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部部金马电影看下来,有一些过誉的,比如《老炮儿》,有一些是奔着拿奖而票房惨淡的,比如《刺客聂隐娘》,还有一些实至名归的,就比如吕雪凤凭着《醉·生梦死》拿到了最佳女配角。
2010年同样是张作骥导演的《当爱来的时候》,她以饰演大妈而入围金马奖,而那次最终抱憾而归。
这部电影的导演张作骥也是个传奇的人物,在本片在台湾首映的那天他锒铛入狱,入狱的原因竟然是"酒后性侵",虽然开了记者会质疑整个事件,但是为时已晚已经来不及了。
张作骥曾导演过《黑暗之光》,主角是范植伟和李康宜,他习惯于去描述底层的生活和底层生活的人们,他们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没有冠冕堂皇的身份,他们渴望被爱,渴望平安,渴望着平静的生活。
他也习惯在电影中加入一些对于生死的思考,在《黑暗之光》的时候他曾经说过,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这部电影是去旅行。
死去的亲人也是去旅行,只不过是去很远的地方不回来而已,你想他们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回来。
这句话有点像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说的,死从来都不是生的对立面,它是潜伏在生之中的。
这部电影中描述的台北好黑,昏暗的灯光、泥泞的菜市场、破旧的出租公寓、生锈的阳台,似乎感觉从未看过如此肮脏的台北。
剧中有四个人,两兄弟和他们的母亲,以卖肉为生的硕哥,还有旁枝中的说哥的女友和哑妹。
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生死,经历离别。
而每个人对生死、对离别的感知不同,能承受的痛自然也不同,就像剧中表姐最后用螺旋钻钉插进硕哥的身体然后开始旋转,然后问他你知道什么叫痛吗?
也许在表姐的心中,肉体的疼痛是可以与心理的痛疼相提并论的,然而或者她更加觉得心理的痛大过于肉体,一种存于表象,一种隐于内在,一种是本一种是根,本可迅速痊愈而根却需要长久疗效。
人噢也各自有命。
《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是仙命,从小被宠溺填满,黛玉是绛珠仙草,上辈子欠着宝玉雨露,所以这辈子用眼泪偿还。
男主角在剧中的名字叫老鼠,母亲在开头的聊天说追忆起年少的两兄弟,说到哥哥害怕蚂蚁,而他却喜欢,经常抓回家玩。
有一个镜头中他倚着纱门,看着门外的一只小老鼠在下过雨的平台上,和落叶一起死去,口中喃喃的说:兄弟,你怎么在这里?
烂命一条生如蝼蚁,命里充满痛感,是苟活的残存,是生的意志和自暴自弃的搏斗。
片中有一段同性恋的床戏,是去美国后被异国男友抛弃之后回到台湾的哥哥与在酒吧以卖肉为生的硕哥在经历黑道暴打之后在家里的温存。
硕哥有好多好多女朋友,他跟兄弟说我要教你怎么让女孩死心塌地,殊不知他才是听命爱情的那一个,他之前用情妇保养他的钱给女朋友治病,甚至还割了一个肾给她。
他虽然身边莺莺燕燕多,但却死心塌地的为了爱情而牺牲着。
他和哥哥有感情吗?
在我看来并没有,他对边界的认识很模糊,哥哥的勾引对他同样有用,因为有温度,他可以希冀那个温度是爱的一种表现。
两兄弟的母亲在他们年幼时被丈夫抛弃,做妈妈桑拉扯两个儿子长大。
哥哥学习好去了美国,但是同志的身份却让年迈的母亲担心不已,她每天都碎碎念,害怕儿子出去被人欺负被人说不男不女。
她喜欢喝酒,醉醺醺的站在凳子上去拿高台上的绍兴酒却不幸失足而亡,等老鼠回去看到她的时候已经死去多日,遍地的驱虫覆盖了她的全部身体,人命薄,和蛆共生。
蝼蚁弱小,但却想去与蛆斗。
想要征服命运却一再被其捉弄。
开篇的时候黑底白字写着李白的《将进酒》,这是母亲年轻的时候与父亲相逢时学习的戏曲,对过去的追忆中充满酒精味,酒是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是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
酒也是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精神麻醉剂,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理想的幻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蝼蚁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酒是蓝色的》,片中好几处描写喝酒的戏,酒精的颜色都是蓝色的,明晃晃的很好看,但也有着刺骨的冰冷,人在喝醉的时候是最真实的,所以我想常醉不醒。
四个主人公,一醉一生一梦一死,谁是谁,看片吧!
里面找。
微信公众账号:筑城剧恋欢迎关注专栏:P
太太太猛了啊啊啊啊!
王家卫加侯孝贤即视感!!!
时空错位,颜色,情绪,歌仔戏。
(以上是于老卢课上看完片子后第一心理感受,吹爆张作骥!
)上个月有幸看了张导最新的作品,《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今天才算明白,原来老夫少妻逆子的奇异家庭组合是他的生命母题。
有关影片中时空断裂与胶合带来的迷茫和刺激大概是我特别钟爱这类电影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读者,谁不偏爱参与式的阅读?
)散文化的去故事去情节作品,极具中国特色。
西方讲生命,东方讲生活。
还有影片的氛围:市井与泥土,酒色与蝼蚁,光怪陆离与黑暗无底,若无其事的平静与压抑到极致的爆发。
老鼠和大熊杀人的冲击感正是张导新作里小男孩父亲在温馨戏台下被黑道仇人一枪崩了的前缘。
但暴力的突发并不是无迹可寻,前半部分的过静反而引起了我们揣测后半部分要发生点什么的决心。
说到新作,又突然想到《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中“父子的代沟”和“母亲的承担”是铺在了老青少三代人身上,两个父亲,两个母亲,两个逆子,一个家庭,一种沟壑而已。
但是比起《醉·生梦死》,这部还是少了点猛劲。
另,有人说家庭、小男孩和照相机在致敬《一一》,我觉得真的是有杨德昌的影子。
还有,火鸡哥这个角色太妙了!
哦哦,对了,除了对奇异家庭组合及代沟的社会历史探讨,这部仍然有承袭下来的同性元素。
相似的还有歌仔戏呀,而《醉·生梦死》里是布袋戏,很本土,很市井,很生活。
除了侯孝贤(被证实的传承与影响)和王家卫,我也想到了毕赣。
关于注意到的蓝色,后来才发现影片又名正扣了蓝色之题。
李鸿其好棒,欧耶!
相比《大象席地而坐》那种看完最后一幕失声恸哭,直击心灵 不舍看第二遍。
《醉·生梦死》有着让人想循环三遍的魔力,就像是剧中反复出现的念白,就像是蚂蚁在李鸿其指尖绕来绕去,就像是白色的蛆在鲜红的血泡里跳动的生命。
《醉·生梦死》用的是闽南语,配的是以将进酒为唱词的本土戏曲,就让我有一种带着清醒感旁观故事的预期。
未曾想到,谁不是故事中的人呢?
庸庸碌碌 如蝼蚁般 如将死的老鼠般 如蛆般 。
有人为获得心里那点微不足道的爱 叨念酗酒失足身死 圈蚂蚁养臭鱼收死鼠。
可这并不妨碍有人敢爱敢恨。
有人为爱束缚他人 可还是有人有反骨 就有人为爱割肾 为爱自杀 为爱杀人恍惚间,我想起了李鸿其在看向心爱姑娘时羞涩却坚定的眼神。
感谢金马奖让我认识诸如《大象》《醉生梦死》《踏血寻梅》这样的好电影。
是这些拥有敏锐洞察力和超凡表现力,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与角色用生命结合起来的一众主创,借助最能产生共情的场景,帮我们表达心底最想说的话。
是它 让胡波导演留名于世,让更多有才华有想法 想表达 肯实践的新人电影创作者有了一个平台。
曾聽信賴的影評朋友說《醉‧生夢死》很像歐陸影展會出現的電影,進了戲院看了戲,瞬間理解了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張作驥在《醉‧生夢死》投注的個人電影色彩實在濃厚至極。
運鏡與收音技法一道又一道如馬戲團般的傾盆,成功把一則錯落的臺灣底層事件,擠壓出近乎瀕死的氛圍。
演技指導最是了得,指導的竟不是人,而是蟲--光是想像劇組如何調教出蟻蛆跳舞,魚蠅嘶吼,就足夠令人佩服。
逛了一下各大網站,從四月開始就有不少篇影評問世,名家輩出。
我對此片好像也沒甚麼可多講,只就三處我疑惑是刻意還是非刻意拍出來的奇處,隨筆紀錄一番。
一,前半段的封閉構圖 全片場景的擁擠與狹隘自然是刻意的,就像全片以濾鏡與晃鏡異化出一座蒼黃斑駁的臺灣一樣。
構圖受其影響,也就容易顯得閉鎖。
我注意到的是:前二十甚至前三十分鐘,每一幕的構圖都是封閉的,諸如拍客廳不拍窗戶開張,拍哥哥的浴室只拍一看就是牆壁死角的接線,菜市場迴廊永遠有違章堵住出路,KTV的門永遠敞開卻永遠不入鏡......不管攝影機如何運動,觀眾的視線永遠都在一眼便會望穿終點與死路的聚焦之處。
不舒服,很不舒服,這種不適貫穿了劇情還懵懵懂懂的前半段。
待電影中盤以降,這種構圖卻無預警的解開了,焦點多變起來,同樣是客廳浴室菜市場與KTV,不再有長時間的封閉,處處都有出口。
這似乎也不是追求前半壓抑後半開朗的戲劇效果,,後半並沒有不再出現封閉構圖,只是較少了些,逐漸沉重的劇情也沒有讓畫面開朗的必要。
那麼,前半段長達二十分鐘的封閉,就竟是否為有意為之,還是單純照著敘事剪接片段,奇蹟似的構成了另類效果?
尚不得而之。
二,令人厭惡的發情 全片的人性惡劣全都在情慾發生之後。
圍繞在牛郎仁碩身旁的每個人,都被拍得醜陋,得不到性愛的關注,就以肢體與金錢的暴力跋扈。
諸如表姊嘴上說「你說甚麼我都聽」實則以包養逼仁碩事事告退,中年富婆揭人瘡疤又間接對仁碩飽以老拳,老鼠哥哥無時無刻不看氣氛的對心事重重的仁碩調情,都是面目可憎,讓人無從同情。
如果這種安排是刻意的,情慾電影與同志電影都是藝文電影的某種次文化主流,《醉‧生夢死》這樣去揶揄情慾者不看狀況,以為作愛就是生命圓滿手段的白目,是不是在挑釁些甚麼呢?
附帶一提,許多人說黃尚禾飾演的哥哥一角不夠亮眼,跟老鼠與牛郎比起來顯得單薄。
但我覺得這個角色拍出單薄就成功了,因為他就是一個性格單薄的人,他對自己同志身分過量的矚目,讓他看不見除了同志身分與同志情慾外的複雜人間。
把哥哥拍得越是刻版,反而越是加強了這種單薄的諷刺力道。
三,剪不下去的雙結局?
在蛆蟲寄屍的意象之後的連續兩幕,不論哪一段都能抽來當作結局看待。
倒數第二幕是老鼠在河邊與母親放生,是一種收法;倒數第一幕是老鼠在菜市場閒逛,擦身而過的仁碩走入陋巷,打開片中從未揭露的巷口,被開啟的閃亮大門替這部陰鬱電影開出空前的燦爛,也是一種收法。
前者和解的意涵能把故事兜圓,後者開啟的意象能把風格收攏,作為句號都很恰當,最後卻是兩者並置,令人想不通。
當然硬要解釋兩者有其關聯亦無不可。
老鼠與仁碩逛大街的時間點不明,可以說是他們還沒下高雄惹事前某時某刻的吉光片羽,也可以說是他們找到跟黑幫和解(逃跑?
)的手段,過起新生的日子。
不過這個故事本來就有太多兜不攏的一廂情願,光是高雄行到底為什麼會砍人就無從解釋,企圖用圓故事的思維去擺弄解讀,似乎是較為不適風趣了。
這終究是一部意念至上的作品。
還是,莫非張作驥認為,在這兩者間要抉擇出更好的一種是如此困難,以至於乾脆把決定權丟給我們觀眾了?
真是如此,那也太任性了吧?
这部电影的名字很直接的代表了电影的核心意图,影片当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经历和故事,人物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导演将其中很多的隐喻作为表现力安排到人物身上:弟弟手臂上的纹身图案是死神,他的兴趣爱好在于死老鼠、臭鱼。
给人阴沉的压抑感,死亡的气息异常浓郁,而郑仁硕刚好与他相反,他满脑子都是如何活下去,或者是说他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而四处寻找办法,出入夜店、结婚、为情人割肾,向生而生。
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点,我相信它的真实,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是无奈之举,或许我们正在经历着,或许是我们身边的人正在经历的,只是电影将它很悲情的一面展现出来,却囊括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正印证了那几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哥哥是个光鲜亮丽的人,留过学也有自己的追求,却在夜晚和同性趣的男人们耳鬓厮磨,狂热地跳舞,沉浸在自己的迷幻当中如痴如醉,无法自拔。
他还有一个年轻的关于拍电影的梦想。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人,影片当中的妈妈,他的人生如戏一般,与丈夫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却又惨遭背叛和抛弃,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谋生,为赚钱做妈妈桑,为养家糊口她什么都可以奉献,一生苦楚离不开倾泄,可没有人听,只能借酒买醉,浇尽自己的辛酸,这个母亲像极了我们所有人的母亲,喜欢用碎碎念来表达对孩子的担心牵挂,又有无法阻挡孩子的疏离,她不明白为什么,只能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她的眼泪叫同为人子女的我很难过,她是家庭灰暗部分的写照,结尾处她站在河边,用饱含着爱与平和的目光望着儿子,缓缓拉起他的手,付托了深沉的慈爱。
“生与死,本身就是一个轮回。
”这是导演在《将进酒》中得到的灵感。
三个演员,三个孩子,在母爱的笼罩下,也许茁壮生长,也许跌倒受伤,母亲是醉,我们在其中生、梦、死,生死是一个轮回的事,但却是需要醉和梦来对现实进行补偿。
蝼蚁一样的人,生。
把人物当视觉效果,用蛆,蚂蚁,灯光,逼仄的小房间,一起去塑造。
人物跟其他道具的视觉效果不一样。
我们看到的人物没有感情,全是视觉刺激,跟其他道具其实地位一样,都散发独特的能量,每个人感受不同,导演用它的想法收编。
人物也是其中之一。
电影模特理论,有可能真的在蒙太奇是对的这个妈妈演员里面的视觉效果是最强的。
哭。
被骂的哭,爱又被拽离,爱又真的爱不了,爱的只是儿子,而不是这个人,这和我爱他的生命力而不全爱这个人有什么分别。
蝼蚁中的母亲。
活得痛苦最后被蛆覆盖。
一直活得痛苦,最爱儿子(就算是身份),但是也最没得到儿子好的结局。
是最痛苦的人,其中。
thanatos的确可以解释里面好多人的行为了。
唉剪辑把演员的表演,情绪赋予观众可解读的方向,增加演技,和与观众交流的可能与自我解读内涵的,给观众自己与自己看的人对话,进行虚拟对话,开发出观众想象中也有的这个角色,然后观众和自己创造出来的角色,也就是大脑里的真实的能力,自己的一部分,也是真实的想象,进行对话的可能。
哭,为何哭,有解释了。
看过的最痛最悲,最用性爱放逐自己的恨与痛,用性爱麻痹自己的无爱的一次做爱。
蝼蚁的最后的肉体的反抗对悲伤的命运都反抗,就是用天赋的肉体的机能去果断麻痹命运的痛苦有意思。
隔着瓶子亲嘴那里很有意思。
很甜的戏。
台湾的电影有意思。
我们也可以其实。
唉。
想拍纪录片但是又没有那么记录,像威尼斯那样余味悠长,因为线索太多,所以难以展现一个人物的世界太多,细腻丰富地展示完。
掘井式的体验没有。
每个人都到达某个深度,没有再深再深的爽感了。
从头至尾就一种生存状态。
这点我觉得不好。
看起来是基本的缺陷,但导演想怎么样都行。
昨天看的影片醉生梦死还徘徊在脑子里,还有豆友的影评,他想留住他哥哥他妈妈硕哥和站街哑女,可他到最后一个人都没能留住。
世界有时候太过于荒凉的,而且很多时候越是对于单纯有真心的人越是如此。
那痛是那样的广漠那样连绵不绝那样包含一切,就像台北的阴天一样。
没有那份经历的人不会明白,多深的痛就能让人学会多深地爱。
所以一个经历过真的痛的人,他如果真的爱上一个人,他的爱表面上可能像海面一样平平无奇,可这爱一定像海那样深。
他会把自己的灵魂和生命完完全全的交给那个人,可以为那个人拿出自己能拿得出的一切。
他好像失去了自我,但其实并没有,他的自我就是爱他。
所以我很爱男主这种类型的人,自己也正是这种人。
可是,这世界上这种人极少,对于与我们没有缘分的,就放手吧,好好经营好自我,等待那个真正能走进我们生命的人。
或许永远没有,可我们别无选择。
听说北国下雪了,我却还穿着大裤衩子在难过码字。
想想晚来天欲雪的北国,是否有一个人能让你问出“能饮一杯无?
”吗?
这样寂寥的傍晚,仿佛能感受到电影男主人公那被蛆侵蚀的内心,或许一杯不以解千愁,但是否能带我去另外一个没有忧愁的世界?
想起毕赣的《路边野餐》中,升哥穿过了荡麦的隧道,遇到了“前妻”;在这部影片中,经过黑乎乎的巷子,抬头望着结网的蜘蛛,老鼠也穿过了另一个世界。
他从这里离开,到了另外一个地方,那里也有硕哥、表姐、还有哑女。
在这个世界,老鼠跟着硕哥到高雄砍人,做过不少壮举……在这个世界里,仁硕甚至就是他的亲大哥,对于母亲的死,他有深深的内疚之情。
在这个世界里,他为了爱的女孩,砍了嫖客的“不可描述之物;给女孩展示他的纹身,带女孩去秘密基地,和女孩一起喝益力多,给它看蓝色的火焰,给女孩买蓝色的衣服。
在这个世界里,他杀了人,做了一回真正的男人。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河边,在这里,故事开始,在这里故事结束,或许这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在这个世界,老鼠发现两个哥哥的关系之后,世界崩塌,自己最敬重的硕哥,和自己的亲哥哥发生不伦恋;老鼠渴望成为硕哥这样的人,自信满满,一只骄傲又英俊的苍蝇,同时他也对母亲的离世带着复杂的感情;老鼠也敬重硕哥,因为比起自己离家的亲哥哥,他更像这个家庭里的哥哥。
硕哥其实是老鼠和上和的结合体,老鼠发现硕哥和上和发生关系,一方面愤怒于那是硕哥,另一方面也深深感觉自己被上和上了……通过黑乎乎的巷子,老鼠仿佛回到那一天,哥哥出国前和妈妈大吵一架之后,妈妈伤心过度,去储藏室拿酒时,不小心摔下死了。
从故事的时间线,我们知道这不是同一天发生,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在老鼠的心里,就是这样发生了……捅杀了啊祥之后的鲜血,让老鼠想起发现母亲尸体的场景,那令人作呕满身尸斑和蛆的母亲,就那么倒在那里。
崩溃了,那些我们思念的人儿,不能再像蚂蚁一样围绕在我们周围了,或许他们再另外一个世界过的安宁,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过去念念不忘?
老鼠放生了那只小蚂蚁,再度来到河边。
在河边,妈妈拿着未喝完的酒,老鼠放生鱼。
就这样吧,让那些对母亲的思念和内疚,还有那些“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老酒,化作一川细流一尾鱼,流向远方吧。
电影里贯穿始终的是,老鼠和母亲的关系,让我想起张艾嘉的《念念》里育男对母亲的心结;老鼠和家人的关系,也让我想起《念念》里,育美对家人之间关系的牵扯。
或许小时候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在我们心中种下种子,像蒲公英的花,飘散在思绪中。
从观众的角度看,妈妈对两个儿子都是一样的担心和关爱,哥哥通过争吵的方式去反馈,弟弟更多时候却是在劝妈妈不要喝酒了,然后沉默以对。
对于母亲,老鼠是心有愧疚的,就像他对哥哥有怒火一样,愧疚于对父亲的离开他无能为力,愧疚于对哥哥的离开,他也无能为旅;对于母亲,老鼠也是怜惜的,辛苦工作养大两个孩子,面对不负责任的父亲,或许从很小的时候老鼠的内心就有了起保护妈妈的想法……就如同老鼠几个场景和哑女的对话,“你有事就来找我,好不好?
”“你没钱要跟我说噢”……,这都是为了弥补他在家庭中的无力感,母亲活着的时候,无力让她少喝点酒,少点担忧;死了的时候,却也没能及时发现;所以他选择了哑女这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你觉不觉得我像火柴?
燃烧自己,照亮你的心”,通过哑女,减少自己的内疚感同时,在老鼠心里,他是痛苦的,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哥哥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出国、出柜,不能像爸爸一样一走了之,面对妈妈,他觉得自己更像是火柴,为这个家付出了很。
或许对哑女的付出,能让他找到熟悉的感觉。
而哑女在电影中消失了两次,两次都是硕哥电话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猜测(主要是我猜测),老鼠对硕哥是崇拜的,在他面前,父亲和哥哥失职的情感可以在硕哥这里弥补,每当这个时候,对于家庭的内疚会消失,哑女,这个象征着对家庭关系弥补的形态,就消失了。
小时候的执念,或许是很难消褪的吧,而当你有天直面,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真相。
而影片末尾段,老鼠在河边,见到了妈妈,妈妈转过身对他微笑。
影片的结局也很有意思,一切仿佛以一个很好的方式结束,哑女即将成为老鼠的女朋友,总是围绕在身边;硕哥也没有死,卖菜的国叔依旧如常,买猪肉的小哥也会把猪头给他……而随着硕哥走进黑乎乎有只蜘蛛的巷子,他又会去到怎样一个世界?
翻看2015的金马奖获奖影单,竟已经看了大部分了,这也是令人欣喜。
虽然说金马奖的份量大不如前,但也给喜欢电影的人提供了一份别于院线口味的片单。
人生得意须尽欢,看好看的片子,忘记那些让我们掀桌的烂片,莫使金樽空对月,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很荣幸在深圳艺术电影展中看到《醉生梦死》,电影中的硕哥来到了现场跟大家分享电影拍摄的点点滴滴,最后还跟硕哥拍照了,好开熏,哈哈,下面开始说正事。
何为“人生”?
何为“爱”?
这样的话题好像并不讨喜,说这梗已经问烂了也好,说特不喜欢这种玩虚的问题存在也罢,生活本来就很无聊,找几个问题扯掰扯掰日子也好过一点,更何况每天就赖在人生里,不谈点人生多少也过意不去。
生活中偶尔会听到有人说“不要跟我谈什么人生,瞎扯这些东西根本就没用”,一不小心提起“人生”俩字,气氛大多一下就变沉重。
然而于我并不同,“人生”两字包含的趣味性太多,平平淡淡是一生,轰轰烈烈是一生,潮起潮落是一生,先苦后甜是一生,碌碌无为是一生,惊艳世人是一生...人太多样,情感太多种,如此不一样的活法,“人生”俩字多有意思。
"醉生梦死",透露太多生活的气息。
熙攘的菜市场,孤寂的湖边,发骚的舞厅,错综的房间,故事的一切源于爱,异于爱的形式。
台湾导演张作骥2015年的片子《醉生梦死》,有幸这个月初始能在创意园看上一眼,虽时隔1年多,但心底已满足,毕竟艺术片的路途终究坎坷。
看完片子,第一感觉是人都缺爱,而人在传递爱时又太固执于己。
爸爸为了女人抛弃家庭后,妈妈当了妈妈桑,沉迷于酒醉;哥哥是个gay,白天在电影公司上班,晚上却是个骚劲十足的夜店舞男;硕哥是租客,敢爱敢恨的表姐是他的女朋友,为了生存硕哥常年混于了公关男行业;至于“我”,叫老鼠,在家养了蚂蚁和臭鱼,每天游荡于菜市场,还有一位哑巴女友。
人物关系并不复杂,“醉生梦死”就是代表着四个主人公的生活状态。
成天买醉,碎碎念的妈妈是醉,为了生存游走于钱里的硕哥是生,拥有多面性生活的哥哥是梦,而晃荡在菜市场,无所事事的“我”是死。
"生死轮回,醉梦补给"是看完片子,浏览完导演的采访后特别想说的八个字,说是点题也好,对影片的总结也可以。
生命轮回不用解释就可懂,而醉梦也很简单,是大多数人面对枯燥的生活状态,会不自觉想到的一个补充。
除了不同的生活状态,感受最深的是片中人物各异的爱。
喜欢买醉的妈妈,心里是个彻底的东方式妈妈,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是在意别人的看法,担心孩子以后的日子会难过,会被人异样看待,而不是在乎孩子自身快不快乐,虽不赞同这种爱,但纵观周边的妈妈都是这样的一种付出,可能导演的用意也是出于此吧。
最后妈妈跟哥哥的谈话,妈妈的爱直露无疑,看着心疼,但也替哥哥痛,导演借哥哥的口表达了作为同志的苦楚,话语扑面而来,心酸之意油然而生,但感染力远不及行为传达出来的效果,李安断背山的同志情更注重于生活的表现,那种心酸之情更加刻骨铭心。
表姐对硕哥的爱于哥哥对硕哥的爱跟“我”对硕哥的爱都是不一样的。
于“我”,硕哥是我从小崇拜的偶像,是一个大哥的形象。
于哥哥而言,硕哥是特别的一种存在,但其实就是爱人,不过区别于女孩跟男孩的那种爱人关系,没有歧视之意,而是感觉爱的表达不一样,即使统称为爱情。
于表姐,硕哥是个可以见家长的男票,但也区别于平常男女朋友的一种爱,硕哥结过婚,有一个女儿,甚至还割过一个肾给情人,而且长期从事公关男的工作,这些表姐知道后都是可以忍受的,只给硕哥抛了一句“你在背后怎样都可以,不要在我面前做”,表姐的爱包容了所有,但保持了面子尊重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在知道硕哥跟哥哥的事情后,她把爱变成了恨,直接将锤子刺入硕哥的胸口。
“我”对哥哥虽责怪多些,但没表达出的爱是因藏心底了。
“我”对哑巴的爱毫无索求,毫无理由的给哑巴钱花,毫无理由的帮哑巴“解决”麻烦的客人,大半夜给哑巴买蓝色的衣服,带她去秘密基地,给她剥香蕉,跟她比赛喝益力多,一切简单而美好,在看影片的时候一直很害怕导演将这纯纯的爱破坏,还好没有,尽管结局不尽人意。
而硕哥爱的表现都是源于现实的无奈,所以更多的是以谎言来传达。
人生和爱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也是个说不清的问题,感受就好。
微信公众号:喜剧收场。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醉·生梦死》,下面请看前线寄居在泥泞和肮脏中的人们无法醒来的评价了!
迷幻松饼:我和所有角色一样痛苦。
布谷卟咕:情感五味杂陈,就算是用力过猛的地方也很可爱。
Spy Liu:底层人物的醉生梦死,整部电影仿佛梦呓,模糊又朦胧,沉重又浪漫。
Xavier-耐观影:抛开叙事节奏的凌乱和剧本结构的突兀,任何取向的每个人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这点是很值得称赞的。
psychopath.MN:开头与结尾的闪回较出彩,可是整个的叙述方式实在是不讨喜。
人物塑造上面,只有吕雪凤演的妈妈形象立体。
醉生梦死,只觉得塑造了醉。
法罗岛帝国皇后:世上活人分三种,带着面具活的如鱼得水的,摘下面具活的坦坦荡荡的,还有——把整张脸皮都撕下来,血淋淋的暴露自己每寸肌理骨骼的。
zzy花岗岩:用4个代表性的边缘人物诠释醉生梦死四个字,并运用动物符号表现生命的无常。
某些情节设置较刻意给人过猛的感觉。
吕雪凤短短几场戏是影片最精彩之处。
欧.尹:全片看下来像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的醉后梦呓,逐步将人拉入情境之中,愈陷愈深。
人物的情绪时常领先观看者,技法与隐喻提供了大量的回味余地,却嫌有故作深沉之感。
赵小毯:边缘人群的故事、开头结尾两段用力十足,氛围和情绪营造满满。
但中间开始人物写的不够好,哑巴女的戏份又太多了,导致叙事逐渐乏力。
全片唯一表演出彩的还是吕雪凤。
非有想非无想:拍的太脏,太重,又太散了吧。
以戏曲开头以戏曲结尾导演是想有一种氤氲的艺术轻盈感的,但是很多东西拍的太实了。
非要用老鼠、蚂蚁、蛆、臭鱼这样的东西来表意,这我只能生理不适了。
果树:手持游机、梦呓感、非线性叙事、魔幻感,把气氛营造得足足的。
醉生梦死四个字分别照应了四个人物,但除了母亲一角外,其余三个戏份更多的男性角色都感觉差了口气。
终于回归关注底层、跳跃时空风格的张作骥,对这种影像风格如何能更好地帮到故事本身,还有改良空间。
鲍勃粥:开头结尾两端实属惊艳,但整个中段被试图塞入了过度的人物和相关的感情纠葛,但人物似乎也不足以完全立体。
空间在通道式的行动化的菜市场与办公室和封闭式的幻觉式的KTV厅和同志酒吧形成了充分的对立,显得嘈杂无章,地貌的确被描述但并未将城市或一种似乎如“城中村”的形象绘制出来,居住的平房,娱乐场所的灯红酒绿,水体,三者形成的多点的割裂使得观感零碎。
Her Majesty:减法做的有点多了,氛围没构建起来,社会情节剧也没什么感染力。
小时候看15年的金马奖颁奖典礼,最佳男主角提名短片出来的时候,心想李鸿其好厉害,眼泪说来就来,输给冯小刚也太可惜了,结果看了此片发现整部电影里他也就那一个moment,输得不冤。
同一届颁奖典礼毕赣也在场,估计是他看了提名短片印象深刻,让李鸿其在《地球》也复制了一模一样的moment。
《风平浪静》里李鸿其那种小丑痉挛式的表演以为是导演安排的,结果人家从第一部电影就是这么演的。
而吕雪凤就两场戏,全是moment,拿女配也太容易了点。
姐妹勾引直男,在其落魄时用身体给其温暖并成功掰弯这种剧情也就恶臭直男能想得出来。
#FIFF16#无人知晓单元第6日场刊将于稍后公布,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用酒作笔写成的诗,悲哀、寂寞、痛哭、沉溺,台北这座城市的一切都庞杂而又简洁。醉、生、梦、死,并非各有所指,而是互相在每个人身上迁徙。今年最生猛、浓烈的华语电影,绝望和糜废肆意弥漫。私以为是张作骥除了《美丽时光》外最好的作品,模糊梦与真实的界限,看着腥,实则异常浪漫。
台湾底层人民的迷失天堂。
每個人的角色都像是那隻被關在魚缸裏的吳郭魚,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空間,像是從來沒有自由一般,直到最後躍出魚缸,而代價是人生。
最后真的是有点重口,然后又是黑帮情结,里面人物的关系其实还有点生硬,多个人物多条时空叙事把整个故事讲的乱糟糟的。冲突最高潮的一刻屋里墙上湖畔的陌生人海报倒是有些致敬意思。
江水汤汤长街苍苍,浮世的寒凉勾兑进绍兴酒,在咿咿呀呀的唱词里倾倒了大梦一场。母亲推开纱门扶着墙,在风里亦步亦趋薄如纸片;硕哥被压抑得颓然如丧犬,在一次次注目里体会无法被消解的感情;老鼠烧着了酒精拼出了最炽烈的一颗心,为了一个吻拼尽了薄命。放了鱼倒了酒,母子终于握手言和,醉生梦死。
蛆与蚂蚁之舞
醉生梦死是四个角色的四种状态,群戏的方法拍几个人物,情节上在做减法在用力的藏,为了这个藏剪辑上还采用了非线性叙事,但是碍于演技的水准达不到,只有死的那个角色成功了,加上那些蛆,绝望的更加生猛,相比之下其他人重市井气的演法反而把故事本身那份狗血放大了,好在角色本身的戏够足。★★★
有点写实,下层人物的挣扎心酸。那个跳舞的好骚啊,丑帅丑帅的,为了拍这片子好大尺度喔。可爱香草。里面好多都是我的天菜耶
你硕哥是有点牛逼,直弯两开花
人生和梦幻想要和得不到
「我觉得硕哥就像一个英俊的猪头,优雅地躲在敢爱敢恨的表姐怀里,呻吟着,呻吟着……」
2.5;刻意又做作,各方强情节堆砌得过犹不及;醉生梦死是逃生的手段,是混沌的开始或结束。
期待值超高,然而并没有看懂。我宁愿相信金马把最佳女配给了此片是因为蛆虫满身的不易。剧情简单直白,以至于更愿意打上文艺的标签。所有人的戏份似乎没有轻重,所有人就像生活一样各自是一个中心却交织在了一起,只不过本片有些露骨的现实。镜头很不错,但是影片太深刻了,看不懂。
十一年后,又在半夜看了一部张作骥的黑暗系作品。蚼蚁尚且偷生,他又选择了大战蛆虫。毫无来由的自我毁灭,随叫随到的痛苦抽搐。导演爱酒又恨酒,把台北拍得不见阳光。动物、兄弟、黑帮、潮湿的雨、菜市场、一个不说话的角色、死亡的主观镜头……大多是过往的元素,洒了狗血,还有gay素材。
原来《暑假作业》也是他拍的啊…真是准确又迷离的台湾导演,继续期待。【2016.02.01】
莫名其妙的,到底怎么有七点几分的?想表达点啥,又交代不清楚想要表达的东西,让观众来猜,没有主题,不知道在干嘛,真的无语😓浪费了我宝贵的睡前娱乐时间,艹!这里面的男男这段戏也是莫名其妙,结尾也很突然,总之,不建议看!
補記大銀幕 2年前. 驚嚇驚艷......呂小姐加上剛看的當愛來的時候.....絕對是最佳女主....
社会底层拿刀捅人都不用进局子的吗?
成本不高 贵在朴实
黯淡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