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开始宫菊的老师说: “宫菊我是知道你没错的,但是这件事情很复杂。
有罪无罪是法院决定的,但在这个人的社会犯了错就说是罪人,不是那样的,也不是说不是那样,传出去没有好处,现在正在悄悄的处理中,记者也不知道·············校长费了很大劲才帮你转到这么一个好学校啊,你要记得这恩惠啊!
”当一个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很有是非感的分清楚他是否是罪人,而当一群人犯错的时候呢?
恶人是一群人的时候,社会的包容度反而会变的更好,尤其是当这群恶人是一群未成年的时候,这个社会会更加包容。
未成年的少年们只是个孩子,在所有家长面前,他们都觉得孩子所犯的错都是有原因的,是别人教唆或是被逼迫,他们的恶似乎永远不是真正的恶,孩子前面永远都被冠上了单纯和简单。
看《韩公主》之前看过《素媛》,《素媛》中那个唯一的恶人被抓,虽然只被判了几年刑罚,但是他的恶是被承认的,是被所有人唾弃的。
可是当恶意来自大多数人的时候,虽然有罪无罪是法院决定的,但他们是否是罪人却是这个社会说了算的。
受害人反而成为了众矢之的,成为整个事件当中的加害者,整个社会都开始散发深深的恶意。
一开始帮忙的老师到最后挂断宫菊的电话。
不愿接收宫菊的两所学校。
知道宫菊没有错,也知道宫菊没有地方可去却不继续收留宫菊的老师妈妈。
不管宫菊死活,拿着宫菊和解钱花天酒地的爸爸。
不愿负起责任承认女儿的妈妈。
那群加害者的父母。
整个社会的态度,从一开始还有善良的微光到只有冷漠的黑暗。
“我没有做错,为什么要逃呢?
”“因 为这份恶意来自大多数人。
”
“我没做错什么……”韩宫菊一开始说道。
也许她更想说:“我想重新开始!
”但是却怎么也没法重新开始。
二十五米,宫菊只能游二十五米;二十五米,很近但却怎么也无法游上岸。
导演用异常克制和平静的手法来讲述一个十分残酷的现实故事,在暖色调的衬托下,其实悲剧的色彩更加浓郁。
一次次被转学,母亲为新生活抛弃了她,父亲为了现实利益妥协了。
给她贴上了一个标签,一个价格。
所有人都认为,她只是一个价格!
打击每一次都在动摇她,她似乎挺了下去,至少心中还有一丝期望;可以和老师妈妈平静地生活下去;可以有恩熙作伴,去她那里住上一晚;可以再唱唱歌,可以有机会去娱乐公司面试;可这些都是她最后的期望。
她曾经有一个梦想。
为了梦想,去打工买一台钢琴。
她至今仍有一个梦魇,一个永远不会醒来的梦魇。
“这是光明的季节,亦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亦是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直奔天堂,我们直落地狱。
”查尔斯·狄更斯如是说。
其实对于韩宫菊,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都在眼前,都在一瞬间,狄更斯的那句话真的一语成谶。
一瞬间,一群家长爱子心切,疯一般的冲进了教室,质问她的“价格”。
恩熙电脑前的惨状,终于明白片中为何宫菊如此反感拍摄视频了。
《韩公主》的片名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翻译,这是个莫大的讽刺,我喜欢这个翻译。
但我更喜欢叫主角韩宫菊。
菊花,没有牡丹那样富丽堂皇,没有兰花那般名贵端庄,却傲霜抗寒,高洁优雅,似乎象征着宫菊心中那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但菊花终究只能独立于世,孤芳自赏。
众人眼中,菊永远不能齐肩牡丹,不是因为菊花本身而是因为牡丹深入人心。
此般意境正如同那个标签,那个价格,那个众人心中的印象,“没有做错为什么要自杀呢?
”。
比起这些,宫菊的那句“明明不是我的错,但是为什么要离开的却是我?
”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多么“孤芳自赏”。
结尾如同宫菊一开始的那句话:“虽然有力量但在现实中无用。
”既冷静务实却更惨烈悲痛,期望的默哀更大于绝望的心死,平静真实的故事更甚激烈对冲的叙述。
事实,才永远是最真实,最细腻的,最冷酷的。
有些影片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有些故事怎样的开头就注定怎样的结局。
她爱海豚般自由,期盼能在水中重新上岸;二十五米,很近,但也是宫菊的极限,可每次仰起头颅时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她按下去,让她永远上不了岸,只能去彼岸寻觅那份心中期待已久的欢呼喝彩。
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
救人者众众,弑人者亦众众。
每次看这种反映社会的电影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人家韩国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 但是中国不行 中国除了抗日神剧就不能再拍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吗 就连之前好不容易拍的迷失北京也被迫一再的删减连名字也要改 真搞不懂广电一天限制这个一天限制那个是以为大家都是傻子吗 不懂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人家勇于拍出素媛 熔炉 甚至由于一部电影人家立了一部法律 ...
韩影最典型类型片罪案片,与各种元素混搭后,开出奇异光影之花来,色情暴力悬疑恐怖,以及最冷酷的现实。
熔炉,素媛,辩护人等现实向韩影在db的评分人数和评分都是高走向的,简直成了路人也要看韩影的标配,对天朝人士来说其中压抑性的指向和键盘反抗不言而喻,在韩国似乎也是一种“政治正确”。
如这部在2013-2014收获票房和赞誉的独立电影,也是这样。
虽然有观点认为,这也是一部导演夹带私货的片子,对事件发生原因和走向的改编有引导观众评断事件观点之嫌。
但我还是觉得,在这样一个题材上,导演是以最温和和克制的方式,将美和罪撕碎给你看,也把最真诚的鼓励,传递给了那些女孩们:这部电影,无论是戏中人物,还是整部电影本身,都一直在说:“你没有错”。
这不是一部满分电影,但我还是想给满分。
--大量记不真切的剧透,以及个人随意理解-- 《韩公主》讲女生遭受性暴力事件后,努力重新开始生活。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原本情节更加令人发指。
无论伤害多么深,遭受着,抗住了,还没有死掉,那么更为艰难的就是如何活下去。
老师带着女主转学,对她说:“这是校长的恩惠,你要懂得感恩。
” 女主去找三年未见的妈妈,她趴在橱窗上面笑得很灿烂,妈妈把她拉出来,说:“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你以后不要随便来找我了。
”女主那个隐忍的表情,痛苦这种东西,没法办轻易说出口的,你知道我遭受了什么吗?
那你会离我更远的吧。
女主的爸爸拿了钱,就让女儿签和解书,说:“宫菊啊,你要相信爸爸,爸爸是不会害你的。
”有钱的强奸犯有了和解书而免除了牢狱之灾,没有钱的强奸犯的父母就去找女主,女主稍稍平静的生活又被打乱了,她躲在桑拿房里给爸爸打电话,说了几句之后那边穿来KTV的伴奏。
跟老师打电话说我好害怕,该怎么办,老师叹了口气,说:“打电话吧。
” 女主转校过后,有个热情开朗的短发女生主动接近她,甚至做到了帮女主拿到唱片公司的面试机会。
一定程度上,女主被她拯救了。
后来女主遭受校园性暴力的过往被曝光,被轮奸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搜,短发女生啪地一声合上电脑,女主给她打了电话,她没有接。
是被吓到了吗?
之前短发女生问:“宫菊,你有没有被吻过?
” 女主:“有。
” 很兴奋地问:“有几个人?
” “43个。
” 短发女生略微惊讶又有点小兴奋。
女主补充:“大猩猩。
不是人,是大猩猩。
” 女主是和闺蜜一起被轮奸的,闺蜜怀孕了,女主接到短信去找她,在桥上看到打捞尸体的救援人员,似乎绳索没有捆好,尸体掉了去下,溅出了水花。
女主是在她家里被轮奸的。
她闺蜜有个特渣的男朋友,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闺蜜说要请那些欺负他的男生们一起来聚一下,然后喝多了,那些男生用手机拍她大腿,渣男在旁边一声不吭。
女主看到渣男被欺负,就让所有人都离开,但渣男却让女主喝下药的饮料。
他可以提醒女主一下,但他没有。
女主被强奸,旁边男生恐吓他,他也去了。
为首的男生把大猩猩头套递给他,说你怕什么,又不会看到你的脸。
细思极恐的是,女主应该有点喜欢渣男。
不然她为什么要喝下那杯饮料。
以及之前帮渣男上药的那个眼神。
是喜欢吧。
被喜欢的人害成这样。
弹幕里说这男的渣到人神共愤,有人说论好闺蜜的重要性,也有人说女主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但造成这件事的不该是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团伙吗,把作恶当狂欢,把欺压他人当成理所当然,请问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团体作恶就有多可怕,最重要的是,在一群人都在做着同样的错事时,你身在其中,并不会觉得这是错的。
会觉得刺激,觉得无所畏惧,大家都这样啊,一起死也不害怕。
像性侵事件,如果能活下来,比遭受伤害更痛苦的是再次活下去。
要转学校,不喜欢跟人交往,不喜欢被拍照,无法对他人卸下心防。
以及最后,被人追到无处可藏,女主说:“不是我的错,为什么我要逃?
” 痛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
你不知道我就在你旁边,可我已经站到了河堤上,就要撑不下去了,你能不能,拉住我。
女主说她的梦想是游二十五米,就是一个来回。
虽然救不了闺蜜,但可以救自己吧。
电影结尾,桥上留下了一个行李箱,女主在河中溅出了很大的水花,但慢慢的,水面就恢复了平静。
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她想努力地重新开始。
可是没有办法。
如果真的,什么也没发生过。
案件调查过程中,校方明确表现出对经历性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学生的态度——学校也站在施暴的男同学家长们的一边,赤裸裸的施行多数对少数的暴力。
老师的态度是息事宁人:"是非对错去法院追究就行了,在人活着的世上,做错了事就是罪人的这种想法,不算没有错,但也不是完全对, 总之这种事让别人知道了没有好处"。
电影《韩公主》:到底错的是我还是这个世界?
负责调查案件的刑警的态度是鄙夷与厌恶:“两个小丫头把整个社区的脸都丢尽了”。
在这样的压迫下,公主好像犯了罪一样,只能小声地为自己辩护,说着“我没有错”。
本该是犯罪的人应该受到指责,感到羞愧,但在这部电影中却正相反:受伤害者却要被迫转学,躲藏,受到羞辱。
看了两遍韩公主 越看越揪心。
第一遍没有认真看加上家里的投影机放出来的效果不够好,很多细节没看清楚。
第一次写影评,也是第一次这么想写写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个人感受,我看了豆瓣上的那些影评看得我好心塞,貌似都没有怎么认真看这部电影的感觉。
这个电影是以04年韩国密阳真实事件改变的,43个黑社会高中生轮奸了三名少女的事件(以下简略的说是“事件”)。
而电影拍得是其中一名被害人在事件发生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并且又被事件牵涉进去的事情。
主要是以“观察”的拍摄手法(画面有许多主人公的身影、视角、主人公神态描写等)去拍摄受害者韩宫菊的生活状态以及事件的后期进展。
首先,拍摄手法是我比较欣赏的。
起码让人看了很有意思,“事件”发生的前后作为两条时间段,交错起来,前后呼应。
每一个“现在发生的”场景,都会让韩宫菊“联想到”曾经发生的那件可怕的事情的前前后后。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不断地呼应!
发生这么惊悚令人震惊的事情,还是会在后面的生活中不断重现那件事发生的情景,不断地联想和重现,不断地解开故事的内容,不断地让观众的心越来越纠结(我好几次按下了暂停按钮 实在受不了),不断地引入高潮。
这样的不断用第一人称,不断地用前后两个时间线索交织起来,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增加了观众们的关注度。
其次,我觉得还是要先了解一下电影简介再看电影,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习惯吧。
起码大概有所了解,这样看的话,对于开头主人公的那段话,就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静静的在心里描画出音阶,眼前的一些都会变成音符,歌曲就开始了,呼吸声脚步声风声,嘈杂的背书声也是能容忍的,那时孤独痛苦恐惧都会暂时忘记。
对于你来说歌曲是宗教啊?
恩,虽然有力量但在现实没有用。
我....没做错什么”这是韩宫菊在原来的学校,和学校的老师或者领导对话,画面里还有在场旁听的家长们。
其实现在到头来这段话,说的很悲凉,她确实没做错什么,明明是个受害者,到头来还被拿着法院需要签署的各种庭外协议书的家长们逼着签名,放弃诉讼等。
镜头平静呈现,没有背景音乐,也没有过多的对话,简单明了打出这张写实的王牌。
太现实感的描述方式,这位韩国导演李秀镇真了不起。
其其次,这个故事最大的亮点在于,韩宫菊是真的有尝试过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比如学习游泳,和老师妈妈认真的生活,和新学校的同学一起练歌,和新的好朋友相处,忘记那些不好的过去。
但是所有的好事都在那些寻找的韩宫菊签署协议书的家长们全部撕破。
嫌弃韩宫菊的妈妈,出卖女儿的爸爸让这个事件愈演愈烈,甚至可以让人颠倒黑白去判定这件看起来就很明了的事件。
没办法,现实太残忍了,该来的还是会来。
各种残酷的现实一次性扑面而来,炸开了花。
太残忍了太揪心了。
其实这个电影有很多让人觉得很揪心的点。
我觉得作为影评没必要展开,自己get到就好了。
影评更多的是参考一下“噢 原来可以看这个东西呀”这样就差不多了。
关于韩宫菊在教室上写的纸条内容,我回去问问会韩文的朋友,看看是什么意思。
简介里面写的是走出阴霾, 所以就看了。
看完之后真的感到虐心, 我其实非常不想看这样的片子, 所以那个“走出阴霾”的简介是谁写的,你给我站出来, 我保证不打死你。
看了前十分钟大概也就能猜到是什么样的事情了, 不过谁让我觉得这是一部积极向上的电影呢!
其实中间清唱团的那一段,真的让我相信这就是一部积极向上的电影。
不过这种插叙,倒叙,乱叙的叙事手法还真是纠结。
但是这种感觉跟这部电影的风格配合的又非常好。
结尾是最最虐心的,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韩国的事情, 在中国难道不是这样么?
你看看明明人们都知道这并不是受害者的过错, 但是又有谁站出来帮她们走出阴霾呢?
你看清唱团的好闺蜜们, 前一分钟还振臂高呼着这不是你的错,下一秒就不敢接电话了。
最最最虐心的是, 如果电影看的你很有感触, 假如你的身边出现这样的一个人, 你能做到你现在脑袋里设想的那样么?
弹幕上全是骂禽兽的人, 是, 可是受害者呢?
为什么大家要戴上有色眼镜呢?
(我觉得我也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恩, 我了解了导演的想法了。
可是说出这样的一个故事,真的能推动这种情况的改变么?
1、优秀的导演寻求对于文本的深层潜文本的阐释。
《韩公主》确实是改编自韩国的真实事件。
但是导演却没有固执的去探究故事的究竟,而是用自己的电影语言阐释了针对于这一事件自己的深层次理解。
故事很多景物剪影的拍摄。
而不是赤裸裸的事实。
李秀镇导演在叙事上面有自己的套路。
2、对于人物和叙事充满激情。
开篇的前30分钟,几乎不知道故事如何的演下去,而仅仅是对一些细节的详细阐述。
从故事的开篇到始终导演对于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是刻画得很丰满的。
因为人物本身性格和所处环境所担当的角色从而引发叙事上的冲突。
3、他会用特定的潜文本改编叙事的意义。
他并不仅仅的去讲述一个悲怆的故事。
而是他把叙事转化成了一种认识方式,从别样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和生活对于每个人的所作所为。
4、在故事的始终永远充斥着传统和变革直接的冲突。
变革的思维渐渐的在受众的脑海里产生。
传统的思维渐渐的被摒弃,这也是给受众的选择和沉思。
没有对和错,而是我们所谓的担当和人性的择决。
5、肯.丹西格说机位的多变、力度的视觉表现,戏剧的强度,营造的张力,叙事的复杂性、多层次的故事讲述、发现的乐趣都是回位故事增色。
但是在本片中身为观众的我认为,对于细节的阐述应该更加直接而不是含蓄的去表达,诚然在表达自己的“声音”的时候应该坚不可摧。
而不是为了叙事和画面或者情节去妥协。
6、我们想看见的电影,是一个优秀导演对于叙事的完美把控,是对于深层次思维的探索,是坚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能完整的引起大众的反思。
而他的思维必须是脉络清晰,坚决而纯粹的。
我只想游25米。
可是25米不够救你的命。
似乎这部片子一直在克制,包括的女主角的表情心理都是点到为止,似乎在用一种最冷静的方式叙述这个故事。
很多人说它拖沓,乏味,不够触及心灵。
的确在每一次那些悲惨的回忆袭来时,点到为止,导演没有刻意博取同情。
但是每一次都像往人心里放上一粒石子,当整个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压得人已经喘不过气来了。
“我没有做错什么。
”但为什么所有矛头都指向受害人。
“我的梦想就是,能游25米就够了。
”没人知道她有多坚强,那么那么努力的想活下去。
如果能够会游泳,就不会像好朋友一样了吧。
那么那么想要重新开始生活,可是这个世界却不那么美好,不给她这个机会。
你那么想要像海豚一样飞越,却终究是搁浅了。
里面的男的除了老师和那群禽兽的不如的小崽子以外,其他男的都是软蛋,东允活该被人欺负,他爸和她爸都是垃圾,间接地成为了罪魁祸首,作为一个自尊自爱的女生,自我防备意识太弱了,轻敌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大多数男的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为啥就不能在敌众我寡的时候保护自己?女性难道就该弱势吗
名为公主,命为悲剧
甚至,不敢细看,因为,这是被抛弃的感觉
因为导演的不够狠心,剧情和叙事手法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剧中的主人公,也因此这份不忍心让片子多了许多被影评人批评的缺陷。引发思考和搜查事实就是一部实改电影能够做到的最好的引导,可惜这种引导与电影质量无关。
校园暴力在韩国更严重吧
虐心,凄美,韩公主因为周边的人慢慢都抛弃了她而选择绝路。最后一幕的大海潜水意味深长。剪辑略混乱,如果为了表现女主混乱心情,似乎有点刻意了。我对这种优美歌曲配着悲剧的片子最没抵抗力了,上一次中招是松子
很讨厌这种电影的剪辑方式,中途看的我莫名其妙,非要看两遍才能看流畅,1星为了拉低分
可以作为教育片,交坏朋友结果多么可怕
被强奸者的真实写照。化学阉割应该被启用。
评分也太低了吧,性暴力太可怕了,女性在性别上的劣势太可怕了。 这才是性受害者的另外一面生活,并不总是弱者姿态,对生活又有过希望,然而又再次破碎了,直到死亡。女孩子笑起来也太单纯太可爱了吧
-1
从韩公主被害后转学说起,在不断回忆中讲述事件经过,剪辑略乱,现实穿插回忆。想翻篇,也遇见了温暖的人比如恩熙,可意念再强也敌不过世人追赶,最终投入江海之中。那个事后父母声称被逼无奈的东允,白瞎了两个妹纸的喜欢,懦弱到了一定地步成为帮凶的他更坏,当然本就很坏的那些都不是人,都该死!
不喜欢。剪辑不适应。
比电影更难受的是:真实事件改编
压抑沉闷,但我喜欢导演的这种处理方式,点到为止,让观众自己慢慢去体会。(比熔炉那种用力过猛的片子好太多,但你看这评分……)
南片的人还真敢什么都拍,你们那太乱了……我们和北片的这边风气独好!(如果不是叙述太乱那你必是5星)韩公主好样的
太坏了
看不下去了,剪辑太差了,作为一个基于真实事件的犯罪片,你倒是好好把故事讲好啊,又不是意识流
剧情有点乱,镜头好灵,极力克制而又漫溢着令人窒息的压抑……
这部剧真的特别虐心,这部剧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说实话真的让人很压抑,伤心,一个女生就这样被毁了,真的是赚足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