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盂兰神功》前,我和大多数观众一样,印象中张家辉是个演员、影帝,没想到他会导戏,而且出手不凡。
这部片子是他出道二十年的导演处女作⋯⋯片子挺好看。
张家辉导得不错,何况作为主演,他也为此片加了分。
处女作难免有瑕疵,难免力不从心。
比如冤鬼复仇的内容,我就觉得只是蜻蜓点水,剧组尚有发挥的余地⋯⋯
張家輝首部執導作品,演員演出到位,特別是客串的吳家麗。
有些鬼魂的出現不明所以,結局亦略嫌急促,若然片長再多十分鐘描寫結局高潮場面,成績必定更為理想。
張家輝與其製作團隊對於盂蘭節習俗等資料收集相當充足,令觀眾容易融入劇情發展,而片中節奏相當明快,由中段開始靈異場面不斷出現,成功塑造出濃厚恐怖氣氛。
張家輝善長拍動作及喜劇電影,首次執導居然是恐怖靈異電影,他勇於創新求變的精神值得令人敬佩,而他兼固導演工作的同時,其演出亦十分出色,數場獨腳戲演出精彩,面部表情到位,欣賞他的演出就好像置身於其境一樣,特別一場接連於戲院及黑暗街道的撞鬼場面,實在給予觀眾一場逼真靈異體驗。
文/石头记
看《盂兰神功》前,我和大多数观众一样,印象中张家辉是个演员、影帝,没想到他会导戏,而且出手不凡。
这部片子是他出道二十年的导演处女作。
盂兰,是指农历七月盂兰节,就是鬼节。
影片讲述盂兰节 ,一个粤剧团发生的灵异事件。
整部片子82分钟,张家辉将惊吓点安排得密密麻麻,并且使用了大量脱胎于过去鬼片的吓人手法一一似曾相识又有自己改造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气氛营造方面,张家辉算做得比较到位的:比如昏暗阴森的色调,比如高饱和度的鲜红戏服、衣饰,猛地出现在画面中,显得诡异又瘆人。
此外,张家辉又把这个撞鬼故事,跟中国 古老民俗挂钩,更见地域特色。
有意思的是:片中提到了不少鬼节禁忌——观众完全可以用来当作辟邪手段。
片子挺好看。
张家辉导得不错,何况作为主演,他也为此片加了分。
处女作难免有瑕疵,难免力不从心。
比如冤鬼复仇的内容,我就觉得只是蜻蜓点水,剧组尚有发挥的余地⋯⋯(2020-6-3午睡前于宁波家中)
很喜欢的演员张家辉自导自演的一部电影。
有剧透。
故事围绕男主角宗华(张家辉饰演)展开的,但是有两条时间线,除了主要的宗华的那条还有一条宗华他父亲年轻时候的时间线。
男主角宗华大陆生意失败回到老家先是被妹妹厌恶,打电话给一个好友请求帮忙找工作但是被挂了电话,描述了主角的倒霉现状(现在想想也与后来戏班长辈所说的时运不济的人在七月容易见鬼相呼应,但是如果这是伏笔的话那也挺无聊的,因为后来影片里所有人都见鬼了),父亲却对他毕恭毕敬的,对他的回来十分开心,又向男主坦白以前是自己不对,不该一心想让他继承戏班云云,让我有点无语的是男主父亲虽然这么说但是影片里自始至终父亲都一直希望男主继承戏班,尤其是后来直接就说戏班就交给男主了这不是说话不算话吗。
前一部分表现了男主的现状和之前的情况,我觉得这里对男主角之前的情形导演(还是张家辉)有种想要稍微展露给观众给男主交代一下背景结果没交代好有种不够立体的感觉,欸,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就是说不清楚,看了电影就知道了。
随后男主父亲进了医院,戏班交给了男主来带领,男主开始频频见鬼。
其中我觉得男主的女朋友(前女友)那条支线剧情有点多余,我甚至觉得他女友的鬼魂就没出现过,女友父亲打给男主说女友死了男主也没有去看她女友后来直接把他死掉的女友忘了,可能是导演忘了。。
真无奈,然后父亲那条时间线说明了闹鬼原因,原来是父亲年轻时做的孽,现在鬼魂要回来报仇了,他父亲在医院里见了鬼说不要搞他的子女鬼听了后就走了去找男主的麻烦去了。
影片后面的高潮部分反而没有前面男主一个人时见鬼的情形吓人(我发现好多鬼片最后的高潮部分反而不如前面吓人了),而且我觉得剧情上完全可以想些别的方法和鬼战斗,电影里竟然打鬼附身的那个人鬼也会惨叫,这完全降低了鬼的神秘感和恐怖系数,同时我也觉得最后非得死一些人与影片前面的基调不符,男主被鬼附身干脆自杀了,欸,真没劲,有种烂尾的赶脚。
觉得电影有的地方有些拖沓,有些该精细描述的地方又没仔细描述,如果不是有两条时间线穿插着来有种这电影可以缩成一部微电影的感觉。
在鬼节给鬼唱戏这剧情也是老香港片里就有过的了,像是监控见鬼这样的桥段也很像是从咒怨那里学来的.我喜欢张家辉,虽然我貌似总是在贬低这部电影,但是对于第一次导演的作品来说已经算是蛮成熟的一部影片了。
比内地国产的鬼片强多了,我对这部电影那是责之切。
不知道是不是稍微看过一些鬼片的缘故,没被这部电影吓到,也可能是因为是在寝室里看的,室友就在旁边。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去影院看这部戏的,事实当然是没机会了。
刚才在乐视看了张家辉自导自演的恐怖片《盂兰神功》,其实我一开始把盂兰的盂读成了孟子的孟,粤语原版,片长只有八十多分钟,相比现在动辄两三个小时的片长,显得有些诚意不足,但是看完之后,整个人吓傻了,剧情有点模糊,还有很多信息量有待挖掘,于是就跳着回看了很多细节,现在我不得不为家辉点32个赞。
总体上,人物表现很出彩,尤其是张家辉在黑暗中大汗淋漓的镜头特写,看得我毛骨悚然,不得不握紧拳头、抖动双腿来保持镇定。
小燕很漂亮,演的不错。
唯一不足的是妹妹这个角色,有点头重脚轻,开头给了妹妹很多空间,但后来不了了之,其实这是四十年前的恩怨,妹妹本不应牵扯过多,所以开头若是轻描淡写的话,相信效果更好。
不同于一般的复仇,本片更多的是宿命。
与其说是鬼造成了这一悲剧,不如说是张家辉自己,影片一开始,张家辉就以失败者身份出现,也就是宗华,回家后满头大汗,精神恍惚,生意失败、女友死亡、妹妹讨厌、朋友躲避、老爸有过节,可以大胆猜测,其实宗华已经准备在自己人生的低谷了结生命,发微信给死去的前女友,就好像女友还没死一样,显示了宗华内疚脆弱的心理,可能宗华把生意上的失败怪罪女友,导致女友自杀,后来女友老爸的电话证实了这一点,对方很气愤,遗书上肯定是埋怨宗华逼死了自己。
回家后,宗华看照片,照片上是谁也没给特写,直到最后宗华自杀前的意识流,真相大白,原来照片上的是宗华母亲李艳秋,另一条故事线上的那个老女人,四十年前纵火案的犯罪嫌疑人。
老女人李艳秋当家花旦,但是唱戏时崴脚受伤,貌似是被鬼怪附体了,当时镜头给了几个凶神恶煞的雕塑特写。
后来被那个好色的老班主拒之门外后,李艳秋的脚部特写,貌似也是被鬼俯身了,在床上挣扎拿剪子自杀的女人就是李艳秋,和宗华一样,杀死自己和鬼同归于尽,证实了李艳秋当时确实是被鬼魂控制。
李艳秋纵火是出于报复还是被鬼魂控制所为,我到现在还不清楚,准备再看看。
那些鬼都是谁?
宗华回家在卧室看照片时是李艳秋,宗华在车上看到的红色女鬼是其母李艳秋,黑夜里走在宗华前面、把宗华吓得半死的女鬼是宗华的女友,附身小燕和宗华做爱的是女友,窗外黑影偷看的是李艳秋,后来附身小燕杀宗华的是四十年前的小骚货,小燕被至少两个鬼俯过身,窗外的一团火应该是当年被烧死的鬼,梳妆台前无脸的鬼是小骚货,因为当年李艳秋把汽油还是硫酸泼到了小骚货的脸上然后烧死。
还有很多地方出现鬼,具体是谁有待进一步分析,我最疑惑的是妹妹被鬼上身之后的行为,变得懂事好学了很多,有次还为宗华说好话,后来想穿妈妈的戏服,他的妈妈确定不是李艳秋,这个妹妹的种种行为显得扑朔迷离,附身的是被烧死的鬼还是另有其鬼?
伤脑经!
可以肯定的是,最后控制小燕和妹妹的应该是认识的,而且还有某种同盟,因为她俩被附身后行动一致,妹妹维护小燕,说她有那种病,小燕用红眼珠怒吼威胁班主让妹妹唱戏。
其实还有一点,最后把小燕提到半空中摔死的很有可能是宗华女友,她把小燕提到半空中等了好久,貌似在考验宗华是不是爱上了这个女人,直到宗华做出了爱的举动,伸手去搭小燕,这时女友深受刺激嫉妒恨瞬间把小燕落地摔死。
几个事实是,鬼不会烧香,宗华当时也没被附身,所以宗华醒来后发现被人当死人拜,显然是自己所为,后来在监视器看到自己跳楼,更加说明,宗华当时的精神状态已经差到极点,人格分裂、重度抑郁。
假如鬼魂只是一种象征呢?
假如这些全都是宗华想象的呢?
有没有另一种可能,鬼魂只不过是用来掩盖这一场实实在在的人间悲剧?
宗华有杀死所有人的动机!
首先,人在穷途末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
其次,宗华和所有人都有矛盾,你可能会说小燕是个例外,错!
大错特错!
小燕可能是伤害宗华最深的人。
小燕和宗华一夜激情之后,竟然矢口否认,宗华请她去看电影也被无情拒绝,当时宗华的脸色很难看。
至于他俩的关系,结尾众鬼魂看戏,他俩坐在一起,手部慢镜头可能有含义,暂时不知道。
通过妹妹之口,得知宗华当年发誓混不好不回来,这次回来显然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希望能得到父亲的帮助,但是,除了父亲之外,戏班的所有人一再为难他,陷害他,讥讽他什么都不懂,让他再次感到无助。
总之,在矛盾的升级中,宗华最后杀死了所有人,并以自杀来了结痛苦的人生。
只不过,这一切都用鬼怪之事隐晦的描述。
细节上可能解释不通,但故事走向却是吻合的。
一切皆是猜测,请勿对号入座,如果真心不喜,请君一笑而过!
刚刚看完,的确是有些没有弄明白的地方,不过这不是那么影响整体剧情的走向,大致上可以看出来是这样的2条剧情线通过不同手法穿插来完成整体的剧情构造的。
其一,40年前的线(南韵幕粤剧团):李艳秋,是40年前的花旦,因为年老色衰(原谅我这么写,貌似看剧情就是这样)被旧班主因为演戏很多场都出错被嫌弃,更有一个剧团貌美如花的新花旦(秀玲)在勾引旧班主而导致她根本不能演出。
但是其实从开始就能看出来,她在演戏的过程中就有了问题,后来干脆被“好兄弟”给附身了,于是就有了那么火烧的情节,和后来她通过自杀的方式来消灭“好兄弟”的方法。
其二,宗华主线(艺阳天粤剧团):因为女朋友轻信别人导致出版社(印刷厂?
)被人骗卖了,经商失败的他在十多年后又回到了父亲身边,可惜父亲虽然对他很好,不过在以前可能对他自己的主张一直持反对意见,估计父子俩关系也是挺僵硬的那种。
从影片不断的给他各种能看到或遇到“好兄弟”的戏份来说,应该算是印堂发黑,必须小心的那种吧。
自从班主心脏病复发入院后,剧团里面就不断出现怪事。
他同父异母的妹妹晶晶应该算第一个被控制的,而后小燕(貌似被不同的附身2次),接着怪事多,以及最终戏码剧团全灭和通过相同的自杀方式来消灭“好兄弟”。
但是,剧情中宗华一直看到的红色旗袍呢?
隐约看到几回的花旦呢?
有没有几个人看到,宗华在班主给他留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色的箱子,不是他自己的拉杆箱,里面全是旧物,有旧照片、旧报纸、旧手稿等,这些都是他母亲(李艳秋)留下的物件,红色旗袍,也就是他母亲。
我估计剧情是这样的,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老花旦因为与啸天(班主)分手,抛弃自己的夫儿之后自己跑到别的剧团去唱戏,但是被剧团的旧班主抛弃。
于是在被附身的情况下放火少了剧团,最后通过自尽的方式了断,但是她始终割舍不下的是他的丈夫和儿子。
于是趁着七月,就回来看他们,这也是为什么总能隐约看到红旗袍的关系。
个人觉得,抛开小燕喝醉酒那场被附身的戏,最开始附身给小燕的,就是李艳秋了!
这点很重要,之后的很多剧情就能说明白了。
另外,剧情说道小燕喝醉了,与宗华的一段激情戏也是有前兆的,影片一开始,就隐约的通过一位老人的眼睛,看到了从道路那边走过的一个影子,在暗处看不清楚,但是大致能看出来穿的是裙子,这个应该就是宗华的女朋友吧,之后才有了小燕被附身的激情戏,好吧,我们的红旗袍李艳秋正在窗外偷窥-。
-再来,宗华睡醒后发现被祭拜的时候,通过附身,重新的来见他丈夫啸天班主,这也是为什么总含情脉脉的看着班主的缘故吧。
晶晶嘛,其实我觉得通过被控制,更能说明小燕是被李艳秋附身的,因为从一个二十多岁叛逆的少女突然变成了“支持”哥哥的好妹妹转变的太快,而且又通过监控来给了几十秒的一个影像,更能说明了她不是被附身,而是被控制,最后是她被拽走了就能最好的体现。
所以,小燕被附身的时候是晶晶打的圆场,说她这是老毛病。
当然,李艳秋也总在深夜里教晶晶唱歌,于是就有了那一幕两人夜里练戏,和晶晶对班主说想要穿妈妈的戏服这码子事。
不过虽然这么说,你能回来人家也能回来,于是趁着七月,40年前被火烧的那些剧团成员也回来报仇了,这也是证明了为什么前面总有被附身的,但是一直都没事的情况,而后来被附身就要杀人报仇。
就在监控那场剧情的时候,出现的黑影,大概能猜到就是新花旦秀玲来复仇了吧,发型的造型有些相似,而且是真心想杀宗华,但是小燕来了,于是秀玲(暂且先这么认为)就附身小燕想要杀宗华,但是小燕已经被李艳秋附身,于是两人抢夺小燕的身体,李艳秋怕秀玲会占上风,就喊宗华走,可惜他吓傻了,根本不会动。
于是她爆发抢夺了小燕的身体,这才有后来宗华说:“你为什么要杀我?
”小燕付之一笑的情节。
哦对了,窗外突然出现一火光,我觉得可能是被挤跑的秀玲吧-。
-嗯,以上情节是不是感觉穿插到剧情后通透了许多呢,一边回忆剧情一边写,本来挺严肃的剧情我却越写越搞笑,好吧,就此打住,请诸君再研究研究吧!
回归之后,我一般就不看香港恐怖片了。
因为导演们都拍符合内地口味的合拍片去了,恐怖片太小众。
加上恐怖片成本低,就意味着没什么钱请大明星。
没有大明星的恐怖片,怎么赢得内地几亿票房呢?
所以,没人拍,拍不好,我就不看了。
《僵尸》无疑是特别的存在,是部光看预告片就觉得很认真的恐怖片。
由此我很感谢麦浚龙。
由此把他从“阿娇男友”和“纨绔富二代”中拉出来,并且听了他的几张专辑,发现他还有点抱负。
言归正传。
看这部连名字都太着急的恐怖片,无非因为一件事。
它是张家辉的处女作。
这里不说演员转型到导演,歌手转型当演员,演员又跑去唱歌等等。
首先,我们都喜欢张家辉。
张家辉拍恐怖片,好比陈果拍科幻片,大家都吃了一惊,连忙问点解?
点解不是文艺片?
点解不是枪战片?
点解不是爱情片?
大概也是因为成本低,但由此可窥见张家辉并不是脑袋空空,因为恐怖片,相当需要想象力。
并且人家拍得有模有样。
你要鬼,就给你鬼,一个不够,给你十个。
你要氛围,就给你氛围,冷冷长街末尾的一抹幽蓝亮光,街旁是盂兰节隐隐约约的香火,这氛围够不够。
你要演员,就给你演员。
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张家辉,最佳女主角吴家丽,好像蛮会挑片子长得又漂亮的刘心悠,够不够?
你要背景,就给你粤剧戏班,白衣女人午夜长袖善舞,一把幽幽粤语女唱腔,简直就是老式鬼片的标配。
你要吓人,统统都给你。
张家辉醒来发现脚断,恐惧之下调监控,发现是自己撞鬼梦游跳下楼摔断。
刘心悠鬼上身在空中倒立蜷曲翻滚各种瑜伽都做不了的诡异动作。
张家辉妹妹从电梯监控展现出来的翻版蓝可儿视频。
大白天人来人往张家辉一抬头镜头一转,台下坐了一群呆呆的无脸人,男女老少皆有。
这些够不够吓人?你要故事,抱歉,这个没有。
对,没有故事,情节乱七八糟,到底为什么鬼要上身?
鬼不是有仇报仇吗?
我尚且理解一下,吴家丽四十年前被夺了上台,就算委身戏班也无济于事,心魔之下一把火烧了戏班。
那么,当她丈夫儿子在同一个地方搭台唱戏,原戏班的鬼纷纷出来报仇。
但片头时,在台上的吴家丽脚突然好似被人抓住,那又是什么鬼?
况且如果吴家丽丈夫也是戏班,为何要跑到别的戏班去呢?
一部优秀的恐怖片,除了营造氛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故事讲清楚。
在这个之外,再来制造一点悬念,尤其是结尾处。
突然伸出的手,突然张开的眼,突然掉落的照片,突然打开的门……泰国有部恐怖片,男主一开始就无意中说脖子痛,中间也提了几次,到了最后脱身在医院休养的男主看似开始了平静的生活,观众却从窗户反光中才看到男主脖子上一直骑了个女鬼,令人无不拍胸惊呼原来如此!
《僵尸》也是到最后几分钟才令整篇电影升华,原来不是遇鬼,是男主角频临死亡之前几秒时间无限放大的另一层意识。
而韩国的恐怖片大概在三分之一便揭示缘由,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末了以为终于太平,哪知女鬼仍然没放过主演,令人回味无穷。
至于内地,别说笑了现在内地的恐怖片都是来圈钱的,当观众是弱智,从海报到故事统统负分差评滚粗。
所以,好的恐怖片,一定要有完整的、逻辑严明的故事作为支撑。
不管倒叙顺叙插叙,总之要令人看得懂,一步一步发展,最后解开谜底,这才是功力。
而本片没有做到。
其次,我爱张家辉。
所以这部好像就是烂片,但是我还是要写一写。
我打的所有分数,都是给他的。
张家辉——张家辉一身白色西装,实至名归手捧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奖杯。
当全场鼓掌打着拍子伴着他唱起那句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的时候,在电脑前看着直播的我,也激动得不能自已。
而当他忘乎所以地握着奖杯模仿电影里挥拳动作时,我也忍不住鼻子发酸,眼角泛泪。
仅仅因为,相信我们和他都知道,这注定是他人生中最好的一场戏。
在这场颁奖礼上,他半开玩笑地说将来纪念他的时候要配上彩色照片才好。
而我觉得如果要好好地做纪念张家辉的专辑,他在这个颁奖礼上的表演将会是最好的片头。
是啊他甚至提到10来岁的时候第一次看《教父》的时候,就被电影食脑了。
而我记得的最早看的电影,是日本《复仇的铁拳》,情节完全没有印象,但一定简单粗暴热血,而那之后的时光,也像《激战》里的程辉一样,许多年匆匆而过。
但为什么看到张家辉在《激战》的演绎还是那么激动。
仿佛是看到《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雨夜脱逃,仿佛是看到《天堂电影院》里所有旧日亲昵镜头剪辑后的重现,仿佛是看到《教父2》里杀人后在人群焰火中走过的那张坚毅的脸。
这些电影,是不是也把我的脑给吃了呢?
还没来得及好好回答这个问题,已经连着看了两场张家辉之后演出的电影,《魔警》和《盂兰神功》。
前一部张家辉不算是主角,更多地是被当做一个符号被林超贤从《激战》中借用过来。
无论是吴彦祖那张失去神采的脸,还是到最后点出“人心总纳一点黑”的莫名其妙的剧情,都照出了张家辉努力张扬的笑脸后的空洞。
看完这部已经对张家辉的状态有疑惑,但是《盂兰神功》上映的时候,还是抱着希望买了优先场的票,想看看能否找到一丝类似《激战》那样的惊喜。
《盂兰神功》与《僵尸》——当电影结束的时候,我难掩失望,不自觉地将它拿来和麦浚龙的《僵尸》作比较。
同样是作为导演处女作的恐怖电影,《盂》比《僵》差太多太多,无论是剧情,表演,还是整体设计,《盂》都是一部差片。
从剧情看,漏洞百出,让人无法不去吐槽。
吴家丽最后出现在和童年张家辉的合影里,按剧情是想告诉观众这就是他的妈妈,但那条线的叙述毫无一丝铺垫。
如果她都为班主生了儿子,到上不了台的时候不应该是抱着儿子去恳求老爹么?
儿子都生了还不顾情面,再多委身他一次会领情么?
即使吴不顾儿子作死烧了戏棚的时候班主能侥幸逃出来,依照设定中他薄情的尿性,怎么可能对这个女人留下的儿子好呢?
无法想象主线还能处处描绘老班主对张家辉的关切。
再看张家辉同父异母的妹妹,这个设定中二十来岁游手好闲女青年,到剧情中段鬼上身的时候偏要学戏而且要穿她妈妈留下的戏服,难道是想说当初烧死的篡位花旦就是她妈么?
那不是四十年前么?
张家辉遇鬼的情节也是令人摸不着头脑。
明明晚上刘心悠就在张身边大费周章地鬼上身,结果画面一转就到了第二天了,是想说刘被鬼附体之后就出去玩了?
还有张家辉白天不会看到刘排练么?
是要多没心没肺才能问都不问?
此类槽点太多,不再一一列举了。
最好笑的是,在结尾的时候拍张刘的鬼魂含情脉脉地牵手看戏是什么意思呢?
想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吗?
那应该在她鬼上身的时候,好似《山村老尸》里吴镇宇抱住黎姿那样真心救她,楚人美才会退却好吗?
反观麦浚龙的《僵尸》,结尾部分起到了升华全片的作用。
将所有凄厉惨绝的僵尸故事,全化成一个中年失败男人自绝时的迷梦。
而且《僵》全片无甚硬伤,无论主角配角笔墨皆有着力。
每个人身上都附着孤独感,苍凉有劲。
从表演看,张家辉毫无影帝风范,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迷茫直到最后死去,仿佛他才是被鬼上身的那个。
他在这部戏里的表演平淡之极,似乎想表现出一个备受压抑的中年男人形象,但除去光环之外,没有一场戏有称得上发挥的地方,作为自导自演的影帝,这么无私地不给自己加戏难能可贵。
而一众配角也没一个能撑得起角色。
除了上述剧情硬伤导致的电影骨架畸形外,原本可以刻画丰满的父子情,鸳梦重温,冤鬼怨念等等的血肉亦乏善可陈。
整体设计方面,整部电影本身像极了鬼上身,让人想逃得远远的。
反观《僵尸》,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深情的背景,而且人物之间各种精彩的交叉对手戏,在一个封闭空间里织起一张巨大的网,把观众牢牢粘住。
《盂兰神功》从片头开始就预告了自己的毫无野心。
借用与剧情无关的各种桥段,想尽办法凑恐怖元素却反将自己变成一部散漫的小品。
不相关的片头,无节操复制蓝可儿电梯录像,背后长脸的烂梗,分辨不清刻画乏力的反派鬼魂,余味糟糕的结局等等,全都让本有机会升华的剧情一次次令观众出戏。
再拿麦浚龙的作品来比较,《僵尸》光是靠美术设计和结局已经完胜《盂兰神功》。
《僵》里面恐怕只有一场高大神秘鬼魂走过钱小豪和惠英红的戏同核心剧情无关,但这场的气氛像极了孩提时代反复出现的恐怖梦境,诡异气氛营造堪称完美。
结尾的神反转也成为了一面镜子,将所有的剧情重新映照了一遍,霎时将电影升华。
那么到底,这两部电影相差在哪里呢?
显然,靠《激战》再获影帝的成功反而成为了张家辉的负担,在这部自导自演的片子里他完全束手束脚,像是参加一场被逼着相亲的约会。
而麦浚龙的处女作自始至终体现了孤独清冷,人生难追的气息,可以将其称为是一种爱,是感受到电影能展开并描绘人性种种后的赞赏。
可以说,是否有爱,成为了电影成败的关键。
只有带着爱拍出来的电影,才能让观众爱上。
张家辉小时候看的大概是教父第一部,但若看完第二部就更能理解到,老教父对家庭的热爱以及对成为大家族酋长式人物的热衷令他在这两方面得心应手,而第二代教父的冷峻取代了这样的热情,这或许和他的人生角色是被迫接受,以及西西里爱人的惨死有关,但从第二部里的确看到他对家庭的爱并不是原生态的,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那种征服对手的快感,更像是一种恨。
两代教父的结局其实告诉观众,人生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拍电影,也是一样的。
张家辉热爱的,始终是表演,而转身开始做导演,应该是过往不受重视的演艺生涯带来的反弹,对观众认可的一种渴望。
但他热爱或者擅长的,还是表现人物,一旦开始讲故事,在抑制自己人物表现的同时,采用蓝可儿,背后长脸这种噱头,只能赢来观众对这些噱头的津津乐道,而忘了这部电影究竟想说什么。
李安与世界杯——曾经有一篇神级影评,是神秘网友西班牙眼写李安的《色戒》。
将电影中的情节解读出国共伪三方勾心斗角的的广阔内涵来。
除此之外,马伯庸关于少年PI奇幻漂流另一种解读的影评亦令人耳目一新。
李安似乎干惯了这样的事儿,《卧虎藏龙》和《断背山》里面均有引而不发的感情脉络。
这样的电影就像一款成功的香水,不同阶段的味道交相辉映。
其实每个人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同样是大导演,李安能够把故事讲出不同的层次来,诺兰则像钟表匠一样追求电影本身的结构,老马丁喜欢粗粝的黑帮气息,王家卫则擅长表现主义(装逼)。
这些拍电影人的所谓胜利,在于他们拍的就是他们的爱。
《盂兰神功》上映的时候,2014年世界杯正进入高潮阶段。
每个人都从这个大舞台上追求到了自己想看到的景象。
阴谋论的最开心,各种看似偶然的事件被他们解释得风生水起。
看戏的,等到了德国队屠戮巴西。
看帅哥的,也各自找到ta们中意的对象。
追求酷爱刺激的,听了阿迪和耐克广告的话,一股脑儿地押注在某场比赛上。
缜密分析的,找到了赔率数字的各种变化和赢钱的可能。
关注某只球队的,自然为自己的热爱增添了注解,而关注胜者为王的,当然投入了德国队的怀抱。
就连旁观面相的人,都从这个舞台的人的脸上印证了自己的理论。
这样一场大戏落幕的时候,皆大欢喜。
想到搜索《色戒》影评的时候,看到作家水木丁写的一篇,将这电影解读出青春小说的味道来,和西班牙眼的分析放在一起看,我只能说,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生活。
电影如此,生活如此。
人生森林——参加过一项野外拓展训练。
在西贡的郊野中,凭着相对年轻的冲劲带着队伍找寻目的地,要在指定时间(三天两夜)内通过三个目标点回到营地。
由于从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加上不同状态的队友因素,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时间条件限制下,达到一个点后就折返回去。
但这样的经历依然留下了很多回忆,比如西贡山头眺望渔家灯火的美景,午夜密林中伸手不见五指的行走等等。
虽然由于种种限制,没有完成预想中的路线,但我们还是画了一个小一点的圈回到了起点,也是一种圆满。
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对夫妻生育第四个孩子的时候被发现这胎儿已经有了致命的疾病,但他们最后选择将这孩子生下来,这孩子活到第28天就去世了。
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兄长的爱,模糊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的色彩和声音,亦有笑容和病痛。
也许真相并不这么美好,但我选择将这个故事当做一个寓言。
人生总会是圆满的,无论这个圈是大是小,带着爱还是恨,快乐抑或疲惫。
无论经历过什么,我发现,在人生的森林里,跑回的,永远是出发的原点。
重要的,便是这个画圈的过程。
而我们为什么爱电影,去看,去观赏一场场别人的表演,就是想知道,另一种画圈的可能,另一种人生的味道,体会到自己圈里圈外的风景。
《天堂电影院》做到了,那些剪下的接吻镜头代表了别人残缺的爱情和人生,却在结尾为多多和我们补上自己心中的遗憾。
《僵尸》做到了,那种被人遗忘的感受,精致而凄凉的质感,以及结局的映射,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和导演致敬僵尸片的想法。
而其实《盂兰神功》也做到了,张家辉现在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导演了,我们呢,也在鬼节的时候,有了一个暂时忘却自己,感受惊吓的去处。
其实这部电影很不错,只是叙事手法和别的电影有差别。
电影全篇说的是两个故事,最开始完全看不懂之间的联系,直到故事后半段权叔提及40年前的一场火灾,两个故事似乎开始有了一丝丝联系。
故事末尾张家辉被上身之前,第二个故事的发展与40年前的戏棚着火事件慢慢开始重合,我才发现其实看似两个独立的故事不过是在相同地点不同时间上演的同一幕,故事相隔四十年。
班主林威就是40年前的那场火灾的班主,与艳秋和秀玲之间的情欲有了张家辉两兄妹。
回顾整部电影,故事脉络也就十分清楚了。
四十年前宗华妈妈纵火烧死戏班的人,在生下宗华后被附身自杀,40年后被烧死的戏班成员回归报复宗华,并杀死了戏班一批人。
总的来说,张家辉的处女作拍的还是很不错的,不管是音效还是剪辑,亦或是故事整体连贯性都很好,美中不足的就是饰演张家辉妹妹的李元玲演技还有待加强。
总之,力挺
你们都是从哪里看出来前后两个班主是一个人呢?
真是厉害啊!
回去好好看看主演名单,两个班主明明是两个人好吧。
老班主在大火里和小丫鬟一起被烧死了,吴家丽老公林威相当于霸占了人家的戏院,这些鬼是回来报仇的。
这也就解释了林威喊:有什么你们冲我来,不要搞我的子女这句话,电影最后主演名单里明明写的啸天(班主):林威, 旧班主:另一个演员, 就是一个简单鬼来要回自己戏班的故事,哪里那么复杂。
而张家辉是因为出版社赔钱埋怨自己的女友,导致女友自杀(这也就是他发微信告诉他女友不是因为赔钱和你分手,实际就是因为他肯定每天叨逼叨这事,他女友才自杀,他女友这时候其实早就死了,不然干嘛不打电话而是发微信,他这是心理暗示自己女友还活着)所以他从大陆回来才会满身带着怨念回来,也就是医院老太太告诉他现在不要外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兄,你印堂发黑啊。
有了怨念才会招来冤鬼,所以这些鬼魂才借机回来找他老爸报仇,最后他替他老爸还债,同时也还了自己欠女友的债。
这恐怖氛围箱单不错。。。
纯为吓人而吓人。香港恐怖片抗旗人张家辉表示自己其实很胆小,听人讲鬼故事他会捂着耳朵尖叫:阿…我什么都听不到…小时候看鬼片,吓得他一路狂奔滚回家。他心目中最吓人的三部恐怖片第一是港片《女魔》,第二《驱魔人》,第三《午夜凶铃》因为听人说太吓人还没敢看。所以你他妈拍的这是什么鸡脖玩意
中元节继续看《盂兰神功》有点可以哦😍“渣渣辉”的处女作还是不错的,故事通畅,节奏得当。而本片最大的特点肯定也是声效的运用,新时代的鬼片自然也仿效欧美不少!不要说不恐怖,你拿一电视声音,或者一手机,能恐怖才怪事!蓝光收录的7.1音效,有家庭影院的朋友,你可以大声点试试..😏
氛围营造的OK,但是故事很烂,很散,大部分全是状态,缺少戏剧。
三星我打的蛮犹豫的,因为剧情真的不咋滴,就完全好像是为了吓人而吓人,但是吧,它又不是很吓人。
气氛很不错!
作为恐怖片,本片的气氛烘托已经到位了,虽然时不时的一惊一乍挺作的,但车下的小孩,化妆的烂面女鬼,瞬间的鬼附身还是足够吓人。故事相对薄弱了一些,吴家丽那条故事线作为辅助,未免太模糊了点,严重破坏了电影整体的完整性。不过鉴于这是张家辉的导演处女作,很认真,所以还是很不错的了。
恐怖气氛营造得还不错,配乐的功劳很大。两条平行的故事线,讲得有点乱,很多情节没交代清楚。鉴于是张家辉的导演处女作,还是值得鼓励的。顺便说一句,只有我觉得刘心悠长得像年轻时的郝蕾么~
影院深巷回头客,舞台飘飘灰面娘,鬼影实录X驱魔人X丧尸出笼,剪刀插喉关公扎心,花样够多。张家辉还是先留在香港好好发展吧,玩到极致后再来大陆整个主旋律盂兰行动之类,总比现在不上不下的低压槽好
处女作得太明显了吧,真的好烂啊
就没看明白这都是谁跟谁
恐怖指数 6 分剧情 5 分
各种桥段有点生拼硬凑,逻辑性不强。
节奏太慢 剧情不得行 恐怖感全靠 突然吓你
滥竽充数的情节和上下逻辑扯不上关系的剧情实在让人感到张家辉的导演生涯起点略低
“演而优则导”这种事,终究不如“隔行如隔山”,但张家辉的确是够诚意,够用心的了。片子是大陆不准上映,难得一见的港产鬼片,但还是老样子,灰暗得看不清状况。大意上还是讲,善有善报之类的,意思上没有太大突破,但至少不比某些惊悚片差,就是故事太过平铺,只穿插了一条“前因”暗线而已
我不喜欢张家辉。
个别场景挺渗人,整体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张家辉的首部自导自演之作,不算烂,只是不好看而已,鬼片,不太恐怖...
剧情交代太不清不楚,乱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