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把央视一套播的《装台》电视剧看完。
为啥要写这么个小作文,因为感触颇多,自觉值得记录和抒发。
为啥感触如此的多,因为我家就在西安边上,方言、吃食、习俗与西安相近,我们的地方戏剧就是秦腔。
其实现在已经过了抒发的感情最浓郁的时期,为啥呢?
因为看完的时候没有到周末,没有沉下心和时间来说一说。
2020.12.20.15:00 pm.“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 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 调一碗黏面喜气洋洋, 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乡愁是什么,就是吃食和乡音,乡音是什么,是秦腔。
这个比较难表达,容我想想,放到第二个part来说。
1. 先从最好说的吃开始说起吃食是什么,就是辣子夹馍,油泼面,菜盒子,肉夹馍,锅盔,羊肉泡馍……反正就是各种各样的面食,我这几年才知道有个专门的词叫“碳水”,说的就是面和米。
作为一个西北人,减再狠的肥都断不了面食,哪怕不吃菜都行。
剧里窦老师干吃锅盔,在南方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是我小时候就是这么吃的,刚烙出来的烙馍(跟锅盔一个性质,比锅盔薄)我掰一块掰一块的就能吃到饱,不就菜不加辣子不喝水。
甚至我在外地生活了这么多年之后,再见烙馍,二话不说先干吃一个。
再说油泼辣子这个神奇的调料,在我们那儿,可以说万物皆可夹辣子。
夹馍,夹锅盔,夹烙馍,油泼面主要泼的不是面,是面上头放的一勺辣椒面,一勺烧好的红油(啥是烧好,油温低了泼不出来辣面子的香味,油温高了就把辣面子浇焦了。
且这里的红油不是四川红油火锅的红油,是高温的油,方言叫烧红了),“嗞啦”一声,这一天圆满了。
剧里大雀儿一根筷子串一串白杠子头沾辣子吃,是穷人把辣子当菜的吃法,也是美得很。
我们方言里头还有句骂人的话“没××你说个辣子”,这里的××可以是钱,是时间,是本事……意思是没××你说个啥,有啥用?
所以有句话虽然说的矫情,但是话酸理不酸——“味蕾记得我爱你”。
看到那么多熟悉的面食,我只想回家,只有我屋里的馍最香!
我屋里的羊肉泡最正宗!
无论去了多少地方,吃过多少好吃的,见过多大世面,在乡愁面前算个辣子。
2. 再说说艺术——歌曲和秦腔剧里的主题曲和插曲还都挺配的,初听平平无奇,甚至觉得简单的有些敷衍,听多了还挺好,朴实又上口。
铁主任孙浩的竟然是唱歌出身的,惊喜!
还有今天一查插曲基本都是赵亮棋参与,他之前做的《长安十二时辰》的插曲也很好听。
全剧的每一次情节推动都伴随着悠扬的秦腔唱腔,可以说秦腔和剧情相辅相成,这方面的对应可以参考https://new.qq.com/rain/a/20201220A07DU100。
人家整理的很好,有图有出处,直接复制不好,索性摘了链接做推荐。
除此之外整部剧以《人面桃花》贯穿始终,刁大军的初恋就叫桃花,而人面桃花这首诗本来就带着遗憾:“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树上的桃花只能为喜乐锦上添花,人间的桃花才懂这世间悲苦。
最后一集接着《人面桃花》的最后一部戏是《三对面》,内容是铡美案,但是刁顺子眼花看到了故去的大哥老师和大雀儿,也是对应了名字。
还有刁顺子的手机铃声“初结褵……”是《周仁回府》,细品另有滋味。
剧里提到唱秦腔要用方言,用普通话唱不出那个味儿,这个放在任何一个剧种里都是通用的,方言才是心里话呀,普通话太普通,没有感情。
只有方言才能唱出扎到黄土地里的深情。
3. 电视剧、小说、演员啥话不说,先给33集的剧长打五星。
这些年被动辄78十集的“大型”、“豪华阵容”、“巨制”吓怕了。
短小精湛多好,看完还能咂么咂么。
当然也有些交代不太清楚的地方,比如刚开始蔡素芬咋就能跟刁顺子在一起了呢?
他俩哪来的感情基础面对后来的一地鸡毛?
菊的神经病表现立足在年幼失恃和父亲窝囊上总感觉有些单薄。
三皮的脑子最后怎么就拐过弯来了呢?
后来看了小说里的人设,蔡素芬不喜欢刁顺子,只是为了自己在逆境下的那一点安稳,最后也是永远的离开了。
刁顺子最后娶了大雀儿老婆,也是搭伙过日子的最优选择。
菊相貌丑陋,没人喜欢,教育缺失,对继母的嫉妒,对父亲的怨怼,这就都能对上了。
不是说剧本改的不好,为了过审也好,为了迎合观众的happy ending也罢,整部剧瑕不掩瑜,整体看下来还是舒服的。
只能说小说里的苦是真实的生活,而电视剧里的团圆也是真实的希望。
剧里给了菊一副好皮囊和一个衣食无忧的二代,是生活的苦里咂摸出来的一点点的甜。
下面的人物也都是按照电视剧里的来说。
先说说大雀儿,我见过这样的人,我知道有这样的人,我们方言叫下苦的人。
是真的靠着一身力气养家糊口,每年收麦的麦客,去新疆摘棉花的,过得都是用力气换饭的日子。
干活的时候不惜力,没日没夜,饭量大的经常吃不饱,遇上管饭的就往死里吃。
从医院出来一辈子买的唯一一瓶啤酒太过真实,才让人更觉心酸。
但是好在大雀儿并不是没心眼的老实疙瘩。
他能领头成事,会权衡利害,是刁顺子的左膀右臂,能把借出去的钱巧妙的要回来,能在去医院检查后给老婆孩子算计一个落脚的地儿。
还有铁扣坏是真的坏,贼坏贼坏的。
但是也是升斗小民的生活智慧,“腾飞的歌”被人骗了之后跟丹妹子要饭钱,又怂又可怜。
在张家堡老剧院那里怀旧,让人觉得他年轻的时候可能也是个不知愁的小伙子,也有理想抱负,可能也没那么多坏心眼。
转转的碎嘴,敦敦傻人有傻福,瞿团大度,窦老师的好,丁大师从夏到冬的一身白,靳导对秦腔的执着,桃花网子一出来美的我都想流眼泪,真不怪人靳导张口闭口逼着瞿团挂网子。
还有手机总是进账一百万身世成谜的黑总,有钱有闲才能互相拧巴的疤叔八婶,中央医学院进修过的村头专家医生,把房子给儿子结婚为自己另图住处的拐地司机,卖假酒却拎得清的四川老哥,互看不顺眼关键时刻也能上的菊的塑料姐妹巫英格。
每一个角色都真是而有意思,不是为了电视而演,而是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张老师,丹妹子开口炸,绝对大家。
宋丹丹基本是本色出演,倒是秦海璐让人惊喜,没有磨皮滤镜,钢管舞说跳就跳,谁说女演员没有戏演,真有本事演啥都能炸。
4. 还有一些意难平装台队“腾飞的歌”钱没拿够,张家堡搭台的钱就那么给铁主任买了车。
大雀儿死了之后只有秦腔团捐的八万,丽丽的脸怎么办?
他们家以后怎么过?
敦敦说的彩礼一年比一年高,是真的,真实的农村就是每年过年女孩子家有人排着队相亲,打一年工挣的钱赶不上彩礼的涨幅。
进京汇演的装备车被碰瓷,太真实了,碰瓷的人就抓住你耽搁不起这一点,明明是有理的事儿也得硬生生的掏钱。
刁顺子一天天的,不是家里有事就是外头有事,挣的钱都不够菊霍霍的。
大哥霍霍完了一走一身轻,刁顺子还得活着,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看这一屋子的人(给丽丽说的,有大姐姐——菊,有大哥哥——桃花的儿子,大雀儿老婆在做饭)多热闹,谁跟谁都没个关系。
”桃花的儿子哑巴接替了大雀儿推车的活,怎么看怎么像是下一个大雀儿的意向,同样的力气,同样的老实又聪明。
人面桃花相映红,多美啊,可是生活真TM苦啊。
上次看张嘉益的戏,还是《白鹿原》里的白嘉轩,粗粝,饱满,尽显陕西这片土地才能养育出来的那股劲儿。
这次,他在《装台》里,又演了一回地道的陕西人,张口即来的方言,本色自然的表演,把朴实耐劳的刁顺子刻画得生动,有他特有的准确、细致。
刁顺子在刁家村长大,是身在底层的城里人,踏实肯干,又略带懦弱。
他算是个小工头,平时带着一群从农民工从事舞台演出的装台工作。
装台,简单来说就是搭建舞台,负责把各种设备装好,一是布景,二是灯光,既要爬上爬下,又要仔细检查,是个兼具力气和细心的活计。
不过,刁顺子的运气实在不怎么好,故事一开始就遇到了糟心的领队跑路戏码,几个工友也各有心思,他既要想办法拿回工钱,又要安抚浮躁的人心。
但真遇到事了,也不退却,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一个个不好解决的小风浪。
我觉得,刁顺子身上有一种矛盾又自洽的安贫乐道感,生活不算厚待,需要苦苦奋斗,家庭关系里也有点小心翼翼、逆来顺受,可他保持着野草一般的生命力。
不难看出,剧中有两条清晰的叙事线,一条是顺子装台工作上的事儿,铁主任、大雀儿、麻刀、转转等等,讲人情世故、工友矛盾、底层艰辛,另一条是他的家庭生活,三次婚姻,两个孩子,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大女儿刁菊花,个性泼辣,不满他不声不响娶了闫妮饰演的蔡素芬,父女关系十分紧张。
第二任妻子几年前得癌症去世了,留下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韩梅,还在读书。
而因为三轮车碰到而结识的第三任妻子蔡素芬看起来温柔敦厚,是一个好女人,也给刁顺子的中年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活力。
从他午休时忙里偷闲,蹬着三轮车回家就能看出来,那个二层楼的小院里有自己牵挂的人。
这种平实又细微的情节,恰恰能反映角色的内心。
当然,这部剧对小人物的刻画,是群像式的展现,庞杂,热闹,却一个个都立得住,鲜活丰富。
几场戏下来,就能记得住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心里也有大概的印象。
比如,铁主任油滑、爱摆架子但脑子活络,做事有底线,他牵线搭桥的项目出了问题,刚开始联系不到人,搞得人心惶惶,但后来还是给追回来了。
大雀儿抠门却很顾家,从他早上不跟大家一起吃早点那里就能看出来,他不舍得花钱,更愿意把钱省着给家人。
菊花脾气不好,总用杀气腾腾的方式跟最亲近的人相处,可对小动物有充足的爱心。
八叔看起来横得不行,对上同样窝里横惯了的菊,也只能一路小跑捂着血流不止的脸跑到诊所里缝针。
每个人物的细节都足够多,分寸又把握得足够好,他们平凡普通,有小瑕疵、小毛病,但也尽量活得堂堂正正。
坦白说,我对刁菊花这个不讨喜的角色更有感触。
原著中,她长得有点丑,会出口骂人,性格古怪,还是个大龄剩女。
《装台》里还原了一大半,只略微多了一些喜感,但她还是活得像个炮仗,一点就着,一着就炸,半分也不能得罪。
只有顺子说她是好女子(陕西方言),就是脾气不好。
可一个总用坏脾气对待父母的孩子,也是该反省和长大的。
就如前面说的,她缺点很明显,窝里横,孩子气,不懂如何跟家人相处,早该经济独立了却对花老父的钱没有丝毫愧疚感。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有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但更主要的是刁菊花对刁顺子有一股怨气,怨他性子窝囊,怨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俗气的名字,怨他当初没留住要离家出走的亲妈,也怨他一再结婚。
这种日积月累的怨气,把她的身心撑成了一个充满气的球,如果不往外撒气,整个人会爆炸。
如果说我们能因为“樊胜美”、“苏明玉”等具有代表性的角色,讨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造成的伤害,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刁菊花”这样的人物,去思考为什么她总拿坏脾气当迟迟不肯长大、承担责任的挡箭牌?
这也是你我熟悉的百态人生中,借以警醒自身或想办法解决的一种。
不知道后续的故事中,菊是不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纾解怨气,跟家人和解,用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的方式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当然,《装台》也有让我觉得可以更好的地方,比如,有些出戏的旁白,原本可以作为点睛之笔或者快速推进剧情的存在,但略微多了,就显得累赘、刻意。
如果能精简一些就好了。
但有张嘉益、闫妮、宋丹丹等老戏骨坐镇,还是稳稳当当的,给人仔细打磨过的踏实感,很扎实,也很放心。
看他们过日子,就像是看到自己身边人的生活。
谁没有几家爱光顾的路边摊,谁不曾糟遇到过工作、家庭中的小波折小风浪,但无数人凭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勤劳朴实、脚踏实地,在某个城市成了家、扎了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活下去到活更好,但追根究底都是好好活着。
而,只要活着,就会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要学会扛住人生的压力责任。
这也是《装台》为我们展现的东西。
其实我平时几乎是不看这种剧的,本人00年出生,女,一般都是追韩剧、甜宠剧、职场剧多一些,很少看这种烟火气很浓、男女主都是我父母那一辈的电视剧。
我放寒假回来了,就每天都在陪着我妈(妈妈在家做康复训练),她喜欢看这种类型的剧,所以我就陪着她一起看,不知不觉,就把整整33集全看完了😂我必须要说,这部剧真的有吸引到我!!!
我都惊了,我竟然会喜欢看这种很朴素的剧(我指的是着装),因为我平时追的那些剧,背景大都在都市,所有人的穿着光鲜亮丽,全都是都市丽人和年轻有为的霸总形象,反正就全都是帅哥美女就对了。
突然看到这部剧,所有演员都长得很“大众”(不是说演员不好看的意思,只是说他们的长相没有喧宾夺主,不至于影响到他们的演技的发挥),每个角色,都好像是一个活生生存在的人,而不是在演。
顺子、蔡素芬、那个总是抱着狗狗的疤叔、二代、瞿团、礅礅……太多太多的面庞一下子全都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是这小小城区里的一分子。
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身上背负着不同的责任,他们是那么渺小,却又是那么伟大,用自己的一双手,用装台,来为自己的生活添砖加瓦。
我曾经以为我的未来一定是要坐在高高的写字楼里,穿着黑白色的职业装,脚踩高跟鞋,在自己的工位上对着电脑,从容地敲击着键盘,和同事谈笑风生。
可当我看到这部剧,我才明白,那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
“人间烟火气,最能动人心。
” 我不求一定要去大城市,我也不求一定要找一份在别人眼里看起来 “体面”的工作,我只想要让自己活得像个人样。
我可以在县城里做一名老师;我可以在地里帮姑姑做农活、帮她在网上卖苹果;我可以做自媒体,把我所想的一切,用文字来传达给更多人……不论做什么,只有一点,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
我不知道这部剧究竟想要传达什么,但对我来说,这就是我所学到的一部分。
还有很多震撼和感慨的画面,我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些眼泪快要抑制不住的时刻,尤为珍贵,因为那一刻的动容,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过了。
这年头读书看报应该算个稀奇事儿了,但能断断续续地刷剧或许是个平凡生活的“常态”。
我看《装台》这部剧,是在得知原著获奖之后。
我没有一口气看完这剧,也没有边播边看当成“下饭剧”,我是等它播完了再分两次看完的。
这部剧,整体评分足够四星半;另外半星留着吐槽。
看了一些评论,矫情的西安人说这部剧就是专门给西安人看的,我真心觉得远不止此。
“面皮火车站”旁边那些经营各种营生的哈怂大家了解过么?
也不是说底层人都像剧中装台那帮人那样可爱,其实火车站旁边搞各种营生的真假西安人多是铁扣那种货色,心黑还欺生。
到处都能查到,这部剧的原著作者是陕南人,兴许最熟悉的也最难以忘怀的应该是陕南情怀;至于作者对西安的描写,兴许是后来到了西安的真实感受。
如今的西安可谓鱼龙混杂,哪儿人都有,为了钱,本地人变成兮兮的哈怂也是不争的事实,你去西安租房、住店、打工、买房,甚至像模像样生活一段时间就知道了。
所以说,这部剧应该是折射出了西安普通人(真假西安人都有)生活的现状和未来——人活着就是活着,至于为什么要有奔头地活着,兴许我的理解代表不了整体。
因此,这部剧不是专为西安人“定制”的故事,它的主要背景设在西安而已,它要面向更多观众才对,它牵扯到的人群应该更大才对,剧中有对陕甘豫川等地普通人的折射,甚至还以刁大军的故事把目光放到了北人“南漂”身上。
这部剧里最“出彩”的,依我愚见,是大雀儿这个角色(姬他扮演),姬他的演技越来越熟了——可能是让张嘉益老师给带出来了(这话怎么看,婆媳各有理,我就这么一说),但足见姬他演艺之路的日趋成熟。
可惜的是,大雀儿这个角色死得太早了。
但也正因如此,才让这个角色撑起了普通人喜怒哀乐一生的呜呼哀哉。
大雀儿一家人是典型的城市“边缘人”,你说他们过得不好吧,吃得饱喝得足,你说过得好吧,始终在为生计忙活。
大雀儿跟众多普通人一样,从生到死都在为钱发愁。
正因此,我觉得这个角色的一生悲大于喜。
同样,大雀儿死后农村回不去,城里没地盘,连个灵堂都设在顺哥家。
难道他活着的时候,一家人在城里有地方么?
因为不断上涨的房租,他们最后搬到了拆迁房,等那些房子彻底拆迁,他们一家人就在城里没了地方,只能去顺哥家“蹭”住。
像大雀儿一样的普通人有多少?
城里没地盘待不住,农村没营生回不去,看似一个简简单单的户口问题,从农户变成非农,这是社会发展的真实轨迹;想从非农再变回农户,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里面到底有何玄妙,我相信很多人心里明白,但确也无可奈何。
其实疫情后我发现,人这辈子活着,如果都是大雀儿一样的普通人,还真不能离开土地,就算城里有十套房又能如何?
最难过的是,疫情一来,房子不能吃,楼上楼下又不能种菜养猪,找不到事做,每天的几顿饭一顿都不能省,租你房子的外乡人也掏不起房租了,你每天必须花高价去买蔬菜粮油,那情景跟在农村有块地完全不同。
瘟疫这种东西就是撵着人群,哪里人多哪里最猛,到了十线农村,安全系数要比五线城市高很多,一家人挣不到钱没关系,关键时候还能在自家地里种点菜,就算喝菜汤也比挤在城里不敢出门买菜强。
我发现在网上最喜欢晒幸福感的就是在农村有房有地的那些人,一年估计也花不了多少钱,叫苦连天的不是在为各种按揭烦躁的“城里人”,就是找不到工作的非农户。
另一个讨厌但又不得不提到的角色就是铁扣,他代表了世间所有的“中介”,虽然能帮上忙,但多数时候靠坑人维持生计。
这种角色在南方人才市场和其他有利可图的行业很多,相信不少去过广东谋生的朋友有所体会,不少人还被铁扣们给坑了,收走了中介费,最后也没帮忙找到工作。
北方过去的牲口交易市场有不少牙人,但也没铁扣那么黑心,连下苦的同乡也往死里坑。
这样的货色我们很常见,同样是最底层的屁民,但也有不少仗着一点小聪明和小权利坑死同乡或“阶级兄妹”的铁扣们。
你吃饭、住店、求职,等等等等,干什么都能遇到这类货色。
我的理解是,这种货色没本事坑真正的资本家,但坑跟自己差不多在一个阶层的普通人很有手段。
当然,任何人和事都有两面性,可能世上没了铁扣这样的中介,一些行业甚至一些人还真玩不转。
最后提一下三皮那个角色,刚开始就像个傻叉,还有点神经变态的意思,把甘肃人弄得太熊了。
最后一幕倒是还行,让人看着也不那么难受。
其实陕甘宁青新的大部分人活法都差不多,只不过自古以来“王气”都是从边塞往关中聚拢,所以导致西北地区其他省份的发展和形象越来越没存在感,独有陕西引领风骚。
《装台》只是众多普通营生之一,但这世间普通人干的营生,都是给人装台。
这在剧中也有表现,一层一层就那么活着。
或者也可以说,装台不单单是个营生,它还是多数人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背景下,每个人都要为“装台”而起早贪黑、劳心费神。
国产影视剧就缺少这样的作品,因为“床戏”内容太多的那种,多数人看起来都别扭,除非不太正宗的中国人喜欢看。
不过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装台》这样能表现普通人生活的影视剧,因为它是实在的,也可以说是真实的。
“装台”表面上是为他人搭台,其实也是看自己的戏。
所以有人说“人生如戏”,它真正的意思大概就是“装台”吧!
总之,我很喜欢剧中大雀儿一句台词:人这辈子就是自己“哄”自己,高兴还是难过,就看你怎么“哄”自己了。
兴许,喜欢这样的作品,也是它能“哄”我们开心的缘故吧!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部剧是部正剧,反映了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但最后这部剧结局结的太仓促太圆满,问题少女嫁给了富二代,生活非常幸福,学历不高、生活困顿的二女儿跟老公创业异常顺利,暗恋老师暗恋了十几年的学生突然放手,更奇葩的是蔡素芬回来了。
当然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不仅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还好过审。
不过我始终觉得差点什么。
刁蛮任性又不上进努力的菊花在谭道贵被抓后,带着整容整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落魄的回到顺子身边,妄图依附来获取人上人的生活,终究是镜中月水中花;而韩梅悲催的在菊花的排挤之下离家出走,即便顺子把她当作亲女儿,但毕竟只是当作而已;在与菊花无法安然相处之后,蔡素芬选择离开,其实这也是顺子无意识的选择;没有变好,但也没有特别坏,顺子还是努力的活着,或许等到拆迁他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的退休生活。
小说结局虽然悲催,但更现实,更有冲击力。
看这部剧一是冲着央视,二是冲着演员,看了几集觉得太不真实,又翻了原著去看。
看完更不想看电视剧了。
搓二两喝八两就能弄个漂亮老婆,这个老婆连他有个女儿都不知道就敢领证?
小说中素芬是对顺子有调查,故意为之,顺子也是再见过后经常去找人家看,后来又撞到才领进门的。
重点是这个菊花的人设,让人难以理解。
原著中的她的变态和愤怒来源于自己的丑陋嫁不出去,嫌贫爱富,看不上父亲的低三下四。
所以她的种种行为都能让人觉得合理。
而电视中除了她幼年失母,个人觉得并没有什么理由让他如此的愤怒。
对待一直流浪狗比亲爹还好,拿亲爹血汗钱住酒店,打扮狗眼都不眨下。
这样自私又博爱的人真的理解不了,现实中也有对狗比对爹好的,但是也都是对自家狗,难说对流浪杂毛狗这么好。
而作为一个肤白貌美大长腿,痴情富二代追求却不为所动。
可以说是视钱财如粪土了吧?
见了赌徒大爷却又是另一幅嘴脸。
如果她嫌弃这个家,完全可以嫁人离开。
似乎剧中给的理由就是等她亲生母亲回来。
总之她就是毫无理由的仇视家里人,除了那只原本该被她虐死的狗,没啥她喜欢的。
一星给西安美食街景,一星给演员。
当然这种原本写实的小说如果照原著拍估计过不了审,所以改编是必然,但人设要立的住,才不会让人出戏。
最后的悲剧结尾估计也会是个大圆满结局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体评分很高,喜欢的还是大多数吧,如果真的喜欢就不要看原著了。
免得破环对电视剧的美好印象吧。
文章是菊的前男友,后来因为文章家里看不上菊就分手了,紧接着二代趁虚而入,嘘寒问暖,菊一冲动就把二代给睡了,又领了证,但是菊冷静一想,二代家里条件那么好,觉得二代家里也会看不上她,于是对二代经常是冷言冷语,后来菊怀孕,去找二代他爸,两人在办公室的谈话没有播,因为谈话的主要内容和文章有关,二代他爸知道菊和文章谈恋爱,突然菊来说怀了他儿子的娃,二代他爸认为二代当了接盘侠,就把菊羞辱了一翻,再加上后来菊和过桥米线的一出戏更让二代他爸认为菊和人乱搞,二代也被他爸一顿洗脑拿不准娃是谁的了。
二代家庭和文章家庭和菊之前都是相互认识的,原本也有一些戏份,因为文章的戏份全被剪掉,所以其他人和文章家庭相关的戏份也被剪掉,剧情被重新编排,有一段二代他爸去餐馆找二代,两个人在门口的谈话就是重新剪辑配音的。
菊和二代原本曲折的故事线被大大简化,这也就造成了两个人为啥突然领了证,菊为啥把二代睡了,二代为啥对菊那么死心塌地,二代他爸为啥突然对菊那么好,其实这些在未删减的剧里都交代的很清晰,删减后就让人看的莫名其妙了。
1 小说是悲剧,电视剧是喜剧,演员符合原著党的期待。
张嘉译演的刁大顺,老实精明,对生活的暴击逆来顺受。
闫妮演的蔡姨,外表楚楚动人,内心有股倔强劲儿,这对荧屏CP演出了我心中爱情的样子。
2 一部反映地方人民生活的好剧是很好的城市名片。
西安人杰地灵,盛产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好剧好演员好歌手。
看完这个剧说话都是西安味儿,被种草了西安的美食和地方戏,心痒痒想去西安旅行,去剧场看戏《人面桃花》,美美吃一碗裤带面,再来一碗热腾腾的葫芦头。
3 看新闻知道刁大顺的原型命运没那么悲惨,两个女儿都很听话。
在最后几集,编剧连续让顺子失去朋友、大哥、师傅,下手太狠……倒霉的太夸张了。
4 很多金句台词,体现了中国百姓朴素的生存哲学: “人该受苦的时候谁都得受苦。
” “人这一辈子啊,只要能天天高兴,那就是成功的。
” ……5 李传缨把疤叔的复杂性格演的太有层次了,还配了不输赵忠祥的旁白,本人气质儒雅,与角色反差令人惊叹。
而如上帝之手主宰所有人命运的编剧竟然就是路边整天睡车里的大爷,剧里长得最黑嘴最臭的铁主任孙浩负责演唱主题曲,真是多才多艺。
6 张嘉译多部戏都是同一批演员,是他的亲朋好友,反映影视圈的不公平竞争,新人生存环境恶劣。
但戏的质量没有受影响。
7 很多原著党吐槽这部戏对人物和剧情的改动很大,说毁三观,我觉得现实远远比剧情更毁三观。
编剧对原著的调整在我接受范围之内,原著太致郁,还是改了好。
8 这部电视剧是好作品。
但从商业角度看,这种题材的家庭剧没有什么IP价值。
好像是第一次看到以装台工作人员为演绎对象的电视剧。
张嘉译老师把刁顺子的善良、真诚、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
闫妮老师也演活了一个善良、质朴、隐忍、勤劳的蔡素芬。
顺子和他的装台兄弟们虽然都是普通人,被现实的无奈压的很低,但他们依然积极乐观,踏实勤劳,默默奉献,任劳任怨,依然在为自己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努力着。
这部剧的另一大看点就是极富陕西特色的人文特点和生活气息。
古城墙、钟鼓楼等西安古城的美景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得益彰。
肉夹馍、锅盔、胡辣汤、羊肉泡馍等陕西特色美食,传统戏剧秦腔艺术的表现 ,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更加想要深入了解陕西的美景,美食,文化。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变得越来越片面,《装台》里面则是深刻的还原了生活本来都样子,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真正的西安。
生活就是充满烟火气息的,在这种烟火里面能感受到真的美好和恬静。
或许它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西安,但是它却是真实的西安,是我们平常人所生活的地方。
生活,本就该是充满烟火气的,这部片子深刻的还原了生活。
张嘉译和闫妮搭过好几次了,确实是驾轻就熟,但可惜的是剧情实在是有点过于陈旧
还可以 演员选的挺合适
大失所望,以为8分能有个好看的国产剧,结果什么玩意啊。旁白真的尴尬的要命,而且整体看起来像旅游片,不知道拍的啥... 看着演员表本来期待还挺高的。
旁白扣一分 配乐扣一分 剧情扣一分
魔幻年2020年有两部陕西大剧同时在年末来了,一个古代《大秦赋》,一个现代《装台》,《大秦赋》妥妥的扑街了,改名叫《大秦赋之嫪癌与太后秘闻》,别不好意思,大秦帝国之天下,留给别人吧。《装台》,我以在陕西长大保证,地道的陕西,陕北味的,陕南味,关中味,都有了,陕西美食,说话腔调,陕普,陕西人的性格种种,太接地气了,我仿佛切身回到小时候,说实话我想陕西早点了,想家乡了,老陕们。
改的不太好。。。
作为西安人看剧觉得很亲切
如果以后央视放的都这样,以后不用拍了。
挺有意思的一部剧,演员演的也好
那个刁菊子值得
生活化的部分不错,但性别、家庭、婚恋观这些太陈旧了…… 想再去一次西安了。
这陕西话,作为老陕人实在听不下去,能不能不要给陕西人贴标签?什么他大舅他二舅,什么大碗面,弄的外地人直接以为我就是那个样子,吃个米饭都不正常
表现小人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这一个出发点是好的,也做的还行,但这可是用33*45min的时长玩命堆出来的啊,叙事效率太低了。而且叙事非常不平衡,全部重心放在刁大顺身上,忽略了其他人物的很多心理动机,就比如菊怎么就性情大变、素芬怎么就回来了,这剧真的连一点点理由都懒得给。中国性也有了,方言、饮食、城市景观、传统文化、本土幽默,但更深的层面似乎还有欠缺。当然我最讨厌这个剧的还是前半部分明目张胆地厌女,令人生理不适。
这演员阵容可真的是伴随童年啊 (20.12.1)这个菊是不是有病 好欠。。。。感觉里面好几个都不正常。。。有点刻意说陕西话。。。。(12.4)提不起来劲 劝退弃剧
好想撕了那朵菊花
不討喜的劇本,極薄弱的劇情,台詞聒噪,旁白多餘,人物邏輯各種異常!
一般,节奏拖沓,主角动机不够强烈。哎,看到张嘉译弓屈都后背都觉得疼……
旁白是什么毛病
一集 有一点乱 有一点不知所云
减一星因为爹味儿太浓,但整体是良心剧,确实是写出了小人物的生活,当然,现实远比电视剧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