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追击』翻拍自挪威佳片《失踪顺序》,营救专业户连姆·尼森大叔此番扛起为儿复仇重任,影片节奏总体比较温吞缺乏爆点,前半部分熟悉的套路平平无奇,后半部分一群严肃的角色突然飙上“喜剧”的大道让看点多了些,结合影片冰天雪地的环境,真是一段猝不及防的“冷笑话”。
【6分】
连姆.尼森是我十分喜爱的一位男演员。
从《辛德勒的名单》开始注意到他,到《飓风营救》、《空中营救》、《通勤营救》……的营救专业户,连姆大叔以他的理性、冷静、果敢完美诠释了中老年男人“血染的风采”。
《冷血追击》是连叔今年2月上映的作品,他的演技依旧辣么稳。
好演员不必太帅(如黄晓明)、也不要太丑(如黄渤),甚至不需要演谁像谁,只要演好一、两种类型片,让观众看着心里有底、不易出戏就是成功。
和营救五部曲不同,本片的男主内尔森只是一位素人父亲,而且这次没有人需要他营救,他一心只想着复仇!
由于没有“专业背景”,在《追击》里他杀起人来非常随性,既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专业的工具。
往往还没等把对方杀死自己先累趴下了,而且处理尸体的方法也是从小说里看到的。
因为是素人,所以影片中基本没有精彩的打斗,取而代之的是穿插点缀的黑色幽默。
比如,每当剧中人物死后,都会黑屏显示这个人的姓名、绰号,最多时一屏列出了12个名字。
再比如,贩毒组织首领维京的儿子在学校居然被同学霸凌;维京不仅给儿子规定了严苛的营养餐,而且还要求自己和手下身体力行,so当他们在研究丧心病狂的恶人计划时,手里端的不是马提尼而是碧绿的蔬菜汁!
类似的黑色幽默还有很多:黑帮分子不靠暴力更不靠财力,而仅仅靠威胁给差评制服了不良商家;维京的儿子被内尔森绑架后,非常开森,睡在内尔森已故儿子的卧室,要求听“睡前故事”,内尔森给人家孩子读的竟然是扬雪车使用说明书;一心想要飞翔的印地安黑帮小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前一刻还在空中荡漾,下一刻就被卷进扬雪车搅成碎片后再次抛向空中……我感觉这些星星点点的冷幽默很酷拽,比一味的打斗、飙车高级得多。
每当被剧情带动着不合时宜地(因为片子里刚死了人)发笑时,我都在想:认真你就输了!
但影片中不只有这些天马行空的戏谑,还充满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哲理。
内尔森花大价钱雇了个杀手,结果这个杀手转头就去找维京,要求维京以同样的价钱购买情报。
交易结束后,维京问杀手:你在哪儿学的职业道德?
随后,窗帘一拉,屏幕一黑,杀手的名字上榜。
一个打酱油的门卫曾经在自己的危难时刻得到过内尔森的帮助,但他忘恩负义,为了钱主动跑去出卖恩人。
“正义使者”维京当然不会放过他。
于是,屏幕也为他黑了一次……不认真、不敬业、没操守,你就死定了!
我认为豆瓣给《追击》的评分明显偏低,这么高级的电影给8.7分都不为过!
Some cause happiness wherever they go, others whenever they go.- Oscar Wilde
《冷血追击》(2019)2014年,挪威导演汉斯·皮特·莫郎(Hans Petter Moland)执导了一部黑色犯罪喜剧《失踪顺序》(Kraftidioten),主要讲述了一个雪地道路清理工人,因儿子意外死亡,而被迫秘密寻找并暗杀所有杀害他儿子的嫌疑人的故事。
到了2019年,莫郎再次出手,重新翻拍该电影,而这次稍微不一样的是,启用全美版的主创阵容,在保留了几乎大部分的原版的故事与细节外,新增加和修改了部分设定,而这些细微的不同也正是两个版本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色彩的主要原因。
《失踪顺序》(2014)、《冷血追击》(2019)本文将列举挪威原版与美版的部分不同点,并聊聊这些区别背后所暗藏的实际意义。
1. 在挪威原版中,男主角的名字叫尼尔斯·迪克曼(Nils Dickman),而Dickman本身也可以拆分为Dick(男性阳具)和Man(人),故在影片里,许多角色都曾嘲笑过Dickman这个名字;而在美版中,这个类同的设定也有被保留下来,男主角的名字改为了尼尔斯·科克曼(Nels Coxman),而Coxman与Cockman音同,Cock除了公鸡外,也有男性阳具(J8)的意思,而毫无疑问,美版片子许多角色也没有放弃这个好笑的谐音梗。
《冷血追击》(2019)2. 两部电影都有一个桥段,便是代表了反派集团的敌对集团的塞尔维亚人(在美版中为旧印第安人),来到酒店办理入住手续时,挪威版并没有太多戏份,而在美版中,办理入住的酒店服务人员误用了Reservation(有预定服务和美洲印第安人的保留地的意思)这样的敏感词汇,造成了一定的笑点,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笑点的设计也算是体现了美版实质上是对挪威版的进一步的完善。
《冷血追击》(2019)3. 在挪威版中,当格瑞文-奥尔·福斯比(Greven - Ole Forsby)成功掌掴了他的前妻,而在美版中则没有得逞,前妻不但躲开还给予其一个饱满的偷桃;某种程度上既是削弱了美版中“维京人”特雷弗·卡尔科特(Trevor 'Viking' Calcote)这个角色的威严度,强化了女性自主的一面,同时也使得美版的整体氛围更加诙谐幽默。
美版这一幕十分解气4. 挪威版中有提到尼尔斯·迪克曼是个移民,但并未提及来自哪儿,也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尼尔斯·迪克曼之前的故事,也无法解释他为何如此擅长狙击、杀人、藏尸等一系列非常人能轻易做到的事,而他与其兄弟之间的故事也并未过多描述,而美版亦没有对此有解释,可以说在这方面影片绝对有着超强的bug。
《失踪顺序》(2014)5. 两个版本都有集团首领的手下与首领的儿子吃牛奶麦片的桥段,而美版在这个片段中则增加了该手下与儿子探讨赛马博彩业的事宜,这段小小的对话的增加,既是完善了该手下的性格特点,又对犯罪故事本身的氛围增加了一份反差萌的戏谑性。
《冷血追击》(2019)6. 尽管挪威版中也有出现两位警察的身影,但其戏份远远没有美版中来得多,美版不仅修改了其中一人的性别,增加了许多两人互动的戏份,使得这两名警察的存在并非像挪威版那样的“可有可无”。
美版的两位警察的相处模式为典型的职场模式结语在电影业中很少会出现同一导演拍摄同一作品的两个版本,也较少会有同一导演翻拍其自己的作品,而汉斯·皮特·莫郎与他的《失踪顺序》、《冷血追击》就是非常特殊的例子了。
整体来看,《失踪顺序》的气氛与画风都偏严肃冷酷,演员们不苟言笑的表演与人物冲突所造成的黑色幽默,都能够给观众造成一定的冲击感,而美版的《冷血追击》则更像是一出犯罪喜剧,新增加了大量台词与包袱都显得非常滑稽幽默,对部分角色的扩充与完善、以及对挪威版故事的美国本土化等举措也让这个发生在冰天雪地里的故事,多了一份人情的味道。
《冷血追击》(2019)
1.铲雪我连叔,人狠话不多2.连叔作为营救专家,复仇爸爸专业户早已名声在外,黑帮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等着连叔营救,孩子必被救走,所以这次黑帮不按套路出牌,开局就把连叔儿子用海洛因注射过量给整死了,相当利落。
所以本来片名应该是《风雪营救》的,被迫改名:《冷血追击》3.连叔一贯风格是谁动我孩子,我要你篮子,但是本集里居然有举枪自杀的意思,导演和编剧这样做让我很不爽,败坏了连叔十多年来的坚强爸爸形象。
4.孩子离世母亲自然神伤,但是连叔这集里的老婆长的像老巫婆一样,孩子离去她自己搬走了,精神分裂一样态度恶劣的对待连叔,非常心疼连叔,我觉得那个新来的女警非常适合给连叔续弦,可惜片长不够了,要是剧版可以安排5.本片中除了前三个被连叔弄死用铁丝网裹着扔下冰河喂鱼外(这样尸体不会上浮就不会被发现),对待其余黑帮简直是太仁慈了,都死得没啥痛苦。
导演还特意为每个挂的黑帮兄弟安排悼念页面,配上姓名、道上的外号和信仰符号,很贴心6.我被片里的巨型铲雪车和伐木车圈粉了,太帅了,想想国内北方普遍的装载机加推土铲的搭配真是又弱又土。
片里的铲雪车是沃尔沃卡车改装的,直接把雪抛到几十米外,还可以清障。
片中把小汽车撞飞跟玩似的,都不带减速的。
我国工业化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嘛。
7.本片是爸爸和儿子二选一的游戏。
爸爸活着的,儿子就得死,儿子活着的,爸爸就得死。
三个爸爸和三个儿子,活了一个儿子和两个爸爸,还都不是一家的,死亡率50%啊。
海盗的儿子还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跟连叔玩得挺好,作为小儿子毫无违和,女警再续个弦或者小男孩他印第安妈妈续弦也不错,又是和睦般配的一家人。
这告诉我们:爸爸好换,孩子不好生,而且孩子要生两个及两个以上。
8.就是想不明白那个出卖连叔的黑人杀手外号为啥非叫爱斯基摩人,难道因为曾经的爱斯基摩人以妻待客?
意思就是老婆都能“卖”何况别人?
只有问编剧了。
老汉机场做着扫雪这份靠谱的工作,媳妇也漂亮,本来挺幸福,结果儿子意外被一群小混混抓走搞死了,原来是儿子的朋友搞了毒品。
老汉本想饮弹自尽,结果得知真相的他眼泪掉下来。
于是老汉one by one搞死这哥仨,幸亏老汉电影看得多,处理尸体有办法,铁丝网一捆扔到河里,坐了鱼饵,吃光后还不会浮起来,经典经验啊。
干死这仨以后老汉很迷茫,想找出背后的boss维京,他以为自己是海盗头呢。
老汉找到江湖人称翼人的纯情男,打探维京的消息,翼人有情有意,被一个小鸡黏上了就找到真爱。
翼人帮着老汉雇了nb的杀手黑人爱斯基摩人,想一次性干掉维京。
结果黑人杀手不讲究,两头通吃,还忽悠老汉多要了预付款,黑人就是黑人,确实太笨了,被套出消息后,维京将其直接干死。
维京顺着傻黑杀手的消息找到了翼人,翼人自知必死,微微一笑,为了自己马子被维京他爸搞了,就要跟维京死磕到底,绝不透漏老汉半点消息,最终英勇就义。
老汉刷了半天头条也没找到维京被干死的消息,就觉得此事必有蹊跷,又没元芳可问,于是果断出击,去学校把维京儿子接走。
期间维京瞎搞,以为印第安黑帮搞他,结果把人少爷干死了,引起印第安老爷的怒火,直接宣战搞起来,维京以为随便找个马仔替死就能搞定,结果印第安老爷直接拒绝丫的,一切从实力的角度说话,维京你没资格这么做。
美帝警方也没闲着,自从无耻之徒的大姐出走了,终于有了下落,原来从芝加哥来到丹佛了,并做了一名英勇的人民警察,大姐尽职尽责非要搞掉黑帮。
维京带着小弟找到老汉,一顿猛干,结果自己杀死的那个替死鬼的壮汉男老公,早就给印第安老爷报信了,老爷开着悍马一路碾压过来,关键时刻老汉老爷强强联手,老汉用大树砸穿汽车,老爷一枪干死维京。
老汉带着老爷一路向西跑路,风雪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再生个儿子,老汉老爷一起奔向了性福。
留给警察大姐的只能是一地鸡毛和迟迟破不了的案件。
故事告诉我们,老头更有力量。
我没有看过挪威版,所以看时非常新鲜,这是好事。
电影首先出现的是一句话,毒舌王尔德说的:“有些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给别人带来欢乐,而另一些人则是一离开就让别人快乐。
“大意如此。
我看到这句话就忍不住喷笑了。
这是我喜欢的调。
接着出现的画面是茫茫雪地,远处露出冷峻岩石的连绵雪山,就是这样的环境下,有一辆车孤独前行,开出一条新的路。
我这么详细地说是因为,这时的背景音乐很奇怪,非常不搭调的带着法国味的欢乐活泼一听以为故事已经完美结束或着配着暖暖炉火镜头远去的音乐。
这部影片在一开始就在告诉你,它不按常规出牌。
中年丧子,去确定尸体,很悲伤很沉重的啊,可是在推开门进去时先看到贴在门口的工作提示:放进冰柜的尸体头一定朝外。
这个细节我真的觉得超赞。
现实与现实之间出现的不接轨在这里开始,接下来,本以为从冰柜一拉就可以看到儿子,观众也大概这样认为吧,可是却需要你等待工作人员吱吱哑哑地摇着。
悲伤的情绪与镜头语言不协调地一起出现时,好像就是喜剧。
喜剧从来都不是把开心的事情说给你看的。
细想起来,可以谈的细节很多,即使像打酱油般出现的警察,也是在回应杀手说的那句,因为警察总是慢一步得到消息啊。
一部基调是仇杀、贩毒、歧视的暴力片,杀人是一个接一个,一群接一群的黑帮片,有如此多的不尴尬的笑点,我觉得作为一部商业片,它已经成功了一半。
但讲故事,如果出现了一把枪却不响,这把枪就不应该出现。
在这部电影里,我能看出导演的野心,因为他已经把他想要的那棵树的雏形画出来,像画画那样,我们一开始都会从模仿开始,我能看到昆汀与科恩的影子。
只是与他们对比,还不够利落,节奏还不够在点上,有点含糊。
它没有累积的快感,没有瞬间高潮的爆发点,兴奋拖太久不是好事,会疲软。
3.5分给电影,加0.5分给我喜欢的连姆尼森大叔,帅得来又挺拔的老人没有那么多的,要珍惜啊。
真没想到大叔还有这么一部反套路的电影,满满的惊喜,各种黑色幽默、出其不意和恶趣味,好几次给我笑到前仰后合。
总结一下就是《两杆大烟枪》式的荒腔走板、错位巧合,加上昆汀式的说干就干、血肉横飞,再加上科恩兄弟式的世事无常、命运难测。
刚好几种最喜欢的风格揉在一起,太对口味了!
最出彩的形形色色的黑帮小弟和轮流上场的小人物。
每年出差一百天,能用20美元骗炮旅馆服务员的小弟A,对成功率31%的战绩引以为豪;计划去爱尔兰度蜜月的基友小弟B和C,背着老大和同事谈恋爱,C因为话多被老大当了替罪羊,B目睹爱人被杀毅然出卖团队;以及不讲诚信出卖买主,想一趟活儿赚两份钱的黑人杀手;贪心赚赏金不成反送命的学校门卫;那个头一天当众示爱,第二天就冲着亡夫坟头吐口水的越南老婆;当然还有自称天生会飞,在天上飞了一整夜,不知道有没有被冻死的,最终命丧除雪车的印第安小哥…… 还有这位维京团队老板,婚姻上不如意,和前妻打官司争儿子抚养权;生意上讲规矩、有条理;同时还是一位和平主义者的贩毒团伙BOSS。
我记住你了。
每死一个任务就出现的人名字幕,加上绰号和信仰,这个设计真是把黑色幽默发挥到极致。
既可以看作前面一小段落的结束,又把你不知道人物命运如何发展的荒诞、戏谑感觉直接呈现出来。
譬如维京团队对黑人杀手下手前,拉上窗帘的远景,屏幕一黑加上枪声配合字幕弹出,直接让人发笑。
更有维京团队和印第安团队火拼过后,整整齐齐出现的三行四列人名,各有各的名号,各有各的信仰,仿佛一群崭新入土的墓碑。
看完连姆尼森的《冷血追击Cold Pursuit》,这把虽然是替儿子报仇,但是跳出了连姆很多这种类型的片子的套路,在冷血复仇和人间温情之间反复横跳,还有一点冷幽默。
这片通过很多幽默,消解了复仇的严肃性,消解了过往那些西部片里所谓野蛮人的高贵。
片头连姆被授予最佳镇民的荣誉是因为他开扫雪车,给基欧这个小镇带来了一条通往文明的道路。
片尾连姆和白牛开着扫雪车,一起走向文明之路。
这其实也挺能说明导演的态度的,文明是脆弱的,血亲复仇是文明之外的东西,但如果文明不能给人安慰和代偿,人必然走向原始的手段。
影片里写印第安人的部分很好玩,超多梗,什么保留区和预约,印度人和印第安人这类的谐音梗。
喜欢那些小弟挂了之后出现的字幕,最搞笑的是20块钱兄弟的死法,还有海盗那一伙人一边喝蔬菜汁一边看大姐头捏老大的蛋。
其实电影刚开始时,大叔儿子就挂了,我就觉得这又是一部标准结局式的复仇的故事。
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这部电影完全一改大叔以往的电影风格,不再是退休的警察或者特工,没有以一打十的身手,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
所以大叔在准备吞枪自尽的时候,我还挺惊讶的,因为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是准备复仇了。
大叔干掉维京帮的三个人其实基本都是不讲武德,有备而来,来偷袭,来骗。
由于各种误会导致了两大黑帮的火拼,大叔的亲兄弟还因此背锅惨死。
影片处处充斥着黑色幽默,以至于我都忘记了这部电影很少用到BGM,因为很多时候我都笑出声了。
影片的转场很有意思,都是死亡宣告,让人哭笑不得。
大叔不费一枪一弹就灭了两大黑帮,我觉得他自己也很懵逼。
还有就是电影里,警察完全就是局外人,只有女警察一个人对这个案子上心。
综上,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黑色喜剧,影片风格很明显。
多线叙事,有盖里奇,昆汀,宁浩的味道,感觉是一部群像剧,大叔给人的感觉都不像主角,因为配角的演出十分精彩
#玛妮的自我修养##冷血追击#感谢玛妮观影团带我们看这么特别的黑色幽默电影,全片围绕着父亲为儿子报仇展开的一系列侦查,追踪,抛尸手段也相当老道,全程并没有什么血腥场面,在紧张的复仇中又不缺乏幽默。
另外电影是挪威导演这部电影可以让你见到科罗拉多州比铲雪车还高的超级积雪,以及大雪过后的美丽风景,而且里面酒店很美很有特色。
特别那个小演员,最感动的是男主给绑架的孩子讲睡前故事,实在没的书讲,念的是他铲雪车的说明书,很有爱很感人。
傻里傻气的
三个男人为了儿子在雪国相互绞杀。制作精良,群像塑造用心,加上冷酷的黑色幽默,将来回顾“老头动作片”这一类型的时候,可以成为代表作之一了。女警那条线无疾而终了,本来还以为会跟男主有点交集。
丹佛原来这么冷吗?难怪吸引不到球星
剧中的故事发生地 Kehoe City 是虚构的,当地大雪纷飞的气候也算是为电影名称做了一个比较中肯的交代。Liam Neeson 真的自带铁汉老父亲的气质,《飓风营救》里不远千里救女儿,《冷血追击》里不惜一切代价为儿子报仇。不过这部电影和《飓风营救》之间,相差了十几个《通勤营救》。好像是为了衬托父亲为子复仇的焦虑感,电影的很多情节都交代得很匆忙,我没什么耐心在这样一部电影上抽丝剥茧。因为,真 的 不 好 看。
拍的什么玩意,纯粹的浪费时间精力
黑色幽默……好多美剧熟脸。KOR-1080P 19/04/28
剧本不错,可惜没拍好,节奏一般偏素;有点冷幽默,插曲挺好
异常地好笑!
有点冰血暴的意思但是略无聊,后面直接变成黑色幽默了,开始还以为是纯犯罪片。
生儿子的风险显著高于女儿哈
一部适合午夜场的电影(看午夜场的由衷感叹..),顺序杀人的墓碑和荒芜的冰天雪地的另类感掩盖了故事重复的单调(让人感兴趣的只有铲雪车和冰瀑),如果用它寻找孤独的人的共鸣或治愈失眠倒是不错的选择...
结局很美好 商品标签有特写
有些很冷的幽默 配合这冰天雪地
20200524凌晨
这片子给我的最大的感觉就是“冰血暴”的电影版(虽然冰血暴的确有电影版),片中的荒诞和黑色幽默还是可以的,只是细节处理不到位,很多情节并没有圆过来,连姆尼森这样的硬汉形象貌似与本片风格有点不搭。
挺有趣味的冷幽默加上一种一个人的感觉
有点黑色小幽默,但没多少意思,基本没怎么打。
中后段开始十分过瘾,如果要扣半星,就第一幕快结尾的部分拖了后腿吧
很一般,冷冷清清普普通通。可以说是连姆大叔报仇系列里最没看点的
荒诞不是这样耍的