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兩種旅人 一種看著地圖 一種看著鏡子 看著地圖的人是要離開 看著鏡子的人是要回家。
"——香料共和國下厨房最近发来的会员通讯里包含了九部和美食有关的电影,随便选一个来看,于是挑中了这部香料共和国。
恰巧去年两次在伊斯坦堡转机,心心念念地想在飞机起降时看一看这座横跨欧亚的城市,至少看一眼那标志性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结果不是赶上半夜就是遇到阴雨。
倒是去了希腊,好似把全世界蓝色都用尽的国家,美得信手拍下一张相片都可以做明信片。
那时还不了解它和土耳其之间由来已久的龃龉,只是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伊斯坦布尔的美食,葡萄叶饭卷、酿番茄和街上小贩售卖的扭结面包,会忽然记起,咦,全都和雅典一模一样?
温暖唯美的画面,合着音乐娓娓道来,用盐、红椒与肉桂的味道,串联起一个背井离乡、思念不止的故事。
东正教堂里,外公抱起Fanis去点他够不着的白蜡烛。
香料店的阁楼上,小女孩的舞步写满风情,眼神和笑容却格外澄澈真挚。
土耳其浴室则是最适合展开谈话的地方,因为在这里,souls open up like mussels in steam.没错,“伊斯坦堡是城上之城,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然而被逐出故乡的滋味,只怕远比肉桂要苦涩得多,那一场月台上的告别,省略了多少来不及述说的不舍。
所以外公一直不肯来雅典,所以父亲流着泪讲起自己一生的梦魇,所以多年以后Saime问起Fanis,why didn't you come back all these years? 他轻轻地答,"I was afraid... of the moment of having to leave again..."好在斗转星移,总有些不变的东西聊以慰藉,Saime保留的明信片上仍有淡淡的香气,外公的阁楼里仍能用香料创造一个星系。
最能唤醒记忆的从来都是味道,无论离开多久多远,熟悉的味道都能立即带你回去某年某月某个夏天。
有人说,每一种味道里,都埋葬着一段时光。
到今天,仍记得中学去美国当交换生时所住人家的味道,大约是因为记得第一次离家远行的心情。
也记得大学宿舍走廊里特有的味道,每一次拖着箱子回来,闻到它,才开始有“又离开家回到学校了”的实感。
甚至记得某个人惯用的香水,那天一定是因为瓶子里剩得不多,于是索性用光它,一不小心就太浓,浓到我再也忘不掉。
可惜这些味道和记忆,大半和漂泊有关。
这一点也不值得羡慕,世人看不到的是,每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背后,都有颗渴望安定的心。
我的家乡是一个和伊斯坦堡一样美丽的城市,小时候盼着离开去看这世界,可真正离开以后,却发现自己没有一天不想念她。
前不久请一位通灵的姐姐替我占卜,她开口第一句话就让我心惊胆战。
她说,“你会远离故土,落叶不归根。
” 如果这是命运,那么前面的二十年人生已经印证了这一点,由不得我不接受。
最怕失去的也许最终失去,唯愿不要迷失,忘记了回家的路。
早知道明天会去土耳其,事先就会把这部电影带在移动硬盘里再重温一遍。
记得电影看到最后还是流泪了,但具体细节完全记不清了。
等回国后再续影评吧
拥有一半希腊血统的凡尼斯的童年世界充满了各式各色的香料味道,外公经营的香料店是味道的宝库,内敛的小茴香、热情的肉桂不同的香料就像不同的梦想,不断的洋溢成长的惊奇和欢乐。
童年就像是阁楼上的旧阳光,温暖金黄色的好像永不生长。
但是现实中一场土耳其和希腊间撕裂族群的战争斩断了少年幻想的一切。
生长于伊斯坦堡的凡尼斯被迫举家迁往国籍上的故乡-雅典,硬生生地与外公和心爱的珊美离别,只因为在政治戳记上他们属于不同种族。
离开了栗色卷发的小小美女,离开了那个拥有白色灯塔,蓝色海面,红色阳伞和黄色提箱的回忆,面对陌生的雅典,凡尼斯一家人并没有回到故乡的感觉,周遭不信任的眼光,让一家人更觉得身份错乱,荒谬嬉闹中带着伤感。
成长中的凡尼斯选择躲进厨房,实践外公的香料哲学,用食物的味道在记忆上郑家一道道的枷锁,使得对外公来访的期待和对珊美的思念,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尘封进凡尼斯心思的底层。
多年之后,凡尼斯成为知名的天文物理学家,在远走他乡的前夕,一通电话又勾起对于「故乡」伊斯坦堡的思念。
凡尼斯知道,分离的时候不要回头,因为回忆就是回忆,回忆不是用来重温的,回忆仅仅是用来纪念的,当他再次面对离别,他选择了不回头,他选择了永远的离别。
初恋不是用来旧情复燃,初恋跟童年一样,只是用来怀念。
最后凡尼斯回到了童年的阁楼,早每个角落里寻找记忆的香料,是童年的记忆,是国家的记忆,是爱情的记忆。
就像是外公说的那样:辣椒热情如火,就像是太阳。
盐巴具有生命就像是地球,金星是女人所以是肉桂,而水星,充满了热力。
最后凡尼斯在胡椒粉颜色的宇宙中微笑,因为他知道生命不能没有香料,就像不能没有太阳;生活和食物一样,都要加油添醋才完美。
小男孩凡尼斯一家和外公生活在一起,他们住在伊斯坦堡。
外公开了一家香料杂货店,他熟悉香料、做菜。
外公教凡尼斯用香料去认识宇宙星辰。
看着大人们做菜,听着他们聊料理,是凡尼斯最快乐的时光。
凡尼斯和邻居小女孩姗美在外公的阁楼上玩耍,小女孩跳舞,凡尼斯做菜。
香气氤氲的童年美好被战争打破了。
凡尼斯的爸爸是希腊人,被土耳其驱除出境。
凡尼斯一家与外公告别去了希腊。
回到希腊后,凡尼斯迷上做菜,而且还做得不错,可是他才7岁,这是什么奇怪行径,于是父母、老师、神父和穿制服的警察等等都反对。
自从分开后,外公几次说要来看望凡尼斯一家,可是每次都没有来成。
有一天凡尼斯偷偷穿好衣服,提着珊美送给他的过家家厨房玩具箱,独自踏上了开往伊斯坦堡的火车。
可是在下一站他就被父母拦住带回了家。
于是,从儿童到少年、青年,直至中年,漫长的岁月里,外公从没有真正抵达过,除了那次半途而废的火车之旅,走遍世界的凡尼斯,也没有回去过伊斯坦堡。
直到一天,外公再次提出他要来。
可是这次也没有例外,外公在来的路上发病,等凡尼斯回去伊斯坦堡的时候,外公已经不能说话,很快离世了。
在葬礼上,凡尼斯见到了姗美。
尽管两人间还有好感,但时过境迁,此时的姗美已经嫁为人妇并生了一个女儿,丈夫是小时候与凡尼斯有过一面之缘的小伙伴。
听说姗美与丈夫分居,凡尼斯决定努力一把,已是天文学教授的他走进当地大学,表示自己愿意担任客座教授,系主任表示受宠若惊,又疑虑他决定的原因,凡尼斯说,能在伊斯坦堡讲课,对他意义重大。
凡尼斯把消息告诉姗美,姗美没有拒绝,但是说要等女儿生日之后再说。
在姗美女儿生日那天,转折出现了,姗美的丈夫来了。
最后,姗美决定结束分居,回到丈夫身边。
分别的月台上,凡尼斯与姗美紧紧相拥,姗美说,这次轮到我说再见。
望着姗美的背影,凡尼斯大声喊到:不要回头。
此时姗美已是泪流满面。
凡尼斯回到外公的杂货铺,他在之前玩耍的阁楼上,找到了遗留的香料。
圆圆的小珠子是星球,撒上一把盐,用手指划成星云的形状,撒上一层面粉,鼓起嘴巴,吹一口气,面粉升腾为雾,像是宇宙初诞生,一切回到原点,回到童年~凡尼斯的父亲曾向他解释,外公不会来,是因为他离不开伊斯坦堡,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
而姗美曾问凡尼斯,这么多年为何不回伊斯坦堡?
凡尼斯说,因为害怕再次别离啊。
大概,外公也是如此吧。
整部电影都像充满了香料的料理,丰富而又浓郁。
关于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人生的选择,它都做出了回答。
每一次以为主角光环将要出现的时候,主人公凡尼斯又变成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
背井离乡,父母不理解,成长的孤独,失去,离别。
每一次以为美好的期盼都未曾如意。
其实背景很沉重,但在其中总是夹杂着欢快的各种小插曲。
就如同外公和凡尼斯在小小的香料店阁楼里,黄色的光照进来,是两个人的世界,也是一整个宇宙。
凡尼斯的人生并不算太顺利或者幸运,这大概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
但外公的道理早已讲给他听——要加一点香料,就会变得不一样。
这也是外公的遗言。
而凡尼斯最后孑然一身,在外公的香料店阁楼里,找到遗落在各个角落的香料,亲手建立起一个宇宙,然后轻轻一吹,又把它毁灭了,就好像坛城一样。
或许其中的道理,就如同他和珊美说的那样:“在月台上我们心意相通,那一幕将永志难忘。
”这是他自己人生路上悟到的道理。
一切终将消逝,而真正存在的,是我们心中始终未曾忘却的。
《情寻色香味》(《A Touch Of Spice》)在我的硬盘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当时下载这部希腊影片的原因只是因为简介中提到片中有土耳其的美食,“透过味觉领略美食的魔力和浓浓乡愁”。
土耳其号称香料之国,对美食一向兴趣的我怎能不为之所动?
寒风凛冽的晚上,在厦大附近的公寓里,我百无聊赖的打开电脑,跟随着影片缓缓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伊斯坦堡。
少年凡尼斯是希腊裔的土耳其人,经常躲在外公经营的香料店的阁楼上,聆听外公对于香料的见解。
阁楼里总是充满欢乐,他还喜欢上了一个少女珊美,用所学到的香料知识换来了珊美的翩翩起舞。
可是五十年代的土耳其与希腊交恶,归根到底还是宗教冲突吧?
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但从影片反映的情况来看,应该还是东正教与回教的矛盾引起的。
反正凡尼斯只好和其他在土耳其的希腊人一样被驱逐回国,只好和外公还有珊美分开。
在希腊,凡尼斯一直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正如影片里所说的“在土耳其,他们把我们当作希腊人驱逐出境,而希腊接纳了我们,但是却把我们当作土耳其人。
”凡尼斯一直期望着外公和珊美能够来看他,为了实现做饭给珊美的诺言,他经常半夜偷下厨房做菜,在学校也不和男同学玩而只是做菜给女同学吃。
可是等到实现愿望的时候,外公已经逝世,而珊美也已嫁作他人。
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精致的好片了。
单是贯穿全片的美食让我垂涎三尺。
土耳其人的聚餐真是丰盛啊,讲究什么菜加入什么香料,比如外公教导一个顾客往丸子里加肉桂更能让人两情相悦。
影片所着力的感情部分更是让人嘘唏。
凡尼斯与外公的感情,与珊美那纯真的爱情,父亲怀念伊斯坦堡的感情,花花公子的舅舅希望成家的感情,无不刻画得细微而精致。
当一向古板严肃的父亲后来留着眼泪说当时根本不想离开伊斯坦堡,移民局的人曾经提出如果改信回教可以留下,他拒绝了,但是“想象中的希腊很美,比实际搬来所接触的更美”,那种思念伊斯坦堡的感情让人为之动容。
当然,影片也不乏幽默之处,往往恰到好处,令人莞尔。
比如姑妈有帕金森症,跑船的舅舅带回高压锅的爆炸声愣是把病给吓好,后来舅舅又带回了水果搅拌机,姑妈捧着搅却引发了老毛病,等到舅舅的未婚妻在学土耳其料理的时候说到从来不象土耳其人那样往菜里藏香料的时候又把病给吓好了。
曾经瞥见过一段文字。
如果追寻味蕾的绽放,那么不可以错过土耳其。
土耳其的滋味浓郁,很容易沉醉其中。
它说,土耳其人爱好肉食和甜食,最好只带味觉丢掉身材。
海报的色泽和上面沉默的调料充满了蛊惑的味道,两者叠加在一起充满神秘,凭视觉就可以感受到红色炙烈的口感和棕土色浓厚的嗅感。
对于视觉以外的感官,我心存敬畏。
或者是视觉太容易,或者这太容易已经让人疲惫,小王子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到的,于是我很是觊觎“香水”的嗅觉,“春光乍泄”的听觉,“香料帝国”的味觉。
类似的叙事风格还有独自在家,这是一个成年的小男孩再回首自己的年少。
同样是孩子的视角,那些动荡和残酷的现实和政治,真实的与他们平行成长——虽然处于同一个时空,那些大人才关心的烦心事儿回荡在孩子耳畔,但他们从没听见。
事后查了关于土耳其和希腊的战争,这些仍然说不清的史事带着当事者的视觉,就像孩子眼中的父母:他们争执的都是些重要却无聊的历史。
可以不断看到生活片段的重复,她曾经做过的事情这次换作了他,被抱起点燃圣烛的少年如今去扶助一位老者燃圣烛,他们曾经的行为方式也被他无意识的重复。
看她的女儿再次起舞,有没有她当年的妙曼和妖娆。
生活是一种继承,在这种无意识的重复和模仿中,渐渐成就出了传统。
政治和宗教同时角力在地域划分上,不可避免的搅动当地人的生活,不知道被祖国驱逐出境是什么感受,受益于古希腊文明的君士坦丁堡终于和希腊人肃清了渊源。
被土耳其驱逐的母语为土耳其语的希腊裔,被希腊接纳却仍被视为土耳其人。
想起生活在津巴布韦的殖民者后裔,在这片野性的黑色大陆上世界被严格的划分为黑白两界,他们在当地对自己的血统有着强烈的优越感,但在他们的祖国,他们被视为殖民地的次等产物。
他们不属于非洲,同样也不属于英国。
这些心灵漂流者,终日泊不进港。
画风真实与奇幻结合,拍摄土耳其景色的长景充满穆斯林的色调和风情,并伴有微微的怀旧感。
配乐隐隐有忧伤。
剧情上众多不同角色对于细节的重复,增加了紧凑感。
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是看着地图,一种是看着镜子,看着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着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这是一部关于“错过”的电影,使我想起一句话:如果你现在想做的事没有去做,以后你也不会去做!
所以我们老是错过,老是后悔。
男主角儿时敢扒火车去看爷爷,成年后却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儿时被坦克拦下的心理阴影)而未能成行,见到爷爷时已天人两隔,多麽叫人遗憾呀!
在同一天遇到这部电影和这本书实属巧合,而能从两者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也无语了。
“外公说「美食家」这个字藏身在「天文学家」的字里面于是我的天文学课程也少不了香料” (事物的本质是一样的)外公在教我天文的同时也在教我认识香料。
外公:辣椒,热情中带点火爆Fanis:像太阳太阳照到什么?
什么都照得到没错,所以每道菜都要加辣椒接下来是水星也散发热力然后是金星像肉桂金星维纳斯是最美丽的女人所以肉桂像女人一样甜蜜中带点苦涩再来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上有什么?
生命。
地球上有生命生命需要什么?
食物什么能让食物更美味?
生命也需要盐食物和生命都要加盐才会更有滋味(再次证明事物的本质是一样的)《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外公教Fanis如何运用香料来学习天文。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这样的教育让知识变得有趣。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普通的文化课程中,学会对特殊的问题产生兴趣;同样,在专业学习中,学科外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想驰骋于专业领域之外更广阔的空间。
”就如Fanis的女朋友问他到底是厨师还是天文学家时,他用外公曾经说的这句话回答“外公说「美食家」这个字,藏身在「天文学家」的字里面”。
电影最后的画面,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香料化为宇宙。
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从《香料共和国》里看到了《教育的目的》中的理论。
Fanis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天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美食家,正印证了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的理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高远之境。
”就如同怀特海本身,既是数学家,又是哲学家和教育家一样。
这也和某些呼吁取消“文理分科”的学者的理论有类似之处。
香料和美食贯彻始终,讲述的却是离人的乡愁.从来不知道一部以香料为切入点的电影也能拍得这么隽永而耐人寻味.或许故乡就像上等的香料,独特的气息足以深入你的骨髓,只要一点小小的刺激,马上就会想起.就好比一道菜,颜色可以忘记,形状可以忘记,在哪吃的什么时候吃的和谁一起吃的都可以忘记,但只要再次尝到同样的味道,过去的记忆就会悉数浮现.'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看着地图,一种看着镜子.看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人生里的每件大事都是由电话铃声或门铃声带来的
小茴香味道强烈,能让人变得内敛,肉桂能使人两情相悦。很喜欢这部电影,像读一本书一样。看这部之前,已经好久没有一部一看名字就直觉会好看的电影了。
辣椒是太阳。
制作粗糙,剧情平平,小演员演技略尴尬的古早电影
分数:60虽然有些特点,但也没什么惊喜。
2008-8-24
1,世界上有二种人,一种是看地图的人 这种人会离开.第二种是看镜子的人 这种人会回家.2,不是英文对白 字幕又像没发工资那像小气 一点点的看得我眼睛疼.
以为是讲美食的,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这世界上有两种旅行的人 看地图的和看镜子的 看地图的背井离乡 看镜子的回归家乡 跟天堂电影院很像 但又不是完全的复制 很喜欢导演在很多地方的处理 独白也特别到位
明明和《天堂电影院》一个基调,怎么拍得这么难看,全程皱眉头。虽然能理解是上个世纪,但是扑面而来的辱女味道还是让人恶心。对白密得让人无聊。
饮食也可以是一种爱国的情怀...
凡尼斯外公的喪禮上,忽然下起傾盆大雨,眾人紛紛開傘,而所有的黑傘中,只有一支是紅傘,那就像印在胸口上的硃砂痣,忽然隱隱作痛起來。有與親密的人分離過的地方才是故鄉啊...
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是看着地图,一种是看着镜子看着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着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从小,就能看到的爱情……
以为会是用感情承载食物,没想到是食物承载感情,不如想象中的好,我就是吃货= =只想看纯粹的美食视觉盛宴= =
外公,初恋,童年,美食......都是值得一生回味的啊,如同信仰一般神圣,美好。这个中文名,真是搞得太大了。。。
2012-11-03 期待看到《刑男主厨》或《地中海厨娘》却看到香料版《山楂树之恋》。编剧对食物和世事毫无洞见(除个别细节),胡乱用料,夹杂莫名其妙说教意味的台词,刻意安排增加戏剧性的小道具小情节,生硬地将土耳其和希腊恩怨端上桌,无法和香料主题融合,形式牵强,流于肤浅及不伦不类。
没劲
很美很深情,有笑有泪的电影
额额 中产阶级男人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