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cue Me》的主角说过,现在的电视都被gay们占领了,以前觉得是玩笑。
30年河东,30年河西,时间到了09年初,当我大致浏览了08年的部分电影后,我只想说,我要漂白,我真的真的很想漂白。
在这个全民出柜的年代里,坚持straight的道路才是难能可贵的事,不过,狼性难移,腐是本能,我也很无奈……兹已证明《Milk》:和异性恋导演总在窥测这个异色世界不同,Gus Von Sant用理所当然的平常心叙述的个人传奇更惹人怜爱,无需当作政治片来看。
《情色自拍》:超人小哥、Fuckback Mountain、荷兰双转盘不是搞基《爱因斯坦与爱丁顿》:科学可以无视国籍、无视立场、无视距离、无视爱情,但不能无视知己,爱丁顿同学更是直接被BBC逼良为gay。
《RocknRolla》: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是双插。
《故园风雨后》:伊夫林沃变成了E.M. Forster。
除以上尚有《午夜巴塞罗那》的养眼couple、《九降风》的苦情小受,《热带惊雷》的美型预告片,等等等。
重大嫌疑《Doubt》:gay不一定有恋童癖,恋童癖也不都是gay。
《The Oxford Murders》:先碰到一个老变态已经够不幸了,接着又碰到一个小变态,最不幸的是这两个变态还甩了你搞到了一起。
《赤壁(上下)》:不赘述《梅兰芳》:男人跟男人呷醋,男人跟女人呷醋,女人跟女人呷醋,今年的几部国产大制作都可以套用著名句式改一下名,如:人人都爱梅兰芳,人人都爱诸葛亮,人人都爱叶问……《Righteous Kill》:从《盗火线》到本片于我的意义如同从《大决斗》到《无名英雄》《In Bruges》:我其实挺不忍心把它排在这里,毕竟推荐给别人时用的理由是难得英国拍男人戏一点都不gay。
轻微倾向《暗堡里的三恶人》:看到黑武士出场我以为要出现经典台词,没想到黑武士和猩猩有不得不说的过去,最后猴子离开了公主和另一只猴子在沙滩欢乐的追逐。
《剑蝶》:一直想落实梁山伯是基佬这个观点……纯属YY《Frost/Nixon》:意大利鞋、剑桥幸存下来的,刨除掉单主角奋斗史(《The Wrestler》、《七磅》),一个萝卜一个坑(《本杰明·巴顿》、《革命之路》),N个萝卜配N个坑(《女人不坏》、《桃花运》),甚至一个茶壶N个茶杯(《金瓶梅》),一个茶杯N个茶壶(《爱情呼叫转移2》),或者不知所云的傻X片(《硬汉》),有着一个以上的同性主角且有大量对手戏,剧情正常台词正常演员正常的,所剩寥寥。
我决定郑重提名《Pride and Glory》为年度straight电影。
当哈维·米尔克在地铁站下意识拦住自己未来的情人时,他是多么的风情万种,那羞赧的笑容和深情的眼神,传递出一种带着孤独味道的温暖。
认识男友斯科特,是他新生命的开始。
恰巧,那天是他四十岁生日。
之前的岁月一事无成,事业中籍籍无名,生活里又不敢暴露同性恋的身份,活得谨慎而战战兢兢。
曾有过的三段恋情,男友都因受不了无穷无尽的隐藏而有过自杀的念头。
于是面对比他年轻近二十岁的斯科特,他下定决心好好生活。
那时他不知道未来为了维护这理想中安宁的二人世界,将要走上怎样的道路,付出多大的代价。
那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床上“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五十岁”的玩笑,竟然一语成谶。
当父母离世,他们又从纽约搬到自由的旧金山后,米尔克终于“出柜”了。
他与斯科特在卡斯特罗街头毫无顾忌地接吻,又无意间将他们的照相铺子经营成为同性恋者聚会的所在。
原本这样下去就足够幸福了,但七十年代的美国,尽管经历过了60一代的叛逆运动,仍然充满保守和偏见的空气。
同性恋者常被警察质询或逮捕,在酒吧,在公园,甚至在白天的人行道上,以各种莫名的理由。
尤其旧金山,由于同性恋聚集者众,更成为全美“严打”的典范。
米尔克不断去警局保释自己的朋友,店铺亦因同性恋受歧视被要求多交税款。
这一年是1972年,电视上对“水门事件”的调查正热火朝天,当从市政厅理论回来的米尔克看到司法部长一再固执地称“我想不起来了”,一怒之下去捶打电视机。
“终于到了这么一个时刻,我要么参与,要么闭嘴。
” 四十二岁的米尔克决意参政,竞选旧金山市监事会议员。
他只是为了能与斯科特过上幸福的二人生活,只是希望政府中能有人为同性恋群体说话,却没料到走上这条道路,只能离个人梦想越来越远。
也许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悖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却发现走上既定道路便与初衷南辕北辙。
米尔克不断地参选、演讲、游行,再也没有空间留给个人生活,斯科特在他败选三次仍不罢手后决意离开,而新男友甚至在自己与政治相比毫无分量的悲观想法下自缢身亡。
可是,米尔克又确实以个人的努力挽救了更多想自杀的年轻生命。
这大概是一切可被称之为“英雄”的人们曾面对的选择:小我还是大我。
最初可能是为了小我,等你走上追求梦想的道路,等你面对公众们充满渴望的期待,等你因未来的目标隐约可见而不舍放弃,只有选择大我了。
悲壮、孤独,但坚信努力的意义。
米尔克最终在1978年竞选成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以公开同性恋者身份当选的政府官员。
从政11个月期间,他推动旧金山实现对同性恋实现就业平等的法案,并领导同性恋者打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6号提案——禁止同性恋者担任教师等公众工作。
一个个奇迹在他手中实现,沉闷偏执的七十年代正逐渐被打破,所有出柜未出柜的同性恋者正在欢呼。
孰料一切戛然而止,米尔克的同僚丹·怀特在市政厅出人意料地将其枪杀,在此之前几分钟他刚刚枪杀了市长。
丹·怀特的动机到现在也没人搞清楚,有人说因为提案屡被否决政治前途暗淡,有人说他本人正是未出柜的同性恋者,承受不住来自于家庭、宗教和政治三方的压力。
搞笑的是律师为他辩护说,他是因为食用过多垃圾食品导致体内化学物质失衡而失手杀人,被公众嘲笑为“甜点辩护”。
丹·怀特仅被判了七年徒刑,判决宣布当天,旧金山聚集起三千多人游行暴动。
有记者采访暴动原因,一名参与者说:“告诉大家我们就是甜点吃多了。
” 年仅48岁的米尔克,推进美国同性恋合法的进程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他后来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百大英雄人物之一,更成为无数维护同性恋者权益的人景仰之偶像。
电影导演加斯·范·桑特也是其中之一,在米尔克三十年祭的2008年,他抱着尊敬的心情推出电影《米尔克》。
影片舍弃了他擅长的长镜头、迷幻和非主流,精彩地展现出米尔克四十岁以后的人生及七十年代的美国环境。
主演西恩·潘更是今年奥斯卡影帝的大热门,据说他的扮相与表现令认识米尔克的人以为米尔克借尸还魂。
《米尔克》于2008年10月底在美国上映,上映期间赶上奥巴马当选,又碰上加州最终通过了禁止同性恋合法婚姻的8号提案。
这三件事大体可以总结为一个主题:少数族群及其合法权益。
在号称最平等自由的美国,在光鲜现代的二十一世纪,少数族群似乎越来越被关注和维护。
然而那些从未享受过平等自由的人们还在苦苦奋斗,以其艰辛乃至悲壮的现实成为美国梦的巨大嘲讽。
从6号到8号提案,无数米尔克们整整走过三十年,而追逐梦想的历程还未显露出曙光。
恐怕被拖出来轰轰烈烈纪念的哈维·米尔克也要在九泉之下黯然心碎了。
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是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的20世纪百大英雄人物之一,他是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位公开以同性恋身份从政的政治家。
哈维亲手缔造了美国旧金山的卡斯特罗同性恋区,推动了七十年代的同性恋民权运动,他年仅48岁,在职位上被刺杀,身中五枪,震惊全国。
我搬来旧金山已经两年多,住在游人如织的海边小意大利,平日里并不常去同性恋们的大本营卡斯特罗街,身边亲朋也少有同性恋人士。
若不是为了旧金山这段传奇色彩的历史,为了Gus Van Sant这位我非常喜爱的导演,对政治家哈维.米尔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尽管知道是以冷静客观著称的Gus Van Sant作品,对这样的人物传记片还是有所担心的——担心角度偏颇,哈维.米尔克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勇士形象,政客一面被刻意忽略;担心这个人物脸谱化,过分宣扬他的死亡牺牲,过分煽情而失了历史的份量跟力度;担心剧情僵硬,走激励——成功——悲剧的套路,只面向同性恋人士,失去大众基础。
11月26日,在哈维.米尔克遇刺30周年之际,《米尔克》在旧金山独立“地标”影院提前点映。
购票的队伍排成长龙,基本三小时前便全部售罄。
我提前一个多钟头排在队伍中间等待进场,坐在影院地上,努力的想从刚散场出来的观众脸上看出些端倪,未果——这大概是好兆头,起码影片没有刻意赚人眼泪。
西恩.潘的出场对于并不很熟悉哈维.米尔克的我其实并无特别的震撼效果——之前听过一些拍摄花絮的描述,很多哈维.米尔克的旧识看到化好妆的西恩都几乎情绪崩溃,以为哈维还魂。
但西恩的表演确实一下子就抓住,甚至打动了我,就在影片开始不久表现哈维于纽约地铁站邂逅后来的情人斯科特.史密斯的当口。
西恩的表演有一种柔软和幽默在里面,近景镜头的角度也取得好,大多是侧面,目光的焦点集中在西恩笑起来后眼角与嘴角的纹路之上,这样略微女性化的笑意传达出一种私密的亲切感,从一开始,Gus Van Sant要刻画与表现的哈维,就是这样一种带有幽默感的个人化的形象,这倒也暗合了后来哈维竞选旧金山立法院下院议员的口号:哈维.米尔克对抗政治机器。
片中哈维的政治生涯和个人生活与他多次收到暗杀威胁后录制暗杀遗言的片段交错出现,通过遗言中哈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政治理念的剖析作为线索,来串联起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我最喜欢Gus Van Sant与剧本作者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点出哈维发生思想转变的小细节,比如哈维从简单的街区社团活动中意识到团结抗争的力量,对斯科特讲述自己对政治运动的看法,还有他在加州立法院下院竞选失败后,对手艾格诺斯教给哈维至关重要的一点——除了告诉选民你反对对抗什么之外,你所支持的究竟又是什么?
除了电影拍摄的这些片段,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镜头也交织其中,通过平实又顺畅的剪辑,行云流水般的穿插,既与影片既定的叙事节奏相融合,又营造出一种七十年代嬉皮风格的怀旧感触,着实精彩。
Gus Van Sant这位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在这部传记电影中几乎完全藏匿到了镜头后面,影片以叙事为主,展现个人情绪为辅,Gus标记性的长镜头故而凤毛麟角,仅在表现哈维竞选班子各自反应的一个环绕镜头中鲜露端倪,让人浅尝《迷幻公园》或者《大象》的熟稔风采。
他的冷静与克制让影片保持了难能可贵的中立地位,让哈维形象的塑造真实客观可信。
除了镜头语言的冷静与沉着,剧本作者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对刻画视角的选择对增强哈维的可信度也功不可没。
哈维.米尔克除了乐观开朗充满激情,善于演说鼓动群众之外,还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他作为政客的精明,甚至无情,在影片中都得到了相当篇幅的展现。
他不仅身体力行参加卡斯特罗区同性恋民众游行,带领并确保游行不演变为暴乱;他也很会使用政治手腕,当选为旧金山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后,让自己的同僚借助一次即将发生的暴乱,先一定程度上煽动群众的情绪,然后自己作为中间调解人的身份在媒体的聚光灯中出场缓解政府与民众的矛盾。
他虽然在根本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毫不退缩,但在处理与旧金山管理委员会委员丹.怀特的关系上却从狡猾的政治交易开始——影片对政治策略上的进退,竞选设计上的考量表述都很详尽,并没有刻意回避哈维政客的一面。
尽管身为政客,哈维.米尔克依然拥有震慑心魄的人格魅力——这一点我想要再次归功于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的视角与西恩无懈可击的表演。
哈维在一次一次的竞选挫败后从不气馁,这位草根出身“不知哪里冒出来”的民间政治活动家的着眼点不是单纯的“赢”或个人权益,他全部身心的实践着他所信仰的“宪法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他认为同性恋人士不能仅仅依靠自由派人士自上而下的施舍,而要勇敢 “出柜”,自下而上的斗争,相互扶持,壮大自己的声势,对一切歧视与不平等宣战。
尽管他的许多行为都离不开政治策略的影响与对媒体注意力的争取,但草根出身的他确实在任职期间切实为市民做出了实事。
在对抗1978年的加州第六号提案过程中,他一意孤行要深入加州最为保守的橘子县与六号提案的支持者,州长竞选人约翰.布莱格斯进行公开电视辩论;面对可能的失败,他沮丧焦虑,却依然心存希望——“我们必须给人们希望,希望更美好的人间,希望更美好的明天”。
在终于获选旧金山管理委员会委员后,他告诉自己的同性恋幕僚,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该穿最紧身的牛仔裤就穿”,西恩刻画此时的哈维笑容像孩子一样纯真,眼睛里有故意恶作剧的调皮可爱;在听完一场自己最喜欢的歌剧表演后,暗夜里哈维给旧爱斯科特打电话诉说衷情,目光中真情流露,泪光闪烁,又动人之极。
这样的哈维.米尔克,是一位非常立体真实的人物,他首先是一位富有激情乐观开朗的普通人,其次才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政治家,二者层次分明又相互渗透。
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导演Gus Van Sant一贯客观冷静的导演风格,但考虑到他本人也是同性恋,要说电影不表现他个人的政治倾向也是不现实的。
电影多次展现的同性恋游行镜头,还有展示哈维.米尔克在得知终于战胜加州六号提案后激动喜悦表情的细节,都显示出导演幕后对哈维.米尔克以及他领导的旧金山同性恋平权运动的尊重与支持。
但影片最令人欣慰的一点,是非常淡薄的说教意味,我想,这大概是源于主创人员对哈维.米尔克强烈人格魅力的信心与他所表达的“为人间缔造希望”理念的信仰。
除此之外,电影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同性恋民权运动之上,哈维的经历,他所带来的启示几乎适用于任何少数族裔或利益团体——权利不靠施舍,平等不分寡众。
电影在表现哈维领导民权运动对抗加州六号提案时只侧重了他们不眠不休的策划、努力,并没有给出为何能近乎“奇迹”般打败保守中坚势力的原因。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加州最近刚通过的2008年第八号提案,取消同性恋人士婚姻的法律效益。
确实,传记电影《米尔克》并不是鼓动同性恋人士再次团结起来的宣传片,也不能为具体的民权运动提供切实的细节参考;它最为重大的意义,便是真实又客观的展现了同性恋人权斗士哈维.米尔克的从政经历,他的信仰,他的斗争,他的希望。
是的,希望,三十年并未间断的希望。
我想起11月4日加州八号提案投票那天,我在旧金山城里滨海路上看到一位八号提案反对者,举着小小的“反对八号提案”的牌子孤独的站在路边,沉默而又执着的面对着大海跟过往的车辆,料峭海风里一动不动。
我开车过去,从反光镜里不住的看他的背影,一瞬间眼眶突然就湿润了,一个人能够为了自己的信仰孤独的奋斗着,不计较别人的眼光,也不管最后是不是终于有所回报,这世界上理想主义的火苗,就是这样一个人又一个人的传递下去啊,不气馁,不放弃,摔倒了,爬起来再战。
我想,这便是希望的全部意义吧。
《电影世界》2009年一月稿
电影[米尔克]的开始,1978年的某一天,穿戴整齐的哈维·米尔克正用录音机保存自己的遗言。
对同性恋权利的争取,使死亡跟他若即若离。
先前的黑片纪录片片断已经勾勒出当时的情况,同性恋被视作社会的异数,他们的聚会被警察打扰,突然出现的摄像机令他们颜面尽失。
米尔克可以说应时而生,以对自由和平等的信念支持,用合乎法律的方法去为自己和更多人争取空间、权利。
在他的喃喃自语之间,不断插入他的讲演片断,直到最后的真实影像,斯时他已经与市长一同遇刺身亡。
潘影帝带来的米尔克,能将同性恋者、温柔的爱人、渴望得到承认的社会活动者和狡诈的政客集于一身。
这个复杂的人物明白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勇敢到置死亡威胁于不顾,却总能记住自己的热情所在,借此保留最后一线勇气。
最后他并没有直接因自己的事业而死,却被不明不白的政治斗争而吞噬,这真说不上是幸运还是不幸。
[米尔克]与桑特的第一部影片[邪恶的夜晚]非常相像,以轻盈和不羁的方式去纪录一段悲喜交加的经历,无处不充溢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旧金山的卡斯特罗街为米尔克提供了一个较宽松的所在,事实上,社会边缘人群如同性恋者、嬉皮士的大量涌入早已经令世居此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后裔困扰不堪。
米尔克凭着不枉费人生的冲动,以及爱人和朋友的支持成为“卡斯特罗街市长”,进而试图参与政治活动,竞选市监察员(supervisor)。
此时,尽管并非本意,同性恋者对警察的反抗往往演变成暴力冲突。
在米尔克的努力下,凭着对平等的坚信,边缘人群的反抗终于逐渐演化成有组织的和平方式。
米尔克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政治中少不了尔虞我诈、背叛和讹诈,从他决心以“机器中的一员”身份去争取同性恋者权益时,其结局就已经注定。
米尔克绝非完人,重要的是清楚自己之所欲,并尽量的义无反顾。
在影片里,Don White最后的杀人似乎是“无因的反抗”。
事业、家庭和信仰的危机,都不足以完满地解释他的极端行为。
他和米尔克的关系亦敌亦友,同性恋者的成功和米尔克的“背叛”,与深存于心的偏见混合、发酵,似乎都是悲剧的催化剂。
尽管有纪录片[哈维·米尔克的时代]珠玉在前,眼下的传记电影[米尔克]仍然值得关注。
大量纪录片片断和新闻报导的加入,使本片“真假莫辨”,这一点跟[二十四城记]异曲同工。
这个米尔克游走在“真假”之间,不致于因为其事业被神化,也不会因为纯粹的个人视角而流于自怨自艾。
“事实”与表演的切换,保留了一份思考的空间。
作为出柜政治家,米尔克成为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象征。
他的劲敌,保守派歌手Anita Bryant仍然不遗余力地伸张“上帝旨意”,打压同性恋者权利。
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当年她大力推广的各种歧视同性恋者法案正在逐渐受到淘汰。
譬如影片中着重指出的Dade郡,在1998年终于否定掉了歧视同性恋者的法案。
造化弄人,B老师在1980年经历了婚姻失败,乃正统基督徒的奇耻大辱,也结结实实地受到了启示。
真是黑夜给了她黑色的眼睛,在生活陷于困顿后,她的女性意识大为觉醒,开始关注女性问题。
同样悲剧的是,Bryant最后几乎一事无成,还陷于破产的窘境,政治活动到底把她也给毁掉了。
现在她一心做慈善,对从前的姿态也有悔意,可是似乎对同性恋还是无甚好感。
实际早在1977年(米尔克遇刺以前),B老师就在衣阿华州府Des Moines被同性恋活动者盖脸赏了一个水果派,予以表彰。
影片里没有这段,不过米尔克和爱人Scott倒是有类似的戏谑。
社会该如何保障文化多元,如何推进公平,如何认识歧视,都是应当善加考虑的问题。
话说回来,如果公众人物能多被苹果派之类好吃好玩的东西“表彰”,倒也是个好的开始。
如果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下来,回去想想自己究竟哪里做的不妥贴,那就再好不过。
PS:在我们国家,即使同性恋已经不复作为刑事罪,想想当年王小波、李银河夫妇试图研究同性恋时,受到的压力,也不怎么能乐观起来。
再想想今天的“绿霸”,听说在违禁选项里也有同性恋这一项,就大体可以猜出“庙堂”的态度了。
这期《南方周末》A6版有关于出柜大学生的报道,值得一看,好歹能乐观一点。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1962110/
正當香港社會出現了家暴條例和淫審修定的時候,這部電影在香港上映了,就在這個時代中,70年代的美國有點像現在的香港。
有人默默地發起抗爭,對宗教霸權展開了關注,對同志也有了關心。
去年的12月13日,香港終於有了第一屆的同志驕傲日,比起西方國家我們足足慢了的是三十年。
最近在看新一季度的The Amazing Race,當中有一對同志父子。
父親出櫃了25年,兩仔爺出現在電視上,可以反映到美國社會的多元共融。
我想起了早幾季也有一對女同志是神職人員,相比在香港同志要現身的確有點難度。
家庭無疑是個最大的問題,同學和社會的目光都避不開。
同志身份仍然在衣櫃,同志組織希望會員出櫃,對自己的身份進行審視和認同。
無論如何也好,向不向人出櫃也是個人的事,最重要是對自己的身份進行了認同。
同性戀不是病,也不會破壞家庭結構,最近的家暴條例指出了婚姻和家庭的構成,有點兒忽略了家庭的多元性,除了是同志家庭外,單親家庭,獨居老人家庭,囚犯家庭也得不到一點的注視。
有人指出這樣會為同性婚姻開路,其實香港比西方國家遲了發展這三十年,暫時同性婚姻也只是一個希望,短時間內也沒可能達到。
看看周邊的台灣地區,別人有保障同性同居者的法例,為何香港辦不到?70年代的美國社會和現在的社會雖然也有福音派的基督徙,也對同志作出了抨擊,但美國社會仍然有保障同志的法例,某些州份也有同性婚姻。
Harvey Milk帶領同志的事蹟老實講很值得香港的一班同運人士的借鏡,同時也喚醒了大眾對小眾的關注,同志也有人權而不會輕易給人剝削,要知道Gay is EVERYWHERE,不可看少同志的力量。
Harvey的故事帶給了人的希望,也帶出了只要有夢想,要犧牲,經過磨練就會達成。
儘管結局是多麼的可悲,在1976年Anita Bryant提出Anti-gay movement,到之後要提出辭退在學校任職的同志教師和教工,同性戀者攣童和造成人獸交。
有點像香港的蘇穎智牧師提出的會造成性奴和養鴨一族。
可以看出這群人的智慧到底去到了一個怎樣的地步,當中令人擔憂,正如香港女同盟會的Connie Chan陳文慧小姐在看完Milk之後所講MILK談的不是一個人, 不止是一個人, 那套電影在說著的, 是一場movement。
香港需要的也許是一場這樣的革命,我們活著也就是需要勇氣。
給生命希望,讓生命活得精彩。
Harvey Milk,謝謝你給我們看到這份勇氣。
入山的路比想象中的崎岖了些,负担比我预期的要大。
歇个脚,听一下空气进入肺,再上路。
谁不是如此,就是禁果才要尝。
人人都是贱皮子。
道行不够的僧人一般选择长途跋涉,功德圆满的道长都喜欢放干冰,以制造烟雾飘渺的身价。
悟道得多是长者,年少看开的多半也都夭折了。
于是,苦海也好,歧途也好总比黄泉路来得轻巧。
我是容易被冒犯的,自己给自己下的套,哪有不中招?
我们该不该暴动呢?
若不是先把自己当作怪物,镜子里又怎会出现哥斯拉。
身份尴尬的人,总是在一筹莫展时流露出稀缺的美。
好比那个桃。
究竟该到大街上去摇旗呐喊呢,还是待在家你侬我侬的好?
招摇的容易撞骗,沉默的长夜难熬,没有适中的妥当,岁月静好。
我一路回返,就无人知晓。
每一天,需要说多少的假言,才能保得住一刻的素颜。
这个世界,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
牛奶,你的问题还不够多吗!
原本写在博客里的小情绪,算是充数的评论吧。
实话实说,片子不错,但没想象中那么好,要是把同志换成宅男或者待业青年,我保证看得飙泪拍巴掌叫好,而同志这个群体离我的生活太远,满大街也抓不着一个,倒是听个朋友说过,他爸是当警察的,前些年胜利公园里有个厕所,很有点名堂,他爸在里面逮到过不少人,连踢带打的,也顾不上冲天的臭气,战果辉煌,现在已经做到局长了,朋友说他也是才知道,闹半天王小波的《东宫西宫》不是胡编的啊,八成他爹以前看他年纪小不知好歹,怕一好奇也跑到那厕所溜达玩,被某个痴汉晃着下体拉下水,现在看儿子老大不小,又是娶了媳妇的人,茅坑诱惑也不好使了,就把当年那点事儿讲了出来。
我说这个是想讲大部分根红苗正的四有青年,连皮包都没割过,对同志这回事的了解基本只能来自文艺作品,像我这种八零后的,王小波和方刚是最早那拨,都瞪大了眼珠子看,心想我操还有这事吗?
然后是关锦鹏的北京故事,从文字到画面,两个大老爷们又抱又亲挺来劲的,到了李安那部出来已经不太当回事了,跟男女那事没什么两样,就是爱呗。
不过说归说,现实里还是很少见,反正我是没认识谁真承认自己是同志的,当然咱档次也不够,不认识那个层次的人,大学时倒是怀疑过一次,班里有两个男的,都戴个眼镜,长得精瘦,衣服穿在身上轻飘飘的,像两个老道。
本来好大个教室,别人都乐意往女生身边坐,坐不到的准垂头丧气,就那俩人,成天坐在一起,疯啊闹啊,快乐得跟罗马假日似的,要是天热,又恰逢其中一个趴桌睡觉,另一个就拿本大书在旁边为其扇风,不知道的还以为人快不行了。
大家都传说曾见过一个坐在另一个腿上喂东西吃,讲的人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听的人眼冒金光暗攥掌心,那架势跟在公车上见到小偷差不多。
到毕业所有人各分东西,我到底也没弄准他俩到底是不是,唯一能确定的只有他俩彼此之间的称呼,一个叫另一个小变态,另一个叫这一个小损样,光瞧这自嘲精神就知道俩人挺配的。
哦,对了,还有一个,谈不上认识,也谈不上不认识,我老婆有个闺蜜,闺蜜也有个闺蜜,是个男的,精瘦,会跳舞,据说大学上的北影,但凡同学聚会,必在人齐后悄然摸出手机来,以迅雷之势突然对着听筒扯嗓子大喊,三宝吗?
最近忙啥呢?
或者,韩红的经纪人吗?
我这里信号不好你慢点说。
总之就是这么一号人物,后来跟一男的在国外成婚,据说家有洋房汽车,田亩千顷,婚后生活和谐美满,唯一的委屈来自婆婆,吵架后跟闺蜜诉苦:我一大男的,跟我来劲,骂不死她。
话又扯远了,再次声明,我对同志这回事一点都不了解,比如我到现在还弄不清楚这回事的具体流程,比如说fire in the hole的那个hole究竟指哪里,顺序是采用轮换制还是代议制,怎样才能使双方同时到达灵肉合一等等。
人对始终无法了解的事物往往产生两种态度,一种是鄙夷,另一种是敬畏,我绝对属于后者。
估计等我说到这部电影您等得黄花菜都凉了,那么我不妨再说点题外话,就是关于西恩潘的,关于他,别人说得已经够多了,叫我印象最深刻的倒是那部不着调的《热带惊雷》,里面没他,但有个黑人,细节记不清了,只记得黑人说,为什么演傻子的西恩潘得不到影帝,而同样演傻子的霍夫曼和汉克斯却得到了,原因何在呢?
因为后两者演的傻子都不是真傻,一个会算题,一个是天才,而西恩潘演的傻子呢,我操的呦,那是真正的傻子,纯粹一无所长傻透了腔的大傻子,没人会叫真正的大傻子得影帝。
这么说来,演得太像太深入倒也不是好事,于是这次西恩潘学了乖,演得不仅很像一位同志,而且很像位会搞政治的同志,同志里他是最会搞政治的,政客里面他又是当时唯一的同志,左右逢源,想不获奖都难,果然奥斯卡的评委开恩,终获影帝殊荣,所以我们说,不想搞政治的同志不是好西恩潘。
说到电影,既然重点不是在猎奇上,既没有枯柴烈火般的打真军也没风光绚丽的大自然,我们就只能将目光放到故事和演员本身,演员已经说了,没挑的,但这故事,怎么说呢,有人总结得不错,关于同志界的马丁路德金,这话听着是好听,但再听就不太对味,就像主持界的刘翔和手机中的战斗机,怎么听着有点山寨版的意思,有这时间咱还是支持下正宗的好不好?
当然我说这个并不是说米尔克有模仿复制的意思,但关于一个不被公正对待的弱势群体,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获得公正对待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先说近的,今年的《换婴疑云》就算一个,远的就更多了,《深海长眠》算吧,《X战警》算吧,《铁案悬谜》也算吧,《十二怒汉》是更是了,电视剧我都不敢提,《西部风云》,《死木》,《约翰亚当斯》……这个是同性恋的,那个是安乐死的,黑人的,死刑的,印第安人的,贫瘠西部的,居然还有变种人的,所说的话题归结起来只有一个,美国人是如何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才完善了自己的民主与法制,原本一艘破烂不堪的巨轮,是如何由一次次修补而变成豪华游轮的,其实这些影片完全可以作为系列片汇总在一个大标题的下方,那就是《完美国的前世今生》,也可以叫《美利坚是如何炼成的》。
不知道是多年西学东渐养成的习惯,还是文艺青年们固有的敏锐嗅觉,但凡这类影片的评论之中,往往有大量的话题是这样开始的,“我们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这样的人”,“要是这事搬到了中国该怎样”,诸如此类的比比皆是,这固然在一方面体现出很多人对现有某些状况的忧虑和率先的觉醒,但物以稀为贵,东西一多,却也呈现出废话练习和老生常谈的疲态,这使我禁不住要像小沈阳一样问一句,为什么呢?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妈是位文艺老年,看起电视目光如炬,训起我来才思敏捷,她和我爸最爱看央视的一档节目,叫《我们》,这节目总弄些事业有成还特能说的人上去,比如俞敏洪,我妈拿他当榜样说事,还有最近的范增,挺矍铄个老头,我妈打电话来说,看看人家,真乃神人也。
被催得没办法就跟着看了几期,老头不错,博闻强识,整部《离骚》竟然能一字不差背下来,人精啥样他啥样。
不过看来看去我发现个问题,比如拎出副画来,范增说这画好,怎么个好法,你看那意境,一看就是好。
这就把我给闹糊涂了,他口口声声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世界无双,这话我没意见,可能说得明白点不,比如线条用墨布局谋篇的讲究上去,别归根结底就整到意境修为上去,那玩意再深也是没法学的,说来说去就成了炫耀,你看我这修为多深,跟千年老妖似的,这东西是没捷径可走的,想赶上我?
回家修炼去吧。
我说这个是想说,咱东方的好多事情,跟西方完全就是两码事,都说文化决定论,都说江南为枳,江北为橘,同样一个东西,从西弄到东来,还真就成了两个样,任凭你天经地义还是普世价值,都脱离不了这个规律。
西方人爱较真,啥都跟铸台阶似的,这个理论,那个原理,条条框框先定好了,一级一级从下至上有条不紊,中国人爱跳高,你能跳多高跳多高,但没有台阶,原地起跳,全看你个人的修为,所以西方的高楼十八世纪就已经造挺高了,中国跳了几千年终于在清末撞上了房梁,这情况是历史环境决定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的。
就拿同性恋这个事来说吧,搁咱中国真就算不上什么大事,只要你别大张旗鼓地弄,喊声震天地搞,火再旺也等回自己家烧,那么没人管你这事,爱咋玩咋玩,顶多背后开你几句玩笑,调侃两句,时间长了没准还把你当另类供起来掏心窝子,爹妈时间一长也认了,只要别领家来眼不见心不烦,绝对不会像西方那样打着宗教的旗号来声讨你,跟十字军似的动不动拿《圣经》来说事,驱逐你,歧视你,有事没事用千斤顶扁你。
咱祖宗的经典里就没留过这方面的,都说咱中国是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几千年下来啥样的没见过,信活佛的还是不吃猪肉的,连孟获那样的都包容进来了,绝对不差你这一盘菜。
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马丁路德金,为什么出不了米尔克,其实有的是,可能一个月就出一个,不过最终都在人民内部自生自灭了。
咱们自古讲究的方式跟西方不一样,咱们从来就讲究意境,讲究修为,讲究不把事情讲破,讲究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
很多事情,比如那个意识形态,比如黑猫白猫啥的,到底怎么回事大家心里都有数,但就是没人说破,大家也就搁在心里该咋做咋做,只要过得好,其它那些就都成了无关紧要的浮云。
同性恋也是一样,别管你在哪个圈子里,演戏的还是公关的,男的还是女的,没人吃饱了撑的耽误你发展,你爱同居爱结婚爱领养都是你们自己的事,怎么乐呵怎么来,这时候谁要是偏跳出来站大院门口偏要争个是非曲直,偏要弄个合法执照,别说人民,就连好多同志们自己都不乐意,要学米尔克是吧,舒坦日子过够了是吧,没事找事呢是吧,你不说没人管你,这一说成众矢之的了,悠哉生活没了,不想出柜也得出柜了,你叫爹妈怎么在人前抬得起头?
你叫城管怎么闲得下来?
你叫同事们怎么跟你打成一片?
最主要的,要是同性恋地位提高了,有法可依了,我们农民工兄弟怎么办,下岗职工怎么办,待业青年怎么办,你有一个梦想,我也一个梦想,都有一个梦想,醒着的人咋整。
先这么着吧,赵老师说了,凑合着过吧,还能离咋地?
我们在捍卫我们的生活 ——————————————————《米尔克》 所传达的东西非常的多。
所以用一两篇文章要讲清楚这个电影是不容易的,也是我的语言组织能力达不到的。
所以我第一时间看完电影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发表评论。
当看到米克对丹·怀特说(我经历过4段感情,其中有3个男朋友为我自杀过,因为我的错,因为我把他们悄悄地藏着,因为我不敢出柜,我的软弱。
) 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安俊耀是一个gay,外表很man,很俊朗,很刚毅。
常人从他的外表根本看不出来他是gay,大学毕业之后就在社会上闯荡事业,最后自己开了公司,但是他一直没有出柜,对自己的父母,朋友,同事,同学,他统统都是以异性恋的公众形象出现的。
但是在 个人私人空间里,他确实是gay,而且有一个爱人男友杨光。
两个男人是秘密同居的。
两人在家里经常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和鼻青脸肿是家常便饭,家里可以摔的东西全毁了,每次打架就砸,什么碗,碟,盘子,玻璃,烟灰缸。
为了什么打架呢?
就是因为安俊耀一直把杨光藏起来。
安俊耀,自己不出柜,也不准杨光出柜,也不公开两人的恋爱关系。
可是安俊耀有什么朋友聚会,同学聚会从来不带杨光一起去,但是杨光很想去,很想接触安俊耀的朋友圈子。
有时候,一大帮同学要来安俊耀家聚会打牌,安俊耀要杨光暂时搬出去,回避一下,可想而知, 杨光认为安俊耀的这种方式太极端了,很受不了。。
杨光非常质疑安俊耀到底对自己是不是真心的,是不是,将来要把自己甩开,和女人结婚,自己到底算什么,男朋友如此在乎外界的看法,如此害怕外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如此害怕外人知道两人的关系。
杨光其实也是一个不张扬的人,也低调,但是长期这样压抑,简直崩溃了,不想再过这种偷偷摸摸的生活,杨光很想放弃这段感情,可是内心里他真的离不开安俊耀,很爱很爱俊耀。
杨光很痛苦,为了安俊耀无休止的吵架,多次自杀,吃过安眠药, 最后杨光割腕,爱情死在一片血泊中。
——————————————————————————在中国大陆同志群体中,像安俊耀这种(伪直男)很多,他们大多最后都会和女人结婚,走入异性恋婚姻。
同志感情是(伪直男)负担不起的责任,过不起的生活方式。
“伪直男”会有很多借口, 不出柜的借口,辜负的借口,伤害爱人的借口。
很多“伪直男”过得很心安理得,他们大部分是可以接受女人的那一方,所以,他们抛弃自己玩弄过的感情,摇身一变,成了直男。
米克 就有点类似安俊耀,40岁之前都是一个(没有出柜的同志)在保险公司上班。
他认为被纽约警察认出是同志就会丢了饭碗。
当你公开自己的身份要受到歧视,但是,米克私底下应该没有安俊耀这种“伪直男”的矫情,要走入异性恋婚姻的企图。
但是就是这样,米克的3个男友都还是要自杀。
我认为, 米克对自己3个男友的负罪感是促使他出柜的一部分原因。
是促使他要改变的一部分原因。
很多异性恋朋友认为同志群体去争取《同性恋婚姻法》是荒唐的,甚至有一些同志群体内部的gay,也提出(就算中国通过了《同性恋婚姻法》,要真正去结婚的同志会有几个?
)我立刻驳斥, 《同性恋婚姻法》颁布的意义不在于(结婚的同志会有几个),而是能够证明同性恋生活方式也可以像异性恋一样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我一直非常支持《同性恋婚姻法》的颁布,因为,《同性恋婚姻法》的颁布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中国的大环境,那怕,中国的大环境稍微改善一点,这是绝对的。
不是天生的自我暴露狂,不是天生的的政治狂人,只是在捍卫我们的生活,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只是保护自己的爱人不受到伤害。
只是给需要希望活下去的人们希望。
美好的环境和生活需要开路先锋,而不是坐等现成。
你愿意做开路先锋吗?
为同志群体开辟一条宽广大道。
很感谢我的文字发出以来,已经有了楼下11位陌生网友支持 。
我很感动。
有了10以上回复者,我就要出来回复了,——————————————————————《米克传》这部电影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同志群体,《同性恋婚姻法》在任何一个国家的颁布,它的受益者都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同志群体。
1978年,美国同志领袖遇刺身亡,已经30年了,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中国全国上下都在庆祝,这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美国的《反对同志结婚法案》就是(8号提案)却在30年后得到了通过,这让每一个同志,让每一个有良知和理解力的朋友感到寒心,(8号提案)在美国的通过,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倒退,进步历史的倒退,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不仅要问,千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把 同志群体 排斥在 婚姻体制之外?
为什么你们要把同志群体逼到绝路?
逼到无路可走?
同志群体的安定幸福 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健康。
你们不让同志群体拥有结婚权,难道你们要把同志群体推向异性婚姻?
让一个gay 和一个异性恋女子结婚?
让一个lesbian和一个异性恋男子结婚?
伤害是双方的,同志群体和异性群体两方都是受害者。
或许,你们渴望看到 一个孤独终老的同志,(永不结婚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成为笑柄,面对来自家庭,父母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充满愧疚,罪恶感的走完抬不起头的惶恐的一生),这是不是太残忍了?
人类的良知和仁爱去哪里了?
附加最新新闻【阿根廷成为全球第10个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国家】 2010年7月15日早晨,阿根廷参议院通过法案,阿根廷成拉美地区第一个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国家。
经过议员们一天的激烈辩论后,承认同性婚姻的法案在参议院以33票赞成、27票反对的结果获得通过。
从7月14日开始的辩论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期间每一位议员都作了发言。
阿根廷的电视台实况播出了参议院就同性婚姻法案辩论和投票的过程。
根据有关法案,阿根廷法律中把婚姻关系限定在一男一女之间、以及把婚姻双方仅称为“丈夫”和“妻子”的条文将被修改,任何符合申请条件的两个人都可登记结婚,不论双方性别。
法案给予同性恋婚姻与异性婚姻平等的法律权利和地位,也允许同性恋配偶领养孩子。
此前阿根廷由于保守派和天主教会团体强烈反对同性恋婚姻, 阿根廷曾爆发了6万人的大游行,呼吁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太厉害了,有勇气的 6万阿根廷人,热烈鼓掌欢呼) 同性恋团体早已在首都布宜诺斯艾丽斯合法存在,墨西哥、巴西也允许同性婚姻,哥伦比亚也通过法律允许同性恋伴侣拥有合法的继承权等。
但阿根廷全是整个拉美地区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并赋予了同性恋者与普通人一样的权利,如收养儿童、继承财产等。
阿根廷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
西班牙《国家报》称:“阿根廷91%的人口都是天主教徒,却成为拉美地区首个、全世界第10个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国家。
”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消息称:“阿根廷总统挺过了数周来激烈的言辞的考验和天主教会的压力。
” 智利圣地亚哥的《信使报》表示:“阿根廷就同性恋婚姻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
” 巴西《圣保罗页报》称:“阿根廷参议院承认同性婚姻合法,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
” 全世界现在一共有10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 他们是(合法的先后顺序) 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挪威、瑞典、葡萄牙和冰岛先后实现了同性恋婚姻合法。
第10个是阿根廷。
热闹的欢庆,胜利的时刻
我可能比较害羞,可能内向,可能幽默大方,可能沉默寡言。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是gay么?
我不清楚。
我可能会怀疑我身边的朋友,可能会一眼看穿某人的心思,可能我可能知悉万物的轨迹。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是gay么?
我不清楚。
我知道的是,或许,我会用另外一种眼光看这个世界,我会异于“常人”,我会拥有别人没有的特质,我或许会唱不一样的旋律,或许会舞不同的舞蹈,或许因为我是gay。
可这又怎样。
我是gay,我或许试图隐藏过这一点,也或许在某个时刻急切地想与人分享我的生活,我说不定会想大声地冲着街道嚷嚷,我是个gay,我是同性恋,我爱我身边的男人。
我说不定会质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已久的美它究竟是不是美,我或许会自问那些异性的爱究竟算不算爱,我也有可能会觉得我究竟是不是个应该存在的人,我与身边所有的“正常人”差别何处,我与这世界运转的规则有何不符。
可是,我既然认定了我是个gay,我就要好好做一个同性恋者。
这不是职业不是称号不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巧克力棒,这是我的生活,也是我生存下去的依靠。
说不定那些草地应该是蓝色的,说不定这片天空是紫色的,说不定花朵儿应该散发着朱古力的味道,说不定所有的姑娘其实应该是短头发。
若我为gay,我则要走一遭自己的生活,我有理由也有准备去无视那些他人奇异的目光,我也有理由因为不被承认而感到愤怒。
我有激情我有信仰我有我自己应该享有的自尊。
其实我想说的是,若我为gay,我应该和所有的异性恋一样,拥有我独有的生活,即使你们没有,我也要有。
http://polarbear.ycool.com/post.3137220.html雖然網路上已有眾多影評文字,雖然尚未脫離午夜場後的情緒,雖然還有很多東西仍寄予未來,還是想記下些什麼。
這部由 Gus Van Sant 執導的電影,聚焦於美國第一位公開出櫃的議員 Harvey Milk (1930-1978) 生前最精彩的十年,也是美國同志運動史最激昂的一段。
不論選角或故事內容,都盡量貼近真實,導演的節奏明快、敘述有條理,是一部十分成功的傳記式電影,不論從同志、政治、社會等社科或人文面向來看,都是個豐富多汁的文本。
「我需要改變。
四十歲了,還沒做過一件自己覺得驕傲的事」,影片一開頭,Milk說著。
其實Milk本人一直是個工作表現不錯、卻不滿於既定生活的人,在從紐約一路浪蕩到加州的Castro Street之前,也曾在德州生活過。
六、七0年代的美國是個對同志頗為高壓的年代,影片中警察大肆在同志酒吧逮捕、毆打同志,同志們時常得隨身攜帶哨子自保互助,更別提口交仍屬於犯罪,被發現是同志的人會被房東驅逐,於是許多同志們在公園與街頭尋找撫慰。
70年代舊金山的 Eureka Valley就在 Market Street 與 Castro Street 的交接附近,有其獨特的城市生態,附近居民多是愛爾蘭天主教徒與藍領階級,爾後政策關係,開始吸引羅馬天主教的中產階級前來,同時許多被海軍強迫退伍的同性戀士兵,也選擇遠離家鄉、留在這座港灣城市(逃離故鄉、前往大城市也是許多同志無得選擇的生命歷程之一)。
逐漸地,Castro St. 成為同志聚居社區。
Harvey選擇在這裡和小他18歲的另一半 Scott 落腳,開起一家照相館,那時為了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他們都留著馬尾長髮、蓄著落腮鬍,過著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
可以說整個七0年代美國風起雲湧的反越戰、嬉皮、對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反動,都在孕育著高壓底下同志運動的能量。
即便是同志聚集區,Castro St. 不論明暗、層出不窮對同志的暴力、威脅,最終讓Harvey決定從街頭起家、登記參選,而他一直也有一幫以照相館客廳為根據地的好朋友與軍師團。
弱勢族群在多數暴力明顯的民主政治之中,是很辛苦的。
數不清的失敗積累,最終在稍微有利的遊戲規則底下與同志們的強力團結動員,Harvey終於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公開出櫃的同志議員。
這段從政之路可說頗為真實地刻畫了美國政治運作的模式:一方面Harvey有非常實際的政策頭腦,推動、拉攏老人、藍領階級、同志等特定族群的選票;同時在媒體方面,也積極爭取宣傳效果、形成輿論壓力,就像早年他堅持參選的目的:失敗了並不重要,重點是同志的出現與表態。
此外,辯論時,Harvey的口舌頭腦也非常靈活、清楚,他曾說:作為一個同志議員,每項反歧視、爭權益的法案,對他而言都不僅僅只是個議題或為政治生涯鋪路而已。
一生中他有過四段感情,前三位都因為他的不敢出櫃而差點自殺,同志議員的身分對他而言更像是生命的掙扎與奮鬥。
當年以宗教與中產階級為首的保守勢力,力量非常強大,他們提案要開除有同志傾向與直同志的教師,避免小孩受到「污染」(此處Harvey駁之以自己為何未受到異性戀的「污染」,非常精彩!
);同時也反對同志在職場所享有的平等權法案。
很多切身的工作權、生存權等議題,如今看來,那些侵犯與歧視都非常可笑;但前不久美國第八法案的通過、對同志婚姻的否決,以及宗教等保守團體再度以信仰與家庭核心價值為訴求的強力動員與反對,同當年的場景根本如出一轍。
但在美國的環境脈絡裡,正因為高壓施暴與個人的受苦,讓他們團結起來,在街頭與體制內去反抗、鬥爭,一步一步地捍衛、爭取權益。
這也是Harvey最特出的一點:他打破了長久以來同志以壓抑來換取同右派政客的合作,只為求得一點保障。
他鼓勵大家站出來、勇於出櫃,讓每個人都看見生活中真實的同志樣貌,藉此去獲得同理心的理解,同時也讓同志社群自身看見同伴與希望。
這裡也能看出美國民主政治值得稱道之處。
作為一種制度,雖然它不是放諸四海皆能運轉得宜的良方,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與社會難題,但至少在美國這塊土地上,它的確保有一份對國家憲政傳統驕傲的信念,同時也允許個人透過法律、政治、媒體與街頭等不同管道、力量的相互制衡、衝突中間,讓世俗的價值與理性得到發揮。
個人奮鬥的價值與意義一直是美國這個自詡自由派的國家,最為讚賞與鼓勵發揚到極致的,而我們也可以看見,一個突出的個人英雄,以及當每個個體都能自覺自省地行動時,所帶動的社會效應是多麼巨大。
當然,高處不勝寒,做為英雄的Harvey也有他自己的犧牲與割捨,不論是個人的感情,或時常暴露於被暗殺的危險之中。
但或許當他搬到 Castro St.,預備好轉變與有所作為時,他就已經決心奉獻自己的生命與生活,為這個社群,盡力做好。
總之,看完這部電影,有非常多感觸無法言說、深深在心中的悸動。
一方面是作為同志運動前哨站的美國,對比於亞洲的同志運動,不同的國情、時空,會有不一樣的策略應對,雖然最終想爭取的平權目的是一樣的。
這方面,亞洲的同志運動還有很多功課得做。
另外,既然Harvey都能在四十歲之後才開始如此勇敢又豐富的人生,我們似乎也無須太早將自己的生命生活塞入一條蒼白無趣的公式;有些種籽既被播撒於心,何妨等待一點歲月的澆灌。
就像我過去常說的,我們最終都會走向自己心底的樣子,不論如何,stick to what you love and feel, truly and deeply in the heart. ※延伸閱讀:奧斯卡頒獎典禮中,這部電影獲得最佳改編劇本 Dustin Lance Black 和影帝 Sean Penn 的得獎感言 (英文全文與視頻;中文翻譯)。
※Marvin Gaye, What's Going On, in "Motown's Greatest Hits". Originally released in "What's Going On", 1971.自從看了雷旋訪問方大同的報導,最近迷上Marvin Gaye的音樂。
"What's Going On"是他入行十年後開始擔當製作人的經典專輯,他開始能自由地去說、去唱自己的話。
在這張專輯裡,Marvin Gaye碰觸了許多當時 soul music 所缺乏的嚴肅議題:城市經濟的衰頹、軍事行動的侵略、警察暴力、失業與貧窮等等。
裡面最經典的歌詞就是:「只有愛能征服憎恨,讓我們去找出一條新路,把愛帶到這裡來吧。
」但願我們都能以如許信念,去完成更多事。
Mother, motherThere's too many of you cryingBrother, brother, brotherThere's far too many of you dying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To bring some lovin' here today - YaFather, fatherWe don't need to escalateYou see, war is not the answerFor only love can conquer hate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To bring some lovin' here todayPicket lines and picket signsDon't punish me with brutalityTalk to me, so you can seeOh, what's going onWhat's going onYa, what's going onAh, what's going onIn the mean timeRight on, babyRight onRight onFather, father, everybody thinks we're wrongOh, but who are they to judge usSimply because our hair is longOh, 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To bring some understanding here todayOhPicket lines and picket signsDon't punish me with brutalityTalk to meSo you can seeWhat's going onYa, what's going onTell me what's going onI'll tell you what's going on - UhRight on babyRight on baby
在达到政治正确的道路上却充满了程序不正义。我觉得同性恋平权的片子最好的还是《费城故事》,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通过一个小样本统计量我推断出我不喜欢西恩潘的表演。@中国电影资料馆 @2011-07-15 21:37:22
My name is Harvey Milk, and I'm here to recruit you!
一個英雄一般的政治家。是他給了世人以希望。
讨厌肖恩潘的大鼻子和他演的一干文艺片
于我个人而言,只能接受隐蔽文艺的gay片,过于热烈与开放只会让我产生生理厌恶。
肖恩潘神演技。
我知道,生活不能单靠希望,但没有了希望,生命将毫无意义。不单同性恋,所有人如是。
额……
困顿
同性恋是相对的称呼,把异性恋斗争去了又怎么样 奥斯卡是看面子的
可惜可惜,死在了政治洪流里,而不是自己效忠的同性恋事业里。影片只做到了纪念,启示意义弱了。
总之不是很喜欢
潘演得很好,只是不喜欢这类电影
政治色彩,坚持看
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让我缴枪认输无法抗拒的名词是,自由。如果一定要问还有没有的话,我会补充,James Franco。
我似乎很少看传记片。
演员长的太贱了。
最完整的同性恋电影
OMG,太有力量太有煽动性了
無論你支持與否,你都絕不能否認這個人對現在世界的改變做出的貢獻...同時需要說,西恩.潘是美國現在最好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