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容月貌

Jeune & Jolie,我要…17岁(港),美丽.诱惑(台),年轻与美貌,17岁,Jeune et jolie,Young & Beautiful,Just 17

主演:玛丽恩·瓦科特,热拉尔丁娜·帕亚,弗雷德里克·皮耶罗,方丹·拉瓦特,约翰·雷森,夏洛特·兰普林,娜塔莉·理查德,伊莲娜·扎贝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3

 剧照

花容月貌 剧照 NO.1花容月貌 剧照 NO.2花容月貌 剧照 NO.3花容月貌 剧照 NO.4花容月貌 剧照 NO.5花容月貌 剧照 NO.6花容月貌 剧照 NO.13花容月貌 剧照 NO.14花容月貌 剧照 NO.15花容月貌 剧照 NO.16花容月貌 剧照 NO.17花容月貌 剧照 NO.18花容月貌 剧照 NO.19花容月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花容月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莎贝尔(玛丽恩·瓦斯 Marine Vacth 饰)是一名17岁的妙龄女孩,拥有着靓丽容貌和美好肉体的她对“性”有着一番独特的见解。一次偶然中,伊莎贝尔遇见了一位游客,就这样,她寥寥草草地献出了自己的处女之身,之后,伊莎贝尔在探索“性”的道路上一路走远。 在网络上出售自己的性感照片、利用肉体换取金钱,在做着这些勾当的同时,伊莎贝尔依旧是同学和家人眼中的纯洁少女。一位老年嫖客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伊莎贝尔,她不禁想要在年长的他的身上寻找亲情的依赖,不幸的是,在一次交易中,老年嫖客突发心脏病死亡,警察很快就找到了伊莎贝尔家,她所作的一切都在此时被公之于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神之水滴第一季初来乍到第五季铠甲勇士猎铠之神脑危机苏小姐请留步枪林弹雨中的爱情给我承诺玉美人胜利的形象家和万事成熏制生活失忆十分钟追杀网红暗黑之瞳第二季撞死了一只羊海上繁花少女怨灵地下室思维游戏血迷宫之东宫西宫狗和狼的时间孤山魅影孩子美好的一年怦然星动夺命巨鳄拯救内衣少爷冬雪暖阳新生六居客第一季白狼行动琴子

 长篇影评

 1 ) 援交少女

伊莎贝尔是一名17岁的妙龄女孩,拥有着靓丽容貌和美好肉体的她对“性”有着一番独特的见解。

一次偶然中,伊莎贝尔遇见了一位游客,就这样,她寥寥草草地献出了自己的处女之身,之后,伊莎贝尔在探索“性”的道路上一路走远。

“援交少女”题材,尺度很大,拍出了心理学文艺片的感觉,毫无道德谴责之嫌。

人物刻画十分真实细腻,不矫情不刻意。

好难忘女主漠视一切般深邃而又淡定的眼神,就像山林里一潭清澈平静的湖水。

阴暗的题材配上明媚柔和的法语音乐显得纯净自然。

 2 ) 兰波,《危险关系》,弗拉戈纳尔

兰波的诗中写到,当我们十七岁时,我们什么都不在乎。

从性觉醒到把性当成工具,电影中的伊莎贝尔似乎没有经历太多挣扎。

玛丽恩太适合这个角色,她那张冷淡的脸在明明暗暗的走廊光线下,呈现出一种大无畏的色彩,好像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伤害到她。

在电影的最后,乔治的妻子说我羡慕你的勇敢,我已错过了在年轻的时候出卖自己的机会。

她和伊莎贝尔一起躺在酒店的床上,年轻的躯体和年老的躯体在这里并置,仿佛是对毕加索的《镜前的少女》的再现,当伊莎贝尔从梦中骤然惊醒,床上只剩下她一个人,她是否梦到了年老的自己?

从十七岁到七十岁,似乎只有短短的一瞬。

《花容月貌》的标题也令我想起巴洛克时期的虚空画,画中的女性凝视着镜中倩影,但虚空也无时无刻不在凝视着她,随时准备吞噬她。

电影中,伊莎贝尔在地铁上读《危险的关系》,这本小说既指向卖身的剧情(危险的游戏),同时似乎也指向伊莎贝尔由于撞见母亲偷情而对成年人的世界产生的那种复杂感情,一方面觉得所谓成年人的爱十分讽刺,另一方面以她的年纪又难免对亲密关系产生向往。

那本《危险的关系》的封面,是弗拉戈纳尔的名作《门闩》,又是描绘偷情的作品。

 3 ) 我大概是看到结尾泪流满面的唯一一人

我大概是看到结尾泪流满面的唯一一人。

青春是第二次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

第一次还是婴儿,我们蹒跚地学会这个世界的规则,认清事物的样子,学会每个词汇的含义。

比如“青春”,比如“爱情”。

而第二次认识世界,却是在探寻实质,我们渴望通过观察和尝试得到处事的方式,得到那些词汇的真正意义,或者说,真正的感觉。

可是重塑新的就必然意味着旧的崩塌,不能退后的我们只能迈开更大的步子向前冲。

伊莎贝尔的最大特点在于自身的独特性,她从完全忠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却触犯了家庭和社会的底线。

她的出格正是由于自身的独特,而和众人不一样,并不是伊莎贝尔的错。

她出卖肉体,不是为了金钱,甚至不是为了追寻体验和刺激,只是想要真实的感觉。

而这一点,恰恰是最讨观众喜欢的德国帅哥(养眼,温柔又体贴)和最讨父母欢心的同学(真诚,老实又小心翼翼)丝毫不能给予她的。

如果仅仅是追求冒险和刺激——美貌的17岁少女追求刺激的性体验——是无数营销号用来推这部电影的噱头,那么女主从头至尾几乎不改扑克脸又是为何?

即使她的援交副业渐入佳境,她学会以轻松的姿态侧躺在床上迎接那个无论是谁的背影时,也绝没有满足和得意,只有逃出厌恶的虚伪环境的放松,和对这个完全自己选择,自己开辟的环境的从容。

其实她要找寻的,所谓真实的情感,依然无迹。

所以每次去酒店的路上,她才迈开昂然阔首的大步,是对逃离的义无反顾,对虚伪世界的毫不妥协,对内在孤独无依的痛苦。

说到虚伪世界,伊莎贝尔那个看似完美的中产阶级家庭,也在17岁那年露出了全部马脚。

两次与看似文雅的继父的坦诚相见,发现总讲着大道理的母亲与好友之夫偷情。

成人世界总是一面暗自屈服于欲望和野心,从事是残酷现实里的赤裸交易,一面又以符合甚至超越社会舆论的标准粉饰自己,并试图继续用这一方式来“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度过“难关”。

伊莎贝尔告诉母亲她已知晓偷情的秘密,不过试图将母亲拉入自己的阵营——既然生活的本质并不像表面那样体面优雅,是残忍肮脏的,依然人人都如此生活,那为何要将陈旧的价值观强加于自己,为何不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可是仅仅换来母亲的恐惧。

事实上,整个社会,从家人到陌生路人,对于“太漂亮”的伊莎贝尔,总是若有若无的带着一种“婊”的眼光,甚至身为女性的母亲也难以免俗。

不过伊莎贝尔这个角色除却独特个性之外的最令人敬佩的便是她毫不在乎,她有勇气,去做完全的决裂。

刚满17岁的那个夏天,伊莎贝尔用6欧的冰激凌做了颇具实验性的初体验,从此与传统意义上的青春懵懂之恋彻底告别,她木然的看着身上完美陶醉其中的男友,又困惑的看着远方的海滩,然后她目光定格在自己的灵魂,我不开心,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真实的。

总有一类人,他们的主观不需要外在的一切。

物质,美貌,权利,地位,够了就好,伊莎贝尔有很强的执行力,却并无野心。

那么他人的肯定呢?

于事无补。

他人的尊重呢?

伊莎贝尔即使面对不肯付钱的嫖客和“一日做鸡,终身为婊”的侮辱,甚至母亲好友知道真相后多加提防戒备的羞耻,不过是泰然处之或是冷冷的把话挑开。

她抛开所有做一场追求自我的实验,付出的一切代价和牺牲,换来的不过是突破了所有人的想法,刷新了所有人的下限,钱被没收,强制去看心理医生,妥协性的找一个小男友。

他们在爱情圣地塞纳河尴尬的分手,纵然决绝,纵然很酷,我的眼泪却下来了。

这哪里是妙龄少女成长记,分明是天才(待商榷)少女的妥协记。

没有人喜欢那个被强行释放真实的她,甚至没有人允许她去追求真实,更没有人会理解。

她能做什么呢,把自己藏在无害的躯壳里。

就像大多数人,大多数的我们做的那样。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的?

大概是她忐忑的画着淡妆去同学的爬梯,像个害羞的高中生穿行在那些所谓的cool kids中间。

之前的种种,那么格格不入,像一个梦,一个现代少女的狂野春梦。

毕竟伊莎贝尔比太多有类似想法的少女有资本,譬如美貌,譬如宽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然而她依旧是失败了,至少在她的观念里,她摔的鲜血淋漓。

伊莎贝尔的闺蜜,同样漂亮(你们法国高中生怎么一个个都有超模相),却显得“正常”许多,她憧憬一段恋爱,想要实质性地取悦男友,却换来三分钟的麻木。

她们共同拥有一个尴尬的初夜,并不意味这导演在高呼女性主义,我觉得纯粹是由于电影完全从伊莎贝尔的角度出发,而好友的经历加剧了她对于同龄男生的隔阂,对高中生这脆弱的身份的失望,和对社会一再渲染的“美好青春”“甜蜜初恋”的反叛。

最后终于谈到那个神来之笔,与乔治妻子的会面。

伊莎贝尔对乔治的情感流露无疑是全片最真挚的,超过了父母好友男友和正太弟弟。

于是有人说女主恋父,额,这个充其量也是恋爷好吗?

她喜欢年长的男人,明明是因为同龄的男孩要么稚嫩得一无所知,要么追求欲望满足完全不考虑他人感受。

而乔治对伊莎贝尔的关怀,比嫖客更加尊重,比父母更加平等,比心理医生更加真诚。

这种情感,与小男友磨磨唧唧的关心让人感到束缚不同,它让伊莎贝尔感到自由,伊丽莎白留下的眼泪或许并非惭愧,更多是感动,是觉得有点奇怪有点麻木的自己甚至不配这份爱,是因为乔治这样一个难得会有真情的人却这样死去的哀伤。

她不再出卖身体,是因为她曾经拥有过一个人对她最真实的感情,而这个人的死让她真正拥有了直指心底的经历和回忆。

虽然她还未曾学会去爱,但她因此有了和自己,和世界和解的能力。

伊莎贝尔和乔治妻子的会面,与其说是遇到了几十年后的自己,不如说是邂逅了做出完全不同选择,努力生活几十年的自己。

她与乔治相遇也是十七岁。

如果伊莎贝尔选择在初夜强行打消自己的疑虑,让自己假装出高潮和满足,让自己拼命满足社会对自己的一切期望。

提升自我,取悦丈夫,容忍丈夫的不忠,用高贵的姿态掩饰真正的孤独空虚。

她会变得精致,她依然会很有气场,她会站在道德和规则的制高点。

她也会有轻易再难说出的苦衷,和无法挽回的悔恨。

相对应的,伊莎贝尔终于得到了理解。

从这里,我彻底爱上了欧容。

他本来可以轻易的撕开伊莎贝尔的完美外壳之后再毫不留情地将她的青春粉碎,却选择了仁慈。

他既给了少女毫发未损安然度过的18岁,又让她继续选择与世俗保持距离。

最后的最后,伊莎贝尔猛然惊醒,看着镜中的自己粲然一笑。

像是导演通过Marine Vacth那张真正诠释了花容月貌的脸庞告诉观众,告诉我,没有关系,和别人不一样,和世俗要求的不一样,没有错。

看之前并不知道是欧容出品,它竟然成为我最近理解最流畅自然的电影。

 4 ) 复杂、细腻、美妙的故事

#《花容月貌》🇫🇷 剧情 情色 4/5看似三观炸裂的剧情,我看着却觉得很正常,能一定程度上理解女主的心理脉络,但终究无法深彻理解。

对于援交女、做鸡这类社会现象,其存在必然有其道理。

本片表现得理性而克制,冷静、细腻不带批判立场地叙述,多种人物关系混合,富有层次感,每个人物关系都可以单独展开分析:母女关系、女儿和继父、少女和老男人、小三和原配、奇妙的姐弟关系等。

这点非常对我胃口,值得反复品味。

伊莎贝尔想要什么?

也许是满足欲望、获取物质财富,很复杂,绝不仅限于此。

即使他们家还算富有,自己劳动赚的钱才是富有满足感的。

男人和女人在欲望方面都是一样的,都渴望与众多、不同的异性深入交流。

当伊莎贝尔无法从正常的恋爱关系满足富有刺激感、新鲜感的性欲时,那么她只能走向旁人看来的歧途。

不论多么深刻的爱恋,当坦诚相待、获得对方的肉体后,最神秘的那道面纱被揭开,便开始边际效用递减。

若无精神层面的联系,肉体关系注定无法持久。

伊莎贝尔唯独对那位老绅士情有独钟,也许就是因为只有他是“平等待之”,温柔、善解人意,会爱抚她。

本片着墨较多的是母女关系,我却对最后那场原配和小三的戏情有独钟。

老绅士和夫人17岁时便相爱,相守一生数十年。

老妇人说她早已看开了。

爱必然伴随着占有欲,但同时情爱也是泛滥的,她对于丈夫沾花惹草的行为表示理解,并表示“死在性爱途中,是多么美妙”。

她也想“各玩各的”,但顾虑太多,始终没有尝试过。

虽她有些无奈,但我认为她是一位有格局的、真正爱着老绅士的女人。

爱他就要尝试包容他的一切。

即使他死于与小三的交媾之中,她也要代替故去的他轻抚你的脸庞,去仔细端详他最后的性伴侣的模样。

这表明这对夫妻历经风风雨雨,双方精神的某些层面或已融为一体了。

翻豆瓣评论看到一句话,“做爱做多了,不懂爱却只懂做爱”。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伊莎贝尔的心理,我认为带有太多偏见了。

说了这么多,我个牡丹只懂实操的,以上皆为深夜的喃喃自语罢了。

《我就是我,伊莎贝尔的四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581609/

 5 ) 女性何时才能敢于自己的欲望?

最后乔治的遗孀的那句“如果我当时勇敢一些,不那么羞怯,我也希望男人有所花费才能做爱。

” 戳到我了。

这位优雅美丽的老人或许是人生中第一次付给他人三百欧去得到一次“她的想要”。

我不觉得女主可以被称为“妓女”,倒从她身上看出了些女性意识的觉醒吧。

她不缺钱,她只是认为付钱可以让关系简单一些。

既然付钱了,那就为你服务吧,么什么其它要求了对那个男人。

否则凭什么她要牺牲自己的感觉,只让那个男人得到满足?

(结合了女主第一次的经历得出的一个推测)。

男人通常射精后,那场做爱就结束了,两个人的互动最后却只以一方得到满足而终止。

女性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是在顺从于男人想看到的,他们理想中的女性的反应。

我也不知道女人是如何学会的,好像天生就会?

又或是,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在方方面面教我们应当如此?

一旦成为男女朋友关系,或夫妻关系,男人好像就可以掌握与控制着女人的肉体了。

婚内也会有强奸,以及“家暴”这种词的产生。

而一旦这具肉体开始衰老,男人便抛弃了她,不再欲望她,而可以通过金钱去得到年轻的肉体。

我挺羡慕女主对自己的身体的探索的,很勇敢。

但在这个社会里,如果女人如此,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就只会得到电影里的那个词:妓女、荡妇。

这明明是不对的。

欲望这个词是男人来掌控与来定义的。

最后她醒的那一刻,让我觉得,我好像跟着她一起做了个梦。

我终于在她脸上看到了轻松。

最后,我觉得这一幕真美好。

或许她以后会体会到她的心情,而她却注视着那个她年轻时候不敢去成为的她。

男人们在这部电影里,是名副其实的工具人。

是电影中女性去探索自己情感与感觉的“道具”。

这倒与现实相反。

 6 ) 少女的破坏与建构

巴黎少女的援交,不仅是她对伦理秩序进行否定、拆解和破坏的手段,也是她自我建构和欲望释放的路径。

关于前者,伊莎贝尔对浪漫性爱、正常恋情的遐想,早已在海边的初夜和母亲的外遇中被哑然掐断;关于后者,在她意识到周围人一面维护着道德枷锁的权威,却又经常踏入性爱不被放置于日光之下的角落后,援交成为她自我选择的、对抗这种矛盾并宣告立场的方式。

“极端”、危险又锐利的性爱,帮助伊莎贝尔达到她青春的高潮,在出击中抵抗,也在主动迎接虚无中勇敢地撞向坚实。

伊莎贝尔反叛的高潮托付给了一位老年嫖客,他心悸而亡成为了这场冒险的一个结点,并带来这一系列“僭越”的惩罚。

我们或许以为,若能在狂欢的至高点就结束一切,便是最好的结局。

然而,高潮之后,并不只是坠落。

伊莎贝尔应邀与猝死者的白发妻子见面,这两个不同年龄的女人,在故人离世的酒店房间并肩躺下,画面弥留着的平和,似乎在尝试消解影片中两种立场的敌意——少女的勇莽能够被原谅,而成年人虚伪的褶皱也能被抚平。

 7 ) 青春,不是以性来探究成长的幌子

日法的情色,都有着淋漓尽致、狠挖深掘的特点。

不同处,在于一个色彩冷清偏阴郁,一个披着浪漫的外衣尽显人性探索的玄虚与套路。

东方的含蓄,西方的热烈,但探究起人性来,还真是各显各狠。

不可否认,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灵魂和视觉。

所以说,没有千年之上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底蕴的国度,拍的玩意还真是难以达到这个水准。

17岁,以己为例,该觉得中国的小孩好单纯还是好可怜?

感觉西方在无限放大青春的意义,赋予它为所欲为的权利,成年人们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虚伪去俯瞰青春,与其说是纵容包容青春,不如说是弥补自己内心那曾经失去或者还不够癫狂的遗憾。

只能说,不同的文化与文明下的青春,定义不同。

青春对于一个人而言,仅此一次。

但话说回来,青年,中年,暮年,哪一样,又不是你这一生仅有的一次呢?

何以如此讴歌青春,羡慕青春?

无非是来日方长,一切皆非定数罢了。

恕我直言,青春迷茫的人,多数,老了依旧迷茫。

青春阶段的热血与纯真,荷尔蒙与激情,并不是谁的专有优势,人皆有之。

能够把握住这一阶段的人,才是未来人生的智者。

以性来作为探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钥匙,是法国文艺片历来的偏好。

然而,我眼中,以青春为借口的堕落,始终改变不了堕落的本质。

无论眼神如何“清澈无辜迷惘”。

 8 ) 性,成长,与自我:《花容月貌》

   从“性”切入,来探索青春与成长,实在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视角,尤其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从文化传统、文艺作品还是从社会大环境,性与成长的主题探讨基本是缺失的,这也就注定《花容月貌》对于我们中国观众而言,有相当的理解难度。

我在初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也只是有感性的直觉上的摇撼,隐隐觉察一种说不出的精神层面的挑战。

  最先要说的是,我们绝不能拿着道德的标尺来评判《花容月貌》,就好比不能拿电子秤去量一棵树有多高,横竖都不得劲儿。

电影直击人的性、欲望、直感,这些都比道德来的要先验。

  影片顺着时间线,以夏、秋、冬、春四季为题,划分为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对应着伊莎贝尔的性探索的不同阶段,大体归结为夏——初体验,秋——探险,冬——迷惘,春——释然,伊莎贝尔走过十七岁这一年青春的四季轮回,完成个体自我认知与建设的成人礼。

至于为什么选择“性”这样一个切入角度,呃…………女主真的很美艳啊~

夏——性之初体验  电影第一个镜头就点题于性。

在望远镜的视角中,伊莎贝尔沿着海滩走来,随后来到毯子上坐下,四顾无人后,偷偷解下自己的胸罩,仰躺下年轻的胴体来晒日光浴。

  这是一个窥视的镜头,带着色情的意味,如果我们注意音乐的话,会发现音乐并非青春片的调子,而是剧情性的,隐隐带有危险的感觉。

而女演员的一系列动作表情非常到位,将角色内心的丰富层次表现得恰到好处。

  此后伊莎贝尔与弟弟、妈妈的对话,都体现出伊莎贝尔带有青春叛逆性质的强烈个人意识。

“答应我不要告诉妈妈。

”“这与她无关,这是我的生活。

”当母亲建议邀请她的德国男朋友来聚餐,伊莎贝尔扔下一句“不要,太傻了”。

  有趣的是,伊莎贝尔也有一个通过望远镜偷窥德国男朋友的镜头,但与最开篇的镜头对比就能发现,伊莎贝尔眼中的偷窥画面是面光的,以海水为背景,明晃晃一片,虽然也是性,但“光明正大”得多。

  影片前七八分钟都浮于这些不痛不痒的青春期的性萌动,直到夜晚海滩做爱一场戏,伊莎贝尔的人物形象陡然拔升。

影片以超现实的手法,在伊莎贝尔的视线中凭空生出另一个自己,实现一种超然视角的自我审视:被压在男友身下的自己,在自己两腿中间不断耸动的男友的臀部。

伊莎贝尔的初夜体验是她一直想要的,但无爱、被动、机械、无快感不是她想要的,她冷淡地置身事外。

这种 “突兀”的转折,使伊莎贝尔的形象在灵与肉的分离中立体起来,真正的自我在悄然觉醒。

  其实这种体验我们并不陌生,原先苦苦希求的目的达成之后,在颁奖台上,在庆功宴上,在完事儿之后,仿佛会有潜在的自我发问:“这就是一直想要的吗?

这就是想要的自己的样子吗?

”但绝大多数人一闪念间就挥而去之,唯伊莎贝尔勇敢地面对内心最真实的自我——“不,这不是我想要的,这不是我自己。

”  性之初体验告一段落,伊莎贝尔的自我探索之旅,由此开启,她孤独、坚定,认同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与直觉,一路深入,曲径通幽。

(段落结尾,伊莎贝尔离开度假小镇,光影在脸上明暗交替,内心时过境迁……)

秋——性之探险  网上评论说女主角伊莎贝尔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是一个有超越性的人物,我深以为然。

我相信伊莎贝尔的角色形象来自欧洲存在主义思想的渊薮。

电影以伊莎贝尔为绝对核心,同时又保持着相当的克制和距离,不带有太多的感情和偏向,总是让镜头以旁观者的疏离姿态来观览伊莎贝尔的行色匆匆与冷冽的美颜。

镜头采用何种视角与距离当然是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个人风格,但也正是这种疏离与旁观,加重了导演欧容电影中的窥探与分析的味道,也使角色在环境与他人的衬托对比中更加个性鲜明、旗帜张扬。

  “秋”之段落,是整部影片的高能段落,“援交女”的伊莎贝尔以一身性感的职业装扮,走出地铁、穿过街道、进入酒店,与一个又一个嫖客发生纯粹的肉体交易,而后重新换上学生装束,泯于人海,游刃有余地在双重角色之间切换。

从一开始的紧张拘束,应对失据,到后来的坦然享受,伊莎贝尔在性的探险中越来越从容。

  本段落的高能不仅在于题材,更在于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不为钱财只为性体验的角色形象,这一角色形象是独一无二的,它如此有力地冲击着世间的道德规范和我们的固有观念,却丝毫不让人感到低等、媚俗,相反,伊莎贝尔的主体性如此之强,甚至让人望而起肃。

  主体性强的人是犀利的。

伊莎贝尔遵从自我最真实的直感和欲望,蔑视世间的虚伪和规范。

影片甚至着意为她打造了一双让人凛然生寒的眼睛:在行色匆匆中,她眼神冷傲、漠不关心;面对嫖客的不怀好意和男人的色情注视,她冷冷地对视回去,有时还会略带胜利的嘲弄;在日常生活中,美丽的眼眸下往往隐藏着孤独与落寞。

  影片对嫖客的表现,以以点带面的形式,重点描写了老乔治、抠门男、嘴贱男三个形象,在一片复杂污浊中刻意凸显出老乔治的绅士翩翩以及他对伊莎贝尔的温柔、平等相待。

  钱,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

伊莎贝尔虽然并不为钱卖淫,但却对钱相当之重视。

影片中多次出现伊莎贝尔藏钱、数钱的细节,她因为嫖客少给两百块而懊恼不已,为了钱肯接受为嫖客提供口交服务的要求。

在这里,钱,并不是钱,伊莎贝尔在不自知中将钱赋予了“自我肯定”的象征意义和价值意义,好比骑士的荣誉勋章,好比运动员的奥运金牌。

因此后来当母亲要把她的钱全部收缴捐给慈善机构,伊莎贝尔愤而离席,后来又坚持用自己卖淫赚来的钱付心理治疗费。

  但这一切注定只是一场成长过程中的实验性质的性探险,当老乔治突然死亡,伊莎贝尔顿时手忙脚乱、惶惶不堪,双重角色的生活大难临头。

冬——冲突与迷惘   先说一个本片在戛纳电影节的小插曲:导演弗朗索瓦·欧荣在电影节期间接受《好莱坞报道者》采访时,发表了“许多女人都有放纵自己去卖淫的幻想”“其实女人会更有代入感,因为很多女人都有性交易的幻想...这并不是说她们真的会去做,只是为了钱而上床是很常见的女性行为”。

这些过激言论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法国各种宗教团体、女权团体全部表示愤怒和抗议,一直闹到此片八月法国上映都还在闹。

  欧容表示,尽管少女卖淫已经成为今天广泛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片中出现了大量裸露镜头,但《花容月貌》无意于做成社会问题电影,他只是通过一个特殊女孩的特殊经历展现成长之痛和生活之苦。

  性与金钱,是人类世界的两大原罪主题,任何年轻人如果过早地深入接触这两样东西,意味着过早地看清了这个社会的真面目,必然导致其人的早熟。

尤其对于伊莎贝尔这样不屑于中庸藏拙之道的人,过早的成熟意味着锋芒毕露的犀利、与世的格格不入。

冬之段落,主要就在于展现伊莎贝尔事发之后与周遭世界的矛盾冲突。

  冬之段落作为转折段落,非常之难以驾驭,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蜻蜓点水,在这里,导演欧容体现出了他精湛的火候。

与网上的解读不同,我不认为影片是在将成人世界的虚伪、社会的道德秩序、父爱的缺失等作为主角的对立面进行严肃批判。

不论是母亲的故作姿态、继父的躲避责任、母亲朋友的防范、母亲的出轨、同龄人的青春无聊,导演都是点到为止,以一种法式中产阶级文化的关照和节制,容而融之于剧情素材。

  导演一以贯之地以伊莎贝尔为绝对核心,让她面对成熟世界对她的应激反应,置其于各类情境考验中,而我们的伊莎贝尔啊,可以说是拒不合作、我行我素。

一面是已然觉醒的自我认知,一面是虚伪、虚弱的道德秩序,如何继续走下去,如何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伊莎贝尔的内心孤独而迷惘。

  母亲采取了各种教导方式皆无用处,最后想对伊莎贝尔剖心交谈。

母亲说:“我可以理解的,我也像你一样年轻过,做过愚蠢的事。

”伊莎贝尔挑衅道:“你也一样?

做过妓女?

”(伊莎贝尔对婊子、妓女等词汇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理解,并以此嘲讽社会)母亲毫不迟疑地回应以一巴掌,拾起母亲的威严:“我是你的母亲,伊莎贝尔,我理应担心,试图解决问题。

”面对威压,伊莎贝尔反戈相击:“我知道你和彼得的事。

”…………母亲最终败下阵来:“你令我害怕,伊莎贝尔。

”伊莎贝尔之所以拒绝合作,并非是无理的叛逆,而是人们都在以一种怜悯、纠错、居高临下的态度来试图胁迫改正她,而我们的伊莎贝尔啊,在性体验这件事上她并不认为自己有何罪过。

  与母亲的强势压迫不同,与社会的歧视不同,伊莎贝尔真正的得到慰藉反而是在嫖客乔治那里。

在与心理医生的聊天中,影片使用了全片少有的几个大特写镜头,让我们接近伊莎贝尔的内心。

心理医生问:“直至这男人的死?

”伊莎贝尔眼光暗下来,答道:“对……乔治……”心理医生:“你见过他多次吗?

这位乔治?

”伊莎贝尔:“是的。

”心理医生:“为什么呢?

”伊莎贝尔:“他人很好。

和他做更温柔。

没什么要求,只是爱抚……并看着我。

”讲到这里,伊莎贝尔流下眼泪。

伊莎贝尔说在乔治死后,她失去了欲望,感觉很脏,因为是自己杀死了乔治。

  老乔治是唯一让伊莎贝尔感到平等、理解、温柔的人,他的死去,伊莎贝尔深深地怀有负罪感,并触摸到了人生、生命等终极命题。

她的迷惘从而是形而上的、深层次的。

春——释然于怀  影片到最后一个段落,面临怎样收尾的难题。

前面说过,影片并不是一出严肃的正剧,不负有社会批判责任。

性,青春,成长,是影片的主题元素,伊莎贝尔是影片的绝对核心。

解铃还须系铃人,影片的收尾只能是着落于伊莎贝尔自身。

  如前所述,事发之后,伊莎贝尔与外界是矛盾重重的,内心是失落迷惘的。

  上一个段落的结尾,伊莎贝尔试图与外界和解,她尝试参加同龄人的聚会,尝试回归正常的轨道。

在五彩斑斓、轻狂放纵的年轻人群中,她提着酒瓶,松垮着肩,如一条游离在海底废墟中的鱼,曾经沧海,难为池水。

  和男友的短暂交往在一场欢爱之后瞬间变得寡淡无味,性爱,果然最能直达女人的灵魂吗?

  伊莎贝尔发现,她摆脱不了那个援交女的自己。

那么,重回过去又何妨?

伊莎贝尔重新插上手机卡,一连串的招妓消息催促而来。

  至此,除非神来之笔,否则就真到了无法化解的窘境。

  这个“神来之笔”迤逦而来,一袭风衣,一副墨镜,优雅高傲、贵气逼人,她是老乔治的妻子。

岁月赋予的沧桑睿智,使她成为全片唯一一个在气势上和主体性上压倒伊莎贝尔的角色。

  从剧作上来说,在影片最后的结尾段落敢于引入新人物,而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真的是神来之笔,不得不佩服创作人员的大胆和才华。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老乔治的妻子这一角色呢?

她凭空出现(前文对她没有任何铺垫),又凭空消失,伊莎贝尔一觉醒来,老乔治的妻子已然无影无踪,一切仿佛梦一场。

这突兀的相会、突兀的形象,我相信是导演故意为之,故意从现实层面往意义层面引导。

  我们与伊莎贝尔一样,心里想的是对乔治嫖娼致死的负罪感,这是社会固有秩序下从道德层面出发的顺理成章的想法,然而老乔治的妻子对此几乎是一笑置之,并说:“死于性爱是一件美事,不是吗?

”老乔治的妻子付钱让伊莎贝尔陪她去一趟乔治死去的房间,伊莎贝尔进入房间后,靠在门口不敢进去,说:“你想要说话还是让我脱掉衣服。

“伊莎贝尔甚至有些急切地想要接受老乔治妻子的羞辱,然而对方毫无此意。

  仔细回顾乔治妻子的话语,她说“你很年轻,而且非常漂亮”,“太漂亮了,我完全不敢想象”,“我也是在十七岁时遇到乔治的”,又说“如果我勇敢一点,别那么羞怯,我也希望男人有所花费才能做爱,但我从来不敢,我常常这样幻想。

现在我老了,必须成为付出代价的那个人了。

”她完全没有从世俗道德出发对伊莎贝尔进行评判(反而佩服伊莎贝尔的勇敢),而是站在人生的高度,从迟暮之人的胸怀,发出对伊莎贝尔青春美貌的赞叹,对年华逝去的慨叹,对爱情的回忆。

  只有从人生的高度,历经悔恨和遗憾,遍尝幸福与美好,以岁月赋予的豁达胸襟,才有资格说“年轻真好,青春美貌是最珍贵的,其他一切都是扯淡,要珍惜”。

一切道德、秩序、说教,都是虚伪无力的。

这也是电影的片名《Jeune & Jolie》的直译:《年轻与美貌》。

  影片的结尾之前,伊莎贝尔与迟暮的女神并排躺在一起,画面居中平分,两人中间几厘米,但却跨越了整个人生的长度。

而且也有镜像的手法在里面。

尤其是乔治妻子苍老的手轻拂着伊莎贝尔的光滑的面庞轮廓,不能不让人动容。

甚至整个段落都仿佛是年老的伊莎贝尔本人穿越时空对她进行了一番告喻,我们有理由相信伊莎贝尔在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之后活出如此的豁达从容、风韵犹存。

  影片多次运用镜像手法,以形成自我关照的镜头语言。

最后的结尾再次运用这一手法,镜中的伊莎贝尔忽然醒来,镜头摇到本人,伊莎贝尔对视着镜中的自己,室内空无他人,恍然若梦大抵就是如此吧。

最后,伊莎贝尔看向窗外,光线照亮脸庞,嘴角释然一笑。

  认识自我,承认自我,珍惜自我——我就是我。

这,是伊莎贝尔的青春成长故事。

更多的精彩影评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寡人有点小文艺

 9 ) THE MOST FRENCH GIRL EVER

看到港名就知香港绝对不能住,中文名字翻译地好俗,英文译名也足够生搬硬套,完全失去了两个J的柔和押韵和低沉气息。

相比而言Brideshead Revisited翻译成故园风雨后简直就是最神的译名,就好像Vivien Leigh必须是费雯丽,Darjeeling必须是大吉岭。

开场前却黑灯后不断有娘泡又小资的衬衣围巾加帆布包卷发年轻法国男猥琐乱入,而且是一大批,开始以为是一堆宅男又倾巢出动后来发现他们完全是分开分布在全场各个角落。

观影前看过一些演员专访,年仅23岁的Marine Vacth已俨然成为新一代女神,所有媒体都用了两个词来形容她,当然是Jeune和Jolie. 接受采访时候的她,总是一脸素颜,穿黑色宽松毛衣或者白荷叶领连衣裙,略微歪着头眉头微锁,从来没有露出过一丝微笑,讲话很少,非常严肃地思考,非常严肃地回答,有时候甚至会略微紧张轻轻颤抖,却不让人觉得刻板严肃,只觉少女的天真气息。

她的神情,是小女孩放学回家,路上一人独行,肚里在想什么心事,遇见小同学叫她,她亦不理,她脸上的那种正经样子。

这样形容她再好不过了。

模特出身的她,在众星云集的戛纳红毯上亦只是随便挽着头发,一身月银色长裙,不回眸一笑,也从不举手撩人,却觉得比万千中国女星都自然美丽。

片中很tricky的细节之一是,Isabelle失贞于年轻高大的德国男人,如同被罗马人抢走的萨宾妇女,且明明这德国男人会讲法语,Isabelle却一直同他讲德语。

不知是否导演有意设陷,法国男人应该既耻辱又兴奋,他们从衣着举止语言上往往鄙视日耳曼人,从生理体态容貌上又羡慕不及,不知看到自己的女神竟主动投怀德国人会做和感想?

而我自己看到到组合也更多是法国女人加德国英国北欧男人,法国男人加上述国女人则少之又少。

总之,就和中国一样,法国是女人出口国,男士往往滞销,而导演尖锐地刺痛了这一点。

继父/弟弟的关系。

我没有继父更没有弟弟,所以无法体会。

心理医生推测是因为Isabelle缺少父爱,才会沦落至此,并偏爱年长的男性。

但是我们的Isabelle抿嘴一笑,告诉他最后的真理,欲望就是欲望性就是性,她想这么做和什么父爱年龄完全没有关系,她只是想这么做而已,她有勇气开始并继续,也有勇气支配自己赚来的钱。

妈妈。

妈妈一直在思考女儿为什么会这样。

出生于富裕家庭,妈妈是医生,继父一年明显有两次长假期,海边有夏季消暑别墅(虽然只开了一辆雷诺),巴黎市中心的漂亮公寓,圣诞和生日来自生父的红包就有500欧,就读于久负盛名的拉丁区贵族学校亨利四世中学(法国文科最好中学,学生多数非非常非常富即贵,随便的soiree房顶就能看到凯旋门)。

她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也可能是对母亲出轨不满的一种宣泄。

那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不再让人信任。

Francoise Hardy. 片中许多插曲和片尾曲演唱者。

四十年代出生于巴黎九区的歌手,认识她源于一曲所有法国人都会哼唱的Comment te dire adieu。

她的歌词充满诗意,优雅,悲伤又举重若轻,旋律也非常动听。

片中出现了一首《a quoi ca sert》英文名为《why even try》,听得我直落下眼泪来。

这首歌,在一个人回家的深夜街道上,看到满街的樱花在橘黄灯光下盛开时,听到过。

在诺曼底乡间飞速奔驰的车窗里,听到过。

在大声争吵哭泣独自抱膝坐在卫生间窗台边时,听到过。

多少次不得不对工作,对他,对家人,对异乡生活妥协时候,我反复听着它,从流泪到不流泪地问自己,真的,why even try? why even give a shit? Tu ne veux pas souffrirMais qui ne souffre pas ?Comme on n'est pas très malheureuxOn oublie qu'on n'est pas heureux(You don't want to suffer, but who doesn't?As we are not very unhappy, we forget that we are not happy...)喔小伙伴们此刻我只愿你们会讲法语,有时候它的确是最美语言。

最后想起类似投行高管的恩客老头问Isabelle是做什么的,她说,学生。

老头说喔,都是经济危机闹的。

不带这么打击实习结束进入失业期苦逼兮兮找工作的人好吗。

真是满满的#来自世界的恶意#刷了一下午看个电影也不消停。

还有大清早无奈地发现两个孩子都在masterbating的继父,蔫了吧唧地跟太太说,你知道吗今天是春天的第一天。

其实今天的巴黎已是秋天,温度很高夜色正好,我们看完电影去卢浮宫中庭金字塔旁坐了坐,依然有人在回廊里拉巴赫。

晚间十一点回家一号线上许多兴高采烈出来跳舞的巴黎女孩,每个都穿着小黑裙,每个都带着媚笑,都如此jeune et jolie.

 10 ) 由伊莎贝尔和德国小哥在沙滩上的第一次想到的

伊莎贝尔和初恋情人(?

)德国小哥菲利克斯在沙滩上颠倒衣裳的时候,另一个伊莎贝尔皱着眉头站在一旁,仿佛灵魂出窍般看着在自己身上抽动的菲利克斯......看这段的时候有点不懂,今天翻开书摘看到以前摘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一段才释然:这一次,她并没有被她自己的销魂的情欲所压倒。

她躺着,两手无力地放在他的臀部的拱动非常可笑,她强烈的渴望着自己的欲望在那种片刻排泄的样子是滑稽的。

是的,这就是爱,这可笑的两臀的拱动,这可怜的、无意义的、润湿的男性象征的萎缩。

这就是神圣的爱!

毕竟,现代人蔑视这一行为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只是一种把戏。

有些诗人说得很对,创造人类的上帝,一定有一种犯罪的幽默感,他创造了非常理性的人类,而同时却逼迫人类做这种可笑的姿势,而且驱使人类盲目地追求这可笑的把戏。

甚至连莫泊桑都觉得爱情是耻辱的、没落的。

世人看不得床笫间事,但却又总乐此不疲。

 短评

女主应该不是性瘾患者,只是喜欢这样的游戏和体验。她能勇敢地抛却世俗偏见,实践自己的所想,这点就很酷。

7分钟前
  • 伦敦在逃火野丽
  • 还行

如果我勇敢一点,我也希望男人付钱做爱,但现在我老了,我成了必须付钱的那一个。

10分钟前
  • Endymion
  • 推荐

一日为娼,终身是婊。至少在别人眼里永远是这样。女主各方面都好超模!

15分钟前
  • -迷鹿少女-
  • 较差

如果不做些疯狂的事,你根本不记得青春曾经来过。

20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审美不同:年轻,但不美貌

25分钟前
  • 很差

卵精的故事。“每个女人都有过当bitch的幻想”,深井冰的自恋。

30分钟前
  • 习惯性沉溺幻想
  • 很差

一日为妓,终生为婊?电影并无什么深刻意义上的展示。

33分钟前
  • 悟空
  • 较差

好典型的法國調調 Alex起床後吃早餐好可愛。。。

37分钟前
  • 邱浮
  • 还行

男人不戴套 鸡鸡会断掉👊👊

42分钟前
  • MC Shady Diva
  • 较差

十七岁

47分钟前
  • 爱丶安静
  • 还行

有瘾么

52分钟前
  • Gerafield
  • 较差

娉娉十七胜天仙,白日姬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鸳鸯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5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金牛就是这个份儿,不惹凡尘的冷漠,我见过很多次。

58分钟前
  • daangel
  • 还行

实在看不下去。。

60分钟前
  • 护可宝
  • 很差

????????什么玩意儿??????????

1小时前
  • goaty定上岸
  • 很差

法国人过青春期的屁大点事,干我屁事

1小时前
  • 安能事权贵
  • 较差

17岁少女想要了解世界,通过自己的身体,整部电影透着浪漫和洒脱的气息,好美。

1小时前
  • 方枪枪
  • 推荐

内容没什么意思 女孩儿也没什么意思

1小时前
  • 无腰周无腰
  • 较差

没觉得女主角好看,就羡慕她够瘦,没看懂结尾,1.5倍快进结束

1小时前
  • ZILUUUUUU
  • 较差

单亲家庭造成她的畸形。

1小时前
  • ~点绛波西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