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谢长留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姑娘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我一直在企盼和追寻的幸福呢?
当我望着深秋萧瑟的北京天空,望着人群拥挤的公交车站,望着那些信步闲庭的小狗,望着那些树状图和excel表格时,我不止一次扪心自问,到底我这么多年以来,苦苦等待的那个人是什么样子呢?
到底他会陪着我一起去迎接怎样一个明天呢?
到底我一直不懈努力坚持己见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一直无从可解。
王潇曾经在她的书(《女人明白要趁早》)中,阐述过她的意见,无外乎要我们多多精明,多多爱自己这些老生常谈,但我却不敢苟同。
难道人生太早看透不算做一种悲哀吗!
幸惠就是个在常人眼里一直都看不透的姑娘,盲目的陷入一场恋爱中,那种盲目近似于对自身精神和体能的双重自虐。
即便她的老公分文不赚,好吃懒做,脾气古怪暴躁,她也仍然坚信不疑,她笃定了自己在这种幸福中怡然自得,就像一叶方舟于平静的湖面上停留,她对他的那种支持和爱是超乎常人的,那种坚持是让常人不能理解也不敢苟同的。
记得有一次,一个成功人士顺路送我回家。
路上聊到我的座右铭,我略带自豪的说:六个字——清晰勇敢坚强。
初入社会的我还满心以为他会对我这个座右铭点头称道。
没想到他回味一番,说:女孩子太明白恐怕不是件好事。
当时我认为他有大男子主义的嫌疑,在思想这么开放的今天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然而,几年下来,我方才睥到他那句话中的一丝端倪。
所有那些陈年往事更像一袭华丽袍子上面的跳蚤,那么讽刺。
何苦把世事都看得那么清楚澄明呢?
何苦那么乖巧左右逢源呢?
何苦两眼睁得滚圆挑剔他人呢?
何苦陷自己于辨证的关系当中深思熟虑呢?
也许是我有那么一点想要逃避事实的宿命,我真的好想自己可以傻傻的,看不透人们玩弄的小把戏;我想自己傻到看不出来人们的背后冷箭,看不到人们的压榨利用,看不到人们的欺辱剥削,看不到人们的欺骗怀疑……我真的好想可以很天真的过完这一生,就像一个每天都活在恩宠之下的小公主一样,傻到什么邪恶的事情都看不到听不到,无忧无虑的对任何人好,与人倾心交谈,同甘苦共患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但是我做不到,我在自己的小聪明中,体会着那些是非冷暖,承受着恩将仇报,陷人于不义,千般好抵不过逢场作戏……我做不到看透,我也做不到拿得起放得下,我就像我从一出生就注定的一样平凡而又无辜,对外界的欺辱毫无抵抗力却又不甘心。
我咬牙切齿的对待这个世界,却发现在我不断的抗争不断的失败中,偶然一次的笑容里带了那么多心酸的泪。
我一点都不羡慕幸惠,她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她找到可以依靠的肩膀,但我还是我,还是那个想清晰却清晰不起来,清晰起来却仍不明白的我。
把世事看的足够清楚,也不过给自己这个孱弱的灵魂更多的伤害,这才是真正的自虐。
这种笑中带泪的滋味,也就像黄小琥在你面前唯独对着你一人清唱:幸福没有那么简单……
「嫌われた松子の一生」と同じように、また涙が出るほど感動させた映画を見ました~「この世には、幸も不幸もないのかもしれない。
何かを得ると、必ず何か失うものがある。
何かを捨てると、必ず得るものがある。
例えば、たった一つの掛け替えのないものを、大切なものを、失った時は、どうでしょう?
私たちは、泣き叫んだり、立ち竦んだり、でも、それが幸や不幸で量りのものでしょうか。
掛け替えのないものを失うことは掛け替えのないものを真に、そして永遠に手に入れること、そう気付いたのです。
」とこのストーリの主人公のサチエさんの言った通り、幸も不幸も一つの標準で量るものではありません。
不幸というより、幸せで有意義な人生への試練だと言ったほうがいいじゃないでしょうか。
いばらの道を切り開いていろいろな難局を乗り越えて、やっと成功を取ったその瞬間ほど、感動させる時はないでしょう。
人生とは困難との戦いの連続だと思います。
この戦場で何事も恐れぬ戦士になって、勇敢に立ち向かおう!
とにかく、いくら苦しくても、勇気を出して、未来に進みましょう!
看的我是既不想笑,也不想哭。
看到幸江丈夫不停掀桌子的那段,有点傻眼。
睡了一觉,看了看影评,砸吧砸吧味儿。
才有点明白。
人有的时候真的很贱。
拥有的时候不珍惜,失去的时候悔恨的要死,对喜欢的人,什么都不在乎;不喜欢的人,左不是右不是的看着不顺眼;还有喜欢自己的人,把事都做尽了,还嫌不够。
上赶着不是买卖,但还是要上赶着,这就是自虐?
幸江爱勇夫,所以以他为人生的中心,上赶着的活着,自虐?
幸江从小追求幸福不得(人生却无比的悲惨),好容易有个幸福的点(同学熊本),却又分别,直到她遇见丈夫勇夫,因为勇夫救了她,在她心底第一次真正产生了幸福。
为了保留(延续)这幸福,她无限制地爱恋、容忍、纵容……丈夫的一切行为。
就为了那求之不易的,人生第一次的幸福,她为此付出了更多的不幸,悲惨。
自虐?
幸江儿时问母亲:什么是幸福?
母亲不知。
结尾,在幸江写给母亲的信中,她说,不幸就是失去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但是当失去那最宝贵的东西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
不知道。
但是幸江明白了,当你失去那宝贝时,才是真正永久地拥有了她。
基于此“幸与不幸都无所谓了,毕竟它们都有同样的价值。
”幸江儿时的不幸来自失去母亲,她一直这样认为,她长大后的幸福,来自丈夫勇夫。
可是,可是……她儿时真的就那么不幸吗?
她长大后,除了心存的那点幸福,不是更不幸吗?
幸福和不幸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幸福是没有定义的,仅是我们感知到的一丝感触。
没有母亲的幸江,不幸的感受已经根深。
但母亲存在她心中从没消失过。
勇夫救幸江的幸福,只在那一刻,过后消失殆尽,可幸江存了一辈子,为了那一点,她更加不幸。
如果你真的爱她,即便失去,也不会忘记,那时,如果你释怀,将是永存,也将是幸福。
别再执着于某事,执着于哪个固定的模式,执着于幸福二字。
放开吧,别再自虐了。
其实应该改名叫“翻桌的艺术”?
开玩笑如果是以幸江为蓝本的生活,苦逼中带有强烈的喜感,倒也是不错的人生。
在电影的前半段以乐衬哀,这样的手法在小时候听老师讲多的,不过还真第一次看见有作品能把这一点发挥得如此极致。
一方面我们同情幸江痛苦而无意义的日常:动不动就发脾气打人的丈夫、辛苦却工资低微的工作、多年前因抢劫而被捕入狱的父亲、小时候就离家出走的母亲;另一方面我们却笑得不可开交,因为幸江乐观的积极态度。
幸江的态度就像她只是一个对生活极度迟钝的女人,甚至是笨蛋。
幸江活该么?
明明还是有好男人喜欢她不是吗?
如果仅仅听别人述说我大概会这样想,但真正进入故事里面,我却没有了这样的念头。
我无法在故事中找到任何一个坏人,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底层人物的苦逼物语。
甚至连她的丈夫,在故事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引起我的厌恶。
她的丈夫只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的人。
我们看到最后会发现的确是这样的。
导演刻意在前半段描写他的缺点,但也很注意的没有让他做出任何违背他本性的事:没有打骂过幸江,没有混入黑道,也没有外遇。
如果细心的人留意到,大概也能提前猜到导演的用意。
所以我们会为丈夫突然出去工作这一行为充满感动,在故事极度苦逼的铺垫下我们忘了基本的幸福构成——其实丈夫出去工作是应该的。
同时为丈夫替幸江出气而感动。
在幸江不幸的生活下,我们为她感动的事情,变得以她为标准。
可是我们的丈夫大人,在工作的第一天就丢掉了饭碗。
我们以为幸江只是个笨蛋,明明那么不幸,却不会改变。
直到我们看到了她写的信,就像电影开头的那句话:妈妈,你到底为什么,要生下我呢?
幸江并不是没有思考过,她察觉到自己的不幸。
然而为什么不作出改变,这正是整个故事的要点所在。
后来幸江的爸爸出狱,好男人店主先生的求婚,丈夫赢回来了一大笔钱。
这些重要的事情突然变得都不重要了——因为幸江怀孕了。
再后来,幸江和丈夫分手。
她掉下了天桥,快要死了。
故事的基调从怀孕开始发生了改变,故事变得偏向了思考力的一方。
我们好像看到了幸江的成熟,她不再撒娇,因为她知道她不能害了孩子。
她问丈夫是否生下来的问题并不是要答案,她知道答案,她只是需要一个方式告别。
幸江第一次以自己的意志对生活做出改变,她不再对命运撒娇。
其实幸江不作出改变的行为到这里看来并不是奇怪的,她只是想把一切的不幸归咎于命运,她害怕就算自己去做出改变,却什么也改变不了。
这就是她一直处于被动的原因。
后面的两段回忆——幸江的初中生活和与丈夫的结识——给故事做了完整的解释。
初中的幸江本来拥有同样贫穷的朋友熊本,常受到别人欺负的两人关系很好。
但幸江后来却“背叛”了,她接受了“好学生的好意”(本人最讨厌人人生而平等这句屁话)。
这里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幸江的被动。
就像幸江自己说过,“只要一点点幸福就好了”,于是她的倒戈导致两个人的决裂。
而打架的戏码和与丈夫过去的结识中打丈夫的戏码非常相像。
前者是熊本(幸江的穷好友)在拒绝幸福,后者是幸江在拒绝幸福。
这里抖出了幸江的第二个属性——逃离幸福。
如果我们把上述的结论总结一下,发现幸江之所以不幸是因为她的“一点点幸福就好”的意识和“逃离幸福”的恐惧的结合。
所以当微小幸福到来时幸江会紧紧抓住不放手,而当更大的幸福来临时她却不敢跨出这一步,因为害怕失去。
其实如果整部电影到这里完结已经算是很出色的电影。
但更绝的是电影在最后加入了导演的自我思考与深化,他让幸江醒来,以不一样的眼光看看她的人生。
那些围绕在她病床上的有着糟糕生活的人,又何尝不是幸江的幸福呢?
幸与不幸根本不重要,每一种人生自有其收获。
如果能好好地活下来,去审视人生,一定会发现比幸福更重要的东西。
我想,这就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东西。
最后说点轻松一点的话。
我猜想看这部电影时一边笑一边哭的人一定不少,而且能造成这种效果的情节在电影里真的有一大堆啊(笑)。
另外看着丈夫奔跑过去病房的画面,明明观众都已经在心里默默为丈夫加油感动,导演却还要加入喜感的情节(推倒众多路人),实在佩服导演的玩心太重。
刚开始的那段色彩很艳。
挺不喜欢这种处理镜头的方式,像西班牙的艳情片,像《大电影2》。
后半部分,尤其是从幸江做手术急救开始,才发现片子的真谛。
《名侦探柯南》有集曾说过,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应该死的,因为当一个人死时,就会有或多或少的人为之伤心。
同样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背后,都凝结着或多或少别人的关心和爱。
当然人们总是习惯羡慕别人,不曾想过其实自己健康的成长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
学会感恩和知足,生活才会更加积极,才会更加幸福。
“其实 你从来没有意识到 你身上寄托着很多人的爱”人生就是自虐的诗,我们像白痴一样患上被虐待症,别人眼中的不可思议莫名其妙,自己却乐在其中——没人知道,这是还债,还债 曾经也曾这样伤害着爱自己的人 背叛 刺痛 他们却不离不弃 让我变成了今天的自己地震的第一天 蜷在操场上和同学打闹说笑像场旅行 笑过后却还是失落 还是那样悲观那样不自信 移动的破信号让安静的手机那样的孤单 像被抛弃的布偶 脏兮兮的眼珠掉出面颊却又是多心的自己 电话短信qq空间留言接踵而至 高中群里汇报所有同学的下落 大学群里闹着献血支援 电视里温总理划破的手臂 那种感动 不是文字可以描述的没有人得绝症 也没有发生离奇谋杀案 更没有日本沉默的大危机 一些奇怪的音乐 一对奇怪的市井夫妇 一群蓝色的水母 平易质朴的风格 独特的人生哲学 最真挚的感动日本第一的催泪四个漫画搬上大萤幕 无数人大笑大哭的搞笑漫画改编电影 日本电影再上高峰其实你从来没有意识到 你身上寄托着很多人的爱
无法逃避的,唯一的应对就是绝不后悔。
看了电影《自虐之诗》,也许每一个人的自虐都能从生命的源头找到真相,但生命给予我们的东西,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想要的模样。
回顾国王,因为成长经历,有人在压抑自己,过于照顾别人的想法,控制自己的需要,抑制自己表达的客观要求和真实愿望,理智控制住体的行动力,陷入情绪的无力感,陷入焦虑的漩涡,这么多年以来,我活得像个假人。
如果早已明了一切真相,是否愿意像从未明了一样生活?
哪怕结局早已注定,你还是要靠自己去找出自己的路,这条路的背后,让人痛苦,虽然爱最终会走向走出痛苦,痛苦是因为在乎。
我们在乎才那么心痛。
MIKI曾邂逅过一个成年男性,他大胆坦率,近乎莽撞,与他的身份毫不相称,与MIKI认可的世界有如天差地别,可人就是因为不一样而产生吸引,MIKI无法接受,接受他的观点和响应,超出自己的认可,无法和缺乏同理心的对方走进亲密关系,他是对的,因为受伤的人是自己,所以MIKI放弃。
放弃并没有什么不对,但选择逃避而假装不需要对方,而放弃与相互吸引的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无异于自我逃避:否认自己的需要,恐惧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不被在意而害怕受伤的内在自我,需要自己予以强大。
以逃避的心态拒绝接受真实的人生挑战,这是不可取的。
在亲密关系中,伤痛和波动在所难免,只能以两个人的觉知,去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很久之前曾蜷缩起来为了避免受伤,而自我抑制住自我的生命力,生命的本质是交换,以人有的时间去换从未被满足过的体验。
比起真实的语言,人们更加刻骨铭心的自己经历的的感受和心理变化,男女关系中的分寸,就犹如我们与世界交往的尺度。
适度意味着一切,如果亲密关系不是水到渠成就只能消散如烟,人际关系的终端是割裂的自我关系,遵循循序渐进,才能水到渠成,否则犹如空中楼阁,壮哉美好,却心中不安,自然行之不远。
建立关系需要双方对关系的界定。
但关系确实是模糊不清的,我们有必要通过交往建立情感和现实联系。
第一阶段需要看工作内容,生活见闻,求学经历,工作经历,爱好和兴趣。
第二阶段注重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吃喝玩睡,提问回答中加强了解,能听取对方的建议。
第三阶段关于彼此领域对生活的向往,习惯和家庭,梦想以及恐惧。
第四个阶段,了解关于爱的想法,聊人生的走向和打算,聊亲密关系和性格磨合,对方心目中的理想型和期望的生活方式,对各自的朋友,同事,家庭有所了解。
更深入的理解彼此对婚姻的看法,不压抑双方的天性,不要围着对方转,身段绵软,内心坚定。
为什么女人容易被骗,是因为被家人喜欢的感觉非常舒心,被体贴而感受到了理解的妥帖。
为什么男人容易被骗,是因为绿茶响应了他们所有的幻想,满足他们全知全能的自恋,以及一切皆能被满足的幻想。
成为好的恋人的前提是独立的自己,自己是充满安全感的个体,因为爱与恨是相对的,幸与不幸也是相对的。
在一段关系中,五味杂陈是基本的,痛苦和快乐是相对的。
为一个人动情的时候,背后是真实奔涌不可抑制的喜怒哀乐,与另一个个体保持稳定关系的能量,就是我们能走多远的人生。
人们之所以防御,是害。
爱恨带来的冲击,会让人破碎,而是和别人产生感情的过程中,期望如果不被满足,如果内心的其他部分满足,就会感到虚弱和羞耻。
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把自己关起来,因为从工作中没有办法得到成就感,年龄的焦虑和恐惧让自己失去信心,所以疯狂的回避现实,不愿意与与他人建立关系,将自己困住狭小的天地,将自己囚禁起来。
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做法让我觉得很安全,却远离了真实的人生。
需要肯定自己的不快乐和欲望,因为缺乏可以交流的人,没有办法激发自己的创造力,缺乏积累和精力,所以自己的无价值感很强烈,而无价值感优势在与别人比对中出来的。
无法摆脱与他人对比所造就的无成就感让我极其低落的。
缺少方向,遗憾没能写出值得一读的文章,只会让自己感受更多挫败,调整自己的注意力让心力放在事情上,学会放轻松,结果才会好一些,就像对亲密关系的担忧和恐惧,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方法,但要学习勇于改变。
所有人在亲密关系中在于家人的相处中,遇到很多难题,要如何去面对,甚至知道自己会受伤,会难过,但无法选择离开,也能坚持下来。
人生,没有幸与不幸。
昨天看了电影《降临》:未来的我告诉现在的我,过去的我做过什么才能走到未来。
但知晓未来会让你清楚明白人生的结果,哪怕后果很糟糕也是我们需要去承担的真实,勇敢相信自己的成长,生命给予的一切无可抗拒。
完整的心,完整的人,去学习自我成长,无法如愿以偿,也不能放弃成长,但是我们争取对生活有了自己的展望,为自己去找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困境和挑战,唯一的选择是虽痛亦无惧,有恐惧亦向往,把握今天,相信明天。
这是一部亮点和问题多得不知彼此谁更多的电影。
严重的节奏问题,生涩的叙事手法,后半用力过头的煽情。
然而,又有不经意中恰到好处的温情,微薄的希望,避难所般纯粹坚强的友情,孽缘深重的爱情。
当阿部叔叔matrix扮相沉默地站在雨中时,我不知道第几次想起了被嫌弃的松子。
并不是因为中岛,而是因为两个故事前半某种相似的味道。
显然,中島哲也驾驭故事的能力比堤幸彦强多了,然而个人以为,然而,自虐之诗比起颇有匠气的松子却更有魂许多。
所谓有魂,大概是用到多少力道凄惨幽默和叙述者的激情。
于是,或者,我还是跟堤幸彦在某个方面的电波合呀,笑松子是个傻女人,幸江则是个努力踏实的女人。
在个人看来,幸江是比松子更可能得到所谓幸福的女人。
但幸福这主题,被彻底讲坏了。
故事结尾的急转直下其实狠狠地弱化甚至几乎一棍子打翻了前面的不幸,虽然能理解想要治愈的急切心理,个人觉得这个收尾颇为失败。
结局虽然煞有介事地想总结幸福与否也无所谓,但却不禁让人像吐,这么凄惨的开头到这么幸福的结尾,它是怎么过渡的,它又怎么好意思不承认结局的自己很幸福呢。
有些人事若能短短几日就如此彻底地改变,那么所谓幸福又何其廉价。
如此以致我不禁在想,于是,这片折腾到了最后,痛苦了,挣扎了,煽情了,骗眼泪了,稀里糊涂地,却突然不知道它想要干什么了。
友情线过于松散,与故事融合并不好,除了铜板这桥之外几乎与爱情线割裂成两个故事。
但对夕阳下肮脏舞蹈的少女和大义凛然地背满意义不明的垃圾大步回家的少女的背影,却在某个角度触动了我的某根神经。
至于爱情线,无关幸福与否,无关这故事是不是为了惨而制造惨,也无关结局是否为了温馨而温馨,甚至无关这爱情是否起的毫无缘由,这对近似于自虐的孽缘,却真挚地感动到了我。
男人笨拙,女人的跌跌撞撞,彼此伤害彼此虐待彼此相爱彼此欠债。
最后的最后,沉默的阿部叔叔,很有爱,恩。
他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无疑是爱她的。
有时候S与M是互换的。
不用拘泥于表面现象,让我们看得再深刻些。
“不论幸福或不幸,都值得珍惜,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片尾的时候,幸江在海边靠在丈夫的肩头想着。
电影如是温馨的结束了。
在经历了种种不幸之后,她一脸的幸福都带着乐天知命的意味了。
从化身松子以来一直让人怜爱得心疼的中谷美纪大姐终于在这一刻让广大治愈系电影爱好者长舒一口气内流满面了。
看到结局是旧有重逢的同学们,你们错过了片尾字幕之后真正的结局。
当然是松子,看完这个片很自然让人想起松子,相同的女主演相似的境地。
诸多相似之处以外,两者还是很有些区别。
松子是孤身一人在谋求幸福的路上且败且战,最后变成卖火柴的小女孩去了天国。
而这部电影则是环形的结构,在最后回到现实的时候情节完整,故事也圆满了。
影片前半段主要讲了幸江的不幸经历以及她的乐观与坚强,就在幸江重伤眼看故事就要沦落到狗血的时候,镜头及时转到了从前,画完了影片的另外半个圆。
原来这个片子不仅仅有幸江柔弱者的坚强,还有一批人为她密谋的幸福:父亲、老板、朋友、楼下阿姨,还有最重要的,丈夫叶山。
由于比较圆满,配乐一如治愈系的动人,画面有别于松子,是写实的风格。
主演中谷美纪饰演这个角色自然是轻车熟路,一如松子的坚强善良惹人怜。
阿部宽大叔则以其非同一般的酷共同撑起了整部影片。
苦情也好,哀情也好,片中时时刻刻对幸福的呼唤,还有那句流传极广的“要坚持,一定要幸福啊!
”都表明了片子励志的本性。
穷人、陋巷、破旧的火车、底层劳动者、妓女、黑帮古惑仔,没有意识形态,有奋斗没有解放与斗争。
关于小人物的生存,却没有沉重的气息。
它是对追寻幸福的一种轻松地探讨与表达,却不似《顽主》需要依托一个特定时代。
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的,只是似乎还没有出现过。
看看国产片里充斥的“假大空”方式表达的“虚伪黑暗或者幸福光明”,难免让然难过。
《活着》当然是一部好电影,只是广大劳动人民已经够“活着”了,何必添堵呢?
党的政策亚克西票房低又低,群众眼睛有时候是雪亮的。
要么抛开现实架空历史,要么低俗媚俗庸俗娱乐至死,要么一副苦情样被压迫的被损害的,让人无所适从。
本片的内容以及表达方式,是很有启发性的。
集中营题材都能拍出一部《美丽人生》,何况现当代。
当然了,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一点根据我火车站票的经历,深表疑惑)。
对幸福的探索、追寻与体验是片子的中心,也是中心事件。
这是人之常情,也就成为了一个和现实接轨的良好突破口。
幸江的幸福有自己的努力,有幸运的偶然,也有那些她不知道的“密谋”。
电影一步步展示了痛苦的表面,然后又一步步剥开了层层的痛苦,展示了温馨的“幸福阴谋”。
我有种感觉,人们在密谋让我幸福。
刚刚过去了艰难的一年,换个思考的方式吧。
我觉得也许每个人都被这种“密谋”包围,每个人也都在密谋者他人的幸福。
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这么无私,那应该是没有意识到。
如果没有觉得自己处于这种“阴谋”中,那很自然,让你知道了就不是密谋了。
如果某人幸福了,那么肯定是这种密谋的结果;如果某人最终还是不幸,很简单,那个密谋失败了。
2010年初的北京下了好大的雪。
凌晨五点在窗口看到暗黄的路灯下没有人影。
那是看上去很温暖的颜色,像是烛光。
没有人影,四处都比往日要亮,没有人影,雪上也没有任何痕迹。
新的开始吧。
朋友们新年快乐。
中谷小姐这次的表演米有给我带来松子一样的震撼。
太散了,还是原作好看。
催泪,尤其后半交代清楚让“虐”平衡之后。中谷美纪太吸引人了
知我者芭娜娜也:D
原来大家都是过来人~
我,是小幸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在这个世上也许并没有什么幸与不幸,有得必有失,有舍才有得。比如失去一样无上宝贵的东西时会怎么样呢。我们哭喊、呆然,但这是可以用幸福与否来衡量的吗。我终于发现,失去无上宝贵的东西。就是对它真正无限的拥有。
前后风格的转变之剧烈完全摸不着头脑,对家庭对个人朋友等等关系的处理更是混乱,前后无法照应起来。想说的事情太多,却没能好好叙述好其中一个。配乐最合适了。3.5
这片就像一部日本女人的自述状,以前看《阿信》,以为她们个个自强不息、独立自主,这次看《自虐之诗》却完全相反,她们为何幸福感强,因为要求低吗?又穷又丑又苦逼的灰姑娘心中的幸福,就是吃饭时老公不再掀桌子,就是自己怀孕后老公能开口说一句话。不知女性主义者看了会不会掀桌子?
结局不错,我更喜欢她和熊本的友情。但是没评分那么好
所谓知足常乐。女孩的友情真动人
抖S和抖M的幸福故事
说好的要幸福
阿部宽的铁骨柔情。中谷美纪演丑女真丑。。。前半段以为自虐也享受,所以叫自虐的诗呢。原来是看一个视角就是生活就是诗啊
大半夜的看哭了啊焚蛋 http://www.iqiyi.com/dianying/20110812/2239ecbfb3c43077.html
【3.0】
蛮好看的,节奏上有点拖,多数情节很有趣。而且看完又让人有种感动的赶脚。。
满脑子关西调…
一般般,哪有说的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