)。
我们说不清到底“最高峰”和“八座山”哪个才是人生正解,哪个才能才看到更美的风景,因为它们都困难重重又布满迷雾。
所以我们需要互相帮助。
将近两个半小时却没有觉得长,已经好久没有那么被一部电影吸引并忘记了时间,美景、故事、音乐、人物,都非常恰当合适的击中我的内心,我永远会对故事当中所展现的岁月蹉跎流逝之感所打动,那些人生时光中离开的人和依然还在的人,那些形形色色的酸甜苦辣都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特别是在一座座高山,在无垠的旷野,人的宿命与渺小被加倍的让人感触。
所以在原地感受山巅的人和环游八山的人到底谁赢了?
我想答案其实在那个做出了选择的人的心中,不需要别人去妄加评判与揣摩,或许人有的时候能够卸下重负,找到那个最原始最真实的最适合自己的自我,会让自己过的更有价值,更洒脱一些,抛弃那些世俗和社会残酷现实的种种枷锁,去往那个远离尘嚣隐入尘烟的山顶,就够了,仅此而已,就好了。
我知道那些遥远的记忆、那些原生的经历决定了人的一生会做何选择,经历何种苦难,那更重要的是去拥抱,去和解,找到我,成全我,体谅我。
修筑房子时,我是那个睡在原地的水泥匠,遇到经济状况时,我是那个不肯下山的家庭成员,当我重新振作时,我是那个与自己和解明白与大山的孤处时我的宿命,直到最终我与大山融为一体,只不过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山之巅却成为了永远的禁地,那里埋葬着对父亲的内疚,对挚友的怀念,所以只能在八山孤独盘旋。
小时候的日子 最美好长大后会逃避现实 在我迷茫的一年时间里,通过旅行,去了很多地方,爬山、沙漠骑骆驼、高山漂流,在美景中自愈,我们何其渺小,好好感受四季变化,少点欲望,日子也过得自洽。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漫旅,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
内涵自言自语的电影故事梗概总结,介意剧透勿入。
文艺片故事散形不散,两个男人一直在互相救赎,并且以一种很奇妙的方式互相陪伴,但是结局是布鲁诺选择了自杀,死在大山。
无法形容布鲁诺是懦弱还是纯粹。
小的时候他向往走出大山,但是他的酒鬼爸爸扼杀了这个选择,自此之后他一直在大山生活,然后继承了姑父的山间牧场,遇到了妻子生了小孩,比主人公先一步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随后主人公在不断四处漂泊的时候,停留在了尼泊尔,也有了自己的生活。
随后因为政府政策的调整,布鲁诺的牧场入不敷出,无法再支撑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时,妻子希望他可能回到“现实”生活,离开大山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但布鲁诺拒绝了,他抗拒去到都市,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后来主人公从尼泊尔回来也在劝他,甚至跟他说你现在和你父亲当初一样,选择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布鲁诺非常愤怒,把他赶出了他们共同建造的房子。
后来主人公离开了,布鲁诺在冬天,留在了大山中,选择了自杀,以“山葬”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为什么布鲁诺年少时那么渴望离开大山,但是长大之后却如此抗拒?
年少时离开布鲁诺可能会过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或许会像开头主人公一家一样,在都灵工作、成家,然后在夏季回到山里度假,生活或许不会这么跌宕起伏。
但在长大之后走出大山,是“被迫”,被生活所迫,逼不得已的选择。
他宁可生活无法继续,选择留在大山、死在大山,也不愿被生活胁迫。
布鲁诺的死会不会跟主人公跟他说的那番话有关呢?
在布鲁诺强调我是大山的孩子,并反问主人公,你知道我是谁的孩子吗?
的时候,主人公回答说:你是你那个酒鬼父亲的儿子,就像他当初抛弃你一样,你现在也抛弃了你的妻子和孩子。
这句话在“纯粹”的布鲁诺听来太刺耳了,或许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的自杀?
再回到年少时,似乎是布鲁诺一直在帮主人公?
每个夏季的陪伴、在主人公与父亲决裂之后的照顾、在主人公父亲去世之后帮他完成父亲的遗愿…主人公也在尽自己的可能想要在布鲁诺困难的时候帮助他,比如牧场第一次碰到资金问题需要钱的时候、布鲁诺的妻子离开她的时候,但是布鲁诺都拒绝了。
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在最一开始的时候主人公父亲想帮他离开大山,供他所有的费用来生活和上学的时候,不仅没能帮到他反而让他被酒鬼父亲带去工地干活的原因吗?
往好的方向思考,就是虽然没有帮到他,但是他已经在内心觉得成熟了他们一家人很多的恩情,所以不想再接受任何的物质帮助了;如果往坏的方向想,成年之后的布鲁诺可能真的像他的父亲一样,执拗、偏执,就算生活再不如意也不要接受他人馈赠。
或许是后者,记得影片中间布鲁诺曾提到,自己看书很少所以表达匮乏,他的思想和人生选择可能也因此被限制。
然后又想到了布鲁诺自杀的原因,有一段叙事在讲主人公问布鲁诺:一个翻过八座山的人,和一个只翻过一座山但是到达顶峰的人,究竟谁才算成功呢?
这就像主人公和布鲁诺,主人公是那个翻过八座山的人,到处游历,进过大山见过都市,而布鲁诺就是那个只翻过一座山并且到达顶峰的人,他一辈子都在大山中生活,对大山的生活非常熟悉。
当时这段对话两个人大笑就跳过去了,谁也没有说出答案。
但是故事结尾布鲁诺的自杀,是不是也是在时隔多年之后,对这个问题的另一种回答。
所以影片也用八座山来命名。
胡乱写影评,单纯观影的自我感受,不喜勿喷。
不需要维护的友谊,明白你内心小九九的朋友,心之所向的追寻,灵魂契合的爱人,这一生足够幸运才能明白才能找到吧。
找不到也没关系啊,少些欲望少些攀比少些贪痴虚荣作祟模样。
山一座座爬,路一步步走,有朋友爱人是加冕,没有亦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修行。
阅人,悦己,越过山丘,嗯越过山丘紧紧拥抱不要回头!
这部戛纳获奖影片讲述了两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复杂生活与友谊。
《八座山》是两个一生的朋友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关于生活本身的故事。
这也是一部似乎在你眼前成长的电影,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跨越了大陆,同时慢慢积累了力量。
到最后,它达到了一个顶峰,提供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人生经历的视角。
比利时导演菲利克斯·范·格罗宁根(Felix van Groeningen)和夏洛特·范德米尔施(Charlotte Vandermeersch)以两个男孩和一本儿童读物的简单和智慧开始了他们的电影。
彼得罗和他的父母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度过了他的夏天,离开了都灵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布鲁诺似乎是一个人口达到两位数的古老山村里的最后一个孩子。
这个腼腆的城市男孩似乎注定会遇到更大胆的乡村男孩。
他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从彼得罗的角度,通过一个深思熟虑的画外音巧妙地叙述了一点。
山上的草地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和乐趣的地方,尽管不是所有的乐趣,因为布鲁诺已经在为他的家人做农活了。
影片很快跳转到彼得罗与父亲闹翻后,这对情侣在青少年时期分道扬镳。
当两个朋友作为成年人重新联系时,他们通过手工重建小屋来重新建立联系。
自始至终,彼得罗和布鲁诺为彼此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镜子。
彼得罗周游世界,一路旅行到尼泊尔,并写了一部小说。
卢卡·马里内利(Luca Marinelli)饰演的这个角色充满了警惕的幽默,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另一个跨越时间的故事《马丁·伊登》(Martin Eden)。
布鲁诺(亚历山德罗·博尔吉饰)适应了养牛和卖奶酪的生活,尽管与流动工人父亲关系紧张,但他仍感受到祖传义务的牵拉。
《八座山》在最佳状态下实现了电影作为心理时光机的承诺。
在某一时刻,彼得罗似乎迷失了方向,而布鲁诺则与拜访彼得罗的朋友劳拉建立了家庭。
后来,你开始怀疑的是布鲁诺,因为他对农业的一心一意开始看起来像是自我放逐。
“时间似乎很长,”他有一次说,这是当地人表达情绪低落的一种强烈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脉成为了一个既崇高又平凡的地方,而这部电影的摄影师鲁本·因彭斯(Ruben Impens)不断地寻找新的视角来拍摄那种引人注目的高山美景,而这种美景在银幕上很容易变得反常地司空见惯。
(影片中有几个徒步旅行的场景非常引人注目,其中有斯坦尼康出色的无重力巡航效果。
)这些电影人同样擅长于营造家庭空间的亲密感——无论是温暖的还是令人窒息的——通常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八座山》去年在戛纳首映,并获得了评审团奖。
直到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时,一个早期镜头才展现出它的全部力量:两棵树长得很近,一棵树在顶部微微歪斜。
这是一种风景照片,很容易被忽视为风景如画的场景。
但它总结了这部电影的口才,它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向我们展示了道路的曲折,而不是不断地告诉我们该去哪里。
看见另一种生活,风景很美,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不错,就是拉得太长了。(满头大汗走进宛平剧院最后竟然被冻到!)
太无聊了,这种白人男的无病呻吟,真是放在现在既过时又无聊透顶
风景好好,两个男人的友谊,后面经历了生活洗礼的布鲁诺,太好哭了呜呜。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太难了
5.1/10 一个男人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 儿子和父亲关系的描绘太普通 虽然小说影像化的很好 但就是拍的还是整个故事像流水账 不太能触动我 高山上的环境音几乎为零 两个男主角在大胡子的时候有点不好认 构图找的不错
对友情和人生的讲述充满轻盈又难免沉重悲情,两个男孩的童年友谊被自然和真诚激活,成年后分离与重聚的过程让观众看到了一些命运召唤的意味。相比下《亲密》太刻意和工匠感。朋友、家人、父子关系和人生路径,电影把这些看似庞大抽象的东西有序地编织在一起,却又保持了结构的疏松和弹性。有效拆解了类型片的刻板。节奏佳,很多长镜头也很感人。
看過
【3.0】
太过陈词滥调的表达
不错
自嗨,无病呻吟,故事都讲不好
风景很好看
是登顶中间的顶峰,还是爬遍八座山,才能得到生命的意义,漂泊的心往往知道目的地,锁在空间里的人反而不知道想要的方向,意大利的山顶村落美的不想呼吸,所有的民谣都太好听了,心旷神怡
和孩子一起看。
我是真的不爱看男人戏…还是这种高高在上支配身边所有女性的男人戏…浅显地自我批判一下然后继续享乐让他人受苦最后拍拍屁股离开或者死掉。美好的东西只有自然本身。
情感的浓度深度跨度把故事的瑕疵都填平了,另外片中的徒步画面真是看得人无比向往
看之前没想到是佛教电影🧘。你是选择登上海拔最高风景最好的那座山,还是要走遍世界的其余八座山。
是我很喜欢的主题,如果在电影院看应该会更能进入舒缓的氛围中去,但是在家里看这样的电影难免分神。不过即便如此还是隐隐被打动
金棕榈
我的阿尔卑斯山滤镜和黑塞滤镜。和看书的时候感觉类似,仍然会联想到黑塞式的友谊与差异。影像化算是驾轻就熟恰到好处,看到山的景色观众或许也会像都灵来客一样赞不绝口,但是将山作为一种生活是太过具体的一件事。主角二人,如果要套用结尾的隐喻的话,确实是驻守与漂泊的差别,但是在这之上建立的不动点显得更为珍贵。一个人在某一时刻只能选择一种路径,但是理解让ta与分道扬镳的好朋友挥手告别。“到某个时候你总得问自己一些问题不是吗,然后你自己回答,这些可以做到,那些做不到。” 最挣扎的人可能是老瓜斯蒂,工间出厂房抽烟看到远处的山那是什么心情。| 和看书时候一样,觉得缺个吻,像《法比安》那样… 4:3画幅是不是为了拍出更漂亮的山……
#25th SIFF# 前获2022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并列。9分,难得有部片子看得让人清新惬意还有点人生感悟,以至于马上买了一本原著。实话说这部片在戛纳的奖是有点给低了……以绵延三十年的友情来写人生选择和(几重)父子关系,摄影下了大功夫,把自然的“崇高”对人的召唤和塑造写得很到位(比同届《山/灵山奇遇》就大气太多了)。第二组少年演员那段太露怯了,旁白有点多片长也有点过长,不过总之是一部必须大银幕看,且值得不止一次看的佳作。#年度佳作候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