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敏去看住院的父亲,本来不准备告知未婚夫身亡的事情。
在被问及未婚夫为什么没来,才开始故作坚强的陈述,到后来情绪接近崩溃时,父亲的注意力已被别处吸引。
回过头来,竟是已经忘了她刚刚说了什么。
2.石头的朋友说:“纽西兰有一种工作,有一个人,下雨天,会搭直升机巡逻草原。
他要找到那些倒在地上的羊,因为那些羊的毛在下雨天吸了太多水,会倒在地上起不来。
他就要找到那些羊,然后一只一只的把它们扶起来,摇一摇,把它们身上的雨水抖掉。
”3.心敏自己去完成早就计划好的蜜月旅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找路,一个人回旅馆。
每次吃完,都会在攻略本上打星。
再翻一页,上面写着”蜜月旅行 圆满结束“。
她继续吃面,情绪却哽在喉咙,吞咽的好辛苦。
4.心敏去找未婚夫的国中老师。
国中老师给她一张未婚夫小时候画的卡片。
卡片是送给当时失去爱女的老师。
「花開花謝終有時」多年之后这句话又安慰了自己的爱人。
5.最初想要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听到苏打绿的同名主题曲。
歌曲歌词正好百字,字字恳切,配上青峰的唱腔,听来让我伤心。
配合石头妻子钢琴老师的职业,阿龚设计的音乐也都以钢琴、古典钢琴为主,辅以中提琴。
选用了贝多芬的练习曲、悲怆交响曲。
6.这部电影是导演献给亡妻的纪念。
获得金马影后的林嘉欣发表获奖感言时同样含泪感谢自己在天堂的父亲。
失去亲人和爱人的人也得以在电影中再次想起那些离开的人,再宣泄一次自己的思念。
7.做七文字是骆以军和戴立忍写的。
頭七 亡者神識七日一覺 知曉自身已亡 惟情難捨 頻頻回望五七 回煞之期 隨煞而歸 為免寂寞 死者與生者同眠七七 孤單的旅人來到冥河渡口 此去陰陽分界 人鬼殊途百日 此日為卒哭祭 至此之後 不能再哭 活著的時間 已包含進死亡的時間裏
很喜歡預告片里的文字。
我覺得台灣人在親人死去后,「做七」的儀式非常美,好像死去的亡靈不願離開、不捨離去。
每七天回來一次──你不斷回望、眷戀這個他曾活在其中的時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一直到百日… 好像是這依依不捨的送行,終於到此時,陰陽兩隔,「妳必須好好的去,我也會在人世好好替妳看生命的景象」第七天 頭七亡者神識七日一覺知曉自身已亡唯情難舍 頻頻回望第三十五天 五七回煞之期 隨煞而歸未免寂寞死者與生者共眠第四十九天 七七孤單的旅人來到冥河渡口此去陰陽兩隔人鬼殊途百日此日為卒哭祭至此之後 不能再哭活著的時間已包含進死亡的時間里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駱以軍
(逼着自己写评论。
肯定不大好,还是不要当作参考。
)1.这是一部克制的电影,始终天然旁观视角,既是陪伴又是观望,看完两人从悲恸到开始放下的全程。
我喜欢这种默不作声地记录,聆听,观察。
故事本身已够动人。
被默默记录下来的全程本身就给人力量,像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我也陪着他俩走过,看他俩终于开始新生活,我也有一种淡淡的欣慰,为他们开心。
2.仪式感,百日告别,我在想是谁想出的百日告别的方法,一次次来跟亡人告别,给我们为逝者做事的机会。
精心挑选水果也好,认真念经也好,在仪式里安放无处可去的情绪。
让留下的人有事可做。
终于情绪有了出口,终于我们一点点释然。
3,它描述了一整个告别的过程,《百日告别》那首歌也一样。
从一开始疯狂激烈的情绪,每一物每一景都带着逝者的影子,到后来混乱分不清现实,在最后,愿意接受,开始告别。
我尤其喜欢歌词的后三句“然后继续完成/趴在思念上聆听/浇灌以告别”像是最后终于开始释然,终于,愿意告别。
却又始终在心中存着思念,带着亡人的一部分继续往前走。
问题:同时讲述两个人的故事和只讲一个人的故事相比,有哪些优点?
片如其名,这是一部讲离开与告别的电影。
头七、百日都是民间关于逝者的一些风俗,具体细节来源我并未考证,影片也仅是以此为串联的线索,主要讲的还是留下的人如何面对至亲的离去。
影片开始于一场交通意外,飞来的横祸使几个家庭瞬间或失去了儿子,或失去了兄弟,更核心的使丈夫失去了怀有身孕的妻子,使未婚妻失去了婚礼在即的未婚夫。
于是一男一女两位主角,各自承受这突如其来的人生不幸。
亲人朋友的关怀呵护能帮助到他们的并不很多,那些追思悼念也仅能带来些许慰藉。
无以逃避的心理历程,即使再过艰难,也只能一一遍尝。
影片中一幕使人印象颇深,男主角痛失爱妻而生出巨大的愤怒与报复之情,得知肇事司机也已身亡,满腔愤怒转嫁到司机家人的身上。
当头七之日他打电话给司机的家人意寻报复的时候,司机母亲误以为是儿子头七回魂,向电话那边的人倾诉母亲对儿子的思念苦痛,男主角的愤怒之情瞬时消散。
嫉妒、愤怒、仇恨、报复,这些消损人类心灵的卑下情绪,在面对更加深刻的情感之时,已然没有了可存之地。
在我看来,这可算作人类情感的伟大之处。
而那些最为深刻的失去带来的感受,又是任何他者无法感同身受的。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永不瞑目》,男主角葬礼上,女主角平静表象下,深情一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是只属于她一个人的告别。
面对视若无他之人的离去,能予以表达的方式,往往流于形式。
愤怒、悲恸、绝望,然后在身心俱损之上生出对命运无常的倔强,和对已逝时光的尊重,这算是一个坚强灵魂对待失去的心路历程吧。
一直都很喜欢go through这个词,而且喜欢把它译作“渡过”。
这样一部电影其实颇为普通,剧情表演都难言出色,之所以有想到要写点东西,也恰巧自己正在经历一次失去与告别。
这其中并不是只有负面消极的部分,因为之所以失去与告别,就意味着有所靠近与得到。
对于颇自孑然又倾于极简的人来说,这本就是非常的幸运。
人们常讲生离死别,听上去死别生死相隔,来的更加决绝,但有时生离也能绝无再会,死别也可常念心中。
对一个温暖的人来说,无论是生离还是死别,都可以保有一直的温度。
希望自己能是个温暖的人,不止是温煦阳光下的温暖,更是凄冷寒风中的温暖。
一个同学多年的夙愿终成,可以做一直期望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是一件最近很值得开心的事情。
百日告別對摯愛的突然消逝講再見這怎麼能說出口呢怎麼甘心得到的幸福瞬間就失去呢雖然常說每一天都和過去的自己告別每一秒都是新的開始但和別個,最愛的那個誰也不願分開吧更何況天人永隔突如奇來毫無預兆但無得選擇最沒有選擇就是生命的終點只有接受唯有接受如何接受?
接受不了假裝他還在欲跟隨他去完全忘記他還是繼續思念卻又前行告別的功課無論誰都難做但無論誰都避免不了百日了就告別吧至少說一聲然後百年後再說—————
百日告别 zinnia flower台湾文艺片真的很像加长版的mv尤其这部 更是如此 满脑子回荡着《步步》“在失去你的风景里面 你却占据了每一条街”一场突如其来车祸 两个同时失去挚爱的人需要做一次特殊的百日告别
失去未婚夫的心敏 告别方式是笑着装无事但会在夜里抱着有他味道的衣服默默流泪会在沙发上看着他喜欢的书籍边笑边哭会在去日本旅行时带上两个人的护照依照制定好的蜜月攻略 一家一家品尝美食会把枕头被子叠成人形 再穿着他衣服入眠在选择自杀后 仿佛被他轻轻唤醒 再度活着然后发现原来他化作一点一滴融入了生命中难以割舍 不能忘却 哭过一次再好好活下去失去老婆的育伟 告别的方式是买醉再发泄认定是卡车司机的错 即使警察告知已死亡无法原谅 一定要告卡车司机 偷偷记下电话冲动打了电话 电话录音响起时破口大骂却在电话接通司机母亲哭着说好想你的时候哑口无言 再也起不来对司机的恨意因为钢琴附着了妻子的身影 愤怒锁进房间从此回忆中出现了钢琴 却是寂静 没有音乐最后在想要纵身跳下时发现男童的视线选择走出这段难熬的日子 让钢琴重见天日找寻了几次 终于寻回妻子弹的那首肖邦曲回忆里也重新拥有了声音
导演在处理声画关系上很有见解比如上一幕还没结束时下一幕的音乐进来了比如我们认为该有声音的地方却是消音处理比如台词没多少 几乎都是背景乐或环境声比如哭戏 爆发戏 却是寂静无声的画面也很有意思 衔接转场的地方不会突兀看的是没字幕的版本 有闽南语 日语的地方只能零零碎碎听得懂一些词汇 有点难受林嘉欣演技还行 但是看得出来老了我帅气石拔的发际线 让我很担心哈哈哈身材依旧超棒的 但是那场激情戏 气死我了苏打绿同名歌曲也很好听“纽西兰的羊淋过雨后因为羊毛太重起不来 被牧羊人巡查发现就会帮忙甩干水扶起来 没有被发现的只能等到太阳出来晒干才能起来 有可能它很快就能起来 有可能它再也起不来了 有可能它也只是想这么躺着 起不起来都无所谓了”
在金马52的隔天就去看了《百日告别》,香港的排片量也是少得可怜,但场场满座,多是迷妹。
影片结束于光影斑驳下的下山车径,爱人离世已过百日,男女主角却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真正告别。
此片从内容上看难免令人想到五年前同样出自宝岛的电影《父后七日》,后者于第47届金马奖入围四项大奖,也以黑马之姿捧走两座奖杯,之后原著小说大卖。
但与本片不同,《父后》一片在记述台湾的丧葬习俗方面着墨较多,节奏相对轻松诙谐,但依然有浓重的情感线索暗藏其中,直到影片最后剥落外壳,女主点着一支烟,蹲在候机厅角落放声哭泣,相较于之前一个半钟头的荒谬与繁琐,真正的告别突如其来,毫无仪式感,略带讽刺。
《百日告别》的风格截然不同。
因为此片来自于导演林书宇的真实经历,这位曾经的MV导演在表达情感方面丝毫没有隐藏,他本人也极喜欢并且极擅长演员运用压抑表现澎湃的内心。
男主角对着公用电话听筒另一头的自动应答声歇斯底里,对着一众突然冲进家里也冲进自己内心虚以委蛇的主内兄弟姐妹大喊大叫,绝望的一夜激情,手动埋进记忆堆填区的妻子遗物钢琴,每一幕都或有声或无声地呐喊。
另一边,失去未婚夫的女主表面上很是平静,除了在未婚夫葬礼上的失魂落魄,她似乎坚强得一览无余。
她独自完成蜜月旅行,按照二人共同拟定的美食计划逐一品尝认真打分。
只是每晚回到酒店,便倔强地在双人床上伪装一个爱人的形状,然后关灯入睡。
在整个旅途中她一滴眼泪也没有流过。
直到她结束一个人的蜜月,随即着手自杀,才发觉原来谋划已久,她根本脆弱至极。
但自杀并未成功,第二天醒来面对疼痛、呕吐物与不期而至的房产经纪,她依然毫无悬念地压抑悲痛。
多数人从未真正告别,但此生再未见过彼此,却也不觉得遗憾。
但面对挚爱意外离世带来的强制性永别,实在是难以面对。
所以,宗教给了我们七七四十九日,不停诵经,不停与灵魂周旋,不停在内心自我挣扎。
直到百日已过,戏中二人对经文已了如指掌,但说到时间,却依然不知还要过多久。
汽车已经盘旋在下山路上,日光看起来也够暖和,我们得到了导演足够的暗示,二人一定会从阴暗的困境中解脱,继续前行,只是不知还要多久罢了。
男主角挨家挨户送还学费,女主角登门拜访昔日恩师,流落人间未免还是要拼尽全力,追逐过往时间链条上所有挚爱的痕迹,令人动容。
最后我想说的是林嘉欣,她捧走金马倒也不是完全出乎意料。
少女宋芸桦虽令人眼前一亮但难免稚嫩,舒淇的表现手法已经不再新鲜,《聂隐娘》的成功说实话她只贡献一小部分。
但林的内敛压抑,与赵涛的有收有放,对于我本人来说,更倾向于后者。
故事从一场意外的交通车祸讲起,原本平行线的男女主角从此相遇。
也许你会猜测他们是否会像《外出》一样发生一段相互慰藉的故事,可林书宇却告诉你,不是所有的人物相交都能擦出火花,更多的你我不过是路人。
因为伤的太残酷,为了好起来,不如将一切与之相关的人事物通通舍弃。
这,才是人,故事,才更加真实。
男主张育伟(石头)已为人父,将与妻子迎来他们的第一个宝宝;女主林心敏(林嘉欣)与未婚夫准备婚礼,即将成为人妻。
一场意外车祸,改变了男女主角的人生轨迹。
一夜之间,两个人的心碎了,生活崩塌了。
不相信,不想相信,但周围的人却一遍又一遍的通过告慰来提醒你,事实已成,尘埃落定,你是那个被留下的。
同样的灾难,因为是不同的人、性别不同、经历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男主愤怒,他选择在头七那天打电话去肇事司机家中。
我们可以猜想原本他想去痛骂那家人,祖宗十八代估计都会被问候。
可却听到那人妈妈的声音,瞬间崩溃。
他的愤怒和悲伤,成为了对方的慰藉。
头七,他,代替她的儿子,回了家。
男主逃避,他选择只记忆妻子美好的一面。
妻子弹琴、温柔的笑、不愿早起的床。
在他的片段里,画面像永远定了格,连未曾出世的孩子都不能占据其中一个角落。
他在五七之日,选择在别的女人那里疯狂的发泄,大概是希望能在回煞之夜有个温暖的怀抱,仿佛亡妻与他共眠。
最后他去还学费,期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抓住与妻子最后的联系。
最后的最后,联系在肖邦的练习曲中断了。
男人有时比女人更懦弱,女人更勇敢。
心敏自始至终都很坚强,不哭不闹,为了不让人担心。
选择一个人完成原本计划好的蜜月旅行——冲绳美食之旅。
她认认真真的寻找笔记本上的每一家小店,点餐,评价,打分,仿佛这一趟旅程之后她就可以与老公经营一家夫妻档的餐厅,如计划好的一般。
却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扯断了心里的最后一根弦,含着泪咽下“约定好”的美食。
心愿完成后,她的告别没有结束,她将家中的钥匙给妹妹一把,将未婚夫的衣服送给未婚夫的弟弟,与弟弟抱头痛哭,仿佛是疯狂的告别,告别亡夫,也告别自己。
最后,她选择在即将卖掉的新房吃着含有“毒药”的美食,这是亡夫的菜谱,她想让他的味道陪伴自己走完最后一程。
却发现,冥冥中他并不愿意心敏随他而去。
她在亡夫写给国中老师的卡片中获得了他想对她说的话——花开花谢终有时。
另外,女主在冲绳偶遇的老奶奶也是神来之笔。
她们虽然使用不同的语言,老奶奶却像看懂了女主的来意,一路絮絮叨叨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
说给女主听,也说给观众听。
写在最后。
这种伤痛,从来不能用“愈合”和“走出来”形容,只不过我们选择将这些故事深埋心底,让他们在回忆里生根发芽,我们带着他重新开始生活,让他在我们的生命力活着。
去年八月的某天,从旗津开回高雄的轮船上,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主动跟我攀谈,亲切又疏离,试探又胆怯,最终还是把手头天主教的传教单递给了我,她知道我是大陆过来的游客,参加活动的可操作性几乎为零。
其实,不止这一次,短短七天,我参观了一个无比安静的佛院,路过了数不过来的小教堂和妈祖庙。
大约是生平第一次真正地踏进有大面积宗教信仰的土壤,的确令我短暂错愕,却又立刻折服。
在我讶异于传说变为眼见的时候,我也很自然地过渡到一种早已具备的接受心理中去了。
因此,半年过去后的现在,电影里的仪式感竟是那样立体鲜活。
世人都说红白喜事,所以葬礼办得那样像婚礼。
只是话语从你好变成了永别。
整部电影都在嘲笑和驳斥着“感同身受”却又在奋力证明和回溯着“感同身受”。
人始终是独行的,又始终是渴求着同类的。
林嘉欣是从小喜欢的女演员,但她和石头的表演却都不太令我满意。
但却几乎无损于这部电影本身的感染力。
那些看来多少有些刻意的举手投足,与主角生活中突然飞来的难以下咽的巨大告别似乎已经浑然一体了。
时空被逼着前行,而脚步却太难迈动。
距离电影上映,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没来由的,突然鼓起勇气把它看完了。
这大概是我看过最悲伤的电影,在宿舍,一个半小时的影像,我花了三个小时才看完,不断的暂停,来控制身体的颤抖压抑想大喊的冲动。
差不多从石头被送进医院开始,我就带入了自己的故事,眼泪一直往下掉。
电影中的情感,真实的吓人,把我不愿再回头看的痛苦告别细细摊开,每一帧画面,都让我回想起当时的自己。
百日,是一个仪式,告诉未亡人,该放手了,该为自己活了。
几个百日过去了,心上被切掉的地方结痂了,不疼了,只是不再存在了,一直空在那边,找不到了,只能靠回忆活了。
电影看完,我甚至没有记住女主角的名字,我只是借着一部电影的时间,发泄自己的思念。
我不知道从电影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是好是坏,从我内心来说,它帮我这样愚钝笨拙的人,表达了不知该怎么说出口的离别。
我们带着无数的爱来到世上,却要面对一次次的告别和痛哭,学着与不完整的新生活相处,与告别后的自己和解。
想起一句话:你走了之后,再也不怕鬼了,因为那个世界里有你。
这部电影,我不敢再看第二遍,太疼了。
感情很真挚,缓缓道来的故事。
花开,花谢,终有时。
看到最后,看到导演纪念亡妻,才知道电影里那种真实细腻的失去所爱之后的感受从何而来,死亡是一瞬间,告别要持续很久。
这部流水账比较干巴巴,悲伤浮于表面,完全没有拍出细腻的情感。
支持一下导演。
7/10
配乐不错咯。这种题材觉得没拍好,但还是感谢有人试图讲述一种断章
6分,男主的线其实十分的矫情,女主线全靠林嘉欣的演技撑。作为情感支撑的一部电影全片最触动的还是张书豪抱着哥哥衣服那段。配乐太满,但还挺好听。
整部剧气压都很低,可能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懂那种感觉。冲着阿龚的音乐去的,果然很不错。
能力欠佳 没能撑得起这个题材 整体只是因为死忙带来的伤痛而悲伤 各个方面都肤在表面上 太刻意.人物形象刻画的很弱 观众带入太困难.还有长得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恢复之路的台词简直矫揉做作的受不了,也就林嘉欣的演技和部分剪辑转换还成.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花开花谢终有时
不知道什么时候伤才会好,不知道....,百日是回忆与寻找逝者的。
看了20分钟 我们俩煞有介事地交谈道 这片讲的是不是平行世界 一场车祸 一个世界里男的死了 另一个世界里女的死了… … 一看豆瓣 不是这么回事儿啊… … 尴尬
结构和主题都好。表演不用说,没想到石头也可以做这么好。最震惊的是得知制作和宣发成本的时候。制片人讲是600万人民币吧,总共。
仍记得在kubrick看完《星空》,有缘见了导演一面,被悲痛蒙住了双眼,阻碍了片子的发挥,希望导演早日走出悲伤
有幾段一定是真實經歷吧,其他段落則有湊數的嫌疑,喜歡花的點題。
丧妻的男主打通已死肇事司机的电话泄恨,却听到死者母亲在话筒后呼唤亡子。亡夫的女主一人拿着两人的护照check in蜜月套房,打开门呆望一地玫瑰。男主阳台纵身之际看见对面房间小孩的目光忽而作罢。女主和亡夫弟弟在彼此怀抱中终于放声溃泣。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步行速度,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告别方式。
逝者已逝,生者需要面向生活,和自己。中间一段冲绳之旅,实在养眼。
只留一条线慢慢来会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