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及待的赶了早场去看,看完真的感觉这部电影让我意犹未尽,还想再看一遍。
首先,片子果然是超级商业片,不会艰涩难懂。
但需要一点智商和耐心。
全片的质感超级高级,唯美但又对比鲜明。
不去大屏幕看,绝对亏了。
人物的对白台词真的太好看了,因为耳导说了不要剧透。
所以只能点到为止,但是梁生的原声台词真的好听,一博的多种方言好溜啊,上海话,日本话,国语,粤语无缝衔接,牛逼。
让我最难忘的一个场景是叶先生(王一博)与日本人(森博之)在更衣间的那一段,叶先生真的把亦正亦邪演绎的太到位了。
绝了。
已经订了下午,我要继续去看一遍。
节奏紧凑,剧情紧张,结局巨爽!!!!
谢谢看的意犹未尽!!
必须二刷!!
迫不及待!!
牛逼!
开始会有几个线索,后面随着剧情逐一展开。
可以享受解密的乐趣,但是非常好理解~过度都超级丝滑,一整个全神贯注。
人物关系人物立场,最后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结尾真的爽翻我的每个毛孔,不剧透,大家自己去看!
本来想着疫情好不容易放开,好长时间没去影院了,其它都是动画片之类的,这个看着是谍战,应该还可以。
结果……真对不起自己花的钱。
哎……剧情稀里糊涂,演员演的也就那样,没啥吸引人的看点。
电影院那空气也是闷的要死,戴着口罩难受死了,提前跑路了。
不过,女演员倒是都挺美的,旗袍穿着真好看。
谁看谁后悔。。。
我买的时候只剩第一排的票,然后剧情那种叙事手法我真的很难看进去,一堆没什么意义的对白,梁朝伟表现中规中矩没什么惊喜,,但是王一博,我看预告的时候以为还不错,但是大荧幕上看完整的真的不一样,这哥就不能好好把脸消肿再演吗?
并且他很呆演技很拉胯。。。。
本来第一排就头晕,更加雪上加霜(对了我是冲着梁朝伟去的,现在觉得他烂片率越来越高了。。。
滤镜稀碎。。。
)
9点左右看的吧,看的过程中我一直看手机,怎么还没播完怎么还没播完,很尬,感觉是不是在看文艺片……没有剧情…演技水平也很一言难尽…为什么这种电影一定要请流量呢?
想不通……春节档电影请也请个有演技的吧……看到微博一片刷出来的好评,能不能正视一下真实的观众感受……看完就真的很无语,就很后悔,大年初一我为什么选了这部啊
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有故事感的电影,程耳导演的审美一流,画面非常的美有着那个年代独特的样子,独具艺术性。
有些情节是没有任何话语的,但是通过眼神和动作,可以感受到那种年代压抑的感觉,让人沉浸在这个紧张的气氛中,背负着重大的使命,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保卫着祖国,让我们记住那个时代无名的人。
梁朝伟的表现很沉稳放松,周迅的表现很细腻,有种深层次的心态,不愧是影视界的大佬。
王一博做为电影界的新生,却把角色演的出神入化,他个人出演什么角色都代入得特别迅速,为了一个角色可以无时无刻的练习,通过自己夜以继日的努力把叶先生的孤独,内心的苦和亦正亦邪演得很生动,所以这一部电影我觉得很值得去观看,超级商业大片《无名》!
在《无名》定档后,就很期待了,只对个人而言,还是对20世纪30、40年代时期历史和故事是感兴趣的。
都说程耳导演的作品会不太好懂,为了能理解程耳导演的思维方式,特意补了补《边境风云》和《罗曼蒂克消亡史》,确实给我带来了看其他电影没有的感受。
大部分的电影作品还是会直给多一些,即使没有看全,前后的片段和直给的结果,大概其可以猜个大概。
但是看程耳导演的作品,真的是不能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当然这次的《无名》也是值得认真观看的,一定要注意细节!
是王一博。
我实在没想到,他的戏份如此之重,整部电影,前半部梁朝伟为线索,后半部说是他的主场也不为过,且有大段大段的个人戏、内心戏,两场最重要的打戏也都是由他来主导、完成的。
戏份重,令人目不暇接,几乎没心思去想,万一哪里失误了怎么办,事实证明,根本无需多虑,他的每一帧镜头都在情绪中,为电影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除了他擅长的动作戏,眼神戏、内心戏也完成得可圈可点,他让我忘记了他是个新人演员,他就只是亦正亦邪的叶先生,前半部狠戾,后半部又沉郁得令人钦服又心疼。
几次落泪,层次鲜明,本片中,他讲了上海话,还有大段大段的日语,与梁长达五分钟一镜到底的打戏,是本片最华彩的篇章,乃至到了最终,他依然有传神的眼神与动作,实在是精彩到最后一秒!
现在我懂了,为何耳导那样赞许王一博,“奉献了近乎完美的表演”“独特的语言天赋”“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每一个词都恰如其分。
如果说耳导是艺术家,那么叶先生就是他镜头中的缪斯,只有看过整场的,才知道他演得有多出色,以致于我走出了电影院,心里转来转去就只有一句话,苦心人,天不负。
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连拍42小时、苦练上海话、监视器前一蹲就是一天,都值了。
我相信,电影演员王一博将收获他的第一批影迷了。
-无谓2328
《无名》的结尾,王一博饰演的叶先生去到香港,被人问何时来到香港,他说“民国二十六年”。
民国二十六年,便是1937年,一个影片正片中多次被提及的时间。
看过全片的我们知道,叶先生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去的香港,那么他说1937年,除了隐藏身份,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也许讨论清楚这个原因,我们也就理解了这部电影。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在叶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本身。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叶先生是没有来历的人。
《无名》中,其他人的来历都有些许交代,王传君扮演的王队长,是在上海有家的人,有父母妹妹;梁朝伟扮演的何主任,来自广州,且有妻室,他的妻子是周迅扮演的陈小姐;黄磊扮演的软弱者张先生,在广西有一块可以望见漓江的地;大鹏扮演的唐部长,是何主任的表哥……惟独叶先生,他的来处没有交代,他唯一的俗世牵挂方小姐,也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经历过什么,没有交代,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们1937年之前有过婚约。
1937年有卢沟桥事变,有南京大屠杀,在战争全面爆发下,身如飘萍的年轻人,家国不保,婚约也是游丝软系。
此外,影片中其他的细节,也在昭示这个青年的“没有来历”。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他的语言。
导演程耳一定是在语言表达性格上动了心思的。
比如森博之扮演的渡部,一直说日语,大鹏和梁朝伟一直是说普通话,所以我们在影片中会发现一点很有意思的对峙感,森博之和大鹏和梁朝伟三人说话或者两两对话的时候,都在固执的使用自己的语言,仿佛他们在用话语表达话语权的抗争一样。
而王一博是不同的,他和王传君说上海话,和森博之说日语,他唯一大段的普通话,是对张婧仪扮演的方小姐说的。
而我们知道,那一刻,他才是他的本真。
而除了这些影片中表现的身如飘絮,在影片结尾香港部分,王队长的妈妈问叶先生家里还有什么人的时候,叶先生仰脸看她,眼神空白而无辜,王妈妈瞬间心软慌乱,仿佛触破了什么似的转移话题。
这里要感谢王一博的眼睛,这种眼睛微长而下三白的人,不抬脸直接向上看人的时候,是阴鸷狠辣,可是他整张脸迎着人看过来,眼神清澈到几近空白,就是无辜而幼态的。
在影片中,这两种眼神交替出现,人物正邪切换自如,这成为这部影片悬疑感的重要因素。
我亦飘零久,肠中转愁盘叶先生是很苦的人和大多数影迷一样,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观看来理解电影,而不是听主创说了什么,但是当我看完影片后,尤其是看过第二遍第三遍之后,耳边回想起之前看到的采访中,王一博说的“叶先生是很苦的人”。
如上文所说,或许为了强化叶先生的飘零和孤寒,影片中设置他是没有来历的人,所以他在整个故事中,牵连最深的两个角色,就是王队长和方小姐。
最残酷之处在于,王队长杀了方小姐。
叶先生和王队长,其实蛮有落地为兄弟的感觉,他们是不同的人,但是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等待,一起杀人,一起做一些无聊的小事,也在经年的杀戮中,把他人的生死看做是无聊小事。
在这种境遇中,身边的其他人,是豺狼或者羔羊,他们或许是彼此眼中为数不多的“人”,袍泽之谊日益深厚。
但是他们终究是不同的人,方小姐早就是王队长眼中的猎物,而她是共产党,给了他名正言顺杀她的理由,他在他父母处受到的煎熬,成了他杀害她的动机,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唐部长的“选择时机让他们知道我知道”,比如特务机构的末日等,共同促发了这个结局。
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也有一点质疑,叶先生杀了王队长的时候,是锄奸和报仇,为什么,他会在那个时候流泪下来。
但是仔细回想一下,会发现这个情节设置,是精妙的。
叶先生第一次和王队长变脸,是王队长问“感情问题?
”叶先生脸色大变,问“你怎么知道(当然是上海话)”,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关系的暴露,便是危险的来临,所以叶先生回过身来第二次问“你怎么知道”的时候,目光锁定王队长的脸,他不只是想要知道他怎么知道的,他还要推测,他知道多少。
在这一刻,他是防备王队长的,并且转身的变脸我们也知道了,他其实已经对王队长起了杀心。
后边的线索虽然都在指向王队长,但是叶先生还是给了王队长一次机会,或者说,叶先生表面上给了王队长一个机会,他只是卸了王队长的子弹。
但是在他转身后,扳机响了。
再看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这里的流泪设定,王一博闭了一下眼睛,然后泪流下来,如果说,得知方小姐死讯时候他的哭,是他痛苦的剧烈的开始,那么此时,他的眼泪,就是给这剧烈的痛苦一个结束,就在这一刻,他与这个世界紧密的联系,都断掉了,他的爱人死在他的兄弟之手,他的兄弟正要杀他,那他需要亲手给他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画一个句号。
这里有但是不多的兄弟情设定也很有趣,他们俩似乎一场赌博,谁能杀了谁反正认命吧,所以王传君发现子弹被卸掉后,二人没有搏斗,我打你一枪,没有打中,那么你来打我一枪,又黑暗又坦荡,很末世兄弟情。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叶先生是狠绝的人如上文所说,叶先生是很苦的人,他的痛苦之一在于,他狠绝的抛却一些东西,他可以放下自身情感和好恶,去营造另一个形象。
首先被他放弃的,是他的语言,叶先生是全片,唯一没有自身方言,没有自身语言习惯的人,他和渡部说话,便用日语,和王队长说话,便用上海话,他娴熟的运用对方家乡的语言和礼节,让对方和他的相处,是熨帖的,这种熨帖无疑会让人放下一半戒心。
老实说,上次让我有如此这般“美人计先要会骗人” 的感觉,还是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凯歌却奏凤仪亭”(dbq).其次,叶先生隐藏了他的饮食习惯,和王传君一起吃上海早点,和渡部屡次一起吃日本饮食,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饮食都代表了超越饮食本身的含义,比如对于文化的外延,对于分享的意愿等。
渡部得意的让何主任习惯日本料理,便是一种文化的侵略,而叶先生多次和渡部共同进餐日本的食物,便是一种投诚和顺从。
叶先生也是智绝的人王一博是一个好演员,叶先生也是一个好演员,王一博在《无名》中的优秀之处在于,他演出了“叶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如果你觉得上边这句话有点绕,那么我们不妨从叶先生两场“本我”和三场“我的表演格”说起吧。
三场表演格叶先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戏中”,或者如导演程耳亲自操刀的歌词所说,是在“镜子中”,他在豺狼环伺的地方工作,稍有疏漏便是灭顶之灾,这种“演”,一方面是对他生命的保护,另一方面,其实是对他人格的保护,他要时时抽离那个真正的自己,才可以在这血腥和罪恶中继续走下去,“一切犹在镜中”有时候是一种必须的心理暗示——“那个人不是我”。
个人认为在这种表演格中,有三场非常精彩。
一场是“我没有被团结的价值”。
当时汪精卫已经死了,特务机构朝不保夕,渡部说“每个人都在寻找出路”,这时候叶先生说“我没有被团结的价值”“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
短短几句话,让他说得极具效果,在渡部感叹自己没有亲信的时候,叶先生垂下眼睛,说“我没有被团结的价值”,从渡部视角看,是孤单落寞的,然后他继续说“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抬起头看着渡部的眼睛说“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
这种希冀的眼神,仿佛鱼肠剑自己递出了他的刀柄。
渡部欣欣然握住,以为自己培养了“后来的激进者”亲信一枚,却不知是袖剑自己找到了他的位置。
一场是叶先生和何主任生死缠斗之后,满身伤痕吊着胳膊的叶先生再次和渡部喝酒,细心观众会发现,这时候喝酒的背景,已经从餐馆变成了渡部的办公室,叶先生亲信值陡增啊。
战损叶苍白冷峭,用一点点不信任一点点希望的眼神,便骗来的渡部的满洲军事防备图(这里细节上一篇文已经说过,就不赘述了)。
有趣的是他上任主任时,脸上淤青血痕的,吊着胳膊,可是偏偏衣冠楚楚,走出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气势来,值得玩味的是他的讥诮,他用一根手指挑起委任状的封皮,躲过身体轻佻而讥诮的去看委任状内页。
他在嘲弄渡部的愚蠢,他也在嘲弄自己的“成功”,层层计谋下,最浅薄那一层就够敌人上当的了,他要如敌人期待的表现出一些傲慢和得意,但是那一点藏不住的讥诮,才是他的真实。
第三场当然是卡车上,叶先生和何主任对视后,目光紧紧锁定彼此,叶先生的目光越来越挑衅和嚣张,然后做了一个枪击的动作,大家知道在表面上的“事实”是,他们枪击了陈小姐,所以这个动作对于何主任的挑衅是非常致命的,何主任如愿上钩,冲上卡车来撕打叶先生,叶先生也是轻佻的向后一多,动作和表情和躲那张委任状颇为类似,只是脸上恶意和得意更多,这些当然是渡部喜闻乐见的,果然渡部大笑起来,心中对叶先生的亲近和信任更多了一层。
我们知道一场场戏演下来,叶先生取得了渡部的信任,深究下去,是因为叶先生足够了解渡部想要什么,渡部想要一个狠戾、“一条道走到黑”的“后来的激进者”,于是叶先生就扮演一个天真的屠戮者,把自己打磨成天真的邪恶和冷硬的锋利的宝剑,并亲手把剑柄递到渡部手里,他以为他得到了亲信,他知道他完成了潜伏。
两场“本我”叶先生整部戏都在扮演“后来的激进者”,只除了他去见方小姐那一场,以及后来杀掉渡部那一场。
叶先生去见方小姐,是他全片唯一大段说普通话的时候,并且在盥洗室里,他既不天真也不狠戾,而是一个普通的成年男子的样子,他自己,没有伪装的样子。
窃以为这一段表达爱特别好的地方在于眼神跟随。
叶先生来告诉方小姐“最近风声紧,不要做了”,方小姐既不信任他也不会听他的建议,反而是,冷冷打量他。
这一段,方小姐上下打量叶先生,叶先生也跟随方小姐的眼神低头看自己的衣着,方小姐厌恶的拉开距离,从镜子中看他,他便也去从镜子中看自己。
很悲情的气氛里,观众会心的感受到,程耳是懂爱的。
当然程耳也是懂恨的,叶先生被方小姐刺伤又忍耐的背过身去,方小姐目光跟随观察他,在爱恨交织中,她为了仍保有伤害他的权力而快意,程耳在一部谍战片的间隙,插入一些爱情的无奈与真实。
这时我们再看香港的叶先生说自己是37年去香港的,可以看出,在37年之前,他有他的爱人,或许也有家人,有自己的普通但是年轻的生活,但是一切终止在37年,从那一刻起,他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枚袖剑,一切结束后,他试图麻痹自己,那段充满血腥和压抑的时间,是没有发生过的,“一切犹在镜中”。
这一段王一博的表演很耐看,作为叶先生的愤懑与悲伤,作为一个爱情中的男人的自尊受挫,这些情绪从灵魂深处生发出来,涨得他脸色苍白嘴唇颤抖,方小姐转身离去后,他自嘲而愤怒,他自嘲笑的那一下,他原地转圈,无处安放他的情绪,他的坐立不安,这些衔接到后来他在暗巷中暴打日本兵,暴虐的肘击,愤怒的拳拳到肉,剧情流畅而节奏紧张,成为这部影片中非常耐看的一个片段。
而在监狱盥洗室杀渡部的那一段更是经典。
渡部以为叶先生是他圈养的亲信,而叶先生以为渡部是他圈养的猎物。
最后亮底牌的时候,猎物猝不及防,叶先生赢得很彻底。
当叶先生不需要再伪装的时候,我们得以看到真实的他,让这部影片平添厚度的一个设定是,手刃豺狼后,这个真实的他,有些许的痛快,但是更多的,是浓重的悲伤。
渡部絮絮的和叶先生吐露颇多,但是在叶先生的视角,只能看到这个人已经没有继续为之潜伏的必要了,并且决不能让罪恶累累的他回到自己的家乡。
叶先生点燃一根烟——当他需要杀掉一个重要的人物时候,反而沉稳下来——他说“请等一下”,他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他动一下脖子,青筋暴起,面色“薄”了起来,眉眼突然锐利,脸颊和唇部的紧绷,好似所有的仇恨和压抑,在从他的骨缝中、毛孔中,漫溢出来,若这是动画电影,此刻想必已经黑气缭绕了吧。
但是即便没有,我们可以看出,此刻的叶先生,已经是一尊杀神,他所有的沉潜隐忍和磨折,都在给此时的他“开刃”。
有人会用《无耻混蛋》中皮特给克里斯托弗做标记时候的台词做对比,其实是不恰当的,皮特是痞气的玩世不恭的“正义者”,但是叶先生不是,叶先生是负重的潜伏者,他背负的血债和血腥,他需要痛苦的抛却和抽离才可以继续下去的残忍,如果非要比较,他复仇者的身份,和《无耻混蛋》中炸掉希特勒的红衣苏珊娜更像。
所以当渡部轰然倒地的时候,你会觉得痛快,可是当叶先生洗掉剃须刀的血液,当他最后一次在镜子中打量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时候,你只会觉得悲伤,浓重得化不开的悲伤,那个微微仰拍的镜头,他高大而压迫感十足的走过来,我却只想到片头,广州大轰炸时候天空浓重的爆炸云,遮天蔽日,无从消散。
角色的遗憾反而是影片的厚度,虽然剖析叶先生的两场“本我”,仍然充满遗憾和悲伤,孤独和无奈,无论如何自我催眠,真实就是“一切并没有在镜子里”。
但是恰恰因为如此,影片是多维而蕴含丰富的。
它不是一个人的爽文,而是一个时代的史诗,他由一个两个无名者,去诉说更多的无名的英雄或者凡人,是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的诠释和探讨,是侵略和反抗下的,人性的赞歌和悲歌。
关于演员赋予角色的魅力程耳导演不吝于自己的夸赞,说王一博扮上叶先生那一刻,是“某种高光时刻”,也不止一次说过,王一博扮演的叶先生,就是他当初写这个剧本时,想象中的形象。
可见在表演之前,王一博的形象,已经是叶先生这个角色的加分项。
成片看来,叶先生英俊、冷峭、天真、狠辣,是一个亦正亦邪,但是充满魅力的人物。
英俊当然是演员的自身条件,难得的是腔调,衣冠楚楚是不够的,还要有举手投足间的倜傥和自如,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王一博的古装片和年代片的,因为他有一种很奇妙的敏捷和徐缓的结合,类似于所说的“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在危机四伏的时候,这种特质有一种危险的魅力,极端危险和极端可靠。
在暗巷痛殴日本人后,叶先生有个扥领带的动作,拽和爱俏结合得浑然天成,据说这个动作来源于演员自己的发挥。
而在官博释出的剧照中,一张颇为优越的站姿图也有类似感觉,几乎可以代表叶先生在影片中的一个侧面——杀人如麻的冷漠和潇洒。
叶先生这个人物逻辑完成,除了他狠戾堪用,还有他对于渡部的恭顺和依附,在这个形象塑造上,王一博的沉默和细瘦发挥了作用,同时也感谢187的王传君吧,在高大的王传君形影不离的映衬下,180的王一博的“天真”有了外形上的加持,让他的依赖和孤寒都更加的可信,所以在谁是共党的猜谜游戏中,渡部果断认为王传君才是。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说演员的信念感和力量感。
程耳在电影上映前便说过,无名是他完成度最高的作品。
而一部电影的完成,需要一个或者几个,有力的灵魂去承担这个故事的起承转合。
王一博无疑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剧情内,他一贯的狠绝隐忍,搭配梁朝伟的沉稳老练,让这部128分钟的电影,每一分钟都充满气韵和张力。
而剧情外,是他们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他们性格中自带的不放弃,让这部电影充满魅力,窃以为,这是要比外形,更加难得的特质。
文章的最后,要感慨一下,任凭哪一位年轻演员,能和梁朝伟搭戏都是幸运的,但是王一博尤其幸运,因为戏路上,二人都是情绪带动表演的类型,比如梁朝伟问张先生“你怎么会有陈小姐的枪”那一段教科书式的表演,梁朝伟的紧张和松弛,是由内而外的,情绪带动眼神,眼神带动微表情,这样极具感染力和魅力。
而王一博在盥洗室和方小姐的对手戏,以及他在监狱浴室内手刃渡部的戏份,你会直观的感受到他情绪的生发和爆发,只有情绪到了,才会青筋暴起,只有情绪上真正的羞耻和愤懑,才会眼睑和鼻头殷红而面色苍白。
我个人非常喜欢用感受和逻辑演戏的人,相信这样的演员上限会超越所有人的期待。
初一第一场就去看IMAX的我,完全不虚此行!!
超过预期,毕竟是春节档,这部描述那个年代故事的片子不占太大优势,全程紧张烧脑,剧情紧凑反转,两个小时沉浸在耳导的筹划中。
老演员们就不必说了,保持原有优秀水平,女演员都很好看的,男演员的西服领带,细节感到位,画面品质超级棒,希望多给排IMAX和巨幕厅,脸上细节需要仔细品味鉴赏。
梁生的表演确实是影帝级的,文戏武戏皆属上乘,西服与自身魅力相得益彰,带入大家进入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上海!
惊喜的是一博,在影帝影后的耳濡目染和熏陶下,确实肉眼可见的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上海话很苏,打戏很猛,完全适合春节带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
😅😅😅一分给周迅,一分给梁朝伟
看罗曼的时候就觉得程耳是需要演员成就的导演,最精彩的就是章子怡地下囚禁的那场戏。无名还是同样的问题,梁朝伟审讯那段我倒是很喜欢,但是导演本身叙事功力不够,故事情节太乱了。整部电影充满了导演的自恋。
程耳在发什么疯
导演确实有艺术追求,布景、构图、调色和细节都很到位,剪辑手法也很新颖,梁朝伟稳定发挥,但是故事没讲好,人物不丰满,反转生硬,没有感情,甚至怀疑剪辑也是为了硬造悬疑以加强故事性,总结:仿佛在吃巧克力味的屎
质量还行,感觉有点超出预期
黄磊劝周迅跟他一起叛变革命去广西种地的时候 我还觉得 没毛病啊种吧干嘛不去啊 后来发现她老公是梁朝伟 那确实不行哈哈哈哈哈 你去吧我不去了
太直白了,点到为止就好了。天上的狗地上的狗,真的是小学生作文一样。导演审美极好,但手法不高级。和满江红一样,一群演戏的给及格小年轻做绿叶。
喜欢这种话不多构图美的电影
看完之后觉得Hidden Blade这个译名真妙啊
梁朝伟也救不了,乱七八糟的
万万没想到,拉胯的居然不是演技而是……故事!!!真的震惊了,这么无聊老套的桥段居然绕了这么大个圈子再抖出来,极度的失望,到中间基本猜到了,但一回想就会发现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很多东西就做得很刻意、很过,如果硬要算说得通,只能说设太中二了;而且完全没有必要用这样散乱的叙事,故意打乱结构,看似“烧脑”,其实节奏乱得稀里糊涂,交代得还算明白,但丝毫没有韵味。王一博还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尤其是投靠日本老爷子的那段,真的很软。原本精致和调性都是程耳的强项,这次却没有做出亮点,完全靠演员们的颜值在撑。原来江小姐是江疏影,真好看啊,说上海话时的嗲感太糯了,整个人听酥了。语言亮点,我们讨论什么时候会有三个人说着粤语、东北话、日本话互相都听得懂还各说各的这种情况,结果是“只有电影里”,反正这种从容感中二到太好了。
剧情拖沓,节奏奇怪,这个导演比郭敬明还喜欢上海,上一部也是这样,现在看来毫无长进,别拍了谢谢
感觉就是精彩二字不足以评判这部电影!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人物和镜头是废的,看完回味了很久!影片结束了出字幕的时候没有人退场,把主题曲也听完了,大概都是回味无穷吧!
wyb的脸……为何没有变化。程耳这选角我恨啊!
拜托程导不要再沉迷于这种“把胶片剪碎再重接”的拍法了,人昆汀、诺兰是为了制造悬念,放大戏剧张力,到这部成了纯炫技和割裂观感的东西了,看的很心累
有点好看又有点难看
几个被打乱时间线的片段串联起来营造的高级感并不能掩饰故事的简单,怼脸拍和大段的独白以及精致的服化道依旧是熟悉的、与罗曼蒂克消亡史同款的文艺调性,但是这种调性被选角毁了。除了梁朝伟和周迅其他都有点让人出戏,黄磊好好搞综艺吧别演正剧了,年轻的两位还处在瞪大眼珠子表示愤怒的演技阶段,另外,手艺人真的不适合演英雄形象了…
程耳,梁朝伟,周迅,为什么有个王一博??
“我是个软弱的人,适应不了这个剧变的电影”
好难看啊,有的人真的没演技,影帝也救不了场,还有那一大段方言真的有必要吗,也不加个字幕,亏我还期待了那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