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很好,改编成电影,很生活,也很无奈,很真实。
但是,电影拍得不怎么好,只是平实的叙述了一个故事,也就是真实而已,没有带入感,没有同理心,没有更多的反思,没有应有的认同。
故事不错,演员都表现得挺好,但是整个电影缺少魅力。
毕竟是新导演,功力不够,整个影片仅仅是叙事,没有激起观影者的共鸣。
有点可惜原著,电影完全可以更好。
看完《一句顶一万句》,我问了男友两个问题:如果婚姻十年过后,发现对方疑似出轨,你会选择原谅吗?
你觉得婚姻十年过后,我们还会像现在一样有无数的话可讲吗?
我问这些问题并非对将来没有信心,而是近几年,着实见证了身边许多如影片所讲的故事,关于婚姻维系上的诸多不易。
其中的焦点集中在「共同语言」。
往雅了讲叫“价值观一致”,往俗了讲,就是影片里说的,有话聊。
婚姻里“有话可聊”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正如片中姐姐所讲,年轻时轰轰烈烈,为爱情飞蛾扑火,可怕的是,死亡没能如约而至,活得却很苟延残喘。
于是到头来,不过是想找个可以说话的人。
可却在将就之后发现,原来这个可以陪着说话的人,也不是谁都可以。
这片子讲的故事实在似曾相识,我们谁没遇上过周围的哪个邻里朋友结了婚却出了轨或是莫名头顶了大草原,然后被街坊邻居劝了,为了孩子忍了吧,结婚都这么久了不容易,你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孩子可怎么过啊云云……也有壮士断腕果真离了婚奔着另一头去的,但也有这边儿离了那边儿没离成,两边儿都离成了过的也不幸福种种案例。
说到这儿不禁想起前阵子大火的剧集《我的前半生》,且不论毁三观的剧情设定,单说雷佳音饰演的前夫哥,他在两次婚姻中的不幸,其实是大多数家庭的常态。
日子过得久了,总会出现裂痕与摩擦。
谁没吵过架,谁没遇到过觉得眼前之人如此陌生再也无法共处一室的尴尬,又有多少人,不是在一日日柴米油盐里日渐忘记了当初见她那第一眼的怦然心动,忘记了相处之初自己是如何卑微而又小心翼翼,全心全意的为着对方,为他所有的动作而欢喜,为他所有的缺陷而自我麻醉。
可后来这一切都变了,时间啊,真可怕。
你开始为身边更新鲜的人而欢喜,你开始觉得家中冰冷索然无味,你心里开始分崩离析而你全然不知,终于有一天,天崩地裂,无路可退。
面对着令人绝望的一切,除了不要走入婚姻这令人绝望的方法,究竟还有路可走么?
虽然难以启齿,但我只得灌一碗鸡汤,大约,只能是爱了。
虽不知爱这玩意儿虚无缥缈能持续多久,但我见过凡是婚姻还算幸福的夫妻,无一不是对对方有爱。
不能说爱你就像爱生命,或是爱你胜过自己,但起码,是把对方当作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不以外人之心度之。
我也实在难以接受许多所谓过来人的劝诫,面对出了轨的另外一半,“忍忍也就过去了”。
正如片中所说,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若是心中已有二致,不如就此撒手,一别两宽。
虽然一个人也很艰难,但婚姻中的这些苦与悲哀,每每想起来也实在难以消受。
刚才我打开豆瓣打算为这部片子做个短评的时候,登陆页面的验证码弹出的是英文单词“future”,大约,也是对“以后”的一种应和吧。
我这个人,二十大好几了,但总还对爱情两个词充满了神圣的崇拜感。
觉得婚姻必得是纯粹的爱情,爱情也必得是非他不可的倔强。
真希望身边每一个走入婚姻的你,都永远坚定,永远纯粹,永远热爱彼此,永不疲倦,永不说再见。
文/梦里诗书 如若单就故事来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个真正聚焦普通人情感的无华之作,但在影视化的改编后,电影给人最为直观的感受却并非是那源于生活的质朴,而是一种与导演年龄不相符刻意粉饰后的老气横秋,以此本当用生活所孕育的金句也变的尴尬做作。
根据原著的改编电影舍去了很大部分的的原有内容,而专注于围绕修鞋匠牛爱国怀疑自己被戴了绿帽的故事为展开,并穿插了姐姐牛爱香结婚的辅线,在此虽不做过多的剧透,但其实从整体来看电影所致力想要做的并非是呈现一段民间绯闻,它更像是一个引子,透过随后的戏剧性发展,对夫妻间的婚姻关系和人性做出了耐人寻味的考度与解读,关乎小人物的爱恨纠葛所突显的生活哲思是电影本预寄望的内在纵深。
这部作品的核心也是其所能依仗的就是生活的本态,如何透过细腻的情感勾勒和人物塑造将观众带入主人公的生活中无疑是最为至关紧要的,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情感的把控还是人物的塑造,其只是做到了差强人意,剧情整体的衔接并非是用人物情感来粘合,而是透过一个个巧合的推动,在人物上,开门见山的手法固然并非不好,但没有铺垫的冲突使得电影在伊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实际并没有代入感,人物只是将台词念出来了的尴尬,对于一部聚焦生活的作品来说无疑是一个难掩的败笔。
让人很难想象一位本当焕发蓬勃朝气的新锐导演会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如若说《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自己来拍的片子,而不是她的女儿的执导反倒更会让人信服,这种犹如上个世纪电影的风格,已然并非是老练的沉稳,而就是一种没有生机的死气,电影让人感觉导演仿若被束缚住了手脚,无从将那原本的文学转化为自己在光影中的艺术,流于形式的演绎,即便拥有再为优秀的剧本和演员,都只会是一场匮乏真情实感的空谈。
一个优秀的导演绝不会将原有的经典变成禁锢自己的牢笼,在这部近乎看不到任何个人色彩风格的作品中,僵化的陈旧并没有突显那一句顶万句的精彩,只为人所见一电影难顶一书的拙薄。
偶然间看到这部电影,是被范老师的剧照所吸引,从《不成问题的问题》开始,我好像重新认识了这个曾以喜剧小品闻名的中老年男人。
《一句顶一万句》本料想是一部文艺片,不曾想,是一幕悲剧。
以下剧透。
“为什么离婚?
”“我和他说不着,三个月了第一句话。
”第一幕的开头暴击,有多少中年夫妻几个月没有一句话呢?
都忙于工作,忙于生活。
从有空了好好聊聊,到有空再说,到没啥说的了,再到不想说了,再到不想见了。
好像是一段婚姻的轮回,让人想想就不寒而栗。
我曾和友人聊天说,不同的婚姻阶段,诉求是不同的,30到50岁这20年,是人生的上升期,也是一个坎,过去了,也就相伴到老了,过不去,也就散了。
20多岁的我们,意气风发,为娇美的容颜、婀娜的身材,健硕的肌肉,伟岸的身姿所吸引,我们相信感情,享受爱情,追崇激情。
直到20多岁步入婚姻,带着向往、期盼,好像电影里的开头,牛爱国和庞丽娜挤到了婚姻登记前台,开心的说出,”我们是能说的着的“。
登记过后,牛爱国作为一名士官对未来给出了充足的憧憬和展望,好好干,干上军官,让庞丽娜随属。
30多岁我们,婚姻的时间开始延长,生活,趋向了稳定,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无大变故,大毅力,30多岁的生活会一直顺着惯性延续到人生的退休。
曾经的憧憬成为了破碎的泡沫,曾经的豪言壮语成为酒后的只言片语,看着曾经的朋友,更多的只有追忆。
牛爱国从一位追寻梦想的军人成为了一个钉鞋掌为生的手工业者,庞丽娜成为了一名纺织女工,平淡的生活,夹杂着一丝的贫穷,生活好像一杯白开水,没有一点味道,还有点放久的涩味。
是生活不努力么?
不是,和大多的心灵鸡汤不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金字塔底层的大多数。
努力不一定会改变命运,更多的是,平淡的生活。
庞丽娜和牛爱国的姐姐能说的着,说的着什么呢?
说的着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个人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庞丽娜投资了牛爱国这只曾经的潜力股,结果上市后破发退市。
牛爱国的姐姐,一直待价而沽,最后当成不良资产处置给了范老师。
晴雯的判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后落得身死之命。
这两位呢,心比天高,命,缺好得多了。
如果庞丽娜不出轨,会发生什么?
相濡以沫,等待孩子的成长?
再好好的了此一生?
她会觉得亏欠了自己的一生,亏欠了曾经的期待。
庞丽娜和蒋九在一起的开端,可能在于物质基础,更多的是,蒋九的眼界和认知让庞丽娜感觉自己被打开了,不再局限在一个县城,庞丽娜有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权利么?
有!
错在她既想追寻美好的未来,又想感受牛爱国给的平淡的生活,两头都想要,最后只能一无所有,被牛爱国扫地出门,跟蒋九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40多岁的我们,如果在婚姻内,吵吵闹闹已多年,更趋于平淡,好像无所谓。
范老师饰演的角色,一直未婚,在剧中,他看上了牛爱国的姐姐,他开始了简单而热烈的追求,用所谓的真实打动了她,最后走在一起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家里做不小超过200元的主,两个人很快就进入了无话可说的阶段。
于范老师而言,他想要的平淡的相濡以沫,于牛姐姐来说,想要的是激情热烈的生活,虽然年纪差不多,范老师已经50多的心态,牛姐姐还在20出头的憧憬中。
整部剧中,我最好奇的是赵欣婷和蒋九这对夫妻,蒋九,从名称来看,应该是一个文化层次不高的家庭出生,却干成了当地有名的婚纱摄影店,可见个人能力。
赵欣婷是漂亮的,也看着好像是独立的,在老公有一份较大家业的情况下,自己在面点店做蛋糕师,似乎单纯是兴趣爱好。
好像是小女孩的纯真,喜欢做美好的事物,这似乎是一个成年的身体里面装着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老公出轨了,要做什么呢?
一死了之,没死成之后找到牛爱国,让他去给她把老公找回来。
赵欣婷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结局的人。
也是全片最大的悲剧,从小被父母呵护备至,长大了嫁人了,也不用管生活的琐碎,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甚至也没有孩子,直到一天,突然发现老公没有了,家也没有了,蜜罐里的成长终究是难以抵御社会的侵蚀。
牛爱国最后是想杀了庞丽娜么?
可能是吧,直到女儿的电话,让他想到了还有一个人在等待他的救赎。
女儿把妈妈送的小汽车扔掉的时候也是失望透顶了吧。
为中年的我,看完了全片有的,仅有的感觉是一种透不过气的压抑,没有一个人是真的错了,然而每一个人都真的错了。
庞丽娜错了么?
庞丽娜和牛爱国过不下去,牛爱国不思进取,说的比做的多,天天画饼,家里的生活一成不变,女儿想吃个面包和苹果,都不能同时买好一点的。
这样的生活,没有盼头。
庞丽娜没错么?
一个对她千依百顺的老公,一个可爱懂事的女儿,为了自己的私欲,放弃了家庭和一个有妇之夫在一起。
牛爱国错了么?
作为一名退伍士官,没有专业技能,没有学历,没有人脉,自己的能力开了一家钉鞋店,去为家庭尽着自己最大的责任。
牛爱国没错么?
和妻子多次的争吵,撕毁的结婚证,没有顾及到妻子的心理需求,没有思考着改变,小富即安,沉浸在现有的满足。
蒋九错了么?
赵欣婷沉浸在自己的小爱好,甚至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生孩子,在家可能刁蛮任性,一个看着事业有成的男人,没有一个能说的着的人,何其孤独。
蒋九没错么?
不敢去和赵欣婷说离婚,不敢和庞丽娜去说再见,摇摆在两个女人之间,最后选择和庞丽娜私奔了事,责任呢?
乃至牛姐姐和范老师,都没有错,也都错了。
错在在对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人,在后续的时间中没有进一步相互融合,然后进一步异化,导致看似幸福的家庭,其实是完完全全割裂的个体。
好像一张大床,睡着一家三口,除了孩子,两个人之间再无一丝联系。
如果能磕磕绊绊的过了60多岁,人生进入后半段,没有了那么多的在乎,没有了那么多的需求,通俗的说是看开了,一切都无所谓了,也就少了很多争吵。
这样的看开,需要社会阅历的沉淀,需要思想的沉淀,可能到60也可能到90。
我们有一句话,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是在生命尽头对一切的坦然。
志趣相投之人是多么的难得,只有遗憾、唏嘘和反思。
你、我,真的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另一半?
已经在婚内的我们是要如何及时止损,止人生之损?
还是讲究的等待暮年的坦然?
对了,好像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蒋九,陈世美倒是比较多人生皆苦,人世皆难。
影片开头,牛爱国和庞丽娜在民政局领结婚证,“你们为什么结婚?
”“我们说得着。
”“详细点!
”“话还没说,就知道对方心里想的啥。
”可后来“没人说个话能把人憋死”是他们离开对方的理由。
十年的婚姻生活是什么让磨损了他们的感情?
就像章诒和说的:“项链变成钥匙链,面纱变为抹布,香水成了油烟,诗集成了帐本”,憧憬的浪漫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成了平庸。
刘震云曾解释:“一个人滔滔不绝的几千句里,基本上都是废话,但他真想说一句自己内心的话,却是很困难的,他必须找到一个能听他这句话,并且听懂这句话的这个人。
”在巴别塔困境里,当交流失效,精神无法契合,孤独便成现代人的一种生存常态。
中年人的婚姻危机,不过是这种孤独的一面。
东晋王子猷在茫茫大雪之夜,驾舟百里,前往阴山拜访好友戴逵;北宋的苏轼夜不能寐,披衣而起,在深夜邀来知己张怀民,畅游承天寺。
现在我们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但彼此面对时却常常无话可说;我们有代步工具通讯工具不可谓少,却感觉越来越陌生了。
那天我们在阳台闲聊,他说很怀念那个写信的时代,上学时最开心的事就是收到来信,有时候信里会有暖心的问候,有时候信里抄着几段汪国真的诗,那是青春的秘密。
但是我们对面坐着,却在各自刷着手机,手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我们成了吃不到一起,说不到一起,看不到一起,就快睡不到一起的夫妻。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中年人的困境和残酷就在这句话里。
一句顶一万句:牛爱国 退伍后成为鞋匠 老婆庞丽娜延津纺织厂 有个女儿百慧 夫妻俩没话说 牛爱国接庞丽娜下班 庞说给同事过生日 牛爱国发现庞与婚纱店蒋九一起吃饭 牛爱国找战友 战友让其投其所好 牛爱国找厨师宋解放学做松鼠鳜鱼 庞骗牛说去苏州旅游 牛发现其手机信息去新乡 牛到新乡发现庞与蒋九酒店一晚上干了三次 牛买刀后去寺庙 牛将此事告知蒋九老婆赵欣婷 赵在蛋糕店工作 赵喝农药 蒋九回归老婆身边 庞要离婚遭拒 牛让蒋九离婚娶庞 牛才答应离婚牛爱香 摆摊卖烧饼 曾喝农药自杀 带牛爱国女儿相亲 对方没结账离开 宋解放请客 宋给牛爱香电瓶车安装风挡 二人结婚 宋摆了四十桌 庞让宋偷偷给女儿带玩具车 牛对女儿说你妈就是个破鞋 牛爱香对弟弟说与宋没话说牛与宋路边吃涮羊肉 赵前来大骂说庞又把蒋九拐走了 姐姐姐夫让牛去找 牛去蒋九开封亲戚家假装寻找 牛在开封鞋店打工遇到同学章楚红 章离婚摆路边小吃摊 二人旅游 章说日子过以后不是以前百慧生病 牛去火车站给百慧买馄饨看到庞和蒋九说自己怀孕 牛水果摊偷刀 蒋九看到牛要跑 庞面对牛 牛说日子过以后不是以前答应离婚
看了电影《一句顶一万句》。
先说几个亮点:1、是当下中国难得关注底层人民家庭生活和个人孤独的电影,较为真实又较为飘忽。
在狂飙猛进的镀金消费时代,没有哪个导演能在大荧幕上好好唠叨下作为一个人的意识和生存状态。
我们都在谈论更高更强更快。
我们都在谈论美女帅哥富二代。
我们都在捧小鲜肉伪情怀。
我们以为都在引领时代。
我们觉得都觉得自己才是未来。
我们唱着浮夸的爱。
我们对中国崛起已经让人见怪不怪。
我们出国浪荡着德行和逃离雾霾。
2、选角特别好。
演得特别好。
毛孩把一个懦弱无能想做又不敢做想逃离又逃离不得的戴绿帽子丈夫底层人物形象演得特别好。
3、片中的内容足够真实,卖火烧的牛爱香,厨子宋解放,纺织厂的女工,修鞋的牛爱国。
其实小说是在七八十年代的。
导演放到了当下。
4、导演作为新手,片子也被人诟病为电视剧化。
但关于视听语音方面还是有几处值得一说的。
比如家长的绿色台灯,寓意绿帽子;比如牛爱国去找战友诉说老婆出轨一事,得到战友排解后的两个分开的灯笼;比如表现孤独的远景、大远景。
再说其他。
电影是根据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的。
小说作者是刘震云。
马上又有一部他编剧的电影《我是不是潘金莲》即将上映,导演是冯小刚。
这部电影的导演则是刘震云的女儿——刘雨霖。
我很早就看过《一句顶一万句》小说版。
写的很好。
写得是底层人物的故事,讲述的确是波澜壮阔般的个人诗史。
小说横跨百年,人物有着宿命般的轮回。
其中小说上半部分的主角是牛爱国的祖上——吴摩西。
讲得也是他出延津的故事。
我一个朋友看完小说,居然把名字也改成X摩西了。
说很喜欢这个人物。
上半部分很幽默。
其中一个角色是来传教的西方神父。
里面有这么一句令人捧腹——“主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
”+++++++分割线+++++++小说精彩句子分享1、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2、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3、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4、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5、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6、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
7、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
“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
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
8、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一直听说过这部刘震云的小说,也听很多人推荐过,但是一直没有看过,今天偶然刷到就看了下,坦白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回头看了书,可以再对比看看。
但从电影角度,看完感觉这部电影通篇都在讲“说不着话”的事情,开头的离婚夫妻是没有话说了,男女主角 牛爱国和庞丽娜也是没话说了,牛爱香和老蒋结婚一年 也是没话说了;倒是蒋老板和他老婆,没有描述太多,不知道是不是也没话说了,从医院他俩的对话看来不像是,更像是蒋在寻找新鲜感。
所以我在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就一直脑中带着这些疑问,婚姻的结束到底是不是真的到最后是没话说了?
在不同群体都存在吗?
为什么会存在?
一开始发现不了吗?
如果出现了,还有办法拯救吗?
我专门查了一下中国人离婚的数据,根据最高法出的司法大数据,2016-2017年的离婚原因 第一名是感情不和77.51%,第二名是家暴 14.86%;当然这是起诉离婚的,应该还有自愿离婚的没有统计进去。
感情不和这个概念其实是很泛泛的,包罗万象,很多事情都可以归纳进去为感情不和,这是果,不是因。
包括说不着话了, 也是果,不是因。
那因到底是啥?
牛爱国和庞丽娜10年前刚刚结婚的时候,在登记处兴高采烈的说 我们说得着,我们每次都能猜到对方想说啥,为啥10年后就说不着了?
因为核心的需求变化了,大家都变了,10年前牛爱国去部队当兵,信心满满,风风光光,准备在部队大干一番,然后把丽娜接到兰州,那时候丽娜的需求应该就是找一个能有前途的男人,有志向,有能力,能让自己过上好生活的男人;而爱国的需求 那就是找一个漂亮媳妇,互相喜欢的。
10年过去了,丽娜的需求没有实现;爱国的需求实现了。
丽娜在这10年间肯定是有过纠结的,电影没有交代爱国在部队经历了什么,大概率又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最后在现实中泯然众人矣的一个故事,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展望一个接一个的落空,10年过去,爱国是一个修鞋铺老板,而且丝毫看不到10年后会有任何变化,爱国已经被社会磨平了棱角,不再是那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
所以他俩没话说了,不是他俩没能力说话,是因为没有意愿,大家不愿意聊了,甚至更多是可以说是丽娜不愿意聊了,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一潭死水,没啥可聊的。
丽娜应该是一个还是有一些精神追求 稍微文艺 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的女孩,她喜欢吃松鼠桂鱼,最想去欧洲。
所以她在心里基本已经对这段婚姻判死刑了,只是迫于道德和孩子的约束,她还是不愿意踏出那一步去重新选择,直到蒋老板的出现,犹如黑暗中的萤火虫,一把把她内心的欲望点燃,着了。
所以没话说是表象,背后是丽娜的核心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而且似乎爱国已经不可能给她满足了,她自然就没话说了,10年前的时候她对爱国 很有信心 觉得有希望满足她的期望,10年过去,希望落空。
所以,男同胞们啊,努力奋斗啊,不然就别娶漂亮的老婆,年轻时候你没成功可以说你是潜力股,潜力10年还不爆发,女人就得没信心了,从女性角度来讲,其实已经算是投资失败了。
人家趁着还有资本,想再换一只股票,感性上说可能有点绝情,理性上来讲,其实是对的。
漂亮女人身边的诱惑是很多的,电影的设定是在小县城,而且是在2009年,所以其实丽娜的诱惑其实还是有限,现在网络时代,你是在和整个城市 甚至整个中国 全球的男人在竞争。
我 想起和高中的一个很漂亮的女生在大学时候聊天,说起谁谁当年追她,她说几乎全年级90%的男生都给她发过短信 写过情书…… 你可想而知 婚姻的三大需求,性需求,精神需求,经济需求,三者有其二就能维持较好,有一个勉强维持,一个都没有就得挂。
而且需要不断进步和迭代,因为大家的需求也会变,这就是为啥所谓的陈世美,赵本山,鲁迅,抛弃发妻,需求变了,换成你也一样。
有没有压抑自我的道德楷模,有,只是比较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
所以,这个局怎么破呢?
其实就是2字 同频,前期筛选阶段找和自己同频的,如果对方是喜欢欧洲游的,你就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如果感觉费力, 就趁早换人,如果对自己早期有信心,后期运气不佳,没达到,对方要走,那也就大大方方的送走,好聚好散,这个结局是你一开始就该想到的,不是意外,是必然。
女生也一样,早期筛选阶段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既要也要,男人也不是神,成功是很难的,很大一部分是运气,如果你只想找成功的,不如直接找现成的成功率更高,否则就做好可能他不成功的准备。
筛选好之后,大家最好是同频,一起进步,不要拉开差距,如果有一天,确实拉开差距了,就散了吧,强求留下没有意义,有相聚就有分离,这是必然的,记住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时光就好,勇敢向前,不要活在过去
总的说来就是该写实不写实,该虚晃不虚晃冲着书和刘震云的女儿去看的。
既然是延津、开封,那么那一口的河南腔到哪儿去了?
先不说和《一九四二》相比拍的好不好,不过《一九四二》中每人都操着的那一口的河南腔我倒真的是记忆犹新。
拍摄背景也是挺虚的,我完全没有辨别出来这到底是几十年代的小县城,看到百慧在跳我小时候跳的那种蹦蹦,我想或许这是十多年前的年代,我还挺怀念,原来我的年代也可以被搬上大屏幕啦,可是看到火锅店里还出现了柜式空调,又觉得有些奇怪,2000年左右,别说县里,城里的火锅店也很少有空调的。
直到床上出现了一部乐视手机,我才恍然大悟,这广告打的好呀,我终于明白原来这是现代,现代啊!
再说说选角,毛孩实在太苦相了,和我心目中的牛爱国不是一个人,看书时我心里的牛爱国应该是典型的河南平原人长相,厚嘴唇,粗眉毛,一张塌塌的脸,但是又很壮实(书中应该还开过卡车,不是嘛。
)是个老实人。
而毛孩的小身板……此外毛孩的演技也没有给他加分,除了板着脸板着脸板着脸以外他还做了什么事情,还请大家帮我回忆;而李倩呢,也没有我心中庞丽娜的风采,反之,毛孩的姐姐应该更像庞丽娜一些,肯定不是李倩这种性冷淡性的(李倩还是有那么点纤细,有点傲气的,不像县城里的少妇),虽然书中没有描述,但多少可以想出来,应该是有那种烫的焦黄的发尾,有跟着不知道县城的哪阵风纹过的黑黑的细细的高挑眉毛,也许眼睛倒是挺多情,或者腰还是很扎眼……所以,说李倩出轨找第三者,我心目中激不起任何一丝的涟漪。
最后说说故事情节,书中的故事带着刘震云一贯的色彩,有些荒诞有些黑色幽默,怎么说呢,牛爱国秉承了他的外公杨摩西的一生,也踏上了漫漫寻小三的路,但是要最后要找的倒也并非是这个人了。
有没有话说确实贯穿了整本书,但是印象中话这个物件是为了衬托人物性格的,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罢了,比如杨摩西一开始因为理发匠的一句话放下了杀人的念头、吴馒头和XX也因为唠不完的话走到了一起,巧玲的年老养父母后来说话之间的转变等等。
而不是像电影当中反复用来咀嚼的臭面馒头:有话好,没话不好。
这就是电影的实了,它表现不出书里“话”的虚妄,话不是话,其实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一辈子有很多话,有废话有实话有假话有没话找话有一语惊醒梦中人有阿谀奉承有直言不讳有曲折隐喻,然而到底能不能说到你心坎里还要看是不是那个人。
其实有这么多“话”的境界可以表现,导演却偏偏选择了最简单最弱智的一种表达方式。
把电影拍成了丈夫妒火中烧怒追小三,因爱女心切最终放下屠刀的家庭伦理剧,我也没啥可表示的了。
说到杀人,这也是虚实处理的一个问题,书中延津是个小地方,一句话就能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读者可以自动把杀人和小地方人多嘴杂啊,看热闹不嫌事大啊等等自动脑补出来,但是电影不行,始终板着脸的毛孩,我们看不出他内心的波澜和变化,只能看着:板着脸的毛孩顺了一把刀,板着脸的毛孩把苹果扔进了垃圾桶,板着脸的毛孩和李倩说完了一段话。
全剧终。
说实话,我寄希望于剧末的那袋苹果很久了,我以为毛孩会去翻垃圾箱,然后拿出苹果给李倩,说上一句路上吃,平平安安。
我觉得这会给我带上一些和解的荒诞的感觉,用苹果换的刀,刀没送出来却送出了苹果,多有意思。
可是苹果就是苹果,确实是我想多了。
虽说电影并未像小说那般准确地阐释了名字到的含义,但它所展现的观点思想还是有可取之处。
尽管电影取景于新乡,许多台词场景可以成为新乡观众的谈资,但我和朋友看完之后,一种压抑感笼罩在我们上空。
电影伊始,民政局里,一对夫妻来离婚,原因是结婚一个月到今天才说一句话:“离婚!
”紧接着,牛爱国和庞丽娜喜滋滋地办结婚,他说:“我们有话说。
”可是,他们并没有躲得开七年之痒,十年以后,他们也沦落到没话说的地步,庞丽娜甚至找了另一个有话说的有妇之夫,两个家庭的命运就此改变。
朋友之间如果没有了共同的话题关系就会疏远,更何况是要同榻而眠的伴呢?
电影还有一点十分引起我共鸣,就是撕结婚证,我打小的印象里爸妈的感情就不好,老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结婚证不知道撕了粘、粘了撕,折腾了多少回。
平常夫妻是不是冲动地以为撕结婚证就可以撕碎束缚彼此的关系?
可是沉闷吵骂之余,如果真是触及到了本质问题,彼此的真正关系也就渐渐荡然无存了,有本又何用?
所以,经营婚姻是一辈子的事,需要智慧,在没做好准备之前,切勿急于成家。
它有真情实感,但是一句顶不上一万句。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很朴实的一部片子,大量的心理活动靠肢体和眼神来表达出来,比较考验演技。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完整
1.夜市摆摊的舍不得跑去鞋店擦鞋2.馄饨都买不到的夜里贴膜的也早收摊了3.桔子摊摆不着水果刀4.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5.毛孩演技真尴尬6.不好看
原来导演是编剧的女儿。刘震云的故事架构还是一如既往的扎实,总是能把亲情刻画的细腻但又不会太矫情。电影刚开始的场景很有趣,一对年轻情侣正准备领结婚证的时候,来了一对要嚷着离婚的夫妻,“你们为什么离婚?”“说不着。”民政局的人转头问年轻情侣,“你们为什么结婚?”“我们说得着。”
中国式感情,中国式叙事:一万句顶不了一句,像那日子一样一地鸡零狗碎。“香港有海,青岛也有海”,哪里看不一样呐。戏剧式小品电影,死于话多,结尾停在火车站旁跑路的庞丽娜羊水破了多利落艺术。但是还是比冯小刚文雅不少,毕竟是个女孩拍的。
流于形式,过于不走心了
我不仅不喜欢这部电影,甚至不喜欢你们认为的所谓金句:说得着,说不着的,什么狗屁玩意。最近刘震云频繁上综艺,现实是开拍吧导演,然后是脱口秀大会嘉宾,觉得他还是有点意思的,整个人狡黠幽默,又因为是河南,开封新乡等地,所以看的很专注。对他的理解是,因为和冯小刚合作,他沾得了 一些北京人的幽默,这来自于王朔,后期有手机,潘金莲等和裤子的合作,是因为王朔已经不和裤子玩了,裤子抓了一个最像王朔的刘震云,这部电影,还是维持一星,即便在2016年,把婚姻的死亡归结于两人无话说,也还是焦点找的不准
没人说话真可怕,虽然这种感觉我几乎没有过,就像看了一个浓缩的电视剧(非贬义),表演非常生活化,范伟刘蓓这样的戏骨也有,武林外传、龙门镖局、约会专家这些我最喜爱的国剧的演员也有,就是刘震云的女儿实在没有导演技巧,一表现压抑就拉大远景……李倩笑得辣么可爱,她出轨我也会原谅她
太对不起原著了。
没有原著的话还行,看过刘震云原著小说的话,实在是避重就轻,如果说刘震云的小说是“回”字,一环套着一环,那么女儿改成了“口”。故事简单了,也失彩了。
有种看中央六的感觉
老套的故事配极其平庸的视听语言,上世纪县城电视剧的风格。比《百鸟朝凤》的叙事方式还旧,问题是还不动人。婚姻的不幸明明有很多种,这里面所有人不幸的根源都归结成“没话说”,对婚姻最美好的想象也是能说很多话。反复点题太刻意。看完更期待《我不是潘金莲》了。
还不错,刘震云的姑娘第一次导片子,没让人失望。本子不错,演员都中规中矩,镜头运用得娴熟,剪接也流畅,这就挺好,至少不是烂片。再努力!
没看过原著,还行吧,至少能看见中国。叙事像电视剧,毫无技巧。
结尾突兀。所以两星。前面都挺好的。
特别喜欢这种老时光小地方的片儿,虽然是个绿帽子的故事
本来吧,比较羡慕有爹,也比较羡慕纽大⋯⋯看完了呢,觉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比学校影响大。
接地气的片儿,满怀期待,却毫无亮点,平庸之作吧。相同主题还是看冯小刚的《一声叹息》吧,也有刘蓓,看看差距多大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