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 卧底,因为厌倦一眼望到底的生活,选择离开了家庭,做了卧底。
化身为一个瘾君子,向唐娜买毒品,希望挖出一个大毒枭。
唐娜,也是卧底,警局里的身份是Hank,卧底角色是Fred的女朋友。
骗Fred说他的任务就是诱捕另一个瘾君子,这让Fred感到虚无痛苦。
但是Fred自己也因吸毒过量被送去戒赌。
新通路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戒毒机构 享有免监视的特权。
Fred曾经怀疑过这家公司可能及其容易掩盖它的行踪,但Hank阻止他继续往这个方向去想。
Hank/唐娜的想法就是让Fred这个极富使命感的警察混入新通路,设法取得新通路犯法的证据。
而Fred虽然被一直蒙在鼓里,最终还是不辱使命 收集到了新通路种植的蓝色小花,并将证据送了出去。
三个瘾君子其实都很可爱:虫子哥,和平主义者,不喜欢他们吵吵闹闹。
最后决定自杀时还不忘抗议一下煤气公司。
他幻想中宣读罪状的外星人很有喜感,另外活够了想要死去,结果却要永远受折磨也令人印象深刻。
工程师哥,被迫害妄想症。
安监控,出门之前留门留字条,邀请小偷进来。
偷了一辆车却妄想别人故意留扣下一个零件,好再卖他钱。
偷偷录下唐娜的话,向警局报告唐娜是恐怖分子。
最后他还是被抓,可见他的妄想并不是完全是空穴来风。
噎死哥,没什么印象了。
除了总想收拾工程师哥。
当片子开始一个男子幻觉群虫在身上乱爬时,我能由衷的体会到那种痛苦。
有一次我也老感觉无数小虫在背上爬弄得我麻痒难当,我要好用力的告诉自己这个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只是我的脑子被fucked up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确实能够理解当今LSD不再流行的原因,有一个bad trip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尤其比如你trip到自己被淹死的时候……不过我还是想磕LSD啊,扯远了……先看过《waking life》所以对这片子的动画效果并没有太大的震撼。
比较震撼的倒是这片子居然启动大明星不少,而且没有Ethan Hawke,不像Richard Linklater的作风啊。
在我迄今看过的Linklater作品之中这一部是最没有他风格的——比如说,这部片子居然有情节!
而且对话的比重和思维的火花在这部片中大幅度下降,简直有点近乎商业。
当然不是我说我觉得这部片子不好。
鉴于本人对Linklater的热爱他的每一部片子就算再不咋样我也好像觉得超出平均水平。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片子的主要看点是编剧,也就是原作,因而很遗憾的没有看到太多Linklater的闪光点(他的导演还是很不错的,我一直很喜欢他的独立电影风格,但是我更喜欢他自编自导)。
相对他在《Tape》里面几乎照搬波兰斯基来说,这一部虽然比较商业,也缺乏原创精神和新意,但也算是比较成熟的。
《A Scanner Darkly》,基努·李维斯,维诺娜·赖德,主演。
忠实原著到了家,过了头的电影。
花了很大本钱整的动画渲染技术,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潜力。
说实话,比较失望。
迪克原著本来就有一股子不太正常的结构,不太顺流的风格,不太鲜明的人物,不太单纯的心理描写。
电影一股脑全继承了下来。
这对迪克的爱好者并不公平。
因为,我们希望导演能从影像的角度重述这个故事,而不是重复这个故事。
虽然形似,却不能神似,这是改编电影的悲哀。
动作场面欠奉,笑料不多,人物性格散漫,这些都还不是这部电影的致命伤。
致命伤在于,导演没有自己的思路,所有光芒都被迪克的原著所笼罩。
更要命的是,如果观众没有看过原著,大概连这份光芒也无法领会。
我们看了电影,除了欣赏到李维斯之外,并没有获得更多的东西。
相比之下,《Blade Runner》的改编,就显得弥足珍贵,没有后来大部分迪克电影在结构上大变动,还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并且在迪克本人的指导下进行了针对电影的改造。
《A Scanner Darkly》本有可能成为经典,但是很可惜,对技术的过分追求,以及放不开手脚对原著进行改动,让它注定平庸。
这让我开始反思作为改编剧本编剧的职责。
如何在忠实原著,和挖掘内涵上达到平衡,非常难。
特别是面对迪克此类作品,原著涉及的层面特别广,很容易让人想统统拿下,原著的镜头感特别强,很容易让人想直接照搬。
但是不行,观众不买帐。
读者也要叫苦。
所以还是干脆大改特改,往娱乐的方向改,比较好一些,让大家图个乐子。
总比跟着郁闷,继续一头雾水要好。
其实最怀恨的是,电影结束之后,开始了一段截取自迪克原著后续的文字,他的死去的朋友列表,云云,然后祝他们在天堂里快乐,但是换个方式云云。
BALLSHIT。
这篇后序的精华部分,明明在前面:“某些人,因为他们所做的事而完全被惩罚的人们,这就是一部关于他们的小说。
他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但是他们却像孩子们那样在街上玩耍,他们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同伴死去——车子压过去,残废了,被杀了——但是他们却不顾一切地继续玩着。
……吸毒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个决定,就像决定要闯到一辆飞奔的汽车前面,那是比死无疑!
你可以称它不是病,但一定是决定上的错误。
当一大帮人开始吸毒时,这就成了社会的错误,一种生活方式的错误。
在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中,他们的格言是“及时行乐吧,因为明天你就要死去!
”但是死亡几乎同时也在靠近,而幸福却只剩下了回忆。
这只是普通人存在方式的一种加速。
……如果世上真有“罪恶”,那“罪恶”就是人们想永远快乐并且因为这个想法受到惩罚。
……”我想,如果编剧能把这些震撼人心的话巧妙的融入到电影中,而不是把原著中作者在臆想状态下写的那些废话作为台词的话。
会更好看。
@陈灼
《日出,日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万众期待的新片,也是大帅哥基努李维在《黑客帝国》之后最受关注的一个作品。
之前基努李维以电影中的胡须造型出现被狗仔队拍到时,媒体还谣传他事业不顺以至生活邋遢,闹了无知的笑话。
小说原作者是著名科幻作家Philip K. Dick,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的简直多到不计其数,《银翼杀手》,《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记忆裂痕》……全是,全是,全是!
82年已经去世了,作品却在继续被翻拍。
本片之前最受关注的部分是全片动画渲染的制作手段,我对原著故事一无所知,还猜想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制作成本。
结果发现我错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本身需要大特效的地方几乎没有,导演这样做的结果是反而大大地增加了制作成本,因为连日常小物,事无巨细,厨房厕所家具书籍一草一木都要一一重新画过,其实非常费钱。
本片后期时间长达15个月之久,动画公司的人员看到最后一场戏是远望到天边的玉米地时,据说是连自杀的心都有了…… 这是让人费解的部分,动画的效果确有传统美国漫画的风味,但这似乎也不是必要之举,和影片的主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理查德·林克莱特到底怎么想的,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另外,这也不是一部典型的科幻片,故事的设定时间是7年以后,所以剧中人也堂而皇之开着化油器的老车,如果你想从中找到科幻猎奇和新鲜的事物,结果是会很失望的。
如果说典型,本片还是一部典型的理查德·林克莱特式影片:沉郁,思辩,对话很多,有一点批判性。
所谓的扫描仪,是对政府粗暴入侵公民生活的谴责。
片中花絮有一段Philip K. Dick的讲话,对你理解这个电影会有很大帮助。
作为一个柏克莱运动的亲身经历者,Philip K. Dick对毒品,对人生,对政府的看法,其实都深刻烙印在了这部影片当中。
知识分子就是强啊,在这样一个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肤浅国度里,毕竟还有着Philip K. Dick这样清醒并嘲弄地看着红尘的精英分子。
美国政府的伪善伪自由,早被他们看穿,并在作品中予以鞭挞。
而且他并没有为此丧失热爱生命热爱亲朋的赤子之心,多么可贵。
影片最后的玉米地,是感动终于来临的时刻。
字幕之前一长串Philip K. Dick朋友的名字,令人倍感沉重,这都是些因为吸毒被永远剥夺了大脑甚至生命的人,如果不是因为认识一个伟大的朋友,他们的名字谁还会提到呢?
看完整部片子,感觉就像是在吃一只你明明知道里面有虫的苹果,苹果香甜,你觉得是你这辈子吃到的最好的苹果,但是你每咬下去一口,都没法满足自己,很矛盾,你永远无法触及之最深处。
每次看Philip K. Dick的小说和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有一种被伤害的感觉,总是不能一口气那样兴奋地一次看完,却总是在矛盾和犹豫中,像吃那一支有虫的苹果,永远无法触及其最深处,也许这就是他的作品永远都吸引我的原因。
配角表演可以打10分,和Actor一起那几个。
虽然一开始就看到Winona Ryder的名字,并且知道她肯定是女主角。
但我看完片子后才想起来,怎么没有发现那个异性4里惹人爱怜的女人造人,或者是吸血鬼惊情400年里宛若天人的面孔?
她变成动画之后真是认不出来了,基努却仍然棱角分明。
颓废、困惑笼罩了整部片子。
在那种被全面监控、混乱的社会,吸毒不可避免的成为流行品。
影片始终提到Substance D,一种叫D物质的毒品。
最大的悬念也在于此,D物质的源头,主角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当然,谜会一个一个的解开,惊讶一步进一步。
我只想到了第一个(他上司),还蛮以为不过如此,却没料到后面迅速揭露的事件的真实结果。
我又想找Philip K. Dick的原著小说来看了……这部小说的某些细节来源于作者自己亲身吸毒经历。
我就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还有像罗曼.波兰斯基的《第九道门》,基努演过的另一部《康司坦丁》,《夜访吸血鬼》。
有些黑色、幻想、异力怪神的。
活的和死的东西在交换所有权死的东西的推动力比活的东西的推动力强大活着的应该永远都不能习惯为死亡的目的而服务但是死亡应该——如果可能的话——为活着的目的而服务……我看见死亡从大地中升起,从地面本身,化成一片兰色的田野
或者应该从本片另一个侧面来看现在的社会劳务关系,每天安稳地完成八小时工作,晕忽忽地为权力资源阶层卖力,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所经历的连个注脚都寻不到对于嚎头的真人渲染动画,我了解生成动画过程也就没觉得有啥好奇之处
这样的动画片,还是第一次看,根本分不清楚是动画还是真人,就象片子的情节,让人琢磨不透,好在最后大结局来了个醍醐灌顶。
不知道采用动画的形式是不是为了表现变型衣呢吸毒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是好奇,是享受,还是压力,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片子里的心理分析很有意思,心理医生的实验,让我勾起了读书的回忆,哈哈
最近迷上Keanu Reeves,开始看他的一些独立电影,《黑暗扫描仪》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啊,特别是最后的结尾,配上悲伤的音乐和Keanu的表演,真的体会到一阵浓郁的忧伤和沉重的压抑,就像结尾那两个警察所说,“后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些牺牲者所付出的 代价”。
印象最深的是片终keanu身影渐渐消失在漫山遍野的蓝色的花田中·keanu的气质真的很适合演这种精神分裂的阴郁病人啊 ,实在哀伤至极 总体来说,《黑暗扫描仪》不管从立意还是创新的动画模拟拍摄手法上来说都是值得称赞的 ,Keanu的表演也恰如其分,真是一部好作品啊,不愧为Keanu独特新奇的选片思维的产物,在2005-2006还是人气鼎盛的时候不计片酬的出演一部这样的新奇电影,作为他的影迷真觉得自豪而开心,真是一部好片啊更是一部超棒的CULT片
没有让人看完很想一吐为快的感觉,比起“非常嫌疑犯”这样的猛片给人的感觉差多了,但是有Reeves,有新的制作方式,仍然让我在办公室呆到7点,看完才回家……影片总体感觉营造了一种压抑、混乱的气氛,作者还是挺悲观的嘛。
故事一般、叙事生硬。
当然我的英语水平有限,无法体会全味。
不过,值得一看!
Reeves部分以前电影留下的习惯性动作没有改变,看来没有好好修炼自己的演技,要批评一下。
!
拍得太折腾。。
电影感觉很烂 可惜了这么好的小说 如果不是动画效果是不是会真实好看一点呢?
立意很好,只是过程差了点.
用动画手法体现迷幻状态
难以忍受
画面很有趣。
看不大懂,叙事上比较有问题。不过结尾的时候还是有点震撼。
画面看的有点累
说实话,故事还可以,满满的迪克末来风。就是电影风格实在看不惯,说动画不是动画,说真人不是真人
先拍真人,再渲染动画,这种搞法跟穿上丝袜再洗澡有啥区别。吃饱了撑得,毛病。
+0.
先开始一打开还以为出了什么问题,后来一查就是这个头晕目眩的画风。。。
小罗伯特唐尼聒噪的表演实在是非常召人烦
还不错。
Waking Life比较适合这个玩法。除了Scramble Suit没有什么动画的必要。
从拍摄手法上来说还是蛮不错的. 一个烂得无与伦比的剧情把一切前期努力都毁了. 如果你还没看, 那就最好别看了.
……半夜看的睡着了不知道几次。
一直很无聊,结局很意外
在科幻外衣里是那深深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