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have to love yourself and work hard to prove your value if you want love and respect. I appreciate the fact htat family first but kinda shame on giving up the French handsome guy. honer and respect everyone. remember to honor, respect and love yourself all the time. 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can do it for yourself. Maybe something we say casually will hurt my parent, who love me the mostPS India movie is moving away from continuously dancing.
从未在看一部电影如此为评分纠结,从第1分钟到第113分钟,一直在心里默默虚拟给星星。
一开始以为就是部普通的家庭温情片,然后感觉是部告诉我们英语学习很重要的教育片,有点反感,接着觉得就是部西方文化价值观宣传片,简直有点厌恶。
但是看到萨莎要孤身去纽约了,又重新提起兴趣。
插一句:她的小侄女实在是太善解人意了。
她在咖啡店受辱那段不太真实吧,虽然我没去过美国,但是一般来说点餐员都不可能如此粗暴,而且后面排队的人不可能都视而不见或者骂stupid woman。
这出戏就是为了衬托法国男的高大形象,为后面做铺垫啦。
还有就是,让萨莎感到学英语的迫切。
萨莎英语班的同学,每一个笔墨不算多,但是个性分明,让整部电影的基调light-hearted的起来。
最后在婚礼上的演讲作为考试这个桥段,我从第一次提到婚礼与考试撞期就猜出来了,嘻嘻。
萨莎的丈夫其实就是个混蛋。
言谈举止总是羞辱到妻子,说她天生就是做拉杜球啊等等,完全不顾忌妻子的感受。
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大女儿非但不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而是一根毒针,时刻扎痛母亲。
而萨莎在这段婚姻中选择了隐忍,婚礼上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的掌声,得到了新婚夫妇的赞许的目光,让丈夫和大女儿吃惊和羞愧。
法国男人对她是一见钟情,穷追不舍,欲言又止,经常跟她用法语吐露心声。
萨莎也用法国男听不懂的印度语讲过人生大课,责任义务等等。
最后萨莎的选择无疑是理智的,回归到一个不懂英语只接受印地语的小妇人,她爱她的两个孩子。
她的丈夫把一切眉来眼去看在眼里,以后应该会知道妻子的珍贵,会更在意她。
可是,可是,回不去了就是回不去了。
这仍是一出悲剧,对于法国男,更对于萨莎。
萨莎如果没有这一番见识,想法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广阔,可能会满足于做个小女人,在家里勤俭持家做拉杜球,不时受女儿嘲笑虽然苦闷但也不会想太多。
可纽约一行,让她认识了那么在乎她(至少新鲜期内),而且虽然语言不通,但让她觉得connected的人。
她回到印度后,在阳光洒满厨房做拉杜球的早上,在拍着小儿子哄他快快睡觉的时候,在丈夫晚归她独坐花园仰望天空的夜晚,她会不会想念太平洋彼岸的曾带她去大厦顶端看风景的男人。
有一刻,我真希望,萨莎离婚,抛下丈夫儿女,跟浪漫到无可救药的法国男在一起。
反正印度女人结婚早,算起来,萨莎应该就30出头,她的人生为什么就要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埋没?
她可以跟法国男一起正大光明开始恋爱,结婚,继续生活在纽约,或者一起移民法国。
但是,即便如此,幸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她是萨莎,是家人大过天的萨莎。
她最后的演讲(有语法错误,但是这才是高水平的演讲,打动人心,演员水平很高):This marriage is a beautiful thing. It is the most special friendship, friendship of two people who are equal. Life is a long journey. Mira, sometimes you'll feel you're less. Kevin, sometimes you'll also feel you are less than Mira. Try to help each other, be equal, that should be nice. Sometimes married couple don't even know how the others are feeling, so how will they help the other? It means marriage is finished? No, that is the time you have to help yourself. Nobody can help you better than you. If you do that, you will return back to feeling equal, your friendship will return back, your life will be beautiful. Mira, Kevin, maybe you'll very busy, but have family, son, daughter, in this big world, your small little world, it will make you feel so good. Family, family can never, can never be judgmental. Family will never put you down, they never make you feel small. Families are only one who never laugh at your weaknesses. Families are only one place where you get love and respect.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Thank you.
今天带老妈去看印度电影,一如即往的歌曲升平,女主很美,男二法国人深情款款,有点假不住了。
结尾时女主的speech,演讲挺感人的,学会爱自己,重塑家庭地位,在印度男尊女卑的环境里,不可思议的是女儿对妈妈的不屑。
当然我也能理解去开家长会,因语言不通不能和老师正常沟通,是挺尬,但作为女儿不应该时刻贬低母亲,包括丈夫始终觉得妻子就是会做饭做甜团子,最终问妻子还爱自己吗?
是否也有了些许危机感,我觉得男儿法国人深情,两人对美食的共同爱好,真的好想你们在美国开一家法式印度餐,一直以来也挺困惑我的,究竟是家庭认同重要还是社会认同更重要,当然家庭和谐彼此尊重,家庭认同就够了,毕竟不需要自己去面临社会的枪林弹雨了。
但又有多少家庭能成为女性的避风港,时间久了,对方就疲了。
所以女性应该披荆斩棘,追求和男性同等的社会认同吧!
为女性加油!
<图片1>《印式英语》豆瓣影评很多,不再多写,就抄两句片中的台词吧:“家人永远不会武断的评价你,家人永远不会贬低你,不会让你感到自己很渺小,家人是唯一不会嘲笑你的弱点的人,家庭是唯一一个总能找到爱和尊重的地方。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在婚姻中有时一方会觉得自己比对方弱势,尝试互相帮助,彼此平等相待,这样才好。
有时候,夫妻之间甚至不知道对方的感觉,那么他们将如何互相扶持呢?
婚姻这时岂不是就意味着结束?
其实也不会,这种时候,你必须帮助自己,因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能帮助你了,如果你这样做了,你才可能会重新感觉到平等,你们之间的友谊又会重新被找回,你们的生活将依旧美好。
”这片子看着很温和,很细致的在讲一个关于家庭和平等尊重的好故事,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希里黛玉的表演也很棒,49岁的宝莱坞女皇最后略展舞技时仍能找到往昔的风采,真是一位令人难以置信的宝莱坞女神!
小舞舞四星温暖推荐!
有些颠覆的印度电影!
缩短了片长,削减了歌舞。
却在剧情和故事上花了更多的心思。
由一个在家庭里没什么地位的主妇展开的励志温情片,甚至还加了点‘婚外情’桥段。
这好像在印度这种封建国家算是有些开创的。
也反讽了女人在印度的卑微地位,特别是在家庭,在那个什么都男人、一家之主说了算的国度,洗衣做饭带小孩甚至成了女人的代名词。
可凭借Shashi的自身外貌和人格魅力,Laurent对她一见钟情。
要知道这是给Shashi的老公狠狠的一击,谁都知道法国人是出了名的罗曼蒂克,不顾地域差距、文化差异,即便后来得知Shashi是有夫之妇和几个孩子的妈妈也义无反顾地迷恋着他。
而作为老公,他却整天只知道跟着孩子一起嘲笑她,说她只会只能也只适合做点心,这对一个妻子来说是多么的受伤。
就连孩子们也都视她为保姆一般,没有一丝尊重!
虽然如此,S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家庭和老公,导演反讽了男高女低的封建制度同时,还弘扬了一回印度女人的传统及优良品德。
与其说这是励志片,倒不如说是更像一部Ironic Film.除此之外,导演很巧妙的在电影里多次嘲讽了美国,增添了不少笑点。
特别是S在移民局办visa时被问到‘你连英语都不会为什么要去美国’,另一个印度工作人员站出来说‘你还不是不会印度语来了我们印度工作...’;以及和S同一航班邻座的老头出关时被海关问‘为什么来我们国家’时,答道"help your coutry, you know...spending some money to recover your enconomy.." 这段真心把我笑喷了。
完美的嘲讽了美国的经济、也给自大的美国人瞧不起别人、种族歧视的人一个最有利的回击。
当然,还有S在课上问为什么印度不能说 'the India' 而美国却能用'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买咖啡时受到的凌辱,都算是种暗讽。
从而又一次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最后不得不提一提女主角的扮演者希里黛玉,原谅鄙人的孤陋寡闻,看完电影后才得知她已经是50岁的人了。
Unbelievable!!!
真的是一点都看不出。
而且真的很美
看完这种片子有种想学习的冲动,我把这个就定义为“励志电影”。
虽然“美国梦”的痕迹很重,但是仍然让人觉得是部不错的电影。
可能是因为和美国相比,中国和印度都相对的属于语言上的弱势群体,同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的语言弱势。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其实只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语言,并且拥有自信将它说出来,我们的语言能力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提升,语言是没有任何捷径而言的。
整部剧情就不再复述,就评论几个很有感觉的点:1.judgementalsashi在问她的侄女judgemental的定义时,她侄女举了个例子:比如不认识你的人会觉得阿姨你是个很保守的传统印度父女,而实际上,你是个思想开放追求自由的女性。
而sashi的丈夫,本应最了解她的人,却武断的认为她的妻子是个不能独自走进纽约,走上繁华的曼哈顿街头,而只能在家做些小打小闹的拉杜的家庭主妇。
可事实上,导演在一开始也告诉我们了,sashi其实是个会跳迈克尔杰克逊,和儿子没有任何代沟的新时代女性。
这其实就是导演最后通过sashi在婚礼上的发言所宣扬的一种价值观:平等的对待,关注彼此的感受,家人是永远不会judgemental(武断地)评价你的。
2.法国男人法国男人的出现和最后的婚礼上sashi对他的感谢,终将表明这个男人只是她生命中的过客,但是却教会了她如何去爱自己,只有爱自己,你才会爱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重新对你有吸引力。
本想着这可能是段艳遇,但是最终发现是碗心灵鸡汤。
sashi也对她的侄女解释,他们之间不是爱,是尊重。
这可能就是亚洲导演和欧洲导演的区别,亚洲导演多数都能在这些情节的控制上“发乎情、止乎礼”,而我昨天看的《午夜巴塞罗那》则是完全的随着人的本性来发展,无谓那种设置好,还得依据上下段落来设计到底是艳遇还是洗礼。
3.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她儿子把拉杜撞翻的情节有点狗血,但是sashi的抉择确实让我惊叹,她可能是对之前在家庭和英语课之间的抉择而有过后悔,也可能是她发现家庭仍然是她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胜过其他。
她说:“如果连自己最擅长的事都做不好,那做其他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给了我个人一个人生上的小思考,与其什么都做好,不如先尽力地做好自己擅长的,再慢慢努力其他的。
慢慢来,用心做。
4. 爱我吗?
要是不爱,我干嘛还多给你一个拉杜呢?
导演对sashi面部细节的把握让我有时也很讨厌她的丈夫,为什么要践踏她的尊严,要把自己置于sashi之上,夫妻间不就应该是平等的吗?
而影片的最后,sashi还是原谅了自己的丈夫,因为她爱她的丈夫、孩子,更重要的是,她相信她和丈夫之间会重新取得平等的关系,而非一方弱势一方强势。
她丈夫也因为妻子的蜕变和法国男人的出现感觉到了危机感,因此,我也相信,他会改变,我相信这个ending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一个结局。
至于sashi的女儿、侄女、英语课的,就不一一赘述……
上个月我的电脑突然跳出这样一条新闻“印度著名影星希里黛玉于迪拜酒店溺亡”,上网一搜,满屏都是这个消息。
不了解印度电影的朋友可能并不知道希里黛玉,但如果对印度电影稍有关注,便知道其在印度影坛确实是明星闪耀,赫赫有名,连印度现任总理也对她的去世发文哀悼表示哀伤。
希里黛玉出身贫困家庭,童星出身,共演过236部宝莱坞电影,在印度是国宝级女星,她生涯获得四座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一座特别奖,被称为宝莱坞女皇,在她面前,艾西瓦娅和玛杜丽都只是后辈。
她婚后曾息影,2012年以《印式英语》重返影坛,我今天就想来谈谈她生前的这部作品。
女主莎希是印度社会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优渥舒适,有一个工作体面的丈夫,一对上着私立学校的小儿女,表面上看起来,她应该是很能安于自己的幸福人生了。
然而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发现也不尽然,丈夫与妻子缺乏共同语言,总在不经意间暴露对莎希这种传统印度妇女的轻视,学习优异的女儿更是毫不掩饰对不懂英语的母亲的鄙夷,觉得母亲在朋友家长和老师面前丢了她的脸面。
莎希时常黯然神伤,她为家庭牺牲了一切,却得不到丈夫和女儿的尊重。
一个偶然的机会,远在美国纽约的亲戚发来邀请,希望莎希提前一个月过去帮忙准备婚礼,可是莎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交流也只能蹦出几个不成句的英语单词,但丈夫一直催促莎希过去帮忙。
最终莎希还是顺从了丈夫的决定,独自登上了踏往美国的飞机。
置身于曼哈顿的莎希就像来到了全新的世界,整个世界的繁华突然一齐簇拥到她的眼前,刺激着这个足不出户的女人的视觉,让莎希呼吸到了从未享受到过的自由气息。
然而即便脱离了不受尊重的家庭环境,即便姐姐一家向她表现出了最大的善意,大伙儿在与侄女的未婚夫交流时用英语,而转向莎希时则用印地语时,莎希还是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自卑依然如影随形。
在与侄女回家的路上,莎希看到了公交车上的“四周英语速成班”的广告,她决心用一个月的时间改善自己的英语。
她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同学,她不再被否定,也逐渐展露出了她内在精神的丰盈与宽容,她由衷喜欢这个充满平等温馨的小团体。
几周之间她的英语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愤怒之时尚能不自觉甩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点餐。
在纽约的大街上,她用一袭风衣代替了她一直穿着的莎丽,她的脸上满是自信的神情。
丈夫和儿女提早到了纽约,把莎希重新拉回到了现实世界,女儿依然大喊大叫冲着自己的母亲大发脾气,丈夫依旧自以为幽默地贬低着妻子的厨艺。
在小儿子意外受伤的时候,莎希因为上课不在现场,她深深地自责,觉得自己背弃了母亲的责任,而丈夫也明确感觉到了她的心猿意马。
侄女的婚礼与考试安排在了同一天,莎希决定不再上课不再参加考试,但贴心的侄女最终把英语学习班的同学和老师都邀请到了婚礼的现场。
轮到莎希发言时,丈夫看似体贴地帮她拒绝这个机会,但女主拦住了丈夫的手,她用不太流利但发音准确的英语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也表达了对夫妻相处之道的理解和对家人之间羁绊的肯定。
一席话间,丈夫和女儿双双低下了头,而学习班的人则欢呼雀跃。
在女主角莎希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许多母亲的影子,她们殚精竭力操持家务,为家庭奉献一切,舍弃了自我追求,压抑了自我需要,换回的却是丈夫子女的漠视。
丈夫觉得我已经给你提供了衣食丰足的生活条件,你就不应该不知足追求什么精神独立,而儿女们也觉得追求与进步都属于年轻人,母亲们只要喝喝茶聊聊天和同龄人一起跳跳广场舞准备安享晚年就足矣。
而在这一切之前我们也忘记了母亲曾有过年轻的时候,和女儿一样有过最美的韶华,有过自己的事业和爱情,然而当她们逐渐老去,她们的牺牲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她们的遗憾成了不足挂齿的小事,不再有人能耐心倾听她们的内在诉求。
即便自我标榜民主进步的九零后一代也未必能比电影里的女儿做的更好,我们用民主进步来定义自己,却把落伍保守这种词汇留给了跟不上时代的母亲。
而一旦母亲如莎希下决心去做某些事情,我们未必把不信的神情摆在脸上,却时时用我们的言行无声表示出了对母亲能力的怀疑。
身为九零后的我今年也将成为一个新手妈妈,有段时间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激素水平波动,我也充满了自我怀疑。
我怀疑我是不是能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做好平衡,我会不会因为工作的忙碌枉顾了我对孩子的责任,又会不会因为出于家庭责任感最终放弃我在事业上的追求。
这种来自生活的压迫感是我少女时期从未有过的。
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发觉一个女人在没有家庭孩子前在事业上冲锋陷阵是很被社会被自己肯定的一件事情,而一旦有了家庭和孩子,社会又默认女人应该回归家庭。
街坊四邻闲言碎语间常常传来女强人的离婚八卦,我们自然不会将这事放在心上,但听的多了,我便常常疑心为何整个社会对于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的期许有这样巨大的差别。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组成国家的不是一个个的人,而是一个个的家庭。
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但是整个社会的思想却仍然保留了农业时代的封闭,男主外女主内是最基本的传统模式。
中国也不曾有过西方这样大规模自下而上的女权运动。
五十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西方男性选择回归家庭,平分家庭责任,但是在中国还从来不曾听说“男性回归家庭”的倡议。
在中国家庭里,如果有些男人在下班回家后还肯挥挥扫帚抱抱孩子,就已经算得上“好男人”了。
中国女性的困境在于我们已经拥有了趋近于西方女性的经济地位,却还不曾得到与之匹配的社会地位,整个社会还是默认操持家务照顾老小是女性的专属领域。
中国独有的人情关系、社会道德舆论裹挟着几千年的传统气势汹汹碾压而来。
而最让我觉得可悲的是女人最大的敌人居然还是女人,而且不少还是年轻的女性,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用新思想武装自己,却用旧道德去衡量别人。
有段时间我非常关注天涯社区的婆媳帖,尤其是08-09年的时候天涯的婆媳大战铺天盖地,满屏都是媳妇们对婆婆的抱怨,不少人抱怨婆婆只顾自己快活不愿意为小两口带孙辈, 那时候我还在读大学,对这些家庭琐事懵懵懂懂。
可如今我也到了做人母亲的年纪,我不禁想问问那些小媳妇们,是不是一个女人做到了当婆婆的年纪,为丈夫奉献完前半生,还有义务为儿子孙子搭上后半生?
一个女人的价值难道就在于给人当免费保姆,而且最好能把另一个女人伺候得舒舒服服当完公主又当女皇?
最近我再去看帖的时候,我发现天涯社区的婆婆们发起了反击。
也许因为我们也衰老了,我们中有许多也有了儿子,我们也试着站在婆婆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两代女人间的战争日益势均力敌。
知乎有个关于应付父母催婚的问题下有个很妙的回答:“到了年纪就该结婚,那是不是到了年纪就该去死啊?
”我把它改了改:一个女人到了年纪就该放弃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那和死有什么区别? 我始终相信,生命没有抵达终点,我们对于幸福与自我追求的渴望也将没有终点,无论我们是正值韶华的花季少女还是行将垂垂老矣的老妇。
女人的一生原该这样度过。
=========================================================================一篇旧文。
喜欢最后沙希在婚礼上的那段话:this marriage is a beatiful thing, it is the most special friendship,friendship of two people who are equal, life is a long journey,MIRA, sometimes you will feel you are less, Kevin sometimes you will also feel you are less than MIRA,try to help each other, to be equal, which will be nice.sometimes, married couple don't even know how is the other's feeling,so how will help the other, it means the marriage is finished?no, that is the time you have to help yourself,nobody can help you better than you, if you do that, you will return back feeling equal,your friendship will return back, your life will be beautiful,MIRA, KEVIN, maybe you will be very busy, but have family, son, daughter,in this big world, your small little world, it will make you feel so good,family can never be judgemental, family will never pot you down, will never make you feel small,family is the only one who will never laugh at your weaknesses,family is the only place where you always get love and respect.
大概是在十多年前偶然参加了一个天南海北的商务饭局,席间有一位年近六十的台湾人。
当时围桌共饮的有海内外各地人士,且都是三三两两,只这位台湾老板是孤家寡人。
酒过三巡人便起了兴,渐渐少了彬彬有礼的客套,多了些酒桌文化的热情张扬,加之地域各异,便多少有了点争强好胜的念头。
几个回合各有胜场,唯独在这位台湾老板面前讨不了好去。
老板里面粗人多,情急之下各种南腔北调纷纷出笼,加上几位海外人士的鸟语助阵,场面煞是好看。
不料此台商浑然不吝,对广东人说着生猛的粤语,转头就用浙江土话和浙江人调侃,这边接几句顺溜京片儿,那厢就用英语和德语告诉两国的大胡子稍安勿躁一个一个来。
语言闪切零死角,雅俗圆融无折痕。
不多时众人便次第败下阵来,而此老悠然有待发之余劲。
用现在的话说,那应该就是把一干商界油子秒杀的只剩渣了。
我对能人异士向来好奇,此君功力更令我心生敬仰,便有意攀谈。
老人家大概心情不错,又看我年幼稚气,便和我聊了起来。
本来相谈甚欢,只到我由衷赞其语言功力深厚之时,他却突然静了一下,然后微微叹了口气,说自己没什么语言天分,现在能到如此境界。
只不过是以前出来做生意,因为语言不好,被人屡次轻视讥笑,心伤甚重,遂矢志必雪此恨。
我说那您这可是恶因福果了,他摇摇头说别人可能这么看,不过对我这只是一块不想揭起的伤疤。
你还小,不懂。
没过多久我就懂了,那时我来到了一个大家庭,领导是湖南人,手底下湖南人居多,其中另有两个南方某省人经常在众人面前用家乡话高谈阔论,搞的大家面面相觑甚是无趣。
终于有一次领导爆发了,斥道咱们人南北加起来有7个省市,只有你俩不懂什么叫尊重。
我的领导不知道怎么用电影去表现人对这种尊重的需要,但是印式英语显然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
从客观角度来看,莎希的生活是足以令人满意的,有着体面的生活,美满的家庭,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标准的有闲有钱。
她像是生活在一方尘世的净土,远离了现实的残酷,带带孩子,做做家务,卖卖甜点,甚至生活的繁琐都能成为她内心甜蜜的源泉。
如果她能下定决心做到那一点点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委曲求全。
可惜她不能,不是因为她自身有着多么好强的心性,而是作为一个有着健全心灵的正常人,她难以在他人嘲笑自己的时候坦然面对,尤其是这种嘲笑来自于自己最为亲近的人。
她努力尝试过去忽略这些小事带给她的不良感受,可是这些伤害终究还是在心里扎根,并随着亲人不以为意的负面灌溉而生出散乱而尖利的刺来,时不时的让她迷失和疼痛。
她浑然不知自己怎么会置身如此境地,丈夫的漠然,女儿的轻蔑,似乎他们完全意识不到他们的言行正在怎样的销蚀和戕害着她善良单纯的心灵。
他们对于自己给她带来的痛苦毫不在意,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断地要求和打击,告诉她你不行,你不需要,你这样就可以了,他们似乎都忘记了她还有一颗渴望欣赏和尊重的心,并且这颗心还在驱动她为此而不断的努力着。
女主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因为舍不得孩子而掉泪,女儿带着不解和好笑的表情说难道所有的告别都应该落泪么?
女主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的擦去了自己的眼泪。
女儿的思想已经和拥抱异性的丈夫的一样洋派,他们已经不屑去懂得古典的深沉情感,也不具备去欣赏古典的审美能力,而古典却默默的以自伤的方式去包容他们快餐式的浅薄,并甘愿为之放弃基本的理解诉求。
而对家庭的爱和珍惜混合了屡次打击下产生的自卑,也会让这个善良的女人无言以对。
恶劣的环境让这根刺不断生长,健康的环境也会让拔刺的念头化为切实的行动。
她犹豫着报了英语的速成班,本意只是想不再因为语言问题的困境,没想到最终却走上了一条开阔美好的升华之路,实现了对人、爱还有家庭的完整认知,做出了心智合一的坚定选择,并且由此完成了对人生境界的顺利登攀。
在最后的致辞里,她依旧有些结巴,但是她的丈夫和儿都已经清楚的感受到了她的脱胎换骨,虽然她的笑容依然温柔含蓄,她的言行仍然友善得体,可是她最后按住丈夫的手后慢慢站起来时所散发出的勇气和对自己心声的表达已经足以说明一切。
她成就了一个集对生活思虑之大成后更加动人的自己,她没有激烈的指摘和对抗,只是有感而发后嫣然一笑,却让曾经伤害过她的亲人由衷的开始了对自己深刻的反思。
重塑自身后的爱与宽容,如春风化雨,无可阻挡。
只有平等,才能看见。
这是我很喜欢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剧情、主题和表现。
前不久我表达了对某神道影片及其观众的轻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也收到了很多人的疑问,说那你说说好的电影是什么。
我想印式英语就很适合拿来当一个例子,虽然这部作品还远远达不到大师的水准,但是和依靠细节支撑,喜欢取奇用险的旁门左道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印式英语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其结构上的严密和完整,看到其叙事的平衡,看到连续不断的戏点(专业的应该知道找出和编排戏点的难度,而这部剧戏点简直到处都是)是如何自然的积累直至最后的爆发,看到它怎么做到一段情节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段情节的开始,看到什么叫环环相扣却又清晰有序。
看到它怎么通过事件去刻画人物而不是依靠台词的堆砌,同样又能看到台词是怎么样的恰到好处顺势点睛。
看到它如何使你在故事中获得会心的感受和乐趣,而在需要释放和抒情的时候就到了气口,看到它如何在抒情时继续推进剧情(虽然这点做的并不是很有力),看到它如何不急不缓却又在着力点上的举重若轻,看到它所有的细节设置是如何若无其事的都起到了作用并且悄无声息的锦上添花,但是又绝对不会因为细节而引发感受的偏移、影响主线的突出。
看到它如何实现了天衣无缝的表里互衬(对人渴望尊重的明线下涵盖着的对人生、女权、爱、友情、家庭、责任、理解还有一点小政治幽默等分暗线的含蓄表达)。
看到它怎么从容的实现了女主心境变幻挣扎乃至回归的暗示。
看到它如何不动声色的就实现了人性正负面的矛盾对抗,看到它如何把生活中那些微小而深刻的轻视和刺伤不事夸张的放大并以此从容而有力的实现了从社会角度的切入。
看到它怎么做到哀而不伤,喜而不烈的高超节制,看到它怎么给生活画了一副笔法简单却意蕴悠长的肖像。
看到它怎么把好的东西拍的你一时看不出好来,就好像捧给你的不是炫目的玫瑰,而是玫瑰的香。
它绝不刺激你,只是触动你,在给你思考空间的同时也给你打下了坚实的思考基础。
好的东西,到底了,就是归真,如春风拂面,给你的不是炽烈,而是舒畅。
是淡淡暖暖的触动你,让你感受到它的气息,却不会说,它就是这个样子。
就上所说举几个例子(上面说过的女主临别落泪那一场就不说了,这一场戏其实在叙事上的意义是不大的,它的作用就是形成女主和其反抗体的象征性对比)。
比如教师失恋的一场戏,让女主有机会表达了人和人之间平等对待从而互相理解的看法(我们看他不正常,但是他看我们也不正常,可是我们对于痛苦的感受是正常的)。
而这场戏又和后面非洲哥们儿的坦诚自述有着一定的启下作用。
再看法国佬自制点心相送的戏,女主反应激烈的回应后掉头就走,被法国佬叫回,指其走反了方向。
这场戏如果只是为了让女主接受法国佬的点心和好意,则完全可以换种方式去做,甚至在叙事上看来也是不必要的。
那么不难看出这场戏的意义所在,就在于凸显了女主当时的心境其实还未平和(还在上升的过程中挣扎),而走向家庭的道路却又和实际方向是反的(暗示其对家庭的选择其实是放弃了当时自己的选择,是违背个人意志的,这一点又和其挣扎的状态相呼应),通过这个掉头,打断了女主的激烈,使得她恢复了平静,同时也引导她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既回归了家庭,也走对了自己的方向)。
还有女主在上课的路途上有多次的镜头表现,但是中途有一次,女主在纱丽外套了一件西装,这种暗示手法是很明显的,看看女主当时的心情环境背景不难分析,就不多说了(后来女主又依然穿着民族服装)。
巴基斯坦哥们儿对中国女学员的猛烈追求及其细节,很有意思(还有这哥们儿就英语发表的对美国的简短吐槽)。
过海关时大概是一美籍工作人员问她不懂英语干嘛还要到美国来,而另一印度籍员工则一句话解围(很生活化的一出对话,但是又侧面应和了人与人应相互理解的主题)。
单词may的应用,从课堂到下课后的那场戏(细节是怎样对主题和人物内心变化起推动作用的)。
从头到尾的主线线索:语言,和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的主题的暗面应和(语言其实是一种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学员班的学生和女主家庭最后的统一都是因为语言而实现的,而人们应该努力去寻找和搭建这座桥梁,而不是不顾对方、自说自话)。
最后忍不住习惯性的说几句似乎不关乎电影的问题。
这些年来,韩国和印度的电影质量实现了怎样的飞跃,相信至少关心亚洲电影的人都有所了解。
如果说西方始终是高举战略性的普世价值旗帜,那么印度现在已经在社会意义路线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韩国的片子工于叙事、煽情和猎奇的混合,还真谈不上多大气度)。
从爱的死后报告、三个傻瓜、我的神啊到现在这部印式英语,可以看出其对社会性问题表达的日益精进。
而反观国产电影,我们的电影人可以说基本已经丧失了切入社会的能力和奉献社会的热忱(2012年也就搜索在这方面努了一把力),抛开那些拍低俗恐怖片喜剧片的逐利现象,剩下的大多数还在热衷于宏大叙事、深重意义,而小部分则是一个劲儿的想要去表达自我,夹带私货。
总之是都想给观众上政治课。
说实话,三个傻瓜这种电影不能拍么?
印式英语这种不能拍么?
我想应该不是,而是国内的电影人压根就放弃了自己的生活积累,也严重缺乏从社会现象中看到重大问题的眼光,更没有几个人具备将其表现出来的能力。
说难听点就是志大才疏,想名利双收,却不肯真下苦功。
不是没有那个技术,而是压根就不具备那种格局和眼界,狭隘的心胸导致了满屏幕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所以电影院里基本就是恐怖片装神弄鬼、恶搞片装疯卖傻、文艺片装模作样,古装片装腔作势。
根本看不见虎啸龙吟、万马奔腾的开阔气象,甚至多数连基本功都不过关,影片里的漏洞比刷碗的钢丝球还多。
动不动还把责任推给广电,用广电来给自己开免责声明,连点道义承担都没有,这真是很让人看不上的行为。
一个个天最大你老二的,什么时候你们也拍出一部类似三个傻瓜、印式英语这样的电影,看看广电会不会对你严防死守?
只怕你们这些满脑子想输出价值观的政治哲人王电影人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过,只会拿广电来垫背。
想想真枉观众给你们捧这么多场,广电保护了你们这么多年。
在异国流浪久了,英语学学习和英语教学的话题,总觉得有些老生常谈,耳朵起茧,没什么新意。
加之对于许多印度邦的嘴脸的了解和反感,本不想看这部影片的。
但对于印度电影的诚意还算信任,所以还是观赏了这部“English Vinglish”凡是听过印度人讲英语的童鞋应该都有些体会。
他们独特的腔调比起Chinglish那是有特色多了。
每个人都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地嘚巴嘚。
如果有打给电话公司的客服的经历(因为他们多半是印度人),就知道什么叫想撞墙的感觉了。
不过话说回来,习惯就好。
这部电影并不是自嘲印度本国人说话的口音,而是描述一个了一个传统印度家庭妇女的小小自我实现和俏皮反抗。
女儿看不起她,因为她的英文不好。
丈夫小视她,给她的赞赏是“我老婆生来就是做Ladoo(印度点心)的。
” 他们却不知自己伤害了自己妈妈和妻子。
女主人公Shashi要的是平等,要的是尊重。
正如她在侄女的婚礼上所说,家人永远不会嘲笑你的弱点,贬低你,或是让你觉得渺小,家人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家人要相互帮助。
每个人都有发现自己比较弱势的时候,当你发现你无法与自己的家人沟通的时候,你要帮助你自己,改变自己,因为没有人能比你自己更能帮助自己了。
别人嘲笑这个家庭妇女Shashi的英文,她便悄悄地努力学习英文。
其实重点也不在于学习英文,毕竟她在印度的家庭主妇英文的好坏其实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她证明了自己可以做到。
在此不想多剧透,因为每个人都会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那部分共鸣。
我最喜欢Shashi最后的感悟是“学会爱自己”。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无私,是奉献。
但在遵循任何一条教条和信仰时,都不要迷失自我。
当不喜欢自己时,周围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当喜欢自己,爱自己时,我们所做的就是对的。
不能小看任何一个人,家庭主妇的厨艺也是要些人来比的。
学会爱自己,同样,给别人以赞赏的目光。
小清新,剧情过于简单,家庭主旋律。反映了一些性别问题。 Man cook, art, women cook, duty. 5
英语角。
为什么会是八点三!为什么告诉我!为什么啊!
故事略老套。
表达女性觉醒,男女平权,家庭关系的平等,遗憾的是这个故事普世性太弱,生活逻辑也很弱。
印度电影看下来真是让人舒服 传统观念上对印度电影依旧存在偏见 事实上早已超越国产电影很多了。本来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印度英语听力 可是片子相当精彩。五六国人同上的英语课 太有意思了~了解些许印度文化,原来印度人以会说英语为傲的…女主很漂亮 额 电影的主题?赢得尊重~
我觉得比中国的相似类型的拍的好,立意虽然比较传统但是“色彩”很丰富
这是我看过最正常的印度电影了...可是...就不好看了啊...
中規中矩,內容談不上有突破但是充實,部分細節雕琢得非常好。涉及到很多的人性、家庭、社會問題,但導演很聰明沒有去深挖,因爲諸如此類的溫情勵志小品本就只該“點到爲止”。(港譯“紐約精讀遊”,猴子派來的逗比麼?)
满满的美国梦愿景,法国男人拯救了印度女人 ,最后还是回到丈夫的怀抱。。。。。真够拧巴的
1.印式英语我真的听不明白,只懂一句“说尼”,2.飞机老伯萌了,3.英语班人人都有爱,法国人帅,4.……,5.印度女人都有一双能迷死人的大眼睛,6.有好故事看有好歌儿听,爱死,7.最后演讲那段看哭了,哭了,8.好吧,去印度走走
影片有鲜明的女权意识,尽心照料家庭起居的传统家庭妇女,却饱受轻视和话题排挤,唯一爱好拉杜球手艺也不受尊重。影片鼓励女性通过不断学习和接触社会来获得自信,但也不敢轻易捅破道德正确的窗户纸,因此经历异国浪漫情调的女主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重拾夫妻尊重,尽管印度男人被法国帅哥爆成渣都不剩
最出彩的设置其实是女主已然拥有了世俗意义上近乎完美的家庭生活,只要忽略掉那一点点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被尊重。“我需要的不是爱,而是尊重。”这恐怕是很多传统家庭所忽视的,我们常常靠血缘带来的爱去粉饰太平,却忘了恶语伤人六月寒。最难的是,片子将「尊重」从一个印度家庭延伸到了不同文化碰撞的方方面面。P.S.女主初次点餐像极了不管去几次米国都无法轻松order的我。
28th 还是台湾译名《拯救菜英文》一语中的直击灵魂,好久没有在院线看到如此democrat的电影,对强国的谦虚学习,对女性争取自我尊重的肯定,对通讯录的友善调侃并且公开表达包容。可见仅10年舆论环境的退步之大,刻意引导的对外敌意越来越深,连和世界沟通的英语媒介都逐步被剔除基础教育。放到瓷器现在的语境肯定被疯狂抨击崇洋媚外丑国舔狗。
太无聊了
我只想说。。女主角63年的啊都50岁了!!怎么居然还可以这么美啊!!!那个眼睛大的可以把人吸进去啊救命!!!!!!!!!!!!!(剧情实在很让人捉急…我承认学英语的桥段是半快进看完的啦=v=……(不懂礼貌的小孩什么的最讨厌了!!
四星半。虽然这部印度电影跟以往一样长达两个多小时,歌舞不多,所以并不觉得拖沓,剧情尽可以往多种角度纵深挖掘,但核心我想就是那个英语小班所代表的一切。还有主演真是50岁的人了?真是为这气质给跪了。
假,但是指明了夫妻要平等这个道理
印度人的电影就是没深度啊,各种下一步要做什么被猜到,还有bug……
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