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2023 我并不会因为斯导拙劣模仿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而责怪他,如果我老了,我也会拍一个我自己的《扒手》,但是问题就在于,他和布列松各走了两个极端。
布列松减少人情味,加重哲学思想。
斯导则相反,他非常可惜地在煽动观众的情绪,不管是配乐还是剪辑的,都搞得花里胡哨,而布列松却是越简单越好,也就是所谓的Less is more原则。
可是斯导在把技术上的东西复杂化的同时,简单化了表达出的东西,每个几个片段就要来一段不知所谓的蒙太奇。
爱森斯坦说电影就是蒙太奇这句话没有错,但是100年前一些不知所在的蒙太奇是吊炸天的存在,到现在,因为一看到蒙太奇就觉得吊炸天的观众们会代入爱森斯坦说的话然后把那段蒙太奇简简单单的化为”厉害”二字,又因为蒙太奇的发生如此之快,他们会过滤掉大部分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最后想起某个片段时,只会觉得某些蒙太奇十分炫酷。
感觉斯导在《早春》里的表现就体现他明白这个道理嘛,怎么老了又忘了。
小驴的命也是命,Lv lives matter.为了防止以后忘掉这个片子……做个记录,eo属于马戏团,有一个美丽的女主人,但禁止动物表演后,小驴被某机构收走,在那里继续做驴打工。
小驴负责搬运马匹要吃的草料,但小驴并不太想干活,可见即使是驴,也是不想工作的。
小驴闯祸后被送到了农场,美丽的女主人最后来看了它一次。
当夜小驴出逃,穿过偷猎的树林,有蝙蝠的隧道,到了一座还没苏醒的城镇,紧接着被消防队带走。
但小驴比较幸运,路过的醉鬼把它解救出来,小驴继续奔跑,搅乱了一场球赛,被当做了吉祥物也被当做了报复对象,小驴挨了一顿闷棍后被送去动物医院治疗,治好了却也难逃打工命。
这次的工作是驮着被电击安乐死的小动物们,小驴不想打工,踢了工人(不知道踢死没有),最后被当做食用肉卖给了火腿厂。
路上小驴搭载的车的司机因骚扰女孩,被报复,一刀下去一击毙命,警察来了,小驴又自由了。
小驴被一个看起来流浪了很久的人带走,这人和他的继母有一腿,一些小妈文学,小驴再一次看到了半开的门。
小驴没怎么犹豫,再次出逃。
最后,小驴在一处肮脏的围栏里,等待它的是熟悉的电击声。
最后的最后,为勇敢小驴提一杯。
红色的光影打开了这部电影的序幕,迷乱的、颠倒的镜头下女孩与驴共舞着,仿佛在拳击台上接受观众欢呼的拳击手。
女孩带着驴在圆形的场地中转着圈,红色光影打出一个个椭圆的影子,犹如钟表转动的指针一样,片名EO依次浮现,红色的。
驴被迫与女孩分离后辗转在几处地点、走过各式各样的地貌,见过喜怒哀乐、人生百态。
偶有令人发笑的时候,比如将驴卖给货车司机时,司机说“fxxxing horse”。
也偶有令人动容的时候,比如陪了驴一夜的女孩说“I have to go.”,下个镜头中悲怆的驴声里女孩的眼泪和红光打在她脸上的愤慨。
也有紧张的时候,比如山林里绿色的激光线,扫来荡去,在自然里突兀的人造物给人带来的不适促进了紧张感的表达。
这部电影有很多很美妙的空镜,像是驴在雪天被运往别地,也像是它再次逃出后站在桥上构成的对称的美景。
导演好似想把那片土地上所有的风貌与时间、造物主对完美对称的偏爱用这美丽的空镜表达出来。
红色光影从开头一直贯穿到结尾,在电影光影的结构上做到紧密精妙地排布。
红色也被用来做各场景的转接并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看似平凡的黑幕转接,竟意外地比任何复杂的技法更有冲击力。
驴往一个巨大的隧道口跑去,黑色推进,再慢慢渲染出一点点暗红,紧接着就是隧道的黄光,很绝妙地和平时坐着车入隧道的情形重合了。
以弦乐和打击乐为主的背景音乐,简单且切题,与开篇宛若指针般的绕圈暗合。
传递了一种命运在倒数的感觉。
片尾额外强烈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在黑幕中,一声刀划过的声音,驴利落地结局,徒留怅然若失的观众。
贯穿全电影的对小动物的易逝也暗示了驴的结局。
红色背景下白色的大风车和永远闭上眼睛的小鸟,红色所带有的不祥、血腥、危险的信号和动物的脆弱一起,都暗示着驴的脆弱生命和注定终结的命运。
导演精妙的表达方式也很有心,例如相比以第三视角描述驴在丛林中顺着溪流逃逸的手法或者以第一视角描述驴眼中的坎坷崎岖的前路,导演竟然采用了黑暗中湍急的溪流、不明生物在水中挣扎着随波逐流再紧接着一个象征着危险的蜘蛛的镜头。
富有诚意的镜头语言、精妙的配乐加持,这个看似无趣的题材让导演导出了新意。
《EO》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屠宰场驴能懂什么?
收获自由前,它仅是只供人取乐的玩物;逃离束缚后,它不过是无家可归的野驴。
它不会像人一样说话,眼睛却格外的大,将人类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尽收眼底,在这猩红色的森林里,它不是唯一沉默的灵魂。
踏遍惊险刺激游历人间的每一步脚印、被冠以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每一声哀鸣,我们都是这头什么都不懂的驴,见证了身边的死亡和剥削,或从捶打后的昏迷中苏醒,继续在迷茫中踱步,在惶恐中前行,时而被风推着走,不知道哪天再会有流血事件降临。
兜了一圈,最后死在了屠宰场,还活着的其他人也都在赶来。
但终究得偿所愿,一切都归于平静,EO~EO~
用驴子,加上公路电影,来看人情世故,见证生命的历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生命体验不用太多语言,矛盾冲突更多的放置在人之间的情感冲突,让一个看似动物电影,却多了更多的人味儿,红色的低调,让生命更加张扬,把故事和电影语言结合,我想做的恰到好处。
电影是有语言的,除了故事好看,更多的是你可以在每一幅画面里呼吸到不一样的电影空气。
【在城市中穿行,在田野里奔袭,以生灵之眼看人类姿态。
】
《驴叫/伊奥》温柔的手抚过伊奥的皮毛,双手自背脊而下直达四足,动作伴随着观众们的热烈呼嚎停息,光芒熄灭,走入黑暗的后台。
这是伊奥的每一天,伊奥是马戏团里的一头毛驴,尚未长成的伊奥在被马戏团长期鞭挞之外,还有女主人的温柔相伴,身着红裙的女主人每日都抚摸着它的身躯,以嘴唇相贴。
这一切伴随着现代法治的完善而终结,马戏团因为虐待动物被警方关停,动物保护组织对着团长叫嚣、咆哮,而伊奥则在女主人的面前被警方带走。
在离别后,伊奥被卖到了一处养马场,高头大马英姿飒爽,平原上到处都是他们奔袭的步伐,但到了夜晚,伊奥还是与他们一同生活,伊奥看着那些高头大马被洗刷,但它却连理顺毛发的手都未曾拥有。
马儿们于马厩中嘶鸣,看着它们被管理员安抚,伊奥拉动捆缚于身的枷锁,带动着小车前进,拉倒了置放奖杯的货架,随后,伊奥再次被卖掉。
伊奥被卖到了一处农场,里面如它一般的驴子层出不穷,他似乎找到了归属,但它心中一直思念着自己曾经的主人,在夜晚所畅想女主人的抚摸。
不知过了多久,在一天夜里,那早已不见的女主人又出现了,她隔着篱笆抚摸了伊奥的头,拿出胡萝卜蛋糕庆祝伊奥的生日,但因为女主人有自己的生活,最终还是远走高飞。
伊奥见女主人远走,立刻跳出围栏,冲进森林里探寻那若有若无的痕迹,但森林中的危险远远超出它的预期。
深夜中的森林只有湍急的流水与狂风吹拂树梢的声音,猫头鹰在树枝上伺机而动,狼群在远方嚎叫,森林中的动物皆保持警惕,只有伊奥无所察觉的前进。
身边狂风四起,远处的镭射光刺破黑暗而来,追随其后的枪声击杀了即将扑向伊奥的野狼,伊奥快步逃开,只留下背后追踪群狼踪迹的人们。
伊奥穿越下水道、迈上青草峰、看向鲜红朝阳、朝着一无所知处前进。
伊奥在早晨到达了一处小镇,它站在一家鱼缸店前踌躇良久,最终不停嘶鸣,这引来了消防队的追捕,他们抓住了伊奥,把它锁在消防车后面前进。
在消防车停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前来解开了绳子,混乱就是他所想要。
伊奥无处可去,于是继续向前流浪。
在小镇的角落,有两支足球队真正抗衡,比赛已经到达了最后阶段,最后的一个点球将决定胜负,伊奥询声踱步而来,看向赛场上的球,最后的点球环节因为红方队员的失误而结束,蓝方告捷而归,他们看见了赛场边的伊奥,于是带着它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传播喜讯。
他们带着伊奥到了一家快餐厅,在餐厅里肆意狂欢,喧闹的咆哮令伊奥不适,它走出餐厅,在草地旁停留。
而白天输掉的红方队员似乎并没有什么道德,他们拿着武器气势汹汹的闯进蓝方的聚会餐厅,打砸一切,所有人都被打倒,餐厅遍地狼籍,但显然这群人并没消气,他们还找到了在一边旁观的伊奥,用棒球棍把伊奥打到濒死。
濒死的伊奥并未结束痛苦,它被兽医带回医院治疗,被击打而出的鲜血与伤痕遍布其身,它回忆着女主人的抚摸,对比着温柔与暴力,眼眸中活力黯淡。
医生本想对它实行安乐死,却意外被兽医院里面的清洁工带走,伊奥恢复了活力,它还是拉车,但它这次拉的不是货物,而是动物的尸体。
救走伊奥的清洁工是个盗猎者,他抓捕狐狸然后把它们关进笼子里电死,然后取走他们的一切。
狐狸们在笼子中哀嚎和嘶叫,伊奥倾听着,趁清洁工弯腰,一脚踢中他的面部,这一脚直接击碎了清洁工的脑子,他就此死去。
在多次转手后,伊奥最终被卖到香肠厂里,它被关在了通往工厂的货车上,它以及货车上其他的马儿,将被做成香肠,对于前路一无所知的伊奥跟着司机奔波了几个日夜。
直到在一处加油站里,司机被非洲逃来意大利的难民给割喉,但他们没有拿走任何东西,只是因为司机开了个黄色玩笑。
当司机的尸体被发现后,伊奥也被暂时绑在了电线杆旁边,一个颓废萎靡的青年走来,向伊奥打招呼。
他偷偷带走了伊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这个青年回到家乡的原因,是要和自己的继母苟合,他的父亲早已去世,他垂涎继母已久,在这次归乡后终于如愿以偿。
正在院子中的伊奥看见大门陡然敞开,它默默的离开了院子,走向了无边原野,跨越了倒流的河水,行至不知名的远方。
而伊奥的结局也已注定,在原野中漫游的伊奥混入了牛群,在牧牛人的驱赶下进入了屠宰场,伊奥走在最前面,仿佛迫不及待的追求死亡,于是他前进,走向了无边黑暗,随着穿刺皮肉的声音响起,伊奥的旅行也戛然而止。
【END】
接下来是我的看法这是一部台词非常少的电影,主角是名叫伊奥的驴,我们借用伊奥的眼睛观察世界,看向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极端动物保护组织、无政府主义者、犯罪的偷渡客、因为输球而暴动的球迷、盗猎者、以及一些复杂的伦理问题,电影的主要地域是波兰,但影射的却是整个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地域人民的参差被折射在荧幕上,用一匹不会言语的驴做引子而展开。
但在展开社会问题的同时,电影也并没有冷落伊奥,在伊奥本身上,导演使用了大量的心理蒙太奇,用各异的机位和特效拍摄旅途上的伊奥,来凸显一只驴的心理状态。
原文片名"EO"是驴主角的名字“伊奥”,同时也是它叫声的拟声词。
观众于是跟随它的视角,看见动物眼中的世界为何种模样,并借过程中伊奥与不同人的萍水相逢,展现人性为何物,也揭露着对于非人类的它们而言,所处的世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同以驴子作为主角,不免令人想起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1966年的作品《驴子巴特萨》,两者都呈现一头曾被深爱的驴,最后被暴力对待、终究走向死亡的旅程。
但跟前者不同的是导演的拍摄手法,电影本体中在各个地方采用了大红色的滤镜,刺目的红光配合心理蒙太奇,把电影的意识流提升到了一种很极端的地步。
但就算这样的拍摄,也令我这种人无法和伊奥共情,《夏洛特的网》中的两位主角动物是加上了人类的感情才让电影感人,但这部电影之中的伊奥是完全没有任何对话的,呆愣、木讷,无法体会的动物的感情只能通过意识流镜头和对女主人的回忆管中窥豹。
但这正是导演高明之处,人不需要也无法理解动物的感情,我们所看到的,也是我们强加的感情,包括我写的文章,只是我心目中的伊奥,真正以伊奥视角出发,谁知道它究竟想什么呢?
影片偏意识流以至于从头到尾看的都是懵懵的绚丽的色彩交替变换红色、蓝色、绿色、白色、黑色…都是饱和度极其高的颜色影片大部分视角都是EO的角度这是一只赋予了不同情感的驴它试图奔跑但总是会有圈住他的绳索万物皆平等驴和马却是天壤之别的待遇先入为主就是最大的问题保持动物的天然性才是需要努力去达成的
《驴子巴特萨》+《挽歌》=《驴叫》。
斯克利莫夫斯基时隔七年再执导筒,将《11分钟》中那个破碎的后现代群像贯彻到底:当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于21世纪复生,斯克利莫夫斯基将视点从人类手中尽数收回,完全交换给小驴EO,构建起一个完全以“驴”(动物)为中心的世界,人类中心主义的图景分崩瓦解,而同时以“驴”之眼所见之物同样延续了《11分钟》式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凭着解构一切的勇气,割裂开看似完整、美好的欧洲世界。
碎片化的叙事包揽了现代世界一切乱象:难民问题、神秘的谋杀、家庭乱伦……但斯克利莫夫斯基总是对这些充满戏剧性而可充分开展的事件视而不见,以现象的揭示者而非评价或解决者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或许动物的内心幻象才能激起观者的兴趣,抽帧、升格镜头与危险的红色布光已然暗示着某种悬而未决的阴谋,但直至片尾的屠宰场,在黑幕徐徐降下之时,EO的生命才宣告终结。
2023.1.6
人是最狡猾的,不然我怎么会能欺骗自己感受到了动物的感受。
EO在笼子里看车外草原上奔驰的马,它们再美丽,最后也只是人娱乐的对象。
EO观察动物,昆虫,人,自然,整个世界。
它大多数时候是沉默,不经意的叛逆,和旁观者无能为力的淡漠。
因为它看过无数被囚禁的动物,在它眼前被射杀或被电死的狐狸,被驱赶的牛羊,以及大家最后都同样的结局。
电影中,人成了附属角色,就像EO生命中的过客。
但是作者依旧给每一个人都赋予了独特的人物性格。
另外比较惊喜的是于佩尔也出演了。
影片中最震撼的就是EO出逃至森林的那段。
夜晚中森林的动物带给人危险的感受,但真正危险的其实是绿色的激光。
可是面对死亡过后,EO依然会阻挠树干上的蚂蚁。
就像它面对自己每天服务的马群们,也许有同情也有愤恨。
而同样,人类世界的戏剧性和人与人之间的邪恶也因为EO展现在我们眼前。
影片中的配乐有很多交响乐,也有配合人物的金属摇滚。
总之就是大多数时候听得人耳朵疼(可能跟放映厅很小有关),但是依旧非常惊喜震撼。
这是影片中的特色,也是艺术片的一种尝试。
然后巨响的音乐过后会有突然的寂静,然后又是巨响的音乐。
就跟影片中的其他片段一样,会有一小下一小下的惊吓和出乎意料。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应该是4:3的画面比例,很适合它,不知道变成其他比例会有什么感觉。
多视角的拍摄手法无疑是本片的根基,其他动物昆虫看EO,EO看人,人看EO,我们从EO的视角看EO所看到的世界。
有很多巧思和技巧但绝不是在炫技。
非常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电影。
文 / Annihilator
《驴叫》(EO, 2022)乍一看是前两年的两部“动物电影”——《奶牛》(Cow, 2021)和《贡达》(Gunda, 2020)——的一个系列性的延续,但实际上,它更像是同年的另一部电影《金发美人》(Blonde, 2022)的某种镜像。
驴叫 (2022)6.92022 / 波兰 意大利 / 剧情 /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 / 桑德拉·德拉兹马尔斯卡 伊莎贝尔·于佩尔
奶牛 (2021)7.82021 / 英国 / 纪录片 / 安德里亚·阿诺德
贡达 (2020)7.22020 / 挪威 美国 / 纪录片 / 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把观众看电影时对人物投出的目光粗略地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观看的主体到被观看的形象之间的单向的看,用泛女性主义语汇来说就是“凝视”;另一种则是代入式的看,让我们与人物站在一起、分享他们的视角,以他们为中介去看周遭、去看这个世界。
连接起世界上曾经最著名的影星和一头被马戏团卖掉的驴的,正是第二种看的缺失,视角的缺失。
自居为唯一拥有意识的“高等生命”的我们从未分享过一头驴的视角,正如自居观众(=“消费者”)的我们从未分享过玛丽莲·梦露的视角:作为演员,她最成功的、也是《金发美人》中频繁引用的几部电影——《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 1955)《热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1959)以及《绅士爱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1953)——不正是仅仅建立在第一种消费式的目光之上的吗?
《金发美人》中的《绅士爱美人》首映会如此,对缺失的视角的找回、重塑和重新分享,就成为了女性主义和动物保护主义共通的一个迫切问题,也构成了《驴叫》和《金发美人》的原初动力。
如何创造和分享视角?
在以女性为主人公的电影中,《旺达》(Wanda, 1970)《首演之夜》(Opening Night, 1977)《托尼·厄德曼》(Toni Erdmann, 2016)《在你面前》(당신얼굴 앞에서, 2021)是一组很好的范本。
这四部电影所处理的题材和主人公所在的阶级各不相同,但它们都非常成功地邀请我们进入主人公的个体化的视角,向我们分享了她们对于生活、对于周遭、对于整个世界的体验。
这一成功显然是基于一种电影的叙事传统(在这里传统二字绝非贬义):在设计与即兴之间平衡的剧本写作、表演、拍摄铺设出了充满真实细节的“情境”,而借由情境,我们得以充分地认识和理解主人公的处境、行动和情感,进而产生共鸣。
以这种叙事传统为前提,第二种看会在第一种看的超越性的延伸中出现:在《旺达》结尾的那张动人的停格影像中,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芭芭拉·洛登,我们不只得到了一张忧郁得非常美丽的脸(第一种看),而且因为我们已经跟随她经历了一整部电影的起起落落,因此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分享了她对世界的沉思和痛苦,分享了她的忧郁本身。
《旺达》结尾的停格然而,我们很容易发现,在《驴叫》和《金发美人》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它们的叙事都是松散而琐碎的:前者和它的致敬对象《驴子巴萨特》(Au hasard Balthazar, 1966)一样,驴子不断在不同人之间转手形成了一个类公路片的结构,串联起人事的不同片段;后者虽然回溯了传主的情感和事业史上所有重大事件,但并没有深入其中任何一个,而是用意识流一般的结构将它们拼贴起来。
如此一来,观众如何分享主人公的视角?
《金发美人》给出的答案是:直接用影像去模拟人物的感知,模拟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这种模拟,显然是一种心理学角度的模拟,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夸张的镜头角度、光线、色彩、升格、镜头变形、不断变换着的画幅和色彩格式,电影通过这些介于纯粹的生理感官冲击和模糊的象征主义之间的技法,试图向我们展现梦露对于现实的有别于常人的知觉,这种知觉恰好符合了她受压迫者的身份,符合了她“在父权制的社会结构和好莱坞体系中、在男性凝视中感受到的压力”。
《金发美人》中镜头变形尽管《金发美人》从技术层面可以说是现代电影工业的最新结晶,但这种心理学模拟方法,也许比前述的电影叙事传统更加古旧:我们难道不是在苏联学派,在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的剪辑或卡拉托佐夫(Mikhail Kalatozov)的摄影调度中,就已经见识过这种添油加醋的夸张技法了吗?
卡拉托佐夫《我是古巴》中夸张的镜头角度姑且可称这种方法为“心理表现主义”:将人物的感知、情绪、思维活动等等一切心理现象,都转化为影像上的某种夸张、反常、扭曲。
梦露的童年回忆、梦露的三角恋情,梦露的片场和首映会,梦露的家庭生活,以及最终,梦露的死亡——无一不是以这种表现主义来完成组织的。
《金发美人》的结尾的叠印然而,表现主义对心理的模拟永远只可能是一种幻觉。
一部电影可以不将叙事作为重心,甚至完全没有叙事;但同样,一部不在意叙事的电影也不可能有人物,更不可能创造人物的视角。
只想用一些花哨的电影技巧就去定义一个人物对世界的体验,这是一种虚伪,也是一种独裁。
一切表现主义技巧,无论是通过暴力的生理刺激还是肤浅的象征主义,它们所获得的都只是单义的情绪、单义的理解、单义的印象,是一系列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刻板等式:虚焦=意识模糊,镜头畸变=精神创伤,眩光=刺眼,广角=恐旷症,对称构图=秩序压迫……这一系列等式非但没有真正分享人物的视角,反而反过来将本应该复杂的、流变的人物也化约、降维、解构为这些单义的能指碎片的集合。
《金发美人》中的对称构图《金发美人》根本上的虚伪性也正是在这里体现出来:它看似是在为梦露夺回失去的视角,但观众看完绝不会对梦露产生新的理解(也即,一种脱离了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维度的,辩证的、具体化的理解),反而只会得到“梦露的恋父情结造就了她悲惨的一生”这一种庸俗版本的精神分析结论。
“父权社会的受害者”这种“新定义”,相对于“金发胸大无脑女郎”这种“旧定义”,仍然是非黑即白的,所谓的革新只是将黑的变成了白的,仅此而已。
在这里,人物仍旧不具备最基本的主体性,仍然是第一种看的绝对对象——只不过色情的看变成了怜悯的看,但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猎奇,同一种窥淫癖。
不若说,《金发美人》是一份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八卦小报(而电影的原著事实上也的确使用了许多未经证实的传说),四处打满了“震惊!
”“原来……”的标题,如果说它真的有揭露好莱坞父权体系的罪恶(实际上也很浅薄),也只是想通过揭露来获得猎奇式的震撼。
更可怕的也许是,观众甚至不会得到“梦露的恋父情结造就了她悲惨的一生”;更多吹捧它的人的理由仅仅是“哇!
这部电影拍得好新奇!
好壮观!
好‘美’!
”这是一种怎样可怕的本末倒置和二次消费?
于是,我们发现《金发美人》最真实的身份只不过是一部Netflix电影:正如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Andrew Dominik)在访谈中展现的对于梦露职业生涯的彻底的无知一样,在一部Netflix电影(或者一部A24电影,以及更多类似的企业)中,任何社会议题都只是资本主义电影工业生产线——投入资金、缔造奇观、收获消费——上的借口。
前文对这种表现主义的定义是“用影像去模拟人物的感知”;在此我想推翻这一定义。
这不是影像,而仅仅是“视听”——一个更加技术性的词语,它暗示着一种对电影的好坏的判断标准:越精致、越夸张、越华丽、越复杂、越体系化、越“风格化”、越奇特、越有技术难度,就越好,越“有视听”;而也恰恰是同一种判断标准,否定了选择了朴素和简洁的《托尼·厄德曼》或洪常秀的任何一部电影,认为它们“没有视听”,因此不是电影,而是电视剧或者VLOG。
《托尼·厄德曼》朴素的影像被人诟病为“电视剧”然而,“视听”并不是电影,不如说它的近义词是所谓的“电影感”:《金发美人》正和许多当下流行的“精致电视剧”(不用怀疑,其中很多正和《金发美人》一样来自Netflix)一样,“很有电影感”,但与成本仅十万美元的《旺达》或《在你面前》而言,它的一切砸钱式的炫技都显得如此拙劣可笑。
尽管在《驴叫》中也有不少“心理表现主义”的运用,如刚一开场马戏团段落闪烁的红光和断裂的剪辑,又如“驴眼”所看到的升格的奔腾马儿;但它和《金发美人》还是存在一个关键区别:如果说《金发美人》企图用庸俗化的弗洛伊德主义和女性主义去定义梦露的视角,并且这种企图最终获得了完美的成功(在电影的结尾,死去的梦露与娇媚的梦露的叠印用一种令人作呕地确证了这一点);那么《驴叫》则出发于定义的尝试,但最终却用一整部电影证明了这种尝试的失败。
《驴叫》中的马儿奔腾镜头在这头名叫EO的驴从马戏团一路辗转到屠宰场的旅途中,我们虽然始终跟随着这头驴,但我们真的分享了它的视角吗?
全片使用的诸多POV镜头,仅仅是向我们展示了驴的“视域”,而驴的“视角”——当它在看这些的时候,在想什么,获得了什么体验,对它有什么意义——是完全不可知的。
如果你碰巧看过一些宠物主人给猫咪或者狗狗穿戴录像设备拍出来的那些POV短视频,就会理解我在说什么。
在《驴叫》中,无论是前述的马戏团段落、升格的奔腾马儿,还是驴静静地吃草、在路上小跑、站在水坝的桥上的那些时刻,我们都不可能真正进入驴的视角中;它是不可穿透的,拒绝我们自以为是的投射。
《金发美人》向我们分享“梦露的视角”,是为了让我们从她看到的外部世界去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创作者所粗暴定义的内心世界);而《驴叫》向我们分享“驴的视域”,只是通过这种视域的陌异让我们深知驴的视角的不可代入,正如反过来,EO也常常对片中出现的人类段落表现出一种“不理解”、“与我无关”的态度。
《驴叫》中EO站在水坝前如果说真的在某些时刻,我们仿佛感知到了驴的心理,那也并不是通过那些肤浅的心理表现主义的符号,而是通过一种库里肖夫效应,这一点可以在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的访谈中得到印证——先看到这个世界,又看到了驴的反应,然后冥冥之中将它们连接了起来——并且这种库里肖夫效应是流动的、脆弱的、不确定的,始终保持着神秘和新鲜,不会落入某一种具体的定义之中。
《驴叫》中多次在拍完环境后拍驴的眼睛比较《驴叫》中的EO之死与《金发美人》中的梦露之死,这一点会更加明确:《金发美人》不仅将梦露死因设计为一个伏笔(父亲的信),而且还在死前给出了大量的闪回,进一步确保了我们将她的死理解成一种受难,一种精神分析的创伤重现;而《驴叫》中,EO跟随牛群进入了屠宰场则出于一种令人难过的偶然性,而它自己也完全处于一种懵懂茫然的状态(电影在这里可以闪回马戏团女演员的片段,但没有)。
它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正如我们对它的观察一样,是一个不可理解的黑洞。
《驴叫》结尾的屠宰场这正是斯科利莫夫斯基的作者性在《驴叫》中的延续:尽管几十年过去,他的电影的风格和技术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他对人物的态度始终如一。
EO就像《深水》(Deep End, 1970)中的男孩和女孩一样,是始终无法看清、看透的形象,拒绝被定义、被解构。
《驴叫》的失败之处也就在于,很多处仍不得不使用大量音乐和闪回来尝试解释EO出走的动机,如果把这些连带马戏团女演员的所有情节一并删去,只展现EO在这个世界漫游的过程,也许它有机会成为杰作,成为驴版的《唐吉诃德》(Honor de cavalleria, 2006)。
《深水》中的男孩与女孩但即便是现在这样,《驴叫》也依旧比《金发美人》好太多,从片名上就可以发现端倪:“Blonde”无论取其刻板之义还是反讽之义,都是一个单义的、强目的性的概括;而“EO”,无论是驴的名字,还是驴叫的拟声词,都是一个隐匿了作者目的、无机的词语。
从这一点上看,斯科利莫夫斯基的确继承了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命名之道——《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1951)《扒手》(Pickpocket, 1959)《驴子巴萨特》或《武士兰士诺》(Lancelot du Lac, 1974)——如此简洁。
TIFF2022|观影29|有生之年在IMAX厅看《EO》今年心满意足了!满场!这什么重工业现实魔幻主义动物公路电影!没想到“我从没看过这样的电影!” 竟然有一天会从我的嘴里说出来,电影的第一镜就让人热泪盈眶!好久没有电影让人这么激动了!导演的音乐品味爱了!里面的运镜灯光摄影拍摄剧情无可挑剔!我今年TIFF想投一百票的电影!也是今年影片结束需要赶紧把眼泪憋回去的几部电影之一!
84/100 近年那些所谓的拟人化的以动物为中心的电影,它们僵硬地要求观众将动物类比人类的经验,而斯科利莫夫斯基这部电影并没有这样的姿态,它不期望观众最终能实现对动物的认同,但希望观众与驴子一同沉浸在一个既反映一系列当下现实问题又明显带有异世界特征的环境中,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整个环境像是带有宗教和现代性色彩的炼狱(受难,尤其是在横跨欧洲的路途上受难,似乎也嵌在波兰人的国民性里),显然对人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人类似乎只是对地球土地无能、无常的殖民者)。以相对断裂的叙事来反抗传统,视听上比较自由且强调超现实感,并探索声音与感官触觉。也许比任何一部近年的施拉德电影都更加与布列松精神相通,强宗教性、同样超验而仍很不相同。
如果我没猜错,EO 这个名字在这里表示 Europe
相对来说自由超然的试听体验,但感受反复割裂,在于试图还原驴子的动物性,一种对人类的纷乱无法理解的冷淡、本能的焦虑恐惧和逃亡求生欲,可是又无法避免注入人类臆想的情感:对旧主的眷恋、对其它动物的嫉妒和悲悯、对时事的洞悉,主体混乱,到底是驴眼还是导演,但总的来说这些感触都有新鲜感。
沉浸式看驴,但实在看不下去
小驴驴:草,指一种植物。
百老汇bcspecial展映,好前卫好超过的艺术。人说到底还是没办法和驴共情,但这或许正是电影所要达到的效果。人类是生态的殖民者,艺术是我们强加给生灵的额外意义。观众望向屏幕上的EO,就如同他们无数次望向同一块银幕上的性少数群体、难民以及底层人群,永远带着无法摆脱的刻板凝视与浪漫主义。但这不代表本片并非一次伟大的尝试,导演已经在想象力可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靠近了EO的情绪和视角,森林的月夜之奔的戏非常精彩,视听语言美轮美奂。小驴跑起来一颠一颠好可爱,演技比大多数人类演员都优秀了太多。
流浪驢的波瀾奇遇記。
估计有很多隐喻可是我看不懂,只能感慨一句:好丰富的驴生经历
无妄之灾
还是布列松抓住了精髓
我的天呐纪录片+风光片+广告片+音响炫技?真的太恼火了
入围戛纳都过誉,这是我在上影节看到最讨厌最差的片子。驴子视角完全是乱用。用这样一种极端的动物隐喻的方式,他想说啥呢,除了一种明显的泛滥的动物保护主义,其他的表达完全不知所云,即便有也是非常劣质的编排,大把比它拍的好的电影。SIFF.NO16
早就忘了<驴子巴萨特>讲的是什么,EO通过镜头的组接,变得具有人类思考能力一般的灵性,蒙太奇太吊
导演借用驴的视角去讲述自己的内容,但是也太浅了,而且令人厌恶地硬扯上关爱动物的标签,这个行为就像是第一场戏中的动物保护人士一样,归根结底并不是以动物为根本去思考去看待。以驴为主线串联起来一些为了表达自己观点(甚至都没表达出来,就展现一下事件)而生硬拼凑出来的段落,而且一些段落不明所以,最后于佩尔那段是干嘛?喜欢的段落是驴进入马场的那段,当他看到马而产生的反应。
5/10 Donkey simulator.
驢的旅行vlog?本質上我們根本很難代入驢的視角,也無法得知牠看到這些人類時又在想什麼,一切都只是人類自以為的代入與想像,所以我覺得這樣一部片很沒意義
这部电影非常非常可怕 我就想起来我看见套圈游戏中的大鹅,大鹅知道被套上就要走了,就要死了,大鹅躲着每一个圈,每一天都是生死循环。
构思其实挺有意思,借驴的视角来串起生活的各个截面,驴眼看众生。但这嗑药劲儿实在不是我杯茶。
类似战马的创作思路,局部的凝视效果其实与去年的Nope当中对奇观的仰望一致,此处人类社会行为化身为奇观,对驴成为一种驯服/归化的展示。然而,子非驴,安知驴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