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为执着而美丽,也因执着而残忍。
这句话很好的描述了《金粉世家》里那对凄美的爱情悲剧,当然这部小说并不单单只写爱情。
张恨水通过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悲剧,还有金家这个大舞台折射的就是北洋政府时的中国,反映了整个北洋政府上层社会的众生相。
其实金燕西和冷清秋两人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首先他们两个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金燕西是总理之子,出身于官宦之家,而冷清秋则是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女子,但独立自主的意识却很强烈,其次是两人的个性迥异,冷清秋独立自主喜欢清静,而金燕西则喜欢交际应酬,整日交友,捧戏子,生活挥霍无度,我认为这是他们婚姻走向破灭的主要原因,现在看来古人所说的门当户对不是没有理由的,物质上讲求门当户对,精神上也讲求门当户对,两人的三观是否一致真的很重要 。
前期他们的爱情是很甜的,他会在雨中追逐清秋的身影,在校园里寻觅她的声音,在她家的周围感受她的气息,他用自己诚挚的心打动了自己喜欢的女孩。
可是结婚后生活方式不一样,三观不一致,导致了他们产生分歧,争吵,不信任。
清秋在一场大火后的无声离去则彻底结束了他们苦心经营的爱情天堂。
是燕西的错,清秋的错,也许,都没有错,错的只是缘份,是他们在错的时间遇见了对的彼此。
这部电视剧前期有多甜,后面就有多虐。
此处所有评论,仅仅针对电视剧而言。
与原著无关。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那么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相遇,究竟是哪一种?
难道不是对的人吗?
可除了他们,谁又能爱的那么绚烂,那么明媚?
难道不是对的时间吗?
可他们毕竟在一生中甚至无尽轮回中最好的年华相遇了。
他,还是总理府的七少爷,未经世事,纨绔子弟,心高气傲,一句“我说过的话,什么时候变过”,道尽了毫无疑问的自信与傲气。
正是因为这傲气,才会满足的用善意对待这世界,会谦恭的对待长辈,潇洒的面对同辈中的朋友和女人,会平和友善的对待下人。
他不在乎阶级,其实正是因为他站在阶级的顶端。
他生长的环境为他打造了一个天堂,让他的灵魂长成了一个白雪雪的任性的天使,他那亮晶晶的眼睛中,没有一丝怀疑。
她,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学生,才华横溢,十几岁的年纪,初露峥嵘的新式思想,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还有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她的美,曾借燕西朋友之口来描述,“雪白的皮肤,俏丽的鼻子”,沉静从容的态度,甜美可人的笑容。
当她面对自己时(看花时),娇憨浅笑,温柔无限;当她面对他时,不卑不亢,漠然冷静。
这样的一个女子,像吹进他浮华堂皇生命里的一丝清风,在头脑来得及思考之前,就不可自控的向之飞奔而去了。
难道不是美好的爱情么?
他为她,找遍了整个北京城,买下她家隔壁的房子,种满她最爱的百合花,到她的学校当老师,亲近她的家人,赶走潜在的情敌,收买她的朋友们。
在这追赶的过程中,他也成长了。
从随心所欲送人一堆上好布料,到百般谋划只为送她一双好鞋。
他的眼睛始终炽热的注视着她的一切,她的样子,她的背影,她窗口的灯光。
她不能体会他曾经经历过的感受,虽然她永远也不会忘记月亮门下,望向她窗口的热烈的目光。
但当她终于在某个夜晚叫住了正要离去的他,说,“送我回家吧”,那一刻,我听到冰晶粉碎,融化成一股暖流,扑面而来。
那之后,她为他向寡母撒谎,穿上难得的新衣,花前月下,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假如他们一早就知道这结局,还会不会义无反顾的相信,“只要有爱,不一样的人也可以在一起”?
可惜,那时他们仍坚信着未来和爱情,于是,经历了层层相看,她终于还是离开了家,嫁入了层层桎梏的豪门,走进了深深深几许的庭院。
空谷百合,终于还是与阳光下的向日葵依偎在了一起。
婚礼上,我们多想说,“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就像天空中绚烂的彩虹吧,正是因为阳光没有早一秒,也没有晚一秒,照进了空中漂浮着的小水滴。
可光线总在改变角度,水珠也总在随风飘动。
所以,王子和公主不可能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就像彩虹不可能永远挂在天上。
我们都像八妹一样想问,相爱而结合的两人,为什么这么快就偏离了彼此?
可我们又都相信燕西的话:“我从未爱过清秋以外的任何女人,从来没有。
”只可惜,葡萄架上的百合花,和失去了阳光的向日葵一样,总是要枯萎的。
燕西是无奈的,撑起他澄净天空的支柱倒塌了,这世界的迂腐与残酷毫无防备的淹没了他。
不再是金府的七少爷,被世事逼着张开眼睛,他终于明白自己是无力的,无力改变别人,无力改变自己,无力改变一切。
他并不是一个坚定的人,他要逃走。
逃避自己,逃避曾经的自己,更要逃避现在的自己。
清秋像一个不得不清醒面对的伤疤,提醒着他自己曾经是多么的无知,而现在又是多么的无力。
所以他对白秀珠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在一起比较合适。
”清秋却是坚强的。
她会默默的流泪,也会坚定面对自己的决心。
离群索居,安之若素。
毫无食欲的清秋,为了金荣和丫鬟的一句“为了孩子,您也得吃点啊”,勉强自己。
孩子安然沉睡,清秋一身素色旗袍,静静地吞咽白瓷勺中粒粒米饭。
无由来的微风吹动她的头发,秋水般的眼睛中,泪水无声的落下来,诉说无尽的悲哀。
可是在在转头看向孩子时,依然会露出无限宽容的笑容来。
如果他有勇气面对自己,如果他有勇气走进小楼面对她,如果她能够看到他不顾一切的冲进火场来救自己,如果她能够听到他的呼喊,如果,如同他的幻想般,他们能够在车站相遇。
可惜,没有如果。
他走过落花胡同的房子,走过那小巷,那街灯,走过曾经的花店,走过曾经的向日葵田。
夕阳晚照,燕过无痕。
南来北往的列车带走了擦肩而过的彼此。
他带着她的照片,她带着他的孩子。
他们曾经带给彼此最甜美的幸福和最破碎的悲伤,最后只留下看客们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去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屋檐下,秋叶已凋零。
悲欢离合总多情,伊人何处?
总在寒冷清秋。
日志复制网址隐藏签名档小字体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再看《金粉》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设置置顶推荐日志转到私密记事本飘零叶 发表于2010年01月02日 11:08 阅读(0)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初二的时候第一次看《金粉世家》,就为剧中的爱情深深着迷,喜欢上燕西,爱上清秋。
那样清新、纯净的女子,看上一眼,便觉得是享受。
一度把清秋作为标榜,心目中的理想自我。
很向往那种浪漫而又比较坎坷的爱情,还为悲凉的结尾深深苦恼过:为什么那么相爱的一对男女会走向决裂。
是因为封建势力吗?
看似如此,细想又不是。
此后,又重播了好多遍,却不想去看他们感情日益变得煎熬的那段,不忍记忆中的那种美好被破坏,情愿故事至他们结婚就戛然而止,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日子。
而今看《金粉》,感动依旧,却多了几分清醒的认识,几分理性。
对于他们的分手也不再那么耿耿于怀,反而觉得是一种必然。
葡萄架上即使开了百合花,花期也不会长久。
爱情能战胜阶级的差距,却很难改变或是解决个性、价值观上的差异。
很多人痛骂燕西,说他前后变化太大,负了清秋;我固然为清秋感到心痛,却无法恨燕西。
在我心里,燕西不是个纨绔子弟,而是个迟迟不肯长大,不会承担的孩子。
无疑,燕西是真心爱清秋的,才会做出那么多荒唐的事。
他是希望和清秋永远在一起的,期待清秋能融入他的生活。
他说自己从来都没有变过,似乎相比他的行为有些牵强,但我相信这句话是真的。
他一直爱着清秋,很多事情他也是始料未及。
可恨的也是他的不曾变化,他没有从一个毫无责任感的公子哥变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
他婚前婚后做的所有事情,都如一个孩子般,任性而为。
向清秋求婚也是冲动所为,理由单纯得可笑:怕她被别人抢走。
全然没去想结婚对于他,对于清秋,对于他们俩,意味着什么。
婚后,燕西不愿因婚姻而失去自由,也没想过为婚姻去改变什么,依旧我行我素。
新婚时呆在家里看书只是去讨清秋的欢喜。
不久,他的少爷习气就暴露出来,花天酒地、挥金如土。
清秋越发难以忍受,也渐渐看出钟鼎之家少爷吃喝玩乐的本性。
二人的隔阂与日俱增。
燕西始终是爱清秋的,他的爱如烟花般灿烂,却乏深沉。
直到最后,亲近秀珠,更像一个孩子似地似乎在极力表明他是自由的,婚姻约束不了他。
还天真地以为通过秀珠,能救他全家。
而这一切在清秋看来,是变心之举。
他完全没有想到清秋会离开他。
这是他的不谙世事,不懂阴谋的单纯之处。
清秋在金家是个另类,不会打牌,也不是那种喜欢闲话家常、家长里短的女子。
喜欢在屋子里静静地看书。
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有志青年,自然融入不了金家人纸醉金迷、游手好闲的日子。
在金家,她说话、做事都必须很谨慎,处处小心,即使这样也难逃三嫂的捕风捉影、无事生非。
如一只关在笼中的金丝雀,想飞飞不得,想动动不得,一言一行都受着束缚。
自己家里,虽然贫寒些,但还是自由的。
而丈夫燕西也与她渐行渐远。
清秋离开金家只是迟早的事情。
燕西的绝情更是让她下定决心。
燕西、清秋二人在个性、价值观念、思想水平、生活环境、家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最终分离的结局。
还记得他念的那些诗句:你走了,走得很远,我在秋的身后,珍重的拾起(一掌半红的)枫叶,把它贴在夕阳照到的墙上,并排挂着的是你的小影微笑在林间. "那是一堵厚厚的墙,却拦不住我心里的月光,当暗夜来临的时刻,它会悬挂在你的窗前" 不过最喜欢的还是那句他为清秋写的"而今听雨屋檐下,秋叶已凋零。
悲欢离合总无情。
伊人何在?
总在寒冷清秋".很唯美,可是在隐约间,也似乎注定了他们的命运...... 清秋是这样一个独立,认真和坚强的女子,她从来不会为金钱,权利所打动.即使他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她仍然知道他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她不想自己陷下去. 可是,他坚持,说:只要有爱,不一样的人也会在一起的。
他写信给她:葡萄藤上是不会长出百合花的。
我说,因为我们有爱,一切都会改变的。
是的,为了打动这个最爱的女子,他将百合花插满冷家小院的葡萄藤。
结果,冷清秋出去,她看见了满院的百合花,难忘她在那株百合侧畔颔首的美丽,更难忘在那一刹那,燕西突然出现时候,两人眼神接触的情景。
也许在那接触的瞬间,她已经陷落了! 即使后来,他犯了错,她也并未真正地放弃他。
在他当着全校学生的面向清秋认错,放下巨幅条幅,大写着"I LOVE YOU"的时候,她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选择。
她虽然很冷静,可是这份炙烈的感情已经将她灼伤。
她对爱情是坚定执着的,为了爱情,她宁愿赌上这一次。
她相信了他的真诚,她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她在和他一起躺在葵花丛的时候,闭上了眼睛,她闻着花的甜蜜,幻想着、憧憬着…… 在新婚之夜,清新典雅的“百合”再次给了我惊艳的感觉:并非艳丽无比,也并非珠光宝气,但她的才华和内在的气质将她衬托的无比的高贵大方。
这样的美丽,是真正的无法形容的美丽。
并非惊才绝艳,但美得含蓄内敛又历久弥香.这样的魅力,是吸引得无法离去的魅力。
并非占尽优势,但周身所散发的气质无法阻挡。
她将手指勾住了他,她将一生托付给了他,红地毯上,满是幸福的味道。
炙烈的火焰可以长久的燃烧吗?婚后他也许好了一阵,可他终究还是那个纨绔子弟。
那次他陪他过年回家,正好放烟花,烟花是灿烂的,可是也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他又恢复了夜夜笙歌,尽情享乐的日子.他记得金燕西坐在有百合花桌前,八妹对他说,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追求,让花瓣凋谢.他回答说:"我从来没有改变过,而是周围的环境变了。
我曾经试图去适应环境,去适应她。
可有太多的事儿我不明白,所以我失败了。
就像葡萄藤上的百合花总有一天会凋谢的。
"是的,在他心中,那株百合已经凋谢了! 所以,当金燕西将百合花瓶打碎的那一瞬间,清秋那含有泪珠的眼睛只能无助的望着他. 当戒指从手中滑落的一瞬间,也预示了这段感情的危机.向日葵总是向着阳光,才能生得长金灿灿的 。
可是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呢?当家族走向衰败的时候,他开始选择了曾经放弃的女人,为了自己仍然可以享受那绚烂的阳光。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他仍然坚持:“我从来没有爱过除清秋以外的其她女人,从来没有。
”他以爱的名义,摧毁了他们之间的一切。
其实从始至终,他最爱的始终还是他自己。
把占有和放纵当做爱,他总认为是清秋不理解他,是清秋对不起他。
清秋知道了,她知道她再也无法挽回那段情感。
她只是怔怔的失落,无言地独自搬上了阁楼。
她一袭黑衣,在阁楼回味爱情的苦涩;她独自绝望地面对已经改变的感情,即使依然那么依恋;她抱着儿子翻着诗稿,未翻自己却早已心碎。
直到白秀珠告诉燕西,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报复,他才幡然悔悟。
迟了,太迟了。
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尽了清秋的伤心,也烧尽了清秋对他的眷恋。
当阁楼起火时,燕西不顾一切地去救清秋母子时,那个留下清秋最后记忆的地方,早已经人去楼空。
“为了让你爱我,我搬到隔壁做你的邻居;为了让你爱我,我去学校做你了老师;为了让你爱我,我可以做世界上一切可以让你高兴的事。
因为在我心中,你就是那朵盛开的百合花。
我要让你在温暖中开放,不让你受到风雨的打击。
”当初的声音尤在耳边回响,只是那段感情早已经随着流水一起远去。
一代豪门金粉世家就这样解体了。
冷清秋走后,金燕西也决定离开。
他在桥上看到了清秋,她朝他跑过来,他们拥抱了......当知道这是幻觉的时候,燕西望着天空,亲吻着他和清秋的结婚戒指,落下了眼泪。
他想着曾经和清秋当初一起度过的时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变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的时候。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之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她和孩子相依相偎踏上列车时候,他与她们擦肩而过。
他们的缘分已经结束了,曾经生离死别的恋人从此擦肩而过。
只剩下了站台上那个虚幻的幽怨。
他们带着伤感和苦恨,随着南来北往的滚滚车轮,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融入时代的洪流。
只留下晶莹的泪光,失落的叹息印在我内心深处的柔软角落。
伊人何在?
总在寒冷清秋!
谈《金粉世家》中悲剧的原因 由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金粉世家》于2003年春在全国首次热播,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率较平常大为上升。
大概是因为人们看腻了大团圆结局式的剧作,像《金粉世家》这样一个具有悲剧性的作品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并给予高度关注。
随之而来的是对这部作品众说纷纭式的评论。
不错,悲剧常常会揭示给人们一个问题,这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看出不同的问题,那么普遍的说法是什么呢?
按理说,金燕西通过对爱情执著的追求终于娶到了冷清秋作妻子,这应该算是美事一桩,可谓“天随人愿”。
但为什么在他们结婚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呢?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普遍的评论是,燕西生活在上层阶级的大家庭里,身上不免会染上“纨绔子弟”的习气,在所有的人都“花天酒地地闹”的环境下,他的人性也必然会产生扭曲,致使他和从贫寒人家走出的质地纯朴的清秋最终水火不相容而分道扬镳。
与此评论的同时,大家更会认为带来这场悲剧的主要有错的人是金燕西。
下面列举剧中两段情节,分别展现了矛盾的发展与激化。
情节一: (燕西回到家中看到清秋伏在孩子床边装睡,故意不理他。
) 燕西:我知道你没睡着,为什么不理我?
清秋:(从床边站起来,安之若素地说)我知道你回来是故意找茬的,对不对?
那好,我们也不必大吵打闹,我们可以谈。
(二人走到沙发对面坐下) 清秋:我知道你最近在和白小姐交往。
如果是因为我的原因让你有后顾之忧,我愿意退出,不打扰你的好事。
燕西:你不觉得你很没有诚意吗?
清秋:诚意?
说过的话都可以改变,那我不明白你说的诚意是什么意思?
燕西:(气愤地说)你在质疑我的心是吗?
我早就说过,我说的话从来就没变过,(从沙发上站起来,提高声音)从来没有!
(说话间将茶几上象征着他们爱情的百合花瓶打翻在地,便出门去了。
这令清秋感到痛苦难堪,并加深了对他的误解。
) 情节二: (燕西回家收拾完箱子便拎着要走) 清秋:站住!
(停顿片刻)你去哪儿?
是去德国吗?
燕西:是。
清秋:是和白小姐一起去吗?
燕西:是 清秋:(从手上把戒指摘下)把这个带走。
(说完,戒指从手中滑落在地。
) 燕西:只有这个吗?
清秋:我身上还有什么是你的?
燕西:(愤怒地将清秋拉到镜子旁,让她对着镜子。
)你好好看看,你身上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金家的!
看呀!
(清秋感觉到受了莫大的侮辱,转过身来给了燕西一个耳光,便冲向楼下。
) 在看完这两段情节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此时的燕西已经不同于追求清秋时的那个燕西,他已经对清秋变了心,是客观环境使他的人性扭曲,而更多的同情却给了清秋。
——这便是公众的态度。
这部电视剧,尤其是结尾的部分,我看过了多次,细心品味后,我觉得事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
我的观点是:金燕西是始终没变的。
正如作者张恨水在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给燕西这一人物的一句台词“我说过的话什么时候变过”一样,燕西的爱是没变的。
这句话是作者为表现人物性格与形象用心良苦设计的一句话,它确实逐层递进地证实了金燕西这一形象的始终如一性。
作者用这句话在不时地提醒读者,燕西并不是一个容易变心的花花公子,这和剧中结尾部分燕西说过的“除了清秋,我这辈子没爱过别的女人”是一致的。
“我说过的话”是指他对清秋的爱和对于白秀珠永远当朋友的态度;“没变过”是指他自始至终爱的是清秋而不是秀珠。
说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你怎样解释如上两段情节中燕西对清秋说的“绝情”的话呢?
我的回答是:那些话看似“绝情”,实为堵气之话。
须说明的是,看到这一层,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我认为世俗的观念是可以侵入任何一个人的头脑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接受着这样的观念。
冷清秋就是这样一个“被侵入”的人。
我们从一开始便了解到,清秋是一个出身贫寒却又是一个心性高洁,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冰清玉洁的女孩,在大多数人看来,她是一个未受尘世污染的女孩,并且她还是具有“自食其力”,反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思想的先进的文化人。
不错,冷清秋的确如此。
但我要说的是,她并没有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她没有打破世俗的观念,没有冲出“齐大非偶”的枷锁,她一直都不敢相信像燕西那样身世的人会对她付出坚定不移的爱,并或多或少地认为他是一个纨绔子弟;她对于燕西不顾一切言论给予她的最真挚的爱半信半疑而不敢大胆地接受。
她只看到了燕西表面上似乎与其他公子哥一样的浮华习气,却没有看到他纯真、质朴,对爱忠贞不渝的本质。
这就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清秋对燕西致深的爱不能够体会是最后结局的导火索。
上述两段正是“清秋的不理解”与“燕西愤怒的情绪”的对白,而这种气愤正是源于“我的爱就摆在你面前,你为什么就体会不到”这样一种内心感受。
付出的爱却不能让对方感受到,这就是我总结出的悲剧所在。
我想强调,大家不能只看简单的故事情节,并由此粗浅地得出批评燕西这样的结论,而是要深层挖掘人物内心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这里,我们要看到世俗的害人性,可以看出,就连清秋这样一个被大家看作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也摆脱不了世俗的思维定势的束缚,而这束缚在她和燕西之间制造了一层隔阂。
有些评论家说,《金粉世家》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对于这一看法,我是极其赞同的。
《红楼梦》向世人展示了贾宝玉这样一个与任何人都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金粉世家》则推出了金燕西这样一个虽出身富贵却真正未受尘世污染的人物形象。
就这两个人物在这一点的相似之处而论,上述评论家的评论是成立的。
另外两部作品的悲剧性质也很相似,《红楼梦》的悲剧在于宝玉本是一个在思想上高于其他人的哲人,却不被他人看到,反倒认为他是一个花花公子;而《金粉世家》的悲剧在于燕西本是打破一切思维枷锁的质地纯朴的人,却因出身富贵被人看作是纨绔子弟。
基于这一点,我说,《金粉世家》不是清秋的悲剧,而是燕西的悲剧;或者说比起清秋的“小悲”来说,燕西的才是真正的“大悲”。
作者煞费苦心地塑造了金燕西这样一个世间难得的人物形象,为的是希望读者或是观众们理解这个形象,了解他的思想。
但不出意料的是,还是有相当多的人看走了眼,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剧看成了完全是另外一种悲剧。
要知道,认知一件事物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不然,有多少思想不会被误解呢?
也许金燕西是注定要孤独的,因为几乎无人能理解他。
清秋终将离他而去,因为坚持世俗观念的人太多。
燕西无人问津的寂寞与他被人曲解的灵魂在部分人心中沉淀了凄凉。
鲁迅讲:“梦醒之后,不知该走向何方”。
正是因为这样的迷茫,《金粉世家》的悲凉意味将永远延续
这部电视剧已经看了很多遍,很多兵荒马乱忙碌过内心空落落的深夜都会重温那些经典的情节和台词,感觉好像昨天刚刚看过一样。
金粉于我这个九零后已经是一种情结,某种方面影响了我的爱情观,并且陪我成长。
我会永远记得燕西的那句“你就是那朵百合花,我要让你在阳光里温暖的开放不受到任何风雨的打击。
”也永远记得那片向日葵田上两个奔跑的年轻身影,阳光下的“I LOVE YOU”。
可是,燕西还是让那朵百合花淋雨了,向日葵在阴雨下也没法灿烂地开放。
年华里,他们长大了,我们也长大了。
小时候,只喜欢金粉的前半部分,燕西追清秋的戏份,因为实在接受不了后面两人关系那么突兀的转变,而且也对燕西的冷漠恨得咬牙切齿,觉得全是他的错,得到了清秋就不懂得珍惜。
可是后来再看,突然发现自己的理解和小时候不一样了。
两个人都没有错,当时轻狂,只因年少。
因为太年轻,两个人都有太多的棱角。
门第之说暂放一边,但看两个人的生活圈子和娱乐范围就看出明显的差异。
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只要有爱就可以战胜一切,但是,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了,他们两个还没有来得及学会互相谅解互相包容就有了宝宝又发生了各种事情。
其实从这段感情不难看出,清秋真的是个太过清冷的人,她爱燕西不容置疑,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明确地表达过。
她会一个人等待燕西回来、回忆,却从来没有正面地表达过对燕西的爱,而且不信任燕西却又没有什么表示,只为了那一点点可怜的自尊,甚至最后在燕西没有答复白秀珠是否出国的时候她就心灰意冷地相信别人的话让燕西走,连一句挽留都没有,纵然心都要碎了还要苦苦支撑所谓的尊严。
小时候没有在意这些,可是长大了之后,明白感情需要两个人共同维系付出,如果燕西挚爱的人从来都是那副要把自己往外推的样子他能一如既往地热情吗?
而且,燕西父亲的死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什么都不怕的富家子弟变成了要看别人脸面生活、要学会卑躬屈膝的普通人,他也会害怕,会惶恐,他不能够毫无顾忌地说出“我说的话什么时候变过”,他想要给清秋最好的生活,可是一切却都变了。
现在再看大结局时燕西疯狂地奋不顾身地跑进火海叫清秋的时候,会忍不住鼻子酸酸的,那么爱,又为什么会伤害?
他说过从来没有爱过除了清秋以外的任何女人,我也相信,有那么灿烂的回忆他怎么可能去爱其他人。
只是那一段时间他没有力气爱了,所以才会毫不在乎地对白秀珠说“我觉得我们两个比较合适,在一起吧”。
其实谁都明白他放不下清秋。
最后的燕西有点像家道中落的宝玉,他善良纯净,却在污浊混乱的现实里茫然无措。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心里都会是个无畏的追求真爱的金燕西,为了让the one爱上自己,可以做一切能够做到的事情,可以毫无顾忌,不怕被伤害,没有想过后果。
见到那个人觉得世界变得好清新,阳光灿烂花香弥漫,一切都特别美好澄澈。
会躲在楼梯间只为了看到那个人,会打听一切有关那个人的事情,觉得有那个人的笑容一天都会很明媚。
有那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也算青春无憾。
可是也因为太年轻,得到了便不懂得珍惜也是人的通病。
另外,开始计较得失,希望平等付出,一切按照自己完美的想象发展。
可是少年要学会长大,渴望被尊重被认可,也渐渐不再把感情作为重心,那个人也许不再是你的完美恋人,可是,却永远贪恋那份想念的甜蜜与温暖。
所以不管结局怎样,都不要选择去恨去讨厌那个让你成长的人,悄悄在心里留一个角落,为自己的青春留下注脚。
每个人的心里亦是一个冷清秋。
有懦弱的一面,却大部分时间选择坚强示人。
强烈的自尊心,即便被动也要保持一分清醒与自知。
渴望独立,向往自由和新生活。
对爱执着却不懂得表达,孤傲又渴望知己。
蔑视世间污浊,向往乌托邦的宁静。
理想化却又为现实所伤害,对周围失望。
然后逃避,继续寻找,在路上。
以前固执的认为清秋和燕西一定一定还会在一起,虽然后来也有狗尾续貂的《金色年华》,可我们知道,燕西和清秋只存在于《金粉世家》。
至于最终的结局,现在觉得,成长后的两个人幸福最重要,也许再也无法相遇,也许相遇了也无缘继续。
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两个人能够决定的,环境、未来、方向都很重要。
所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真的是一个让人向往的美好愿景。
总之,在最灿烂的年华遇到对的人,青春无悔。
都要在一段段的生命旅途中,学会成长,学会真正的爱。
晚上在酒店的房间看数字电视的时候,竟然从央视12套发现了这部很多年前的老戏。
故事只是刚刚开始,才演到燕西死命追清秋的那几场。
诗社、送信、照片、别人的婚礼,期间冷冷的冷清秋欲拒还迎,羞涩的女儿姿态活灵活现。
当她在同学婚礼前的一天,在冷宅门口遇到燕西后,关门的那一刹那说出那句:“我明天七点出门“。
——很多事情便在此之后命中注定了。
我想起2002年——彼时我还是初三的光景——这部戏刚刚出来的时候,每晚和爸爸妈妈守在央视八套前等这部戏的那股劲儿,便觉得异常的生动。
高中之后我特地从贝塔斯曼邮购了张恨水的小说原著,读来读去,这位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这本被誉为民国版《红楼梦》的故事真是让我不怎么喜欢。
书的描述显然没有故事的改编那样充满现代气息:尤其是求婚那段,浪漫是不少,可让我感觉更多的却是突兀。
我很喜欢董洁,怕就是从这部戏开始的。
后来是与豪哥一起迷恋上这位主儿,就像后来的徐静蕾、江一燕一样,天知道我们今后还要一起迷恋上怎么的女明星呢?
董洁最终得归根到冷清秋吧,而冷清秋、最终可得归结到那个”冷“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燕西这句特意的断章截句,想要表达的,孰人不知呢?
怕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冷冷的清秋便在心中播下了一颗难以察觉的种子——并且,终于在那个寒冷而悲伤的晚上之后,在燕西一段感人肺腑的告白之后开花、发芽。
我看到的这一段剧情,高潮部分出现在清秋同学的婚礼之上。
之前冷清秋在门口等燕西的时候,却被特意赶来的欧阳接走。
燕西赶到婚礼现场,见到二人在一起:妒火中烧。
在冲动的横在马路中间,冷静半晌之后,他毅然决定折回去。
欧阳与燕西二人请清秋跳舞的两段对话分别折射出二人的不同性格与清秋对二人的态度。
与欧阳的对话是这样的:”我能请你跳支舞吗?
“”我有点头晕...所以...“”哦,我明白,那你好好休息下...“与燕西的对话是这样的:”我能请你跳支舞吗?
“”我不会……!
“(这句半嗔半是腼腆,耐人寻味)”那我可以和你一起出去走走吗?
“”……去哪儿?
“”去哪里都可以。
“当燕西横在马路中间许久之后,决定折回的那一刻:他决定了坚持一些事情。
很多时候:两个人并非心不合,亦非缘分未到——恰只是缺乏那临门一脚的激情迸发。
不论燕西此人,亦不论他对于这段爱情的态度,但只论这段婚礼之上的波折的前前后后,他着实表现出一位勇猛者超人般的激情特质:在这一点上,至少是值得让人称赞的。
《仙四》中云天青留下了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
——未必没有道理。
真正喜欢上董洁,就是因为冷清秋。
那种小家碧玉又不失大气的气质,那种不愠不火不卑不亢的恬静,那种知书识理兰心慧质的内涵,那种古典端庄外柔内刚的寂美。
一度觉得董洁就是清秋,清秋就是董洁,活生生的一个人物。
着实喜欢这样的女子,不需要夺目耀眼,不需要艳光四射,不需要张扬,就是那股淡淡的,轻轻的,静静的,撩拨神经的灵气,那个顾盼生晖,巧盼倩兮,清澈坚定,不经意的眼神,已经舒服到心底。
但是这一种的美,需要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会疼惜。
清秋喜欢的是白色的百合花,清幽淡雅,清丽脱俗,清香静谧,而不是秀珠那热情奔放,热烈灿烂的向日葵。
小时候家里有两株百合,每年都会开上那么几朵花,是我和爸爸的得意之作之一,妈妈不反对,居然也很喜欢。
其实妈妈向来不喜欢白色的花,可能是受到妈妈的妈妈的影响,老一辈的人总说白色的花会过于幽怨和悲凄,但妈妈也说唯独百合,只会让你觉得高贵和纯洁。
到了大学我才知道,原来百合有很多种其他的颜色,照毕业照的时候,一个朋友买了一扎香槟百合,粉粉的,有点娇媚。
可能是先入为主,还是觉得白色的百合最能代表百合。
西方人喜欢捧着百合结婚,据说这是由苦苦追寻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所流下的泪水化成的,有人说,在基督教里,百合花被视为“圣母之花”。
拍电视总是要唯美一点的,我没看过这本书的原著,不知道人物的设计和背景的衬托是否也和张恨水先生塑造的同出一辙,但是我倒是非常喜欢导演这样的安排。
清秋撑着油纸伞,捧着百合花在雨中躲避的一幕,也就是金家少爷为之倾倒的一幕,连我都看了都为之心疼和着迷
金燕西其实一直都没有变,因为他一直都心里只有自己,他为追求清秋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得到清秋,得到他喜欢的东西,得到之后便把清秋当成一个美丽的摆设放在屋子里。
是!
金燕西只爱冷清秋没错,可他的爱毫无耐心,他的爱只感动了他自己却把清秋伤的透透的。
当初他的承诺和清秋一起出国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说过的话却忘得一干二净;当初他写的诗他为清秋拍的照片,都被他遗忘。
想想燕西曾经拿欧阳的诗去说是自己写的,又因为嫉妒一直找欧阳的麻烦,曾答应清秋婚后让她继续读大学却没有做到,以清秋的性子,能和他结婚我都觉得诧异,结局两人一个北上一个南下,以前我真的很讨厌作者写出这样的结局,现在想想两个这样性格的人,注定不会长久下去,后来又读了清秋写给燕西的信,清秋真是倔强。
后悔,这种书不看就算了,看了心心念念舍不下,没有你死我活,后半段他俩没什么太多的对话但还是把人虐成渣,一个画面,好多年后,清秋领着孩子去看燕西拍的电影,看了一半,就带着孩子离开了。
觉得金燕西和《飘》里的郝思嘉一样,都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一个人,只想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已,伤透了爱他们的人的心,明白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了
特别好看的一部电视剧。
最近看到了陈坤的近照,他四十岁了?
一点也看不出来!
素颜直播简直秒杀啊。
然后就想起了这部剧,小鲜肉时期的陈坤啊,帅得不行。
董洁当年的清秋真的是纯到不行,太漂亮了吧。
发现这两个演员真的是选对了,演技都很好。
然后里面的刘亦菲和乔振宇,也是很不错的。
可惜的是,这么美好的爱情,走进婚姻却成了悲剧,果然,婚姻就是坟墓啊。
好讨厌这个剧情,更讨厌金燕西和冷清秋。作!
当年妈妈坐在我旁边哭的好惨噢。我问为什么别的电视剧男女主都在一起啦 只有这部没有。妈妈跟我说:这样才对。
金燕西这种不学无术的草包跑去给小有才情的冷清秋当老师,不觉得可笑吗?
全靠美人
其片头及片尾曲,觉得是所有影视作品里和内容镶嵌的最好的了,完全融为一体。由《暗香》的青春浪漫开始,到《让她降落》无奈感叹中华丽落幕,中间的,便是金粉世家众生相的演绎了。
除了音乐和美女,其他的都很烂
坤哥
董洁的清纯民国装,挥之不去。
想看小说
近现代非幸福繁殖行为~
白秀珠看起来有30岁
经典电视剧,男女主角和配角们都很养眼,演技在线,剧情流畅,服化道精良,主题曲耳熟能详,甚至片尾曲都有一大堆拥趸,这就是那个时期的优良电视剧制作水准。唉,现在竟然越来越退步了……
那个时候的董洁清纯如清澈的水,刘亦菲也是美的,只不过是幽怨的角色,小时候觉得非常好看,大了觉得大概只是青春的记忆
玛丽苏……
虽然没看全。很不喜欢男女主角。那几个姐姐还是很好的
一个家族的落败。
补录
小时候总害怕金燕西追不上冷清秋的黄包车,现在想想哪怕跟丢了也是好的。
很多東西,其實電視劇已經把它美化了
曾经的董洁小姐姐,学生装气质很清纯!陈坤的富家公子也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