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打动我的镜头是Haider与Mumtaz在夜晚的天台谈心,对面是巨大的Biba的人形立牌,Haider向Mumtaz坦白自己其实在做伴舞,问她会不会对他失望,Mumtaz静静凝视着Haider,最后说“我嫉妒你。
”从最开始宰羊的场景开始,Haider和Mumtaz的人物对比就十分鲜明。
看乐土时我会偶尔想到丰乳肥臀,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父权制家庭之中,被期待着的男性反而是懦弱的柔软的,而那些不被期待的女性则是勇敢的。
而之后朋友调侃的吃软饭和无法生育也在为Haider真实的身份认同做铺垫,Haider作为顺性别男性,他是这个父权社会的获利者,可他并不是一个心安理得的既得利益者,他会在结婚前去询问Mumtaz的意见,会承诺Mumtaz结婚后也可以出去工作,他也为妻子所遭受的痛苦感到不安,但他的懦弱让他选择闭口不言,在Mumtaz被迫在工作和家庭做出选择时,他违背了自己曾许下的誓言,默许了这个家庭对Mumtaz的暴力。
同时,作为同性恋,他也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他与Biba偷情假装自己喜欢的仍然是女性,他隐瞒了自己真正的身份认同(甚至我认为他可能自己也压根不知道),他对Biba的情感是爱欲混合着反抗,绿色的星星灯打在两人脸上的时候真的太动人。
而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则是勇敢的,向往自由的。
Mumtaz因为Haider的工作被迫放弃自己的工作,在饭桌的冲突中,她的价值被不断贬低,最终只剩下一个——生孩子。
这是社会对女性系统性的暴力,她两次用望远镜窥视窗外的男人,凭此满足自我的欲望,而最终,她怀了孕,她已经明白生了孩子她就再也不再属于她自己,生了一个还要生第二个,第三个,她不愿意一辈子被困在家务和孩子之间,于是她以最决绝的方式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自由,把他们最期待的男孩一起带走,也完成了一次对这个家庭的报复。
Biba同样的自由,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她是一位女性,于是她就去做手术让自己的身体也变成女人,她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身材,大胆地追求自己爱的人,同时也可以很果断地离开,她也用不被社会所理解,接受的方式反抗着制度。
邻居女人也是一样,她说“我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她们是自由,她们是勇敢,她们是女人。
乐土 Joyland (2022)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与中国接壤,东西部与印度和伊朗接壤。
首都伊斯兰堡(Islamabad)和伊斯坦布尔(Islambul 土耳其)没啥关系,周杰伦有首歌叫做《伊斯坦堡》,那个指的是伊斯坦布尔。
电影中提到的法国沙滩(French Beach),指的是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奇(Karachi)的一处景点。
与大部分人所知的巴基斯坦不同,这个国家南部其实濒临阿拉伯海,有着980多公里的海岸线,接近我国江苏省的海岸线长度(950km)。
卡拉奇(Karachi)市是巴基斯坦的第一大城市,经济中心,有2000万人口,以及全国最大的机场和军港。
另一方面,卡拉奇每年各种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超过2000人,是世界十大危险城市之一。
巴基斯坦国内恐怖主义派系众多,对内包括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斗争、巴基斯坦塔利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内外交困,当时(巴基斯齐亚哈克)政府选择扶植国内逊尼派来对抗外界的什叶派,以缓解政权压力,此举反而激化了两个派系的斗争。
对外,巴基斯坦有“反印度”的恐怖组织圣战者党和虔诚军。
他们的目标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军队。
当然,最后一步都是希望将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南亚次大陆以外,发动所谓的“全球圣战”。
直到今日,巴基斯坦为反恐已付出了巨大成本。
恐怖主义的盛行也直接导致经济增速缓慢。
反恐斗争越如火如荼,其他经济部门就越一片狼藉。
而国家越乱,恐怖主义越猖獗,钱又需要花在反恐与军工之上,于是走入了病态的恶循环。
鸟瞰拉合尔(Lahore)《乐土》拍摄于拉合尔(Lahore)市,这里是旁遮普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市。
电影上映的2022年夏天,这块区域出现了接近50度的高温天气。
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省份。
同时,旁遮普人是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旁遮普语是巴基斯坦的国语,源于古梵语。
旁遮普(Punjab)的意思是五条河流域地区,是古印度文明和信德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人类最早文明发祥地之一。
没错,“印度”这个名字的来源便是现如今的巴基斯坦地区,这也是印度一直认为巴基斯坦应属于印度领土的其中一个原因。
巴基斯坦政治结构图巴基斯坦实行多党制。
现有政党200个左右,派系众多。
总统由国民议会和省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选举产生。
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省议会和省长,市、区和县也有自己的议会和行政官员。
省级政府有权制定教育、医疗、交通与本地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的权力。
可以说巴基斯坦有点像是美国这样的联邦制国家,地区权力很大。
巴基斯坦是全球孕妇、新生儿死亡率第三高的国家。
从2010年到2018年,巴基斯坦共有91076名新生儿。
在这里,每100000名孕妇中就会出现319例死亡案例。
巴基斯坦的新生儿死亡率为每1000名新生儿死亡49.4人,这一数据远高于正常水平。
同时,巴基斯坦的避孕普及率仍然很低,仅为26%,这意味着大多数人没有使用任何避孕措施。
尽管调查显示,96%的巴基斯坦已婚妇女知道至少一种现代避孕方法,但情况依然如此。
《乐土》剧照 在医院做产检的Mumtaz2022年8月17日,《乐图》在巴基斯坦文化部取得了上映许可,但到了11月11日,文化部突然取消了上映许可证。
通知称,伊斯兰堡中央电影审查委员会认为《乐土》“包含高度令人反感的内容,不符合我们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且明显违反 1979 年电影条例第 9 条规定的正派和道德规范”。
这导致巴基斯坦国内社交媒体对于禁令的严厉批评,#ReleaseJoyland 标签在社交媒体上疯传。
导演Saim Sadiq在 Instagram上发帖称,对这项禁令感到心碎,并表示该禁令“绝对违宪且非法”。
到了11 月16 日,巴基斯坦总理谢赫巴兹·谢里夫的一名助手告诉记者,委员会批准了电影在小幅删减后上映。
最终这部电影于11月18日在巴基斯坦首映。
但即使已被伊斯兰堡中央文化部批准,《乐土》在旁遮普省和信德地区仍被禁止上映。
根据1961年的《穆斯林家庭法条例》,一夫多妻制在巴基斯坦的法律上是被允许的,但这仅限于穆斯林男性,他们最多可以有四个妻子。
虽然一夫多妻制是一种文化传统,但事实上大多数家庭并不接受。
除了信德、旁遮普省南部的一些社区和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以及一些精英阶层外,这种情况(一夫多妻)还是很少出现的。
同时,想要再婚的男子必须获得现任妻子的合法同意,并被要求有条件能够妥善照顾所有妻子。
2017年,拉合尔市法院裁定一名未经妻子许可就私自再婚的男子败诉。
他被判处了6个月监禁和20万卢比罚款。
在巴基斯坦超过20岁的男女都被认为是进入了适婚年龄。
在这里,大多数婚姻是传统的包办婚姻,现在逐步转向半包办婚姻的形式。
《乐土》中Haider和Mumtaz的婚姻就是比较典型的半包办婚姻,男女婚前会相互交往,有过几次“见面问候”的机会,如果双方都同意结婚,新郎会通过家人,向潜在新娘的家人提亲。
但总的来说,即便是办包办婚姻,话语权更多也是由男方掌握。
虽然自由婚姻是阿拉伯国家世俗化的进程,但在巴基斯坦,自由婚姻依然是不被大众接受的。
《乐土》截图伊斯兰法并没有禁止离婚或者再婚。
同样,在《穆斯林家庭法条例》中也没有明确条文阻止这些行为。
但在巴基斯坦社会,至少男性社会中,并不能接受离婚与再婚的行为。
就在今年(2023)下半年,巴基斯坦著名女演员Mahira Khan与自己的男友结婚,这遭到了互联网大量的抵制和批评,仅仅因为这是Mahira Khan的二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舆论限制不适用于离婚或寡居的男性,他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多次结婚。
这也反映了父权制对妇女生活的影响,尽管这事实上与伊斯兰法背道而驰。
同性恋在巴基斯坦被视为犯罪,1860年的《巴基斯坦刑法典》最初是在英国统治下制定的,明确规定将鸡奸定为犯罪,可能会被判处两年至无期徒刑。
时至今日,尽管同性恋行为是非法的,但巴基斯坦当局只是偶尔提起诉讼。
2020年,巴基斯坦联邦伊斯兰法院提交了一份希望修改同性恋有罪法案的请愿书。
请愿书中认为,可以将同性恋合法化,因为基于2018年通过的《跨性别者权利保护法》,与其给予跨性别者(即基于自我感知为准则)保护,那同性恋者作为客观性别与客观性取向的不同,也应该基于自我感知原则,享有同等的权利。
同样遗憾的是,2023年5月19日,伊斯兰法院认定该情愿中关于自我感知性别的部分条款,不符合伊斯兰原则,否决了该情愿。
在2018年5月巴基斯坦参议院通过了《跨性别者权利保护法》。
这使得跨性别者能够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禁止任何形式歧视遗憾的是,五年后即2023年5月19日,联邦伊斯兰法院对这项法律进行了修订。
伊斯兰堡联邦伊斯兰法院裁定,2018年《跨性别法》涉及性别认同、自我感知、性别认同权和跨性别者的继承权,不符合对伊斯兰原则的解释,法院立即终止了该条款。
在判决过程中,法院推测该法案可能会为强奸和性侵女性铺平道路,他们认为该法案使男性很容易“伪装”成变性女性进入女性的“专属空间”。
但事实上,没有公开的证据表明巴基斯坦发生了此类事件。
这也是电影《乐土》中,跨性别者Biba坐在地铁女性专属车厢中,被女性歧视和驱赶的原因之一。
没有了法律的保护,跨性别者将受到社会不同角色的歧视。
主角Haider的嫂子Nucchi,在屋顶跟Mumtaz(Haider的妻子)抽烟聊天的时候,说自己其实有室内设计的文凭,但老公不希望婚后她外出工作,由此可看出Haider一家至少处于中产阶级。
尽管巴基斯坦在努力提升国民教育程度,但直至今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巴基斯坦公民仅为9%(男性为12%)。
更为残酷的是,超过三分之一的巴基斯坦女孩没有办法完成小学学业。
截至2018年,该国有2250万儿童失学。
《乐土》导演Saim Sadiq《乐土》的导演Saim Sadiq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巴基斯坦人,他自称在一个中产阶级、保守家庭中长大。
Sadiq先在拉合尔(即电影拍摄地)取得了人类学学士学位,后在(美)哥伦比亚大学考取了编剧和导演的硕士学位。
《乐土》并不是他第一部涉及跨性别者的电影,在哥大求学期间,他就创作拍摄了关于跨性别舞者的短片《亲爱的》(Darling),并取得了76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短片奖。
Saim Sadiq说,他的电影制作灵感来自于在拉合尔的成长经历,和对跨性别社区的好奇,该社区距离他童年的家只有10分钟的车程。
Saim Sadiq在求学时就开始构思《乐土》的故事,最终他和编剧Maggie Briggs一起完成了最终剧本。
他们找到了黎巴嫩的摄影指导Joe Saade,一同构成了《乐土》的“初创团队”。
前期准备中,Sadiq就已经规划好了大约 30% 的镜头,他与摄影指导Joe Saade一起完成了剩下的画面设计,他们创建了一套视觉“规则”,将某些镜头动作与某些角色或情感节拍联系起来。
摄影师Joe Saade最先想到的是王家卫的《春光乍泄》(杜可风任摄影指导),以一种非正统的照明方式与色调来完成全片。
他们最终选择了1.33 :1 的学院派纵横比,他们认为这个比例是关注脸部特写的完美比例,没有太多的左右空间。
同时坚持使用标准镜头(大部分在25mm到 50mm之间)拍摄,只有晚餐场景中使用了18mm镜头来增强紧张感。
《乐土》剧照扮演Biba的Alina Khan是一名真实生活在拉合尔的跨性别舞者,她在短片《亲爱的》中就与导演Sadiq有过合作。
Alina Khan完全没有受过表演训练,演出全是凭借本能。
而扮演Haider的Ali Junejo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戏剧演员。
但严格来说,《乐土》是两位演员的电影处女作。
《乐土》拍摄于2021年疫情期间,前后花了40多天。
除了家中与剧院的场景,另一个主要场景是拉合尔最古老的游乐园“Joyland”,《乐土》就是从这里得名的。
影片中两个妯娌就曾到这个乐园玩耍。
导演Sadiq解释说:这个乐园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女性也可以坐上游乐设施,大声尖叫,这在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是不可接受的。
《乐土》剧照 Joyland游乐园场景伊斯兰教严格禁止火葬,葬礼遵循相当具体的仪式。
大部分地区,伊斯兰教法都要求尽快埋葬尸体,通常在死亡后24小时内就要埋葬。
先进行简单的沐浴和裹尸仪式,然后祈祷。
同时,伊斯兰教严禁自杀行为,《古兰经》明确说明自杀是一种“罪行”:“无论谁从山上跳下来自杀,他将永远坠落于地狱之火中;无论谁服毒自杀,他将永远在地狱的火中啜饮毒药;无论谁用刀片自杀,他将永远在地狱之火中,不断刺伤自己,直到永远。
”《圣训》中也规定,普通人可以为自杀者祈祷。
但精英,例如学者和知名人士,不得在自杀者葬礼上为亡者祈祷,反之还要谴责其自杀行为,以阻止其他人也这样做。
艺术家Salman Toor及其画作《乐土》的海报是Salman Toor的画作《越过他的肩膀》(Over His Shoulder)。
他是出生于巴基斯坦拉合尔,现工作于美国的艺术家。
Toor的画作关注年轻人、有色人种、跨性别者的生活和爱情,以其强有力的翠绿色调风格而闻名。
2022年,北京木木美术馆(没错就是晚晚的那个)展出了Salman Toor的作品,同时还邀请到了他本人来京。
《乐土》的音乐总监为Abdullah Siddiqui,这位才华横溢的00后音乐家,出生在拉合尔的一个讲乌尔都语的穆斯林家庭。
他11岁开始制作英语电子音乐,16岁时作为独立艺术家开始在Youtube账号发布自己的作品。
上:《乐土》剧照 / 下:《圣蛛》Les nuits de Mashhad(2022)剧照有不少观众会把《乐土》与同在2022年上映的伊朗电影《圣蛛》进行比较:因为两者均讨论阿拉伯世界的父权制问题。
但事实上,伊朗妇女的地位是明显高于巴基斯坦的,甚至可以说伊朗女性的地位、国家世俗化程度在所有穆斯林国家中也名列前茅。
影片中出现的巴基斯坦拉合尔地铁场景,可能会让生活在广州的观众感到非常熟悉,因为巴基斯坦第一条、也是唯一地铁线,正是广州地铁集团建造运维的。
2021年巴基斯坦出口总值为287.95亿美元,进口总值为728.92亿美元,这其中,向中国出口32.5亿美元,从中国进口商品额为235亿美元。
过去26年中,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出口年化增长率为11%。
中巴两国紧密的关系也是《乐土》中含有一些中国元素的原因,例如影片中讨论过买一台中国品牌的空调。
中国分体式空调一度拥有巴基斯坦90%的市场份额。
《乐土》剧照 拉合尔的地铁场景巴基斯坦的生育率是3.55,但人口增速非常快,自然增长率在1.83%左右,六年间人口增长率达2.55%。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在相对贫困的巴基斯坦,政府却普及了全民免费医疗,每个家庭每年有大约100万卢比的医疗费用,折合约3.6万人民币。
《乐土》是一部罕见的美巴合拍片,约95%的资金来自美国。
长期以来,阿拉伯世界独立电影业依赖欧洲资金的支持,而《乐土》为年轻电影制作人提供了新的寻找资金的思路。
马拉拉(Malala Yousafzai)是《乐土》的执行制片人,她有一个更为出名的身份——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4年,17岁的马拉拉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肯定她从小反抗塔利班政权,为争取女性权益所做的努力。
17岁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Malala Yousafzai)没错,巴基斯坦可以观看Netflix,但与世界上很多国家与地区一样,Netflix的节目内容会根据当地法规与授权问题进行调整。
所以大量地区(包含巴基斯坦)的民众,会通过使用vpn的方式,切换地区到US以便观看更多的节目。
直至2023年5月,《乐土》的全球总票房收入为115万美元。
《乐土》是第一部在戛纳官方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巴基斯坦作品。
确实是很父权,强势的爸爸,强烈的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影片有点像女性的两种出走方式。
从头到尾biba都让人讨厌不起来,她为了自己站上舞台的梦想,为了变成女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到最后实现,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是给了女性一种另外的出路。
而在这里面,性别意识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
餐桌那幕的Mumtaz好窒息,那种缓缓地向女性的空间和地位施压的家庭力量。
包括后面展现的晚年女性的困境,照顾了一辈子家庭,最后失去了丈夫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活得没有自我。
从Mumtaz身上映射出的应该是传统女性的悲哀吧。
仿佛家庭的女性出走只能成为一个玩笑。
她出走到了车站,在人潮拥挤中,却没有勇气走下去。
最终出走变成了了结自己的生命。
最后一个镜头是Mumtaz问Haider是否结婚后可以出去工作,我想她也只是需要自由吧,在拥有婚姻或者爱情之后,也依然可以追寻自己热爱的事物的自由。
Haider感觉在整部影片中呈现得很弱,非常懦弱,不够坚定。
不过他最后脑中浮现的到底是什么呢。
最后的海浪声真的很美,世间一切终会消融于水,不管任何遗憾、懊悔,又或是心痛。
人物的很多镜头都是处于屏幕的一半,很多时候从人物的背面来表现人物情绪,感觉更悲痛了。
真让人唏嘘啊。
#ICA# #LFF# #First Feature Competition# 电影节第五场,也是目前最喜欢的一场。
非常可惜错过了开场15分钟,导致在最后才知道那颗“定时炸弹”原来在开场已经埋下,好喜欢最后结尾处他们回到最初的时候,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出来。
叙事结构还是很清晰的,剧情上的张力更多是利用视觉和角色表演呈现的,台词其实是比较少的(最后那场戏台词有些过于直白,但张力还是很强)。
视觉上,很多元素帮助影片呈现那种父权社会下的压抑。
4:3的银幕比例不光在远景群像戏时呈现那种空间上的压抑感,还可以在搭配中景手持时帮助角色传递情绪。
暗红色也基本为影片的主色,不光压抑,搭配光影的使用很大程度还帮助了叙事。
构图上群像戏的处理也非常好,门框镜子这种延展空间和压缩空间的手段使用的也很好。
还有几次后脑勺镜头印象很深,不论是妻子等待“大家”对于她是否工作的“审判”,还是隔壁邻居家孩子“审判”自己母亲,都很好的利用了这种镜头带来的压迫感。
最后妻子葬礼上的长镜头也很不错!
角色上是非常出彩的,每个角色的代表性都非常明显,主要角色都是处于《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所阐述过的“B面”上的人,当然,除了哥哥,因为哥哥是继承了父亲身份的人。
丈夫G的演员把角色演绎的非常好,尤其是每一次靠在对方肩膀上时,直接把这个形象激活了。
舞女T把在男权社会丛林下一步步坚持走下的状态表现的非常有活力,而在对方对于自己性别认知错误后那种暴怒和脆弱的的表现也异常的“真实”(这里很多时候可以看到阿莫多瓦影片中人物的影子)。
妻子就更直白,那段儿望远镜场景展现的性压抑感太牛了,还有结尾处展现出的那种被忽视以至于如此平静的展现死亡。
这也爆发出极大的张力。
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这个角色,他是家里的话事人,但却由于年纪太大而被挤到了B面,无法自由行动和失禁都是对于他失去权力的一种展现,更是到最后由他所构建的社会推走了愿意照顾他的人。
而其余的角色,尤其是在葬礼上那拥抱丈夫的人,无不是送上毒药的人。
不喜欢的点就是结尾嫂子喊出的台词太直白了,不过也真好哭。
整部剧有一半以上的重要场景都在晚上,因为只有晚上才能让每个人短暂的做自己。
甚至必须要离开家才行,毕竟在一个睡通铺的家庭,何谈自我?
【打光】对于两位LGBT🏳️🌈的主角用的打光都是非常规色彩打光,红,绿,粉都有;
但是对于海德的妻子的打光大都是普通的暖黄光。
甚至连在窗边偷偷满足自己性欲时的打光也是自然的暖黄光。
不同的是,这个画面里光束只集中在眼睛和脸颊,周围全都是黑暗的。
因为她此刻唯一满足自我的来源就是那个望远镜,只有眼睛周围那一小部分的自我是被唤醒的,周围全是压抑的黑暗。
光束集中在眼睛和脸颊但是!
这个场景除外。
只有这个晚上妻子放飞自我的时候打光是彩色的。
这一段放飞自我除外一点点光影色彩分享。
当然不止这些,导演充分利用了色彩语言。
有趣的是看完电影回想起来,貌似所有印象深刻的场景都是夜晚的画面。
或许是因为白天的内容都是他们在带着镣铐过着规训的生活,只有在晚上才是真正的他们的故事。
所有被过度期待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不被看见的女人。
是男人的不幸,也是不能被定义为男人的所有其他性别的不幸。
这无处不在的黑暗,只有死后才会变亮堂。
在Biba愤怒地把Haider赶出家门的时候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到流泪。
最后看到Mumtaz在婚前问“我能工作吗”,简直痛不欲生。
在几个场景里男主的动作都表现出了依附,电影以软弱的男人来写无畏的女性。
Mumtaz作为妻子想要空调、工作、爱和性。
但她得到的是拥挤的家庭空间、不能吵醒小侄女的性、用望远镜观摩别人以自慰。
她失去了工作,因为男人挣的钱才算钱,哪怕是去erotic theater跳舞。
在被剥夺工作的权利,降格为生育工具之后她得到了被确认为男孩的胎儿,她在那时的快乐让我都有些迷惑,她真的快乐吗?
她没有空调,没有工作,没有爱。
丈夫曾夜里来寻她,问她关于结婚怎么想,她只是问“我还能工作吗”,曾经得到的承诺都是虚假。
Biba作为跨性别舞者想要成名、身份、爱和性。
她面对别人“调笑”她裙子下面有什么时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什么玩笑?
我不在乎你裤子里什么样,我也不在乎你的鸡有多小。
”她扼住了他的喉咙,我想为她鼓掌叫好。
但是Haider在性爱中把她当作男性,在那一瞬间被爱的幻觉化作汹涌的海浪被父权制的大海托起冲击着她也冲击着我。
她没有得到什么。
Nucchi一直是温柔的贤妻良母形象,最大的叛逆也只是和Mumtaz一起去游乐园玩。
最终她爆发出的“是我们杀死她”的呐喊给电影画上有力的句点。
永远的娜拉,永远的末路狂花,永远逃离,永远用死亡换自由。
(Mumtaz的唇上痣一直让我很在意,因为演员本人是没有这颗痣的,所以这一定是为了剧情设计的。
不知道在巴基斯坦是怎么样,在中国唇上痣代表着食欲和性欲。
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女性的欲望,而我想在父权制之下也只能表现为女性不被满足的欲望。
是我一直探寻的“女性饥饿”。
)(Mumtaz笑起来的样子、卷卷的头发和寿辰那天画的红唇让我想起我的一个伊朗女性朋友。
希望她一切都好。
希望她自由。
)
当Saleem对死后的Mumtaz出言不逊的时候,Nucchi暴怒,她对着小叔和丈夫大喊,你们都是凶手,包括我。
Saleem妄图安抚,但一直被推开。
你看,导演没有把Saleem塑造成一个权威不容侵犯的男人,当妻子对他大喊的时候,他没有一个巴掌拍过去,甚至逐渐示弱。
而开篇的时候当一直以来被认为怀的是男孩的妻子诞下女婴后,你能看出他是失望的,但他依然走过去亲吻了躺在床上的妻子。
这似乎说明Saleem并没有那么糟糕。
然而这也恰恰表明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压榨女性已经不是坏男人的专利了,而是所有正常男性认为习以为常的事情,是整个社会层面认为正确生活的表现方式。
Mumtaz自杀时,Haider过来洗手,两人正常的聊了几句,然后他转身抱了下妻子,在这所有的过程中,Mumtaz一直在手上拿着那瓶不明液体。
Mumtaz说自己是隐形的,其实并不是隐形,而是符号化了,当她同Haider结婚,她就由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妻子,一个应该按照世俗认定的路线走下去的一个人的妻子,不在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被看见。
如果可以接受,就会变成Nucchi,如果不能接受就会成为Mumtaz。
可是我们却觉得Nucchi很好,我相信没有人觉得Nucchi不好,Mumtaz婚后我们看见的唯二的大笑,身旁都是Nucchi,一次是孕检,一次是游玩。
Nucchi任劳任怨、又体贴善良。
是呀,但是当我们说一个男性好的时候我们的用词是什么,果敢坚决?
敢想敢干?
运筹帷幄?
立于潮头?
你看,好男人的形容词受益者都是他们自己,而好女人的形容词受益者都是别人。
当然本片里也有一个敢想敢干的女人,Biba。
说实话,我始终没有自主的发现Biba跨性别的特征,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女人,因此我不知道人们是怎么从一张照片就能看出她是跨性别人士的。
但她依然坚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身旁没有任何人支持。
她选择Haider似乎就是因为那次电车上的默默支持,她实在是太需要支持了。
可惜她选择的是本片最懦弱的人。
Haider的懦弱是全方面的,在家里被呼来喝去,对父亲不敢忤逆,连羊都不敢杀,他喜欢男人却不敢表露。
接近Biba或许是折中后的选择,在两人亲热的时候,他一次次的背身,就是一次次的狠狠的打了自我认知为女性的Biba的脸。
你想要的居然是我最想抛弃的身份。
而结尾的闪回,敲开Mumtaz的门,礼貌的问她是否愿意,看似温柔,实际不过是自我免责而已。
我甚至觉得他和Mumtaz正好相反,他似乎一直希望自己是隐身的。
最后说父亲这个角色,这是个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家长,但当Fayyaz事件发生,当Fayyaz的儿子上门讨说法的时候,当Fayyaz表面自己可以留下的时候,他退缩了。
你知道他是想的,但他依然退缩了。
封建观念会压榨所有人,不分男女。
但不同的是,女人都是勇敢的,而男人都是懦弱的。
这截文字是多伦多影节首映后的观感,不是影评,连剧透也没有。
愿意看的非常推荐你去看,没兴趣的敬请无视。
先讲个电影里的冷笑话,大致记下的台词:碧芭:给我讲个笑话吧。
海德尔:呃... 有个蚊子,和一只鸡相爱了。
他跟鸡说我们接吻好吗?
鸡说那就接吻吧。
然后他们就接吻了。
然后两个就都死了。
碧芭:?
海德尔:因为接完吻后蚊子死于禽流感,鸡死于登革热。
碧芭:不好笑,所以这个笑话的教训是?
海德尔:爱情是具有毁灭性的。
第二个印象深的细节,人家本意似乎并不是冷笑话,但我听得像冷笑话。
字幕过得很快,今晚皇家亚历山大戏园子里屏幕又奇小(这张电影是4:3的屏幕),所以只看得个大意。
记得是海德尔的老婆梦塔丝在淡淡地若有若无地抱怨:今天电视上有个中国的年轻宇航员去了外太空一圈回地球上来了,你和我呢?
又做了什么?
梦塔丝提到中国年轻宇航员那话听着像由衷地夸赞,不像是反话。
照说作为一个中国来的华裔,在电影节上听到巴铁老铁在电影里夸奖艳慕应该得意才是。
但我听着没有自豪,不知怎么却有点点如坐针毡。
本来前后左右的各种皮色的观众看得都十分投入,也没谁留意到我这个大陆来的华裔。
但那一刻我就是觉得别扭,因为看着他们这张巴铁电影然后联想到我们现在的那些电影,觉得他们赢了,所以这话说出来听着就分外地像揶揄 -- 虽然人家根本没这意思 -- 虽然我一向认为看电影就好好看制作剧情演技摄影、捧一个踩一个是最无聊愚蠢的事情。
巴铁青年导演赛依穆•萨迪克的这张《乐土》(其实应该翻译成《乐园》或者《游乐场》)我来看前没做功课,只知道在戛纳得了酷儿金棕榈和“一种关注”的评审团奖。
看到一半时我都还怀疑这是文学作品小说改编的,因为他的叙事和镜头语言都极具文学性。
看完了观众问答环节我才知道这剧情长片处女作是编导自己的短片改编的,萨迪克那张叫《亲爱的》短片还在疫情前来过多伦多。
这张电影最给予我震动的是他的“高级感” -- 不是炫技什么大制作什么大特效的那种“高级”,更不是我小时候亲历过的那种穷乡僻壤土包子嘴里那种高级 -- 小时候开学前家长去制备文具,但凡杂货铺子里见到什么“高级圆珠笔”、“高级文具盒”、“高级书包”,你就知道铁定是金光俗艳捏手上掉漆掉色用不到一学期就散架的货色 -- 通常越穷困贫乏的地方来的人对高级的理解越成问题。
这张电影给我的高级感不仅仅限于他的电影语言,不止是他的剪辑和过桥、不只是他那一幅幅定格时像伦勃朗油画光影里的画面,甚至他的留白、甚至他的配乐、甚至这些宝莱坞隔壁来的这些所有咕噜咕噜讲着乌尔都语的人们的演技,尤其是他这个故事的内核: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满满地塞进了宗教、传统、男性家长制霸权、深柜同性恋、性别定位与歧视和暴力、女性的觉醒和抗争、极端方式下的解脱与谅解、甚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希望... 这每一条线都可以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地口水喷观众一脸,尤其是一般意见认为贫穷落后的那些宗教国度做出个这可更不得了(家里出个同性恋/变性人什么的简直像出了个科学家一样先进时髦),但这张电影的所有制作者参与者们偏不 -- 他是隐忍的。
含蓄的。
涓涓细流的。
两个钟点里我没见到传统宝莱坞那类的一惊一乍大癫大吠配上jump scare的抓马音乐的演绎。
甚至没像样的南亚热烈歌舞 -- 唯一一场歌舞是海德尔在游乐场里停电时拢了人来打手机电筒光给碧芭伴舞 -- 我看着他夹在别的男伴舞里穿着亮晶晶的亮片舞服,左手左脚鸡手鸭脚地奋力舞着又好笑心里又堵的难受。
看着看着眼睛湿了,终于还是没哭出来。
[对了:豆瓣简介说碧芭跳舞的是什么“色情舞蹈”剧场。
英文字幕翻译的“erotic”这词不是色情的意思,色情是pornographic,erotic是香艳性感、顶多翻译成红粉歌舞 -- 请你们改了吧]字幕上来时,整一个戏园子的人全部站了起来,我们就那么好几分钟的站立着使劲鼓掌,各个角落好些人此起彼伏嗷嗷叫着给彩儿,像以前看芭蕾或者大戏角儿出来谢幕的时候。
我也就是穷且坐orchestra区的后排,不然脂光粉艳地做楼座的话简直想把珍珠金子头面什么的拔下来往台上扔。
影节选片指导和导演轮流介绍演员们,做梦塔丝的那个年轻女演员看着十分激动,在嗷嗷的彩中捂着嘴落泪了,她不会说英文。
做看上了海德尔他爹的邻家老阿姨的那个丰满大妈英文不错,说她是巴基斯坦的电视女明星,也许地位相当于赵丽蓉谁的。
轮到她说话时她平复了一下,道:我十分有幸和这群美丽的人们做这张电影,只要做出来了就是胜利,因为我们要表现的就是resistance。
我们下面的嗷嗷鼓着掌,我眼泪又快下来了。
期待萨迪克未来更多的好作品
中间高个儿胖子是本片作曲,他英文是除导演外最溜的。
最左边男主角英文也很好,话不多,他旁边的是跨性别女演员阿丽娜•汉小姐。
最右边的是女一号做梦塔丝的拉丝蒂•法鲁克小姐,她做的这个最悲剧性的反抗角色,从头到尾没一次哭哭啼啼过观众问答时我奋力举着手,后排好些林立的手中到底也没轮到我。
萨迪克导演说他们筹划过程中试镜了好多人,有些出名些的根本没兴趣,有些是初始试镜通过了,发现影片内容后又退出了。
倒也等于间接回答了我准备的问题:我本想问制作过程如何、剧本是否需要预先送检审查之类。
皇家亚历山大戏园子里出来后,我立门口街边上等姐妹洛伦丝小姐,旁边几个南亚小伙子兴奋地和他们的女朋友们讲着英文叽叽喳喳。
内中一个道我打包票国内不会商业上画的。
我忍不住插话道对不起,请问你们是巴基斯坦人吗?
俩小哥转过头回道是鸭是鸭,你怎么看出来的?
我笑道上一次我看你们巴基斯坦片还可能是七十年代的一张电影,看到这张很新奇、也很吃惊,你们国内拍片子不需要预先过审查的么?
小哥1道审查也有的鸭?
你看那个男的和那个变性女孩儿接吻那里肯定通不过的嘛。
小哥2道其实我们那边拍片前倒不必送审,但这样的片子拍出来后也要机构批阅,商业院线上怕是很难 -- 我们巴国六七十年代出好电影的,后来八十年代后宗教审查渐渐不行了,但现在年轻人的思维改变,又好了起来。
我也希望他们好。
以后会有希望的。
和姊妹走去单位那边拿车,秋凉了,Roy Thomson Hall旁边草坪上在免费做休杰克曼的The Greatest Showman,伊早前在我排队时走过红毯。
好久没在Tiff一开节就看得这样的好电影了,我很快乐。
2022年巴勒斯坦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连续斩获一种关注和酷儿金棕榈大奖,在当年听到的时候让人有些诧异——我们似乎从未在电影方面关注过这个东方的穆斯林国家。
但是在看完的时候让人感叹确实是实至名归,在视听方面极为出色恰到好处的光影运用,配乐不抢风头的适时进入,更难得的是能够直面巴勒斯坦当下真实的社会问题而不是消解——在最后给出一个虚假的无法实现的完美结局。
,把这部优秀的电影带到了我们面前。
虽然本部电影获得了戛纳金棕榈酷儿奖项,但是在我看来影片并没有局限于对同性本身的自我认同,而是赤裸的向巴勒斯坦的父权制社会开刀,把对跨性别者,女性,同性恋者的无形迫害真实地摊开在观众面前。
父权制主体是男性,所以本片毫不掩饰地没有回避,在客观条件下,男同性恋者也充当了挥刀向女性的帮凶,虽然同为被压迫的一份子。
个人评分:9/10《乐土》是我很久以来看过最棒的lgbt电影,不过它的杰出主要体现在技巧和形式上,而非内容上。
片中有三位主要角色:跨性别演员Biba、压抑的家庭主妇Mumtaz,以及夹在二者中间,温和反叛的男主角Haider。
本片的选材非常有野心,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群体,如何刻画这三种群体、如何描绘外部保守社会对三大群体的压迫、如何讲述三个群体彼此间的共鸣与割裂,都是剧本上的核心问题。
以结果来看,本片的剧本没能让我满意。
本片对三种群体的观察都停留在表面,三位主角都不像是真实的角色,而是挂在橱窗里的、用于展现极端男权社会迫害的符号,甚至可以说是奇观。
从这方面看,本片就很难和阿莫多瓦的几个代表作媲美,在阿莫多瓦的作品中,跨性别者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跨性别者。
幸运的是,本片在视觉上的动人明显掩盖了剧本上的瑕疵。
《乐土》对色彩的运用非常高明,片中许多场戏都色彩鲜艳、充满情绪,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在Biba诱惑Haider的那场戏中,绿色的、细碎的灯光盖满了整间卧室,时不时打在两人的身上,让人立刻就感觉到了性的梦幻、好奇和美好。
本片也擅长用镜头、音效而非对白叙事,片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场戏发生在卫生间内,描绘事件过程的完全是视觉和一些音效,把那场戏中的对白完全去掉也不会影响叙事效果。
在影片的结尾有一场闪回戏,这场戏份仅用了寥寥几句对话就丰富了戏中的两位角色,给电影增添了许多情感深度。
这场戏固然有效,但也显得工整、算计,这也是我对本片的印象:《乐土》与绝大多数导演的首部作品完全相反,本片在技巧上非常成熟,在表达上却不够真诚。
类似电影可看《瓦嘉达》、《廷巴克图》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都是值得一看的佳片。
反同,曾看过好几部同电影,都被噁心到,爱拍这类题材的导演,要么为了混口饭吃,要么导演就是同,要么在同的路上,正常人谁干这种事。 8.5/8985 短评3765 %89/8/3 【7.7/1200 全球票房19.3万美元】打标看高分多久下来,经得起时间沉淀的电影才是值得看的电影。
真的受够了政治正确的电影了,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得奖
性少数和女权搅在一起讲好别扭 像是为申奥叠buff
爱和欲不能自由的世界不能有情,因为每一分心动都可能会错付。6
三个角色都过于标签化和类型化,显得刻意而不真实
没有太亲切的抚慰感,源自于没有太强烈的恶心感,里面展示的处境已经是被稀释为就这样吧的内容了,这么说吧,不管男的还是顺直对于这些内容也了然于心了,所以比起这部电影,现实已经2.0、3.0了,我就不是那么容易入戏。如果这部电影就是从跨在的那个小屋子为主轴开始拍,最后归到一个女人的牺牲,我可能会觉得力量更大些。(当然我不了解巴基斯坦那边的情况,说不定已经很勇敢。)再或者这么说吧,里面的拉扯的力量我觉得很小,虽然对家庭父制开炮,但总给我一种他们也没那么爱父制的感觉,这就很,当一部依赖角色的电影,导演却有意无意让角色虽然作恶但不身负原罪的时候,对原罪的批判就会变轻。
反男同,out出视线
7分左右。影片意义大于艺术,就好像有一天国家让郭敬明拍一部wg电影,固然是不好的,但意义非凡。不过此片并没有那么不堪了,只是困于一种无力感,镜头也十分平庸,影片看完除了理解一个意义非凡以外,再无他意。
很可贵的电影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议题,第三世界国家里被父权压得喘不过气的生存空间,哪里有什么乐土,不过是被社会裹挟而失去自我表达的无依之地。最后还得感叹一句,连巴铁的电影竟都有这般成色了。
8.5-9分,能在今年结束前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是我的荣幸。叙述方式、故事节奏和镜头语言都喜欢,从头到尾都深深吸引着我。最后那段回忆直接击碎我的心。
难看,光一个人妖就占了大幅的篇幅。
她想工作,他想当零,TA想变性——三个对父权说不的角色共同撑起今年的酷儿棕榈奖得主
25分钟,弃!
LGBT和女性自由搅在一起说太别扭了……
好几桩pressing issues挤成一堆颇显迫切想要impress(西方)观众。那么重大的议题们没把故事拧成一根鞭子,只是把事件拢成了一堆放在那里,实在没什么劲
两星半吧,现在的电影怎么都是这毛病,高开低走的,拍着拍着就泄了气。这部不但泄了气,还主线都拍歪了。
#海南电影节2022
特别好且成熟,个人年度新片最佳。每个人都和父权制有笔帐要清,为所有窒息而死的欲望和理想,用惨烈无终的爱挑战世俗的底线,用热烈决绝的自戕报复自由的食言。从不被主流灯光聚焦的跨性别者在舞台上奋力舞蹈时,困于不同牢笼间的家庭主妇在高高晃起的海盗船上找到了片刻的痛快,四方围剿中乐土终于转瞬即逝出现在眼前。喜欢Mumtaz怀胎时发疯般地玩起追逐游戏,被定义为生育工具的女人仅几分钟豁出命的反扑就激得压迫方为之色变,有一种令人胆战心惊的力量。(今年戛纳的金摄影机奖含金量这么高的吗,乐土和晒后假日的导演居然都没拿到)
这部片子的内核是「男的不行」,女性和跨才是有精神力量的。摄影很好,本来以为是讲跨性别者的爱情,结果发现是纯粹的议题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