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断是四十年来在老左主理的hk左派电影院上映过的国语戏、大陆电影:例如《巴士奇遇结良缘》《少林寺》《混在北京》《红高粱》…… 新闻纪录片就是穿插电影中用来交待时间的新闻片断,例如1967年暴动、197x年股灾……1997年回归、2003年sars。
龙威就是郑重鸡的夸张搞笑代表作。
装嫩还真的不简单啊,莫文蔚装靓妹仔还好,年纪跟黄秋生差不多的郑中基扮学生哥就太那个了。
整出戏就是看到“龙威”,只是这一次他叫做左忠(不过效果不错,同场观众的几次笑声都是由他引发)。
黄系秋生,毛系“毛毛”毛舜筠,都系金牌配角老戏骨,但秋生这回是一个表演力求内敛以显平淡的主角。
如果时间是一位班主任,那么她给左向港这一辈子的评语就是《围城》赵辛楣对方鸿渐的评论:是个好人,但是全无用处。
“毛毛”不过不失,在老左小左吵架继而动武时候,“毛毛”伸手拦住门口一刻“边个都吾准走出尼个门口”,颇为入戏,也最为催泪。
导演的野心很大,想透过110分钟的戏叙说两代人40年的时空变幻物是人非,但很抱歉,这只是一部心有余而力不足之作,x流的剧本存在缺陷,故事说得不够圆润自如,有点依赖煽情作为卖点,可惜正如郑中基的哭戏一样——眼泪没有挤出几滴却流了一把鼻涕。
为了赶在71前献礼,40年一觉北京梦,花了短短时间就推出了一个怀旧快餐,可惜了一个很好的题材。
说到底,类似描写香港人跨越十数年故事的港产电影有《甜蜜蜜》《玻璃之城》《金鸡》珠玉在前。
哈欠指数:三颗星(满分为5颗)催泪指数:一颗星推荐指数:三颗星特别推荐:郑中基的片尾曲《星光伴我心》,唱得挺好、歌词也挺好,记得听完此歌看完字幕再走http://202.101.235.102/2006/8/10/14/2433573356.wma作曲编曲:金培达填词:陈少琪从银幕下发梦谁令世间哄动重重叠的面孔数十年默默伴我心中我六岁的英雄活到这分钟从银幕上发亮谁是你的偶像谁人获喜剧奖百万人滴著泪去鼓掌故事里终于可让真理赢一仗快乐时光世上流芳长留光影像天堂窝心老地方时代再启航仍携著手观看未怕哭笑令眼泪流光而情感不用躲藏这动人境况而情感不用躲藏直至於某日回望留著戏飞变黄谁曾相约亦于回忆中播放迷人的片段於回忆中播放从银幕上退下谁在记忆说话人和事都落画再十年亦是盛放鲜花记念里多么想问一句仍好吗ps:延伸阅读10回归献礼电影《女人本色》评论:http://www.douban.com/people/1070839/
40天拍完香港40年,赵良骏导演在电影公映前感慨道。
原以为它说的是香港电影圈的事情,可实际上,它跟那个梦幻的大银幕无关,它只是不停渲染着一种无穷无尽的悼念,从大锅饭、启德机场到的SARS……曾经如此真切存在过又消失了的一切。
那些布满天线的天台,臃肿的红白蓝胶袋,钢铁森林上方掠过的飞机,还原了几百万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男主角左向港,一个爱国的“左”派香港人,为其信仰付出了一生,也“无产”了一生。
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电影放映员,他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能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一看。
几个十年过去,他从未想过离开他的岗位,正如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原则,哪怕受尽旁人的质疑与羞辱。
与其父之理想主义相比,小左却代表着另一种新思潮————想出国,想赚钱——却偏偏倒霉透顶。
到内地投资游戏机室,开业不久就被公安查封;钞股票,遇上金融风暴。
他颠沛流离,奋力打拼,不断变换掘金方式,却始终只能跟在时代的屁股后面——前人早把甜头尝遍了,轮到他时已成残羹冷炙。
然而,正如他说的,“第一桶金掉进了大海,还有第二桶,第三桶。
”他是现实的,一切向钱看,他也是理想的,坚信希望在明天。
父子两代的人生是否失败,对信念的坚守是否值得,应该向左还是向右?
这似乎是该片最想探讨的问题。
可惜,太长的时代跨度,太面面俱到的史料,太多刻意的对白,让所有深层思考都力不从心。
整部电影看下来,让我最敬佩的人物反而是左向港之妻,并因此对这个男主角心生厌恶。
对朋友,他两肋插刀,对社会,他鞠躬尽瘁,然而,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是残缺不全的。
也许连他自己也想不到,他的无私与慷慨,之于其家庭,竟是一种错位的自私。
朋友的儿子想出国留学,钱不够,他二话不说就把儿子念书的钱全盘奉上。
送煤气的人走到三楼走不动了,他就豪爽地说没关系,自己来。
其妻在临终时说:我都几十岁人了,扛着煤气瓶爬上天台之后,真的觉得很累……洗衣机坏了半年了,我都说过好多次了,你就是不找人来修……这么多年,你帮那么多人煮饭,煲汤,还免费的。
可我从没见你为我亲手煲过一次汤……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后悔莫及的左向港抱头念叨着一句话:“错了,时间全错了。
”说真的,我到现在还没有想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时间错了吗?
时间一直稳稳地、淡定地前行着,目不斜视,管你人间冷暖?
小人物的泪与汗,小人物的家庭幸福,在历史洪流之上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其实,回头想想,这部电影无关历史,无关政治,也无关人生,它只是世纪回眸时的一声叹息。
好吧,只说两句莫文蔚流掉孩子的时候,她真投入,于是我落泪了。
最后那首歌很好听,郑中基很不错。
在电影院求婚时件浪漫事。
另外,其实电影里有俩小bug:1,毛毛临死前用签字笔写遗书,可那种签字笔我们现在才在流行,难道香港在10前就流行过了?
2,郑中基的眼镜戴了多少年?
带到2007了都?
这种反应时代变迁的片子,出现时间上的bug,比较不好。
但毕竟,香港这样的片很少,很难得。
抛开这些苛求。
我想,香港人应该爱香港的。
大排档也好,丝袜奶茶也罢。
昨天晚上,我从11点半开始看这个片子,一直看到今天也就是7月1日凌晨。
完了我才发现,哦,原来我以此方式纪念了香港回归10周年。
《老港正传》就是一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的香港电影,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我发现我很喜欢。
绝对比内地主旋律电影好看100倍。
一部地道的香港电影,事实上这些年很多香港电影已经不香港了为了讨好内地就内地化了,反而失去了香港电影形态特有的魅力。
所以看这个片子很过瘾,香港演员的布莱希特表演形态在此片中呈现恰到好,既保持了其表演特点也不过分夸张化(特别是疯惯了的郑中基这次能处理成这样的确不容易),剧本也相当好,好几处我都感动的鼻子酸酸,想到我爸我妈。
為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而製作的各項呈獻中,較成功、較有意義的莫如是銀都機構拉頭製作、施揚平、蕭君紅、趙良駿編劇、趙良駿導演的這部《老港正傳》。
影片生動描寫一群一向被歧視的香港人(對北京盲忠的愛國人士),客觀表現得有血有肉,動人處不少,更重要是有自省,說明一個時代的終結,對北京盲忠的愛國人士不再有。
宣傳說該片寫香港四十年變化,幸好是「跨張」的宣傳,100多分鐘的電影怎可寫一個城市40年的大小事情呢?
如果編劇、導演真的是把香港40年的大事寫進電影裡,這部電影也不成「戲」,只會是電視台新聞部製作的特備節目。
這部電影講到香港近40年的大事其實少到只有四、五件而已,如67暴動、81年股災、97回歸、03年沙士等等。
事件這樣少,影片才會有足夠篇幅描寫人物的細節。
影片好看的地方便是那些細節,包括來自真實的基層人物、真實的血淚生活、感動人心的仗義行為、令人傷心的理想幻滅等等。
影片成功的地方是劇中人都一一親歷片中提到的幾件香港大事,不只是「見證」而已。
由於「劇中人親身參與」,劇情便深刻得多,可以活生生交待歷史大事對小人物的影響。
主角左向港(黃秋生飾)參與67示威,被警察打傷;兒子女友(莫文蔚飾)留產,碰著沙士時期,政府醫院半關門,因而要送到左派診所急救,片中人物的故事與時代大事交織得很好,這些是編劇成功的地方。
影片名字叫《老港正傳》(當初叫《老左正傳》),本以為是寫一個人的故事,原來並非如此。
他的角色描寫得很立體,因為他的兒子(鄭中基飾)和他的妻子(毛舜筠飾)也佔很重戲份。
兒子和妻子兩個角色的戲份都幫助營造老左這個人物。
兒子該角色是唸勞工子弟學校的,受各方歧視,而英文不行,升學和找工作亦都有困難。
編導以該類人作這片第二角色,大有匡正香港市民對這些人看法的本意,甚為有心。
出乎意料之外,鄭中基演出該角色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樂觀甚至有時攪笑,完全沒有甚麼酸腐氣,一反大眾對該個角色的定型印象;另外,他與莫文蔚合演的愛情戲,也合襯。
他們兩個角色本來存在階級茅盾,一個去美國讀書,但另一個連廣州暨大也進不了,只在廣東小城鎮做生意、開遊戲機中心、經營養狗場,遭人欺騙、生意失敗。
今回鄭中基與莫文蔚拍擋,既演出社會階級差異,也演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濡以沫的關係。
兩人配搭有驚喜。
另一方面,妻子那個角色逝世,固然製造悲情戲劇效果,更重要是逼使老左自省、並點出老左不幸的根源。
老左是個大好人,但他有時熱情過度,幫人多過幫自己妻兒,便有點過份。
劇情令他自自然然的反省,點出他的悲劇在於行為不合時宜,實在是編劇的妙筆。
這部影片值得稱讚的地方在於編導客觀、中立,有反省、有批評,他們不著痕跡點出老左一生的錯、並帶出向大陸發展的訊息。
影片結局說鄭中基與莫文蔚這一對回大陸,雖然屬於簡單化的樂觀,但總也是一個暫時解決方案。
我預測這部影片會是明年香港金像獎的重頭作品。
(完)
2007年拍出质地这么粗糙的电影,也算是导演用心良苦,想要把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浓缩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
老港却戏份不多,最让我动容的是他老婆毛舜筠。
辛苦操劳勤俭持家,攒下的几万块继续被老公悄悄送给了别人的儿子,她眼泪差点掉下来,说“你问过我吗”。
但最后还是认同了她老公的价值观,要帮助别人,即使他们自己的儿子已经“搞不定”了。
她写给老公的遗言,说,老公是善良的人,即使她买一块火腿,他也要切掉一大半送给邻居。
正是这种傻傻的单纯,才让她一直爱着他。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老公和儿子能够一起同舟共济,像一双筷子一样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
毛舜筠的旁白响起,我眼泪一直掉一直掉。
香港回归与否,对于妻子这个角色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她的生活只要有老公孩子,就是完整的。
她体谅老公想要去北京的愿望,但只能虚弱地说:我的身体不太好,不能陪你走路去北京了。
最后离开了人世,老公在她的遗像前说:今天香港回归,所有人都去见证历史,但是你不在,历史对我来说就不完整。
是啊,小人物的历史,只是家庭史,并不需要多宏大的事件参与其中。
可能同是女性,毛舜筠的戏反而是让我最有共鸣的。
你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全部,这一点她做到了。
老港是电影放映员,他放的电影,从动画到武侠片到第五代导演的故事片,最后戏院倒闭,他恋恋不舍地找经理说,他还可以回来当义工。
这个不贪钱、不攀比的香港人,怀着一颗非常依恋祖国的心,香港回归之后,把许多东西都寄回大陆老家。
其实我挺质疑他的“归属感”,要是开头多交代一些他和大陆的连结,可能能更自然地表现他对大陆的爱。
相比而言,他儿子郑中基和莫文蔚饰演的新香港人,就比较自然。
改革开放让这两个年轻人对现实充满了希望,回归之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第一桶金,频频受挫并没有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这两个四处碰壁仍旧互相鼓励的年轻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是新香港人,自然而然地花钱,为公司卖命,想要找到更好的机会,父辈求安稳的想法在他们身上已经起不了作用。
郑中基的迷茫困顿,是回归时期香港人的真实写照,股市崩盘,前途未卜,他也成了洪流中被挟裹着的一粒沙。
内地人拿着大把钱来香港消费,香港人怀揣梦想到内地掘金,但他次次失败,因为泡沫经济成了穷光蛋,连文化上的冲击他都无法甄别好坏,学内地人开游戏机厅结果被查封。
其实我想,当时的香港人,有很多一部分是被内地的声色犬马混淆了价值观,导演把这种“无法甄别”的困顿,用儿子的角色表现出来。
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说,香港回归之前,很多港人是很抵触的,因为不明白回归之后会有什么变化。
果然之后股市崩盘,文化激荡。
《老港正传》把一个纯港人对回归的想法表现得如此热切,我感觉有失客观。
唱红歌,插国旗,甚至全片木有出现回归后“香港”的独立身份紫荆花旗,只是用国旗来代替香港。
这种主观的、一边倒的身份认同,并不是很有说服力。
自从电影《麦兜的故事》激发了香港人的本位意识之后,港产电影越来越多这样关乎每个寻常人最基本生活层面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欣赏的趋势。
香港从来不缺乏商业类型片,并且无论是那一种类型都已经有了难以超越的经典。
与陈果风格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同,拍过《金鸡》的赵良骏于这个当下推出的《老港正传》更像是一部“行进中的影像记录”,以时间为序将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说是一个群体在社会变迁当中的林林总总一一展现出来。
因为种种原因,普通香港人在回归前的生活,特别是七八十年代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是割裂的。
低空掠过的巨大的飞机、芜杂的棚户区,这些东西是我们所不熟悉的香港。
我不知道普通香港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不会因为一些历史细节的重现,而一下子被拖回到回忆里面。
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作为普通的内地观众,我们似乎并不缺乏一些共鸣点,整个社会经济在向前发展,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发展。
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飞速增长,传统文化观念的遗失、观念的转变等等。
就连棚户区的环境、出国留学热、移民热、红塔山、纤夫的爱等等这些细节,其实离我们寻常生活层面也不远。
电影的主角大概是香港最普通的草根阶层了,一个爱国电影院的放映员,做一行就做数十载光景,风雨不改。
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回祖国看看天安门,看看祖国美好的河山。
然而天意弄人,但是他的夙愿却一直未能实现。
直到影片尾声,他也未能到达北京。
不过,他得到了做2008年奥运会义工的申请表。
影片最后却为观众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其实在这个月里,“回归”一直都是一个相当热的关键词。
一直在各种媒体当中听到“文化回归”这个概念,强调是一种心理的归属感。
如果这部电影是完完全全现实主义题材的话,其实这根文化的脉并没有完全的割裂,所谓的“回归”,其实一直都在进行当中。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老港正传》大概只能说是毁誉参半。
毁的部分是因为有人都说他“正面宣传”,过于“意识形态”了,不佳的票房成绩在香港的商业环境当中已经比较弱势,而且在短短的一两小时内浓缩了四十年的变迁,时间被压缩,整个电影的节奏被抽成了一格一格,让人感觉到一丝丝局促。
誉的部分除了那些经历十来年“烂片”磨砺的“老戏骨”们出色的表演、画龙点睛一般的《星光伴我心》等等之外,那些鲜活的细节让这个“正面宣传”显得立体和生动。
说实话,我没有办法给这部电影一个很切合的评价,因为我跟很多人一样都看到它两面,但有一些可以肯定,这部电影应该会得到香港金像奖很多个提名,从《早熟》开始向正剧转型的毛姐(毛舜筠)内敛且精彩的演技应该会得到再一次的肯定,还有,这部电影离着经典还有一段距离。
越来越觉得看一场电影就是与片中人物进行一次私密的交流,甘苦好坏自在我心。
影评人的观点,大众的观点,朋友的观点,通通都是BULLSHIT。
对于我个人来说,评价一部电影的优劣与否,标准在于它是否打动了我/刺激了我/娱乐了我。
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再众口铄金的经典我也只觉寡然无味,而如果达到了其中任何一条,再积毁销骨的烂片我也自能咂摸出它的妙处。
在我所看到的评论里,很多人似乎对《老港正传》这部所谓的回归十年应景之作并不感冒,甚至诸多苛责。
有人说它谄媚,有人说它做作,有人说它题材太大有心无力。
然而,这些并不能影响到我对这部电影的判断。
的确,《老港正传》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没有我所激赏的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圆熟自如的叙事手法,结构有点松散,拼接有点生硬,一看就感觉不是大手笔。
不过,它却有着实打动我的闪光点,而正因这些闪光点,我不吝于给它四颗星。
这些闪光来自对人物及细节的刻画。
故事的主人公左向港,无疑是片中最具个性的一个人物。
在刚开始进入故事的时候,作为观众,其实对这个人物更多的是一种不理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谁会成天将社会主义好挂在嘴边,把去北京天安门当作朝圣般的梦想呢?
更何况,这个人物的生存背景是在回归前的香港。
然而,随着情节的推进,老港的生活一幕幕展开,忽然觉得,抛开那层政治信仰的外衣,老港已经在黄秋生的演绎下越来越可亲可感。
固执、大男子主义、乐于助人却偏偏看不到家人和自己……这样的人我甚至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原型!
所以说看电影就是一种私密的体验,只有自己的经历与片中的情节发生化学作用,才能感觉入味三分。
而电影里的其他人物,我同样可以在他们身上捕捉到似曾相识的影子。
为生活劳碌的父辈,一生不曾发家致富,但却勤勤恳恳乐天知命。
这仿佛就是我的父母亲辈的写照。
为理想奔忙的年轻人,有的出国远走,有的闷头打拼,有梦,有挫败,有坚持。
这又似乎能为我们这一代人自己感同身受,输入斗志。
而贯穿其间的那些浓郁的亲情,年少的爱情,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友情,更让人不由动容。
可以说,虽然那些对政治情结的表达方式不一定真实,将人物的个人史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的联系也许牵强,但是,这些细微处的小情感却是真实的,可以被体会的。
似乎每一场欢乐与哀愁都能找到生活中的映射,而每一个笑容,每一声叹息,都自有你生命中的掌故可循。
想到这里,话说回来,子非鱼,你又不是老港,你甚至不是老港那一代的香港人,你又怎么知道老港的爱国激情不是真实的呢?
你又怎么能妄下判定说将个人置于历史背景之下就是矫揉造作呢?
更何况,一百万人有一百万种活法,老港也自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必然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电影,反映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及其与时代的联系,怎么就谄媚了呢?
前两天看《TIME》,报道了中国的ME generation,也就是我们这一代。
文章大意是说,ME generation在一个远离政治动乱的环境下成长,因此,相比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对政治更多的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由此文章得出结论,要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靠这一代人是没有希望的。
老美自喜欢拿他们所谓的民主眼光打量我们,因此结论未免偏颇,这暂且不表,不过我窃以为文章说的ME generation对政治表现冷漠是确有其事,现代人对诉诸政治、和政治联系比较密切的东西,有一种冷感甚至反感的倾向。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很多人不喜欢《老港正传》的原因。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真应该对自己观影态度的客观性作个反思了。
这部电影讲的故事,很多人无法理解。
因为理想主义,在这里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
爱国,革命,XX主义,更多的成为了人们的标签。
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恐怕只有自己清楚。
所以,看到左向港这样一个人,大概不少人都会说他傻,就象如今拾金不昧也会被嘲笑一样。
他就是当年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他就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用自己的一生来实现这个理想。
这样的理想主义,大概也只有我的同年或是长辈才能体会,因为这一切在我们的记忆空间之中。
而对于那些没有此类记忆的观众而言,看这出戏简直就是在看笑片。
是的,远去了,理想主义和那个时代的好多东西。
大概只有我这种过时的人,才会在看这电影时,还会暗自红了眼眶。
http://www.mtime.com/my/1452290/blog/1664312/
半夜,他发了个消息,说他看完了《老港正传》。
上一次,我收到这样得消息是在2月14日。
我今天也看完了。
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身边的家人重要。
我一直不理解那些人,既然有个人主义为什么要结婚呢?
既然结婚,又有了孩子,干吗还坚持个人狗屁理想呢?
两个都要,太自私了吧。
空虚可怕还是孤独可怕。
又孤独又空虚,做人干吗
平淡无物的片子。我就看看秋生。
闻名已久,但是看了还是没有什么代入感,而且感情戏也很弱,黄秋生也没有发挥的余地。
随着自自己的成长,我更能客观看待左右派的立场,每种存在都合理,只是这种舍本逐末,用力过猛的TJu实在尬到你想逃啊。。。
我总是觉得外国或外埠拍大陆有很多偏差,多数是左的厉害,这部一样。而且将港人左派描写的智商极低,一种是根本编剧缺乏基础,有胡编乱造嫌疑,另一种可说是政治伪善或欺名盗世。
不痛不痒!好多历史史实未能起到点睛的作用!
6.8/10
存在这么老一辈人,10·1看这个真凑巧
moving
鄭中基太港男,點兒都不求鄉哈,喜歡
秋生~~四星只为你
无聊老土的温馨剧。。。
本来的烂片气势,被黄sir演绎出深情来。
香港人就象打不死的小强,最喜欢郑中基在内地狗一样奔忙的那段
我总是为这样的电影伤感.
郑中基 ! 还可以啦
老左真苦,爱情上勇作接盘侠,经济上全靠人报恩,家庭上克死好老婆,快看哭了,但这不是左派的命运,我不服啊。
老港正传
现在想来觉得HK的政治观念比较偏颇
香港十年
给PARTY舔屁沟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